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項羽為何丟棄十萬楚軍只帶八百騎突圍的真相是什麼?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之死其實充滿懸疑,這個懸疑從垓下之戰就開始了。垓下之戰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決戰,項羽的兵力有十萬,《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到:「項羽之卒可十萬。」劉邦的兵力是多少,史書並未給出具體的數字,但我推測至少應該有八十萬。首先韓信的兵力有三十萬,《史記·高祖本紀》對此有詳細記載:「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其次,劉邦作為韓信的領導,兵力不會少於韓信。而且劉邦只會在兵力數倍於項羽的前提下才敢獨立追擊項羽,所以推測劉邦的軍隊至少為四十萬。再次,彭越長期在後方游擊項羽,且曾攻下項羽二十餘座城邑,兵力應該有十萬。所以,漢軍在垓下投入的總兵力應該至少有八十萬,對楚軍的兵力是八比一。

即使漢軍以多擊寡,依項羽的性格和能力又何所懼哉!之前的巨鹿大戰與彭城大戰,項羽那一次不是以少勝多。特別是彭城大戰,項羽帶領三萬精銳騎兵大破劉邦所率領的五十六萬聯軍,《史記·項羽本紀》寫到:「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而垓下之戰,雖然項羽被擊敗且被圍困,但兵力至少還有八萬,怎麼會因為聽見「四面楚歌」就帶領八百騎兵突圍而棄大軍不管呢?我說項羽在垓下大戰失利後兵力至少還有八萬是有根據的,因為《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如果項羽只剩下八百騎兵,灌嬰斬首的的這八萬人是從哪裡冒出來的?既然項羽至少還有八萬兵力,以項羽的性格和能力怎麼會因為聽到四面楚歌就心理崩潰,然後自己帶著八百騎兵突圍,任由這群龍無首的八萬楚軍將士被灌嬰宰割?顯然司馬遷記載的內容不符合情理。

項羽不是一個小肚雞腸而不識大體之人。項羽對齊國田氏兄弟有很大的怨恨,一方面是齊國田氏兄弟不肯發兵助項梁,造成項梁兵敗被殺。史書記載「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章邯果敗殺項梁,破楚兵,楚兵東走,而章邯渡河圍趙於鉅鹿。項羽往救趙,由此怨田榮。」另一方面是田榮與田橫兩兄弟老在西楚的東邊給項羽搞事情。就是這樣的關係,當韓信攻打齊國時,項羽仍然派龍且救援齊國。《史記·田儋列傳》寫到:「楚使龍且救齊,齊王與合軍高密。」項羽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在整體軍事戰略上他並沒有以私廢公。由此可見,項羽連齊國田氏這樣的冤家都不願意拋棄,又怎麼會拋棄八萬楚軍將士?所以,項羽根本就沒有帶八百騎兵突圍!

如果項羽沒有帶八百騎兵突圍,那就不會有後來的烏江自刎。納尼!難道項羽不是在烏江自刎而死的?恭喜你,答對了!首先,我們來看看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是怎樣安排項羽烏江自刎的。「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突圍後先是迷路,後是被騙,最後到了東城。然後在東城給他的屬下表演了斬將,刈旗的好戲,還用眼神嚇退了赤泉侯楊喜。大家要知道垓下在今天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城在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境內。項羽這一南撤,用今天最短的公路里程數統計,項羽也跑了近150公里,真可謂人疲馬乏。

然後項羽對他的屬下說了一句話:「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在這一句話後,司馬遷突然毫無徵兆地把鏡頭對準了烏江邊,項羽就突然出現在了烏江邊上。同時出現的還有烏江亭長和那艘小船。我們要知道烏江在今天安徽和縣,從定遠縣到和縣,今天最短的公路距離也有160多公里,請問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司馬遷什麼都沒有說,他要不無話可說,要不就做了剪輯。

項羽到了烏江邊上本來就是要準備渡烏江,《史記·項羽本紀》寫到「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但是在烏江亭長一番話後,項羽就放棄渡江了,這個劇情反轉也太大了吧!如果按照司馬遷所描述,項羽丟棄大軍不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殺到了烏江邊上,結果突然頓悟而自殺,這個劇情實在太腦殘!如果你信了,說明你偶像劇看多了。更奇葩的事情出現了,按照《史記·項羽本紀》所記載,項羽向南突圍時只有八百騎,但是按照《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所記載,此時烏江邊上的項羽又有了一萬二千人。「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從這段史料可看出,項羽死後灌嬰還俘虜了楚軍左右司馬和楚卒一萬二千人。這個事件與場景是連續的,這一萬二千人只可能出現在項羽自刎的烏江邊上。

更有意思的是整部《史記》提到項羽是在烏江自刎的內容僅出現在了《史記·項羽本紀》中,其他所有章節內容均未提到項羽烏江自刎一事。而且就是《史記·項羽本紀中》一章,司馬遷對項羽死亡地點也發生了自相矛盾。他在此章最後寫到「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中最後又點出項羽是死在東城。但大家容易被前面項羽烏江自刎的悲壯所吸引,往往沒注意這一點。所以,綜上所述,項羽肯定沒死在烏江,更談不上自刎!

東城,這個地名在《史記》中出現的次數遠超烏江。特別是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東城出現的頻率堪比《亮劍》中的「平安縣城」。項羽其實就是死在東城,不是自刎,而是力戰而死。因為篇幅有限,我把司馬遷留在《史記》中的證據做個簡略的展示: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史記·項羽本紀》:「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吳房侯,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從起下邽,擊陽夏,以都尉斬項羽,有功,侯,七百戶。」「赤泉侯,以郎中騎漢王二年從起杜,屬淮陰,後屬灌嬰共斬項羽,侯,千九百戶。」以上的材料都說明項羽最後死在東城,而且是力戰而死,不然史料中不會出現「追殺項羽東城」、「共斬項籍」、「斬項羽」等字眼。說實話,垓下之戰,項羽只是失利,損失兵力並不多,十萬大軍元氣尚在。東城決戰,才是決定楚漢命運的最後一戰。

真實的歷史場景應該是:項羽垓下之戰失利被困後,帶領全體楚軍將士向南突圍,且戰且退。漢軍大軍尾隨攻擊,並不斷修補包圍圈,其中灌嬰所部一馬當先。當項羽率領楚軍達到東城時,已經人疲馬乏,卻又被漢軍再次死死包圍,項羽決定帶領全軍死戰。在激烈的戰鬥中楚軍被人數眾多的漢軍斬首了八萬人。但是項羽和身邊僅剩的萬餘士兵並沒有放棄戰鬥,決心與漢軍血戰到底。就在此時,項羽被呂馬童認出,呂馬童高呼:「那個人是項王,項王在那邊。」漢軍將士在此起彼伏的「殺項羽者封萬戶侯」、「斬項羽者封王」的巨大聲浪下,全部都朝項羽方向奔去,全部傢伙都朝著項羽身上招呼。項羽再厲害,他也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最後在漢軍包圍中力戰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項王死後,漢軍出示項王的頭顱,楚軍最後剩下的一萬餘將士頓失鬥志,痛哭不已,被迫向灌嬰投降。所以才有灌嬰「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一說。因此,項羽不是不肯過江東,而是他根本沒有機會走到烏江邊上。

為什麼項羽之前能以少勝多,而這次卻不能讓歷史重演?此一時彼一時也!第一點,當年劉邦雖然五十六萬輸給了項羽的三萬,但那個時候劉邦所領導的是諸侯聯軍,說穿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而這個時候劉邦所率領的漢軍,戰鬥力已經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得到了質的飛越,不可同日而語。第二點,韓信的加入。這點不用多說,中國人都知道。第三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楚軍斷糧已久,基本上是餓著肚子和漢軍開戰。對於楚軍糧食問題,《史記·項羽本紀》清楚明白地寫到:「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楚軍人數比漢軍少,吃得沒漢軍飽,再結合前面兩點,被漢軍斬首八萬已經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所以,項羽這次不能讓歷史重演,而只能奮英雄怒,力戰至死!

烏江自刎只是司馬遷的文學遐想,並非歷史真相。班固評價司馬遷:「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言秦、漢,詳矣。至於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錢鍾書更是直言不諱地說:「古史記言,大半出於想當然,司馬遷善設身處地,代作喉舌而已。」至於司馬遷筆下項羽在烏江的最後一戰,其實是項羽在東城力戰而死的最後寫照:「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這樣的項羽才是人,這樣的項羽才是英雄,這樣的結局才更悲壯。如果讓這樣的英雄真的過了烏江,後面可能還真是「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推薦閱讀:

男人那活兒:傳聞與真相
劉邦為何必須首先殺掉韓信?真相讓人無法接受!
哪些著名的靈異事件或者通靈人被證明是假的?
嘉靖大倭寇真相:反海禁的中國海商與海盜
真相還原:移民海外之後的生活原來是這樣的!

TAG:真相 | 項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