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來源十六支
黎氏來源十六支 2014-01-27 22:24閱讀: 黎氏來源十六支1、伏羲後裔「九夷」音轉成「九黎」,後裔一支融入彝族黎氏。東漢學者應劭《風俗通義·姓氏篇》「嶺南多黎氏,乃九黎之後。」「九黎」即「九夷」,因音轉而成「九黎」。風姓始祖太昊伏羲,乃遠古部族華胥氏後代,生於成紀,始作八卦、文字、醫藥,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公認的第一位共同始祖。伏羲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公元前4012年屠雍大荒落(己巳)至公元前3898年昭陽大淵獻(癸亥)】,「以龍紀官」,設春官青龍氏、夏官赤龍氏、秋官白龍氏、冬官黑龍氏、中官黃龍氏;又命其臣朱襄為飛龍氏、昊英為潛龍氏、大庭為居龍氏、渾沌為降龍氏、陰康為土龍氏、栗陸為水龍氏。故中華民族有「龍的傳人之說」——伏羲時代「龍官龍師」的後裔。伏羲的後代主要分化成為九個支系,分居九個不同的區域,稱為「九夷」,活動範圍主要在今山東、山西、河北一帶。下傳近一千三百年,至炎帝姜榆罔時代【公元前2767年閼逢攝提格(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五十五年),「九黎(九夷)」部落被炎帝姜黎【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即蚩尤兄弟、族兄弟八十一人兼并。蚩尤遂成為「九黎國」國君,部眾融納了伏羲「九黎(九夷)」後裔及炎帝姜黎後代。炎帝姜榆罔五十五年【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炎帝姜榆罔與黃帝軒轅爭奪帝位的「阪泉之戰」中,炎帝榆罔戰敗,被迫讓位,改封於潞國【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此時,「九黎」部眾一分為二:一部分追隨蚩尤仍居住在九黎國故地【今河北、山東、山西三省交界的古黎陽郡轄境範圍】,另一部分則追隨炎帝榆罔西遷於潞國。兩個支系的後裔中,都有人以黎字作為姓氏符號,這很可能就是後世彝族中黎氏的來源。伏羲後代中的一支,不斷衍化發展成為華夏族【漢族的前身】,其他支系則分別衍化形成夷族【1949年以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巴族、東巴族、納西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2、蚩尤「九黎國」(九黎族、黎族、苗族、芒族)太昊帝伏羲氏的次子皇仲,任「夏官赤龍氏」,生子朱襄。朱襄仼「飛龍氏」之官,後繼位為帝,即火帝朱襄,建都於株【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朱襄之子任火官祝融氏,亦稱烈山氏。烈山氏之子柱,始植百穀,有大功於天下,死後被奉祀為第一代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稷神「后稷」。【按:第二代稷神是炎帝神農姜石年。第三代稷神是舜帝時代后稷農正之官姬棄,即周王族姬姓始祖。】柱下傳十七代為公孫少典,因功封有熊國(今河南省新鄭縣)。公孫少典的長子即炎帝神農姜石年;次子以父字為氏,姓少典氏,襲封有熊國,下傳五百三十年至黃帝軒轅滅掉末代炎帝姜榆罔而登上天子之位。炎帝神農姜石年建都於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以火紀官」,設春官大火氏、夏官敦火氏、秋官西火氏、冬官北火氏、中官中火氏。「春官大火氏」主察大火星即心宿星座。「夏官敦火氏」,主察敦火星即柳宿星座,帝顓頊時代的夏官也叫火正祝融之官,別稱北正,以觀察火星的移動變化來預測夏季物候節氣,創顓頊歷。此後,帝嚳、堯帝、舜帝及夏朝、商朝時的星象官,也都以火星的運行規律來預測夏季物候節氣。今人研究上古史,如不涉入天文曆法知識,把火正祝融之官,簡單地解說成「上古管理火種的官」,殊為不當。「秋官西火氏」,主察長庚星即太白星,亦即現代天文學所說的金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黎明現於東方,古稱太白星,傍晚現於西方,古稱長庚星。觀察太陽的岀入變化,可定金星的位置。「中官中火氏」,主察天上中宮主要星座天極星,即北斗七星,以斗柄所指,來確定毎年十二個月的月名,劃分季節,指導農事。至堯舜時期,這種工作,成為天子的專職之一,《尚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五百三十年【公元前3242年屠雍協洽(己未)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共傳九帝:1、炎帝神農姜石年【字魁隱,公元前3242年屠雍協洽(己未)至公元前3123年著雍敦牂(戊午)在位-百二十年】;2、炎帝姜臨魁【石年玄孫,公元前3122年屠雍協洽(己未)至公元前3043年著雍攝提格(戊寅)在位八十年】;3、炎帝姜承【臨魁曾孫,公元前304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83年著雍攝提格(戊寅)在位六十年】;4、炎帝姜黎【姜承之弟,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其子以父字為氏,姓黎氏,受封耆【黎】國,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縣。傳至炎帝榆罔時代,耆【黎】田子黎邛所生九子黎貪、黎巨、黎祿、黎文、黎廣、黎武、黎破、黎輔、黎弼,以長子「蚩尤」黎貪為首,夥同族兄弟七十二人,滅掉伏羲風姓後裔「九夷(即九黎)部」,號稱「九黎國」。後來,蚩尤在「涿鹿之戰」中被黃帝軒轅打敗。「九黎國」到顓頊帝時代【公元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造反,被顓頊之孫即老童與驕福所生二子南正重與北正黎消滅。北正黎之孫黎陽,在堯帝時受封耆【黎】國,上古文獻中「耆」與「黎」為通假字。黎陽為顓頊帝後裔分支黎氏的漢族黎氏本源始祖。5、炎帝姜明【姜承之孫,公元前2952年屠雍作噩(己酉)至公元前2904年強圉作噩(丁酉)在位四+九年】;6、炎帝姜宜【姜明之子,公元前2903年著雍閹茂(戊戌)至公元前2859年玄黓敦牂(壬午)在位四+五年】;7、炎帝姜來【姜宜之子,公元前2858年昭陽協洽(癸未)至公元前2811年上章敦牂(庚午)在位四+八年】;8、炎帝姜哀【姜來之子, 2810年重光協洽(辛未)至公元前2768年昭陽赤奮若(癸丑)在位四+三年】;9、炎帝姜榆罔【姜哀曾孫,公元前2767年閼逢攝提格(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五十五年,其中公元前2722年屠雍大淵獻(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為黃帝軒轅攝政之十年。姜哀生薑里,姜里生薑節莖,節莖生薑克與姜戲,姜克生榆罔。】唐高宗《御賜黃氏發祖源流諭》「朕按爾姓發源,蓋自炎帝神農氏以來,得天子之位百四十年。【黎開文按:《史記索隱·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女,風姓,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命官,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長沙。神農氏本起烈山,故左氏稱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歷山氏,《禮》曰『歷山氏之有天下』是也。神農納奔水氏之女曰聽詙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傳帝臨,在位八十年。臨帝子帝承,在位六十年。承帝子帝明,在位四十九年。明帝子帝宣,在位四十五年。宣帝子帝來,在位四十八年。來帝子帝哀,在位四十三年。哀帝子節莖,生克及戲,皆不在位。克生帝榆罔,因諸侯離心,其臣蚩尤作亂,而帝遷都於涿鹿。其諸侯侵犯,帝不能禁,在位五十五年。眾諸侯咸來賓從。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尊為黃帝有熊氏。黃帝母曰附寶,初,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言聰明。因於有熊氏,是為黃帝。黃中之色,自然之勝,萬世不易。帝始作制度,得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黃)帝之四妃,得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亨壽一百十有二歲,葬於橋山,即今延安府四鄱縣北。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不得位。昌意娶蜀山之女曰昌仆,是為女樞,感瑤光貫日月之祥而生顓頊。顓頊初佐少昊帝,國於高陽號高陽氏,年二十即位。顓頊帝靜淵而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故後世稱為歷宗,在位七十八年,壽97歲,葬於濮陽,即今東昌府。娶鄒屠氏之女,生駱明,駱明之傳夏禹也。生蒼舒、隤凱、禱戲、大臨、龐降、庭堅、中庸、仲達,稱『八愷』。又娶隤勝氏之女,生卷章、穹蟬。【黎開文按:應為顓頊帝又娶騰隍氏即隤勝氏之女生伯稱、老童、窮蟬。伯稱即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及吳回。老童生重、黎。重任顓頊帝高陽氏時代木正之官別稱南正重;黎任顓頊帝高陽氏時代火正之官別稱北正黎。而卷章之子重黎、吳回則相繼擔任帝嚳高辛氏時代火正之官,帝嚳賜號祝融。】穹(窮)蟬之傳大舜也。而卷章娶女嬌,生子曰黎【應為重黎】、曰回【吳回】。黎【應為重黎】代(黎)為祝融官,佐【帝嚳】高辛氏。回(吳回)娶夏侯氏,生陸終。陸終娶鬼方氏,生六子,曰樊人、曰惠連、曰錢堅、曰會人、曰曹安、曰季連。長子樊人,治水有功,舜封昆吾。三子錢堅封於彭城。四子會人封於鄭圩。五子曹安封於邾圩。六子季連封於楚地。而次子惠連封於黃國,以國為氏。爾姓固岀於黃帝,而封於惠連為授姓始祖也。系出神明,准志譜諜,永傳勿替。特諭。」【註:此諭於唐高宗咸享元年670年冬臘月命下。摘自廣西陸川縣《黎官塘(伯寬)公族譜》】炎帝姜黎後代黎(耆)田氏、蚩尤九黎國、小黎國的黎氏蚩尤是炎帝姜黎【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以父字為氏,姓黎氏。清朝姓氏學者張澍《姓氏尋源·路史》「蚩氏:蚩尤之後。蚩尤:姜姓諸侯耆(黎)田子邛之支庶,同母弟八人,族孽兄弟七十二,共八十一人。」蚩尤與同母弟八人,連其自己在內共是九人,均姓黎氏,號稱「九黎」,即黎貪(蚩尤)、黎巨、黎祿、黎文、黎廣、黎武、黎破、黎輔、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姜榆罔時代,東征西討,奪取了伏羲後裔「九黎(九夷)國」的領地,故稱「九黎之君號曰蚩尤」。「蚩尤」二字,本義是指寄生在人體肚子里的蛔蟲,九黎國奉此物為宗祖圖騰神像,人們即以蚩尤為九黎國君之名。《史記正義》「孔安國曰,九黎之君號曰蚩尤。」「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阪泉之戰」要比「涿鹿之戰」早。《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按:應為末代炎帝姜榆罔】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按:『百姓』一詞,在泰朝以前的古文獻中,特指有封地爵位、有姓氏的貴族;秦朝漢朝以後所說的『百姓』,方是現代漢語意義一樣的『百姓』】,而神農氏【按:應為炎帝榆罔】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按:時黃帝方十來歲】,諸侯咸未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沒有誰】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兿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五臣名】,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炎帝榆罔】,是為黃帝。」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黃帝時年22歲,在「阪泉之戰」中打敗末代炎帝姜榆罔,登上了天子寶位,建都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城東南八十里礬山鎮西部黃帝故城。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城東一里,亦名黃帝泉】。而此時的蚩尤「九黎國」,正活躍於中原【今河南省】,極力擴張勢力,爭奪帝位。《龍魚河圖》「黃帝攝政【公元前2722年屠雍大淵獻(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為黃帝軒轅攝政時期,即11至22歲階段】,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使刀戟大弩,威鎮天下,詐殺無道。萬民欽命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長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以兵符。伏蚩尤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皆為殄滅。」「銅頭鐵額、食沙石子」云云,均為藝術性誇張,極言其暴戾,凶獷不服,以致蚩尤戰死後,黃帝還要在自己臉上畫上蚩尤臉譜,來威嚇八方諸侯,足見蚩尤在當時的威懾力!近代有人以為蚩尤「銅頭鐵額」是外星人,「涿鹿之戰」是地球人與外星人之戰,那就遠遠超出了尋宗問祖的範疇。本文一筆帶過,不捲入。【按:筆者直至2010年8月無意中看到王英先生《苗族蚩尤拳》這篇短文,方了解「銅頭鐵額」原來是蚩尤正規部隊的特殊戰備裝束。附錄全文如下:「蚩尤拳是苗族最古老的武術套路之一。它是把人從戰場上搏鬥中的動作串起來而形成的套路。之所以傳承至今,一是與苗族的祖先崇拜蚩尤有關。二是有實用價值,在實踐中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打擊敵人;在訓練中能鍛煉意志和體魄。打蚩尤拳要穿特製的服飾,一般是頭戴銅角帽,身穿棕片甲,手腕套虎爪。銅角帽的製作是在殺牛時割下牛頭,順牛角兩側各留一條二指寬的皮做帽帶,牛頭頸後留下一尺左右的牛皮作為保護後脖子用,然後連同牛角按人頭形狀繃緊,再將牛角外包以銅皮便成。棕片甲的製作是將若干棕片用棕繩縫成背褂,內外共三層,里二層片頭向上,外一層片頭向下。虎爪的製作是將虎皮的前爪砍下,長約五寸,順足剝皮製成。穿戴這套服飾在實踐中有很強的實用價值。有口訣為證:銅角帽的口訣是『雙鉤壓雙手,銅角猛觸面;抓腕速撞肘,銅角旋操頭,飛鞋來撲面,搖頭頂襠間;雙峰點太陽,躬頭胸上撞。』棕片甲的口訣是『制鎧材料廣,棕片甲天下,保溫有禦寒,躺地不骯髒。拳拳縱擊身,護體不致傷。穿我棕片甲,時念蚩尤王。』虎爪口訣是『平掌擊正面,手隔必傷皮;劈拳去勢猛,虎爪顯神威。掛拳勢凌厲,爪去如刀劈。衝天捶下巴,爪區胸咽危。』」【原載2010年7月26日《醫藥養生保健報》,2010年8月2日《中國剪報·知識大觀》轉載,筆者於同年8月9日全文抄錄】公元前2682年己卯【黃帝軒轅三十一年,時年52歲】,蚩尤趁黃帝外岀巡狩之機,率領「九黎國」部眾,一舉攻入帝都涿鹿。黃帝急忙調兵遣將回都,在應龍、女魃的幫助下,打敗了蚩尤,並將他五馬分屍,分埋於幾處。《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黃帝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冀州:中土也,黃帝亦教虎、豹、熊、羆(四臣名),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而滅之,見《史記》。沅曰『《歸藏·啟筮》雲「蚩尤岀自羊水,八肱八趾,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邱。見《初學記》。」』」應龍:黃帝麾下大將。風伯:風,太昊伏羲後裔風姓之國;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第三等。雨師:人名,蚩尤麾下戰將。從:跟從、隨、趁著。天女:天帝之女,即黃帝軒轅之女。魃:黃帝女之名,禿頭而驍勇善戰【後世奉祀為戰神、旱鬼】;黃帝四妃之一嫫母(後世奉祀為海神、夜叉),奇醜無比而有聖德,魃即嫫母所生之女。意譯:蚩尤率領他的「九黎國」部眾侵伐黃帝。黃帝命令應龍在冀州【今河北省】平原,組織力量準備反攻。應尤令部眾攔壩儲蓄河水,打算水淹蚩尤來犯之敵。蚩尤又調來風伯、雨師這兩支人馬,趁著大風大雨的機會,前來偷襲。在此戰情危急的關頭,黃帝當機立斷,派他的女兒、蹺勇善戰的魃,率師前往增援,一直打到風停雨止,才打退了蚩尤,一路追擊到山東青邱,把他活捉,殺了。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並把他五馬分屍。蚩尤的遺骨埋在幾處:山東有兩處蚩尤墳,河北涿州也有一處蚩尤墳。而涿州蚩尤墳中埋的,只是蚩尤的頭顱。這大概是黃帝追殺蚩尤,大獲全勝之後,特意將蚩尤頭顱,攜回帝都示眾,並埋於帝都涿鹿腳下,以示永久鎮壓之意。蚩尤頭顱葬地,歷來被人們視為不祥之地。至帝顓頊高陽時代【公元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築涿州城時,故意將西城牆築成凹字城。那凹口,正好是蚩尤頭顱的埋葬地,算是將蚩尤墳拋岀了涿州城外。清朝文人有一首《凹字城》詩,諷誦其事:「十丈飆掀黃土坡,一椽驛館晷騰梭。會須顓頊城凹字,漫說軒轅虞涿阿。平世駝羅早罷戍,細流挾活動成河。日寒柳脫馳官道,只覺洪荒古意多。」正史、經典均記載「蚩尤被黃帝擒殺」,但實際上黃帝捉去的只是蚩尤的替身,真正的蚩尤沒有被「五馬分屍」,而是流血過多而死,葬地在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寺塔村白龍墓,這個驚天秘密是河北省涿鹿縣「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任昌華髮現的。2010年5月4日廣東省高明縣【今屬廣州市佛山區】《黎氏族譜》主編黎明寄來他新編輯的《黎氏族譜》,譜中印有他的文章《中國姓氏的產生及黎氏起源考》,他摘引有關「阪泉之戰」、「蚩尤之戰」文獻資料,筆者轉錄如下:「黃帝城在【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正方形,長寬各五百米,經幾千年雨水沖刷,現在的城牆高七米,頂部寬三米,底部寬十米,用土夯成。『阪泉之戰』的『阪泉』就是『黃帝泉』,距黃帝城不遠,今天仍然是一萬人口飲用和一萬畝田灌溉的水源。黃帝陵在【河北省】涿鹿縣五堡鎮溫泉屯鄉里虎溝村西南橋山腳下。陝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是副墓,歷史上五代後唐政權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了報答契丹族出兵幫他打敗後唐政權建立後晉政權而把涿鹿在內的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族,中國【漢族】的皇帝不能到涿鹿拜祭黃帝陵,就在陝西省建這個副墓拜祭。漢武帝的史官司馬遷曾陪同漢武帝來涿鹿縣拜祭黃帝陵,並詳細記載在他的名著《史記》中。《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酈道元也來涿鹿縣拜祭過黃帝陵,也詳細記載在他的名著《水經注》中。黃帝陵傍原有黃帝廟,元朝大地震被毀。橋山,當地人叫陵寢山,就是黃帝陵寢所在的山。而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中叫穹山。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叫橋山,是因為山頂上有一個穿透山兩側的山洞,從山腳向上看去,山洞上部很像橋樑。涿鹿縣「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任昌華在文物普查時發現礬山鎮寺塔村不僅村裡是古巷、村後山有古墓、古塔、古寺,還有二株千多年的古樹,而且每年幾十里外的人都來這裡拜祭,心想很可能是炎帝或者蚩尤的文化遺存。他通過調查找到了古墓的守墓人周德瑞,並向他宣傳現在對蚩尤有新的評價又被列為中華民族三始祖之一,他的墓我們一定會保護好。周德瑞終於講出塔寺村的白龍墓是蚩尤墓,並交出他藏起來的蚩尤的墓碑。周德瑞說他家做守墓人不知有多少代了,只是代代相傳:1、一定要守好始祖蚩尤的墓;2、不準外傳這是蚩尤墓;3、始祖蚩尤的歷史:蚩尤是東夷族,是九黎部落聯盟的首領,九黎部落是九個血緣相近的部落,八十一個氏族聯盟而成,原居山東、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中心是山東曲阜。當炎帝部落聯盟向東發展到他們的原居地時,蚩尤不僅把他們打敗,還追到涿鹿縣【黎開文按:蚩尤是炎帝姜黎的後代,姓黎氏,起源於山西省黎城縣,挺進中原爭霸,奪取伏羲風姓後裔「九夷」(九黎)的居住地即今山東、河南、安徽三省交界之地,將姜姓大宗即當時的天子末代炎帝姜榆罔以及新崛起的黃帝軒轅氏追趕到東方「夷服」之地,,至公元前2682年己卯三月初三日,在「涿鹿之戰」中被黃帝打敗】。蚩尤非常英勇善戰,而且首先研製出戈、矛、戟三種冷兵器【黎開文按:蚩尤作為炎帝姜黎的王族姜姓後裔,除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外,還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冶煉技術人才,不但發明了戈、矛、戟等銅鐵兵器,還發明了「銅頭鐵額」的特製戰備裝束,其特製的牛角狀頭盔外表包以銅皮。炎帝神農後裔苗族、瑤族、壯族婦女的牛角狀髮型、髮髻、帽飾、銀頭飾,均是從蚩尤時代的牛角狀頭盔演變而來。牛角狀頭盔原本是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歷代天子專用的頭盔形狀,《山海經》、《史記》雲「炎帝神農氏,人身牛首」說的就是頭戴牛角狀頭盔,現代某些人斷章取義地理解為炎帝神農長有一對牛角,居然在紀念炎帝的地方醜化祖先,將炎帝神像的頭部加生一對牛角!】黃帝也不敢同他硬拼,而是用計戰勝了他。黃帝探明蚩尤城【在今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龍王塘村,村中有蚩尤泉,今仍用於飲用和灌溉】在東靈河邊,於是派人到這條河流的上游較高的地方築壩蓄水,當蓄足水後,探明蚩尤離開蚩尤兵寨【在龍王塘村北面三個山頭上】到達蚩尤城【今涿鹿縣礬山鎮龍王塘村】時,突然開壩放大水,沖毀蚩尤城,把城裡的士兵淹死,並傾全部兵力南北夾攻蚩尤。蚩尤拚死殺出重圍,想殺回兵寨,但對方兵力眾多,雖然殺出重圍,但自己和戰馬都受了重傷,而且只剩下幾個衛兵跟著自己。蚩尤到達龍王塘村的應龍谷時,戰馬倒地而死。衛兵發現蚩尤也因留血過都而身亡。趁著黃帝的兵馬未追到,一個衛兵自己與蚩尤互換衣服,頭撞石頭暈倒地下。其他衛兵帶著蚩尤的屍體逃到距龍王塘村十五華里的地方躲起來。黃帝的士兵到來時,看到蚩尤的戰馬和穿著蚩尤衣服的士兵就把他當作蚩尤捉走了。後來族人把蚩尤的屍體埋葬在他們躲藏的地方,立了個無字墓碑。建了塔和祠,對外只叫白龍墓塔、白龍塔、白龍祠。衛兵變成了守墓人,在山下居住並發展成今天的塔寺村。黃帝雖然戰勝了蚩尤,但對他的英勇善戰十分佩服,追封他為戰神。1961年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王兆辰同涿鹿縣文化局局長、涿鹿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趙育大對涿鹿的中華民族人文三始祖的文化遺存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了不少五千年前炎黃時代的生活用具和生產用具,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華夏文明之根》的報道。1957年根據31位全國人大代表的提案,河北省文物局派考古研究員李珺帶領考古隊對涿鹿縣,特別是縣內的黃帝城城牆及城內古墓進行考古。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義「發現黃帝城「為標題播放了李珺考古黃帝城城牆以及發現的文物如玉豬龍、兵符、石鉞、夾沙陶器等的照片。這次考古證明了炎帝、黃帝、蚩尤三個部落聯盟在涿鹿發生的中國【上古】有名的「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兩次戰役以及後來的會盟,融合成中華民族的雛形。考古學家認為:紅山文化是黃帝部落聯盟文化的遺存;仰韶文化是炎帝部落聯盟的文化遺存;大汶口文化是九黎部落聯盟的文化遺存。中國三大文明在涿鹿交匯融合成中華民族的文明,證明了華夏文化的源頭是炎黃文化,千古文明開涿鹿。」【黎開文按:炎黃文化的源頭是伏羲文化,起源地在「華胥之渚」(今陝西省藍田縣)】。公元前2682年己卯,九黎國君蚩尤戰敗身死,九黎國部眾分為三部分:沒有參與反叛的,仍留居原九黎國故地;另一部分被迫東遷山東鄒屠國,其後一支重建小黎國【在今山東省鄆城西】,以國號為氏,姓黎氏,一支姓鄒屠氏【後裔融入漢族的鄒氏、屠氏】;再一部分南遷江淮地區【今長江、淮河一帶】,與苗蠻雜居在一起,建立「三苗國」。留居中原的「九黎國」部眾,到了少昊帝金天氏【公元前2622年己卯至公元前2539年壬寅在位八十四年】末期,不服少昊帝統治而造反,少昊帝無力鎮壓。到顓頊帝高陽氏【公元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中期,「九黎國」被顓頊的兩個孫子「南正【木正的別稱】重【顓頊重】」與「北正【火正的別稱】黎【高陽黎】」徹底消滅。而「黎」在當時任火正祝融之官【別稱北正,為顓頊帝高陽氏分支漢族黎氏正宗本源肇祖】。「九黎國」被「重」與「黎」消滅後,宗室後裔一支逐步西遷山西省,尊奉蚩尤為其血緣始祖,這就是2004年5月中央電視台「探索與發現」專欄節目中播訪的、記者採訪山西省運域市解州鎮蚩尤村村民的祖先來歷時,村民說九黎族的首領蚩尤是他們的始祖的歷史根源。但蚩尤村,並不是他們所說的黃帝和蚩尤打仗的戰場:另一支則南遷江淮,與黃帝時代南遷的族人居住在一起,歸服三苗國。至公元前2310年辛卯,堯帝禪位給舜,三苗國君反對,被堯帝誅殺,有苗民叛入南海,另立三苗國,後裔分支、衍化成苗族、黎族(即海南島苗族黎族的祖先)。《山海經·海外南經》「三苗國(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有苗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說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而留居江淮的三苗國民,為逃避歷代漢族朝廷的壓迫,不斷西遷,最後定居貴州省。這就是2004年9月18日晚,福建省東南電視台「旅遊與發現」專欄節目中播放的、蚩尤九黎族後伐「最後的槍手部落——貴州省黔東南州苗族芭沙部族」的祖先來源。歷史上不斷南遷的九黎族人,既有伏羲時九黎(九夷)族的後代,也有炎帝榆罔的後代,還有以蚩尤為首的九黎國黎氏族人,不斷繁衍發展,最後融合、形成南方的芒族,主要聚居于越南北部與中國雲南省交界的山區中,據稱現有人囗70多萬人。附錄:探秘「最後的槍手部落」【原載2011年4月3日《法治文摘》,據新華社,作者張牙牙、石新榮】「在月亮山腹地,貴州省從江縣芭莎苗寨的男子至今仍留著髮髻,腰佩腰刀,肩扛火藥槍,穿著青布衣,行走在林木茂盛的山寨里,黝黑的面孔帶著沉靜而野性的的氣息。對林木有著深厚的感情生活在月亮山麓深處,林木茂盛之地的芭莎苗族,對樹木有著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浸潤在他們的生死愛戀、衣裝髮型、習俗觀念里,世代相傳。芭莎在苗語里意為『草木茂盛繁多』。芭莎苗族崇拜樹木。當地人說,芭莎苗族是蚩尤的後代。據說,當年蚩尤與黃帝征戰涿鹿,失敗被殺,其兄弟便率殘部向西南地區撤退。芭莎苗族的先祖就是遷徙的先頭部隊。他們幾經周折遷徙到芭莎過上安定的生活,有賴於月亮山茂密豐美的林木。因此,芭莎人把樹木當神來崇拜。雖然山裡樹木多,芭莎人從不濫砍濫伐,有時不得已為之,也只限於生產生活所需。在芭莎,愛樹、敬樹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習慣,重大的活動和民間節日都在林中舉行,青年男女結合的『證婚人』是林中擁抱著的兩棵樹。據說,芭莎人的衣裝也顯示他們對樹木的崇拜。芭莎男人頭上留著的髮髻象徵著生長在山上的樹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徵著樹皮。芭莎人最獨特的是樹葬傳統。在他們降生時,長輩會為他們栽種一棵樹。他們死後要在一天內下葬,陪伴著他們成長的那棵樹,會被做成棺木,中間剖開安葬死者。芭莎人不立墓碑,不立墳包,只是在安葬之地在種上一棵樹。芭莎苗寨的寨老滾拉旺說,芭莎人沒有清明節,不會刻意祭拜祖先。當家裡老人孩子身體不好,或者發生不幸的事情時,後人會到代表祖先的樹前去拜一拜,祈求保佑。『我們都認得出那顆樹是自己的祖先。』他說。芭莎人至今仍保存古代髮式,鐮刀剃刀、簡約婚俗、樹葬等習俗,被民俗和民族學者稱為碩果僅存的民族遠古遺風保留者、『苗族文化的活化石』。持槍獲公安部特別批准『我15歲時,父輩傳給我的這把火藥槍,已經陪著我二十多年了。』42歲的芭莎男子滾元谷珍愛地撫摸著他的槍,黑色的鋼管和木質的槍托因為長時間的摩挲,已經十分光滑。芭莎苗族是苗族的一個分支,其持槍獲得公安部特別批准,有『中國最後的槍手部落』之稱。滾元谷說,在芭莎,男子道不離腰,槍不離肩,已經有二千多年的傳統。他一身古代武士裝束,也是典型的芭莎男子裝扮,頭頂著髮髻,身穿青布衣服,上為無領左衽右開圓銅扣高腰衣,下為直筒大褲腳,肩扛火藥槍,左腰別刀,右腰別著牛角火藥桶和裝鐵砂的葫蘆,腰上還纏著色彩鮮艷的刺繡腰包。『腰包過去一般用來放香煙、零錢等物品。現在也可以用來放手機。』他笑著說,『寨里人多姓滾,現在有478戶,2300多人,男女各佔一半。』也就是說,1000多名男性,不算小孩子,每個男人都有一把槍,應該有火藥槍1000把左右。『以前我們用槍打獵,現在要保護動物,不打獵了。槍的主要用途是迎賓、表演。』滾拉旺說。男子吹蘆笙、向天鳴槍,是芭莎苗寨迎接客人最尊貴的禮儀。如今,芭莎人早已走出寨門,向外展示、表演其獨特的風俗。如今以農業為主告別打獵後,芭莎苗寨以農業為主,男耕女織。芭莎女子綰偏髻,插木梳,黑色對襟衣有鮮艷的刺繡,上衣偏長,松腰不修身、下穿到膝蓋的百褶短裙,彩色的橫條綁腿,很有時尚混搭的韻味。在苗寨里,不時見到她們趁著陽光好,坐在外面低頭刺繡的身影。芭莎男子的髮型獨特,苗語稱『戶棍』,長發在頭頂結一個髮髻,四周的頭髮全部剃光。有人說像兵馬俑。據說,這種裝束是從蚩尤時代傳下來的,是至今中國仍能見到的最古老的男性髮式。芭莎男子16歲起都要留『戶棍』。『剃頭刀』也很特殊,用的是彎月形的鐮刀,貼著頭皮輕輕滑過,髮絲便紛紛落下。芭莎男子基本都會這門手藝,看的人覺得十分驚險,剃頭和被剃頭的人卻顯得輕鬆自如。40歲的滾想丟是其中高手,作為苗寨里很受歡迎的『髮型師』,他說成年男子頭頂四周的頭髮長出來後就要剃光,大概兩三個月剃一次,他大概為寨民剃過一千次頭了。儘管芭莎苗寨離縣城只有七公里,但芭莎人卻甚少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芭莎人把這歸於他們對傳統的堅持和熱愛。但芭莎的原生態文化卻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為芭莎人帶來了農業外的收入。滾元谷的兩個兒子都在從江縣城打工,不再留傳統的『戶棍』,放下了槍,也留起了時尚的髮型。『他們都會回來的,扛起他們的槍。』滾元谷覺得這沒什麼,『過三五年就能重新留起傳統的髮型。』」黎族不可能全部姓黎,除黎氏外,還有哪些姓氏?因為沒有接觸這方面的資料,無從知曉。而有人則認為,九黎不姓黎,這個結論有點武斷。廣西賓陽黎氏族人黎志健公【子姓黎侯國豐舒後裔、高級工程師,已退休】對家族歷史素有研究,對於九黎是否姓黎?他的考證結果是:「九黎不姓黎。1、九黎族首領蚩尤是九夷族人,黎、夷一音之轉,九黎即九夷;2、九夷族中東夷少昊融入華夏族中的四個分支,其後沒有人以黎為姓;3、成書於東漢末年應劭【?至約200年在世】所編的《風俗通義·姓氏篇》於宋代散軼,由今人吳樹平所校釋、天津人民岀版社1980年版的《風俗通義》詳釋本和王利堅校釋、中華書局1981年版《風俗通義校注》兩種版本所作的注釋『九黎的後裔中,確實有人以黎為姓』,為後人所作的注釋,並非岀自原著,不能作為信史;4、在一些姓氏學最權威的著作如《元和姓篡》等經典中,均未見有黎氏岀自九黎之說。」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最早的二十八宿圖來源於曾侯乙墓
※特大假藥案!便宜葯的來源!
※人體所需的維生素種類及來源
※常識 | 漢語中的這些辭彙都來源於佛教【六】
※幸福家庭來源於和睦相處
TAG: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