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不了解我,憑什麼說愛我
文 | 胡慎之 圖片 | 來自網路
只做60分的媽媽,
沒有100分完美的媽媽,
如何成為一位好媽媽?
我們一起來討論!
很多人應該都在心裡問過自己,「我是一位好媽媽嗎?」
首先我要澄清一下,好媽媽是沒有具體的特別的標準的。
我認為,好媽媽就是60分及格的媽媽,也就是說,好媽媽是一位剛剛好的媽媽,不是100分完美的媽媽,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媽媽。
01
好媽媽對孩子的影響?
大多數人都想成為一位好媽媽,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去聽很多課,去看很多關於親子教育方面的書籍,也有一些家長喜歡看跟心理學有關的內容。
聽了課,看了書,覺得別人說的每句話都很有道理。
於是,計劃著按照書上寫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準備開始的時候,突然困惑了,教育孩子不知道從何處入手。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別人說的話很有道理,但不知道怎樣做?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想要做一位好媽媽,我們要先弄明白一件事,孩子的生長發展規律是怎樣的?(參考前幾天的文章,有講關於孩子0-5歲的成長規律和特點,值得家長們反覆閱讀。)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心理,性格有哪些變化和特點?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詳細了解。
孩子在成長,在變化,他們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改變,因此,媽媽行使的功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果媽媽滿足孩子的功能是完善的,那麼孩子感受到的母愛或環境一定是非常安全的。
孩子感受到的安全環境可以影響孩子的性格,未來的創造力,專註力,體驗安全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等。
孩子性格特徵的形成跟媽媽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會隨著媽媽的功能逐漸完善而獲得他所需要的能力。
02
好媽媽的角色有哪些?
以前,我一直認為媽媽最大的作用是在孩子呱呱墜地之後的那幾年。如果媽媽把握好了孩子那段關鍵時期,孩子的這一生就會建成一座比較穩定的人格大廈。
在幼年時期,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在跟媽媽的互動過程中,媽媽所給予的東西。
因此,媽媽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同時,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也一定是程度最深的。
古今中外,在名人傳記中,我們會發現,歌頌母愛的文章有很多,但敢質疑母親角色的人很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內心的傷害可能就是來自於媽媽。
當然,媽媽現在對待你的方式可能也是沿襲著她的媽媽對待她的方式,可能媽媽也不知道自己的傷害來自哪裡?
假設你現在的身份就是一位媽媽或你即將成為一名媽媽了,你需要去思考一下:你跟孩子建立的關係是怎樣的?內心對孩子有怎樣的期望?孩子對於你意味著什麼?如何才能行使好媽媽的功能?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你會怎樣處理?當孩子的情緒引發了你的焦慮時,你會如何對待?......
很多媽媽在遇到孩子的某些情緒時,內心是非常害怕的。媽媽的某些行為,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緩解自己的焦慮。
一位好媽媽必備的功能有哪幾種?如何做到60分的媽媽?
一媽媽是孩子主要的養育者
對於0-6歲的孩子來說,媽媽主要養育者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儘管家裡有爺爺奶奶保姆幫忙,但主要的養育者仍是媽媽,主次重要程度一定不能搞混,媽媽的角色是無可替代的。
如果媽媽是一位事業型的媽媽,勤於忙事業,疏忽了對孩子的照顧,那麼,總有一天,有一些東西會還回來的。
這不是嚇唬你,在孩子的關鍵時期,缺少媽媽的陪伴,等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你想管都管不了。而且,即使你說,我可以去求助心理醫生或各路神仙也是很難改變孩子曾經缺失的部分。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不是主要養育者,孩子長大後給你惹麻煩,帶給你一些難受的體驗時。媽媽能做的就是面對這種難受,不要去責怪孩子,也沒必要說,「悔不當初」這樣的話。
從你在孩子關鍵的時候,選擇事業,忽略孩子的成長起,這個結果就已經註定了。
人的第一個傷害不是來自環境,更多的是來自於養育者。
在做創傷治療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創傷分為兩類:
一型創傷多半是指現實生活中的創傷,比如:意外事件,車禍,天災人禍,戰爭,目睹了別人意外殺害。
有一輛客車因為剎車失靈,衝進了一群走在人行道上剛放學回家的孩子里。其中,有幾個孩子被撞飛,當場死亡。還有另外一些孩子躲過了這場災難,但他們目睹了整個事件發生的過程,也看到了那個血淋淋的畫面。
很多孩子沒法安穩的睡覺,吃飯也沒辦法,有個7,8歲的孩子像嬰兒般蜷縮在角落,對誰也不信任,爸爸媽媽去碰他時,他是抗拒的。也就是說,連他最值得信賴的爸爸媽媽,他都不完全相信了。
以上這些孩子們的反應,我們稱之為創傷後的急性應激狀態,這是一型創傷。
二型創傷是指在幼年時期所受到的傷害。
幼年的傷害往往來自於最親近的人,有可能是爸爸媽媽,也有可能是親戚朋友,在這,我就不一一贅述了。其中,主要養育者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最直接,也是最深的。
幼年期所受到的傷害處理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治療的時間也很長。
二媽媽是孩子的保護者
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會,需要得到媽媽的保護。
相信大家對保護是有一定理解的,我要講的保護主要是過分保護。
什麼是過分保護?
例如,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對外界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想要去探索,但因為媽媽害怕孩子受傷,對其進行過分保護,阻擋了孩子探索的腳步。
媽媽的過分保護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起到了保護孩子安全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減少了孩子向外探索的樂趣,剝奪了孩子部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還有,保護還包括了感受這個層面。
有的媽媽會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叫他別哭。或者在孩子受了傷,感到特別疼的時候,媽媽說:「沒事沒事,一點都不疼,過一會兒就好了,你別哭了行嗎?」這是大人沒有去承認孩子當時感受的行為。
所以,我們除了要保護孩子的身體不受傷,心靈得到健康成長外,我們還要保護孩子的感受,我們要去承認孩子當時的感受,包括傷心,難過,憤怒,沮喪。
實際情況是,很多媽媽看到孩子哭泣,特別心疼,然後開始焦慮,覺得自己無法去面對孩子的哭,於是,開始拚命地勸說:「好了,不哭不哭不哭,馬上就好了。」當孩子真的馬上不哭了,媽媽的焦慮也就立刻好了起來。
這......有時媽媽們真的蠻自私的,只考慮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只想著快點消除自己的焦慮,卻忽略和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從這一層面來看,媽媽在做孩子的保護者,同時也在被孩子保護著。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在孩子惹你心煩的時候,承認他的感受吧,允許孩子這樣的感受存在吧。
三媽媽是孩子的陪伴者陪伴說簡單也簡單,說不簡單也不簡單,最重要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忘記了這件事的主角是誰。
比如,我陪你去逛街,那麼,今天逛街的主角就是你。我陪你去做一件事,就意味著我是陪著你的,我不能來主導你,侵入你,替代你。
在中國的很多家庭里,媽媽們一般都會做這樣的事。明明是媽媽陪著孩子去搭積木,主角是孩子,但有些媽媽很著急,看到孩子有困難了,趕緊上手去幫助孩子,這就不是陪伴了,準確點說,這是媽媽對孩子邊界的侵入。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在中國家庭中很常見的現象。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回來告訴媽媽。其實,媽媽只要陪伴孩子,傾聽孩子的內心感受就可以了。但現實中,媽媽更多的做法是給孩子提一些意見,「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你要這樣做。」或講一些道理,「一個巴掌拍不響,下次你別跟他玩。看著他走遠一點......」
當你這樣對待孩子時,可以肯定的是,你不是一個很好的陪伴者。
四媽媽是孩子的傾聽者
當媽媽在傾聽孩子語言的時候,需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看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說實話,想做一個傾聽者很難,非常非常難。
這需要我們能做到,不要把孩子當成我們的一部分,不要以為他們年齡很小,不懂事。在孩子說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的認知和孩子的認知是有差異的。你十分願意給孩子你認為好的建議,但對於孩子來說,他體會到的意思可能跟你表達的不一樣。
在人際交往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
一群女生圍坐在一起,大家都在說,各說各的,場面很嘈雜,誰也不聽對方說的是什麼。說話是一種權利,意味著你的態度是積極主動的,所以,大家都在爭取群體中的主動權。當大家都只顧著說時,說話的人就喪失了聽的能力。
媽媽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只顧著說,忽略了孩子說的內容,感受和情緒,這也是在爭奪話語權。
學會傾聽,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有一天,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好熱。」媽媽不耐煩地說,「哪熱啊,今天這麼冷,你不就只穿了兩件衣服嗎?怎麼可能會熱。」
這是媽媽沒有做到傾聽孩子。
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
孩子打電話給媽媽,「媽媽,這個事情太難了,我不知道怎樣做,做的好辛苦。」一聽孩子這樣說,媽媽立刻焦慮了起來,「這點事情都做不好,你還有什麼用?不會做就去想辦法啊。」
其實,孩子給媽媽打電話說這件事,只是想表達一下自己內心當時的感受。這位媽媽沒有做到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是,這些生活中平常的互動,會慢慢地影響我們,形成行為上的某種癥狀。
03
結尾
希望媽媽們對自己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跟孩子的相處中有一個不同的理解和重新的思考。
不管每位媽媽之前做過什麼?做的怎麼樣?都請不要給自己貼上一個好與壞的標籤。
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只要我們能做到,在將來的互動中去改善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給孩子一個更寬鬆,更自在的空間,在這種空間里去修復曾經帶來的傷害性體驗。
你想要怎樣的孩子,媽媽就要用怎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比如,你想要孩子學會尊重別人,首先你要學會尊重孩子。
言傳不如身教!
請媽媽們不要隨意地去批判自己,責怪自己。當媽媽們把自己弄的很緊張時,在親子關係中,這個也會施加到孩子身上。
所以,媽媽們,想辦法讓自己的心情放鬆一些。
當情緒來的時候,去面對它,這是成年人必須承擔的事情,也是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
推薦閱讀:
※帶你入門了解PS中的通道與顏色
※你真的了解太極的基本功嗎?
※總說學色彩,那麼你對於色彩構成了解多少?
※了解女人才能獲得女人的芳心
※這些烘焙中的糖你都了解嗎,快來惡補一下吧~
TAG: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