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級佛學教本:第22 - 24課

第廿二課 讀經錄要 (三)

大般涅槃經

二十九、菩薩守戒,雖不與女人和合,然而見女人時,相與言語戲笑,或雖不嘲笑,而聞女人瓔珞環釧種種諸聲,心生愛者。或雖不嘲笑,然見他人男女相逐,便生貪著。或雖俱不如是,而但欲生天,受五欲樂 (1);如上種種,皆名成就欲法,毀破凈戒,污辱梵行。若有菩薩,清凈持戒,而心不為戒,不為屍波羅蜜,不為眾生,不為利養,不為菩提,不為涅槃,不為二乘,惟最上第一義故,護持禁戒,是名凈戒具足。 三十、若有聰明黠慧,能善分別,遠離善友,不聽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斷善根;又說無因無果者,是則名為斷善根也。 三十一、佛性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凈,五真,六實,七善。 三十二、有一比丘問佛:何以我常修道,而不能得果?佛命阿難,為之具好房舍,凈潔修治,七寶嚴麗,懸繪幡蓋。既具辦已,而此比丘繫念修道,不久即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佛因言:無量眾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其心,是故不得。 三十三、不凈觀能醫貪,慈悲觀能醫鎮,因緣觀能醫疑。 三十四、婆私吒梵 (2),先修外道,佛告以色是無常,解脫色常 (3);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解脫想常,行是無常;解脫行常;識是無常;因而大悟,即證阿羅漢果,入於涅槃。 三十五、佛告先尼梵志:滅六根、六塵、六識、我慢已,乃有常樂我凈。 三十六、佛告迦葉梵志:若人捨身,未得後身,中間壽命,無明與愛,二為因緣,故壽命得住,若有眾生,不燃火者,是則無煙 (4)。 三十七、佛告富那梵志:無常色乃至無常識,因愛故燃,燃者即受二十五有 (5),是故可說是火東西南北。倘若愛滅,則二十五有果報,以不燃故,不可說有東西南北。如來已滅無常之色,至無常識,是故身常,身常則不得說有東西南北。 三十八、佛告凈梵志:若舍故不作新業,是人能知常與無常。梵志言:無明與愛為故、取、有為新,若人遠離無明愛,不作取有,是人真實知常無常,我今已得正法凈眼矣。 三十九、佛告納衣梵志:煩惱與業為身因緣,若知二邊中間無閡,是人則能斷煩惱業。梵志言:二邊即色及色解脫,中間即八正道也,受想行識亦然,我今已得正法眼矣。(6) 四十、候告須跋羅:無想之想,名為實想。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想,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空。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無上菩提。 四十一、佛告阿難:佛涅槃後,以戒為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同於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在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 四十二、佛告大眾:我以摩訶般若,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系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凈,無垢無煩惱,與虛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

【注釋】

(1)色聲香味觸五境,能使人起貪慾心,故名五欲。 (2)印度婆羅門人,志求梵天之法,名為梵志;又梵者凈也,以凈行為志,故名梵志。 (3)解惑業的系縛,脫三界的苦果,而得自在,名為解脫。涅槃之體,離一切系縛,無有生死苦惱,故涅槃稱為解脫。以五蘊而論,色受想行識的想,本是無常,但若攝法相歸入法性,則名解脫,解脫的五蘊,永離生滅,即是常恆。 (4)火是指無明與愛,煙是指中陰身的壽命。前身既舍之後,若斷除十二因緣里,過去因中的無明,或現在因中的愛,則中陰身便不現,而直入涅槃,證不生不滅之境,所以說不燃火則無煙。 (5)由因故而有果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洲、四惡趣、(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禪天為四有,另大梵天五凈居天無想天為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合三界共二十五有。偈曰: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舍。(第四禪最高處的五凈居天,為阿那含果人所居,亦稱五那含。) (6)受五蘊身心是一邊,解脫五蘊身心又是一邊,受了今之五蘊身心後,中間因修八正道,而解脫了後之五蘊身心,這就是;由此一邊,經過中間,而到另一邊。三者相關連,而性相皆寂,無可取著,名二邊中間無礙。

【習題】

(一) 那一類的人,是斷善根者? (二) 佛性有那七事? (三) 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各能醫什麻? (四) 何謂一、不燃火者,是則無煙?二、舍故不作新業?三、二邊中間無閡? (五) 佛涅槃後,當以何為師?四念處應如何作觀? 

【經文語譯】

(二十九)菩薩守戒,雖然不與女人交合,然而見女人的時候,和她言語戲笑。或是雖然不嘲笑,然而聽見女人環釧種種諸聲,生起愛著的心。或是雖然不嘲笑,然而看見他人男女相追逐,便生貪著心。或者雖都不這樣,而心中但欲生在天上,享受五欲的快樂,像以上種種的情事,都名為成就愛欲之法,毀破了清凈的戒篆書,污辱了清凈的戒行。假如另有菩薩,很清凈地奉持戒律,而他的心,並非為者戒篆書,並非為著持戒到彼岸,並非為著眾生,並非為者利養,並非為著菩提,並非為者二乘,但是為著最上第一義的緣故,護持著禁戒,這才算是凈戒圓滿具足。 (三十)假如有人,聰明狡黠而有世慧,極會分別,遠離開善友,不聽正法,不好好的思量,不遵照佛法而安住,像這樣的人,能斷絕善根。又說沒有因也沒有果者,這就名為斷絕善根。 (三十一)佛性包含有七項意義:一是常恆不變,二是有我,三是快樂,四是清凈,五是真而非假,六是實而不虛,七是離惡而純善。 (三十二) 有一位比丘問釋迦佛:何以我時常修道,而不能得到果位?佛命阿難,替他修拾好的房舍,布置潔凈,用七寶裝飾得極為莊嚴美麗,掛起絲織的幢旗寶蓋。辦好了之後,請他在那裡繫念修道,沒有多久,便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佛因說:有無量的眾生,應當入於涅槃,但因為生活資具缺乏的緣故,妨亂了他的心,所以得不到。 (三十三) 修不凈觀,能醫治貪慾,修慈悲觀,能醫治鎮恚,修因緣觀,能醫治愚疑。 (三十四) 婆私吒梵志,起先是修外道,佛告訴他說:色是無常,解脫以後的色是常的,受是無常,解脫以後的受是常的,想是無常,解脫以後的想是常的,行是無常,解脫以後的行是常的,識是無常,解脫以後的識是常的,因而大悟,即證阿羅漢果,入於涅槃。 (三十五)佛告訴先尼梵志:滅六根、六塵、六識、我慢、之後,才有常樂我凈。 (三十六)佛告訴迦葉梵志:人當捨棄了身體,尚未得到次一身體時,這中間的壽命,是由無明與愛這兩種心理,作為因緣,所以壽命才得住持,假如有眾生,能夠不燃火著,當然就不至於有煙。 (三十七)佛告訴富那 梵志:無常的色,乃至無常的識,因為有了愛,所以才燃燒,既然燃燒,就會受到三界二十五的有果,這樣便可以說:這火是在東西的方位。假如愛滅了,那麼,二十五有的果報,就不會燃燒,因為不燃燒的緣故,不可以說有東西南北的方位。如來已經滅卻無常的色,乃至無常的識,所以他的身體是常恆的,身體既是常恆,就不得說它有東西南北的方位。 (三十八)佛告訴凈梵志:假如捨棄了故的, 更不做新業,這人就能夠知道常和無常。梵志說:無明和愛,這是故的,取和有,這是新的。假如有人,遠離了無明愛,不做取有,這人就能夠實實在在的,知道常和無常,我現在已經得到認識正法的凈眼了。 (三十九)佛告訴納衣梵志:煩惱和善惡業,做了身體的因緣,假如知道二邊和中間,沒有隔礙,這人就能斷除煩惱業。梵志說:二邊就是色和色的解脫,中間就是八正道,受想行識,也是這樣,我現在已經得了正法眼了。 (四十)佛告告訴須跋跎羅:沒有思想的思想,名為真實的思想。一切諸法,全是虛的假的,跟著它們滅的分際,就叫做實的,叫做真實的思想,叫做法界,叫做究 竟的智慧,叫做第一義諦,叫做第一義空。下等智慧的人,作這樣觀察的緣故,能得到聲聞乘的悟境;中等智慧的人,作這樣觀察的緣故,能得到緣覺乘的悟境,上等智慧的人,作這樣觀察的緣故,能得到佛的無上悟境。 (四十一)佛告訴阿難:佛涅槃了以後,弟子們應當把戒律當作老師,依傍著它而修行,能夠出離世間。依靠四念處,端嚴著心念,住在那裡,要觀察身體是虛假的,與虛空相同,這就名為身念處。觀察一切享受的感覺,不在內,也不在中間,這就名為受念處。觀察所謂心者,但有名字存在,連名字的性都離開,這就名為心念處。觀察法的性質,本來得不到善法,也得不到不善法,這就名為法念處。 (四十二)佛普告大眾:我把大般若智,普遍觀察三界所有有情的眾生,和無情的器界,一切人和法,都是徹底的。並沒有東西系縛他們,也並無所謂解脫,並無人作主,也並無所依傍,不可以攝受操持,不曾出離三界,也不入於三界果報之中,本來是清凈的,沒有垢穢和煩惱,給虛空相等,萬類並不平等,也並非不平等,許多動念皆盡,思想的心皆息,像這樣的法相,就名為大涅槃,真實見到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並不覺知,名為無明。

第廿三課 真言宗 (一)

一、顯密略義與小史在佛法中,有所謂顯教與密教,顯教者:即應須佛釋迦牟尼如來,說一切大小乘教法,其文其義,明顯易知,故稱為顯教。密教者:即法身佛大日如來 (1) 說內證的真言教法,其文其義,秘密難曉,故稱為密教。依顯教義,法身佛不能說法,然此宗則謂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說大法,特凡夫煩惱障深,不能見聞,故密而不顯耳。天台宗有釋迦即大日之說,謂遇顯教之機則說顯,遇密教之機則說密,亦言之成理。

毗盧遮那如來,在摩醯首羅天 (2),金剛法界宮 (3),為金剛薩垂 (4) 諸大菩薩,說真言法,上首的金剛薩垂,將所說者錄出,藏於南北竺 (5) 的鐵塔中,後有龍猛菩薩 (6) 於佛滅八百年頃,開此鐵塔,親晤金剛薩垂,面受大法,傳於弟子龍智,龍智傳 善無畏及金剛智,後來此二人,及金剛智的弟子不空,皆於唐玄宗時,來中國宏密法,稱開元 (7) 三大士,遂為真言宗之始。

二、得名由來及所依經論此宗注重持咒,而咒為如來的真言,故稱真言宗。又真言屬秘密藏,為如來三密 (8) 中的語密,故又稱密宗。以大日經 (9)、金剛頂經 (10)、蘇悉地經 (11)、為根本的經典,更加瑜祗經 (12)、略出念誦經 (13)、合稱五部秘經。而菩提心論 (14)、釋摩訶衍論 (15)、則為所依據的論典。

三、開元三大士善無畏中印度人,甘露飯王 (16) 的後裔,生而容貌秀異,十三歲嗣烏荼 (17) 王位,後讓位於兄而出家,證法華三昧 (18)。曾旅行遇盜,乃默念真言,感准提菩薩 (19) 出現,盜皆畏伏,知持咒有效,益深究之,後見龍智,蒙傳法為阿黎 (20),聲譽遠提。唐玄宗夢異 僧,命人圖畫形像於殿壁,開元四年,畏到長安 (21),貌與圖合,帝極欽重,乃敕譯密宗經典,後寂於長安,世壽九十九。

金剛智南印度人,少年出家,學於中印度那爛陀寺 (22),顯密義理,無不通曉,後禮龍智為師,受五部灌頂 (23),曾於作法中,感觀自在菩薩現身,證其學之成就,又蒙指往東土,禮文殊,弘密乘,遂航海來華,開元八年抵京,到處設壇度眾,又譯密教經軌數十種,開元二十年寂於洛湯,壽七十一。

不空南印師子國人 (24),師事金剛智,隨之到中國,助譯經教,後奉師囑返印,覓大日經及金剛頂經完本,天寶 (25) 五年,攜多數梵本,重回東土翻譯,共得一百十部,百四十三卷,其弟子惠果,傳法於日僧空海,遂為東密之始,不空於大曆 (26) 九年寂,世壽七十。

四、曼荼羅曼荼羅是印度語,其義為輪圓具足或壇。向例在印修法時,必須築壇,壇中安置佛像,後來把修法時所築的壇及佛像,繪成圖案,亦名曼茶羅。壇上的佛菩薩諸天等,互相圓融,相即相入,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滿真理。在曼荼羅中,能攝盡密教所有的問題,若向之詳加考察,便能明白佛身的相狀、建立、象徵等,同時也可以了解本宗的教理,與組織大綱。故曼荼羅是本宗的精髓,它是用藝術來表現宗教中,湛深美善的境界,此中用理智不二的方法,所烘托出來的,便是金剛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這種人格的具體表現,確是本宗的最大特色。

【注釋】

(1) 梵語摩訶毗盧遮那,譯為大光明遍照,具有破暗之義,故亦翻為大日如來,或最高顯廣眼藏如來,為密教的本尊。 (2)譯為大自在天,在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王。 (3)即摩醯首羅天宮,金剛喻實相智,法界喻智體。 (4) 因執持金剛杵,故又名金剛手菩薩,密宗以大日如來為初祖,此菩薩為第二祖。 (5)印度古稱天竺,劃為五分,號五天竺,當南方者,名南天竺。 (6)舊譯曰龍樹,新譯曰龍猛,參看中級教本第二十課注六。 (7)為唐玄宗年號。 (8)身密、語密、意密、稱為三密,分如來自證的三密,與眾生修的三密兩種。如來三密者:身等於語,語等於意,本來平等,皆遍法界 ,乃佛自證之境,非凡夫所知,故謂之密。 (9)大毗 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的簡稱,唐善無畏、一行、共譯,計七卷,前六卷為經文,第七卷為供養法。 (10)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的簡稱,唐不空譯,計三卷。 (11)蘇悉地羯羅經的簡稱,唐輸波迦羅譯,計三卷。 (12)金剛逢樓閣一切瑜伽瑜祗經的簡稱,唐金剛智譯,計二卷。 (13)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的簡稱,唐金剛智譯,計四卷。 (14)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的簡稱,龍樹造,不空譯,計一卷。 (15)是釋大乘起信論者,常簡稱釋論,龍樹造,姚秦筏提摩多譯,計十卷。 (16)是釋尊的季父。 (17)東印度的國名。 (18) 詳第八課注六。 (19)准提譯曰清凈,讚歎心性清凈之稱,禪宗以為觀音部的一尊,東密以為六觀音之一,現三日十八臂形像。 (20)見中級第二十四課注三。 (21)為唐代國都,即今陝西西安。 (22)譯曰施無厭,在中天竺摩竭陀國,為印度第一大寺。 (23)此有三種:第一種:一、阿闐黎灌頂,即傳法灌頂。二、受明灌頂,又雲成就灌頂。三、息災灌頂,又雲滅罪灌頂。四、增一灌頂,又雲求果灌頂。五、降伏灌頂,又雲除難灌頂,見入壇鈔二。第二種:一、光明灌頂,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也。二、甘露灌頂,以香水灌頂也。三、種子灌頂,觀種子而佈於身心也。四、智印灌頂,以印契加持於五處也。五、句義灌頂,觀真言之義,佈於心胸,使之起悟解也,見金剛頂義釋。第三種:五種的三昧耶,稱為五種灌頂。 (24) 即現今印度錫蘭島。 (25) 唐玄宗年號,在開元之後。 (26) 唐代宗年號。

【習題】

(一) 顯教與密教,區別處在那裡? (二) 述真言法的由來,及本宗傳承梗概。 (三) 真言宗所依據的經論,是那幾部? (四) 述金剛智航海來華的動機。 (五) 創始東密的日僧是誰?他是何人的弟子?何人的再傳弟子 (六) 准提菩薩的形像,有何特徵? (七) 何謂「曼荼羅」?

第廿四課 真言宗 (二)

五、兩部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及胎藏界曼荼羅,稱為金胎兩部曼荼羅。如來的智慧,能破諸惑障,而證實相之理,堅固銳利,有如金剛,所以稱為金剛界,這是表修顯的智。眾生的本有性德,攝持含藏一切如來的功德,如母胎攝藏嬰兒,所以稱為胎藏界,這是表 性具的理。胎藏界為因,法爾 (1) 而有,生佛平等,個個完成,於六大 (2) 中,屬於前五大。金剛界為果,由修而成,其中有無量差別,惟聖者為能得之,於六大中,屬於識大。由於理智同源,不出性量,故此兩部曼荼羅,是一是二,是二是一,若能加以顯證,則父母所生身,即登大覺位,此即所謂即身成佛也。

六、四種曼荼羅四種曼荼羅,亦稱為四曼,四曼即六大本體上,所現的差別相狀,一一皆無量無邊,稱為四曼相大。自佛菩薩以至眾生,悉皆具足此四曼相,一一含藏實相功德,遍虛空界,無有窮盡。如來眾生四曼,眾生亦具如來四曼,生佛不二,互相涉入,圓滿具足,名為四曼不離,今分釋之於下:

(一)大曼荼羅 法界本體,恢廓廣盪,諸佛菩薩的法性身,如百千燈,光明互映, 一多無礙。此無量無邊的法性身,互相聯繫排列,即名大曼荼羅,若發為外相,即為諸尊的相好尊嚴,屬金剛堅固身的境界。 (二)三昧耶曼荼羅 三昧耶涵義甚多,如平等、誓願、驚覺、除垢障等皆是。諸佛菩薩內德,發之於外者,則為各種形器,今則以所持的刀劍鈴杵,輪寶蓮花等為代表,表諸尊誓願,此無量無邊的器相,各為標幟而排列之,即名三昧耶曼荼,屬福德莊嚴身境界。 (三)法曼荼羅 法理演繹,妙義無盡,若以名句代表之,則語言文字,皆其工具,今發為密語而排列之,則此諸尊的種子真言,所集合處,即名法曼荼羅,屬受用智慧身境界。 (四)羯磨曼荼羅 羯磨譯作事業,亦譯為法辦事,謂法事由此成辦也。諸佛菩薩,隨機度生,現種種形,作種種業,表種種威儀,若加羅列,即名羯磨曼荼羅,屬於千萬億化身境界。 七、三密加持吾人的體相,本與大日如來無異,所以不能成佛者,因身口意三業,不與如來相同之故,今若手結印,身眼臂足等姿勢輔之,即與羯磨曼荼羅符號相應,而成如來的身密。口念真言陀羅尼,即與法曼荼羅符號相應,而成如來的口密。心觀本尊法相,即與三昧耶曼荼羅符號相應,而成如來的意密,是為三密加持。行者藉三密加持的作用,便可即身成佛,此即孟子對曹交說:「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的道理,此外尚有三種成佛之說,不可不知。

【注釋】

(1)法爾即天然、自然,不待造作之意,如火之熱,水之濕等皆是。 (2)地水火風空識,稱為六大,詳下課「六大緣起」課文。

【習題】

(一) 解釋金剛界和胎藏界的意義。 (二)胎藏界在六大中,屬於何大?金剛界在六大中,屬於何大? (三) 何謂四曼不離? (四) 何謂一、四曼?二、大曼荼羅? (五)三密如何加持?

第廿二、廿三、廿四課 綜合指要

1.照第二十二課,第二十九則經文看來,修大乘的行者,其所持的戒律,是否清凈?是關係於心中的思想,及其外表的行為。在這二者之間,若外表雖不曾做出戒的事,而心中確有此思想,例如外面並沒有邪淫的舉動,而心中確曾想邪淫。這在小乘律,為未破戒,在大乘律,則名已破戒。則名已破戒,因大乘戒重在心法,故才動淫念,便是破不淫戒,若真箇做出來,那更是破定了。所以大乘行人,當極力保持念頭清凈,使表裡皆合規律,方能得別解脫律儀無表色的完整也。 2.說無因果的人,縱使不作惡,然此語已與因果律不合,蓋凡事明明有因有果,而彼則認為無因無果,看法顛到,即名邪見,一也。別人聽了無因無果的話,認為雖為善,而並無善果,則善不必為;雖為惡,而並無惡果,則惡可以為;如此則善路斷絕,惡行充斥。為了一句邪見之言,使無數有情,生作惡人,死墮惡道,所以口過滿天下,二也。就佛法言,十二部經,皆說因果,佛用之為度生工具,今若說無因無果,是謗釋迦牟尼,兼謗十二部經,此即名為謗佛謗法,三也。有此三大原因,所以撥因果者,名為斷絕善根。 3.密法在顯教中也有,因為有顯有密,顯密互融,乃至顯教經中亦說咒,密教經中亦說理,如此才是圓融無礙的中道。不見乎:心經的末段有真言,通常念金剛經時,皆念凈口咒,凈身咒,補闕真言等,念阿彌陀經後,兼念三遍往生咒,此皆顯中兼密之證。一部楞嚴經的中心,在於摩訶悉怛多般怛羅微妙章句,若譯義,則為大白傘蓋咒,即是密語,故楞嚴屬於密部,如不先研教,則其密法的靈驗,必受影響,此是心不恢弘,故法受拘窒,可知教義之於密法,其關係甚為重要。 4.行人雖不學密,然而朝暮課誦中,就有許多密的成份。如楞嚴咒、大悲咒、十大咒、午供、蒙山施食等,皆是咒陀羅尼。當初佛說經,亦往往兼說咒,可知世尊轉*輪時,早已顯密兼施。而咒語的功效,亦多不可思議,如葯中單方,有時只用一些階前小草,便能治癒群醫束手的疑難病症,這又怎麼可小覷毀謗呢! 5.密宗的經典,亦有說理處,不過甚少耳。如大日經說:「 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此與楞嚴經所說,有何差異?又說:「虛空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菩提無相故。」這簡直是般若、寶積的口吻了。又說:「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此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密滿足。」若把這種文句,雜在顯教經中,又那裡辨得出,這是密乘的說法。密教經中之有理,亦猶顯教經中之有咒,蓋顯密本是一家,皆從無上法王覺心中流出也。 6.密宗不像禪宗,有顯著的道統,約略言之:毗盧遮那佛是始祖,金剛薩垂是第二祖,龍猛菩薩是第三祖,龍智是第四祖。龍智傳二弟子,善無畏屬胎藏界,金剛智屬金剛界,皆相當於第五祖,兩人亦皆曾來到中國。善無畏傳一行,未開宗立教,金剛智則大弘密法,為中國密宗初祖,不空繼之為二祖,門下有八阿闐黎,其中惠果阿闐黎,傳法於弘法大法師,為日本真言宗之祖,是為密宗傳承的梗概。 7.密法是無問題,問題在行法之人耳。何以知密法無問題呢?當初開元三大士,將此法初傳到中國時,正值顯教極盛時代,若無靈驗,安能博得朝野人士的接受,於理林義海之中,辟一席地。何以知問題在行法之人呢?我嘗見道旁排卦攤者,自謂得伏羲文王真傳,然聽其所佔所言,則信口開河,毫無功效。夫伏羲文王,闡明易理,教天下後世以趨吉避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漆書三滅,乃至晚年猶欲學易,冀免大過。中庸亦有「見乎蓍龜」之句,可知卜筮實是聖學,古人常以之決國家大事,安得謂無效驗,所以終於無效者,在排攤之人,非聖流耳。我因卦攤,悟及密法,故知間題在於行法之人也。 8.諸佛應身,願行不同,名號各別,故有釋迦大日之分。但若就法身言之,則無名無相,有如千燈之光,融成一片,互即互入,無法分別彼此,這樣就說釋迦即大日,有什麼不可以?總而言之,佛身不可思議,非凡夫境界,若以有分別智,衡量思擬之,皆如斥鼴議大鵬,井蛙度海若,不能得其分際也。


推薦閱讀:

宏圓法師:凈土,一生成佛的法門
【海平修行】大禮拜之義
成佛的捷徑
連體雙胞胎這種降生形體屬異類的人是前世犯了業障得的果報嗎?佛學是怎樣講解其因果的?
佛學問答類編16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TAG: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