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了!你不一定知道的東莞傳統婚姻習俗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偉大的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無形的瑰麗國寶——豐富的民俗文化,而婚俗文化作為民俗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是解讀一個地方人文內涵的鑰匙。
在我國,人們喜歡用「終身大事」形容婚姻對於人生的重要性,在這思想的催化下,締結婚姻需要按照一套完整的禮俗和規範的程序,這些禮俗和程序經歷歷史長河的洗禮,各個地方結合自身不同的風土人情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逐漸演變出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東莞地處珠江三角洲,有著1700多年的郡縣史,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東莞地區的婚嫁習俗不僅從傳統婚俗中發展出來,基本遵循「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而且在這片嶺南水鄉的孕育下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莞邑婚俗。
重拾莞邑婚俗文化的「根」
東莞每逢歲末年初,空氣中無不瀰漫著婚禮喜慶的氣息。各式裝飾一新的婚禮花車不時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和嗩吶鑼鼓聲交織在鄉村的迎親路上;一對對新人在眾人的祝福下許諾婚姻的誓言。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花轎、繡花鞋、拜天地、揭頭蓋、撒床錢、金蓮酒杯……這些中式傳統婚俗元素越來越少見,潔白的婚紗取代紅紅的鳳冠霞帔,西式交杯酒取代三口合巹酒,互換對戒取代同心鎖,在年輕人追捧西式婚禮的衝擊下,傳統的婚俗文化顯得支離破碎。
為了傳承展示傳統婚俗儀式,東莞企業家黎平出資修建了東莞首家婚禮博物館,展區面積300平方米,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
博物館全方位展示了從原始初民母系社會的粗獷、童真式的「開放婚俗」到封建社會中晚期成熟、系統的封閉婚俗,陳列了東莞哭嫁、搶婚、水上婚禮等獨特的婚嫁習俗和各種婚俗用品,小到新抱茶具、陪嫁梳子、銅鏡、嫁衣,大到花轎、喜床等歷史文物按序排列,琳琅滿目。
除此之外,雪白的牆壁上還掛著圖文並茂的展示板,將典型的莞式婚禮過程完整的還原。這些打下時代烙印的婚俗用具,為我們探尋人類婚俗的初形態提供了渠道。
東莞的地形地貌多樣,民間婚姻習俗也不盡相同,主要流傳著東莞本土、疍家、客家等多種傳統婚俗。東莞的婚俗文化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千百年社會變遷所形成的傳統婚姻形式,形成繁瑣而多姿多彩的婚禮儀式,但正因為繁瑣才顯得儀式的莊重。
古時候,傳統的婚俗講究門當戶對、三媒六聘,女子通過繁瑣的過程嫁入夫家,正是從這一個個傳統的環節、一個個追究的細節構築起夫妻對社會、家庭的責任感,使得婚姻的神聖性得以加持。
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傳統的婚俗習慣似乎已經淡出了我們的生活,許多傳統婚俗只能從老一輩閑聊中得知,但這些繁瑣的程序背後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沉澱和累積。
因此,東莞有必要通過婚禮博物館、婚俗文化展等渠道讓更多人得知東莞婚姻的原初形態,傳承東莞婚俗文化的精髓。
搶親:莞邑婚俗的粗獷之美
搶親習俗的由來,一般認為是古老的掠奪婚(也稱劫奪婚、搶劫婚)的遺存或變遷,即通過強行劫奪的方式達到成婚目的的一種婚娶方式。每當部落或氏族間發生戰爭,婦女便成為掠奪的對象。
這現象不僅未隨掠奪婚的消亡而滅跡,反而經歷奴隸社會進入封建杜會,愈來愈盛,其內涵更為豐富。由最初名副其實的真槍,後來則是在男女雙方自願基礎上的搶婚,再後來則是賦予一定浪漫色彩的模擬搶婚,最後演變為一種婚俗。
現今「婚」這漢字,本身凝聚了遠古先祖野蠻粗獷的兩性生活的一種遺俗。婚字為「昏」。東莞流傳至今的許多傳統婚禮習俗都與原始居民的搶婚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頗具莞邑風情的夜半搶親。
按照東莞的習俗,「搶親」即接新娘一般安排在半夜11點。而且傳統婚嫁習俗禮儀多,新郎的家長一般會特意請一位「大妗姐」(出嫁女的「守護神」)負責提點,以免在接新娘中出現紕漏。
在整個婚禮儀式中,「搶新娘」無疑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從「開門利是」到「入洞房」一環接一環,新郎要抱得美人歸真的不容易。出門前,「大妗姐」帶領新郎家祭拜祖宗求得祝福後,浩浩蕩蕩的「搶親」隊伍就向新娘家出發。
新郎的接親隊伍到達女方家後,就會遇上第一關卡「開門利是」。這個關口,新娘的姐妹們會關上門刁難新郎,討要「開門利是」。
這時候總免不了一番唇槍舌戰,討價還加,雙方可謂鬥智斗勇。有時候甚至要給好幾次「利是」女方才同意進門,當然若談判失敗,新郎的兄弟們就會開始撞門,甚至不惜把房門拆了。
經過一番打鬧後,新郎得以進門,可是還不能把新娘接走,因為新郎還需要找到女方姐妹事先藏起來的一隻新娘的紅鞋。
找完紅鞋後,新娘就由「大妗姐」撐著紅傘護送出門,還要邊走邊撒米以免被雞啄到,按照現在的說法是結婚當天新娘的地位最尊,既不能被天上的神明見到,也不能被地下的鬼怪看到。
新娘搶回家後,雙方會在「大妗姐」的指點下完成各項禮數,儀式的最後就是新郎和新娘的洞房花燭夜。
還有一個較為特別的婚俗是接新娘當晚,新娘身穿黑白兩套衣服,黑外白內,俗稱金衣(黑)、銀衣(白)。拜完堂後黑白兩套衣服壓在櫃底,待公婆去世時,穿上白衣為之送終;待自己壽終時,穿上黑白兩套衣服正寢。
這與一般中國傳統婚禮上鋪天蓋地的紅所不同,莞邑這一婚俗也是原始初民的掠奪婚的演變,搶婚大多在晚上舉行,而穿黑衣在搶婚中不容易被發現。
哭嫁:以哭當歌的人情展現
據史料記載, 哭嫁始於掠奪婚,原始部落為了得到外族女子為妻,光靠和平地交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先祖,也不得不以武力的強暴,到他族掠取足夠的女子為妻。
這種以以暴力求婚媾,被虜的女子因驚恐、痛苦而發出的呼救哭泣之聲,便是現在一般哭嫁習俗的原始形式。以後新娘或憂或喜、或假或真的哭泣皆為此呼喊的延續。
「哭嫁」這古老的風俗曾在東莞流傳著,比如舊社會時期,大朗幾乎各村都有一個叫」妹間「的地方,在裡面有婚俗經驗豐富、懂得人情事故的村裡老人擔任老師,教導少女們學習婚嫁禮儀、地方習俗等方面的知識。而「哭嫁「是必定要學的一門「技術」。
「哭嫁歌」又名「出嫁歌」,代表了大朗當地一直以來的婚嫁的傳統習俗,首要特徵是以歌當哭,以哭當歌,悲涼凄惻。
這種哭喊嘆,不僅是對即將離別親人的依依不捨之情的流露,也表達對未來的憂傷和恐懼。而哭嫁的內容又分為哭爹娘,哭哥嫂,陪十姊妹,哭眾親友,哭罵媒人,哭入席,哭梳妝,哭祖宗……
陪十姊妹在一系列的哭嫁內容中頗具代表性,陪十姊妹指女子出嫁前,要選擇同村9名年齡相仿的女子陪哭。而在東莞,陪十姊妹在整個哭嫁過程中所佔時間最長,一般是婚前一月或數月便開始夜夜陪哭。
哭十姊妹是女子的悲歌大合唱,姊妹從小朝夕相處,親密無間,現在就要分別出嫁,離別愁緒就湧上心頭,更何 況出嫁女對婚姻的悲觀恐懼,更能觸及同伴的心病,引起強烈的共鳴,哭嫁歌更顯凄涼。
傳統婚俗中,哭嫁往往被人們當作是對出嫁女的一種考驗,作為評判出嫁女成為一名新媳婦的優劣標準。因為哭嫁時出嫁女只哭不唱,只唱不哭,或是唱得不感人,會被認為出嫁女缺乏孝義,才低德劣,因此女子哭得愈悲傷,就被認為愈是賢慧、能幹。
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哭喊嘆所賦予出嫁女的悲情色彩慢慢轉變為新娘祈求平安多福的儀式,甚至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這個傳承千百年的風俗,所蘊含的原生態婚俗文化反映了莞人世世代代的生活習俗及生命本源。
一場新舊交織的婚禮
受現代婚禮的影響,傳統而樸素的婚禮場景較為少見,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豪車、越來越大的迎親隊伍、越來越排場的婚宴……不久前,筆者有幸參加了一場東莞鳳崗鎮舉辦的婚禮——距傳統很近,也摻雜著現代文明的元素。
迎親當天,父母左右扶著新娘從樓上下來,這是延續至今的古老規矩:父母「攙扶」著走過最後一程,今後與別人組成新的家庭開始新的生活,路得自己走了。
接著新郎拉著新娘的手一起給新娘的父母行磕頭禮,既是道別,也是感謝父母的養育,還蘊含著新人的承諾——好好過日子,好好地孝敬二老……
到了晚上的喜酒,傳統婚俗與現代元素碰撞激起新穎的火花,新人各穿著傳統中式禮服在賓客的祝福下交換對戒,樸實的致辭凝聚著對幸福的憧憬。
沒有了紡發合髻、拜堂儀式、吃合歡餃子等傳統婚俗,古老的儀式也開始褪去與現代文明不合拍的元素,但婚姻的古風古訓依然在傳承。
在婚禮進行中有一有趣的環節是新人喝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節。
在日本也存在交杯酒一說,日本人舉行婚禮儀式,通常按傳統行三三九度禮——新郎、新娘得交杯換盞,用三隻酒杯,每杯各吸三口,頭飲九次。這種禮節,都是起源於我國的交杯酒。
交杯酒在古代稱為「合巹(jǐn)」,這一習俗源於先秦時期,《禮記·昏羲》載:新郎、新娘各執一片一剖為二的瓢飲酒。其意是象徵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夫妻間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後相敬如賓,百事和諧。
到了唐代,杯子替代瓢作酒器。宋代的時候,新婚夫婦喝交杯酒需要兩個酒杯,先各飲一半後再換杯共飲,喝完後則把酒杯一正一反置於床底,以示婚後百年好合。
清末的時候,交杯酒儀式發展成為「合巹」、「交杯」、「攥金錢」三部分。
如今的傳統婚禮上,唯有新人喝「交杯酒」仍然在實行,這簡化的儀式依然為婚禮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其實,婚俗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早已烙下時代的印記,在朝代更迭、生產發展、風俗承襲中,婚俗文化已深深的融合在社會生活和傳統文化中,攜帶著中華民風的基因世代相傳。
雖然有些傳統的婚姻習俗被外來的一些文化泡沫所淹沒,但文化的「根」在,文化的意識會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體現著。正如林語堂曾說道:「下意識中,所有中國姑娘都夢想紅色婚禮裙子和喜轎;所有的西方女子都憧憬婚紗和婚禮的鐘聲。」
往期精選文章(戳下方標題)
推薦閱讀:
※英國留學,你需要知道關於BRP卡的那些事
※【微情書607】歲月會讓你知道,一輩子的心愿,真的只是一個心愿。
※千萬別在喝茶的時候失禮。喝茶暗語,你知道多少?
※蔣介石與宋美齡:你不知道,我們擁有愛情
※如何知道乙肝已經轉為肝癌了呢?要做什麼檢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