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觀法師《六祖法寶壇經義解》第20集

《六祖法寶壇經義解》第20集

成觀法師講

台灣·大毘盧寺

般若品第二

第二十集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也就是說「自性自見,自性自修,自見自悟」。「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是什麼緣故呢?自己自心裏面就有「知識」,「知識」就是善知識(內心善知識),這就是我們的「本性」,「自悟」即應自悟,就要自己自悟。假如自心起「邪迷」,邪見與迷惑,自心如果起了邪見迷惑。「妄念顛倒」種種的虛妄的念頭顛倒。「外善知識」外在的善知識,雖然對你有教授,雖然教你,但是也沒有辦法救你,雖然(外善知識)能夠教你,但是也不能救你。因為教你修,但是你不修,你自己自心起邪迷,所以沒有辦法。「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如果能夠起正真的般若智慧,觀照「自心本性」,就一剎那間,所有的虛妄的「念」都滅去了。「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如果能夠認識自己的自性,一下悟了,就能到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如果用智慧觀照,內外一切法都明徹,「識自本心」從本心裏面去認識一切法,「若識本心」如果能夠識得本心,就是「本解脫」,「本」就是根本,根本的解脫。「若得解脫」假如可以得到這種解脫,這種根本的解脫,就是得到「般若三味」,就是「般若定」。「般若三昧即是無念」這般若三昧就是「無念」。「何名無念」什麼叫做「無念」?如何而能稱做「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如果見到一切法,「見一切法」就是不只是「見」而已,而是說只要跟外面的一切法接觸,就(都)叫「見」,所以不一定是用眼睛看(叫見),用耳朵聽也是一樣的,假如眼睛看的、耳朵聽的或是心裡想的時候「心不染著」,心裡沒有被污染到,沒有去貪著,就樣子就是「無念」。跟我剛才講的意思一樣的。

所以那個「無念」並不是說「什麼念頭都沒有」,而是「心不被一切的法所染著」就叫做「無念」;於一切法不起貪取心,不起分別之念,乃至不起任何的妄念、雜念等等,就叫「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那心不染著(就)得「無念」,那麼就是所謂的「全體」。(佛法修證中)有兩個詞,即一個是「全體」;一個是「起用」。那個(全體的)「全」是動詞,也就是「圓滿證得」的意思,圓滿的證得「本體」;證得自己的智慧本體或是般若本體、或是本心本性,叫做「全體」。圓滿的證得這個本體以後呢?就能夠「起用」。所以說「用即遍一切處」。那如果在「起用」的時候,就能夠普遍到達一切處,皆能夠起大用,亦不著一切處,雖然於一切處都能夠運用,但是也不會住著在一切處上,所以這就很難了。

「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只是這個「本心」令它很清凈,「使」是「假使」,假使這個「六識」啊出了「六門」,六門就是「六根」;如果這個「六識」出了六根的「根門」,然後在「六塵中」它好是「無染無雜」,還是一樣的清凈,因為不貪著的關係,所以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也不會受污著。那麼這裡面就「有定、有慧」。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因為「無染無雜」,所以就能夠「來去自由」,「通用」普遍的運用,而沒有滯礙。「滯」就是礙的意思。「即是般若三昧」這樣子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如果能夠(象前邊)這樣子的「自在解脫」就叫做「無念行」。

經文:〖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定入聖位。〗

「若百物不思」如果說什麼都不想,「當令念絕」,「當」就是一定,執著一定要「令」什麼?令一切的「念頭」都斷絕,這樣子才叫做解脫,這樣子他才說叫做「解脫」,他才叫做清凈,「即是法縛」這樣子就是被「法」、被小法所「縛」。有的人問說「我為什麼念佛」或是打坐的時候還有念頭呢?一定要有念頭的,你不能說都沒有念頭,因為有「心」就有「念」。所以有「念」沒有關係,有念頭、但是要好的念頭就好,若是壞的念頭就要想辦法對治;若是好的念頭就沒有關係。

所以不是說沒有任何念頭,就令一切「念」都斷絕才是好的。假如說一切「念」都斷絕,那就象木頭一樣,所謂的「沉空滯寂」這樣子不是好的,這樣子就變成「為法所縛」,變成被法縛住。

「即名邊見」這個「邊見」就是一遍這見,不是正見。所以「圓覺經」裡面講說「是故菩薩不為法縛,不求法脫」。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如果能夠悟到無念法的人啊,他就萬法都通了,如果能夠悟到無念的人啊!就可以見到諸佛的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如果能夠悟到無念法的人啊!就一定能夠到佛如來所證的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假如後代能夠得到我這個法的人,就要將這個頓教的法門「於同見同行」,同樣的見解,同樣修這種行的人的中間要發願來受持,如此就跟供養佛祖一樣的意思,「事」就是供養、服侍供養,如果能夠這樣子,「終身不退」就是終身不退轉,精進不退,就一定能夠到達聖位,一定入聖位。

經文:〖然須傳授從上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但是要將他所學到的,所悟到的、從祖師以來所傳的,都要傳下去,「默傳分付」這個「默」就是暗中的意思,暗中傳,「分付」就是「分咐」。自古以來一直傳下來的,暗中傳的,那你就要這樣子傳下去,這個就是「法」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所以「法」不是自己發明的,那麼一切都如舊,照祖師所傳的這樣傳下去,這就是傳承不斷。「不得匿其正法」不能夠隱藏「法」,不能隱藏起來。

經文:〖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

假如不是「同見同行」的,修同樣的法的,那他是在別的法門裡修行的,就不能夠傳給他。

經文:〖損彼前人,究竟無益。〗

對他有所損害,是沒有什麼益處的。

經文:〖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因為怕愚痴人不了解,會毀謗這個法門,他如果毀謗這個甚深法,就會使他百千萬生,會斷他的佛種,斷他的善根。

經文:〖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我這裡有一首偈子,大家依這個下去修。如果沒有依此修,只是背這首偈文,這樣也沒有什麼用處。就要依此去修,只是用背的沒有用。

經文:〖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說通即心通」這個「說通」就是「通達佛的經教」,叫「說通」,那「心通」又稱為「宗通」。「佛」一切佛如來有「兩種通」,第一個就是「說通」;第二個就是「宗通」;「楞伽經」裡面稱為「宗通」,「心通」就是「宗通」。這個「宗通」就是通達「佛心宗」的心要,叫做「宗通」,所以又稱為「心通」。通達「佛心宗」,「佛心宗」就是禪宗。通達佛心所以叫做「心通」,也叫「宗通」。因為禪宗另外一個名字就是叫做「佛心宗」。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如果能夠得到這個「說通」即「心通」。這個「即」應該是這個「及」。「說通及心通」都可以的。就是說如果修行者,能夠得到這兩種「通」,就「如日處虛空」。這個「說通」是什麼呢?「說通」就是「用」;「宗通」呢?「宗通」就是體。所以如果有「用」有「體」,那麼就是通達一切啦!「用」就是運用;「心通」就是本體。因為有本體所以能夠運用,「如日處虛空」這樣就能夠像太陽處在虛空一樣,你看這個太陽奇怪不奇怪。太陽它在空中,太陽它在空中,也沒有一條繩子綁著,但是也不會掉下來,對不?它可以照遍一切世間,普施一切有情,這樣子。一切世間如果沒有太陽,統統都會壞掉了,所以這個太陽它處在虛空之中,也沒有繩子綁起來。「沒有繩子綁起來」是什麼意思?「沒有繩子吊起來」表示「無所依」,它沒有依靠任何一個什麼,無所著,不著於一切,處於空中,吊在半空中。前面說「法華經.菩薩湧出品」「於虛空中住」跟太陽一樣,在半空中,也不會掉下來,無所依,無所著。雖然「無所依」,但是為一切有情「所依」,它自己無所依,但是為一切有情、乃至於一切「無情」也依「太陽」。如果沒有太陽的話,連無情也(會)敗壞,因為太冷了。所以這個太陽是最不可思議的。無所依,無所著,為一切所依,所以我們佛的法身,叫做「毗盧遮那如來」,也就是「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之義為「日光遍照」,就是以這個為比喻,好象太陽一樣,無所依止。

如果修行者能夠達到兩種「通」,那麼他的「境界」就好象太陽處在虛空一樣,不須要依靠任何一樣東西,而能夠普施一切,雖然能夠普施一切,但也為不據(自己)所有。這樣子,好象太陽一樣啦!

「唯傳見性法」我此法門,就只是傳見性法門,傳最高的法門。因為法門有很多種,但是這個「佛心宗」的這個法門就是「頓悟見性法門」。

「出世破邪宗」這個「邪宗」是什麼呢?依這個禪宗的「無上法」來講,「邪」的意思「不正」就是邪,「不正即邪」,如果偏一點點也是邪,一點點的差異就算做邪。不正就是邪,那什麼叫「不正」呢?也就是說「不依經教」、「不依如來所教」,跟如來所說的法有一點不同的,有不一樣的地方,這樣子就是「邪法」。如果沒有依照「正知見」來說的法,這樣子就是「邪」的,「不如法行」這樣子就是邪,一切「不如法」的也是「邪」。所以這個「見性法」就是要破這些「邪宗」。

「法即無頓漸」這個法門本身是沒有「頓悟法門」或是「漸修」法門,但是因為眾生「迷悟有遲疾」。這個眾生「迷」或是「悟」有慢或是快。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但是啊這個見性之門、這個法門,愚痴的人是沒有辦法可以完全了解的,「悉」就是完全了解,這也是沒有辦法的。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說」就是開示,開示的法門啊雖然有「萬般」,有很多很多種,但是如果要「歸」、「合」到這個理上去呢,還是歸到一個真言裡面去,一個真如本性上去。

經文:〖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餘〗

在眾生的這個煩惱暗室之中,須要常常的生出智慧的太陽一樣,來觀照自心。「邪來」「邪」就是邪念升起來,那個不是外來的,是自己自心裏面的,若是自心裏面有邪念起來的時候,這樣子煩惱就來了。「正來煩惱除」若是自心裡正念起的時候,這個煩惱就解除了。「邪正俱不用」假如可以邪正都不用,這「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這個叫做「對治法門」,因為以「正」來除「邪」嘛!所以叫「對治」,叫做「對治法門」。「對治法門」也是很好,可是啊這個不能究竟,因為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痛的時候才醫麻!那什麼時候要痛?你沒有除掉「根本」、沒有除掉「病根」,所以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痛,所以要怎麼樣呢?要求其根本,就是「邪正」俱不用;如果能夠達到這個「邪正」都不用的時候,那麼這個「邪」是什麼?「邪」是煩惱因,煩惱的因就是「邪」,因為有邪、有邪見或是邪念,所以會起「煩惱」;那「正」呢?「正」就是正念,有「正念」啊,那麼「正修行」、「正語、正思」等等這些,所以「正」就是「涅槃」因,「正念」就能夠生「涅槃」。如果於這個「邪正」、也就是「煩惱、涅槃」俱不用,都不去「著」,都不去著的時候都(二者)超越了,那麼就「清凈至無餘」,就能夠達到清凈的本心,到達這個無餘,就是「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又稱為「無餘依涅槃」,也就是「無上大涅槃」。

經文:〖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菩提的覺性啊本來是自性本自具有的啦,任何起心劫念啊、有所求啊、「有所得」都是虛妄的。怎麼會「起心」呢?「心」怎麼會「起」呢?「心」如果起來,它就會這樣動一下(師父用手指抓(勾)了一下),怎麼會動呢?就是「有所見」,那怎麼會動呢?「動」就是要去「取」、要去(捉)。所以起心是「有所見」亦「有所得」,所以「起心」,那這個勾子就去勾住(師父用手指抓(勾)了一下,示意起心是心向外抓取),勾進來這樣子,所以「起心」。那麼「心相」有一點點起來的時候,就是「虛妄」。所以這個禪宗很利害的,是修那個「起心動念」,這個「念頭一動」就錯了,祖師都會知道。你如果「起心動念」,他(祖師)就將你敲下去,(喝問你)「做什麼」?

經文:〖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這就是說,這個「凈心」就是說「須信」、你必須要相信,「凈心」是清凈的本心,眾生本有的清凈本心在「妄中」,在種種的一切「妄念」之中,一切的虛妄境界之中,也就是「三界流轉」之中。下面是什麼呢?省略掉了「未嘗失去」,「雖然於三界流轉,但是從來也沒有失去」,不但從來沒有失去,「也從來沒有被真正的染污過」,但是我們因為執取那個「相」,所以見「有染污」,所以我們要求「清凈」啊!「但正無三障」,「但」只要你把你的念頭弄正,這個「正」,最大的「正」是什麼?就是「無所求」、「無所得」,那這樣是最「正」的啦!這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正」,「無上正等菩提」、「三藐三菩提」,(到達)「無有少法可得」的時候,就「無三障」,這樣就沒有一切的障礙。這個「三障」是什麼?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三個「障」。這個「三障」都沒有了,你只要真正的「於內外一切法,世間、出世間,不見有少法可得,無有所求」,那個要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又「具足無量的功德」,最後這一句要加進去。不然你說好,無所求,開始睡大覺了,你一睡大覺,馬上就起煩惱,是不是?一睡覺就是「懈怠」、「放逸」嘛!「懈怠、放逸」與「煩惱心」相應,馬上就起煩惱。然後懈怠放逸馬上就破戒、犯戒,然後就失定,煩惱叢生,墜入三途,那都是因為「邪見」所生。所以雖然說無所求,「但是勤修一切善法」,「因此能得證無上菩提」。你看這很困難的。所以要「吊在半空中」又不能用繩子,這樣子像太陽一樣,「於一切法不取不舍」,「但正無三障」。

經文:〖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世間人若真正實在修道,一切都沒有妨礙,這個「妨」就是妨礙。這「一切」是什麼呢?一切的眾生與一切的「境緣」,都還會去妨礙你。這有兩個意思,(其中)一個意思就是說,你如果好好的修行,所有的一切都不會有什麼障礙,就只怕你沒有真正的修行而已,你如果有真正的在修行,好好的在修行,都會沒問題的,這是頭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說,你如果好好的修行,真正的在修行,你會感覺一切都很好,都不要緊,好的也好,壞的也好,快樂也好,痛苦也好,統統都好,都不會怕,也不會貪著,碰到好的不會高興的跌倒,碰到壞的不會要哭要啼,這樣子。所以「無愛無憎、無悲無喜」,然後就「如日處虛空」,所謂的「萬境自如如」。

經文:〖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

看到這裡。

「常見自己過」修行的人,要常常看到自己的過錯。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要有「反省的功夫」,那要「自見已過」。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啊!(一般人)自己不對,都不知道,「不知不覺」,你如果好心告訴他說,你那裡作錯了,他就氣得跳腳,說要你管?多管閑事。所有自己的過錯要「自見自智」,而且要「承認」,要認過。但承認自己的過錯是很難的事。然後承認以後還要悔改,在改過,所以這個有好幾個「次第」,「覺、知、見、承認、悔改」。「與道即相當」如果這樣,就跟佛道(相近),「當」就是相近、相類似的意思。「色類自有道」,「色類」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有他的道,都有他的道理。「各不相妨惱」應該是都能夠和平相處,要起「不害」之心,「不害、不惱」其他眾生。如果「離道」而還要去別覓道,終身就不能「見道」,「離道」就是離佛道,離開佛道還要再去求什麼「道」的話,那麼終生是不可能見「道」。「波波度一生」就是「栖栖皇皇」,章回小說裡面常常講說「皇皇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眾生都是這個樣子,「來來去去,栖栖皇皇」,「波波度一生」,一日過一日,闖來闖去,不知道在闖什麼?在家闖,出家也是闖,闖來闖去。「到頭還自懊」到後來就後悔了,後悔來不及了,忽然間有一天醒來的時候,「耶、耶!我現在快死了」這個還算好的,有的要死了還不知道,一般的人都是這樣子,要死了還不知道,要死之前還會迴光返照,精神特別好,「哦!我沒有事了,你們都回去吧」!他住在醫院裡,結果大家都回去後,他就死了。所以死到臨頭都還不知道。「若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假如要見到真道啊!這個「行正」,這個「正」是「戒定慧」,除了「戒定慧」以外呢?佛弟子所行的、尤其是出家眾,那麼都不能算「正」的啦!如果能夠修行「戒定慧」就是修道啦!那如果出家眾雖然造作種種事業,乃至於種種企業,而不行「戒定慧」,然後不教人「戒定慧」,不自修「戒定慧」那個還是邪道。「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如果自己沒有道心的話,這個沒有「道心」就是沒有修道之心、沒有求道之心,那麼「闇行」,就是好象一獨自個人在暗中行走「盲修瞎練」,終生是不可能「見道」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句也常常被誤會,假如是真正的修道人啊!他「不見世間過」,這個「不見」的意思啊,就是「不尋」世間過的意思,「尋找」的「尋」,不會去挑人家的毛病的意思,也不會專門去找別人的毛病看,這個叫「不見世間過」。不是說,因為見一切世間,也就是說前面講的嘛只「見其性,不見其相」。這一句常常被利用,利用作什麼?你如果「規過勸善」的時候,(你對他人說)「你不要這樣子,這樣子是不對的」,那他應付頂你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你不能看到我的錯,這樣就不對了,那個是錯解經意。這一切的佛經上面的話,都是讓我們來自己自修的,不是拿來讓我們辯論的。「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如果看到他人「非」,「非」就是不對的時候,這個時候「自非」,那麼「自己的錯誤」啊「卻是左」,那麼這個「自非」是指什麼?(就是)「分別愛憎」,如果看到別人的錯誤啊,那麼自己對別人的錯誤生出「分別憎愛」的時候,那麼這個錯誤就是,自己也就是「左」,「左」就是「不對」的意思,自己也就是不對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那如果執著說「都是他人不對,而我沒有不對」,這個時候,我的過錯、我的非,就有超過於他,你如果說「都是他的錯,我沒有錯」,那麼你更錯的意思啦,你的錯比他大。「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那如果能夠自己除卻這個錯誤的心,就能夠除去一切煩惱,把煩惱塵勞都打破了。「憎愛不關心」一切的憎愛啊,這個「不關心」就是說與「真心無關」,「與真心沒有相關」,一切的憎愛其實啊都跟你的真如本性,是沒有相關的,這個意思。那麼為什麼?因為憎愛都是「妄心」,所以跟「真如本心」都沒有相關,實在是扯不上關係,就好像這個鏡子上所現的影子一樣,鏡子上所現的人影或是樹影、花影,「那些形象都跟鏡子本身沒有真正的關係」,只是在鏡中所現,如是而已;那麼同樣的,一切的愛憎之心,也是在真如本心的鏡子上面、「心鏡上現出來的影象」、心鏡上現出來的虛妄影像,心鏡裡面現出來的影像,所以跟「心鏡」是沒有關係的,所以愛憎一切的這些法,這個「愛憎」只是代表而已,事實上包括所有的「心」及「心所有法」。「長生兩腳卧」憎愛都不關心,跟真如本性是沒有關係,所以啊就「自在了」。這個「長生兩腳卧」是比喻啦!你不要認為說,真的六祖大師常常都把兩腳伸長睡懶覺,不是這樣子啦!

經文:〖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你如果想要度化他人,自己要有方便,這個方便是什麼呢?就是「智慧的起用」,要有智慧,「智慧起用」才能夠度別人,那如果沒有智慧、又不能用,這樣就不要說要度人。你要去度人,結果搞不好就不歡而散,常常這樣子。所以要化他人,要先修方便,先修智慧,然後才能夠用。

經文:〖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不要使你要度的人會懷疑,疑什麼?疑法、對法門有生疑,這樣子就是「自性所現之智慧」。你如果能夠做到這個樣子,就是你「自性所現的智慧的運用」。這個佛說「未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怎麼樣判別邪正呢?最簡單的,假如說法的人能增加你的善根,這樣(他所說的法)就是「正法」;那如果增加你的煩惱,增加你的惡根,這樣子就是邪法。什麼叫做「善根」呢?有「五善根」、還有「三善根」,善根有兩種,一種叫做「五善根」;一種叫做「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五善根是什麼呢?就是「信、進、念、定、慧」,先說這個「五善根」,假如聽人家講法,聽了以後會增加你的信心,什麼「信心」或是「信根」?「信佛、信法、信僧、信真如」這樣子,這個法就是好的,就是「正法」;相反的,如果你聽了人家的講法以後,對「法」變成不信或是懷疑,這樣這個法就是「壞的」。這個「信」在「唯識百法」裡面有說,法有「善法」跟「不善法」,還有「煩惱法」,「信」是一種「善法」。因為怎樣呢?信能讓你「心安定」。那如果說跟「信」相反的呢?就是「疑」。如果你「生疑」就是生「煩惱」,因為你疑了以後,你就不可能修行。你如果懷疑,你怎麼會去修呢?不會照樣去修。所以要有「信」才會修。這個「信」是很大的「善根」,所以假如講經說法,讓大家對這個「佛法僧」三寶可以生起「信心」,這種就是好的說法,這種「法」就是「正法」。假如聽人家講經以後,可以增加你的「精進」,不是增加「懈怠」,這樣子就是好的說「法」,「信、進、念」。假如聽人家講法以後,會增加你的「念根」,那個「念念不忘」,這樣子就是好的。假如人家講以後,你可以增加「定根」,你的心會比較穩定,想要修禪定,求禪定三昧,這樣子「善根」增長,這就是好的。那如果聽人家講以後,「慧根」增長、智慧增長,不是「愚痴增長」,這樣子就是好的。即是自性現。

下面這一段很重要,這個偈子把它講完(再休息)。

經文:〖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這一段是所有的「壇經」經文中,最被誤解的地方之一,這在這裡了。「佛法在世間」就是「佛法」在世間「出生」,(故)你如果要修佛法啊、要覺悟啊!就要不能離開這個世間,因為這個佛法是在這個世間「出生」的。但是有的人就說,(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所以呢?所以他就去「貪著世間」。六祖大師說的是「不離世間「覺」」,而不是說「不離世間「貪」」。你知道嗎?是「不離世間「覺」」,你要在世間裡面「覺」,而不是叫你在再回去世間裡面「貪」,這樣子懂嗎?所以有的人看了這個偈子,然後就「拿著羽毛當令箭」,然後就當做借口,所以他就「在世間中種種貪著」,然後說他是在修「大乘」,或是說他在修「菩薩道」,那等於說就是在毀謗法門,變成愚夫行,而不是有智慧的人修行。所以這個「不離世間覺」,不是「不離世間貪」。你如果「不離世間貪」那還是「凡夫」、「具縛凡夫」。

經文:〖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

這個「離世」的「世」就是指「眾生」,你如果「離開眾生」,也就是說「離開悲心、菩提心」,「離開悲心」而想要去「求菩提」的話,那麼就好象要求「兔角」一般。兔子沒有角,對不?那你要找兔角一定找不到。兔子的角是表示什麼呢?「但有其名,並非其實」。

經文:〖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假如有「正見」呢?這就是「出離世間生死」;那如果起「邪見」呢?就是「入世間輪迴」。

經文:〖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假如可以「邪正」的「對治法門」都可以不用了,一切功德圓滿的時候呢?菩提的自性就「宛然」,「宛然」就是「清晰」的意思。這個「菩提自性」就很清清楚楚的「現前」,宛然現前。

經文:〖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這個偈子是「頓教的法門」,也叫做「大法船」。「大法船」是可以載眾生到彼岸去的。

經文:〖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假如迷,心迷啊!聽到之後就要經過累劫的修行,才能夠悟到少許;那假如心「不迷」啊!假如有「覺悟」,聽到了以後,因緣成熟之時,只在剎那之間,就能夠「頓悟」了。

第二十集完。

推薦閱讀:

寬昌法師:在生活中踐行佛法 用四無量心對治煩惱
禪凈雙修講記(凈界法師)第四、五、六卷
大安法師: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學佛網
佛學基礎知識03 廣超法師主講 果逸居士筆錄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之二十九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