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與五行
早期藏象學理論眾多,莫衷一是,僅「臟」的數目就有「五臟」、「六臟」、「九臟」、「十一臟」、「十二臟」等很多種說法,「膽」、「胃」、「腸」、「腦」等在不同的書中被指為諸臟之一,直到兩漢之際,《黃帝內經》在經學思想的指導下,以五行學說為核心,將各種不同說法都基本統一到同一個藏象學理論體系框架之中,即形成了後來我們所熟悉的藏象學內容。
戰國時代,中國的解剖學是非常發達的,醫家們對屍體的解剖活動也非常重視。《靈樞·經水》篇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靈樞·腸胃》對人體消化道的各個部分,包括唇、口、舌、咽、胃、迴腸(即小腸)、廣腸(即大腸)的位置、長度、廣度、重量、形狀、遞接關係等,一一具體描述,而且這些記載還是相當準確的,如大小腸長度與食管長度的比例為35:1,這與現代解剖學測量的37:1,基本吻合。
五行萬物歸類示意圖
《內經》根據人體內部五臟六腑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特點,將它們分為三類: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內經》對前兩類尤其重視,對兩者給出了明確的定義與區別:「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靈樞·本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素問·五藏別論》)。這種理論,由於其概念明晰,很快為人們接受,並為後世所遵從。《內經》中對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分別有詳細描述,如心主血脈和神明;肺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脾主運化與分清泌濁;肝主疏泄和藏血;腎主生殖、生長發育及水液代謝;胃主受納水谷;小腸主受盛和化物等。五臟六腑的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生命活動。機體生命活動十分複雜,有些生理功能往往需要幾個臟腑配合才能完成。如水谷的轉化、輸布和排泄,除靠脾胃的腐熟運化和傳輸作用外,還必須依賴肝氣疏泄、腎氣溫煦、肺氣宣散、心脈載運功能等,這都體現了人體的整體性。
在兩漢時期,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的經學是當時的顯學,《內經》對藏象學的認識深受其影響。尤其是五行學說,對藏象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藏象學說認為,雖然五臟六腑都各自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但在機體的生命活動中,臟、腑及各器官、組織、形體諸竅之間,是相互結合、相互協調的。藏象學以五臟為主體,運用五行理論的組織原則,將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聯繫成有機的整體。五臟則代表著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的所有組織、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不僅如此,中醫還認為人與自然界保持著高度的統一性,藏象學又運用五行學說將自然界的方位、季節、氣候等與人體五臟功能系統密切聯繫,勾划了一個內外相應的整體臟腑模式。
五 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自然界 |
方位 |
東 |
南 |
中 |
西 |
北 |
季節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
氣候 |
風 |
熱 |
濕 |
燥 |
寒 |
|
星辰 |
歲星 |
熒惑 |
鎮星 |
太白 |
辰星 |
|
五化 |
生 |
長 |
化 |
收 |
藏 |
|
五畜 |
雞 |
羊 |
牛 |
馬 |
彘 |
|
五穀 |
麥 |
黍 |
稷 |
谷 |
豆 |
|
五音 |
角 |
徵 |
宮 |
商 |
羽 |
|
五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
五臭 |
臊 |
焦 |
香 |
腥 |
腐 |
|
人體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五腑 |
膽 |
小腸 |
胃 |
大腸 |
膀胱 |
|
五體 |
筋 |
脈 |
肉 |
皮 |
骨 |
|
五官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
五華 |
爪 |
面 |
唇 |
毛 |
發 |
|
五聲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憂 |
恐 |
|
發育 |
生 |
長 |
壯 |
老 |
已 |
《內經》通過五行歸類,運用五行學說來推求人體臟腑之間、臟腑與生命之間以及臟腑與體外自然界的同類相應與五行生剋關係。中醫基於「天人相應」的觀念,認為可以通過天地五行之氣的盛衰變化來推知人體五臟之氣的盛衰變化,從而對疾病的發生與變化趨勢做出相應的判斷。由此形成了相應的生理、病因、病機、診斷、治療、養生等理論。
五行學說的引入,促進了中醫藏象理論體系的成熟,標誌著中醫理論發展到一個嶄新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五行精紀註解白話
※五行通背拳 劈山炮
※五行河洛八卦解
※五行精紀 | 五行精紀 卷廿七 | 廖中著 |
※行好運必需品:每個人自身的五行必須強旺
TAG: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