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甦,是戲曲舞蹈的復甦,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十分明顯,它的審美原則不是什麼新發明,而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流傳和延續,是用一根長線從古串到今的,這些原則非但在戲曲中可見,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舞戲」中,甚至在商周禮樂中,都能見其蛛絲馬跡它的文化特徵;就其流來講,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現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這個衍舞種是地道的中國貨。   中國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起源於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許多武術、中國古典舞戲曲中的動作和造型,特別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強調呼吸的配合,富有韻律感和造型感,獨有的東方式的剛柔並濟的美感,令人陶醉。中國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韻、身法和技巧。身韻是中國古典舞的內涵,每個舞蹈的韻味不同,兩個人跳同樣動作,韻味都不同。身法則是指舞姿還有動作。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強調 「形神兼備,身心互融,內外統一」的身韻。神韻是中國古典舞的靈魂。神在中而形於外,「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真正內涵。   中國古典舞的音樂大多採用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如古箏、二胡、琵琶等。中國古典舞服裝古色古香,根據舞蹈的具體要求也各有特色,漢唐舞大多採用傳統的漢服。   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戲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為了演故事服務。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戲也還是戲,其舞對角色行當的從屬性也是十分鮮明的。

歷史 中國古典舞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至周代開始,到漢、兩晉乃至唐代五代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並對流行於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發展,形成了宮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個樂舞),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樂部伎》、《大麴》等,異彩紛呈,各領風騷。 中國宮廷舞蹈,是歷代統治者愉悅享樂、歌功頌德的一種重要工具,以女樂為主。由於宮廷舞蹈以統治者的審美情趣而創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風格上的綺糜、內容上的消極;但大部分還是多由藝人們在中國民間舞蹈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所以不乏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美之處。宋元之後,由於戰亂頻繁,文化受到破壞,舞蹈的發展也受到影響,漢唐時代的許多著名舞蹈競相失傳了。 在傳統舞蹈的基礎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戲曲的形成和發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藝術。元代,宮廷樂舞與民間歌舞,乃至「白戲」、「滑稽戲」、「角抵戲」等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戲曲藝術形式。戲曲藝術要求唱、念、做、打相結合,具有舞蹈、音樂、美術、雜技、文學、說白等多種因素,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戲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國傳統舞蹈的精華,它根據人物情節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動作,並加以改造,加強和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元、明、清三代以後,社會矛盾相對複雜,複雜的社會生活提供了許多素材,使舞蹈進一步得到發展。 身韻 1、身韻的元素   如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橫擰等,好比是身韻語言的 「語音」──基礎符號; 2、身韻的主要動作   如:「雲肩轉腰」、「燕子穿林」等,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辭彙」; 3、身韻的意象   身韻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意象,好比是身韻語言的 「語義」; 4、身韻的運動規則   身韻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開先合」等「從反面做起」的運動規則,與「平圓、立圓、八字圓」的「三圓」路線規則,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語法」。   這些方面構成了身韻語言的內部結構,加上身韻「形、神、勁、律」的表現方式,使中國舞具有了中國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學。

基本動作要素 1、形   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翹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彎」、戲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陰陽面」 「擰麻花」,中國民間舞的「輾、擰、轉、韌」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 2、神   在中國舞身韻的基本動作要素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也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體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實意境。中國古典舞「心、意、氣」是「神韻」的具體化。在心這一概念中,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可以說,沒了韻就沒了中國古典舞。沒了內心情感的激發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準確的表達了形和神的相互關係與內在聯繫。 3、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與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   「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4、律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感。「不順則順」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逢沖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的精奧之處。 技巧 (一)旋轉的特點

  1、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中國古典舞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後退側身轉。   2、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3、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誇張。   4、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複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複合和流動的特點。   民族舞姿轉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還大有餘地,還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點

  翻身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種類樣式之多,變化之精彩,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所無可比擬的。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著擰、仰、俯和旁提的形態。   1、民族性強   翻身這種技巧形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特徵和動的特點,而且它和身法的結合也最緊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強。   2、形象性強   翻身在空間運動中形象鮮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間的弧線運動連綿圓潤,猶如波浪起伏;「點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串翻身」,像車輪滾滾,形象性很強。   3、表現力強   翻身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奏,不同的連接,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官效果,從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情調,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一種纏綿悱惻的感覺;快速的翻身,表現乾淨利索或輕快俏皮;急速有力則表現英武剛健……   近年來,翻身有了新的發展,結構形式豐富了,加強了流動性和複合性,加強了對比性,除了性格剛柔、急緩、大小、快慢的對比,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技巧的訓練內容和表現手段,它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展現我們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彈跳的特點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彈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中鬆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   在彈跳方面,我們民族的特性也越來越明顯,難度越來越大。   1、把原來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強難度。   2、加強「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在跳的過程中呈現擰、傾、翻、閃、展、騰、挪。   3、空中的橫向轉體有了新的發展,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   4、高低對比,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中國古典舞彈跳的又一特點。   5、由於彈跳技巧的爆發力量,為彈跳技巧複雜性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在彈跳的複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   6、在空中變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躍的特點。   7、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合。   無數的身法和技術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訓練目的卻不盡相同。武術的訓練是以技擊和攻防為目的的,舞蹈的訓練則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劃人物的性格為目的。   8、與身法結合,形成和加強了古典舞跳躍進的流動性和語言性及風格特點。 節奏特點   古典舞在節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我們民族音樂很少象西洋音樂那樣強弱相同、有規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奏,一般表現為彈性節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為附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奏,諸如則柔、動靜、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舞姿 舞姿與身法是中國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韻律,它們之間的變換可以構成千姿百態,舞姿的子午相立體造型,是由擰傾、屈伸、俯仰、縱橫等形狀所構成的,它呈現出擰傾中的宛轉與修長,屈伸中的收與放,俯仰、縱橫的交融與變化。這個變化決定著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穩度。這「三度」又需要人體中段的高度柔韌與力量為基礎。至於連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為軸心而發力帶動全身的。無論是提、沉、沖、靠,或是平圓、立圓、8字圓以及擰、傾屈……關鍵都在腰的應用。所以,腰部的應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迴旋與側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關鍵。   中國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離不開圓的規律。足要在踝關節處作勾、撇、綳;小腿要在膝關節處作跨、蹁;大腿在髖關節處作環動;手在腕關節處作上盤、下盤;前臂要在肘關節處作晃手;上臂要在肩關節處作搖臂;腰、胸、頸要迴旋……都在圍繞一個「圓」字。

  表演中國古典舞還需要爆發力強的跳、轉、翻技術的能力。例如:許多彈跳必須借用爆發力強的快速騰空方法去贏得空間,完成各類空中技術,達到古典技術美的程度。中國古典舞的旋轉因所用重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如平旋類屬於直立重心,擰傾類屬於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則屬於平衡重心。而「以腰為軸,以臂為輪」的翻轉,又是中國古典舞的特殊技巧。   總括起來,中國古典舞表演者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為如下五個方面:關節柔韌的幅度;舞姿身法的迴旋與環旋;跳的爆發力;轉中的三種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線。

專輯:中國古典舞 古代散文名著欣賞

中國古代著名古典舞 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舞蹈遺產,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很多,僅在上面所列出的一些,都可以說是歷史上著名的舞蹈作品。這裡只選幾個有代表性的舞蹈作簡單的介紹。 一、《大武》是周代編創的歌頌武王伐紂獲得勝利的樂舞作品,屬《六舞》之一。共分為六段:

1.在一段擊鼓聲後,舞隊從北面上場,舞者都手執武器,列隊而立,以歌唱表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 2.舞隊兩面有人振鐸傳達軍令,舞隊隨即分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邊舞邊進,表示已有滅商。 3.滅商後再向南進軍。 4.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穩定。 5.舞隊再分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協助周王統治。接著有條不紊地變化各種複雜的隊形,形成整齊的隊式後,舞者皆坐,作低勢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得到了很好治理。 6.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表示對周王的崇敬。全舞結束。 二、《靈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漢代祭祀后稷的樂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現了開墾、耕種、鋤草、驅雀、收割、舂穀和揚糠等勞動的生活,以此來紀念和歌頌后稷教民種田的功勞。

三、《盤鼓舞》(又名《七盤舞》)是漢代具有較高技藝性的舞蹈,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時而騰空躍起,然後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態摩擊鼓面。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行似的輕盈舞步,若俯若爺、時來時往的姿態和地位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了深邃的意境。

四、《東海黃公》是漢代具有一定情節和人物性格的由兩個人扮演的角抵戲,主要以動作來表現人和虎搏鬥的故事。據《西京雜記》所載:「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髮,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蠃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

五、《劍器》是唐代流傳比較廣泛的屬健舞類的表演性舞蹈,為女子戎裝的獨舞。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記述了他觀看這個舞蹈所給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從詩中的描寫,可以看出,「這個舞有跳躍,有迴旋,有變化,進退迅速,起止爽脆,節奏鮮明;或突然而來,或戛然而止,動如崩雷閃電,驚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練。」 六、《胡旋舞》唐代時從康國傳來的民間舞,舞蹈旋轉為主,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詩,生動地描寫了這個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動作和姿態以及她的內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樂旋律、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她旋轉時雙袖舉起,輕如雪花飄搖,又像蓬草迎風轉舞。她的旋轉,時而左,時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勞。在千萬個旋轉動作中,都難以分辨出臉面和身體。旋轉的速度,似乎都要超過飛奔的車輪和疾徐的旋風。   胡旋女所穿為寬擺長裙,頭戴飾品,長袖擺,旋舞起來時,身如飄雪飛如,龜茲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那種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帶飄逸,裙擺旋為弧形,這正是旋轉的瞬間姿態,以造成「迴風亂舞當空霰」的效果。這一點可以從元稹《胡旋女》「柔軟依身著飄帶,徘徊繞指同環釧」和白居易《胡旋女》「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的描寫中看出。

七、《踏謠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間歌舞戲,據崔令欽《教坊記》載:「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里。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我們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知道《踏謠娘》是根據北齊時的真人真事編演的一部具有諷刺性質的歌舞小戲,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衝突,編演者有鮮明的情感愛憎態度和思想傾向。據傳,這個歌舞戲,在宮廷宴會中上演,民間藝人在街頭也表演,由此鮮明說明它是一出很受廣大歡迎的雅俗共賞的歌舞小戲。

推薦閱讀:

欢迎您来到古典菊斋!
古典詩詞鑒賞:李白《秋日宴別杜補闕范侍御》賞析
古典詩九基礎第八講講義(押韻)
古典詩詞鑒賞《逢入京使》
山有木兮木有枝,讓你過目不忘的古典美男是誰?

TAG:中國 | 古典 | 古典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