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集 法相唯識宗在佛法中之定位(二)

由 正文老師開示:法相唯識宗在佛法中之定位(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來跟各位分享探討「法相唯識宗在佛法中的定位」。 上一集我們有講到說,法相唯識宗其實不能簡稱為「法相宗」,如果要簡稱的話,必須要簡稱為「唯識宗」;因為所有諸法的一切法相全部都是依止著唯識——萬法唯心、「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這個心、這個識。這個心就是如來藏心,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是依止著這個心才會有法相。所以如果沒有這個唯識的證悟的前提的話,就沒有諸法相所顯現了,就沒有諸法相可供菩薩能夠因為觀察這些法相而斷除諸種煩惱、而證悟的諸種的果地。所以,法相唯識宗如果一定要簡稱的話,應該要簡稱唯識宗。 那也因為這個樣子,所以說一直到唐朝末年以後,這個法相唯識宗就後繼無人了,這個宗風就慢慢的頹喪了。為什麼呢?這個宗風到唐朝末年以後,法相唯識宗反而不如禪宗能夠繼續闡揚、能夠光耀門庭。原來在盛唐的時候,也就是說貞觀以後,玄奘菩薩還有 窺基大師,還有 窺基大師的慧沼弟子,還有慧沼弟子的智周大師他們的弘揚,所以讓法相唯識宗能夠法門龍象興於一時。但是為什麼到晚唐以後,到唐朝末年以後,會變成這個樣子呢?這個就是因為法相唯識宗的這個唯識,其實是難知難證的。這個唯識不但難知難證,這個唯識難知難證,證了以後要發起別相智,乃至於要發起進入道種智,修學一切種智,那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也就是說,為什麼法相唯識宗到最後會只剩下禪宗的證悟,會不如禪宗的發揚能夠光耀門庭呢,這個就是因為一切種智殊勝難得。一切種智並不是悟後你就能夠獲得一切種智了;一切種智必須要依止著善知識,來修學唯識一切種智的這樣子的一個佛法,才有辦法真正進入一切種智的熏習還有修學。所以,就是因為這樣子的緣故,一切種智的難學、難熏、難修,善知識難得;所以到了唐朝末年以後,能夠修學這一切種智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所以後來這個唯識宗就慢慢的頹喪掉了,就不如禪宗的繼續闡揚,能夠光耀門庭。 而法相唯識宗它所依止的經論有哪一些呢?法相唯識宗它是以證悟如來藏為標的的,所以法相唯識宗它所依止的宗旨還是如禪宗一樣,以證悟這個第八識心為最主要標的了。而它所依止的經論,最主要的經論有「六經十一論」。六經指的是哪六經呢?六經指的就是《華嚴經》、《解深密經》、《楞伽經》、《密嚴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還有《大乘阿毘達磨經》。而十一論呢,指的是哪十一論呢?十一論指的就是《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論》,還有《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論》、《辨中邊論》、《二十唯識論》、《觀所緣緣論》、《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還有這個《集量論》。 是因為有這樣的六經十一論,所以依此為宗旨來弘揚法相唯識宗,所以它所弘揚的宗旨函蓋了三乘一切佛法,函蓋三乘一切佛法裡面所說的始教、終教、通教、別教,完全具足含攝圓融。含攝一切佛法裡面所說的、《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始教,還有《法華》所說的圓教部分、終教部分所說的佛法;其實法相唯識宗裡面,都在這邊具足圓融含攝的。 這六經十一論函蓋「唯識五位」,六經十一論函蓋了三乘解脫果,函蓋了佛菩提果,函蓋別教五十二位修行的次第。六經十一論本身就函蓋了三乘菩提的修行,所以它含攝了二乘的解脫果,也含攝了大乘佛菩提果的別教五十二位階的修行次第,含攝了十七地的瑜伽師的境智行果,也就是剛剛所說的,這些瑜伽師地地修行的一個境界的一個果相。所以這個唯識五位,它其實是依著六經十一論,依著唯識的宗旨來修學,而能夠分證解脫果乃至於佛菩提果。所以六經十一論其實它是函蓋了三乘菩提的。 而這六經十一論也宣示了「五法三自性」。六經十一論宣示了唯識所說的最重要的五法三自性:宣示了相、名、覺想、正智、如如,宣示了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宣示了五法三自性,而以《百法明門論》攝盡了一切佛法,正確的顯示出人我空還有法我空的真理。透過《百法明門論》的修學,透過《瑜伽師地論》的修學,能夠攝盡了一切佛法;因為透過這樣的修學,能夠了知人我相,也能夠了知法我相;因為能夠了知人我相,也能夠了知法我相,所以能夠依之去斷除人我執,也能夠去斷除法我執。所以能夠因為這樣子,能夠正確的具足地顯示出人、法空——人空還有法空的真正的道理。 而這唯識六經十一論也建立了大乘、小乘一切宗派的佛法。這六經十一論建立了這一切宗派的佛法,讓佛法立於不敗之地,為一切外道還有佛門凡夫所不能測、所不能破。因為有唯識所立的這樣的宗旨,所以讓佛法不會落入了斷見,讓佛法不會落入了常見,因為這個常住的本心祂本來就是離於斷常二見的。所以,因為唯識宗的宗旨的確立,讓一切外道還有一切佛門的凡夫所不能測、所不能破。所以,如果有菩薩能夠依唯識宗的宗義而證悟般若了,如果有菩薩依著唯識宗的宗義去修學,去證悟同於禪宗所開悟的這個如來藏心,去證悟同於禪宗所悟入的這個真如本心,去悟入三論宗所悟入的這個般若心;如果有人能夠依著唯識宗的宗義,悟入這樣子的般若的話,他就能夠慢慢的發起道種智,也能夠慢慢的漸入諸地,慢慢的具足諸種的佛法;那成佛之道逐漸就能夠瞭然於心,能夠證十真如乃至於成佛。 因為唯識宗所宣示的宗旨,就是依著佛菩提道的宗旨,與前面所述的禪宗所述的宗旨,與華嚴祖師所述的宗旨完全一樣;這些宗旨無非就是要讓佛子能夠契證本心,能夠悟入本心。悟入本心以後,才有辦法發起因為悟入本心以後發起的別相智。因為悟入了本心以後,發起了總相智,獲得了根本無分別智;依著根本無分別智,才有辦法慢慢的修學,發起後得無分別智;因為後得無分別智的開展,所以慢慢的具足了菩薩的別相智乃至於差別智。那在這個過程裡面,逐漸的通達見道位,能夠逐漸的通達般若。 通達般若以後,才能夠慢慢的發起道種智。道種智是屬於地上菩薩修學的位階,道種智是因為入了初地以後,才會進入初地的道種智;因為進入二地以後,才會入了二地的道種智;這個是屬於修道位的修證的位階。也就是說,當悟了般若以後,才有辦法依著般若慢慢的從開悟七住位明心,漸漸進入十住位乃至於十行、十迴向位;三賢位滿足了以後,才有辦法進入初地的修證;進入了初地的修證以後,就開始可以發起了道種智,漸漸進入諸地的修行的一個過程,慢慢的具足圓滿佛法。那在這過程裡面,因為證悟了這個如來藏,證悟了這個般若,雖然還沒有具足親證地地的道種智之前,成佛之道已經慢慢的能夠瞭然於心了。對於修學佛法的次第,因為如實的證悟如來藏,乃至於如實的去觀察如來藏所含藏的諸法,所以成佛之道已經能夠瞭然於心;能夠依著成佛之道的修證,逐漸的證悟「十真如」;證悟十真如就能夠成就佛果,能夠圓滿佛地的究竟的一切種智。 所以,證悟般若的人,如果能夠入唯識宗義的話,如果是福慧雙具的人,他一世就能夠圓成二地了。悟了般若的人,如果能夠入到唯識種智的宗門正義的修學的話,其實如果是過去世已經修集了很大的福德,過去世已經熏習了般若智慧,過去世已經熏習了種智的智慧;因為福慧雙具,所以一世就能夠圓成二地,甚至於能夠進入三地,而且能夠如實了知解脫道還有佛菩提道的內涵。這個都是因為證悟了這個如來藏心以後所發起的功德。而且也能夠因為這樣子,能夠如實的了知四種緣起;也能夠因為這樣子的功德,能夠知道諸地的無生法忍。因為契證了這個般若心,所以發起了道種智,所以地地修行,發起了諸地菩薩修學的無生法忍。這個無生法忍就是因為來自於菩薩的道種智的緣故,而這個道種智就是來自於般若的智慧,這個道種智其實就是來自於菩薩證悟的般若、證悟的中觀。那證悟般若與證悟中觀,乃至於般若智慧的開展,都是依於證悟了這個唯識、這個萬法唯識的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才有辦法慢慢的具足佛菩提道修學的這些的功德。 而法相唯識宗的入門其實也不能外於禪宗的,法相唯識宗的入門也是要依著證悟自心藏識的般若慧為本。也就是說,法相唯識宗如果不依止著證悟自心藏識的般若為本的話,那一定會落入了「學問僧」,一定會落入了學問的思惟,一定會落入佛學研究的思惟,因為不是真正的實證的佛法。學術的思惟與實證的佛法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實證的佛法是可以親證的,是可以親自證驗的;而學術的佛學其實僅止於能夠意識思惟,去思惟推論,那這個東西完全不是親證的。但是唯識宗——這個法相唯識宗,它能夠依著證悟自心藏識的般若,這個般若慧為本,然後慢慢進到唯識宗的宗門裡面,修證唯識無量的三昧;那這樣子慢慢的具足上面所說的三乘佛法的本質與功德,這個都是因為證悟了這個萬法唯識的這個第八識心。透過這樣第八識心,才有辦法因於第八識心的了解,對於第八識心所含藏的種子,對於第八識心所顯的各種法相,慢慢的少分乃至於多分、乃至於具足了知,然後完成三乘佛法尤其是佛菩提道的修學。所以說,法相唯識宗是具足如上所說的三乘佛法的本質與功德。 而法相唯識宗也不應該外於三論宗還有般若的經典。法相唯識宗與三論宗所說的般若,其實它是相通的。三論宗的般若經典所說的這個般若心,三論宗所說的中道般若,其實就是法相唯識宗這個宗旨所標立的——必須要證悟這個如來藏心。所以法相唯識宗在三賢位中的勝解行位,就是三論宗的般若別相智。 法相唯識宗從悟了如來藏心,悟了如來藏心其實也是同於三論宗悟了般若心;悟了這個般若心,也是同於禪宗所悟的第八識如來藏心。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悟了以後,進入了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修學,這個就是三賢位的修學。這個三賢位所獲得的勝解勝行,在三賢位裡面所獲得的勝解勝行,就是在般若別相智上面去作觀察,去作讓般若的智慧繼續的更深更廣;這個其實也就是三論宗在般若裡面所說的別相智。所以三論宗這個別相智,也必須依於證悟藏識以後,證悟了法相唯識宗的這個如來藏識以後,能夠通達三論宗的般若中論的意旨。慢慢因為證悟了藏識以後,因為悟後起修慢慢通達三論宗的般若中論的意旨;通達了般若中論的意旨以後,就是通達了般若;通達了般若以後,就是通達了見道位;通達見道位,就是即將入到初地裡面去了,也就到初地裡面的道種智,發起初地的道種智進入修道位。那這個修道位進入了以後,能夠因為三論宗悟到般若中論的意旨,乃至於因為別相智的開展,能夠讓十地唯識行的修學能夠更易修學。所以法相唯識宗不應該外於三論宗還有般若經典。 而禪宗還有般若宗的行者,悟後如果不修學法相唯識宗的真義,如果不修學法相唯識宗的真義的話,不修學法相唯識一切種智的修學的話,是沒有辦法通達三乘教法的。禪宗或是般若宗的行者,悟了如來藏以後也一樣必須要依著善知識熏習一切種智,必須依著善知識熏習一切種智,然後慢慢的圓滿三賢位的修行;在圓滿三賢位的修行的過程裡面,就已經是在熏習一切種智了;依著熏習一切種智,慢慢的具足進入了通達位;進入了通達位以後,才能夠進入這個地上菩薩的修行的一個階段。所以,如果禪宗跟般若宗的行者悟後,如果不修學法相唯識宗的話,不了解法相唯識宗的真義,就沒有辦法通得三乘的教法;也不能具足了知大乘通教、別教它的差異還有相同地方是在什麼地方,而且也永遠不能進入初地;因為沒有具足圓滿三賢位的修行,所以不可能進入初地。所以,要圓滿三賢位的修行,必須要悟後要修法相唯識宗,依著法相唯識宗的真義來修行,才有辦法進入初地。而且悟後如果能夠依著此宗的真義廣修唯識妙理,不但能夠入初地,因為能夠進入道種智的修學以後,也能夠因為入初地,乃至於入二地,乃至於未來世中能夠地地增上,成為等覺、妙覺乃至於圓滿一切佛果。所以法相唯識宗它能夠遍知一切法。 而這個法相唯識宗的教法,其實它是兼通宗門的,它是與禪宗的宗門是相通的。禪宗的宗門與三論宗,乃至於華嚴宗還有我們現在所說的法相唯識宗,所通的宗門都是在指「佛語心為宗」,也就是說以心為宗的一個宗門;所以能夠自凡夫地乃至佛地都能夠普皆含攝。所以,它不只是說依他起性還有遍計所執性的「虛妄唯識門」,也是廣說圓成實性還有三無性的「真實唯識門」。法相唯識宗它的真正的道理,它的重要性是這麼的重要,所以證悟法相唯識宗的這個宗門正義其實是通於各宗的。 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 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中國唯識宗的傳承

TAG:定位 | 佛法 | 唯識 | 唯識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