黃飲冰:華夏創世人物——兵主蚩尤氏[原]
2009-09-14 15:26:51| - 黃飲冰的日誌- 網易博客
皇皇者華 華夏流源史談 第五部 創世先祖
第六章 兵主蚩尤氏
黃飲冰
漢磚-蚩尤像
前 言
蚩尤,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反叛的手段爭奪最高權力的人物,但由於蚩尤失敗,所以,蚩尤一直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以儆效尤」。
其實,替代是歷史的必然規律,替代的手段無非是搶奪和繼承,其實都是集團的實力來說話。所以,蚩尤,也不是妖魔鬼怪,而是豪情萬丈的失敗英雄。
興者要繼續歷史,衰者要退出舞台,本是自然規律。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裡,沒有認識這一問題,往往被所謂的正統觀點所誤,導致興也民苦,亡也民苦。
什麼時候,新興的政治實力能自然登上歷史舞台,腐朽的東西能自然消亡,就算是中華的福音到了。
一、蚩尤氏的文化符號和歷史位置
1、蚩尤的身份
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神農氏世衰」之時。當時氏族國家和氏族國家聯邦林立,各氏族和氏族聯邦依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武力互相爭鬥,不再服從由於發明耒耜的功績而自然形成的氏族聯盟首領神農氏的約束。「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蚩尤最為暴」。可見,蚩尤是神農集團內實力最強的一個部屬。
蚩尤,是蚩尤氏族聯邦的首領稱號。
2、 「蚩」— 蟲(獸)崇拜
在漢語中,「蚩」是貶義詞,《說文解字》釋為「蟲也」,作冠詞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小爬蟲」之類。《六書正偽》說:「凡無知者,皆為蚩名之」。
「蚩」之所以是貶義詞,跟蚩尤的歷史地位被貶有關。
蚩尤本是勇猛的形象,黃帝尊蚩尤為「兵主」。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在2000多年後,劉邦起義時,還舉行了祭祀蚩尤的儀式,可見蚩尤在人們心中的戰神地位一直很牢固,直到秦漢之間還保留在人們心中。
後來人們為了歌頌黃帝,便醜化蚩尤,把他歪曲為妖魔、邪神的形象,蚩尤的「蚩」字就演變成了貶義詞。
我肯定,在先古漢語中,「蚩」字和大禹的「禹」字一樣,是先華夏古人所崇拜的一種山中「大蟲」,是華夏「蟲(獸)崇拜」的表現,「蟲」不是現在的小昆蟲,而是指山中兇猛的動物,在《水滸傳》中,大蟲就是指老虎,是最好的證明。
3、「尤」—由,指農耕
「尤」又作「由」,意為「農」。楊慎《丹鉛錄》說:「由與農通」。《韓詩外傳》說:「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可見,是人的耕作習慣的不同。《呂氏春秋·勿躬》例舉「管子復於桓公曰:『墾田大邑,闢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請置以為大由』」。註:「大由,大農也」。《管子·省官》說:「相高下,視肥瘠,觀地力,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穀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詔期即《禮記·月令》所謂「王命布農事」之日期。由田即農田,亦農官之謂也。《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
「尤」是依傳聞所記氏族名稱,與「由」為同音異字。故「尤」氏族即「由」氏族,亦即農氏族, 「蚩尤」就是象猛獸一樣威武強大的農耕氏族。
中國古代對氏族名稱與其族長名稱和氏族組員名稱常常不加區別地稱呼,所以,「蚩尤」既為氏族名,亦為該氏族長與氏族成員的共同對外名稱。
4、「楓」——實質是「風」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也有傳說說蚩尤被殺後化為血楓林。總而言之,蚩尤與「楓」是有歷史淵源的,即楓為蚩尤所化。
我以為,「楓」就是「風」,化為「楓」可能就是化為「風」,「風」是神農的本姓。蚩尤被殺後,其遺族一部恢復了本姓風,回歸了神農統治之下,因為這部分人本身是風姓,蚩尤的本源也是風姓,蚩尤氏族源自神農氏族。
二、蚩尤氏族的歷史記載和傳說
蚩尤活動區域的記載,見於《水經注·卷十三》《涿水條記》:「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並側流注阪泉」。又引《晉太康地理記》:「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之東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涿水現在還無定論。蚩尤泉在今涿鹿縣。阪泉在今北京市延慶縣。 新安縣有蚩尤屋場等地名。
《逸周書·嘗麥解》中,有「命蚩尤於宇少昊」之語。這裡的「宇」釋為「邊」。於屋則檐邊為宇,於國則四垂為宇。意思是說蚩尤氏族曾被安排在少昊氏族的邊垂居住。當時少昊氏族居地,以曲阜為中心。《左傳.定公四年》杜預註:「少昊墟,曲阜也,在魯城內」。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太平寰宇記·河東道七》在安邑縣條下記:「蚩尤城在縣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毀」。故安邑縣治在今山西運城市安邑鎮。
蚩尤冢的記載,見於《皇覽·墓冢記》:「蚩尤冢,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三國時之東平壽張縣治在今山東陽谷縣壽張鎮。山陽鉅野縣治在今山東巨野縣。
蚩尤祠的記載,見於《史記·封禪書》。秦始皇東巡遊,封泰山,禪梁父,禮祠齊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今山東東平縣即其故治。又,《漢書·地理志》東郡壽良縣條下記:「蚩尤祠在西北(涑)上,有朐城」。漢東郡壽起兵之時,「祠黃帝蚩尤於沛庭」。秦時沛縣,治在今江蘇徐州市沛縣。沛縣東境隔微山湖與山東相望。
蚩尤祭祀習俗的記載,見於《述異記·卷上》說:「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又雲「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其俗遂為立祠」。又載:「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載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秦漢置太原郡,屬并州,首縣晉陽,治在今山西太原市。兩漢時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
依據上列籍記述,關於蚩尤的遺迹、遺俗、傳說,曆數千年之久,逮至秦漢,仍然以濃烈的色彩保存於民間。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運城,東到山東東平,南至江蘇沛縣的廣大地區,禮祠蚩尤之俗經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這些地區肯定有為數眾多的蚩尤遺裔,才能具備形成和保持這種祭祀蚩尤民俗的社會條件。這些地區在兩漢時期又是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的腹心之地,無疑有相當多的蚩尤遺裔成為漢族成員。就是現在,在以上地區,也能看到「蚩尤戲」等反映蚩尤民俗。
所以,蚩尤氏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活躍在今河北、山西及山東西部的一個農耕氏族聯邦名稱。中心領地在山西運城市境內,河北、山東是後來發展所至。
三、蚩尤氏的種族屬性及與神農氏、軒轅氏、烈山氏的關係
我們知道,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之間,黃帝所屬的黃人集團已經完成了南遷,佔據了北至涿鹿,南至新鄭,西到太行山中條山東麓,東到古黃河東河的廣大區域。到公元前2800年~2600年之間,神農氏世衰,所轄的各氏族國家之間兼并激烈,此時黃帝有熊氏在河南新鄭崛起,成為了神農氏族的主要保護力量,所以,蚩尤失去了向豫中、豫東方向發展的可能,他只能以山西運城為基地,向北向東發展。向北,面對的就是南下的姜人各分支氏族,向東,面對的就是黃人各分支氏族。炎帝為姜人的首領,黃帝位黃人的首領。
傳說中,蚩尤跟炎帝的矛盾在前,跟軒轅的矛盾在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符合當時三氏族所處的地理位置。
1、蚩尤氏是神農氏族的分支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可見,蚩尤氏本來是神農氏的「諸侯」,因為神農氏實力衰微,才不服從神農氏族的統治,「以征不享」和「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形象的說明了本已存在的統屬關係。綜合漢文古籍記載,蚩尤氏是神農氏的分支,是神農氏族由渭水河洛地帶向東向北發展的結果,蚩尤氏一直屬神農氏聯邦,接受神農氏族的統治,在後來實力成長後,開始與神農氏分庭抗禮並想奪取農耕聯邦的領導權。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 「楓」可能來自「風」,暗含蚩尤氏族也來自風姓姓族,可見,蚩尤的姓,跟神農一樣,也是「風」姓,來自風姓姓族。風姓族是中國最早的姓族,華夏族的主要源頭。
在此歷史階段,黃河南河北邊,今運城市範圍,是蚩尤氏族國家的領地範圍;南河南邊,今三門峽市範圍,是神農氏族國家領地範圍。河南中部、東部、河北中部、北部均為黃人控制。
2、蚩尤氏族是一個重新融合後形成的新氏族聯邦
蚩尤和神農是同期存在的史前人物,所以蚩尤也不可能是神農氏的後裔,只可能是神農氏的分支。
但在氏族人口的結構上,蚩尤與神農有巨大的變化,蚩尤氏在向北和向東發展的過程中,利用「神農氏世衰」的機會,積極發動兼并戰爭,融合了當地的族群,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述異記》:「有蚩尤神,俗雲:人面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這段話中值得注意的是提到蚩尤人面牛蹄,說明蚩尤氏族是崇拜牛的,證明蚩尤跟神農氏族有淵源關係——蚩尤源自神農氏族。
「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兄弟81人」,說明蚩尤氏是由81個子氏族組成 。
「獸身人語,銅頭鐵額」,說明蚩尤氏族人以猛獸為圖騰,常把自己打扮成野獸的模樣,並有戴面具的習慣,說明他們融合了北方游牧狩獵族群(可能是古戎族群,其中包括姜姓牧羊人)。
「食沙石子」,這是鳥的本性,人是不可能的做到的,說明蚩尤氏族也融合了東方鳥圖騰族群。
《述異記·卷上》說:「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就表明了蚩尤和神農兩者的區別。我們知道,牛是神農氏族的圖騰之一,祭祀蚩尤不用牛頭,說明牛對於蚩尤已經不重要了,表明蚩尤在信仰上發生了變化。
3、蚩尤氏族對姜人各氏族的兼并戰爭
《路史·蚩尤傳》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和炎帝是同時期的人物,所以蚩尤不可能是炎帝的後裔,但這句話可以說明蚩尤以山西運城為基地在向北發展的過程中,曾融合了一部分姜姓氏族,而且這部分姜姓氏族在蚩尤氏族中成為了主要力量,通過氏族融合,在一個時期內,姜姓族成為了蚩尤集團的主要姓族,推舉出的新蚩尤來自姜姓族,所以有蚩尤姜姓的說法也不奇怪。
炎帝的烈山氏族也是姜人的一支,烈山氏族在歷山興起後,成為了姜人的核心領導氏族,才開始團結姜人,展開了跟蚩尤氏族、神農氏族、軒轅氏族等華夏族群的對抗,爭奪生活空間。
但蚩尤對姜人各氏族的兼并,卻是在炎帝發跡之前,蚩尤通過對北部姜人各氏族的兼并戰爭,發展壯大了自己。接著發動了對東部黃人各分支氏族的戰爭,打通了向東發展的道路,使自己的勢力發展到山東鳥人地區,使鳥人族群也融入了自己的氏族聯邦。在蚩尤和軒轅之涿鹿戰爭爆發前,蚩尤氏族聯邦雄踞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山東西部之廣大區域。
炎帝在強大後,首先開始了南跟蚩尤氏族的爭奪戰爭,跟蚩尤戰爭失敗後,轉而向東發展,開始了跟處於河北中部和北部的黃人各分支氏族的兼并戰爭。在炎帝與軒轅之板泉戰爭爆發前,烈山氏族聯邦雄踞北到祁連山,南到中條山,西到古黃河西河,東到涿鹿的廣大地區。
4、蚩尤和軒轅的戰爭
蚩尤和軒轅之戰的導火索,是蚩尤在向東方發展的過程中,阻斷了河南、河北黃人之間的聯繫,致使生活於河南河北的黃人被分割開來。為恢復河南、河北黃人之間的聯繫,軒轅必須解除蚩尤的威脅。
史載「炎帝欲欺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表明在炎帝和蚩尤的雙重壓力下,黃河以北的多數姬姓氏族都加快了南下步伐,依附到軒轅的旗幟下,姬姓族在河北地區,只剩下了涿鹿地區,軒轅率軍北上進行對炎帝和蚩尤的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解救同姓氏族。
軒轅氏和蚩尤氏之涿鹿之戰,有三種記載:
1、《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殺蚩尤」。司馬遷說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當時的「國」,是指氏族國家(氏國)。熊羆貔貅貙虎,是六種猛獸名稱,應該是有熊氏國中六個氏族的稱號。
2、《逸周書·嘗麥解》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族群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註:「自東河至西河」。當時人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3、《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氏族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氏之密切關係,因為農業氏族生產的豐收都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蚩尤戰敗後的結果,一說是被黃帝擒殺,如前引述《史記》《逸周書》《山海經》所記;另一說是受到黃帝重用,如《龍魚河圖》所言:「黃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漢,民間尚有以蚩尤為兵主行禮祠之俗。以致秦始皇東遊及高祖劉邦起兵,皆從民俗禮祠蚩尤,見載於《史記·封禪書》及《史記·高祖本紀》。
《管子·五行》亦有黃帝重用蚩尤的記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為當時」。「當時」是中原黃帝氏族聯盟的一種公職名稱,其地位與職能約與《周禮》中的「天官」相類,亦近似於後世各朝之宰相,是輔佐氏族聯盟首領(帝)管理各氏族公共事務的部宰。此處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曆法歲時月令的經驗知識。熟悉這些知識,是安排農業族群生產生活,管理好農業氏族社會的關鍵。
關於蚩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的記載,反映了軒轅氏族與蚩尤氏族的關係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的不同變化。在原始社會戰爭中,戰爭的開始階段是以殺戮為主,以搶奪土地為目的。隨著戰爭的繼續,土地、女人、奴隸都成為了戰爭的目的,所以斬盡殺絕的戰爭手段被摒棄,戰敗的族群在服從統治的條件下大都保持原狀生活下去並為統治氏族進行生產勞動,有些還能成為貴族。
同時也印證了蚩尤的確是蚩尤氏族首領的稱呼。與黃帝決戰被殺的蚩尤,是蚩尤氏族當時的首領,首領被殺,族人被保留,新的首領產生依舊沿用蚩尤的稱號,在新蚩尤的領導下新的蚩尤氏族融入黃帝族群也是可能的。
四、蚩尤與東夷沒有關係
東夷是華夏族群對東部族群的統一稱呼,東夷不是一個統一的族系。東夷進入中原歷史,是在陶唐時期,是黃帝之後出現在華夏族群東方和南方的勢力雄厚的族群,東夷支系繁雜,並無統屬關係,它的各系與華夏的交往十分頻繁,太昊氏、少昊氏是東部早期勢力,帝堯時期的皋陶、伯益等都是東部族支系的首領,燦爛的殷商文化也是由東部族群創造的。
東部族群,世居之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一帶,發源地可能在江浙太湖巢湖一帶。主要特徵就是「日」「鳥」「青龍」(鱷魚龍)崇拜等,以鳥崇拜貫穿始終,所以東夷實際就是《尚書.禹貢》中所提及的鳥夷。
在蚩尤的時代,還沒有東夷的稱號。當時活躍在山東、淮水一帶的族群,是陽鳥圖騰族群,即陽鳥。蚩尤在向東擴展到山東西部過程中,兼并了沿途的許多鳥人氏族,所以蚩尤的氏族國家聯邦也就有了鳥的屬性。而所遇到的姬姓氏族,因為有黃帝的依靠,所以紛紛投奔了軒轅,而沒有歸屬蚩尤。
蚩尤戰敗後,一部分東歸,重新回到了鳥夷的族群,促進了鳥夷勢力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蚩尤是後來東夷族群的一個源頭。
同樣的,姬姓族在從東北遼水流域南下,先到山東,後到達河南,姬姓族中的不少氏族,也與鳥夷雜處了一段時間,所以也有學者認為軒轅也是來自東夷。根據《鹽鐵記》記載,軒轅曾經與太昊氏、少昊氏之間發生戰爭並把「兩昊」氏族納入自己的統治,黃帝的後裔顓頊跟炎帝的後裔共工爭帝時,還得到少昊氏族的遺民的幫助。
周代以後,東夷各支後裔屬地漸次東移,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東夷各支才逐漸被魯、齊、越等國吞併,融入華夏。《後漢書·東夷列傳》:「秦並六國,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也就是說,這時東夷各支已不再以獨立的實體存在,成了華夏族的「編戶」,與華夏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組成部分。
五、蚩尤與九黎沒有關係
1、九黎是少昊金天氏之時的諸侯,是蚩尤之後出現的族群
所謂「九黎」,根據考證,是少昊金天氏之時的諸侯。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關於他們當時的活動情形,《國語》《楚語》有一段記載,《楚語》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這段記載的註解上說明所謂「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可見九黎也是當時的一個氏族。另據《史記.卷二十六.曆書第四》記載,在少昊氏衰微時,「九黎亂德」,可見,九黎是黃帝死後少昊青陽氏時代的族群,是少昊青陽氏遇到的勁敵。也就是說,九黎是蚩尤氏之後出現的氏族,蚩尤不可能是九黎族的君主。
2、蚩尤不是九黎的君主
在其他文獻中,如《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盪兵》、《戰國策·秦》,沒有明確指出蚩尤與九黎的關係,是後人的註解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國語·夢語》注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沒有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只是漢代孔安國造說「九黎君號蚩尤」。但這些說法,都是後人的說法,而司馬遷並沒有說蚩尤是九黎的君主。
我認為,《國語·夢語》注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是一句貶語,從正統的華夏歷史觀看,九黎作亂,正說明九黎人是跟蚩尤一樣的亂臣賊子遭到華夏人的痛恨和唾棄,所以這句話,指出了九黎作亂和蚩尤作亂相同的性質,而不是說明兩者之間的族群關係。九黎族的結局,和蚩尤氏的結局一樣,都被中原集團打敗。漢語中「黎民」一詞就來源於這場戰爭,是對九黎戰敗後其遺民被迫整體成為少昊氏族的農耕奴隸的寫照。「以儆效尤」就是歷代華夏統治者鎮壓反叛的理論依據,「效尤」就是指「仿效蚩尤謀反」的意思。
現在的研究成果,認為蚩尤是九黎之君,我持否定的態度。蚩尤的後裔與九黎是否發生聯繫,因為沒有典籍記載作為證據,也不能肯定。我認為九黎作為先華夏族人的生產奴隸已經融入到先華夏族中,成為早期華夏一份子了——黎民。
3、九黎是稻作農業,來自中國東南方良渚文化
我也有一個推測,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那麼,九黎就應該來自中國南方,「黎」 字,由「禾」「人」「水」「亇」組成,應該是種植水稻的族群,可能是在南方水災和海浸後,北遷到淮水流域的,黎人遷出地,可能是太湖地區,黎人創造的文化,可能就是考古發現的良渚文化。
我國古代最發達、文明程度最高的良渚文化4200年前突然在太湖地區消失,成為考古學界的「千古之謎」,南京博物館在阜寧縣進行考古發掘,首次在江淮地區發現良渚文化遺存,探明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區消失後由南向北遷徙,從而解開了這一「千古之謎」。
從時間上判斷,4200前,就是公元前2200年,跟九黎作亂的時間大致相當,正好是在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2200年間,在時間上「少昊氏衰」、「九黎亂德」與「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區消失」是吻合的。
據此,我提出另一個推測:環太湖地區的南人北遷,在距今7500年前就可能開始了,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地球距今1.1萬年前開始了氣溫上升,逐步導致「海浸」和「洪災」,使生活於環太湖地區的南部稻作居民,生活、生產環境不斷惡化,而北部隨著氣溫的上升,環境得到逐步改善,特別是中原地區,變得溫暖濕潤,最適宜於人類居住,導致環太湖地區稻作居民向北部遷移。
環太湖地區居民的主要特色,就是天空、光明和龍鳥崇拜,極可能是傳說中的「有巢氏」,所以, 「昊(皞)」「龍」「鳥」崇拜的族群,應該來自南方。中國古代東南方河濟淮地區的東夷人,應該是不斷北上的東南方族群與當地族群(主要是山東本土族群)不斷融合後形成的崇拜太陽和鳥(昊)、青龍的族群。
中國的農耕種植文明,也應該在公元前9000年前(距今1.1萬年前)起源於南方,後逐漸向北方推移,在推移的過程中,農耕文化得到普及,北方乾旱坡地地區,產生旱作農業。
六、蚩尤氏遺裔的分化及與其他民族的融合
1、漢族鄒氏、屠氏是蚩尤的後裔
蚩尤遺裔見於載籍的,有鄒氏、屠氏。王嘉《拾遺記》載:「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後分為鄒氏屠氏」。鄒姓屠姓是當今為漢族的常姓。 鄒屠之地在山東鄒城。
2、被黃帝北逐的葷粥可能是蚩尤氏族遺裔
「有北之鄉」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見於《詩·小雅·巷伯》,也穎達疏:「北方太陰之氣寒涼而無土毛,不生草木,寒凍不可居處」。曾經有一部份蚩尤遺裔被遷到北方。蒙古族學者陶克濤著《氈鄉春秋——匈奴篇》,論蚩尤是匈奴在傳說時代的稱號,被黃帝北逐的葷粥當是蚩尤(氏族遺裔)。司馬貞《史記索隱》解釋葷粥:「匈奴之別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說明北方民族是一系的。
3、古代仇猶國可能為蚩尤遺裔所建
古代有仇猶國,公元前457年被晉國智伯所滅。《史記·樗里子傳》記:「智伯之伐仇猶,遺之廣車,因隨之以兵,仇猶遂亡」。今山西盂縣東北有仇猶國遺址。仇猶與蚩尤音近,其國可能為蚩尤遺裔所建。仇猶國遺民,也融入漢族。
4、蚩尤氏族中的南遷者,與苗民、三苗的形成有族源關係
蚩尤遺裔向南遷的,不見經傳,但存口碑。黔東南苗族史詩《楓木歌》,說苗族始祖姜央(炎)是從楓樹樹心中生出來的。苗族學者聯繫《山海經·大荒南經》記:「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論證苗族為蚩尤之裔。《苗族簡史》載:「川南、黔西北一帶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也證明蚩尤與苗族的淵源。
時至今日,布依族仍稱苗族為「布由」。布依族「布」意為「人」或「族」。在語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後,「布由」意為「由族」亦可記為「尤族」。與蚩尤的他稱一致。
從關於蚩尤傳說和歷史記載,可以看到中華大地上,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間由匯聚、爭戰、融合、遷徙等環節所構成的大規模的分化融合運動,這種分化融合運動造成了中華各種族在起源形成階段就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狀況。
所以蚩尤也是華夏始祖之一。黃飲冰2009年9月14日。
推薦閱讀:
※史前史·三皇五帝時期(二)——阪泉與涿鹿:兩戰歸一
※做了一件壞事的好人該怎麼評判
※為什麼炎帝打不過黃帝和蚩尤 [一點資訊]
※蚩尤殤——噶爾欽陵的終極之戰【一】
※黃帝戰蚩尤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