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代君王年表
諾曼王朝 House of Norman威廉一世 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征服王"威廉二世 King William II Rufus "紅毛王"亨利一世 King Henry I Well-Edu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斯蒂芬 (King Stephen) (布洛瓦王朝)安茹王朝 House of Anjou亨利二世 King Henry II Curtmantle "短斗篷王"理查一世 King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獅心王"約翰 King John Lackland "無地王"金雀花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亨利三世 King Henry III)愛德華一世 King Edward I Long Shank) "長腳王"愛德華二世 King Edward II愛德華三世 King Edward III理查二世 King Richard II蘭開斯特王朝 House of Lancaster亨利四世 King Henry IV亨利五世 King Henry V亨利六世 King Henry VI約克王朝 House of York愛德華四世 King Edward IV愛德華五世 King Edward V理查三世 King Richard III都鐸王朝 House of Tudor亨利七世 King Henry VII亨利八世 King Henry VIII愛德華六世 King Edward VI簡·格雷 Lady Jane Grey瑪麗一世 Queen Mary I the Bloody "血腥瑪麗"伊麗莎白一世 Queen Elizabeth I斯圖亞特王朝 House of Stewart詹姆斯一世 King James I查理一世 King Charles I共和政府奧利弗·克倫威爾,護國公理查·克倫威爾,護國公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House of Stewart查理二世 King James II詹姆斯二世 King James II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King William III and Queen Mary II)安妮女王 Queen Ann漢諾威王朝 House of Hannover喬治一世 King George I喬治二世 King George II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喬治四世 King George IV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維多利亞女王 Queen Victoria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House of Sachsen-Coburg-Gotha愛德華七世 King Edward VII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溫莎王朝 The House of Windsor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愛德華八世 King Edward VIII喬治六世 King George VI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在位時間與簡介諾曼王朝 House of Norman
威廉一世 (King William I 1027--1087 the Conqueror "征服王" )在位時間:1066--1087簡介: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語: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諾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蘭國王(1066年-1087年在位)。諾曼底公爵。表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早年曾經流亡諾曼底,所以與其結盟,並許諾英格蘭王位。愛德華死後哈羅德繼承英格蘭王位,於是威廉出兵佔領英格蘭。諾曼王朝開始。
威廉二世( King William II Rufus "紅毛王" 1057--1100 )在位時間:1087--1100簡介:威廉二世·魯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約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蘭國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亨利一世 (King Henry I 1068--1135 Well-Edu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 )在位時間:1100--1135 簡介: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蘭諾曼底王朝國王(1100年—1135年在位)。威廉一世幼子(第四子)。獨子威廉在橫渡英吉利海峽時身亡,無子。因喪子和安茹伯爵叛亂而憂鬱,導致消化不良而病死。
斯蒂芬 ( King Stephen 1097--1154) 在位時間:1135--1154簡介: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蘭國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外甥,法國的布魯瓦伯爵之子,母親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個女兒。亨利一世死後第一個趕到英格蘭宣布繼承舅舅的王位。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繼承權,1153年,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兒子——安茹伯爵亨利率領軍隊在英格蘭登陸。經過幾場戰鬥,他與斯蒂芬達成協議,斯蒂芬繼續擔任國王,死後由亨利繼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即位,金雀花王朝開始。也有史學家把斯蒂芬統治的19年單獨列出來,為布魯瓦王朝。不過這種劃分法比較少見。安茹王朝 House of Anjou
亨利二世 (King Henry II 1133--1189 Curtmantle "短斗篷王")在位時間:1154--1189簡介: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蘭國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法國的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之子。19歲時同因淫亂被迫離婚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后埃萊奧諾(30歲)結婚,取得法國南部大片領地。晚年發生王后和王子叛亂,親征諾曼底和阿基坦,被法國國王菲利浦二世和阿基坦叛軍俘虜死亡。該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為紋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裝飾,所以通常人們叫它金雀花王朝。
理查一世 ( King Richard I 1157---1199 Coeur de Lion "獅心王")在位時間:1189--1199簡介:「獅心王」理查一世(英格蘭國王1189—1199) 即大名鼎鼎的「獅心王」,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第二任王,歷史上有名的「戰神國王」,在10年國王生涯中,有9年零2個月的時間在國外征戰。他即位後將內政交給坎特伯雷大主教,自己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途中以嗜殺而聞名。他一度在阿卡和雅法等戰役中打敗了「伊斯蘭守護神」薩拉丁的軍隊,最後因為國內出現變端急於趕回而沒有攻下耶路撒冷,臨走前與薩拉丁達成了和議,由十字軍控制巴勒斯坦沿海地區,穆斯林控制聖城和巴勒斯坦內陸地區,基督徒可自由往返耶路撒冷進行朝拜。但他在回國途中被奧地利公爵俘虜,最後繳納了15萬馬克才得以釋放。此後,又親赴法國領地,同法王腓力二世打了五年仗。1199年,他在一次與封臣的戰鬥中受傷而死。「獅心王」的名氣很大,但實際影響除了與薩拉丁的戰爭與和約改變了地中海東岸的政治格局之外,留下的只是騎士精神和浪漫傳說,這是他屈居於副榜之中的原因。1188年 - 1189年他串通法王腓力二世反對父親亨利二世並奪取王位。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君主,由於伊斯蘭英雄薩拉丁攻下了耶路薩冷,引起歐洲基督世界的震驚,1190年他與腓力二世一起發起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91年佔領塞普勒斯,並與法軍一起攻下了阿克。但是在進軍耶路撒冷時遭到薩拉丁的抵抗而未果。1192年9月與薩拉丁議和回國,中途被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俘虜並把他轉交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在他被關押期間,一次亨利六世將他扔進有獅子的房間,想讓他被獅子吃掉。沒有想到,理查搶先一步,手從獅子喉部伸進,將獅子心臟取出,並且,在眾人的眼皮底下將獅子心臟生吃掉,獅心王理查由此得名。經過其母親的多方斡旋,亨利六世同意了,於1194年英國用10萬英鎊贖回理查一世。 當時英法有很深的矛盾,理查一世回來就準備和法王腓力二世發動戰爭,在軍事上法王不是對手,但是戰爭的龐大支出導致了1196年的倫敦抗稅起義。他在鎮壓阿基坦叛亂時身亡。身為英格蘭國王十年,在英格蘭的時間一共只有六個月。他娶納瓦爾的伯倫加莉亞(Berengaria of Navarre)(c. 1165/ 1170 -1230)為妻,無子女。
約翰 (King John 1167--1216 Lackland "無地王")在位時間:1199--1126簡介:為理查之兄。約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金雀花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亨利三世 ( King Henry III 1207--1272 )在位時間:1216--1272簡介:亨利三世 (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雖然他的在位時間相當長,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無名的國王之一。亨利三世的父親是英格蘭國王約翰。約翰死時他才九歲。反對約翰的英格蘭伯爵們當時正準備支持法國王子路易入侵英格蘭推翻約翰。約翰的不期之死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和平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他們迅速加冕約翰的兒子亨利為國王。在亨利年幼期間這些伯爵可以按大憲章作為國王的執政人來統治英格蘭。這些執政人一直統治到1227年。但亨利成人後他立刻開始重建國王的權利。法國專制王權是他的榜樣。他娶了法國普羅旺斯的艾莉諾為王后,許多他的法國親戚都獲得了權勢和財富。亨利長時間沒有公開任命任何管理某個領域的部長,許多領域沒有任何明確的負責人,這一切都使得他的統治很麻煩。許多英格蘭伯爵覺得他的統治方式很古怪。亨利本人非常崇拜1161年被提升為聖人的盎格魯-薩克森國王愛德華。他聽說愛德華衣裝樸素後他也只穿戴最簡單的大衣。他的寢室中有多幅愛德華的像,它們用來在他入睡和醒來時引導他。此外他將他大兒子命名為愛德華。亨利決定愛德華建立西敏寺所在的區為王國的權力中心。英格蘭貴族集會的西敏宮成為王國最大的慶祝場所。他聘請法國建築師將西敏寺改造為歌德式,這項工程從1245年開始,而改造後的西敏寺的中心將是愛德華國王的紀念堂。但亨利的統治越來越困難了。在西蒙·德·蒙德福特的領導下英格蘭的伯爵們要求更多的發言權。蒙德福特出生於法國,他是亨利大力提拔的外來者之一。但後來夢德福特沒有爭取亨利的意見就與亨利的一個妹妹結婚後兩人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1250年代亨利甚至試圖控告蒙德福特。為了為他的二子埃德蒙德獲得一個爵位,他資助教皇在西西里島上的一場戰爭。這件事使英格蘭的伯爵們感到亨利越來越像他父親了。他們必須好好地監視他的行動。蒙德福特成為提出重立大憲章的首領。要求國王與伯爵議會分權。1258年七名最主要的伯爵迫使亨利同意牛津條例,這實際上就是放棄專制王權,將權力交給一個由15個伯爵組成的議會來領導政府事物,以及建立一個每三年一次的國會來監視伯爵議會的成果。亨利被迫參加一次集體的宣誓支持牛津條例。此後數年中雙方的意見越來越背道而馳。1261年亨利從教皇手中獲得了一個訓令說他不必遵守這個誓言。雙方開始武備。亨利方的首領是他的長子愛德華。內戰開始了。1263年蒙德福特和他的支持者們佔據了英格蘭的東南部,1264年亨利戰敗被俘。蒙德福特乘機擴大了議會的範圍,每個郡和許多重要的城市都參加,這遠超過了過去的貴族議會。許多蒙德福特一開始的支持者感到蒙德福特太遠離他本來的目標了。但15個月後愛德華得以逃脫俘虜,他重返戰場。從1265年開始戰局開始對國王有利了。反叛者受到了懲罰。亨利命令建立的愛德華的紀念堂終於於1269年完工。從1270年開始所有的政府工作都由他的兒子愛德華領導。他1272年去世,死後他的遺體一度放在愛德華的墓中,因為他本人的棺材還沒有造好。他的繼承人是他的長子愛德華一世。
愛德華一世 (King Edward I 1239---1307 Long Shank "長腳王")在位時間:1272--1307簡介:英王愛德華一世(1239-1307)愛德華一世在位時間為1272到1307年。在英國人心目中,他是一位偉大的君主——他能征善戰,為英國掠奪了許多土地和財富。在愛德華一世時期,英國無疑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愛德華一世的血脈一直傳承到後來英國最著名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愛德華一世長得相當英俊,而且身材高大有一雙極長的腿(大概和軀幹的比例符合黃金分割),因此有一個外號「長腳」。當威廉姆·華萊士和羅伯特·布魯斯血氣方剛地反抗英格蘭的統治時愛德華一世已經是個白髮蒼蒼的老者,但在年輕時代他可也是個敢於衝鋒陷陣並武運亨通的武士級國王。他擊敗了威爾士的末代君主李威林,並順利奪得他的王國;而後進攻蘇格蘭,雖然最終也未能達到完全控制蘇格蘭的目標,但卻為今天的統一的英倫三島打下最初的基礎。儘管他在對外政策上的確十分狠毒,可在英格蘭歷史上他也算得上是一位英武的開明君主,其軍事才能和政治鐵腕都極為不凡:首先,他完備了英格蘭的軍事制度和各個兵種。他召集了一支裝備精良的重鎧騎兵,並開創了長弓兵的先河。之前,西歐各國在這軍事上都是重騎兵輕弓兵的,而弓兵的潛在威力在愛德華一世的手上被充分挖掘出來。同時,他創造了先用弓兵擾亂敵方戰陣,騎兵跟上衝擊的戰術。正是憑藉他所締造的英格蘭軍隊和戰術,幾十年後在其嫡孫英王愛德華三世橫掃法國,取得了「英法百年之戰」前期的輝煌勝利。其次,「大憲章」制度是在英王愛德華一世時被得到了最終確定。「大憲章」是在他的祖父英王約翰(1199-1216)手裡被簽定的,但當時只是個象徵性的妥協文件,因為國王要維護龐大的軍費開支與貴族議會苟合而不得以為之。也許英王約翰當時會想——到我孫子輩這個文件就會被廢掉的,沒想到在他的孫子英王愛德華一世手裡「大憲章」得到了法律化並一直延續了800年。從某種意義上講,「大憲章」其實並沒有削弱或者限制王權。相反,「大憲章」保證了從征服者威廉(伊麗莎白一世的侄子)到如今的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血脈相連不斷——正是因為「國王也必須遵守法律」,所以英國王室現在才能存在。而倡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史雖然輝煌,但時代一變帝王的後裔們也隨之灰飛湮滅了……愛德華一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與卡斯泰爾家族的艾琳娜結婚。他們非常相愛,1290年艾琳娜於威爾士去世,在她的遺體運回倫敦的路上愛德華一世在每一個驛站都樹立了一個十字架。至今,倫敦還保留著一部分這種十字架,並被稱為「王后十字架」。自從愛人死後愛德華一世始終沒有再娶,但他的性格卻日趨暴戾和殘忍,也許之後他對外殘暴的外交政策和這也不無關係。
愛德華二世 ( King Edward II 1284--1327 )在位時間:1307--1327簡介:愛德華二世1284年出生於威爾士,是愛德華一世的長子。幼時國王父親經常不在身邊,他從小跟媽媽生活在一起。1290年母親死後,父親愛德華一世的脾氣變得愈來愈暴躁,經常很粗暴地對待他,在這種環境成長下的愛德華二世漸漸形成了懦弱、害羞、毫無男子氣概的性格。 愛德華一世不喜歡這個沒用的兒子,因此也就沒怎麼教他治國之道。1307年愛德華一世死後,愛德華二世即位,但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這個強大的國家。因此,大權落在了愛德華二世的最親密朋友和情人——皮爾斯·嘎福斯通的手中。 嘎福斯通也不是什麼好材料,把國家治理得一團糟。英國貴族對他的不滿與日俱增,他們要求愛德華二世放逐嘎福斯通,但愛德華二世拒絕了。於是,1312年貴族們設計暗殺了嘎福斯通。然而,不久愛德華二世又有了新寵迪斯潘塞爾父子,並將國家大權交給他們處理(BS~)。 1314年,蘇格蘭在巴諾克本大敗英軍,同時英國在與法國的戰爭中也損失巨大,愛德華二世的聲望更加急劇下跌。貴族們對無能的愛德華二世徹底失望,1320年在蘭卡斯特伯爵的領導下部分貴族發動叛亂。歷經兩年的國內戰爭,最後以愛德華二世與迪斯潘塞爾父子的勝利告終,蘭卡斯特被處死刑,但英格蘭的國力也由此大衰。1327年,愛德華二世的王后伊莎貝拉和情人羅傑·莫泰莫爾率領法軍侵入英格蘭,活捉愛德華二世並將其監禁。數月後,愛德華二世死於獄中。
愛德華三世 ( King Edward III 1312--1377 )在位時間:1327--1377簡介:愛德華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非同尋常的早年生活愛德華三世是被謀殺的昏君和同性戀者愛德華二世的兒子,生於伯克郡溫莎。其母法蘭西的伊莎貝拉與情夫第一代馬奇伯爵羅傑·莫蒂默合謀廢黜愛德華二世後成為英格蘭的實際統治者。馬奇伯爵獲得大量封地(包括著名的登比封地)並在英格蘭飛揚跋扈。1327年2月父王已遭廢黜後,愛德華三世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沃爾特·雷諾茲(此人是愛德華二世的寵臣之一)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實權被攝政的太后和其情夫馬奇伯爵掌握。然而,愛德華三世很快聚集起實力懲罰殺死他父親的人。1330年,愛德華三世親政,立刻下令處死羅傑·莫蒂默並沒收其財產。愛德華三世與百年戰爭1336年,為報復法國國王腓力六世侵犯在佛蘭德的英國商人,愛德華三世曾下令禁止向法國出口羊毛。由於對腓力六世繼承法國王位不滿(愛德華是法國卡佩王朝最後一代國王查理四世的外甥),愛德華三世對法國懷有越來越大的敵意。1337年,愛德華三世正式自稱為法國國王,而且此後直到1801年,每個英國國王也都自稱是法國國王。他旋即聯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拼湊一支反法力量。當1338年腓力六世宣布沒收他在法國的一切領地時,愛德華的怒氣爆發了。1339年、1340年他從法國北部發動了兩次失敗的進攻嘗試;1340年6月,英國艦隊在斯勒伊斯海戰中卻大獲全勝。但軍費開支過於巨大使愛德華三世無力持續作戰。1344年他甚至宣布破產,導致佛羅倫薩的兩家大銀行倒閉。1346年,愛德華三世攜長子黑太子愛德華捲土重來,在克雷西戰役中大敗法軍。這次戰鬥是傑出的將領黑太子愛德華初次亮相,也是在此戰中,歐洲人第一次使用了火器。到1347年,愛德華三世已攻佔法國重鎮加來,並準備進軍巴黎加冕。1348年,他拒絕了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邀請。1356年英軍在普瓦捷戰役中再度取得大勝,並俘獲了法國國王約翰二世。愛德華三世即與法國貴族(他們各懷鬼胎)簽訂加來條約,控制了法國北方的大片領土,但承諾放棄法國王位。1359年愛德華三世再次入侵法國,圍攻蘭斯,而後更推進到巴黎;在那裡,他與法國攝政王太子查理(後為國王查理五世)簽署了布雷提尼和約。1360年,他在法國封黑太子愛德華為阿基坦公爵。1364年查理五世正式即位後,拒絕承認加來條約,愛德華就又開始使用法國國王的稱號。但查理五世是一個難以對付的對手,他採取了不少有力度的改革措施。同時,在法國出現了迪·蓋克蘭這樣的優秀將領。總之,愛德華三世的戰爭計劃從此就開始失利。他的擴張活動到此為止了。其他政績1348年,愛德華三世統統之下的英國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災難之一——黑死病。他頒布了一些法令來強迫人們繼續勞動。1353年,英格蘭國會通過法案,禁止民眾向教會法庭上訴及向教皇交納什一稅。大約在1348年,愛德華三世創立了嘉德騎士團。愛德華三世在位時的另一個主要的敵對目標是蘇格蘭。早在1333年,愛德華三世擊退過入侵英格蘭的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一世。1356年他又曾進入蘇格蘭南部。愛德華三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他在晚年卻變得昏庸,並受到情婦佩雷斯夫人的控制。也是在這時,被認為是異端的羅拉德派宗教改革運動盛行起來。
理查二世 ( King Richard II 1367--1400 )在位時間:1377--1399簡介:理查二世(Richard II,1367年1月—1400年2月14日),英格蘭國王,1377年到1399年在位。黑太子愛德華之子。繼承祖父王位,但是實權被叔父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把持。由於這個原因而記恨蘭開斯特家。親政後驅逐了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並沒收其領地。1399年,亨利在國王遠征愛爾蘭時舉兵拘捕了國王,並讓國會同意將理查廢黜,由亨利即位。蘭開斯特王朝開始。蘭開斯特王朝 House of Lancaster
亨利四世( King Henry IV 1367--1413 )在位時間:1399--1413簡介: 亨利四世(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子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長子。出生在波林布魯克。支持堂兄理查二世鎮壓格洛斯特公爵叛亂。但是不久由於霍爾福德公爵的挑撥,在1395年被驅逐並沒收領地。起兵征討理查。由於受議會擁戴而即位,開創了國王尊重議會意見的先河。
亨利五世( King Henry V 1387--1422 )在位時間:1413--1422簡介:亨利五世 Henry V (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在他短暫的九年統治期間,他取得了中世紀任何一位英格蘭國王都未取得過的軍事輝煌。亨利五世是英王亨利四世之子,母為瑪麗·德·伯翰。生於蒙茅斯(在威爾士)。在他出生時他父親還只是德比伯爵。當德比伯爵被放逐期間,亨利被國王理查二世收養,並得到很好的教育。德比伯爵篡位後,即封亨利為威爾士親王。1413年3月20日,亨利五世加冕為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戰爭戰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愛德華三世更大的勝利。當時法國內部矛盾重重:國王查理六世長期患精神病;兩大貴族集團奧爾良派與勃艮第派流血衝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實際上,他使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背叛自己的國家轉而支持英國。 1415年亨利五世正式侵入法國。事實證明,他是比愛德華三世更善於發揮英格蘭長弓手威力的指揮官。他首先攻下埃夫勒,繼而向沿海重鎮加來進軍。在這期間,亨利五世宣稱他要得到法國的王冠。以少勝多的阿讓庫爾戰役(1415年)幾乎摧毀法國人的鬥志。此後英軍不斷取勝,1419年全部征服諾曼底,隨即法國北部第一重鎮魯昂投降。 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查理六世簽訂特魯瓦條約。這份條約對英格蘭來說是難以置信的巨大勝利:條約規定,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的女兒瓦盧瓦的凱瑟琳(法語讀卡特琳)結婚,並且查理六世死後其法國王位由亨利五世繼承(剝奪了法國王太子夏爾的繼承權)。亨利五世實際成為法國的攝政。 此時的亨利五世可謂青雲得意,然而他的輝煌轉瞬即逝。當他在政治上達到權力的頂峰時,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萬塞訥附近的一次戰鬥中,斑疹傷寒奪走了亨利五世年輕的生命。 家庭 妻子:凱瑟琳(瓦盧瓦的),1420年6月20日結婚 子女:亨利六世(獨生子)
亨利六世 ( King Henry VI 1421--1471) 在位時間:1422--1461簡介:亨利六世 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蘭卡斯特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國王(1422—1461;1470年—1471年)。出生後九個月即位。由於外祖父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而身兼英法兩國國王。叔父貝德福公爵攝政。由於法國出現聖女貞德,英國在百年戰爭中失利。喪失在法國的全部領地。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約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布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對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廢除攝政,雙方的長期混戰從此開始。因為約克公爵理查要求王位繼承權,展開了英國貴族內戰(玫瑰戰爭)。1460年被約克公爵抓獲,約克公爵宣布自己為英格蘭國王,但是不久戰死。理查之子愛德華進入倫敦即位。亨利逃亡到蘇格蘭,後再度被抓獲,幽禁於倫敦塔。在沃里克伯爵幫助下曾於1470年複位,次年沃里克戰死,亨利再度被抓獲而處死。蘭開斯特王朝結束。約克王朝 House of York
愛德華四世 ( King Edward IV 1442--1483) 在位時間:1471--1483簡介: 愛德華四世(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蘭國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約克公爵理查之子。父親理查在1460年戰死後作為約克派首領。1461年即位。1470年亨利六世複位,他在法國軍隊幫助下擊敗了沃里克伯爵,並將亨利六世殺害於倫敦塔。作為一位青年將領,愛德華四世表現得十分出色。他十九歲起兵,果斷而迅速的結束了蘭開斯特王朝的統治,使得約克家族在玫瑰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他擊敗了安茹的瑪格麗特(亨利六世的妻子)的軍隊,從而阻止了蘭開斯特王朝復辟的危險。作為英格蘭君主,愛德華四世待人接物面面俱到。當時國外的使者曾經驚異於愛德華天才的社交能力。他接見使者時總是表現的和藹可親,親和力十足,總能活躍氣氛,使尷尬的局面得到緩和。當時的一位編年史作家多梅尼科·曼西尼(Domenico Mancini)記錄了這樣的場面:「與國王見面令人如沐春風。首次覲見的人面對著宮廷的排場,感受著王者的氣勢,不免會手足無措。為了幫他們恢復勇氣,國王甚至會親切地拍拍他們的肩頭以示鼓勵。」但愛德華四世在用人方面犯了三個錯誤。 1。愛德華四世縱容沃里克伯爵,導致後者飛揚跋扈,視國王為自己的傀儡和保護者。沃里克伯爵甚至擅自安排國王的婚事,但愛德華四世不滿足於被沃里克控制。他在沃里克伯爵前往法國為自己求親的時候,果斷的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成婚,藉助伍德維爾家族的勢力打擊沃里克伯爵。所有這些最終導致了愛德華與沃里克的公開決裂。此後,沃里克伯爵與安茹的瑪格麗特聯手,玫瑰戰爭戰端再起。2。愛德華姑息他的兄弟克勞倫斯公爵,以致後者野心膨脹,欲取兄長而代之。1469年,克勞倫斯公爵與沃里克伯爵聯手向愛德華髮難。雖然克勞倫斯公爵最後因為沃里克和瑪格麗特的聯盟而重歸兄長麾下,但這件事畢竟告訴所有意欲不軌的王位覬覦者們,約克家族沒有看起來得那麼團結。 3。這個錯誤會讓愛德華死不瞑目。1483年,病危的國王還怕王后的外戚家族勢力太強,威脅自己兒子的統治,就任命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為愛德華五世的攝政。但理查違背諾言,囚禁了愛德華五世和他的弟弟約克公爵,還生生把他們填進了倫敦塔的牆裡。理查自封為王,就是理查三世。 愛德華死後2年,眾叛親離的理查三世被蘭開斯特家族的表親、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推翻,約克家族最終輸掉了玫瑰戰爭。標誌著大英帝國時代來臨的都鐸王朝開始了。
愛德華五世 ( King Edward V 1470--1483 )在位時間:1483簡介: 愛德華五世 (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約1483年),英格國王,1483年在位。 愛德華五世是愛德華四世的長子,他父親死後即位為英國國王,但不到一年,就和他唯一的弟弟約克公爵理查一起神秘的失蹤(。由他們的叔父攝政王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三世即位。當時正是英國紅白薔薇戰爭的混亂時期。兩年後,理查三世也被殺。 托馬斯·莫爾的著作中描述後來,紅白薔薇戰爭的贏家、都鐸王朝的亨利七世在酷刑對待支持敵對的約克王朝流亡貴族詹姆斯·泰萊爾時,泰萊爾承認是由理查三世授意,他將兩位王子殺死於倫敦塔內,但其屍體已被搬離。但現時托馬斯·莫爾的紀錄被認為是修辭的伎倆而不可以當成歷史事實。1674年,工人在整修倫敦塔時發現一個裝有兩具小骸骨的盒子。起初不以為然,後來懷疑它們可能是兩位王子的骸骨,在查理二世授意下放在西敏寺。1933年的專家考證認為其中一具骸骨比另一具大;可是由於骸骨已經殘缺不全,專家們不能決定其何時去世或性別。 法國畫家德拉羅什用這個題材創作了一幅畫,生動地再現了被囚困在倫敦塔內兩兄弟面臨死亡時的恐懼與無奈的心情。
理查三世 ( King Richard III 1452--1485 )在位時間:1483--1485 簡介: 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愛德華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為攝政王,殺害侄子愛德華五世後即位。鎮壓了要求王位繼承權的白金漢公爵叛亂。但是在和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的交戰中,由於部下威廉·斯坦利叛變而失利被殺。約克王朝結束。儘管因為篡位而名聲不好,但是很有政治才能。
都鐸王朝 House of Tudor
亨利七世 ( King Henry VII 1457--1509 )在位時間:1485--1509簡介: 亨利七世 (英文名King Henry VI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里士滿伯爵愛德華·都鐸和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孫女瑪格麗特之子。被視為蘭開斯特派首領。曾流亡法國。1485年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宣布繼承英格蘭王位。1486年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結婚,宣布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併,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採取聯姻政策。長子阿瑟娶西班牙公主,長女瑪格麗特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獎勵工商業發展。被稱做賢王。
亨利八世 ( King Henry VIII 1491--1547 )在位時間:1509--1547簡介: 亨利八世(生於1491年6月28日–卒於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開始在位,這時英國已經逐漸從一個歐洲偏遠蠻荒的小國發展成為有影響的大國,他的父親亨利七世在位時,執行睦鄰友好政策,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蘇格蘭和法國的王儲,為自己長子娶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為妻。但婚後不久他的長子因病去世,當時西班牙和法國不和,他為了維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圖挽留長媳,經向教皇請示,(根據天主教教規夫妻結合是上帝的旨意,不允許離婚再嫁娶,喪偶再嫁也需要教皇批准。)教皇批准可以再嫁他的次子,當時只有12歲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8歲即位並娶寡嫂凱瑟琳,但他妻子只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瑪麗(後來的瑪麗一世)以後幾次生育的孩子都早夭,此前英國尚未有過女王,而且有迷信說法說弟娶兄嫂不吉,他又和女侍官產生了婚外情,他讓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請離婚,因為他這次婚姻是教皇親自批准的,這為教皇出了一個難題,因為當時教廷亦不想得罪有強大勢力的西班牙。教廷遲遲不能批准他離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經懷孕。他著急採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職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納教稅,最後直至沒收教會財產,迫使教皇開除他的教籍。在當時受宗教改革思潮影響者的鼓吹下,他宣布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自任英國教會最高權威。從此英國教會成為聖公會,基督新教的一個單獨教派。聖公會是新教中改革最不徹底的一個教派,因為它和天主教沒有任何理論原則的分歧,只是不承認教皇的權威,以及只有部份禮儀簡化了。 亨利八世的第二個妻子也只為他生了一個女兒伊麗莎白(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將第二個妻子以通姦罪處死,因為他離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准了,第三位為他生了一個兒子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國王)又因病去世。他先後娶了6位夫人,全部沒有好結果:第一位逼迫離婚,第四位德國新教公主協議離婚,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後一位因他去世幸免於難,另外兩位被他處死。 他臨死時設下遺囑,由愛德華和他的後代繼位;如果愛德華沒有後代,愛德華死後由瑪麗和她的後代繼位;如果瑪麗沒有後代,瑪麗死後由伊麗莎白和她的後代繼位。他沒有想到如此嚴密的安排,最後三位繼承人都沒有後代,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都鐸王朝也終結了,王位傳給伊利莎白表姐的兒子。
愛德華六世 ( King Edward VI 1537--1553 )在位時間:1547--1553 簡介: 愛德華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國國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亨利八世獨子。母親是其第三個妻子,死於難產。九歲即位,舅父薩默塞特公爵愛德華·西摩(Edward Seymour, 1st Duke of Somerset)攝政。堅持其父親的國教政策。1549年薩默塞特公爵在宮廷鬥爭中失勢,諾森伯蘭公爵(John Dudley, 1st Duke of Northumberland)攝政。由於國王年輕病弱,在位六年便去世。 愛德華六世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他對近代英國的影響很大。愛德華鞏固了亨利八世所建立的英格蘭聖公會,基本上完成了英國的宗教改革。這些措施雖然在瑪麗一世(愛德華德異母姐姐,女王,1553——1558年在位)時期被基本推翻,但實際上已經深入人心。所以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繼位之後迅速得到了恢復。
簡·格雷 ( Lady Jane Grey )在位時間:?簡介: 琴·格蕾或者簡·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蘭女王。她在位僅於1553年內數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爭論(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國女王)。
瑪麗一世 ( Queen Mary I 1516--1558 the Bloody "血腥瑪麗")在位時間:1553--1558簡介: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麗莎白一世所顛倒。 瑪麗一世的早年生活非常不幸。她的父親亨利八世對她的母親阿拉貢公主凱瑟琳失去興趣之後,決心和凱瑟琳離婚。但夫妻倆都是倔強的脾氣。凱瑟琳堅持認為自己是王后,而且決心與亨利八世抗爭到底。事實上,凱瑟琳從烹飪到女工針織,再到打理國務無一不通,她唯一的錯誤就是上了年紀。為了和凱瑟琳離婚,然後把他心愛的安妮·博林拱上王后的寶座,亨利八世不惜和不准許他離婚的天主教廷決裂,成立了英格蘭聖公會。 此後瑪麗公主的命運就更為坎坷。她不被允許和母親見面,在各種場合,她的稱呼是「瑪麗·都鐸」小姐而不是公主,父親對他百般排擠,她的侍女被撤換,然後她被軟禁、被剝奪了一切稱號,但她還是倔強的稱自己為國王的合法的女兒,而不是什麼私生女。這是的亨利八世十分憤怒。他取消了女兒所有可能的親事,包括當時最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他是瑪麗的表哥)和富庶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 但是厄運在亨利八世死後基本結束。1553年,瑪麗推翻了九天女王簡·格雷郡主的統治,成立了天主教政府。正是早年不幸的生活造成了她對新教的怨恨和暴戾的脾氣。她嫁給她的侄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通過這樁不得人心的婚姻來加強天主教的勢力,但是新郎幾乎根本沒在英格蘭居住過,那就談不上什麼後代了。所以1558年,瑪麗女王死後,她的妹妹伊麗莎白公主就理所應當的成了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 幾乎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叫瑪麗的女王,那就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 她的統治結束後,新教徒伊麗莎白一世登上王位,天主教統治結束。
伊麗莎白一世 ( Queen Elizabeth I 1533-1603)在位時間:1558--1603簡介: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 Queen Elizabeth I 公元1533~公元1603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在她當政的45年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燦輝煌,軍事上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在她生活的時代英國國王不是只充當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國黃金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歸功於她。 伊麗莎白於1533年出生在英國的格林威治。她父親是領導英國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親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個妻子。1536年安娜被斬首,幾個月以後英國國會宣布當時三歲的伊麗莎白是私生子(這一直是大多數英國天主教徒的看法,因為他們認為亨利和原配妻子離婚是非法的)。儘管遭到了英國國會的這種挫折,伊麗莎白還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當伊麗莎白13歲的時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隨後的十一年中英國統治者的功績並不是特別突出。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兄長愛德華六世從1547年執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統治下,政府推行堅決支持英國新教的政策。瑪麗女王一世在其隨後當政的五年期間,支持羅馬教皇的至高權力,恢復了羅馬天主教。 在瑪麗統治期間,英國國教徒遭到迫害,約有300人被處以死刑(這使女王有了一個不光彩的綽號「血腥瑪麗」)。伊麗莎白被逮捕,並被押在倫敦塔,雖然後來被釋放,但在一個時期內生命仍處於危險之中。1558年當瑪麗死去由25歲的伊麗莎白繼位時,舉國一片歡騰。 年輕的女王即刻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法國的戰爭;與蘇格蘭和西班牙的緊張關係;尤其突出的是英國國內的宗教派別之間的尖銳矛盾。 後一個問題首先得到了解決。伊麗莎白執政不久就通過了「至高權力與同一性法案」(1559年),確立英國聖公教為正式的英國宗教。這使溫和的英國國教徒感到滿意,然而清教徒想要進行一場更激進的改革。但是伊麗莎白在其整個統治期間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堅決的貫徹執行。 蘇格蘭女王瑪麗的處境使宗教形勢複雜化了。瑪麗被迫離開蘇格蘭,來到英格蘭避難。在那裡她很快就發現自己成了伊麗莎白的階下囚。伊麗莎白沒有採取武斷行為。瑪麗是羅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權繼承英國王位。這意味著在叛亂或暗殺得逞的情況下,英國還會再有一個天主教女王。事實上在瑪麗被監禁的19年期間,發生了幾起反對伊麗莎白的陰謀,而且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瑪麗參與了這些陰謀。1587年瑪麗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伊麗莎白勉強在死刑執行書上籤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數議員巴不得早就把瑪麗處以死刑。 宗教鬥爭不可避免地給伊麗莎白帶來了危險。1570年教皇庇護五世把她逐出教會,下令廢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殺伊麗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勢也有對伊麗莎白有利的一面。她執政期間英國教徒總是擔心天主教會在英格蘭復辟,而伊麗莎白對此有所防禦。這確實是她受廣大教徒歡迎的主要原因。 伊麗莎白開展靈活多變的對外政策。1560年她締結了愛丁堡條約,該條約提出了一個與蘇格蘭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英國與法國的戰爭結束了,而且兩國的關係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勢卻迫使英國與西班牙發生了衝突。伊麗莎白企圖避免戰爭,但是由於16世紀西班牙有好戰的天主教勢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國之間的戰爭大概是無法避免。發生在荷蘭的一場反對西班牙統治的叛亂是起積極作用的一個因素。荷蘭的叛亂分子大多數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圖平息這場叛亂,於是伊麗莎白就對荷蘭叛亂分子予以援助。伊麗莎白本人並不十分熱衷於戰爭,但是大多數英國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議會倒比她更熱衷於戰爭。因此當與西班牙的戰爭最終在16世紀80年代末期爆發時,英國人民是堅決支持伊麗莎白的。 伊麗莎白長年不斷地發展英國海軍。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為了入侵英國迅速發展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無敵艦隊。無敵艦隊所擁有的艦隻幾乎和英國艦隊相差無幾,但是水兵的數目卻比後者少得多;況且英國水兵訓練有素,船隻的質量較好,並擁有更多的火力裝備。1588年雙方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以無敵艦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國的這場勝利牢固地樹立起了作為世界頭號海軍大國的地位,直到20世紀它還保持著這種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麗莎白總是勤儉持國。在她早期執政的歲月里,英國國王政府的財政狀況很好。但是由於與西班牙戰爭耗資巨大,在她晚期執政的歲月里,國庫狀況不佳。但由於國王政府保持廉潔,整個國家還是比她登基時繁榮昌盛。 伊麗莎白在位的45年(從1558到1603年)被認為是英國的黃金時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國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亞就產生在這個時代。這一成就中當然包含著她的一份功勞:她不顧倫敦地方當局的反對,支持莎士比亞劇院。但是音樂和繪畫卻不如文學那樣光彩奪目。 伊麗莎白時代也是英國探險的時代。有開往俄國的探險,有馬丁·弗羅比歇和約翰·戴維斯發現通往遠東的西北之路的創舉,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過加州的環球航行,有沃爾特·羅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無意中發現了英國移民的奇遇。 伊麗莎白的最大過錯也許就是她不願意提出王位繼承人。她不僅僅一生未嫁,而且總是迴避指定繼承人。這也許是因為她擔心無論誰被指定為繼承人都會很快成為她的危險對手。不論伊麗莎白未提繼承人的理由是什麼,她假如早亡(假設真的死在蘇格蘭的瑪麗之前任何時候),英國也許會為繼承人問題陷入一場內戰。但是英國是幸運的,因為伊麗莎白一直活到70歲。她在臨終遺囑中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蘇格蘭瑪麗之子)為她的繼承人。雖然這使英格蘭和蘇格蘭並屬於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卻是一個前途未卜的選擇。詹姆斯和他的兒子都是獨裁者,在大不列顛不得民心,結果在該世紀中期爆發了一場內戰。 伊麗莎白是個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過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謹慎。她顯然討厭戰爭和流血,但是需要時她毫不猶豫。她同父親一樣是通過與議會合作而不是與它對立來掌握政權。她公開宣稱操守貞潔終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認為她是異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錯誤的。恰恰相反,她喜歡男子,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伊麗莎白在挑選大臣方面頗具匠心。當然她的功績的一部分應歸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勛爵),他從1558年直到1598年死時一直是她的首席顧問。 伊麗莎白的主要功績可歸納如下。第一,她領導英國在沒有嚴重流血的情況下通過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階段。這與德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那裡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喪生。由於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國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間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統一。第二,她執政的45年是世界上偉大民族之一的黃金時代。第三,在她執政期間,英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列強國,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一直保持著這種列強國的地位。 伊麗莎白在本冊中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本書列入的人物基本上是偉大的發明家和創立新思想或改變政策的人物。伊麗莎白不是發明家,她的政策基本上謹慎保守,但是在她的統治下所取得的進步遠遠超過了那些認真實行改革的大多數統治者在當權中所取得的進步。 伊麗莎白無心處理議會和國王之間相對權力這個棘手的問題。她從不當暴君,這對於發展不列顛民主也許比她頒布一部民主憲法更有利。伊麗莎白不追逐軍事功勛,對建立龐大帝國也不感興趣。的確,在伊麗莎白的統治下,英國不是一個帝國。但是她給英國留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為隨後發展起來的大不列顛帝國奠定了基礎。 不列顛在海外眾多附屬國是在伊麗莎白死後獲取的──大多數是在她死後很久獲取的。許多其他人為大不列顛帝國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無論如何都可以看作是歐洲的全盤擴張和英國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應該注意到,在大西洋海岸的其它重要的歐洲國家(法國、西班牙以至葡萄牙)也成為巨大的海外帝國。 同樣,伊麗莎白在反對西班牙的威脅、保衛英國的鬥爭中所起的作用也容易被誇大。回過頭來看,西班牙似乎未曾對英國的獨立構成真正嚴重的威脅。我們應該記得英國艦隊和無敵艦隊之間的戰鬥根本沒有完結(英方未損失一隻軍艦)。進一步來說,即使西班牙軍隊在英格蘭登陸成功,也極不可能會征服該國,西班牙軍隊在歐洲其它地區也未取得顯著的成功。如果西班牙未能平定小小的荷蘭所發生的一場叛亂,實際上它就不會有征服英國的機會,這看來是顯而易見的。到了16世紀英格蘭的民族主義非常強大;西班牙人的征服是不可能的。 那麼應該給伊麗莎白排個什麼名次呢?她基本上是一個區域性人物,與俄國彼得大帝相比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考慮到彼得的創造精神遠比伊麗莎白要大以及他將俄國引上了嶄新的行程,我覺得要把伊麗莎白排在彼得之上就難於說服一個不偏不倚的俄國人。但是考慮到英國和英國人自從伊麗莎白以來幾百年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伊麗莎白遠遠排在彼得之後也是錯誤的。歷史上只有少數幾個帝王所取得的成就才能和他倆相匹敵,這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顯而易見的。 儘管如此,現代的研究表明,伊麗莎白一世的功績顯然沒有人們所料想的那樣偉大。一方面,英西戰爭未能真正使英國成為海上霸主,西班牙無敵艦隊雖然受到了重創,但它並沒有真正被消滅。西班牙依靠它龐大的殖民體系和富庶的經濟輕易的彌補了戰爭造成的財政損失。西班牙真正退出歷史舞台是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之後。另外,伊麗莎白在處理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問題上也有失偏頗。1603年伊麗莎白去世之前,由於信仰新教英格蘭已經成為英倫地區的絕對主宰,伊麗莎白女王本人又因為信仰新教而被羅馬教皇開除教籍,她就不得不採取一些極端方法迫害天主教徒,這引發了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強烈不滿。此後英格蘭和愛爾蘭矛盾連連,直到1921年英國政府承認南愛爾蘭地區獨立,而北愛由雙方共管。 無論如何,伊麗莎白女王為後來的英國留下了一筆不小的寶貴遺產。1603年,女王去世于格林尼治,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兒子詹姆斯六世兼領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和英格蘭出現了短暫的統一。而英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王朝斯圖爾特王朝的開始也宣告著封建時代的結束。
斯圖亞特王朝 House of Stewart
詹姆斯一世 ( King James I 1566--1625 )在位時間:1603--1625簡介: 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 詹姆士是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與她的第二任丈夫達恩利伯爵亨利·斯圖亞特(Henry Stuart)所生的唯一兒子。出生後5個月,其父死亡,其母遭蘇格蘭貴族驅逐,流亡英格蘭。1567年,蘇格蘭貴族廢黜瑪利·斯圖亞特,詹姆士被立為國王,稱詹姆世六世,由幾個大貴族執政。1583年,詹姆士六世親政。1587年,其母瑪麗因捲入暗殺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陰謀而被處死。同年,詹姆士迎娶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的女兒安妮公主。160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指定詹姆士為其繼承人後駕崩。詹姆士即位為英格蘭國王,自封為大不列顛王國,稱詹姆士一世。詹姆士一世不了解英國議會,看不起議會下院,鼓吹君權神授。1611年,第一次解散議會。在執政最後的18年里,王子查理和白金漢公爵喬治·維利爾斯(George Villiers)操縱了一切。失去判斷力的詹姆士一世排斥在外。 在眾多的寵臣中,最受詹姆士一世青睞的喬治·維利爾斯(George Villiers)曾獲得白金漢公爵的封號。當時的歷史文獻清楚地記載著詹姆士一世與白金漢公爵及其前任寵臣薩默塞特爵士羅伯特·卡爾(Robert Carr)之間的感情:「現在看來,除了英俊之外,再沒什麼原因可以解釋他們為何會成為國王的選擇了。國王陛下那強烈的愛意或許說明他弄錯了對方的性別,把他們當成了女性,難怪薩默塞特爵士和白金漢公爵如此刻意地把自己打扮成女人的樣子。雖然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顯得妖冶放浪,但是他們在模仿女性方面的成就已經到了言語都無法形容的地步。」1625年,詹姆士一世駕崩。
查理一世 ( Charles I 1600--1649 )在位時間:1625--1649簡介: 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之子,1625年繼承王位。他在詹姆士宣揚君權神授等封建專制統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專制統治。他輕浮而又自以為是,是個王權無限論者。他對議會提出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非常不滿,1629年下令解散議會。他用逮捕、監禁和大量罰金來鎮壓敢於反對他的人。他模仿法國和西班牙大陸的君主制,力圖為自己建立不依靠議會的常備軍。他還採取措施,打擊資本主義工商業,並迫害清教徒。1640年4月,為籌措軍費,鎮壓蘇格蘭起義,他被迫召開中斷了11年之久的議會,5月又將其解散(史稱「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再次召開議會(直到1653年4月被克倫威爾解散,史稱「長期議會」)。議會決議處死查理一世的兩個寵臣,向國王公開挑戰。這次議會的召集,被視作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國王 (1625~1649)。1625年娶法國公主亨利埃塔·瑪麗為妻,生子女八人,包括後來任國王的查理二世(1660-1683),詹姆斯二世(1683-1688)。查理生性謹慎,刻板,與乃父相比,勤於政務,但往往不懂變通。虔信宗教,熱衷於藝術品尤其是美術作品收集,庇護與支持美術家,在其統治時期英國的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度。但在其治內,國王與議會的矛盾已經非常嚴重。儘管在他的努力下,財政問題比在詹姆斯一世統治時期大為好轉,但國王與議會在財政問題上緊張程度絲毫未減。由於議會拒絕讓步,1629年他解散了議會,從此開始了長達十一年的無議會統治時期,正是他的這一舉動在相當程度上埋下了他日後命運的伏筆。1639年由於英格蘭在愛爾蘭實行殘暴的統治,愛爾蘭人民起義。1640年,由於他在蘇格蘭強制推行與英格蘭同樣的宗教政策,蘇格蘭起義。戰爭的需要使國王不得不召開議會,旋因議會不馴解散,因此該次議會被稱為短期議會。但國王的財政問題並未解決,1640年11月長期議會召開。(今天先到這裡:) 1625年6月18日,查理一世召開第一屆議會,在徵收噸稅和鎊稅等問題上同議會發生衝突。 1628年,被迫接受國會提出的《權利請願書》。 1630年,查理一世強迫40鎊年收入的土地所有者繳納騎士捐並履行其他封建義務。 1634年又開徵噸稅,引起人民普遍反對。 1637年6月23日,蘇格蘭人民起義,反對在蘇格蘭強制推行國教會的祈禱儀式。 為籌集鎮壓起義的經費,1640年4月,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但遭議會拒絕。此屆議會僅存在3個星期,故稱短期議會(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因蘇格蘭起義軍攻勢猛烈,查理一世被迫再次召開議會。 1640年11月召開的長期議會反對以查理一世為首的封建王黨。查理一世企圖逮捕議會領袖,未遂。在英國開始了革命。 1642年初查理一世離開倫敦。8月22日發動內戰。 在兩次內戰中,查理一世均遭失敗。 根據議會設立的高等法庭的判決,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國者、殺人犯和人民公敵的罪名,於1649年1月30日在白廳前被斬首。
共和政府
奧利弗·克倫威爾 ( Oliver Cromwell 1599--1658 )在位時間:1649--1658簡介: 奧利弗·克倫威爾領導國議軍在英國內戰中大獲全勝,他是才幹傑出、叱吒風雲的軍事將領,是使國會民主政體成為英國政體的關鍵性的人物。 1599年克倫威爾出生在英國亨廷頓。在他的青年時期,英國被各教派之間的糾紛弄得動蕩不安,在任的國王信仰並且想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克倫威爾自己是一個農場主和鄉紳,一個虔誠的清教徒,1628年他被選進議會,但是為期不長,因為翌年國王查理一世就決定解散議會,獨自一人統治國家,直到1640年在對蘇格蘭人作戰需要資金的情況下,才召集了一個新議會。克倫威爾又當選為議員。新議會強烈要求國王不再實行專制統治。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從議會,於是1642年在忠實於國王和忠實於議會的軍隊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 克倫威爾站在議會一邊。他返回亨廷頓,組織一支騎兵隊同國王作戰。在歷時四年的戰爭中,他那傑出的軍事才能使之聲望日隆。在使戰爭出現轉機的關鍵性的馬斯頓戰役中,克倫威爾都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646年戰爭結束,查理一世成了階下之囚,而克倫威爾則被認為是議會方面最成功的將軍。 但是和平並沒有到來,因為內部發生分裂,各派別間存在著根本的分歧,還因為國王對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沒過一年,國王潛逃,企圖東山再起,重新糾集他的軍隊,就這樣第二次內戰爆發了。這場戰爭繼續的結果是克倫威爾擊敗了國王的軍隊,從議會中解除了占多數的溫和派議員,並於1649年1月30日把國王推上了斷頭台。 英國這時變成了一個共和國(叫做共和政體),臨時由一個國務委員會來領導,克倫威爾任國務委員會主任。但是保皇黨分子不久就控制了蘇格蘭和愛爾蘭,支持已被處死的國王的兒子──未來的查理二世。結果克倫威爾的軍隊成功地佔領了愛爾蘭和蘇格蘭。長期連綿不斷的戰爭最終在1652年以保皇黨軍隊被徹底擊敗而告結束。 由於戰爭已經結束,建立了一個新政府的時機應該到來了,但是還存在著實行立憲政體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克倫威爾的有生之年從未得到解決。這位清教徒將軍能夠領導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軍隊贏得勝利,但是他的威望卻不足以解決他的支持者中間存在著的社會衝突,不足以使他們對一部新憲法取得一致意見。這些社會衝突和宗教衝突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宗教衝突使新教徒內部四分五裂並且同羅馬天主教劃清了界限。 當克倫威爾開始執政時,1640年組成的議會所保留的成員都屬於一個數目不多、無代表性、過於激進的少數派,即所謂的殘餘議會。起初克倫威爾想要通過談判來進行新的選舉,但是當談判破裂時,他就用武力解散了殘餘議會(1653年4月20日)。從那時起直到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為止,曾先後成立和解散了三個不同的議會;採用了兩部不同的憲法,但都未能發揮作用。在此整個期間,克倫威爾靠軍隊的支持來維繫統治,實際上他是一個軍事獨裁者。但是他多次試圖建立民主政體和堅持拒絕別人給他加冕,其目的是表明他不想實行獨裁統治,他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的支持者們創建不出一種切實可行的政體。 從1653年到1658年,克倫威爾使用護國主的頭銜統治著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在這五年期間,他在不列顛建成了大體完好的政體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機構。他改善了粗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許猶太人再來英格蘭定居,在那裡實行他們自己的宗教(他們在三個多世紀以前被國王愛德華一世驅逐出境)。克倫威爾推行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他於1658年因患瘧疾在倫敦去世。 克倫威爾的長子理查德·克倫威爾繼承了父位,但是他統治的時間極為短暫。1660年查理二世恢復王位。奧利弗·克倫威爾的遺體被掘出來吊在絞刑架上。這種報復的行徑並不能掩蓋實行君主專制主義的鬥爭已經失敗的事實。查理二世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不想同議會至高無上的權力相抗衡。當他的繼承人詹姆斯二世企圖恢復君主專制主義時,頃刻間就被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給廢除了王位。革命的結果與克倫威爾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 一種君主立憲制,國王明確地服從議會,實行宗教信仰自由。 自從奧利弗·克倫威爾去世以來,他的品格成為了人們爭論不休的對象。許多評論家指責他是偽君子,指出他雖然總是在口頭上贊成議會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反對獨斷專行的統治,但是在事實上卻建立了一種軍事獨裁統治。大多數人卻認為,雖然克倫威爾在局面失控的情況下不得不實行獨裁統治,但他對民主政體的獻身精神是十分真誠的。據人們評述說他從不偏激,從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獨裁統治。他的統治通常是溫厚寬容的。 我們應該怎樣估價克倫威爾對歷史的總的影響呢?當然他的重要作用就在於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在英國內戰中打敗了保皇黨軍隊。既然在克倫威爾初露鋒芒之前的戰爭的初期,議會軍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失敗,看來要是沒有他,這支軍隊完全有可能不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克倫威爾勝利的結果使民主政體在英國得到了持續和鞏固。 人們不應該把這看作是無論如何都會發生的事件。在十七世紀,歐洲大部地區都正在朝著更強大的君主專制主義的方向發展;民主政體在英國的勝利是逆總的歷史趨勢而出現的事件,在隨後的年月里,英國民主政體的榜樣對法國啟蒙運動、法國革命和最終在西歐建立民主政體都是一個重要因素。還有顯而易見的是,民主勢力在英國的勝利對於在美國以及英國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建立民主政體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英國在世界上只是個彈丸之地,但是民主政體卻從英國湧向世界的其他某些範圍不小的地區。 如果不是哲學家約翰·洛克對於英國和美國建立民主制度也做出了幾乎同等貢獻的話,奧利弗·克倫威爾在本冊中的名次還要高些。克倫威爾基本上是一個實幹家,洛克則是一個思想家,因而很難估計他倆的相對重要性。根據洛克時代的才智狀況來看,即使沒有他本人,與之非常近似的政治思想也許會有人不久就會提出來。但是假如沒有克倫威爾,議會很可能在英國內戰中失敗。
理查·克倫威爾( Richard Cromwell 1626年—1712 )在位時間:1658-1659簡介: 理查·克倫威爾(Richard Cromwell,1626年—1712年),英國1658年-1659年的護國公,前任護國公是其父奧利弗·克倫威爾。他企圖繼承其父的獨裁政策,但在軍官和人民的逼迫下重新召開父親解散的議會。1659年議會宣布君主制復辟,1660年查理二世登基,他被撤護國公職。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House of Stewart
查理二世 ( King Chales II,復辟 1630~1685 )在位時間:1660~1685簡介: 查理二世: 蘇格蘭及英國國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 163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蘇格蘭及英格蘭國王。 生平: 查理一世與瑪利亞王後的長子,早年因其父王在內戰中失敗,生活孤獨貧困,顛沛流離。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後,被蘇格蘭議會立為蘇格蘭國王,以對抗清教徒的共和國。1650年抵達愛丁堡;1651年元旦加冕,稱查理二世。8月,入侵英格蘭,被打敗;10月抵達法國,法國和荷蘭的拒絕接納他,被迫輾轉歐洲。1660年,在多佛登陸,回到倫敦。1661年4月,加冕為不列顛國王;在首席大臣海德的斡旋下,只處死了九名簽署其父王查理一世死刑命令的圓顱黨人。1678年,借「天主教陰謀案」將議會中的天主教徒清除出去。1679年,簽署「人權保護法」。 其人: 查理二世意志堅定,隨機應變,知人善任,在充滿教派衝突的危機時仍能操縱大局。死後沒有留下合法的後嗣,但至少和情婦有14個私生子
詹姆斯二世( KING JAMES II 1633~1701 )在位時間:1685~1688簡介: 詹姆斯二世(James II,1633-1701) 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國王(1685-1688),查理一世之次子,查理二世之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1646年曾向議會軍投降,為約克公爵。1648年逃離英國,1652-1655年在法國軍隊服役,1658年又在西班牙軍隊里服役,反對克倫威爾政權。1660年隨查理二世回英國復辟,任王室軍隊最高統帥。1665、1672年發動英荷戰爭,在北美獲得大批殖民地。1664年攻戰荷蘭人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紐約。1668年皈依羅馬天主教。1673年議會通過「檢驗法案」,迫使他交出軍權。1679年因捲入天主教叛亂案離開倫敦。1680-1682年統率蘇格蘭軍隊。1685年繼位,鎮壓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默思公爵發動的叛亂,接著進行血的巡迴審判,全面推行復辟。1687,1688年兩次頒布天主教免罪法令,恢復天主教。1688年逮捕七個違抗免罪令的主教。後輝格黨和托利黨和解,共同發動宮廷政變,請女王瑪麗和奧倫治親王威廉來英國執政,史稱「光榮革命」。1689年詹姆斯二世在愛爾蘭策劃叛亂。次年,兵敗於博伊恩,其餘生在法國度過。其子孫繼續進行搗亂活動,史稱:「詹姆斯黨」叛亂。
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King William III,1650~1702, Queen Mary II,1662~1694) 在位時間:威廉三世-1689~1702,瑪麗二世-1689~1694簡介: 威廉三世 英格蘭的威廉三世(William III,1650年—1702年),即蘇格蘭的威廉二世、奧蘭治的威廉親王,奧蘭治親王、荷蘭執政、英國國王。他是荷蘭執政威廉二世與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之女瑪麗公主的兒子。 1672年,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與英國聯手攻入荷蘭。7月,威廉三世就任荷蘭執政,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結盟將法國人擊退。1677年11月,為與英國結盟,與表妹、英國公主瑪麗結婚。1688年11月,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自由議會邀請威廉三世登陸英國。1689年1月,英國議會宣布國王詹姆斯二世遜位,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及女婿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為國王,並通過「權利宣言」。4月,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共同加冕為英國國王。10月,議會通過「權利法案」,英國逐漸樹立立憲君主制和議會高於王權的政治原則。1694年,威廉三世的妻子、共治者瑪麗二世駕崩。1701年,議會通過「嗣位法」,規定了英國王位的傳承順序。1689年,與神聖羅馬帝國締結「維也納條約」,並對法國宣戰。1697年,與法國簽定「萊斯威克條約」,與法國停戰。1701年,加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2年,威廉三世駕崩。 瑪麗二世(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荷蘭王后、英國女王。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的長女,荷蘭執政、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的妻子和共治者(在英國)。 早年生活 瑪麗二世是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安妮·海德王后的長女,她還有個妹妹,就是後來的安妮·斯圖爾特女王。瑪麗二世並不是個理想的公主,雖然公主頗有姿色,但並不循規蹈矩。她有個不為人知的隱私,就是同性戀。她熱戀的對象是王家鷹苑管理員的女兒弗蘭西絲·阿斯普利。在一連串情誼連綿的信中,瑪麗毫不掩飾的表達了她對弗蘭西絲的愛情,但她顯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性別,而是口口聲聲地稱對方為「丈夫」。但是這段戀情無奈的,也如意料之中的結束了。 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 瑪麗和弗蘭西絲的戀情一方面由於後者的冷漠而告終,一方面也是因為父王的壓力。當她知道自己要嫁給那個身患哮喘的奧蘭治王子威廉的時候,她整整痛苦了一夜。不過她還是接受了這個結果,他們成婚之後瑪麗隨荷蘭王子回到荷蘭。她試著去愛那個若不經風的丈夫,好在後者對她也算全心全意。1688年,這對夫妻還一起結束了父親的統治,並攜手成為英國的統治者。 1694年,瑪麗二世死於天花,時年32歲。
安妮女王 ( Queen Ann 1665~1714 )在位時間:1702~1714簡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譯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大不列顛王國女王。 生平 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與丹麥王子喬治結婚。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成為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為英國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併,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聯合。由於安妮身體虛弱和無後嗣的憂慮,托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繫,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里公爵為政府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繼承。漢諾威王朝 House of Hannover
喬治一世 ( King George I 1660--1727)在位時間:1714--1727簡介: 喬治一世 (George I of Great Britain,1660年——1727年), 漢諾威選帝侯、英國國王。 生平: 漢諾威選帝侯奧古斯都和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索菲亞的兒子。在1698年,其父逝世後繼位為漢諾威選侯。1714年,英國女王安妮駕崩無嗣,根據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繼承英國王位,稱喬治一世,成為漢諾威王室的第一位國王。也是一個母語是德文,而且不會講流利的英文的英國國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是馬爾巴勒公爵和歐根親王手下的大將,喜穿一身大紅軍裝,在槍林彈雨中帶隊衝鋒。1727年,在漢諾威駕崩。
喬治二世 ( King George II 1683--1760)在位時間:1727--1760簡介: 喬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at Britain,1683年——1760年),英國國王,漢諾威選帝侯。 生平: 喬治一世與索菲亞·多魯西亞的獨生子,威爾士親王。1705年,與安斯巴赫的卡洛琳結婚,共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1727年,喬治一世駕崩後繼位為英國國王、漢諾威選侯,稱喬治二世。在政治上得到英國首任首相華爾波爾的支持,爭取到多數輝格黨人和有勢力的托利黨人對其正統地位的承認。1742年,華爾波爾首相在以威爾士親王弗雷德里克·路易斯王儲為首的反對派的壓力下辭職,喬治二世啟用卡特里特組閣。由於喬治二世重視漢諾威甚於英國,為保障漢諾威領地的安全,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支持奧地利與普、法、西聯盟作戰。更放下國內政務親自上歐洲大陸,率領德意志諸侯聯軍和少量英軍跟法軍作戰,於1743年取得迪廷根戰役大捷。1744年,議會以國王為德國利益而損害英國利益為由,迫使卡特里特首相辭職。1745年,詹姆斯二世的孫子、小王位覬覦者查爾斯王子在蘇格蘭登陸,並控制了蘇格蘭大部分地區。喬治二世派其子坎伯蘭公爵討伐小王位覬覦者取得勝利,小王位覬覦者被迫逃亡,在流亡中度過一生。1746年,老皮特內閣組成。1760年,因心臟病發作猝死。 其人: 喬治二世一生熱愛軍事。1743年,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的代廷根戰役中指揮與法國作戰,在失去戰馬的情況下,步行揮劍指揮戰鬥,最終以很少的代價贏得了戰鬥。他是最後一位出現在戰場上的英國國王。 喬治二世很愛他的妻子卡洛琳王后,受王后的影響很大,自己不在國內時,總是由王后攝政。 作為天性熱愛音樂的德國人,喬治二世也很熱愛音樂,是德國音樂家亨德爾的贊助人。
喬治三世 ( King George III 1738--1820)在位時間:1760--1820簡介: 喬治三世 (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選帝候(後為國王),英國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多次的精神錯亂為他的晚年籠罩上一層烏雲。其子威爾士親王,亦即後任國王喬治四世,在國王被疾病(現普遍認為是卟啉症)折磨導致精神錯亂而難以執政期間,於1787年至1788年及1811年2月5日至1820年1月20日兩度作為攝政王代理國務。在他的執政期內,他的強硬立場導致了北美殖民地的最終獨立。 生平: 喬治三世是威爾士親王路易斯與薩克森-哥達-阿爾滕堡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女兒奧古斯塔公主的兒子。1751年,其父路易斯去世後繼位為威爾士親王,其母威爾士王太妃奧古斯塔開始將他當作國王來培養。1760年,其祖父喬治二世駕崩後,加冕為英國國王、漢諾威選侯,稱喬治三世。1761年,與夏洛特結婚,共育有九子六女。 1768年,英國海軍軍官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1770年,英屬北美殖民地爆發北美獨立戰爭。1776年,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由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美國成立。1783年,英軍在北美不斷戰敗,被迫與美國簽定《巴黎和約》,承認美國獨立,喬治三世的威望隨之降到最低點,以致其曾想遜位。1788年,英國在澳洲建立新南威爾斯殖民地。1793年,喬治三世遣往中國的特使馬嘎爾尼勛爵(Lord George Macartney)和副使斯當東(George Leonard Staunton)帶領使團到達北京並謁見了清朝的乾隆皇帝,他們還參加了在承德避暑山莊舉辦的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慶典。他們訪華真實目的是打開中國的貿易市場,但是這個願望沒能夠得到實現。 喬治三世的晚年極為凄涼,飽受失明和妄想症的折磨。1810年,他最心愛的小女兒阿米莉公主去世。1811年,喬治三世舊病複發。議會通過決議,由威爾世親王喬治攝政,由王后夏洛特監護他,直到去世。 其人: 喬治三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家居生活儉樸,對家人要求很嚴格,與兒子們的關係不好。 雖然最後十年他沒有執政,但他仍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國王之一。在他當政期間,經過與大革命後的法國和拿破崙的戰爭,使英國躍居首屈一指的世界強國,成為世界工廠。
喬治四世 ( King George IV 1762--1830)在位時間:1820--1830簡介: 喬治四世(George IV of the United Kingdom,1762年——1830年),英國國王,漢諾威選帝侯。喬治四世是喬治三世的長子,封威爾士親王。1795年,為償還債務,與表妹卡羅琳結婚,在他們唯一的女兒夏洛特出生後不久即告分居。1810年,喬治三世病重,根據議會通過的「攝政法」成為攝政王。1820年,喬治三世晏駕後,成為英國國王、漢諾威選侯,稱喬治四世。1830年駕崩。
威廉四世 ( King William IV 1765--1837)在位時間:1830--1837簡介: 威廉四世(William IV of the United Kingdom,1765年——1837年),英國國王,漢諾威國王,是喬治三世的第三個兒子,喬治四世的弟弟。1789年封親王,克拉倫斯公爵。13歲加入海軍,曾參加過北美獨立戰爭。1818年,與薩克森-麥敏根的阿得萊德公主結婚。1830年,其兄喬治四世駕崩後成為英國國王、漢諾威國王,稱英王威廉四世,漢諾威王威廉。1837年駕崩後,英國王位和漢諾威爵位分別由侄女維多利亞和弟弟坎伯蘭公爵繼承,從此英國失去了漢諾威領地。總體來說,威廉四世是一個平庸的國王,但他心腸慈善,是個樸素的紳士,被人民親切的稱為——水手國王。
維多利亞女王 ( Queen Victoria 1819--1901)在位時間:1837--1901簡介: 維多利亞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生於1819年5月24日 - 卒於1901年1月22日) 【 巾幗風姿,一代輝煌 】 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3年。維多利亞女王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維多利亞女王肯特公爵愛德華之女。1837年登基,時年十八歲。即位初年,她積极參与朝政,和首相墨爾本子爵W.拉姆(1779~1848)配合默契,傾向於輝格黨人,與托利黨人格格不入。1846年以後,女王和丈夫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堅決反對外交大臣H.J.帕默斯頓的對外政策,逼使帕默斯頓辭職。在位後期,轉向保守黨並同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結為至交,積極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 維多利亞1876年成為印度女皇。1881年,首相迪斯累里去世後,開始信任索爾茲伯里和張伯倫。1887年及1897年,英國舉行隆重大典,慶祝女王即位50周年和60周年,並借帝國各屬地代表聚集倫敦之機,舉行帝國殖民地會議,利用女王聲譽,鞏固大英帝國的統治和內部團結。在維多利亞統治期間,英國從一個普通的歐洲國家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 【 童年與家庭 】 維多利亞的父親是肯特公爵愛德華(喬治三世國王第四子),母親是德國薩克遜-科堡-薩爾費爾德的維多利亞公主。1819年5月24日,維多利亞在倫敦肯辛頓宮出生,當時為了讓孩子在倫敦出生,她的父母專程從德國巴伐利亞長途跋涉趕回英國。父母為她取名費盡了心機,最後定名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一是表示對孩子的俄國教父——亞歷山大一世的尊敬,二是為了紀念她的母親。 維多利亞還是嬰兒的時候,她的父親在一次打獵後染上風寒,不久後去世,當時維多利亞只有八個月大。維多利亞從小在母親的德國環境中長大,早年在其舅父利奧波德一世(後為比利時國王)的監護下受教育,長期受自由主義思想的熏陶。1837年,她叔父不列顛帝國國王兼漢諾威國王威廉四世去世,當時維多利亞18歲。維多利亞迅即登基,成為女王。同時,她將漢諾威王位讓予她另一叔父,從此漢諾威不再屬於英國。 維多利亞女王與她的表兄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阿爾伯特(一位德國王子)成婚,維多利亞一生育有九個孩子,但由於是近親通婚,四個王子中的三個都是血友病患者,所幸五個公主個個健康美麗,但也是血友病基因攜帶者,她們與歐洲王室聯姻的結果是使這一可怕的疾病在歐洲王室中蔓延。 維多利亞女王不喜歡孩子,「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前,」她說,「他們都是醜陋的」。維多利亞尤其討厭她的長子威爾士親王愛德華。母親對兒子處處相逼,愛德華則處處忍讓。後來維多利亞幾乎禁止威爾士親王參與政務,但愛德華出訪歐美各國獲得了很大成功,成為各國公認的政治新星。 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人很多都和歐洲各國的王室成員結婚,大女兒維多利亞成為德國腓特烈三世的皇后,她的一個外孫就是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一個外孫女是希臘王后;第二個孩子是後來即位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她的一個孫女是挪威國王哈康七世的王后;第三個孩子阿麗絲成為德國西南黑森親王路易四世的王妃,她的一個外孫女是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另一個外孫女是現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丈夫菲利普親王的外祖母;另外三個女兒其中兩個是德國南部巴登堡和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親王的王妃。還有一個嫁給蘇格蘭的一位公爵,後來成為加拿大的總督。而兒子們則都是娶了丹麥、俄國和德國各地的公主、郡主們為妻。正因如此,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之前,就已經成為「歐洲的祖母」。維多利亞在世時,曾有一張和這些著名的孫子輩親戚們的全家福合影,沒有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是在這些親戚們之間打起來的。 【 維多利亞女王和鴉片戰爭 】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時,英國已經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為了滿足國家尋找原料地和銷售市場的要求,英國開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自治領。1840年英國佔領了紐西蘭,這標誌著英國在全世界的殖民體系形成。 英國對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英國與中國的貿易最早始於茶葉、絲綢的貿易;但是這些商品是英國市場上的奢侈品,而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使得英國的工業革命的產品毫無用武之地。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商人開始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傾銷鴉片。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極大程度上打擊了英國政府的傾銷政策,1840年初,維多利亞女王在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呼籲「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向中國發動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遂始。 【 鐵腕統治與空前繁榮 】 維多利亞時期,是大英帝國對外領土擴張最輝煌的時期,為了擴張領土,女王不惜使用一切手段。而這正是她從丈夫那裡學到的:陰謀、收買、強權、先下手為強、武力攻佔。1857年,英法兩國爭奪蘇伊士運河的統治權達到白熱化的程度,但是一場設計巧妙的陰謀使英國獲得了蘇伊士運河的控股權,法國只能乖乖地退讓。次年,在大英帝國殖民地的版圖中又增加了印度,這可是大英帝國王冠上的一顆明珠。英國還讓俄國在1877~1878年與土耳其的戰爭中的勝利果實幾乎化為烏有。當時,俄國軍隊離伊斯坦布爾只有一步之遙,俄土雙方簽訂協議,將巴爾幹半島的一部分土地歸屬俄國。而維多利亞不希望看到俄國勢力深入到巴爾幹半島,她以武力和外交雙重施壓,迫使俄國做出退讓。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英國的經濟迅速成長,不斷繁榮強大。女王登基的時候,英國只有幾條鐵路,但她去世的時候,英國已經擁有一個連接各大城市的發達鐵路網。為了展示英國的昌盛和強大,第一次萬國博覽會於1851年在倫敦開幕,成為當時的舉世盛事。在文化和科學方面,世界聞名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和英國博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風雲人物。由於經濟和工業的不斷發展,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逐漸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倫敦的污水排放系統和倫敦街頭出現的白熾燈都是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候實現的。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國已經實行對所有小孩進行免費教育。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雖是君主立憲制度,維多利亞女王對大臣們的影響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間,大英帝國極度擴張,達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響中國歷史的鴉片戰爭也是在她剛即位不久發生的。直至今天,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園、學校、建築物等都是以維多利亞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加拿大維多利亞市,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館,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塞席爾群島首都維多利亞,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還有很多很多。 【 晚年生活 】 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感情很好,但1861年,親王在女王中年時代去世,這時維多利亞女王受到英國人的普遍敬重,大臣們也開始主動詢問她的意見。然而,丈夫的去世讓女王鬱鬱寡歡,她曾長時間離開倫敦隱居,即使公開露面,她也不戴王冠,而總是一種寡婦的打扮。由於維多利亞長期隱居,導致首相無法事事請示女王,因此首相的權力漸漸增大,促使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更趨完善。 維多利亞女王經歷長時間的離群索居後,1870年代後期,她重新活躍起來,1897年舉國慶祝女王登基60年的盛大慶典使得女王和王室的威望大大提高。 1900年12月,維多利亞女王身體不好,但仍堅持去了懷特島(Isle of Wight)——她和已去世的丈夫阿爾伯特喜愛的地方。許多年以前,在這個島上,他們身邊圍繞著可愛的年幼兒女。在這個幽靜的地方,女王寫下了遺囑,寫下了自己葬禮的細節,她吩咐死後給她穿上白色的衣裙。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在懷特島去世,終年82歲。 【 歷史評價 】 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象徵著一個時代。在維多利亞統治期間,英國國民空前團結,英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並不斷壯大發展。這是女王給英國人留下的最好遺產,也是對她一生政績最有力的評價。極少有坐上帝位的女人,能像維多利亞一樣,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女王的職責,同時又擁有如此平凡的作為女人的幸福。她統治的時期,特別是1851年以後,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在位的六十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英國極度強盛,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科學、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成熟,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維多利亞時代」被許多英國人所懷念。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House of Sachsen-Coburg-Gotha
愛德華七世 ( King Edward VII 1841--1910)在位時間:1901--1910簡介: 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1841年11月9日—1910年5月6日 ),全名阿爾伯特·愛德華·維丁,阿爾伯特·愛德華·馮·薩克森·科堡-哥達,英國國王,印度皇帝。 生平 愛德華七世是維多利亞女王和薩克森-科堡-哥達艾伯特親王的長子,封嘉德騎士、威爾士親王、切斯特伯爵、康沃爾公爵、羅特塞公爵、都柏林伯爵。1859年,入牛津大學,是首位進入牛津大學的王儲。在駐愛爾蘭陸軍部隊服役時,曾與一個女演員廝混。其父艾伯特為勸導他而到愛爾蘭,並在歸途中去世。因此,維多利亞女王把艾伯特親王的死歸結於愛德華的荒唐,從此一直不准他過問國務或王族事務。1863年,與丹麥克里斯蒂安親王的長女亞歷山德拉公主結婚。1901年,60歲的愛德華登上王位,稱愛德華七世。 早在威爾士親王時代,愛德華七世就曾出訪歐美各國,並且得到了很大成功。在維多利亞女王逝世之前,愛德華就已經促進了英、法、俄三國的同盟的初步形成。1901年,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後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局面形成,通過這個同盟,英國穩定了它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但這個同盟的形成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因此有些人把一戰的爆發歸咎於愛德華七世。 1910年,愛德華七世駕崩。愛德華七世年輕時基本沒參加過國務,所以缺乏處理國事的經驗。但愛德華七世喜歡交際,為人和藹可親,極受英國人民的歡迎。儘管國王死後四年就爆發了毀滅英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在愛德華時代,英國還是維持了和平、繁榮、歌舞昇平的面貌,因此,當時的英國流行一句諺語「如果你不想發生戰爭,就要有愛德華這樣的一位好國王」。 溫莎王朝 The House of Windsor
喬治五世 ( King George V 1865--1936)在位時間:1910--1936簡介: 喬治五世(George V,1865年6月3日—1936年1月20日 ),全名喬治·弗雷德里克·恩斯特·阿爾伯特·溫莎(George Frederick Ernest Albert Windsor),1917年取消維丁(Wettin)姓氏,英國國王,印度皇帝。 生平 喬治五世是愛德華七世的次子,1892年封為約克公爵以及嘉德騎士、基拉尼男爵、因弗內斯伯爵、海峽群島領主、加里克伯爵、康沃爾公爵、羅特塞公爵、威爾士親王等爵位。1893年,與泰克公爵的女兒瑪麗結婚。1901年,愛德華七世即位,封喬治為康沃爾公爵、威爾士親王。1910年,喬治即位,稱喬治五世。一戰期間,喬治五世為了安撫民心,捨棄了自己的德國姓氏,將王室改稱「溫莎」。1936年,喬治五世駕崩。
愛德華八世 ( King Edward VIII 1894--1972)在位時間:1936年在位11個月簡介:溫莎公爵即英國的愛德華八世。 英王愛德華八世出生於1894年6月,是英王喬治五世和瑪麗王后的長子。按照王位繼承法,1910年被立為英國王儲。下一年,又受封為威爾士親王。王儲不但鼻高嘴闊,天庭飽滿,眼神里透出一股王氣,一臉富貴相,而且身高體壯,健如奔馬,一反英國王室歷代王儲體弱多病的積弊。一戰爆發後,20歲的王儲不因貴而嬌,主動服役參戰,任為陸軍參謀,在法國戰壕里摸爬滾打,出生入死,屢立軍功。戰後,王儲代表英王遍訪歐美各國,深得各國政界領袖好評。王儲更兼體恤下情,常常便裝簡從,出巡街頭廠礦,關照勞工生活,體會無家可歸者的痛苦。英國人深為大英帝國有一個好儲君而驕傲。不過,在欣慰之餘,英國人也發現未來君主有一個大毛病,就是對宮廷禮儀熟視無睹,全然不顧。 王儲年屆20以後,王室依照宮廷禮儀,開始物色王妃。無數窈窕淑女,仰慕王儲位尊,風流倜儻,競相爭寵獻媚,爭奪王妃之位。未料年華正盛的王儲冷若冰霜,全然不睬。年屆30以後,王儲仍然孑然一身。瑪麗王后身為母后,最為王儲立妃這事犯愁。苦思無策,打發人攜帶王儲尊照,前往瑞士,用重金請日內瓦街頭的獨眼神卦指點迷津。獨眼神卦用一隻眼仔細端詳了王儲尊照,默思良久,收過卦金,方吐出八個字:「驚鴻一瞥,重洋萬里!」王后看過獨眼神卦八字真言,百思不得一解。因相信獨眼神卦一向料事如神,知是天機,微言大義,到時自解,便不再費心。 1931年6月,王儲心血來潮,又玩起擱置已久的老把戲,換上便裝,一身普通傭工打扮,登上一列便車,隻身出外遊玩。火車空空蕩蕩,偌大一個包廂,除王儲外,只有一個單身女人。那女人金髮藍眼,皓齒厚唇,體態豐盈,秀色可餐。言談間風情千種,移步時儀態萬方。王儲偷窺良久,怦然心動,不禁打破在女人面前冷若冰霜的冷麵郎君習慣,主動與那獨身女子攀談。二人天南海北閑扯,從倫敦的霧天到大西洋的風,從法國的白蘭地到西班牙的古城堡,話越說越多,一發不可收拾。年屆37歲的王儲第一次徹底投入,感到身心愉悅的快活。這個女人來自大西洋對岸的美國,也就是促成英王退位奇聞的辛普森夫人。到這時為止,辛普森夫人仍不知王儲的真實身份,仍把這位與她主動攀談的英國男人當作一個普通勞動者。 列車邂返以後,王儲和辛普森夫人一見鍾情,成為知交。兩人頻頻約會,形影不離,雙雙出沒於上流舞場,下等酒吧。泰晤士河遊艇上,維也納多瑙河岸,義大利比薩斜塔,到處留下王儲的開懷笑聲和辛普森夫人的鶯啼軟語。二人一個風流倜儻,一個絕色傾城,一時成為新聞焦點和人們街頭巷議的對象。有人大談辛普森夫人被立為英國王妃的可能性,但這一猜測立即被洞悉英國王室繼位慣例的人們否定。辛普森夫人雖有沉魚落雁之色,渾身上下確實透露出雍榮華貴之氣,但她年長王儲好幾歲,有過婚史,出身於貧賤人家。不僅如此,辛普森夫人還是美國公民。一向高傲無比的英國人絕不會接受一個已婚的美國婦女為自己國家未來的王后。這有損於大英帝國的赫赫威名!王儲鍾情於辛普森夫人大概是逢場作戲,一場鬧劇而已。 1936年,英王喬治五世駕崩。王儲按王位繼承法,繼承王位,封號愛德華八世。年輕的國王文武兼資,精力過人,確實是君臨天下的合適人選,英國人為自己國家有這樣一個賢明的新國王額手稱慶。但不出幾個月,這種歡樂之情就被憂鬱替代。新國王登基不到一年,就在1936年11月提出要與辛普森夫人互結秦晉。英國王室、政府、議會兩院大驚,按照王室遴選后妃的慣例,這萬萬不可!英國首相鮑德溫代表政府、王室、議會提出:英國不能接受一個美國人為王后,國王只能在王位和辛普森夫人之間作選擇,如一定要與辛普森夫人結婚,就必須辭去王位!愛德華八世經過幾天考慮,作出決斷:堅辭王位,與辛普森夫人結婚! 1936年11月,英國各大報紙,忽然一齊在頭版頭條位置,用通欄標題刊登出一條爆炸性新聞,新聞正標題大書:不愛江山愛美人。副標題是:英王愛德華八世為辛普森夫人辭去王位!歐美各國讀者最初認為又是新聞記者們無端生事,進行四月愚人節式的騙人報道。一些愛德華八世的崇拜者,甚至打電話給報社,指斥他們侮辱至尊無比的國王陛下。堂堂大英帝國幾億臣民的國王,兼領大不列顛、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加拿大各國王位,何患無靚女?豈能為區區一個辛普森夫人大動真情,辭去王位?沒有人相信報上的桃色緋聞。不幸的是,新聞報道卻是事實。幾天以後,英國政府新聞發布官鄭重宣布;英王愛德華八世已簽署退位文件,議會已批准國王的退位要求!這真是天下奇聞:大英國王果真為一個女人辭去了王位! 1936年12月12日,愛德華八世正式卸任,其弟約克公爵繼位為王,稱號喬治六世。43歲的愛德華八世辭去王位後,受封為溫莎公爵。不久,即與辛普森夫人在法國順利成婚。二人婚後,雙宿雙飛,恩愛無比。公爵被任為英國駐法軍事代表團成員,參與軍機。法國敗亡後,公爵攜帶夫人轉往西班牙。後來被任為大英帝國巴哈馬總督,於1940年7月遠渡重洋赴任。1972年,溫莎公爵無疾而終,老死泉林,享年78歲。 溫莎公爵雖然失去王位,卻得到佳人,這種不愛江山愛美人之舉,一時成為佳話。而在幾十年過後的1996年,英國一些著名新聞媒體曝光了這位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溫莎公爵的隱秘舊案。一時鬧得沸沸揚揚,並迅速傳向世界各地。這些刨根究底的記者稱,據可靠檔案材料表明,溫莎公爵當年辭去王位,並非為了這位美國佳人,實際是因為他與法西斯納粹早已有頻繁秘密來往。在歐洲大陸戰雲密布,法西斯軸心國向全世界人民磨刀霍霍的當口,這位後來成為反法西斯盟首之一的英國的一國之君卻向敵人暗送秋波,這是英國王室無論如何無法接受的大丟其臉的醜聞,英王室只能借口不能接受一個已有婚史的美國夫人作王后為理由,迫使愛德華辭去王位,以掩瘡疤。這聽起來似乎太過離奇,不幸的是,最近英王室無奈地承認了這段不光彩的歷史,遂使傳誦了幾十年的佳話走了味。
喬治六世 ( King George VI 1895--1952)在位時間:1936--1952簡介: 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喬治·溫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 英國國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後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後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喬治六世被家人稱作「伯蒂」(Bertie),在登基前則被公眾稱為「艾伯特王子」。他是喬治五世(原為約克公爵)和瑪麗王后(原為瑪麗公爵夫人)的第二個兒子。1920年他成為約克公爵、因弗內斯伯爵和基拉尼男爵。 當時看起來他並無繼承王位的可能,因為他的哥哥,那個十分受歡迎且聰明的愛德華王儲在繼承順位上比他靠前。正因為這樣,艾伯特王子被允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並且在選擇妻子時能擁有更大自由。1923年他在多次被拒絕後終於與伊麗莎白·鮑斯-萊昂(Elizabeth Bowes-Lyon)結婚。 由於他們不太可能繼承王位,夫婦倆人能夠在比較正常的環境中將他們的兩個女兒,伊麗莎白和瑪格利特,撫養長大。艾伯特十分害羞,終身都患有嚴重的口吃。當他得知1936年繼位為愛德華八世的兄長最終決定為了婚姻問題而退位,自己將繼承王位時,他十分不愉快。1937年5月12日他在西敏寺登基,並改名為喬治六世,這麼做一來遵從維多利亞女王的遺願,即之後所有的英國君主都不能以「艾伯特」為名,另一方面也通過使用與他父親同樣的名字來重新建立公眾對王室的信心。 兩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名望很低的王室希望能夠成為帶領國家邁向勝利的楷模,而他們確實是在二戰中保持英國人民的鬥志的重要因素。戰爭初期國王的聖誕節講話鼓舞了士氣。1939年6月,國王和他的夫人訪問美國,英國的國君訪問美國這還是首次。 戰後,國王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由於長期吸煙,喬治六世患有嚴重的肺癌。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場合是在倫敦機場歡送出訪非洲的長女伊麗莎白。1952年2月6日,喬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夢中去世,遺體安葬在溫莎城堡。
伊麗莎白二世 (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1926--?)在位時間:1952年2月--?簡介: 伊麗莎白二世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全稱為「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國教(基督教)的捍衛者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生於倫敦,原名為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 (Elizabeth·Alexandra·Mary·Windsor),是英國溫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 1936年,她的伯父愛德華八世堅持同離婚兩次的辛普森夫人結婚而被迫遜位。由她的父親艾伯特繼承王位,稱為喬治六世,伊麗莎白則成為王儲。 1947年7月9日,因她的遠房表兄、希臘和丹麥王子菲利普·馮·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宗德堡-格呂克斯堡。(現為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放棄希臘王位繼承權,改東正教信仰為英國聖工會,加入國籍並取了個簡短的名字菲利普·蒙巴頓。英王室才同意他們訂婚,同年11月20日結婚。 1952年2月喬治六世病逝。伊麗莎白接替父王正式即位,並於次年6月2日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加冕儀式。除了作為英國世襲國家元首,女王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新西亞、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53個英聯邦國家的元首。1986年10月,伊麗莎白二世訪問中國,是英國目前唯一一個來華訪問的國家元首。 伊麗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長子查爾斯王子(威爾士親王)、次子安德魯、三子愛德華、女兒艾麗斯·路易絲公主。查爾斯王子和他的兩個兒子威廉王子、哈里王子分別是排名一、二、三位的王室繼承人。 ***女王資產盤點 多年來,白金漢宮一直嚴格恪守女王財產的秘密,但近年來,英國王室在公開自己成員資產狀況方面逐漸邁出了步伐。據《星期日泰晤士報》的英國富豪排行榜上,女王以2.7億英鎊的身家排名第15位。 女王擁有的財產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部分: 女王的帽子多種多樣,似乎很少重樣。 ·房地產類。除了位於倫敦中心的白金漢宮,女王名下的不動產還包括佔地8000公頃的仙靈漢姆莊園、2000公頃的巴爾莫勒爾度假村、1萬公頃的皇家聖田以及多處私人城堡。其中,僅仙靈漢姆和巴爾莫勒爾的價值就高達8000萬英鎊。仙靈漢姆是著名度假勝地,每年可為女王帶來50萬英鎊的純收入。 ·珠寶首飾和老牌名車類。據英國王室財政顧問說,女王擁有眾多價值連城、精美絕倫的珠寶首飾,還有14頂在禮儀場合用的王冠,這些資產是女王最珍視的。此外,位於仙靈漢姆的皇家汽車博物館裡收集了女王擁有的大部分汽車,包括一輛20世紀50年代產的沃克斯霍爾·克里斯達牌轎車和一輛陸虎。後者可能是女王最喜歡的汽車,她開了20年才換成一輛克萊斯勒。 ·藝術藏品和名貴傢具類。女王收集的許多昂貴郵票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堪稱全球最完美的私人珍藏。此前曾經有財經媒體分析說,已經辭世的王太后幾乎將自己所有的財產都留給了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包括藝術品、古董和價值連城的賽馬,其總值近5000萬英鎊。 ·有價證券股票類。據估計,女王的投資組合總值1億英鎊。她的投資範圍廣泛,在90年代末的互聯網熱潮期間,她甚至成為了一位網路富豪。 ***女王數字人生 英國白金漢宮為了慶祝女王80歲壽辰,在日前公布了女王生活中的「80個事實」,其中一部分是單純的數字統計,其他則是女王生活中一些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 ·自1952年正式繼承王位以來,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一共頒發和授予了超過38.77萬個獎項和榮譽稱號,她本人曾親自主持了超過540個授銜儀式。女王在位54年中,英國出現了6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和10名英國首相,美國也先後有10名總統上台主政。 ·到目前為止,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官方肖像一共有139幅。2003年,女王的首張全息肖像正式誕生。 ·女王本人一共為英國國內的15座橋樑,以及23艘船隻主持過開通和下水儀式。 · 1976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從一個陸軍基地發出了她生平第一封電子郵件。而早在這之前,女王就已經將「訊息」傳入了月球。1969年7月21日,女王向進入月球的美國阿波羅11號上的宇航員發去賀電。據悉,女王曾在白金漢宮與多位著名航天人親切會面,他們中包括全世界首位登上月球的尼爾·阿姆斯特朗、首位進入太空的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以及首位進入太空的女宇航員瓦倫蒂娜·捷列斯科娃等。 不知是出於激動還是別的原因,1970年6月的一天,女王騎馬經過儀仗隊時,一名士兵突然倒下。 ·到目前為止,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共收到來信超過300萬封。她本人向英國國內以及英聯邦國家的百歲以上老人一共發出過大約10萬封賀電,並向超過28萬對「鑽石婚」(結婚60周年紀念)的配偶發出過賀電。 ·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是英國王室成員中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擁有「金唱片」的人。全球著名的百代唱片公司曾為女王製作了一張名為「王室聚會」的CD,僅在發行的第一周銷量就突破了10萬張。 ·根據1324年英王愛德華二世時通過的一項法令,英國江河湖海中目前棲息的所有海豚、鯨魚以及鱘魚等魚類的主人都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2005年,女王宣布對泰晤士河上出沒的88隻小天鵝擁有所有權。 ·自1952年即位以來,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曾收到過各式不同尋常的禮物,其中包括許多小動物,諸如來自南美洲國度巴西的美洲虎和樹懶、來自加拿大的兩隻黑色海狸等。這些動物目前都飼養在倫敦動物園裡。 · 女王一共飼養過30多隻威爾士矮腳狗,目前飼養的5隻分別被取名為「艾瑪」、「林奈特」、「蒙蒂」、「霍莉」和「威力」。 · 女王1945年加入英國本土輔助部隊後學會了開車。1939年5月,她和妹妹瑪格麗特公主以及家庭教師首次乘坐地鐵列車。 · 女王一直延續著英王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派發聖誕布丁的傳統。到目前為止,女王一共派發了超過7.8萬個聖誕布丁。 · 白金漢宮的一位新聞發言人日前表示:「如果你們留意的話可以發現,女王一直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人。她總是一位變革的先鋒,但她同時又恰到好處地保留了傳統的東西。」 ***女王「背後的男人」 ·13歲一見鍾情 女王很少與丈夫菲利普親王同時出現在肖像畫中,但這就是其中的一幅。 菲利普親王(愛丁堡公爵)原名菲利普·馮·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宗德堡-格呂克斯堡。出身於歐洲沒落的一個王族。他父親安德烈王子是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七個兒子之一的第四子,曾祖父則是丹麥的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 母親黑森·巴騰堡的艾麗絲公主則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外曾孫女 ,他與女王結婚前是希臘和丹麥王子。年輕時,菲利普身高超過了1.9米,眼睛是非常罕見的「鋼藍色」。據說,當年他正是憑藉這雙迷人的眼睛,征服了伊麗莎白女王的心。 兩人的愛情故事始於1939年。當時,英王喬治六世攜家人到達特茅斯皇家海軍學校參觀,18歲的菲利普正在那所學校就讀。年輕的菲利普把表妹們帶到花園裡玩槌球和網球。在遊戲中,13歲伊麗莎白注意到了菲利普矯健的身手。女王對這段「一見鍾情」很坦率,她很願意讓別人知道,她自從13歲那年見到菲利普親王的第一眼開始,就已經從心眼裡愛上了他。 ·愛情之路整8年 伊麗莎白、菲利普兩人的婚禮在1947年11月舉行,離他倆第一次見面隔了8年。據傳記作家布蘭德雷思的介紹,菲利普在婚姻這點上非常固執謹慎。雖然二戰期間,在軍中服役的菲利普與伊麗莎白一直有書信來往,但是他是在戰後第二年才開始真正慎重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 為了能與心上人結婚,按照英國《王位繼承法》的規定,菲利普放棄了希臘王位繼承權。但是在他們結婚的那個早上,菲利普還是染上了一點婚前恐懼症。他曾問堂姐帕特麗夏:「我(這麼做)到底是勇敢還是愚蠢呢?」帕特麗夏認為這句話體現了菲利普當時的憂慮。他所有的一切都即將隨著這場婚禮而改變,而未來的女王伊麗莎白肯定不會為此改變太多。」 · 60年非常婚姻 近60年的婚姻證明,他們夫婦一同做了許多事情,而菲利普也為此而改變了自己的所有。在女王的加冕禮上,菲利普必須向妻子下跪宣誓:「我,菲利普,愛丁堡公爵,願終生成為你的臣民並且尊敬你;我願意效忠你……」 伊麗莎白被加冕為女王后,菲利普也取得了近似於國王的地位,但他的地位永遠排在妻子後面。他的孩子們都不隨他的姓,伊麗莎白也沒有在婚後隨菲利普的姓變成「蒙巴頓夫人」,而是繼續保留英王室的姓「溫莎」。在公共場合,菲利普得向妻子彎腰鞠躬並稱她為「陛下」,走路時也只能跟在女王后面。 不過,菲利普親王也跟天下所有的丈夫一樣,急了也會對老婆說她是個「笨蛋」,說她脾氣壞得像頭豬。但據親朋好友反映,多年來是女王對親王粗魯的時候多,親王對女王溫柔的時候多。但是他們都認為女王夫婦堪稱絕配。對於菲利普偶爾表現出來的暴躁和抱怨情緒,有王室成員說:「菲利普親王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將女王視作普通人的人。他也是唯一能夠這麼看待女王的人。我想,女王很珍惜這點。」 女王是英國世襲國家元首,除英國外,女王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新西亞、加拿大等17個國家的元首和英聯邦的最高元首。 她是:英國女王、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亞女王、紐西蘭女王、巴貝多女王、巴布亞紐幾內亞女王、巴哈馬女王、貝里斯安提&巴布達女王、格瑞那達女王、聖基茲&尼維斯女王、盧西亞女王、聖文森特女王&格林納丁斯女王、索羅門群島君主、吐瓦魯女王、牙買加女王和英聯邦(53個成員國)最高元首。 伊麗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長子查爾斯王子為王位繼承人、次子安德魯、三子愛德華、女兒艾麗斯·路易絲公主。 伊麗莎白二世於1986年10月訪問中國,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來華訪問的國家元首。
推薦閱讀:
※你對英國黑池了解多少?
※浮生只為一座園 走進英國四季花園
※雙語:六張圖看懂英國皇家穿衣法則|英國|皇家|穿衣
※英國入境這些事情你需要知道!
※英國留學申請要注意這幾點:別讓你的offer變廢紙!
TAG: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