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最愛納蘭詞 / 蘇纓 著
[一生最愛納蘭詞 / 蘇纓 著 ]
本書由【溜溜電子書】整理製作,更多電子書請訪問:http://www.66ebook.com
書籍介紹:
《一生最愛納蘭詞》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作典評集,收錄了《浣溪沙》《金縷曲》《沁園春》《江城子》《台城路》等經典作品。本書所選詞作,在納蘭的作品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可以說是納蘭一生詩詞的精華。
------章節內容開始-------
《一生最愛納蘭詞》 作品相關 編輯推薦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3 本章字數:218
「八旗子弟、君王近臣、滿清第一才子」納蘭容若的詩詞精選
《納蘭詞典評》作者蘇纓 的最新力作
花開花落,風雨如晦。
一位翩翩濁世佳公子,漸漸清晰,緩緩向我們走來。
他是滿清第一詞人,國初第一詞手。他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他有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納蘭容若。
八旗子弟,君王近臣,鐘鳴鼎食之家,清詞三人之首。
納蘭,三百年間,一位傾倒眾生的奇男子。
《一生最愛納蘭詞》 作品相關 內容簡介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3 本章字數:105
《一生最愛納蘭詞》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作典評集,收錄了《浣溪沙》《金縷曲》《沁園春》《江城子》《台城路》等經典作品。本書所選詞作,在納蘭的作品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可以說是納蘭一生詩詞的精華。
《一生最愛納蘭詞》 作品相關 作者簡介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3 本章字數:75
蘇纓,女,著名學者。對古典詩詞研究頗有造詣。暢銷書《納蘭詞(典評)》《人間詞話(典評)》作者。是我國目前繼安意如之後最好的詩詞典評作者。
《一生最愛納蘭詞》 作品相關 自序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4 本章字數:968
去年我出版了一本《納蘭詞典評》,反響還不算太壞,所以有編輯約我寫個續篇,並且給了我更多的寫作自由,於是就有現在的這本書。
有必要事先聲明一下:這本書是面對初階的詩詞愛好者的,不是抒情散文,圍繞的主題就是對納蘭詞的解讀與賞析。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語言體系,我希望可以借著對具體的一首首詩詞的講解,讓大家更加熟悉這種語言體系的特點,這就可以舉一反三,以後見到完全陌生的作品時就知道應該如何入手了。所以,我也會繼續像上一本書里所作的那樣,把我解讀詩詞時所用到的方法展示出來,還會著重講講詩藝和美學,大家就可以知道如何辨別詩詞作品的優劣(而不僅僅是從個人感受出發)。
我想,如果把這兩本書都看下來,初階的詩詞愛好者應該能對詩詞作品有了相當程度的分析辨別的能力,不會再對任何注本或賞析本人云亦云了——當然,也包括我這兩本。如果還想再深入,就應該看一些理論書了。
說到詩詞理論書,我想提一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本書看似簡單易讀,實則背景複雜、常常被人誤解,研究者們也有很多爭議。前段日子有編輯約我寫一本講評《人間詞話》的書,要求是完全順著王國維講,說只有這樣才能被大眾市場接受。這書後來沒讓我寫,現在約我續講納蘭詞的這家出版社也約了我講評《人間詞話》,提出可以由著我的意思來寫,那時候我就會從德國古典美學和中國傳統詩論這兩個途徑入手(這是王國維詞學思想的兩大淵源),詳細講講王國維詞學理論的成敗利鈍,哪些是精闢的,哪些是落伍的,哪些是個人好惡,哪些是不嚴謹的,哪些又是一貫被誤讀的。等大家把那本書讀了,理論和實戰也就能更好地結合起來了。
解讀詩詞,我們須要多作分析,多作辨別。納蘭詞經常給人以「明白如話」的錯覺,事實上往往暗藏玄機,我們之所以容易產生這種錯覺,一是因為容若的語言駕馭能力已臻化境,用典、套用、化用等等手法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二是因為現代讀者缺乏對古代語境和詩歌套語的了解,遇到這些地方就很容易忽略過去,這都是我要著力講清的一些內容。另外,在我對納蘭詞的解讀中,既有從一些權威注本中得來的參照,也有對一些問題的質疑與新解。權威們難免百密一疏,我也可能有愚者之一得,希望讀者也能從我的辨析與推理中獲得閱讀的愉快。
蘇纓
2009年1月
《一生最愛納蘭詞》 作品相關 目錄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4 本章字數:1589
可耐暮寒長倚竹,便教春好不開門。
——《浣溪沙》(欲問江梅瘦幾分)
剩月零風,人間無味。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此恨何時已)
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
——《浣溪沙》(拋卻無端恨轉長)
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
——《沁園春》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能復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後感賦。(瞬息浮生)
是耶非耶
——《沁園春•代悼亡》(夢冷蘅蕪)
錦樣年華水樣流
——《浣溪沙》(錦樣年華水樣流)
人道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
——《攤破浣溪沙》(一霎燈前醉不醒)
若問生涯原是夢
——《江城子•詠史》(濕雲全壓數峰低)
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朝中措》(蜀弦秦柱不關情)
蓮子依然隱霧,菱花暗惜橫波。
——《清平樂》(青陵蝶夢)
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
——《青衫濕遍•悼亡》(青衫濕遍)
誰是知音者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泠泠徹夜)
從此傷春傷別,黃昏只對梨花。
——清平樂(風鬟雨鬢)
博山爐燼未全灰
——《浣溪沙》(脂粉塘空遍綠苔)
伴我蕭蕭惟代馬,笑人寂寂有牽牛。
——《浣溪沙》(已慣天涯莫浪愁)
倚馬客臨碑上字,鬥雞人撥佛前燈。
——《浣溪沙》(敗葉填溪水已冰)
逗雨疏花濃淡改,關心芳草淺深難。
——《浣溪沙》(腸斷斑騅去未還)
欲倩煙絲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
——蝶戀花(眼底風光留不住)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
休說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無主。
——《蝶戀花》(蕭瑟蘭成看老去)
人生那不相思絕
——《蝶戀花》(露下庭柯蟬響歇)
鶴孤華表,人遠羅浮。
——《眼兒媚》(林下閨房世罕儔)
夢回疑在遠山樓
——《浣溪沙•詠五更,和湘真韻》(微暈嬌花濕欲流)
人間何處問多情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勝)
誰道飄零不可憐
——《浣溪沙•西郊馮氏園看海棠,因憶香岩詞有感》(誰道飄零不可憐)
人生別易會常難
——《浣溪沙•郊遊聯句》(出郭尋春春已闌)
畫眉閑了畫芙蓉
——《浣溪沙•寄嚴蓀友》(藕盪橋邊理釣筒)
飄零心事,殘月落花知。
——《臨江仙•寄嚴蓀友》(別後閑情何所寄)
鴛鴦拂破白萍去
——《台城路•洗妝台懷古》(六宮佳麗誰曾見)
至今青海年年月,猶為蕭家照斷腸。
——《於中好•詠史》(馬上吟成鴨綠江)
夜深千帳燈
——《長相思》(山一程)
尋常風月,等閑談笑,稱意即相宜。
——《少年游》(算來好景只如斯)
萬里他鄉,非生非死,此身良苦。
——《水龍吟•題文姬圖》(須知名士傾城)
後記:偶向人間一展眉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可耐暮寒長倚竹,便教春好不開門。(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5 本章字數:1152
可耐暮寒長倚竹,便教春好不開門。
——《浣溪沙》(欲問江梅瘦幾分)
欲問江梅瘦幾分。
只看愁損翠羅裙。
麝篝衾冷惜余熏。
可耐暮寒長倚竹,
便教春好不開門。
枇杷花底校書人。
這首《浣溪沙》(欲問江梅瘦幾分)是納蘭詞研究中的一個迷案,很多人費盡心機地想要參詳出這美麗文字的背後到底藏著哪一位女子,藏著怎樣的一個故事。搞歷史和搞八卦大有異曲同工的地方,只不過歷史搞的是古代明星的八卦。
我們慢慢來看。「欲問江梅瘦幾分」,像是詠物,吟詠的對象是江梅。什麼是江梅呢,如果你把它簡單理解成江邊的梅花,那你不但在事實上錯了,還嚴重違背了小資精神。范成大有個《梅譜》,詳列各個梅花品種,但分類的眼光與其說是植物學的,不如說是詩人的。他說江梅也叫野梅,體現的是山野清絕之趣,花朵較小,清瘦有韻致,香氣最清。
這種分類手法,充分體現著老百姓和小資的一大區別。比如喝咖啡,老百姓會說「來一杯咖啡」,小資會說「一杯藍山」,雖然專家說中國從沒進口過真正的藍山咖啡豆,但「藍山式」就足夠情趣了。細節決定小資,所以小資的眼裡不存在作為泛稱的咖啡,而只有一個個具體的咖啡品種,小資的詩里也不存在作為泛稱的梅花,而只有江梅、雪梅這樣的細分。
江梅的特點,一言以蔽之,是清瘦、孤傲,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擬人了,於是有了下一句「只看愁損翠羅裙」。兩句話連起來看,字面意思是說:要問江梅到底瘦成什麼樣了,只要看看那女子的裙子是不是又顯肥了。這個修辭非常巧妙,用後半句來揭示前半句所謂的江梅其實是指一位江梅一樣清瘦、孤傲的女子。而她的瘦,不是因為發育不良,而是因為「愁」。為什麼愁,下一句交代得更加巧妙「麝篝衾冷惜余熏」。
「麝篝」是燃麝香的熏籠,「麝篝衾冷惜余熏」順暢的語序應該是「衾冷麝篝惜余熏」,說那女子覺得被窩有點涼了,去看熏籠,麝香已經燒完了,那殘留的香氣和溫度分外惹人憐惜。——文人總能把齷齪的思想表達得非常優美、非常含蓄,在詩歌套語里,如果說一個女子嫌被窩冷,通常只暗示著一個原因:想男人了。這裡還有第二層意思,因為在古代男權社會,話語權把握在男人手裡,女人很少會寫詩來想男人,而男人想女人的時候,常常會假託女人的口吻,或者假想女人的生活情景,寫那個女人在思念自己。——如果女方實在不具備對等的才華來作自己詩詞唱和的紅顏知己,那就由男方親手捉刀,玩左右手互搏好了。
下片開頭兩句對仗,是《浣溪沙》這個詞牌的精華部分,容若這裡寫的是「可耐暮寒長倚竹,便教春好不開門」,這是描寫女主角的生活:天晚了,冷了,倚著竹子,就算春光好天氣也不把房門打開。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可耐暮寒長倚竹,便教春好不開門。(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5 本章字數:2410
「可耐」即無奈、可嘆。「倚竹」是個詩歌套語,出處在杜甫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寫貴家女子生活的淪落和淪落之後保守的節操。而春光明媚也不開門則說明了至少兩種可能性:一是她心裡不痛快,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二是她心裡想著某個遙遠的情郎,因為得不到愛情的慰藉,便對撩動的春光也無動於衷了。這女子到底是什麼人呢?末句給出了答案:「枇杷花底校書人」,這是用唐代才女薛濤的典故,王建有詩「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女校書」、「枇杷花」、「閉門居」都在王建這首詩里找到了出處。
「校書」本是「校書郎」的簡稱,是一種官職,通常由有學問的人擔任,負責校對皇家藏書。李白有個叫李雲的族叔就作過校書郎,李白為他寫過一首《宣城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其中名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盡人皆知。要作校書郎這個官,需要才學,也需要細心,薛濤二者兼備,名氣又大,便被當地的長官戲稱為「女校書」。逐漸地,這個雅號的使用範圍被擴大了,變成了樂伎的代稱,就好像我們現在稱妓女為副處級幹部一樣。
這裡有一點值得仔細區分,古代的樂伎、歌伎並不是妓女,她們是賣藝不賣身的,對這一點,政策上有嚴格規定。比如在歌舞業最發達的宋代,如果按照現在的分類,歌伎屬於合法的演藝人員。但另一方面,歌伎屬於賤民,沒有獨立的戶籍。官伎隸屬於官府,屬於樂籍;私伎隸屬於主人,和牛馬豬樣一個地位,可以被主人自由買賣,也廣為士大夫所蓄養,宋詞名家如歐陽修、蘇軾等等,概莫能外。
官伎又分幾種,大家讀宋詞和宋史的時候會常見到「營伎」這個詞,這不是隨軍慰安婦,而是特指隸屬於地方政府的官伎,其管理機構叫樂營,負責人稱樂營將,所以地方上的官伎便被稱為營伎。
宋代對官伎是有管理制度的,官員們可以使官伎佐酒,但賣淫嫖娼是被嚴令禁止的,史料里記載過一些官員因為越界受到懲處的例子,所以有的書里講宋詞多是嫖客寫給妓女的美麗情書,這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這個官伎管理制度還延續到了後世,比如講明史的書里提到靖難之變,常說明成祖朱棣把失敗的政敵們的妻子、女兒沒入樂籍,充任官伎,每天有很多男人興緻勃勃地來輪姦這些曾經的金枝玉葉,這個故事流傳很廣,其實這只是低俗小說的亢奮想像,不可當真的,官伎雖是賤民,但不是妓女。
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是「揚州瘦馬」,因為《投名狀》而盡人皆知,其實「養瘦馬」其語其事早在宋代就有了。這些「瘦馬」養成之後就被賣為歌伎。賣的時候還要簽合同,要經過官方認可,合同有簽終身的,也有隻簽幾年的。
官伎不賣身,私伎當中有些則是市井妓女,也有歌伎兼職賣淫的,李師師就是其中的典範。
講這麼多背景知識,是因為這對理解女主角的身份很有幫助。有的注本把「枇杷花底校書人」簡單理解為枇杷花底下的讀書人,這就大錯特錯了。文人寫東西,對別人的身份經常使用代稱,但這個代稱一定要非常切合本人才行,不能有一點馬虎。比如有人送閻錫山一副對聯:「都督閻公雅望,晉國天下莫強」,上聯抄自王勃《滕王閣序》里的「都督閻公之雅望」,非常切合閻錫山的身份;下聯出自《孟子》,恰合閻錫山的勢力範圍。相反,如果身份不很切合,就難免受到別人的質疑和批評,比如吳梅村《永和宮詞》「漢家伏後知同恨,止少當年一貴人」,這裡的典故是:漢獻帝的伏皇后被曹操所殺,還有個董貴人也一起被殺,比喻的是崇禎皇帝的周皇后去世之前,田貴妃就已經去世了。趙翼對這句的用典提出了批評:周皇后是奉旨自盡的,伏皇后是被曹操所殺的,兩者沒有可比性。
換一個角度來想,女校書已經變成了歌伎的代稱,如果用這個詞來稱呼良家婦女,豈不是太過唐突了。就像現在「小姐」變成了妓女的代稱,所以人們對年輕女性一般就不再輕易以「小姐」相稱了。由此看來,容若這首詞里的女主角無疑是一位歌伎,而且是像薛濤一樣文化程度很高的歌伎。她會是誰呢?最合理的推測自然就是沈宛。縱然不是沈宛,也只能是個歌伎。
但是,最流行的意見認為詞中女主角是容若那位入宮的青梅竹馬的表妹,這是蘇雪林考證出來的:「但不幸他戀人入宮之後,不等限滿出來便死了。她身體本來怯弱,又是個神經質的女性,因傾心容若的緣故,無端遭人嫉忌,被送入那深沉宮禁,虛了鴛盟,拋了鳳侶,葬埋了花容月貌,辜負了錦樣年華,當然使她萬分悒鬱。入宮以後的生活又像容若所寫:欲問江梅瘦幾分,只看愁損翠羅裙……」
看看蘇雪林的通篇考證,倒也有鼻子有眼的,但至少對於這首詞的含義完全領會錯了。「女校書」這個稱謂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冠在表妹的頭上,「枇杷花」在寫實的一面上又是南方的物產,如果表妹真收到這樣一首詞,恐怕非跟多情的容若表哥分手不可。
最後說說讀音問題。這首詞肯定很多人讀起來感覺不流暢,原因很簡單,這是字音的古今差異造成的。這問題其實古來就有,明清時候要寫詩填詞已經得硬生生地背韻譜了,這也算是古典詩詞的一個小小的技術壁壘。
「只看愁損翠羅裙」,「看」字可平可仄,這裡讀平聲,現代漢語的一聲。
「麝篝衾冷惜余熏」,「惜」是入聲字,讀詩詞遇到入聲字有一個很不規範但很方便的替代方法,那就是把入聲字讀成四聲,比如「惜」可以讀成「戲」,但要儘可能讀得短促一些。
「可耐暮寒長倚竹」,「竹」是入聲,方法同上。
「便教春好不開門」,「教」字可平可仄,這裡是平聲,現代漢語的一聲。
下面,把這些影響聲音流暢的字換成括弧里的字,大家再讀一下,感覺就不一樣了。常常這樣練習一下就逐漸能體會到古典詩詞的音律之美了:
欲問江梅瘦幾分。只看(刊)愁損翠羅裙。麝篝衾冷惜(戲)余熏。
可耐暮寒長倚竹(住),便教(交)春好不開門。枇杷花底校書人。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剩月零風,人間無味。(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6 本章字數:1033
剩月零風,人間無味。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此恨何時已)
此恨何時已!
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
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
料也覺、人間無味。
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愁埋地。
鈿釵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
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
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
待結個、他生知己。
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裡。
清淚盡,紙灰起。
宋詞裡邊有很多纏綿悱惻的句子,隱藏著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這些詞大多是寫給歌女的,歌女作為宋代略具或頗具文化素養和藝術才華的群體,自然容易受到那些文人士大夫們的狂熱追捧。但官方的三令五申禁止了他們「形而下」的結合,那千般幽怨、萬種柔腸便只能付給魚雁傳書和淺斟低唱了。愛情在別處,唯獨不在自己家裡。
現代人對這些也許很難理解。古代社會裡,妻子的任務是傳宗接代、相夫教子,需要扮演的是賢內助的角色,而不是丈夫的愛情對象,最理想的恩愛境界也不過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了。如果丈夫和妻子之間產生了愛情,反倒是大可怪異的事。
所以,我們看唐詩宋詞,雖然很有一些丈夫寫給妻子的佳作,但細心體會之下,就會發現詩詞中所表達的感情雖然深厚,但越看就不像是愛情。屈指可數的那幾篇悼亡的名作也是這樣。
悼亡作品是古典詩詞的一個特殊的門類。妻子去世了,丈夫借著詩詞來表達哀思,表達對妻子的深情與懷戀,句句是淚水,句句是嘆息,情真意切之處最能喚起讀者的感動和同情。但是,那不是愛情。
歷代最著名的悼亡詩要屬元稹的《遣悲懷》三首:
謝公最小偏憐女,嫁與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皆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剩月零風,人間無味。(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6 本章字數:1022
有人把容若的悼亡詞與元稹這三首詩相提並論,但是,它們雖然都是悼亡作品的典範,卻貌似而神不相同。元稹所感懷的,更多的是一種感恩之情:回想妻子剛入門的時候,從顯赫之家嫁入自己這個低矮的門庭,甘心陪自己過著清貧的日子,好容易自己時來運轉作了高官,本可以報答妻子的恩情,讓妻子過上富貴的生活,誰知道人鬼殊途,再沒有補償妻子的機會。通觀三篇,意盡於此。元稹的愛情到哪裡去了呢?答案是:早隨著「待月西廂」的往事化作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孽緣。
悼亡詩首推元稹的《遣悲懷》,至於悼亡詞,第一名篇則非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莫屬: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江城子》也常被人與容若的悼亡詞並論,但是,蘇軾在這裡所流露出來的感情,更多的是對人世滄桑的感嘆。情真意切雖然不假,愛情的跡象卻依舊難尋。
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和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分別屬於悼亡詩與悼亡詞的第一經典,但我們若把它們理解為夫妻之間的愛情宣言,就犯了以今度古的錯誤,用現代的婚姻觀念來解說古代的風土人情了。以前我在講到宋代詞人與歌伎的關係的時候,曾經說過「歌伎們不但長得漂亮,而且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和文人士大夫很有共同語言,所以很容易摩擦出火花、產生出愛情。而嫁給文人士大夫的良家婦女卻是嚴禁學這些東西的,夫妻之間只有義務和感情,而罕見會有愛情。這一點是我們現代人尤其值得注意的,否則的話,以現代價值觀來衡量這些古人,把悼亡詩詞理解為愛情的表現,那麼我們在看到那些寫出深沉悼亡詩的文人竟然又和歌伎纏綿起來,難免會怒從中來,痛罵這些人面獸心的古人。」
理解詩詞不能脫離時代背景,這句話說來容易作來難。很多詩詞的注本、賞析本對婚姻愛情的觀念問題不加辨別,所以解說的基礎自然偏了。我們只有曉得了這些背景,再讀納蘭詞,才會明白為什麼納蘭詞會在詞史當中別具一格,才會明白為什麼在悼亡詩詞的典範之作里,容若這首《金縷曲》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因為詞中所哀悼的夫妻之情既不是恩情,也不是共患難的人生滄桑,而是貨真價實的、赤裸裸的愛情。現代讀者很難理解的是:直接抒寫婚姻生活中的愛情,這在古代士大夫的正統里是大逆不道的。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剩月零風,人間無味。(3)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6 本章字數:1294
《世說新語》里有過一個著名的典故,是說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極篤,有一次妻子患病,身體發熱,體溫總是降不下來,當時正是十冬臘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脫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里,讓風雪凍冷自己的身體,再回來貼到妻子的身上給她降溫。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深情並沒有感動上天,妻子還是死了,荀奉倩也被折磨得病重不起,很快也隨妻子而去了。
這個故事,在《世說新語》里被當作一個反面教材,認為荀奉倩惑溺於兒女之情,不足為世人所取。尤其是,婚姻應當合乎禮法,而愛情正是禮法的破壞者。容若卻喜歡這個荀奉倩的故事,因為世人雖然把荀奉倩斥為惑溺,容若卻深深地理解他,只因為他們是一樣的人,是一樣的不那麼「理性」的深情的人。容若的《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不辭冰雪為卿熱」一句用到的就是這個典故。
只此一點,容若就足以成為禮法社會中的異類。原因何在,大約就是王國維所謂的容若一方面浸淫於博大精深的漢文化,一方面仍然保留著馬背民族的淳樸天真。
現在要講的這首《金縷曲》,寫在容若的髮妻盧氏去世後的第三年。盧氏在十八歲那年嫁給容若,少年夫妻,歡情無極,但三年之後便死於難產。盧氏的死,對容若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如果以編年的順序來讀容若的詩詞,很容易就會發現盧氏去世的那年是容若詩詞風格的一個分水嶺。蒼涼取代了天真,佛龕取代了紅燭,單是悼亡詞,容若便寫了幾十首之多。
這首《金縷曲》是容若所有悼亡詞中最感人的一首,也是整個詩詞史上以愛情寫進悼亡的第一典範。開篇「此恨何時已」,沉痛的一問,問自己,問蒼天,背後的意思是在說:喪妻之痛從來不曾止歇,也永遠不會止歇。
接下來描寫忌日當天的景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詩人寫景,常常是借景抒情,寫的既是實景,更是心情。「滴空階、寒更雨歇」是說夜雨滴打在空蕩蕩的石階上,雨漸停,聲漸歇。「空階滴雨」是一個詩人們相當愛用的意象,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宋代詞人蔣捷《虞美人》中的一句「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名句的流傳往往會使名句中特定的意象在後人的語言里也有了這一特定了的涵義,所以蔣捷之後的文人一看到空階滴雨的意象,最自然的聯想就是年華老去、煢煢獨立、漂泊無依和蒼涼複雜的人生經歷。容若這裡多了一個「雨歇」的意象,使聽雨所表達的情緒發生了變化,多了一種難以言傳的漸漸熄滅、漸漸走入空曠與黑暗的感覺。
「葬花天氣」也是虛實互現的寫法。盧氏的忌日是農曆五月三十,正是落花時節。盧氏死時,不過二十一歲,一如盛開的花兒突然隕落。「葬花」這個意象別人也不是沒有寫過,比如彭孫遹「風雨年年葬落花」,但只有到了容若筆下,才有了黛玉的那種氣質。紅學研究中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認為《紅樓夢》取材自納蘭容若的家事,容若就是賈寶玉的原型,證據也確實很多。我們大可以拋開那些繁瑣的考據問題不論,卻也能夠發現納蘭詞與《紅樓夢》的許多情節大有相合之處。讀納蘭詞總會想到《紅樓夢》,讀《紅樓夢》也總會想到納蘭詞,不必學索隱派去作什麼牽強附會,神采上的暗合總可以使人驚嘆。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剩月零風,人間無味。(4)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7 本章字數:1257
下句「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意思很平常,無非是說妻子去世已經三年,自己對這個悲劇始終不能相信,但若說這只是一個悲傷的夢境,三年的時間也總該醒來了。妻子一去,人間便再沒有了快樂,一切都變得索然無味。意思雖然平常,但正是這種直抒胸臆、不加雕琢的句子直接道出了眾生共有的苦難,唯其平實,故而感人。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某人的離去而傷心難過,所謂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葯,也就意味著這種療傷葯從來不會馬上見效。對於容若這種體質的人,時間這劑療傷葯必須用上很久才行。和盧氏的結合只有短短三年的時間,如果去問容若:這三年的快樂是否值得用一生的傷心來換,不知道他會怎樣回答呢?既然人間無味,又該去哪裡呢?
容若對後一個問題有過回答:「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愁埋地」,無味的人間還不如冷清的墳墓,因為墳墓好歹有塵土與世間相隔,把所有的愁怨都埋在了地下。「夜台」是說墳墓,墳墓因為把死者長埋地下,不見光明,所以被稱作夜台。「愁埋地」字面上很好理解,尤其聯繫起上下文,是說人間不如陰間好,因為墳墓雖然冷清清,卻可以把愁緒埋葬。這樣理解並沒有錯,但「愁埋地」實則是個典故,出自《後漢書•仲長統傳》。仲長統生性倜儻,不拘小節,是個著名的狂生,政府徵召他做官,他卻稱病推辭,過著《逍遙遊》一般的生活,乃至以仙道自期。仲長統作過一首四言詩:
大道雖夷,見幾者寡。任意無非,適物無可。
古來繞繞,委曲如瑣。百慮何為,至要在我。
寄愁天上,埋憂地下。叛散《五經》,滅棄《風》《雅》。
百家雜碎,請用從火。抗志山棲,游心海左。
元氣為舟,微風為柂。敖翔太清,縱意容冶。
容若所謂「埋愁地」就出自這首詩里的「寄愁天上,埋憂地下」,表達的是一種悠然的出世之志。人間已無可留戀,或者隱居為山民,或者游心於海左。容若用到這個典故,是詞句蘊涵有兩層意思,一是直接斷章取義,說墳墓就是埋愁之地,二是引起對仲長統詩句的聯想,表達了一種在人間而離人間的生活態度。容若後來果然潛心佛典,無情正因為無法忘情。
上片的結尾,「鈿釵約,竟拋棄」,呼應開篇的「此恨何時已」,《長恨歌》的意象便呼之欲出了。鈿和釵都是女子的飾物,唐玄宗和楊貴妃以鈿釵寄情,即是白居易筆下的「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只是物是人非,鈿釵雖在,山盟海誓雖在,深情雖在,人卻陰陽懸隔,再深沉的誓言便也幻作煙雲字了。人力終究無法回天,這樣的傷痛,無可奈何。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下片轉折,重泉即九泉,雙魚即書信,這是設想幽冥之中能否互通音訊。通了音訊,也好知道妻子在那裡是否孤單,可否有人陪伴、有人依靠。
這一句問得很是深情。有人以為這樣的句子只有容若才能寫出,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唐代詩人張說有一個組詩《傷妓人董氏》,四首如下: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剩月零風,人間無味。(5)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7 本章字數:1396
(其一)董氏嬌嬈性,多為窈窕名。人隨秋月落,韻入搗衣聲。
(其二)粉蕊粘妝簏,金花竭翠條。夜台無戲伴,魂影向誰嬌。
(其三)舊亭紅粉閣,宿處白雲關。春日雙飛去,秋風獨不還。
(其四)舞席沾殘粉,歌梁委舊塵。獨傷窗里月,不見帳中人。
這個組詩是懷念一位姓董的歌伎的,如果把標準放寬一些,這也能算是一組悼亡詩。(悼亡詩所謂悼亡,對象僅限於自家妻子。)多才多藝、溫柔可人的董姑娘去世了,張說憂心她「夜台無戲伴,魂影向誰嬌」,幽冥之地孑然一身,自然無人欣賞她那妖嬈的魂影。此時此地,人間寥落,死者已矣,生者獨自神傷。張說開篇的語句雖然略嫌輕浮,越寫下去卻越是深摯。但這一組詩並不出名,在現在的唐詩愛好者當中更少有人知。而這樣的修辭,這樣的表達方式,被容若用來,「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語言更平實,藝術的力量卻與張詩不可同日而語。個中緣由,除了才情的差異之外,張詩寫給歌伎,納蘭詞懷念髮妻,情緒的來路便是兩樣的。
懷念而無望,於是「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所謂湘弦,也是含有虛實兩重意思。楚辭《遠遊》有「使湘靈鼓瑟兮,命海若舞馮夷」之句,此後詩詞多以湘弦代指琴弦或彈琴。容若和盧氏的閨房之樂,音樂唱和便是其中的一項。如同張敞畫眉一樣,容若也一天天地為妻子調琴;而「湘弦重理」又暗示著當時有讓容若續弦的提議,雖然妻子已經去世三年,但這樣的提議仍然讓容若無法接受。詞中之「忍」即是「不忍」,這在古文語法中一般被稱為反訓(這問題細講起來還有些複雜,怕大家不愛看,還是略過好了)。
輾轉相思,不忍續弦,還想和妻子再結來生緣,是謂「待結個、他生知己」。這句話雖平常卻不簡單,不把妻子當作家中的女主人或賢內助看待,而是視她為知己。我們要知道,這對古人來說是個難能可貴的觀念,浸淫在儒家禮教中的知識分子很難說出這樣的話來。容若的詞之所以成為一代高峰,不僅因為藝術上的成就,也因為思想上的見地。這一點,又與《紅樓夢》大有暗合,後者把本屬於從屬地位的女子抬高到與男子並列、甚至還高出男子一籌的程度,在當時是很不簡單的。納蘭容若和曹雪芹都不是思想家,對思想領域也都缺乏探索的熱情,卻不約而同地在這個領域裡踏出了超前的一大步,原因只在一個情字——他們都是把情置於傳統禮教與社會習俗之上,也就是說,把情作為了最高的判斷標準,而習俗只是一時一地的觀念,情卻是普世的、永恆的,所以他們的作品才能是普世的、永恆的。
至此,在一般人看來,容若對亡妻的感情到達「待結個、他生知己」這一步應該算是到達極限了,而對容若來說卻不是這樣。他心中存了這個期盼,雖然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期盼,只是一個僅僅可以慰藉自己情緒的期盼,他卻對此無比執著著、認真著,因為太執著、太認真,自然關心則亂,生出了種種「不必要」的擔憂,這便是「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裡」。這兩句化自晏幾道的「欲將恩愛結來生,只恐來生緣又短」,但深情大有過之。容若在此擔憂的是,縱然自己和亡妻當真結了來生之緣,來生若再如今生一般,短暫的快樂之後便成永訣,脆弱的身心又怎能承受那凄凄涼涼的剩月零風呢!想到這裡,思路一轉,筆鋒一轉,從內心世界回到了現實,把萬千感情歸結為一句實景:「清淚盡,紙灰起」。眼淚流盡,為妻子燒的紙也燒盡了,只有紙灰隨風飛起。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剩月零風,人間無味。(6)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8 本章字數:1661
從寫作手法來講,這叫做以景結情,以一個特定的意象收尾,給人以相關的聯想,言盡而意不盡。中國古典詩詞一向以塑造意象見長,這是和西方詩歌最本質的一個區別。美國一些當代詩人從中國古典詩詞那裡取經,這才有了意象派的繁榮,搞得中國當代詩人再從美國取經,繞了一個大彎。
容若最令人感動的作品中,一大比例都是悼亡詞,著名的還有《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再如《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塊。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這兩首,已在上本書中講過,此刻結合容若悼亡詞中最深情沉鬱的這首《金縷曲》,當會讀出更深的一層感受吧?
對這首《金縷曲》,還值得一提的是容若最知己的好友顧貞觀的一首步韻之作。詩人步韻,本來是互相酬唱,既是如下棋一般的詩藝競技,又是一種文人圈子裡的社交手段,所以大家可以借詩詞唱和來互勉、來詠物,而悼亡詩詞自然是鮮有唱和的。但到了明、清兩代,此類和作乃至代人悼亡的作品大量出現,也算是詩壇的一大奇觀了。代人悼亡如同代人哭喪,落在詩詞上,自然少了詩詞作品最少不得四個字:真情實感。但顧貞觀畢竟與容若極為知心,也是一位性情中人,更是清代詞壇頂尖的一位國手,成就本不在容若之下,他來步韻唱和,作品自然可觀:
好夢而今已。
被東風、猛教吹斷,葯爐煙氣。
縱使傾城還再得,宿昔風流盡矣。
須轉憶、半生愁味。
十二樓寒雙鬢薄,遍人間、無此傷心地。
鈿釵約,悔輕棄。
茫茫碧落音誰寄。
更何年、香階劃襪,夜闌同倚。
珍重韋郎多病後,百感消除無計。
那隻為、個人知己。
依約竹聲新月下,舊江山、一片啼鵑里。
雞塞香,玉笙起。
這首詞里,上片「十二樓寒雙鬢薄」一句曾經被人抓住,認為和紅樓十二釵大有關聯,由此鑿實《紅樓夢》的容若原型說。其實兩者雖有關聯,但這關聯並不那麼紮實。
「十二樓」在《史記》和《漢書》里都有提到,大略就是方士所謂的仙人居所,是為「五城十二樓」。後來李白為了寫詩押韻,顛倒了一下詞序:「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古龍在《七種武器》里用到過這首詩,大概是為了順嘴,把「十二樓五城」改作了「五樓十二城」,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版本。歸根結底,講到五城十二樓的時候,意思是指仙家。顧貞觀「十二樓寒雙鬢薄,遍人間、無此傷心地」,正是天上與人間對舉。《紅樓夢》所謂金陵十二釵,一方面應當也出自「五城十二樓」的典故,把十二釵認作仙女;一方面「十二」這個數字在漢人的迷信里叫做「天之大數」,這應當就是《史記》、《漢書》所載「五城十二樓」在數字上的由來。
這推論還應該繼續下去嗎?——也許到此為止才是最合適的。理解文藝作品,藝術感悟雖然重要,小心求證才是第一步;求證雖然重要,但最怕的不是力有未逮,而是求之過深。雖然那些求之過深的說法往往容易吸引眼球,可以充分刺激三姑六婆們偉大的八卦情懷,但文藝也如生活,常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呀。
附記:盧氏與黛玉
這裡就要談一個有影子、卻無實據的八卦。
盧氏是納蘭容若的第一任妻子,她的父親是兩廣總督盧興祖。時值康熙初年,鰲拜和蘇克薩哈兩黨爭權,盧興祖站錯了隊,跟了蘇克薩哈,在靠山倒台之後遭到革職,隨後便按八旗制度的規定,攜家從兩廣遷回北京。到京不久,盧興祖就病死了。
盧氏一路隨父親北上,有人以為這就是容若《茉莉》詩中所記的「南國素嬋娟,春深別瘴煙」,一位素麗的南方美女在春深時節隨家北上,如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一樣。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8 本章字數:1146
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
——《浣溪沙》(拋卻無端恨轉長)
拋卻無端恨轉長。
慈雲稽首返生香。
妙蓮花說試推詳。
但是有情皆滿願,
更從何處著思量。
篆煙殘燭並迴腸。
在前邊那首《金縷曲》里,容若發出了「料也覺、人間無味」的嘆息。這一嘆,悠悠然就是整個後半生。納蘭詞的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容若人生的轉捩點,也是他的詞風的轉捩點。這一年的七月,盧氏去世,靈柩停在雙林禪院一年有餘,遲遲不忍下葬。
這裡要介紹一下古代禮制。中國素稱禮儀之邦,靈柩的停法本來是很有講究的。按照周禮,人死之後不能馬上入土,靈柩先要在家裡放上一段時間,意思是表達生者對死者的留戀之情。這段停靈的時間被稱為「殯」,供人憑弔,到一定天數之後再抬出去埋,我們所謂的「出殯」就是從這兒來的。停靈的時間也有規定,天子身份最最貴,所以停靈時間最長,其他人等而下之。宋代以後,主要實行的是朱熹根據周禮改訂的《朱子家禮》,停靈的時間被規定在三個月。古人經常不願意把死者及時下葬,一拖再拖,究竟能拖多久呢,甚至能拖到家裡人根本忘記靈柩放在什麼地方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多,一個主要原因是風水思想的流行,大家都覺得只要給家裡的死者埋在一處好風水,活人就能家業興隆、子子孫孫享福不斷。但好風水又不是說找就能找到的,最大的麻煩是:風水先生你說你一套、我說我一套,聽著都有理,但你也搞不清到底誰說得對。所以,用禮制來規範喪葬時間,這是很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明白了這些背景,我們就知道容若把妻子停靈一年多,嚴格說來已經不合禮制了。
感情超越一切,無論如何,容若就是長時間地守在這裡,眼看著佛燈明滅,耳聽著梵音經唱。他本來並沒有學佛的意願,卻因為妻子的死,因為長期在禪院里的流連,思想與性情便真的被佛家世界深深地攫住了。
我們看容若的作品,他的詞集原本題為《側帽詞》,用的是北朝獨孤信的典故:獨孤信姿容絕代,大為時人所慕,一天他出城打獵,回來的時候不小心被風吹歪了帽子,獨孤信要急忙趕在宵禁之前回城,並沒有留心到這個小小的細節。等到第二天,城裡卻突然出來一件怪事:滿城的男子們儘是歪戴帽子的造型,流行就是這樣,比風吹得還快。
容若詞集用獨孤信側帽的掌故,正是貴公子風流自賞的姿態,但其後卻更名為《飲水詞》,取的是禪宗話頭「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意思。這個時候,容若的心已經和世界產生了隔閡,自家心事自家知,詞作雖然流傳,知音又有幾人?他也不在意外界的評價了,側帽風流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儘管舉國上下仍然傳唱著自己的詞作,但那又如何呢,容若依然是孤獨的。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9 本章字數:1330
我們看容若的名號,他自號楞伽山人,「楞伽」在佛教信仰里真有其山,佛陀進楞伽上講說佛法,於是有了著名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即《楞伽經》,成為中土禪宗的早期經典。達摩把這部經書傳給慧可,開啟了中土佛教「楞伽師」的時代,此後傳到弘忍和慧能,經典才發生了改變,中土禪宗才算真正定型。
《楞伽經》帶來的是禪定的方法。達摩所謂壁觀、面壁,其實就是坐禪,也就是修鍊瑜伽。這個時候,達摩帶來的禪和禪宗意義上的禪完全是兩碼事。當然,達摩練的瑜伽和張惠蘭的瑜伽也是大不一樣的,至少在目的上,一個是為了終極真理,一個是為了強身健體。
禪,在達摩那裡只是一種靜坐冥想的修鍊方法,那麼,他所修鍊的教義又是什麼呢?——很簡單,只有一部經書,就是四卷本的《楞伽經》。達摩很直率地告訴大家:別的經都不必念了,就一門心思念這部《楞伽經》就好。
達摩的這種禪定法門後來被慧能大加撻伐,提出了「禪不能坐」的著名口號,引發了一場意義深遠的宗教改革。但坐禪的法門並沒有就此廢掉,反而和慧能禪法並駕齊驅,到了清代仍然是佛門最流行的一種修行方法。容若耽於亡妻之痛,萬念俱灰之下自然不可能去學慧能一系的禪法,既然總是在佛燈和梵唱里獃獃地出神,或許久而久之便也開始嘗試依靠禪定來分散心頭的創痛,結上了《楞伽經》的佛緣。梁佩蘭在《輓詩》里這樣寫道:「佛說楞伽好,年來自署名。幾曾忘夙慧,早已悟他生」,正是對容若以楞伽字型大小的一個詩意的解說。
容若這首《浣溪沙》(拋卻無端恨轉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拋卻無端恨轉長,慈雲稽首返生香」,這是說想要拋開無端的煩惱,卻平添了更多的幽怨,只一心在佛前跪拜,求佛大發慈悲,使自己的妻子死而復生。
「慈雲」一詞是佛家語,在佛經里很常見的,因為佛家稱佛的慈悲如大雲覆蓋世界,容若用在這裡,代指佛祖。
「稽首」是一種跪拜禮,至少從周代就有了。「返生香」是個典故,題為東方朔寫的《海內十洲記》講到:聚窟洲有一座神鳥山,山上有返魂樹,如果砍下這種樹的樹根和樹心,在玉釜里煮成汁、煎成丸,就是所謂的驚精香,也叫返生香。埋在地下的死者一聞到它的香氣就會復活,復活之後就再也不會死去了。
容若這兩句詞的涵義是:不管怎樣想拋卻煩惱,煩惱只是越斬越多,便只有祈求佛祖慈悲,把返生香賜給自己,好讓亡妻能夠復生。我們要知道,在此之前,容若並不親近佛門,他一方面大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少年立志經邦濟國,一方面秉承滿族傳統,弓馬嫻熟,武藝高超,是一個文武兼資的人物。加之家世顯赫,在政治上自然前途無量。一個人在處境順利、前途光明的時候,很少有投身宗教的念頭,只有在受了打擊、經了挫折之後,無處可以排遣,無處可以依靠,眼前便只有宗教一途了。
恰好,清代雖然不是佛法繁榮的時代,卻是一個佛教泛濫的時代,全國寺廟數量遠超前代,以禪宗和凈土宗為最盛。這兩派的流行是非常合乎邏輯的:相比於其他宗派,這兩派並沒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論深度和複雜玄妙的教義,易於被老百姓接受。容若此時的處境,也不可能去鑽研唯識學那樣的佛理,只圍著自己的願望與憂傷打轉,稽首慈雲之後,便是「妙蓮花說試推詳」。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3)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9 本章字數:1763
所謂「妙蓮花」,指的是《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花」就是「華」,漢字里本來沒有「花」字,「花」是後起的俗字,後來約定俗成,才在「花」這個義項上取代了「華」。《法華經》屬於大乘佛教,本是天台宗的主要經典,部頭很大,理論體系也比較複雜。複雜的東西永遠會被人民群眾拋棄,所以《法華經》真正對世人發生影響的只是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是中土佛教中觀世音信仰的主要源頭。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向釋迦牟尼請教,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名為觀世音,釋迦牟尼作了一番非常詳細的說明(我簡單翻譯一下):「如果有無量百千萬億那麼多的眾生,他們遭受到種種苦惱現在聽說過觀世音菩薩之後,只要一心稱念他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立即觀察到這音聲,使那些身處苦惱的人都得到解脫。如果有人奉持稱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麼即使他不幸陷入大火之中,大火也不能將其燒著,這是因為此菩薩有大威力大神力的緣故。假如有人不幸被大水捲走,只要他有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他就能很快到達淺處。假如有百千萬億那麼多的眾生,為了尋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寶物,乘船進入大海,即使正好碰上狂風,將其船隻吹到羅剎鬼國,如果其中有人,甚至僅僅一人,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麼所遇難的人都能從鬼國中解脫出來。因為這種因緣,所以就稱其為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為什麼叫觀世音,還存在著好幾種解釋,一種比一種深刻,但精通梵、漢雙語的玄奘在西行之路上發現:這分明是對梵文的誤譯,正確的意譯應該是「觀自在菩薩」。但無論如何,《法華經》里的這位觀世音菩薩最得世人的喜愛,因為你不管遇到什麼苦難,不管遭受著多大的煩惱,只要念誦觀世音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到你身邊,立刻為你解決問題。容若這裡的「妙蓮花說試推詳」應當就是在推詳《法華經》中關於觀世音菩薩的這段內容,證據就在下片的兩句對仗:「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
「有情皆滿願」語帶雙關,原意是一切眾生都能如願,引申義反而用了字面上的涵義,是說有情人只要許願,總能如願。的確,《法華經》就是這麼說的,言之鑿鑿,但當你真的去求、真心去求,死人卻從來沒有復活過。
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乘佛教主要只有兩個內容,一是每天念誦阿彌陀佛,求得臨死的那一刻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西天極樂世界;一是有困難就找觀世音菩薩,無論求財、求子、求平安,有求必應。西天極樂世界很難證實,自管去信也就是了,但現實中的苦難從來都數不勝數,念誦觀世音名號的人自然很多,也許觀世音菩薩真的幫過世人很多,但容若此刻難免產生懷疑:《法華經》明明講到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自己又這麼心誠,求的也不是壞事,為什麼菩薩就不能滿足自己的願望呢?
這實在是信仰領域裡的一個普遍問題。《福音書》也講上帝對世人有求必應,給人以莫大的安慰,而《雅各書》又出來解釋為什麼會有「求而不應」的情況,說這是因為人們妄求。妄求也好,不妄求也罷,人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還能作什麼呢?容若因為妻子的死,完全一副病急亂投醫的心情。既渴望佛菩薩慈雲廣布、救苦救難,又眼睜睜地看著妻子的靈柩在禪院里放了一年也毫無奇蹟發生,由此對佛祖的話、觀世音菩薩的神通也隱隱地產生了一些質疑。我們仔細體會這兩句「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患得患失的神情溢於言表。
這兩句本是化用自王次回的詩「但是有情皆滿願,妙蓮花說不荒唐」,王詩的意思是說,看到眾生都能如願,才曉得《法華經》里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的說法並不荒唐。容若把第二句改掉了,《法華經》荒唐不荒唐,他心裡應該也在打著鼓呢。
焦慮之情沒有著落,心情百轉千回,惶惑無助。這樣的情態,便是詞的末句「篆煙殘燭並迴腸」。
「篆煙」是說香火燃燒,煙在空氣中抖動,有如畫出了篆字,也可以理解為香火燒盡時香灰的形狀如同篆字。殘燭留下了融化的、凸凹起伏的殘蠟,和篆煙一樣,和容若的心情一樣,起伏不平。
通觀全篇,一個凄惶的、忐忑的多情種子躍然紙上。他的一切都圍繞著亡妻——因為她的死,他在佛門中尋找靈藥;因為遍尋不獲,他對佛經和菩薩也隱隱有了疑惑和埋怨。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信徒,只是一位深情的丈夫。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39 本章字數:1064
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
——《沁園春》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能復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後感賦。(瞬息浮生)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記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
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
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
料短髮、朝來定有霜。
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
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
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迴腸。
這首《沁園春》(瞬息浮生)是納蘭詞長調里的名篇,前人激賞的有很多,但現代人恐怕不一定能馬上讀出好處來。這首詞,讀起來首先會覺得拗口,這就得稍微講一點音律了。《沁園春》押的是平聲韻,也就是說,韻腳的字,聲調不是一聲就是二聲,沒有三聲和四聲。依照《平水韻》,第一句「低徊怎忘」的「忘」這裡應該讀成陽平,也就是二聲,「贏得更深哭一場」的「場」也讀二聲。這樣來讀,韻腳就很流暢了。
詩詞押韻,規矩是很嚴格的,詞律更比詩律複雜。簡單來說兩句,我們知道,語言是發展變化的,時代變了、文化中心的地域變了,語音也會變,所以唐宋時候的人就已經困惑於《詩經》為什麼常常不押韻了,而元明清的人又很難再押上唐宋的韻了。但是,詩詞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為知識分子們搭建社交平台,這就要求詩詞格式的標準化,大家不能因為自己的時代和方言而各押各韻,但語音畢竟變了,怎麼辦呢,就得死背韻譜。所以,尤其在明清時期,學習寫詩要經過嚴格的修鍊,生生要把韻譜背下來才行,否則真要押錯了韻、弄錯了音律,那是會被別人笑話的。
我們看容若這首《沁園春》,韻腳忘、陽、場、詳、茫、霜、傷、香、腸,全在《平水韻•下平•七陽》,而在我們看來也能押上韻的江、窗、邦、缸卻屬於上平三江韻。這些東西,古人必須搞得很明白,現代人自然懶得下功夫了。
但是,對於清朝人來說,畢竟和唐宋的語音有了很大的差別,更要命的是,清初詞人所依據的詞譜主要是張南湖的《詩徐圖譜》和程明善的《嘯徐譜》,質量不高,錯誤很多,而清代的經典詞譜《詞律》刊於康熙二十六年,《御定詞譜》刊於康熙五十四年,容若都沒趕上。我們再看這首《沁園春》,如果依照王力《漢語詩律學》,「低」、「徊」、「時」三個字都該換作仄聲字。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0 本章字數:1446
其實明清人這樣研究詞律未必走對了路,何況這時候詞基本已經不再拿來唱了,索性按詩律也就是了。但還有一個難題,就是結構。填詞,長調比小令要難很多,因為篇幅突破一個界限之後,就會由量變而質變,詞的手法、結構等等完全不一樣了。這就像同樣是開店,如果一個人能把街頭的夫妻店搞好,未必就同樣能夠搞好一家大型商城,因為這兩者從管理方式到售賣方式完全是不一樣的,成功經驗無法移植。我們看晚唐和五代的詞,短小精悍,如同水墨小品,而這樣一種藝術形式到了北宋已臻完善,需要有人來別開一番新局面了。北宋詞壇四大家裡,晏殊和歐陽修都擅長小令,張先能寫一些長調,但讀起來的感覺總不舒服,細一捉摸,就會發現他是在以小令的手法操作長調,雖然字數能湊齊,但寫出來就像一幅水墨小品被放大了十倍,硬生生把齊白石的一棵白菜等比放大成了《清明上河圖》。
長調手法的成熟主要該歸功於柳永,發展到納蘭容若這裡,手法更臻嫻熟。長調既要曲折,又要流暢,這篇《沁園春》之所以成為名篇,一大原因就是它在表現手法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讓思念與憂傷永遠糾纏著作者的心,也糾纏著讀者的心。
這首詞寫於康熙十六年九月初六,如詞題所述,在重陽節前三天,盧氏已經離世一年多了。容若再夢中不知第幾次地又見到了妻子,只見她淡妝素服,任自己握住雙手,相對哽咽。這一次夢中的見面,說了許多許多,但醒來後全不記得了,只記得臨別時妻子贈給自己一句詩:「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妻子本不擅詩,不知道怎麼寫出這樣的句子。容若越想越是感嘆,便填出了這首《沁園春》。
「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這自然是容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自己思念妻子,也設想著妻子正在如何地思念著自己。月亮雖有陰晴圓缺,雖然缺多圓少,畢竟總有團圓的時候,總讓人有著對團圓時候的期待,人生卻殘酷得多,陰陽相隔便成永訣,斷了期盼,只有憂傷。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開篇便是嘆息妻子的早逝,紅顏自古多薄命,三年的快樂換來了一生的傷心。越傷心便越回憶,「記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當初相依相偎的日子,在綉榻上同玩桃花,在闌乾的轉角共賞夕陽。這些平淡的快樂,在永遠失去這些快樂的人的眼中顯得那樣的珍貴。
這裡的「紅雨」存在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指落花如雨,二是特指桃花。詩人的創作有很多套語在,沈義父《樂府指迷》有過一個歸納,說遣詞造句一定要精鍊才行,還得含蓄,要說「桃」不能直接說破,得用「紅雨」、「劉郎」來代,說「柳」就得用「章台」、「灞岸」這些字眼,說「書」要用「銀鉤空滿」,說「淚」要說「玉箸雙垂」。總之,怎麼裝蒜怎麼來,不如此則不足為小資。所以,容若這句詞如果轉到現代語境,大約會是這樣的:因為愛她,所以帶她去吃哈根達斯,又捧著兩杯炭燒藍山,一起去看德剛•郭的XSh Show,一種新古典主義的舞台喜劇。
至於「並吹紅雨」,桃花為什麼要「吹」,這首先和詞題「重陽節前三日」有關。重陽節也叫吹花節,胡翼龍《滿庭芳》有「吹花題葉事,如夢裡、記得依然」,是回憶當初重陽節的郊遊吟詠,容若和盧氏應該也有過這樣吹花題葉的日子,而今又是重陽,自然倍添傷感。再者,「吹花」最源頭的用法也許要算是溫庭筠《南歌子》里的「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這是描述一位女子精心梳妝打扮,在十五月圓之夜讓情郎欣賞自己的容貌。開頭兩句「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一個撲蕊,一個呵花。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3)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0 本章字數:1171
「撲蕊添黃子」,黃子,就是女子臉上的妝飾,額間一點黃,即「對鏡貼花黃」的「花黃」,而這個黃,也許是取花蕊的顏色,也許就是取自花蕊本身,是為「撲蕊」。
「呵花滿翠鬟」與上一句形成對仗,詞義自然可以參照來看。這句是說把花呵一下然後插在頭上。為什麼要呵一下呢?因為花瓣原本的形狀也許不大讓人滿意,要麼就是開得還不夠舒展,所以用嘴吹氣,把花瓣吹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個呵花,就是吹花。容若另有一首《浣溪沙》寫過「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我在上本書里詳細講過,對「吹花」的典故也作過詳細的辨析,希望能正諸家注本之失。
回頭再看「記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這個句子值得多讀幾遍,因為它是《沁園春》這個詞牌里的典型句式,有一種獨特的修辭之美、音律之美。「綉榻閑時,並吹紅雨」和「雕闌曲處,同倚斜陽」構成了一組對仗,前邊又以「記」字打頭,把對仗的工整結構稍稍破了一些,尤其是這個位置上的字必須要用仄聲字,於是整句讀起來時便是先往下一頓,句式形成前一後八的結構,後邊八個字的對仗又分成四個短句,先是到「時」字一揚,再到「雨」字一頓,由此順勢對出下聯,「處」字一頓,「陽」字一揚,構成了一波三折、抑揚頓挫的聲音效果。
這種句子,脫胎自六朝駢文,接下來又是一個對仗與散體結合的句子:「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這裡的「詩」,說的就是在夢中盧氏臨別時贈給容若的那句「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只有兩句,要不要續成全詩呢?既然人生已經是殘缺的,既然好夢也已經一去不返,詩,就也由著它殘缺下去吧。這裡體現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奈和慵懶,所謂哀莫大於心死,正是這種情形。自己所能作的,只是在夜半更深的時候痛哭一場,但哭又能挽回什麼呢?又想起夢中妻子的模樣,但那夢去得太快,妻子的身影彷彿只如驚鴻一掠,讓自己來不及仔細端詳。
「靈飆」是指輕靈的風,這裡比喻妻子在夢中的身影。其實,詞題已經說過「語多不能復記」,但容若還是覺得「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看著深愛的妻子,也許看多久都覺得只是一瞬。
下片轉到了夢醒,回到了現實。「重尋碧落茫茫」,出自《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唐明皇委託方士上天入地尋找楊玉環的魂魄,結果天上人間茫茫不見,容若尋找愛妻,一樣了無頭緒。憂傷處,料定明天一早又會在鏡中看到許多新生的白髮,「料短髮、朝來定有霜」。想到這裡,心中又生出萬千感慨,心思深處,百轉千回:「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雖然陰陽懸隔,但緣分應該未斷,不然又怎會在夢中如此深情地相聚呢,轉眼春花秋葉一年過去,無時無刻不令人觸景生情。這一句,又是一個對仗,和上片「記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同樣的句式,形成了一個呼應。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4)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1 本章字數:1469
接下來「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是一個流水對,所謂流水對,是一個對仗形式上看雖然是兩句話,但從意思上看,卻是前後銜接的一句話,比如「才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綢繆」形容夫妻的恩愛,「搖落」形容草木凋零,從「欲結」到「翻驚」又構成一個轉折,托出「減盡荀衣昨日香」,說自己形容憔悴,丰神不再。「荀衣」是個典故,據說荀彧很注重個人儀錶,每到人家作客,所坐之處接連幾天香氣不絕。後來人們便以「荀衣」、「荀香」或「荀令衣香」來比喻人的風流倜儻或花的異香撲鼻。有自戀傾向的文人常常用這個典故,還有沈腰潘鬢一類的典故,來形容自己的憔悴。
詞到結尾,「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迴腸」,思念與憂傷的千頭萬緒,到最後只是一聲嘆息。這時候的容若,空有顯赫家世,空有文武藝業,空有倜儻丰姿,空有一腔愛戀,卻半點也使不上力氣。
「鄰笛」是個典故,晉人向秀經過友人舊宅,聽到鄰人吹笛,感嘆友人之死,寫下一篇《思舊賦》。容若用到這個典故,是以鄰家的笛聲襯托自家的哀怨。這一句,早些的刻本寫作「真無奈,倩聲聲檐雨,譜入迴腸」,有研究者以為這樣寫才更加自然,若是把「檐雨」換作「鄰笛」,「入」換作「出」,一來夜半聞笛不太現實,二來吹笛者恰好也有喪妻之痛就更不現實,這就是以辭害意了。
容若填詞非常認真,並不像一般人以為的那樣靈感所至、一氣呵成,人家也要反覆琢磨、反覆修改的,所以後出的版本常會對以前的詞作雕琢潤色,單以這首《沁園春》來看,「並吹紅雨」有版本作「無衫不淚」,「雕闌曲處,同倚斜陽」有版本作「幾年恩愛,有夢何妨」,「夢好難留,詩殘莫續」有版本作「最苦啼鵑,頻催別鵠」,如是者多達十餘處,真應了一句老話:天才也要靠勤奮的。
至於這個「鄰笛」,我曾在講納蘭詞中「誰家玉笛韻偏幽」一句的時候說過,詩人的話別都當真,像「玉笛」這種詞語,僅僅是源遠流長的一種詩人語言——比如,同樣聽到不知從哪裡傳來的笛子聲,如果你想表達君子情懷,那就說「玉笛」,如果你想表達鄉野之情,那就說「竹笛」,如果你想表達豪客滄桑,那就說是「鐵笛」,如果你寫武俠小說,那就寫成「金笛少年」。
只有笛子是真的,那些玉、竹、金、鐵一般都只是詩人為塑造意境而主觀加上的修飾,不可當真。就詩人們而言,這些修飾都是意象符號,是一種傳統的詩歌語言。容若在午夜夢回的時候聽到鄰家凄怨的笛聲,這恐怕只是他表達心境的一種想像之辭。古人沒有什麼夜生活,笛子的聲音又那麼尖利,真要有人半夜吹起來,鄰居非但沒法無奈迴腸,恐怕還要舉報擾民的。
最後說說,這首詞好,到底好在那裡。——如果要對小資講呢,就可以說它情真意切、如泣如訴,盧氏似乎耗盡了容若生命中所有的激情和失望,使他喪失了大部分愛人的能力,感覺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或者諸如此類的什麼;如果要對詩詞愛好者來講,可以說這首詞的好,主要就好在結構上。我們來重新從結構上梳理一下:【感嘆】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回憶】記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依斜陽。【記夢】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尋夢】重尋碧落茫茫。【自傷】料短髮、朝來定有霜。【思念】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心愿與現實】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嘆息】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迴腸。
小令看才情,長調看功力,這首詞當真把《沁園春》這個長調詞牌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至。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是耶非耶(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1 本章字數:867
是耶非耶
——《沁園春•代悼亡》(夢冷蘅蕪)
夢冷蘅蕪,卻望姍姍,是耶非耶。
悵蘭膏漬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綉,空掩蟬紗。
影弱難持,緣深暫隔,只當離愁滯海涯。
歸來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鸞膠縱續琵琶。
問可及,當年萼綠華。
但無端摧折,惡經風浪;不如零落,判委塵沙。
最憶相看,嬌訛道字,手剪銀燈自潑茶。
今已矣,便帳中重見,那似伊家。
這首《沁園春》(夢冷蘅蕪)有人說是納蘭詞的代表作之一,是用血淚熔鑄的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我個人則傾向於相反的意見:這首詞充滿陳詞濫調,不過是個平庸之作。
這裡之所以還要介紹這個平庸之作,是因為一方面它可以反映一下清代詞壇的一種風氣,即代別人寫悼亡詩,為別人家的喪事抒發哀痛之情,一方面也可以展示一下所謂悼亡的陳詞濫調都是些什麼,是怎樣使用的——也就是說,這對我們了解詩歌套語能有很好的幫助。再者,一個好作品到底好在哪裡,通過講講壞作品由到底壞在哪裡往往更能讓人體會明白。
詞題《代悼亡》,但我們已經無法知道容若這首詞到底是代誰而作的,也不知道寫作時間。首句「夢冷蘅蕪,卻望姍姍,是耶非耶」用的是漢武帝的兩則典故,其一,據說李夫人死後,漢武帝思念不已,一次夢到李夫人贈給自己蘅蕪之香,驚醒之後,香氣猶在衣枕之間,幾個月過去也不見消散。「蘅蕪」本是香草的名字,《紅樓夢》里,薛寶釵住的地方叫做蘅蕪苑,這裡「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瓏山石來,四面群繞各式石塊,竟把裡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無。只見許多異草:或有牽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巔,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繞柱,縈砌盤階,或如翠帶飄飄,或實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氣馥,非花香之可比。」賈寶玉給蘅蕪苑題寫的匾額叫做「蘅芷清芬」,楹聯是「吟成豆蔻詩尤艷,睡足荼蘼夢亦香」,用的就是漢武帝夢見李夫人這個典故。薛寶釵也因為這個住處,在大觀園的詩社裡號為蘅蕪君。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是耶非耶(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2 本章字數:1108
第二則典故是,有個叫少翁的方士說自己能通鬼神,可以把李夫人的魂魄招來以慰漢武帝的相思。於是在一天夜裡,少翁布置好燈燭、帷帳、酒肉,請漢武帝坐在另一座帳子里,遙遙看著李夫人的身影翩然而來。漢武帝看得模模糊糊的,既不能接近,也不能搭話,愈發相思悲苦,作詩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我們常用的成語「姍姍來遲」就出自這裡,至於那個「是耶非耶」,大家肯定也覺得眼熟。不錯,《書劍恩仇錄》的結尾,陳家洛悼念香妃,「提筆蘸墨,先寫了『香冢』兩個大字,略一沉吟,又寫了一首銘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群雄佇立良久,直至東方大白,才連騎向西而去。」
這座香冢就在北京陶然亭畔,但已經在「破四舊」的時候被砸掉了。香冢裡邊埋的到底是誰,香冢那段極凄美、極著名的碑銘到底是誰寫的、為什麼而寫的,這些事情撲朔迷離,流傳過很多說法,其中一種就是說香冢是容若埋葬愛妾的地方,自然,這段碑銘也就出自容若的手筆了。
但從國家圖書館所的藏香冢碑拓片來看,「一縷香魂無斷絕」碑銘原本是「一縷煙痕無斷絕」,改後才和香妃有了聯繫。碑銘後邊還有一首七絕:「飄零風雨可憐生,香夢迷離綠滿汀。落盡夭桃與穠李,不堪重讀瘞花銘。」「瘞花」即葬花,難免給人更多的聯想。
思念亡妻從夢入手,記夢用「蘅蕪之香」和「姍姍來遲」的典故,手法雖然巧妙,但在表達感情上畢竟隔了一層,不如上一首《沁園春》開篇「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來得平實真切。而且開頭第一句是要給下文定調子的,這兩個典故一出,一下子就把調子定得高了、定得華貴了,下文不得不順著這個調子走下去了。我們看第二句「悵蘭膏漬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綉,空掩蟬紗」,對於初階的詩詞愛好者來說,即便看不懂這些字眼,也能感覺得出這裡邊的華貴氣氛。
蘭膏,是一種頭油;漬粉,是殘存的香粉;犀合,是犀牛角製成的化妝盒;金泥,即金屑,代指這一類的化妝品;蹙綉,是一種紡織手法;蟬紗,是蟬翼一樣輕薄的紗。詩人描寫美女,一個典型的套路就是不去直接描寫她本人的相貌,而是細膩地敘述她的穿著打扮、化妝品的品牌和閨房的室內裝修,這尤其是花間詞人的一大傳統,讓讀者通過這些來想像女主角的美麗。容若這裡這樣來寫,還有另外的一個意圖:通過「睹物」來表達「思人」。這樣寫好不好呢,對比一下前一首《沁園春》同樣位置的句子:「記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一個是極盡描摹之能事,一個是回憶往日平常生活里的平常快樂。富麗的不能感人,平實的才見真切,高下之別顯而易見。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是耶非耶(3)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2 本章字數:1146
下一句「影弱難持,緣深暫隔,只當離愁滯海涯」,用語略嫌生硬,意思還是上承漢武帝和李夫人的典故而來的:方士弄出來的終究是個幻影,不能觸摸,只能隔著帷帳遠遠地看著,但離別也許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有情人由將團聚。愛,已經變成了信念,而現實無論怎樣真,此刻看起來都是假的。幻影中愛侶歸來,「歸來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清麗縹緲,銷魂無限。
下片專回現實,「鸞膠縱續琵琶。問可及,當年萼綠華」,是說縱然續了弦,新人由怎能比得上舊人!這裡連用兩個典故,「鸞膠」是傳說中一種很神奇的膠,仙家用鳳凰的喙和麒麟的角合煉而成,黏合力超強,能把斷了的弓弦粘上,詩人拿它來比喻喪妻再娶;「萼綠華」是一位仙女的名字,李商隱詩有「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這裡代指亡妻。前邊講過,「華」就是「花」的本字,所以「萼綠華」就是「萼綠花」,人名像是花名。就是從這裡出發,容若下一句的轉折就把人當作花來寫:「但無端摧折,惡經風浪;不如零落,判委塵沙」,說花兒沒來由地遭受摧折,還不如零落成塵的好。「判」同「拼」,是「甘願」的意思。這個從人到花的轉折是很巧妙、很自然,是修辭手法的一個典範。但這句的意思比較費解,有可能是說女主角與其夭折,不如自然老死,也可能是把話鋒轉到男主角身上,說他忽經喪妻之痛,起了輕生的念頭。
接下來才開始回憶和妻子共度的那些美好時光:「最憶相看,嬌訛道字,手剪銀燈自潑茶」,最讓人懷念的是妻子讀錯字時候的嬌羞和剪燈、沏茶的樣子。「嬌訛道字」化自蘇軾的「道字嬌訛苦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容若這是代人懷念那個亡妻念錯了字的嬌柔模樣;「手剪銀燈」剪掉的是燈芯,古代的燈燭燒上一陣就需要剪一截燈芯的;「潑茶」存在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用眾所周知的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妻生活的情趣故事,二是指沏茶。中國人雖然有著悠久的喝茶傳統,但茶到底怎麼喝,經過了好幾次重要的變化。茶原本需要煮著來喝,還要添加不少佐料,工序比煮葯還複雜。到宋朝之後逐漸簡化,尤其對茶芽、茶末,用開水一衝了事,這就叫潑茶。比如宋人葛勝仲詩里寫過「兒曹解人意,為潑閩嶺芽」,之所以茶芽、茶末才能潑,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古人喝茶很少用茶葉,而是用茶餅,單靠開水沖是很難沖得開的。
回憶了當初的種種生活細節,最後要作一個總結,嘆息那些好日子以後再也不會有了,就算帷帳中再見倩影,畢竟不是真人:「今已矣,便帳中重見,那似伊家」。最後的「家」是個語助詞,沒有實義。這一句由呼應到了開頭漢武帝和李夫人的那個典故,這典故被用得如此充分,簡直讓人以為這首詞是吟詠漢武帝兩口子的。通觀全篇,字用得華貴,典故用得羅嗦,雕琢的痕迹台重。這也難怪,代別人悼亡的確很難寫出真情實感來,天才如納蘭容若也不能做的更好。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錦樣年華水樣流(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3 本章字數:843
錦樣年華水樣流
——《浣溪沙》(錦樣年華水樣流)
錦樣年華水樣流。
鮫珠迸落更難收。
病餘常是怯梳頭。
一徑綠雲修竹怨,
半窗紅日落花愁。
愔愔只是下簾鉤。
這首詞里最有殺傷力的是第一句「錦樣年華水樣流」,小女生會拿它裝深沉,但當她們長大一些之後,想到這句詩就真會感慨萬千了。
「錦樣年華」是說錦緞一樣絢爛的年華,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花樣年華,雖然無限美好,無奈流逝得太快。最要命的是,當你處在錦樣年華這個階段的時候,並不覺得這有什麼珍貴的,甚至不覺得這有什麼好的,只有當年華老去,突然回憶起來,才會體會到過去的美好和珍貴。但那又如何呢?時光不再來。
「鮫珠迸落更難收」,是說哭得止不住眼淚。「鮫珠」就是眼淚的雅號,和前邊講過的「紅雨」、「章台」是一個類型。典故出自《搜神記》,說南海一帶有鮫人,像魚一樣住在水裡,也和我們一樣能紡線織布,一哭起來,眼淚就結成珠子。這兩句連起來看,意思就是:美好年華像水一樣流逝得太快,一想起來我就會哭,一哭起來就停不住。
我們看看歷代詩詞佳句,同樣地因為歲月無情而大哭,要表達英雄氣概就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但豪傑畢竟是少數,也不易學,小資才是多數,所以很多人更喜歡「錦樣年華水樣流,鮫珠迸落更難收」。如果上升到文藝理論的高度來談這個問題,王國維說過境界雖有大小之別,但大與小並無高下之別。比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在境界上並不低於「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宗白華也談過這個問題,說「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種美,「駿馬秋風冀北」也是一種美,並無高下之別。就我們普通人來說,和諸葛亮產生共鳴的機會恐怕不會大於和納蘭性德產生共鳴的機會。
林黛玉也是個普通人,她雖然沒讀過「錦樣年華水樣流」,卻因為聽到了一句意思與之完全一樣唱詞而「鮫珠迸落更難收」。這是《紅樓夢》里極著名的一段: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錦樣年華水樣流(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4 本章字數:1111
這裡黛玉見寶玉去了,聽見眾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悶悶的。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角外,只聽見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雖未留心去聽,偶然兩句吹到耳朵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來是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步側耳細聽。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再聽時,恰唱道:「只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越發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詞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
林黛玉細嚼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這八個字,實與「錦樣年華水樣流」如出一轍,再加上那些「原來是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尤其黛玉此時「見寶玉去了,聽見眾姐妹也不在房中」,怎不傷感。
身在錦樣年華之中,清醒地認識到錦樣年華水樣流,實在有些殘酷,尤其你若是一位如花美眷,尤其寶哥哥又去別處玩了,這滋味可真不易消受。
不易消受,又能如何呢?其實,黛玉細嚼的這「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句,出自《牡丹亭》,是女主角杜麗娘游春起了傷感,夢見男主角柳夢生,這位柳公子唱完這句之後,成功地繚亂了杜小姐的芳心,然後柳公子生拉硬扯,杜小姐半推半就,兩人就到一旁寬衣解帶去了。《牡丹亭》是這樣寫的(「生」是柳夢生,「旦」是杜麗娘):
【山桃紅】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小姐,和你那答兒講話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牽衣介〕〔旦低問〕那邊去?〔生〕轉過這芍藥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旦低問〕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把領扣松,衣帶寬,袖梢兒搵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合〕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生強抱旦下〕〔末扮花神束髮冠,紅衣插花上〕「催花御史惜花天,檢點春工又一年。蘸客傷心紅雨下,勾人懸夢采雲邊。」吾乃掌管南安府後花園花神是也。因杜知府小姐麗娘,與柳夢梅秀才,後日有姻緣之分。杜小姐游春感傷,致使柳秀才入夢。咱花神專掌惜玉憐香,竟來保護他,要他雲雨十分歡幸也。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一部分 錦樣年華水樣流(3)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5 本章字數:1582
這個美麗詞句的收場是「雲雨十分歡幸」,所以古人把《牡丹亭》、《西廂記》之類的當作淫書,確實是有道理的。我們新時代講解古典文學,講這幾部劇的時候總說封建衛道士打壓自由戀愛,其實大家只要多看看原作就能發現,這些作品藝術歸藝術,但誨淫誨盜是一點不假的。了解了這些背景,我們就可以用焦大式的勞動人民的純樸念頭來揣摩林黛玉此刻的愁緒,感覺有幾分傷感,幾分旖旎。
這樣的寫法,是詩詞的一個經典主題:閨怨。大男人們常常喜歡假託少女或少婦的口吻和心態來作一番思春的表現,儘管用詞瑰麗典雅,卻含著幾分性暗示。如果是詩人自己哀悼似水年華,是不會這樣寫的,而是寫成「十年書劍老風塵」之類。所以我們在看到容若說出「錦樣年華水樣流,鮫珠迸落更難收」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他自己在抒懷,而要清楚這是閨怨主題,他是在作演員呢。
詞中的這個少女,既然多愁,自然也要多病,否則就不協調了,所以才有下一句的「病餘常是怯梳頭」。為什麼「怯梳頭」,可以推想的是病後體虛,一梳頭就總會掉頭髮,一掉頭髮就越發感嘆「錦樣年華水樣流」,一感嘆就越發「鮫珠迸落更難收」,一哭起來沒完就更容易生病,一生病就更容易掉頭髮,一掉頭髮就越發感嘆「錦樣年華水樣流」……
下片轉換視角,「一徑綠雲修竹怨,半窗紅日落花愁」構成對仗,說少女窗外的景象,有一條小徑、一片竹林、半窗落日、點點落花。如果是房地產開發商作廣告,說某樓盤對景觀設計下了很大的功夫,廣告圖片是一位業主靠在沙發上喝咖啡,窗外有一條小徑、一片竹林、半窗落日、點點落花,肯定會很煽情的,這些景觀構成了一個很好的賣點,能大把換錢。但詩人不是老百姓,借著女主角的眼睛,看到小徑上綠竹如雲,只覺得那如雲的儘是怨念,看到半窗落日映襯著落花,那飄揚的儘是愁緒。尤其是,風景年年不變,青春卻一年年地耗過去了,心裡越發不是滋味。
所以說,愁是分檔次的,雖然女主角這發愁的樣子很讓人同情,但對於許多勞動人民來講,能發一次這種愁已經算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想起我自己初學詩詞的時候,正是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年紀,加上自己水平太低,說愁只能配秋景,所以一年裡的春天、夏天和冬天我總是不知道該如何下筆。那時候總是盼著秋天,因為等秋天來了,我就可以高高興興地去發愁了。)
愁過了,恨過了,怎麼辦?結句「愔愔只是下簾鉤」,「愔愔」(yīn),是柔弱、憂鬱的意思,這句是說,女主角怏怏地放下簾鉤,關上窗子,把「一徑綠雲修竹怨,半窗紅日落花愁」統統隔在窗外。這又是一個巧妙的修辭:前邊說竹子也是愁,落日和落花也是愁,於是用關上窗子的辦法把這些愁都給隔開,字面上看,愁被關在窗外了,實質的意思卻是:一個人悶在屋子裡,更愁了。
這首詞好不好呢?純粹從詩藝的角度來看,算不上一流作品,因為以愁語寫愁是一種比較平庸的手法。我們可以和同類作品中的典範之作來作個對比,秦觀也有這樣一首《浣溪沙》,也是詩詞愛好者都很熟悉的: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這首詞之所以是典範,因為足夠含蓄,餘味很多,是徹徹底底的意象派。詞中提到女主角的動作的只有一個「上小樓」,很中性,不帶任何情緒,更沒賦予她有任何「愔愔」之類的表達情緒的詞,而「愔愔」的情緒自然而然地被烘託了出來。詩藝和罵街其實是一個道理,把髒字直接說出來那是最下乘的罵法。
容若這首詞雖然未臻上乘,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千古傷心人可以與之共鳴的句子:「錦樣年華水樣流」,一旦流走就不會回頭了——老去的人緬懷青春,青春的人懼怕老去,這不是一時一地的感覺,而是人類永恆的無奈與悲傷。王國維說,寫出這樣的句子才是詩人真正該作的事,李後主的詞就是這樣的,所以永恆。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人道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6 本章字數:937
人道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
——《攤破浣溪沙》(一霎燈前醉不醒)
一霎燈前醉不醒。
恨如春夢畏分明。
淡月淡雲窗外雨,一聲聲。
人道情多情轉薄,
而今真箇不多情。
又聽鷓鴣啼遍了,短長亭。
這首詞大家肯定覺得眼熟,不錯,它和上一本書里講到的一首詞很像:
風絮飄殘已化蘋,泥蓮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名句都是下片的前兩句,文字上只稍有差異,一個是「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悔多情」一個是「人道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細細體會,意思還是有些分別的。
於是有人認為這是同一個時期、為了同一件事而寫下的兩首詞,也有人認為這是同一首詞的不同修訂本。但無論我們相信哪種說法,都不得不承認這兩首詞雖然相似,卻各有各的妙處。
開篇「一霎燈前醉不醒」,先來說說韻腳:這個「醒」字古音有平有仄,按現在的說法,它是個多音字,在這裡讀陽平聲,也就是現代漢語的二聲。詩詞押韻有一個死規定:同一個韻腳里,平仄不能通押。我看過不少詩詞愛好者寫詩填詞不知道這個規矩,覺得只要韻母一樣就算押韻,其實真要那麼押韻,讀起來就太彆扭了。大家以後如果看到古典詩詞里同一個韻腳里有平有仄,要知道那不是古人寫錯了,而是因為存在古今讀音的差異,就像「醒」字的這個情況一樣。
從意思上看,這句話有點費解,因為「醉不醒」和「一霎」沒法搭配,我們很難想像容若此時的狀態:一瞬間在燈前醉倒了,醒不過來。推想應該是這個意思:容若在燈前出神,一個恍惚之下,彷彿進入了醉鄉,進入了夢幻。
第二句也頗費解,「恨如春夢畏分明」,合乎語法的理解只能是說「恨」這種情緒就像春夢一樣,最怕的就是清晰起來(因為春夢一旦清晰起來,就意味著要醒過來了;恨在不太明確的時候,還是可以去逃避的)。這個意思好像有點彆扭,遍查注本,對這兩句最通順的解釋是這樣的:「一霎間便於燈前沉醉了,而又不願從這醉中清醒。」但這樣雖然能把意思理順,卻背離了原文的語法。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存疑最好。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人道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6 本章字數:877
當然,很多人讀詩詞,也並不在乎是否讀得懂,也許越看不懂才越覺得好。其實寫上本書的時候,主編認真叮囑過我,要少求證、多抒情,但我總還是不自覺地走上了詩詞解析的路子。有時候我也在想,是不是把古典文學賞析寫成我自己發騷扮嗲的小散文會更好賣些?
言歸正傳,我們來看下一句「淡月淡雲窗外雨,一聲聲」。先看句法結構:這首詞在句法結構上和《浣溪沙》很像,所不同的只是把《浣溪沙》上下片的最後一句由原來的七個字變成了前七後三的十個字,等於破了《浣溪沙》原有的節拍,產生了一個變奏。這樣的手法,術語叫做「攤破」,所以這個詞牌叫做「攤破浣溪沙」,也有一些別名,比如「山花子」、「添字浣溪沙」。
再看句意。意思很簡單,不勞解釋,值得注意的是這句話和前邊兩句的關係。前兩句是在寫情,這句是上片的結句,就不再繼續寫情了,而是用景語來給寫情的句子作結。這是文藝創作上的一個慣用手法,比如革命電影的結尾,革命黨人英勇就義,鏡頭就會從就義的場面切換到黃河滔滔、長江滾滾;小學生寫作文,寫某叔叔作好事,事了拂衣去,得低分的結尾是寫某叔叔的行為如何讓我感動,如何讓我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得高分的結尾則是景語,寫某叔叔走了以後,雪地上留下了兩行筆直的腳印云云。
王國維說,在詩人筆下沒有景語,因為一切景語都是情語,就是這個道理。這問題等我講《人間詞話》的時候還會細說,現在容若用一句「淡月淡雲窗外雨,一聲聲」來給上片作結,「淡月淡雲」其實是說心情散淡、了無意緒,「窗外雨,一聲聲」則是一個固定的詩歌意象,也就是詩歌套語,知識分子讀到這裡的時候,都不會只想到窗外在下小雨,而是會想到很多同類的前人詩句,最著名的就是蔣捷的「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所以,容若雖然只說了「窗外雨,一聲聲」,讀者卻從中讀出了字面上沒有的一些意象:衰老、孤獨、滄桑……
所以我一直都主張一個觀點:詩詞這東西,要精讀,更要泛讀。幾千首詩詞下肚,你就基本掌握了古人的詩詞套語和修辭套路,非博則無以精,唯有通百,才能通一。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人道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3)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7 本章字數:1530
下片轉折,是這首詞里的名句:「人道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和另一首里的「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悔多情」有細微的差別,一個是「不多情」,一個是「悔多情」,前者是說自己因為多情而受了重傷,從此之後再也不多情了,後者也是說自己因為多情而受了重傷,不同之處在於:因為傷得太重,無法承受,所以後悔當初的多情。
這兩首詞一般都認為是容若緬懷盧氏的,從感染力而言,「不多情」顯然比「悔多情」要好,就像紀曉芙因為與楊逍的戀情而飽受折磨,甚至連性命都丟了,卻面對正道、面對師道,面對曾經的未婚夫,面對所有或苦口婆心或聲色俱厲的指指點點,依然為女兒取名楊不悔。
「人道情多情轉薄」也比「人到情多情轉薄」要好,雖然只是「道」與「到」一字之差,但前者的意思分明是說,「情多情轉薄」是人家說的,好像是一句很有道理的人生格言,但在自己身上根本就不適用。自己對妻子那麼的愛,一起生活了那麼久,妻子又死了那麼久,自己本該轉薄的情卻一點也沒有轉薄。自己仍然會在燈下發獃,恍惚中又見到了妻子。
深愛不會因為情多而轉薄,也不會因為時間而轉薄。W.B.Yeats有一首名詩,題為A Deep-Sworn Vow,和容若這首詞大有異曲同工之處,正可以互相作解:
Others because you did not keep
That deep-sworn vow have been friends of mine;
Yet always when I look death in the face,
When I clamber to the heights of sleep,
Or when I grow excited with wine,
Suddenly I meet your face.
Yeats這首詩更加平和,更加內斂,更加深沉,是上了年紀的人才寫得出的,容若的詞卻是少年純真的神采,笑便是真笑了,痛便是真痛了,所以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我有時會想,如果容若也能活到七老八十,他的詩詞又該寫成什麼樣呢?我覺得大概就會像Yeats這首詩一樣吧。但這種事畢竟沒法求證,給人無限的猜想也是美的。
我們再看詞的收尾「又聽鷓鴣啼遍了,短長亭」,先後用到兩個詩歌套語,一個是鷓鴣啼,一個是短長亭。
我們需要知道,詩歌語言自成一套體系,日常語言中一個平常的詞,一用到詩歌里可能就變成了某個特定的意思,或者傳達某種特定的情緒。所以我們理解詩詞,不能只看字面,還得明白背後這個語言體系。
鷓鴣的叫聲,古人覺得聽起來像是「行不得也哥哥」。辛棄疾有個名句「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凡是詩人說聽到鷓鴣叫,固定含義就是走投無路、一片茫然。其他再如聽見子規鳥叫,也都有特定的含義。如果我們寫詩,寫一個地方風景如畫,好多鷓鴣在啼叫,即便這是實景,也不能這麼寫,這會給讀者造成誤會的。
「短長亭」,是古代郊野的地方給路人歇腳蓋的亭子,也有的就是驛站,庾信《哀江南賦》有「十里五里,長亭短亭」,所以「亭」和「路」是聯繫在一起的,所謂「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人們送別會在長亭,行路之人思鄉也會望望一路上的長亭短亭,李白「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所以短長亭就有了惜別和思鄉這兩個意象。容若這裡是把「鷓鴣啼」和「短長亭」兩個意象交織在了一起,更加凸顯了一種走投無路的凄涼之感。這就是詩藝中一種典型的意象派手法,僅僅客觀羅列了兩個意象,用這兩個意象的組合與交織傳達出一種特定的情緒。我們學習詩詞,在這些地方是值得多留心的。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若問生涯原是夢(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7 本章字數:1211
若問生涯原是夢
——《江城子•詠史》(濕雲全壓數峰低)
濕雲全壓數峰低。
影凄迷,望中疑。
非霧非煙,神女欲來時。
若問生涯原是夢,除夢裡,沒人知。
這是納蘭詞里最如夢似幻、撲朔迷離的一首。文字很美,意境很美,但說不清到底要表達什麼。首先詞題就很讓人費解,說是詠史,卻看不出一點和歷史有關的內容,以至於有的版本乾脆就把這個詞題給刪掉了;但要說是寫男女之情,似乎有那麼一點味道,卻怎麼也把握不牢。看上去又像在寫三峽風光,但考察容若一生的行程,從來沒有到過三峽。
「濕雲全壓數峰低」,山頭上陰雲密布,看來是快下雨了。用一個「濕」字寫出了水墨畫的感覺,帶出來一些陰鬱的氣氛;用一個「低」字突出了一種壓迫感,使詞句所描寫的東西一下子如在目前。用王國維的話說,這就是不隔之境。
「影凄迷,望中疑」,「影」到底是什麼影,不知道;「望」到底在望什麼,也不知道。這兩句點化前人成句,杜甫《詠懷古迹》有「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這是途經三峽憑弔宋玉,舉目望去,楚國宮殿的遺迹早就找不到了,原址到底在哪裡,當地船夫給自己也指點不清。
「非霧非煙,神女欲來時」,這仍是宋玉的典故,也是理解這首詞的關鍵。宋玉《高唐賦》有一段對後世詩文家影響很深遠的序言(有研究者認為這是漢代賦家的偽托之作,我這裡就不作考證了):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王曰:「何謂朝雲?」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這段序言比正文更要出名,這是說宋玉陪著楚襄王去雲夢澤玩,望見高唐之觀上有一種特殊的雲氣,楚襄王很好奇,宋玉解釋說:「這就是所謂的朝雲。當年我們楚國的先王也來高唐玩過,玩累了,大白天就睡了,夢見一個女子自稱巫山之女,自薦枕席。先王來者不拒,兩個人就親熱起來了。女子告別的時候,說自己就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早晨就是雲,晚上就是雨,早早晚晚都在這一代晃悠。先王早晨一看,果然有一種奇特的雲氣,於是給那女子立了廟,號為朝雲。」
這個傳說流傳了兩千多年,現在我們去三峽旅遊,真能看見一處叫作高唐觀(又稱楚陽台)的景點,就在巫山縣城西的山丘上。宋玉的事還有下文:楚襄王被宋玉一忽悠,對這位朝雲很有一點蠢蠢欲動的勁頭,當天晚上睡覺還真就夢見她了,醒來之後非常激動,來過宋玉來好一通描述,讓宋玉再寫一篇賦。宋玉依言,又寫了一篇《神女賦》。《神女賦》的小序也極有名: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若問生涯原是夢(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8 本章字數:951
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浦,使玉賦高唐之事。其夜王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王異之。明日,以白玉。玉曰:「其夢若何」王曰:「夕之後,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目色彷彿,乍若有記:見一婦人,狀甚奇異。寐而夢之,寤不自識;罔兮不樂,悵然失志。於是撫心定氣,復見所夢。」王曰:「狀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諸好備矣。盛矣麗矣,難測究矣。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瑰姿瑋態,不可勝贊。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樑;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須臾之間,美貌橫生:曄兮如華,溫乎如瑩。五色並馳,不可殫形。詳而視之,奪人目精。其盛飾也,則羅紈綺績盛文章,極服妙采照四方。振繡衣,披裳,不短,纖不長,步裔裔兮曜殿堂,婉若游龍乘雲翔。披服,脫薄裝,沐蘭澤,含若芳。性合適,宜侍旁,順序卑,調心腸。」王曰:「若此盛矣,試為寡人賦之。」玉曰:「唯唯。」
我們看楚襄王對夢中女子的描述,完全進入一種意亂神迷的狀態了。明白了這些背景,我們回頭再看容若這首詞,詞中「影凄迷」的「影」究竟是什麼,「望中疑」的「望」究竟在望什麼,「非霧非煙」的東西又是什麼,「神女」是哪位,就全都一目了然了。
這幾句里,容若最高明的是「神女欲來時」,把場景定在了神女將來而未來的時刻,這是最有藝術表現力的,因為這個時刻才是最震蕩人心的時刻。這是藝術手法的一個通則,比如我們要描寫一場戰爭,最要著力的地方並不是雙方交火的時候,而是將要交火而沒有交火的那段時間,凡是成功的描寫一定是在這個地方把文章作足。畫一幅畫,做一個雕塑,也是同樣的道理,你如果只能在一個事件中選取一個靜態的片段來表現,那麼「神女欲來時」就是最佳的選擇。
接下來這句結尾「若問生涯原是夢,除夢裡,沒人知」仍是化用前人成句,李商隱《無題》詩有「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神女的生涯的確是夢,因為只有在夢裡她才能夠化作人形和人親近,但做夢的人醒來,神女便又「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了。
容若的化用比李商隱的原作更見迷離。李詩是陳述句,容若卻改成一個「若問」,問過之後自己也沒有給出答案,只是說「除夢裡,沒人知」,這就是說,神女生涯到底是不是夢,只有在夢裡才能知道,而夢裡的答案又能當真嗎?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若問生涯原是夢(3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8 本章字數:1241
講到這裡,有人一定會以為這首詞又是容若懷念亡妻的,但我敢說絕對不是。我在前邊講過,古人在寫給別人或寫到別人的時候,如果用典,一定要求身份切合。巫山神女這個名字雖然聽起來很美麗,但別忘了她在《高唐賦》里可是自薦枕席的,雖然這有上古民風的問題,但自秦漢以後,人們理解這件事,可就戴上了文明社會的有色眼鏡。所以,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找一種和神女的身份切合的女子,就只能到紅燈區去找。神女這個形象雖然美麗迷人,卻絕不能用來比喻良家婦女。再如「朝雲」,作為名字的話既美麗又有文化內涵,但給孩子取名字可不能取作朝雲,因為這也不是給良家婦女用的。喜歡蘇軾的人都知道蘇軾有個著名的侍妾就叫朝雲,她就是歌伎出身。
於是大膽地推測一下,容若這首詞最像是描寫這樣一個經歷:在酒吧里喝得微醺,在迷離的光線中,一個美麗的三陪女過來搭話,聊著聊著就轉入實質性內容了。但是,男主角一直醉醺醺、恍惚惚的,醒來之後人家已經走了。這個美麗的一夜情究竟是不是真正發生過呢?這個美麗的女子是不是真有其人呢?男主角迷離著眼睛,有點搞不清楚。
有注本提到,偉大領袖毛主席也讀過這首詞,還給過一個批語:「巫嵩之類」,是說「這首詞是詠嘆巫山、嵩洛神女之類的作品。巫,指巫山神女與楚襄王事;嵩,本指河南登封之嵩山,但嵩山常與洛水並稱,洛水有女神宓妃,故此處仍是指情愛之事。」這個解釋太過曲折,恐怕是誤解了毛主席的批語,把豎著寫的「巫山高」看成「巫嵩」了。
《巫山高》是漢樂府舊題,本來內容是寫巫山之險的,但後人用起這個題目來,總是扯到楚襄王和巫山神女身上,久而久之也就鳩佔鵲巢了。容若這首詞,至少從表面看來,恰是《巫山高》一類。
這首詞究竟是什麼意思,究竟是不是詠史,要弄清這些問題,有必要把容若所有的詠史詩詞作一番梳理,看看他在詠史方面的基本思想何在,基本筆法如何。當然,這個工作雖然必要,但耗時耗力,也比較枯燥,大多數讀者肯定就不愛看了,編輯也就該跟我翻臉了。所以呢,我這裡只把我的結論簡單講講:這首詞,很有可能真是詠史,算是歷代詠史作品中非常特殊的一個。容若對歷史興亡的看法和漢族知識分子的主流傳統不大一樣,既不是表達以史為鑒的思路,更不會感嘆漢人祖先的霸業與興亡。容若的角度跟大家不太一樣,有點站在歷史潮流之外,冷眼旁觀,覺得歷史這東西興亡無定數,很難把握,很難琢磨,由此產生出一種世事無常的蒼涼感,而世事既然無常,作為個體的人生,其意義和作為便也大可懷疑了。
這道理其實很好理解,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熟悉外國文化的中國人在登臨外國古迹、詠懷外國歷史的時候會是什麼感覺。容若漢文化底子再好,但畢竟是滿人,詠懷漢人歷史的時候是很難產生民族自豪感的。
所以,這首《江城子》,我們若說它表達了容若的一種歷史觀,還是很貼切的。他站在一個較為超然的立場上,感嘆歷史的浮雲蒼狗、非霧非煙。相關話題,我在後邊的《清平樂•彈琴峽題壁》還會講到。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9 本章字數:836
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朝中措》(蜀弦秦柱不關情)
蜀弦秦柱不關情。近日掩雲屏。
已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
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
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這首詞有的版本題為「春暮」,倒也切合。開篇「蜀弦秦柱不關情,近日掩雲屏」,是說自己沒心情聽音樂了,整天把屏風掩著。這一句很像李商隱的風格,接連用到蜀弦、秦柱、雲屏三個很小資的意象。蜀弦秦柱,字面上是說蜀地的琴和秦地的箏,泛指樂器。弦和柱都是樂器上的部件,以偏可以概全。雲屏,就是李商隱名篇里的「雲母屏風」,這應該是一種很漂亮的傢具,有琉璃一般的光。而且雲母在古代還有一層仙家涵義:何仙姑在沒列入「八仙」之前,就住在雲母溪邊,有仙人給她吃雲母粉,結果何仙姑就會飛了。我們再看李商隱那首詩: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現在我們就能看出用「雲母屏風」能怎樣烘托這首詩的氣氛了,而在容若這句詞里,雲屏就只作為一個習語了,從詩藝上說,這就遜了李詩一籌。
開篇表達了一種寂寞的、百無聊賴的情緒,接下來情緒更壞,「已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對眼前景象,怎麼看怎麼都不順眼。
「輕翎退粉」是一個古怪的典故,李商隱有一首《贈子直花下》:
池光忽隱牆,花氣亂侵房。屏緣蝶留粉,窗沿蜂印黃。
官書推小吏,侍史從清郎。並馬更吟去,尋思有底忙?
這首詩也是寫春光的,但寫得明媚動人。頷聯「屏緣蝶留粉,窗沿蜂印黃」,互文見意,是說屏風的和窗子的邊緣留下了蜂兒的黃。這是怎麼回事呢?《道藏經》說蝴蝶交尾之後,身上的粉會退去;蜜蜂交尾之後,身上的黃色會退去。所以李商隱這句詩表面上已經寫足了蝴蝶和蜜蜂在人的居室留痕這一很有情調的春天景象,暗含著又帶出了交配的意思,更把一個「春」字做足了。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49 本章字數:1357
這個典故比較冷門。周邦彥有一首詞,其中有「蝶粉蜂黃渾退了」一句,大家都以為「蝶粉蜂黃」是說女子的化妝,只有楊東山拿著《道藏經》說大家都錯了。羅大經在《鶴林玉露》里記載了這件事,感嘆說:「區區小詞,讀書不博的人都會理解錯,更何況那些古人文章呢!」
羅大經道理總結得不錯,但其實論據並不成立,因為他犯了一個斷章取義的毛病,低估了「蝶粉蜂黃」這個詞的複雜性。我們通篇來看看周邦彥那首《滿江紅》:
晝日移陰,攬衣起、春帷睡足。臨寶鑒、綠雲撩亂,未忺妝束。蝶粉蜂黃都褪了,枕痕一線紅生肉。背畫欄、脈脈悄無言,尋棋局。
重會面,猶未卜。無限事,縈心曲。想秦箏依舊,尚鳴金屋。芳草連天迷遠望,寶香薰被成孤宿。最苦是、蝴蝶滿園飛,無人撲。
如果把全篇看下來,就會知道這裡的「蝶粉蜂黃」和交配沒有一點關係,確實是指女子的化妝。花木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個「花黃」就是「蜂黃」;李商隱《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有「何處拂胸資蝶粉,幾時塗額藉蜂黃」,一望可知是說女子化妝。這就是典故的陷阱呀,是我們讀詩詞要特別留心的地方。
再看「弱絮為萍」,這是古人一種純樸的觀念,看見楊花柳絮和浮萍有相似的地方,就認為後者就是前者入水之後變來的。
輕翎退粉,弱絮為萍,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但容若加了「已惜」、「更嫌」兩個詞,人間煙火氣就出來了。蝴蝶交尾結束了,柳絮變成浮萍了,這就意味著最美麗的時光已經過去了,春天就要結束了。
下片轉折,「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是說東風把一點寒意吹散,吹得人暖洋洋的,像微醉的感覺。但東風這樣做,純屬多事。東風為什麼多事?詞的情趣就在這裡。詞人本來就心情慵懶,音樂也不想聽,人也不想見,正沉浸在凄凄涼涼的氣氛里呢,東風卻偏偏在這個時候送來一陣暖意。這暖意把自己已經沉寂下去的情緒又勾起來了,這就是結句「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花鈴」就是護花鈴,古龍有一本小說就是這個名字。典故出自唐朝,在天寶年間,每到春天,寧王就派人在花園裡繫上紅絲,密密地綴上鈴鐺,系在花梢上,有烏雀飛集的時候,花園管理人員就拉拉繩子,把鈴鐺弄響,把鳥嚇走,這就是護花鈴的來歷。這其實就和農田裡的稻草人性質類似,只不過一個是保護花朵的,一個是保護莊稼的。
於是我們再看這句「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就知道這如雨的落花不是被風吹的(前邊提到過「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所以風是溫暖和煦的東風,不會把花吹落得那樣的),而是被鳥破壞的。容若眼看著花兒被鳥群這麼糟蹋,擺出了人民公僕的慣有姿態:不作為。
為什麼不作為?這可不是憐香惜玉的風格!原因就在「為誰」兩個字上——親手去系護花鈴並不是為了護花。而是為了討愛人的歡心,但心愛的人不在了,於是對一切事情都懶懶的、沒有心情了,別說懶得去系護花鈴,恐怕別人砍自己一刀,自己也懶得喊疼。
看到這裡,大家會以為這首詞又是容若懷念妻子盧氏的,但是,比較可疑。即便無法確證,但絕不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容若在和盧氏成婚之前,是不是和表妹有過什麼呢?這個猜測並不是空穴來風,這首詞可以參照下邊這首《清平樂》(青陵蝶夢)一起來看。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蓮子依然隱霧,菱花暗惜橫波。(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0 本章字數:971
蓮子依然隱霧,菱花暗惜橫波。
——《清平樂》(青陵蝶夢)
青陵蝶夢。
倒掛憐么鳳。
退粉收香情一種。
棲傍玉釵偷共。
愔愔鏡閣飛蛾。
誰傳錦字秋河。
蓮子依然隱霧,
菱花暗惜橫波。
這首詞,開篇「青陵蝶夢」是全詞的基調。這是一個常見的典故,但說成「青陵蝶夢」很多人就看不懂了,說「化蝶」、「連理枝」大家就都明白了。故事是這樣的:宋國大夫韓憑(又作韓朋)娶了一個美麗的妻子,恩恩愛愛,沒想到被宋康王惦記上了。宋康王派韓憑修築青陵台,完工之後就把他殺了。宋康王攜得美人歸,一同登台遊玩,韓憑的妻子事先把衣服作了特殊處理,走到台邊的時候突然就往下跳,左右的人急忙拉住她的衣角,誰知衣服觸手即碎,化作片片蝴蝶。宋康王憤恨不已,把韓憑兩口子分別埋葬,讓他們死了也不挨著,結果兩座墳墓上分別生出了大樹,枝條互相接近,終於纏繞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連理枝。
「倒掛憐么鳳」,這句化自蘇軾《西江月》「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蘇軾作了一個注釋,說惠州梅花上有一種珍禽,叫倒掛子,樣子像綠毛鳳,但個頭小一些。有的注本說這種鳥就是虎皮鸚鵡,說這兩句意味著與愛妻離別了,而那可愛的鸚鵡仍在架上。這是一個比較流行的解釋,但不大站得住腳。
我倒不是說么鳳不是虎皮鸚鵡,這我沒研究,也懶得去查,關鍵是第一句「青陵蝶夢」的典故用在容若的妻子身上是很不合適的。對韓憑夫妻的故事,如果講「連理枝」,適用範圍可以擴大,但用「青陵」就少不得「青陵台」這個涵義,唐詩里這樣用的,如李白《相和歌辭•白頭吟》「古時得意不相負,只今惟見青陵台」,「古來得意不相負,只今惟有青陵台」,李商隱《蜂》「青陵粉蝶休離恨,長定相逢二月中」,李商隱《青陵台》「青陵台畔日光斜,萬古貞魂倚暮霞。莫訝韓憑為蛺蝶,等閑飛上別枝花」,儲嗣宗《宋州月夜感懷》「雁池衰草露沾衣,河水東流萬事微。寂寞青陵台上月,秋風滿樹鵲南飛」。容若特地用到「青陵」,像前邊講過的,如果符合詩詞用典的習慣,這隻能意味著自己和一位心愛的女子分別,分別的原因是那女子被權貴所奪,而那女子現在已經死了。符合這些條件的恰有其人,就是我在上本書里介紹的「宮中表妹」。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蓮子依然隱霧,菱花暗惜橫波。(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1 本章字數:1444
一般認為,容若和表妹的戀情是在娶妻之前發生的,但事情撲朔迷離,史料也真偽莫辨,但在容若的詩詞當中,總有這樣一個身影若隱若現。我們再看下一句,也充滿著迷離之意:「退粉收香情一種,棲傍玉釵偷共」。字面上是接續上文說那隻虎皮鸚鵡——或許還有一種叫作「收香」的鳥的。收香,也叫桐花鳳,產於成都,常在暮春時分飛集在桐花左右,也叫收香倒掛、探花使。這種鳥兒性情溫馴,喜歡落在美女的髮釵上。虎皮鸚鵡據說也有這種喜好,而且它們白天聞到上好的香氣,就把香氣收藏在尾翼之間,夜間就張開尾翼,釋放香氣。——現在虎皮鸚鵡在鳥市上很便宜就能買到,誰要有興趣可以買兩隻回家試試。
有注本把「收香」解釋為收香鳥,但聯繫上下文,「退粉收香情一種」,「退粉」我在上一首詞里已經講過,是個動賓結構,那麼按照文言體例,「收香」就不可能是鳥名,而也得是相應的一個動賓結構。所以恰當的解釋應該是:「收香」是綠皮鸚鵡用尾翼收集香氣的那個動作。但這依然無法貫通全句,因為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退粉收香」就是綠皮鸚鵡留情的表示,然後它就「棲傍玉釵偷共」,和美人的玉釵親近在一起了。看似通順,但是我們得留心,「退粉」百分百是蝴蝶的動作,鸚鵡是不會退粉的。
為了解決這個疑難,我去查了「收香」的用法:在《眉庵集》里看到有「老麝收香」,麝是在發情期分泌麝香,過了發情期就不再分泌了,所以收香應該是說發情發完了;《丹淵集》里一首詠梅花的詩說「破萼未深聊敵雪,收香不密任隨風」,是說梅花才開,香氣沒有收住,隨風散了出來;宋詞里有「收香藏鏡」連用的,聯繫上下文,前者是晉朝典故,賈充的女兒看上了韓壽,把皇帝賜給爸爸的外國高級香偷偷送給了他,兩人於是私通,後來賈充聞見韓壽身上的氣味,知道情況嚴重,就把女兒正式許配了他,後者是破鏡重圓的故事,這裡就不細說了。如此來看,「老麝收香」和「收香藏鏡」的意思在這裡都能講通。現在問題就嚴重了——退粉是說蝴蝶交完尾了,收香要麼是說麝發完情了,要麼是說韓壽和賈姑娘私通了,「退粉收香情一種」,意思自然是說:容若曾經和某個女子有過床第之歡,戀情深種。「棲傍玉釵偷共」也就因此而耐人尋味,不知道偷偷棲傍玉釵的到底是鸚鵡還是容若自己。
下片情緒有了變化。「愔愔鏡閣飛蛾,誰傳錦字秋河」,「錦字」指書信,「秋河」即銀河,這是說閣中如今寂寥難耐,只有蛾子亂飛,但這種昆蟲畢竟不如青鳥,是不會給戀人傳遞書信的。這句修辭的巧妙之處在於,表面說的是飛蛾,其實暗用了青鳥傳書的典故。這也給我們透露了一個信息:這一對戀人的分別,恐怕是難以互通書信的。最合情合理的猜測自然是:戀人被選入宮中了。她的身份也昭然若揭,就是那位宮中表妹。
結尾「蓮子依然隱霧,菱花暗惜橫波」,前一句語出《子夜歌》「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蓮子」諧音「憐子」,字面是說蓮子依然隱在霧裡看不清,涵義是戀人依然隱在霧裡看不清;後一句「菱花」指鏡子,「橫波」指目光流盼的樣子,直譯出來就是鏡子暗自憐惜眼睛。從上一句推斷,「菱花暗惜橫波」應是設想對方正在對著鏡子自傷自憐。
這首詞表達了一種深深的無奈,而這種無奈又和容若悼亡詞里無奈並不一樣,後者在無奈之中還有一種悲憤,但這裡的無奈真有一種全身上下軟弱無力的感覺。這樣看來,詞中的女主角越發像是宮中表妹了,容若這番面對的畢竟是高高的宮牆,自己的戀情在道義上就先站不住腳了。心裡怯了,詞也就軟了。
這個話題,在下一首詞里還將繼續。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1 本章字數:988
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
——《青衫濕遍•悼亡》(青衫濕遍)
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釭。
憶生來、小膽怯空房。
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
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
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殘陽。
判把長眠滴醒,和清淚、攪入椒漿。
怕幽泉、還為我神傷。
道書生、薄命宜將息,再休耽、怨粉愁香。
料得重圓密誓,難禁寸裂柔腸。
這首詞,題為《悼亡》,似乎不問可知又是悼念妻子盧氏的,但是,讀下去的話,就會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我看到的注本,都把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定在康熙十六年,也就是盧氏剛剛去世的時候。我們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為什麼把寫作時間定在這一年,是因為詞中有一句「半月前頭扶病」,也就是說,盧氏剛剛去世,容若就寫了這首詞出來。
這個推論看似無懈可擊,但它若要成立,還必須基於以下事實:這首詞確實是寫給盧氏的。事實上,也有個別版本並沒有《悼亡》這個詞題,而從內容看,容若確實是在悼念一位深愛的女子,但這個女子恐怕根本就不是盧氏。
詞的上片都是大白話,用不著仔細解釋,大意是說心愛的人剛剛去世,自己非常傷心。最後兩句在修辭上很出色,值得留意:「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這是詩詞裡邊使用虛詞的典範,讀起來應該是這樣的:「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很有一唱三嘆的感覺。
下片的第一句是最讓人生氣疑心的,「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殘陽」。這裡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玉鉤斜路」,大家讀的時候很容易就忽略過去,事實上這四個字正是解讀這首詞的關鍵所在。
「咫尺玉鉤斜路」,字面上說容若家和一條叫作「玉鉤斜」的路距離很近。「玉鉤斜」聽上去是個美麗的名字,像是在說天上的月亮。但是,北京並沒有這樣的一條路,這條路的得名也不是因為月亮。
「玉鉤斜」這個地方現在還在,在揚州的蜀岡西峰,現在是蜀岡西峰生態公園,但它並不是一個旅遊景點,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土丘。當地人說這個土丘就是玉鉤斜,專家也很難確定,只能說大致應該是在這個地方。這裡有一座新修的玉鉤亭,據說是在古代遺址上重建的。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2 本章字數:958
如果你去揚州玩,不妨去這個地方看看。這原本是一處很著名的古迹,得到過很多詩人的吟詠,但使這裡著名的並不是什麼美麗的故事,而是地底下埋著的許許多多少女的枯骨和冤魂。
據說,隋煬帝三下揚州,窮奢極侈到了變態的地步,甚至強征吳越的民間少女在運河兩岸為龍舟拉縴。拉縴是個苦差事,民夫都吃不消,何況纖纖弱女呢。結果,陸續有少女死在這個新增的工作崗位上,而在那個皇權專制、信息傳播又不發達的時代,隋朝政府自然沒有遮掩纖難事故死亡人數的必要,在船隊到了揚州之後,把屍體都葬在了附近的一處坡地上。因為這裡是一處斜坡,從此便被稱為「宮人斜」。這個名稱好歹也算對死難者的一種追認了,因為嚴格來說,她們還稱不上宮人的。
到了唐代,李夷簡鎮守揚州,在這裡觀賞如鉤新月,便修了一座玉鉤亭,大文豪皇甫湜為此還寫了一篇《玉鉤亭記》,此後宮人斜便改稱玉鉤斜,名聲越來越大,為之吟詠的名家也越來越多。
容若自己也吟詠過玉鉤斜,比如《浣溪沙•紅橋懷古,和王阮亭韻》:
無恙年年汴水流。一聲水調短亭秋。舊時明月照揚州。
曾是長堤牽錦纜,綠楊清瘦至今愁。玉鉤斜路近迷樓。
這是一首很好的懷古詞,詞題里提到的王阮亭就是漁陽山人王士禎,曾在揚州作官,與當時名士遊覽揚州紅橋,有過一些唱和。容若是在多年之後以中南海保鏢的身份隨同康熙皇帝南巡揚州,步韻和了王士禎的一首《浣溪沙》。
這首詞的下片講的就是玉鉤斜的故事。「曾是長堤牽錦纜,綠楊清瘦至今愁」,被當作縴夫使用的少女們當初「長堤牽錦纜」,如今又在哪裡呢?——「玉鉤斜路近迷樓」。稍微多講一點:迷樓是隋煬帝搞的一項宏偉工程,位於揚州西北郊,向前堪比阿房宮,向後堪比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大樓。所以這句詞耐人尋味的地方就在於把玉鉤斜和迷樓作了一個並置,此時不必作任何評論,而讀者的心中自然有了一桿秤,明顯感覺隋朝這個社會不太和諧。
容若曾在《淥水亭雜識》里提出了詠史詩的一個創作理念:詠史詩不能搞議論,因為一有議論就不再成其為詩詞,而變成史評了。「玉鉤斜路近迷樓」這一句正是對這個創作理念的成功實踐,這是納蘭詞中精華的地方,小資讀者可以視而不見,但真正的納蘭詞愛好者還是值得在這些地方留意一下的。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3)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2 本章字數:1476
就典故的運用而言,這句詞也是「玉鉤斜」作為一個典故的最本色的用法。我們再回到《青衫濕遍》這首詞來,就會感覺容若這句「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殘陽」作為悼亡詞來說竟然毫無道理。我所看到的注本,都把玉鉤斜解作盧氏的陵寢所在地,如果真是這樣,容若的用典就太失水準了。
詩人的用典,乃至許多詩詞套語,都有它們固定的涵義,有特定的應用場合,就像我在上本書中多次講到的,容若的有些詞被人當成描寫妻子或其他合法配偶的,但考察那些用詞,會發現那都是對歌伎的用語。詞語各有背景,好比我們說某個朋友去外地玩了,你很想他,你時常想起他的一些言談舉止,但你不能說「時時回想起他的音容笑貌」。雖然這麼說在語法上沒錯,在意思上也沒錯,但「音容笑貌」這個詞是特定用在死人身上的。詩詞當中的典故和套語,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當容若用到「玉鉤斜」這個典故,又感嘆「一般消受,蔓草殘陽」的時候,我們就得想到,他所懷念的、哀悼的這位女子,一定有著和那些葬身於玉鉤斜的女子們相似的特點,也就是:被皇家強奪,並不幸早逝。
再看「咫尺玉鉤斜路」這「咫尺」兩字,玉鉤斜位於揚州,和容若絕對夠不上咫尺,而咫尺其實含著「咫尺天涯」的意思,能夠在容若的生活中構成這個意思的,只有那位宮中表妹。只有皇宮的紅牆,才能讓容若生出這樣咫尺天涯的感嘆。
詞的最後一句「料得重圓密誓,難禁寸裂柔腸」也能證實這個推論。「重圓」是用「破鏡重圓」的典故——現在我們說起「破鏡重圓」這個詞彷彿很平常,凡是分手的兩口子言歸於好都叫破鏡重圓,但考察這個典故的來歷,感覺就不一樣了。
事情發生在隋朝統一中國之前,南方陳國的末代皇帝陳叔寶有個妹妹叫樂昌公主,嫁給了徐德言,兩人非常恩愛。當時天下動蕩,徐德言預料到過不了多久就會有國破家亡的大禍發生,那時候難免夫妻被拆散。於是他取來一面圓形的銅鏡,一破為二,和妻子分別保管,並約定說:「如果夫妻被迫分離,你就在每年正月十五那天託人將這半面鏡子拿到市場去賣。只要我還活著,就一定會去探聽消息,以我的半面鏡子為憑,與你團聚。」
後來,隋朝滅亡了陳國,徐德言逃亡,樂昌公主則被賞賜給功臣楊素為妾。徐德言打探到了消息,便趕到了隋都長安,打探妻子的下落,終於在正月十五那天在市場上看到一個老人高價出售半面銅鏡,細看之下,果然就是妻子的那塊。徐德言於是寫了一首詩,托那位賣鏡子的老人帶回去。事情的結局是美好的:楊素知道的這件事,大受感動,把樂昌公主還給了徐德言,讓他們夫妻重聚。
所以,破鏡重圓這個詞原本不是任何夫妻言歸於好都能用的。它最適合於這樣的情況:夫妻的分別是被迫的,妻子落到了權貴人物手裡,丈夫幾乎無能為力。這就能夠解釋容若「重圓密誓」的涵義了:破鏡重圓的誓言是秘密立下的,不為外人所知,這說明兩人的關係很可能不是合法夫妻;女主角進了一處連容若這等高幹子弟都無能為力的地方,而沒等破鏡重圓,她就死在那裡了。
最後,把這首詞的大意串講一下。——我哭起來沒完,想你想得不行,想起半個月前你還強撐著病體去剪燈芯,那剪刀的聲音現在還在我的耳邊。你膽子很小的,連一個人待在屋子裡都不敢,如今你卻孤零零地躺在幽暗冰冷的棺材裡。我願意為你的魂魄引路,讓你回到這迴廊里來。我與你咫尺天涯,和你一樣沉浸在這蔓草殘陽的凄涼境況中。我拼著用我全部的眼淚,和祭奠的酒一起把你滴醒,怕你在地下仍舊為我傷神。你會勸我好好保重,別再痴情地想你。我卻記得我們曾經偷偷立下再續因緣的誓言,禁不住柔腸寸斷。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誰是知音者(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3 本章字數:824
誰是知音者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泠泠徹夜)
泠泠徹夜。
誰是知音者。
如夢前朝何處也。
一曲邊愁難寫。
極天關塞雲中。
人隨落雁西風。
喚取紅巾翠袖,
莫教淚灑英雄。
詞題《彈琴峽題壁》,彈琴峽到底在哪裡,眾說不一,大約不出北京昌平區境內。史料中對不同的彈琴峽都有相似的描述:這裡水流潺湲,好像琴聲不絕。容若路過這裡,觸景生情,就在峽壁上題了這首《清平樂》。
「題壁」是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個傳統。古代文人,求學的時候有所謂遊學,四處轉,李白就是典型;當官的也經常四處轉,是謂遊宦。不管到了哪裡,都得看看名勝、訪訪名人,興緻一來就自然會寫點什麼。寫的東西,如果篇幅大、構思時間長,往往就回家完成,比如柳宗元在柳州寫的那些山水散文;如果篇幅小、一蹴即就,往往就直接題寫在風景區的牆上。如果你到了古代,在某個著名風景區開飯館,最要注意的就是牆壁裝修——千萬別在牆上弄些亂七八糟的裝飾,一定要白牆一塊,準備給知識分子們喝高了的時候寫上兩筆。當時有的飯館因為生意太好了,題壁的人太多了,沒兩天就把牆寫滿了,所以隔幾天就得把牆重刷一遍,準備給新客人發泄。當然,發泄也要有個限度,誰要是寫上「恰如猛虎卧荒丘,潛伏爪牙忍受」,大有被收監的可能。
從社會階層的互動來看,處於較低階層的人總會模仿較高階層的生活方式,老百姓雖然不會題詩,但留下的墨跡絕對不比知識分子少,這就是我們在各個風景區總能見到的「某某某到此一游」。拍照也是一種題壁型的留念形式,我們去歐洲旅遊,看不看盧浮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在盧浮宮的門前拍張照片。這可能根源於人在動物性中的所謂領域行為,和狗在樹根尿尿基本屬於同一個性質。
當然,容若此刻在彈琴峽題壁,我們還是解釋成知識分子傳統和士大夫情懷更好一些。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誰是知音者(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3 本章字數:1037
詞的開篇就很巧妙,「泠泠徹夜,誰是知音者」,水聲如同彈琴,徹夜不絕,誰才是這琴聲的知音呢?——「誰是知音者」五個字呼應了詞題的「彈琴峽」,畢竟水流聲是無所謂知音的,只有琴聲才有知音,開篇兩句並沒有提到琴字,卻把琴的意思表達出來了。藝術的本質一言以蔽之就是「含蓄」,要耐琢磨。我們讀文藝理論專著,專業術語一大堆,學術流派一大堆,其實說白了就是這麼簡單。比如你到張三家做客,你當面說他「狗娘養的」,這不是藝術,這是罵街,但你也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表達同樣的意思——你客客氣氣地對張三家的狗作了個揖,問候說:「伯母好」。這雖然還是罵街,但已經步入藝術的殿堂了。
話糙理不糙,藝術理論林林總總,其實歸根結底就是這麼一回事。我見有些男生說到自己喜歡的作品,諸如「滄海一聲嘯,滔滔兩岸潮」,「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其實這都不能叫詩,只不過是以近似於詩歌的形式寫出來的大白話。
書歸正傳,我們再看下兩句,「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這裡出現了一個很敏感的字眼:「前朝」。對於容若來說,所謂前朝,自然只能是明朝。容若感慨著:如夢的明朝到哪裡去了?在這邊塞之地,彈琴峽的琴聲水聲很難表達清楚那種愁緒。
這樣的話,如果是黃宗羲說的,不奇怪;如果是顧炎武說的,也不奇怪。無論是侯方域、方以智,甚至是吳梅村、錢牧齋,任是誰說的都不奇怪,因為大家本來都是明朝的漢人知識分子,但納蘭性德怎麼會說出這種話來!身為滿洲新貴,怎麼會「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
這事情有點匪夷所思,而最合情合理的解釋是有一點爆炸性效果的:容若其實是個漢人孤兒,被滿人收養長大的。證據不止一處,他還寫過「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意思就是說自己並不是根正苗紅的滿人,也不是現在這種富貴命,身上其實流淌著漢人的血。
如果這個說法成立,容若身上的很多矛盾的確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他為什麼那麼傾慕漢文化,為什麼厭惡自己的出身,而以漢人士大夫精神自許,為什麼身為一等侍衛,前途無量,卻那麼的不快樂……
遺憾的是,這個合情合理的猜測並沒有一丁點實實在在的證據。如何理解容若的詠史心態,我在前文講解《江城子•詠史》的時候已經作過分析,此刻我們來看這句「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對照《江城子•詠史》:
濕雲全壓數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霧非煙,神女欲來時。若問生涯原是夢,除夢裡,沒人知。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誰是知音者(3)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3 本章字數:1709
如夢前朝,無非是非霧非煙的「影凄迷,望中疑」,是一種客觀而抽象的滄桑感,並不可能像前明遺老一樣心懷故國。我在上本書里講過一首《菩薩蠻》(飄蓬只逐驚飆轉),吟詠明朝皇陵,同樣可以參考。再看容若另一首詠史詞《南鄉子》(何處淬吳鉤),風格就更清晰了:
何處淬吳鉤。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當年龍戰地,颼颼。塞草寒霜滿地秋。
霸業等閑休。躍馬橫戈總白頭。莫把韶華輕換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廢丘。
再如《採桑子•居庸關》從「邊關」這個非常敏感的意象出發,也提到所謂「前朝」:
雋周聲里嚴關峙,匹馬登登。亂踏黃塵。聽報郵簽第幾程。
行人莫話前朝事,風雨諸陵。寂寞漁燈。天壽山頭冷月橫。
「雋周聲里」就是杜鵑聲里,詩詞里出現這個意象,大多表示杜鵑啼血、亡國之痛。這首詞要是漢人寫的,估計早被和諧了,但容若一來身份特殊,二來他確實是以詩人的眼光來看歷史,超越了一朝一代的興亡得失。
我們再來看回本篇《清平樂•彈琴峽題壁》(泠泠徹夜),上片感嘆過「如夢前朝」,下片便從客觀轉到主觀,從宏觀轉到微觀,「極天關塞雲中,人隨落雁西風」,上片宏大的王朝既然如夢,既然不知何處,在這樣的對照之下,個體縱然英雄了得,又是多麼的渺小呢。詞中油然生出了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於是以「喚取紅巾翠袖,莫教淚灑英雄」作結,似乎英雄的無助也只能在溫柔鄉里去尋找女子的撫慰了。
末句化自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詞「倩何人、喚取盈盈翠袖,搵英雄淚」也是全詞的收束之筆,歷代傳為名句。這一句總收全篇,所以容若這個化用一出,給讀者的觀感自然也涵蓋了辛棄疾《水龍吟》的全篇。詩詞用典之所以能使言簡意賅、餘味深長,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們來看這首辛詞: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日,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盈盈翠袖,搵英雄淚。
辛棄疾表達的是,在遼遠的自然景觀面前,感嘆著自己一腔豪情壯志無人理解,而年華迅速老去,施展抱負的機會越來越見渺茫,只有在這溫柔鄉里讓美女擦乾自己的淚水。
我們理解了辛詞的涵義,回過頭來再看容若這首詞下片的開頭兩句「極天關塞雲中,人隨落雁西風」,意思便豁然開朗了。容若文武兼資,本來大有一番抱負,可大內侍衛這個職位雖說和皇帝挨得近,以後也有可能官至將相,但乾的事畢竟只是跟班跑腿——皇帝吟詩了,趕緊跟著唱和;皇帝有文思了,趕緊給作筆錄和翻譯;皇帝要出門了,趕緊安排一路的接待、住宿;唯一說得出去的差事就是去北方邊疆作過一次偵察兵。所以,一等大內侍衛,這名頭聽起來唬人,其實不過是秘書、保鏢加跟班。滿人又有家奴傳統,特彆強調主奴之別,所以對於容若這樣一個飽受漢文化熏陶、身懷士大夫經世濟民情懷的大好青年來說,作跟班、作奴才實在感覺太委屈了。(在某些人看來,作奴才也是一種榮耀,因為奴才可不是誰想作就能作的,而是得有相當程度的資歷和地位才行,漢人在當時的地位就比奴才還不如。)有了委屈就得發牢騷,古代知識分子發牢騷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寫詩填詞。韓愈說人們寫文章是「物有不平則鳴」,也就是說人們留下來的文字里有一大部分都是牢騷話。我們之所以會對這些牢騷作品產生共鳴,經常是因為我們也有同樣的牢騷。比如古人有一首名詩說「領導都是二百五」,我們很多現代人讀起來也會覺得很爽,這就叫「古今同一慨也」。再如我們這些寫書的人,即便我這樣的女流之輩,對太監的遭遇就很能感同身受,因為新書上市就如同男人進宮,先得過凈事房這關。
當然,辛棄疾和容若的牢騷比較高級,所以在「喚取紅巾翠袖,莫教淚灑英雄」才會生出一種悲涼的美感。這樣的寫作方式其實正是現代商業化藝術創作的一個經典模式:英雄氣要有兒女情來作襯托。回顧這幾十年來的電影、電視、小說、戲劇,純粹男性化的作品是鳳毛麟角的。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從此傷春傷別,黃昏只對梨花。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4 本章字數:1690
從此傷春傷別,黃昏只對梨花。
——清平樂(風鬟雨鬢)
風鬟雨鬢。
偏是來無准。
倦倚玉闌看月暈。
容易語低香近。
軟風吹透窗紗。
心期便隔天涯。
從此傷春傷別,
黃昏只對梨花。
這首《清平樂》(風鬟雨鬢)是納蘭詞中極旖旎綺麗的一首,是容若早期的作品。
開篇「風鬟雨鬢」出自《柳毅傳》,說龍王的愛女受欺負,在野外放羊,風鬟雨鬢,讓人看了很不忍心。李清照《永遇樂》也說過「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風鬟雨鬢是形容女子頭髮散亂,但頭髮散亂的原因未必一樣。對於龍女來說,整天受欺負,既沒有梳妝打扮的時間,也沒有梳妝打扮的必要;對於李清照來說,年華老去,又一再遭逢坎坷,憔悴的樣子雖然小心不被別人看到,但畢竟瞞不過自己。女子天性愛美,風鬟雨鬢去見人總會有些特殊情況的。
容若這首詞里,這位風鬟雨鬢的女主角既沒受人欺負,也沒有傷心憔悴,而是懷著愛情的喜悅去見心上人的。這就使我們大感詫異:戀愛中的少女去赴男友的約會,怎麼可能拿出一副風鬟雨鬢的造型呢?
答案就藏在下一句里:「偏是來無准」,赴約會不但風鬟雨鬢,還很不守時。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呼之欲出:他們的約會是秘密進行的,既要掩人耳目,時間又很倉促,等女主角趕過來了,自然頭髮也亂了,時間也沒準了。但這都沒關係,只要來了就好。只要來了,就會「倦倚玉闌看月暈,容易語低香近」。——這是這首詞中最旖旎的一句,兩個人玩得累了,倚著闌干共賞那朦朧的月色,不知不覺間就語聲更低了、挨得更近了,近得連女主角身上的香氣都聞得清清楚楚了。
這裡的「玉闌」,有的版本寫作「玉蘭」,如果是「倦倚玉蘭看月暈」,意思應該更勝一籌,因為「語低香近」的「香」在這裡便具有了雙關的涵義,明指玉蘭的香氣,暗指女主角的體香,話說在欲破未破之間,最讓人浮想聯翩。
「語低香近」一語其實並非容若的原創,而是來自晏幾道的《清平樂》(心期休問)——詞牌一樣,關鍵詞的位置也一樣,還有其他一些相似的地方。如果我們看過小晏這首《清平樂》(心期休問),可能會用現在的電影語言,說容若這首詞是向小晏的致敬之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容若的翻拍作品的確大大勝於小晏原作。
我們來看晏幾道的《清平樂》(心期休問):
心期休問。只有尊前分。勾引行人添別恨。因是語低香近。
勸人滿酌金鐘。清歌唱徹還重。莫道後期無定,夢魂猶有相逢。
小晏寫的也是兩情相悅的場面,只不過女主角的身份很明確,是一名歌伎;主題也不是甜蜜的戀情,而是歡笑場上無數次逢場作戲中的一次。詞的大意是說:別問人家心裡是不是真的動情了,其實大家只是酒桌上樂這麼一會兒,就這麼一點緣分而已。但歌女還是殷勤地敬業盡職,湊得那麼近,聲音那麼嗲,讓我這個匆匆過客竟然捨不得離去了。歌女把酒勸了又勸,把歌唱了又唱,但我終究要走了。別說以後再沒有機會見面了,我們還會在夢裡相逢的。
前人論詞,常有把小晏和容若並舉的,其實這兩個人的風格有一點貌合神離。小晏的一些詞,旖旎而略近糜爛,有點紙醉金迷的感覺,相形之下,容若的詞就清純多了。比較一下這兩首《清平樂》,就可以看出一二。
下片「軟風吹透窗紗,心期便隔天涯」,這兩句一出,是一個很有修辭涵義的轉折,我們到此方知上片里「語低香近」的柔情蜜意原來已成回憶,如今只剩下男主角一個人在遠遠地思念著女主角。
結尾兩句非常煽情:「從此傷春傷別,黃昏只對梨花」,語言一點都不激烈,所傳達出來的愁緒卻當真讓人感到濃濃的化不開,果然是詞家高手的筆墨。之所以能夠達到這個效果,主要一個原因就是:思念的憂傷被「有節制」地表達了出來,而不是毫無保留的宣洩。誇張點說,如果容若在這邊撕心裂肺,一哭二鬧三上吊,確實感情真摯、濃烈,但那就不成其為藝術了。這也正是中國古典詩詞在表現手法上區別於西洋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徵。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博山爐燼未全灰(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4 本章字數:897
博山爐燼未全灰
——《浣溪沙》(脂粉塘空遍綠苔)
脂粉塘空遍綠苔。
掠泥營壘燕相催。
妒他飛去卻飛回。
一騎近從梅里過,
片帆遙自藕溪來。
博山爐燼未全灰。
這首《浣溪沙》(脂粉塘空遍綠苔)看似明白如話,其實很有些撲朔迷離的地方。
首句「脂粉塘空遍綠苔」,脂粉塘是江南一個美麗的地名,傳說也叫香水溪,是西施沐浴的地方。吳王宮中的女子們都去香水溪的源頭處洗妝,所以這裡的溪水有一種特殊的香氣。在容若的詞里,脂粉塘長滿了青苔,非復舊時模樣,古代的美女們一個都看不見了,只看見燕子忙著築巢。由此引出了第三句「妒他飛去卻飛回」,一個「妒」字,人物便在如畫的詞中悄然出現了:有一個站在脂粉塘邊的人,正看著這裡的綠苔和燕子,心裡生出了妒忌。
妒忌誰呢?字面上看,這個人妒忌的是那些燕子,正是燕子的飛去飛來引起了他的妒忌。我們會很難理解,燕子飛去飛來自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有什麼可妒忌的呢?到了這裡,至少存在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這首詞是容若扈從康熙皇帝巡遊江南的時候所作的,他留戀江南的風景,留戀江南的女子(沈宛),但他畢竟是皇帝的跟班,時間是不屬於自己的,縱然很希望能像燕子一樣在這片美麗的地方逡巡不去、乃至築巢而居,但皇帝鞭梢指東,自己就不能往西;二是這首詞和容若本人的經歷並無關係,只是一首閨怨詞,詞中的人物是一位虛擬的少婦,看著脂粉塘長滿青苔了,看著燕子飛來飛去,想到自己的男人離去多時,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因為上片涵義不明,下片的涵義也跟著模糊起來。「一騎近從梅里過,片帆遙自藕溪來」,近景是一個男人騎著馬經過梅里,遠景是一條船緩緩從藕溪駛來。這是畫,也是詩;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本質上也就是王國維所謂的詩歌裡邊不存在純粹的景語,凡是景語其實都是情語。那麼,這兩句到底表達了怎樣的情緒呢?如果從閨怨主題來看,這自然表現的是那位少婦的相思,總希望哪一個走過來的就是自家的男人;如果從容若本人的抒情來看,像是他自己陶醉在這江南的詩情畫意當中了。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博山爐燼未全灰(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5 本章字數:1550
這裡有一個藝術手法值得注意。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無論是山水詩還是山水畫,許多名作在用大篇幅表現風景的同時,都會在作品當中點綴一點人氣——這點人氣可以是非常局部的,要麼是山彎里的一縷炊煙,要麼是小橋上一個騎驢的人,就是靠著這樣的一點人間煙火氣,整個作品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騎近從梅里過,片帆遙自藕溪來」,一個近景,一個遠景,都是外景,都是動態的,結句「博山爐燼未全灰」轉為一個靜態的內景。博山爐是香爐的代稱,據說長安曾有一位名叫丁緩的巧匠能製作九層博山香爐,爐子上雕刻有千奇百怪的鳥獸,極盡精妙之能事。為什麼小資喜歡納蘭詞,這就是一例,因為容若的詞里儘是這種講情調的東西,而且人家貴公子的身份在那兒擺著,所以肯定不會出現追捧超市冰淇淋之類的尷尬事。
這種情調,再如號稱江南艷宗的「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把戀人比作沉水香,把自己比作博山爐。富貴文人,戀愛也是高貴的。
再看「博山爐燼未全灰」,這收尾一句的字面意思很簡單:用博山爐燒香,香剛剛燒盡,香還有些餘熱,沒有完全成灰。妙就妙在,在前邊的鋪墊之下,讀者自然知道這句純粹描寫博山爐的句子絕對沒有這麼簡單,自然會聯想到主人公那望眼欲穿的期待——期待已經完全變冷了,但又沒有完全放棄,無論如何都還有一點餘熱在無望中繼續期待著。這一句比之前人的名句諸如「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一類的更為高明,把期待的心態把握得更加準確,餘味也更加深長。
到了最後,我們應該可以推斷,這首詞以閨怨為主題的可能性應該更大,至少以閨怨主題來理解詞意更見容若藝術手法的高超。
這首詞還有一個很有趣味的特色:短短的一首小令,用到了好幾個地名,但一點也不覺得生硬。原因就在於:這些江南地名實在太美了,美得已經不像地名了。
「脂粉塘」就是詞中出現的第一個地名,前邊已經講過,下片的一組對仗里,「一騎近從梅里過,片帆遙自藕溪來」,「梅里」和「藕溪」也都是地名。有的注本把梅里解釋成梅花叢里,把藕溪解釋成長滿蓮藕的小溪,這就望文生義了,儘管字面上確實給人這樣的印象,儘管這樣理解也一樣很有美感。梅里也叫梅李,在無錫東南,相傳周太王的長子泰伯、次子仲雍為了滿足父親立幼子季歷接班的心愿,避居南方蠻夷之地,被當地土著擁為首領,成為吳國的始祖,而他們最初的這個落腳點就是梅里。我們現在知道吳國舊址在蘇州,蘇州城出自伍子胥的規劃,但這蘇州是吳國後遷來的。遷到蘇州之後,吳國還在梅里建了泰伯廟。當然,如果從歷史學的角度講,這可是先秦歷史的一大疑案,專家們吵得不可開交,我也不知道現在他們有沒有爭出結果。
藕溪,浙江嘉興一帶有個藕溪,在清代是文人吟詠的一處名勝。但容若這裡講的藕溪應該是無錫西北的一處地方,也叫藕塘橋鎮。
脂粉塘、梅里、藕溪,地名取得都這麼漂亮,拿著這樣的一張地圖在手,應該感覺就像捧著一本詩集了。名字的好聽與否對人的感覺是很有影響的,容若現在為什麼這樣有名,除了眾所周知的原因之外,名字好聽應該也是一大原因。容若和慈禧太后本是一家,如果我們稱慈禧為納蘭氏,肯定對她會平添幾分好感,如果稱容若為那拉容若,至少有相當比例的小資讀者就該掉頭而去了。在《清史稿•文苑》納蘭性德的本傳里,既不稱他納蘭氏,也不稱他那拉氏,而是用了一個極不符合漢族審美觀的名字:納喇氏。姜宸英給容若撰寫墓表,開篇就說「君姓納臘氏」。名號一個比一個難聽。我又是會想,如果詞集還是同樣的詞集,只是題目從《納蘭詞》換成《納喇詞》或者《納臘詞》,對銷量會有多大的影響呢?記得以前讀《伊豆的舞女》時忽發奇想:如果故事不變,書名改成《保定的舞女》,還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嗎?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伴我蕭蕭惟代馬,笑人寂寂有牽牛。(1)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5 本章字數:683
伴我蕭蕭惟代馬,笑人寂寂有牽牛。
——《浣溪沙》(已慣天涯莫浪愁)
已慣天涯莫浪愁。
寒雲衰草漸成秋。
漫因睡起又登樓。
伴我蕭蕭惟代馬,
笑人寂寂有牽牛。
勞人只合一生休。
這首詞寫得很漂亮,內容也很能引人共鳴:對工作不滿,發牢騷。
文化程度高,牢騷就發得漂亮。我們看古人寫詩填詞,風雅得緊,其實很大一部分篇幅都是發牢騷用的。現在我們置身事外,把詩詞作品當作藝術作品來欣賞,而在古人那裡,詩詞既是藝術創作,更是實用性很強的一種工具——既是發泄工具,也是遊戲工具,還是社交工具。
容若寫這首詞就是為了發牢騷,當時他很可能在作著弼馬溫一類的官,需要去塞外牧馬。容若對工作一向盡心儘力,這次也不例外,把馬養得又肥又壯。也許容若能夠認識到這樣的基層鍛煉對自己今後的仕途發展是很有益處的,但他畢竟懷有士大夫情結,又是一個詩人,干這些粗活兒心裡難免會不痛快。不痛快的情緒發之於詞,並不激越,卻很疏懶,這也許就是性格與文化背景使然吧。
首句「已慣天涯莫浪愁」,「浪」是空自、白白的意思,這句是說自己一直給領導當小弟,一會兒被支使到這兒,一會兒被支使到那兒,但有什麼辦法呢,還不是得忍著,愁也沒用,反正也習慣了。
接下來「寒雲衰草漸成秋」,字面上看,這是從心理描寫轉到景物描寫,其實是用第二句來強化第一句所傳達出來的情緒,意思是說:這樣的苦日子總也沒個頭,看現在天又冷了,草又衰了,消磨消磨地又是一年過去了。
《一生最愛納蘭詞》 第二部分 伴我蕭蕭惟代馬,笑人寂寂有牽牛。(2)
溜溜電子書 更新時間:2009-10-31 8:36:56 本章字數:1316
「漫因睡起又登樓」,「漫」字有的注本解釋為「休」、「莫」,這是不對的,「漫」字沒有這個義項。詩詞里常見這個「漫」字,比如杜甫的名句「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漫」是「隨便地」、「散亂地」意思。
「漫因睡起又登樓」,字面上看,這是動作描寫,實則還是傳達情緒、深化情緒。「登樓」是詩詞的一個套語,起先是「建安七子」里的王粲登了一次樓,在樓上看世界,視野自然和樓下不同,滄浪感慨之情一發而不可收拾,於是寫了一篇《登樓賦》,後來不但「王粲登樓」成了一個典故,詩人們有事沒事地也總願意去登個樓感慨一番。感慨的內容也有固定模式,基本不外乎歲月蹉跎、壯志消磨什麼的。所以我們只要看到「登樓」就往這方面想,九成都是沒錯的。在容若這首詞里,這樣理解自然也沒有錯。
這一句,先是「又」字用得好,傳達出了一種百無聊賴的情緒,而登樓的起因是什麼呢?——這更是一個妙筆:「漫因睡起又登樓」,僅僅因為睡醒了,就溜達溜達登樓去了。「起床」和「登樓」之間本來毫無邏輯關係,但正是沒邏輯才顯得有韻味,表現出人物的行為已經不受理性驅動了,如同一具行屍走肉。之所以這樣,原因就在前兩句里:被各種差事磨的。如果馬克思看到了這首詞,一定會說這就是人的異化,資本主義就是這樣把人摧殘為非人的。
人生最恆久的悲哀莫過於真我與角色的不合拍——安貧樂道的人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並不會有什麼不快,但一個虛榮心強的人來過同樣的生活就會感覺生不如死;讓一個詩人、士大夫去作奴僕、作跟班,自然也不會覺得好受。不好受,卻無力抗爭,這能怎麼辦呢?——如果換到現在,問題就好解決了,給容若一本雞湯版《論語》了事,但容若那年頭學的《論語》卻一點都不雞湯,反而充盈著一種高貴的士大夫情懷。這就真沒辦法了,只好寫詩填詞來發泄了。
下片以一個對仗句說明自己的處境:「伴我蕭蕭惟代馬,笑人寂寂有牽牛」。「代馬」,嚴格意義上是指代地的馬,代是山西北部,古為代郡,這裡的馬很出名;但到了容若的時候,代馬就只是一個泛稱了,表示北方的馬。「牽牛」就是和織女星隔河相望的牛郎星。這兩句是說:和我作伴的沒有人,只有馬,連牽牛星都笑話我沒有法定節假日可以回家探親。
這兩句說得很是凄涼,尤其是第二句,牛郎織女一年一會本來就夠慘了,但好歹每年都有這麼固定的一天,容若卻連這固定的一天休假都沒有,想想家裡的妻子,越想越想。想也沒辦法,還是回不去,最後化為一聲嘆息:「勞人只合一生休」——咱就是這個命,一輩子都別想翻身了。
這裡的「勞人」,有的注本解作勞苦之人、行役在外的人,這是望文生義的。「勞人」語出《詩經•小雅•巷伯》「驕人好好,勞人草草」,這句詩里的「勞人」究竟在訓詁上怎麼解釋,說起來是有一點麻煩的,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飽受儒家典籍教育的容若那裡,對「勞人」的理解應該就是當時儒生們的主流理解,即「憂勞之人」。也就是說,不一定是干體力活兒的、行役在外的人,只要心中憂勞,就是勞人。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來,要理解古詩詞,最好能把古人常讀的書都讀上一遍。——當然,這個要求太高了,只適用於少數人。
【溜溜電子書】提供txt、jar電子書免費下載,請訪問:http://www.66ebooK.com
本書已獲作者授權在溜溜電子書(www.Zi"yu"ge.cOm)及溜溜電子書合作夥伴處進行網路連載,未經作者或[紫$雨"閣.小說網]許可者請勿轉載。
作品本身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紫#雨"閣@小說網>立場無關。閱讀者如發現作品內容確有與法律抵觸之處,可向溜溜電子書舉報。
如因而由此導致任何法律問題或後果,{紫"雨.閣小說網}均不負任何責任。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女人嫁的大都不是自己最愛的人?
※浪漫夏日,最愛荷葉邊
※「魚水歡悅時,男人最愛聽的4句話」
※書單來了| 一人一本此生最愛!
※好久不見,曾經最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