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促進兒童社會性和情感發展的溝通方式(上)

喬安娜·法伯(Joanna Faber),《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第一作者阿黛爾·法伯之女,長期在母親的長島家庭/實驗室工作。她在紐約城市學院取得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畢業後從事數學與科學方面的工作。她曾在西哈雷姆的紐約市學校系統工作了十年(這裡既有英語為母語又有非英語為母語的兒童)。

茱莉·金(Julie King),普林斯頓大學文科學士和耶魯大學法學博士。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家庭教育領域進行支持父母和專業人士的工作。除了對父母(單親或雙親)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外,她也為學校、非營利機構和父母群體舉辦了無數次「如何說……」工作坊。現住在舊金山灣區,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喬安娜·法伯:從小我就特別喜歡讀書,我的家裡有很多的書,有家庭教育類的、兒童心理學的、教育學的。我在紐約讀特殊教育學位時,有很多機會練習教育的技能,所以我覺得自己是在真槍實戰中成長起來的,家庭教育對我來說應該是輕車熟路。

後來我的丈夫和我決定要來檢驗一下信心,後來我們有了三個孩子,天天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一直跟他們在忙碌。這時我才知道真的很難,這是一個一天要工作24小時,一個禮拜要工作7天的事業。我發現,孩子們的能量確實像颶風一樣的,而且他們的邏輯也像颶風一樣毫無規律可以尋找,這跟我原來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我還記得很早的時候,我跟孩子一塊在商場購物,他們應該是行為舉止很端莊,我最大的孩子在讀購物清單,老二老三在甜甜的微笑,一些爺爺奶奶走上前來看到孩子們這麼可愛,誇他們好棒,說你的媽媽肯定沒有對你們嘮叨過,那對我來說真的是黃金一刻。可是,我的老大看著那些爺爺奶奶說:「不,我媽媽一天到晚都沖我們嚷嚷,她根本毫無理由沖我們嚷嚷。」我的孩子說的話都是真的。我經常跟他們說的話並不是讓我感到很自豪的話。想聽我當時對他們怎麼說的嗎?「你到底出什麼毛病了?你怎麼能這樣對待你的弟弟呢?天吶,我不願意跟你在一起了,我真希望你能夠做到。」

我媽媽也給我很大的壓力,大家都認識我的媽媽。有一天我跟一些父母們聚集在一起,一個媽媽走過來跟我說,喬安娜·法伯,你要讀一讀這本書,這個書感覺跟你的教養方法很相似,你肯定會喜歡這本書。我看了一下那本書,就是我媽媽寫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所以我要承認,這個是我媽寫的。

她說我告訴你們,這是喬安娜·法伯的媽媽寫的這本書,她竟然沒告訴我們,所以我的秘密的身份就這麼被暴露了。然後她就讓我給她的教堂做講座,後來我就開始了我的家教的職業生涯,我媽媽做什麼我跟她做同樣的事情。我在紐約工作的時候,我的朋友、兒時的玩伴茱莉,她當時住在加州,待會我會講講她做什麼。

茱莉·金:喬安娜·法伯和我還在不到一歲的時候就認識了,我們的媽媽是朋友,喬安娜·法伯的媽媽參加了一個家教的研討會,她跟我媽媽每天都在討論學到的一些教育的理論,還在我們兩個的身上做實踐。所以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就一起在對方的家裡玩,然後一起讀書。我還記得去喬安娜·法伯家裡看她媽媽的時候,她媽媽在廚房裡寫書。

又過了幾年,我們上大學,在法學院,我生了第一個孩子。他們想做一個家長的研討會,我被邀請做了一個報告,講到一半的時候,他說我們需要做更長的研討會。早些時候,我主要是跟家長還有小小孩一起合作,他們反饋是大家很喜歡有更多的例子,然後我就打電話說我們能不能寫下一本書,就是《如何說寶貝才會聽》,給喬安娜·法伯打電話一起來寫這本書。

茱莉·金:我當時非常執著,我們就合作一塊寫成了這本書。我們有兩個目標,第一就是怎麼能夠不用太糾結的度過比較困難的時光。第二個目標就是面向未來,怎麼能夠幫助我們的孩子更好的成長,使得他們能夠關愛他人,能夠非常負責任。我們幫助他們成為這樣的孩子,那當然是個很漫長的過程。

談談我們的書。當聽到我們這個書名的時候就說,如何說才能聽,怎麼聽才能說,我想讓他們好好聽話。所以我們想要傳達的信息就是我們孩子之間要有一個連接,能夠了解他們的行為和感受是有關聯的,那些時刻你跟孩子在一起,你可能會非常的生氣,你可能會對孩子說一些不好聽的話,但是不見得非要在電視上去做秀,很多時候你會給孩子一些威脅,可能孩子非常的累,情緒可能不是很好,如果你想要孩子有很好的行為的話,你需要先讓他們有很好的感受。

喬安娜·法伯:所以最好的幫助孩子的方法就是能夠接納他們的情緒。聽起來很簡單,其實並不是很容易,因為當他們的情緒是負面的時候,你要接納他們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大家都不喜歡負面的情緒,你可能想把他們一腳踢開。我們並不想讓這個負面情緒再強化。

我的大孩子是男孩,他在玩積木的時候他的弟弟靠近他,我發現他在護著自己的積木。我跟他說「給小寶寶一塊積木」,他不想給,我說「跟他一塊玩,你跟他玩,弟弟會很高興,你看他已經爬過來了」,他推弟弟,弟弟就哭了,我說「怎麼回事,把弟弟給傷了」,這樣的情緒是很糟糕的。

但是也有好的一面,作為家長,你總是能夠有第二次修補的機會,同樣的情況發生的時候,我可能會有更好的應對的方法。當寶寶靠近積木的時候,我的大孩子保護積木,說「不要靠近」,我問他:「你做很喜歡的事情,寶寶靠近的時候,我們能做一些什麼?」這時候他把他的積木放在桌子上,我跟他說:「你看,你已經找到了方法讓你的弟弟很高興。」

對我來說感受他們的情緒剛開始為什麼很難接受?因為我知道他肯定會推他的弟弟,這是錯誤的,我需要馬上阻止這種行為,但是對我的孩子來說,他的情緒如果被接受的時候,他會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我就是想要阻止他的行為,這樣他會面對弟弟和媽媽兩個敵人。

我再講一個故事。在幾年之後,小寶寶長到三歲了,有一種玩具,就是像海綿一樣軟的玩具,能孵化小動物,所以他決定一天玩一個,他不停的說,「我明天能不能,今天能不能孵化出來?」不停的問,我非常的煩。第三天的時候,兩匹小馬膨脹出來了,他們彼此套著出來,他看到這個不高興,問「這是什麼?」因為他等了24小時,我說「寶寶你看,這是媽媽和寶寶」,他說「這不是,你根本看不見它們的臉」,我說「可以的,你看它們在親嘴」,我有點著急了,我用筆畫出一個臉來,他說「我不喜歡這個東西」,我還在堅持說,「我說可以用剪刀剪出來臉,你看得更清楚」,他說「不要,我永遠不喜歡這些東西,這些不好」,然後我突然醒悟過來,「你不喜歡這些,這個臉粘在一塊」,他說「是,我想要企鵝。」為什麼我要花這麼長時間才接納他的感受呢?我想要保護我的孩子,我不讓他傷心失望,我想讓他感覺好一點,我想要保護我自己不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大家都不想聽到三歲的孩子在那哭哭鬧鬧,但是我的孩子只是想要他的情緒被接受,這樣才能往下走做下一步的動作,所以我一直在學習,這些都是我學習的過程。

茱莉·金:所以我們常常會很自動的想保護孩子不讓他們傷心,不讓他們失望,不想強化他們負面的情緒。

喬安娜·法伯:我再舉一個例子,孩子說這個工作很難,我們說不難,這個很容易,我來幫你,這是我們常常會說的話。如果孩子很糾結的事情,別人說很容易,這讓他感覺做作業的時候更加糾結,如果你這樣說,他的感受會好一點:「這確實看起來很難,數學確實讓人很瘋狂。」他說他的東西丟了,如果你說你有很多東西都丟掉了,丟了就丟了,他不會感覺舒服,但是換一個說法,說「這是你特別喜歡的小積木」,他可能會舒服一些。

你的女兒參加演出,你想安慰她,「你不要擔心,你的聲音非常非常的好」,你想要鼓勵她,但反而會給她壓力,如果讓她在舞台上表現更自信,你需要給她鼓勵,你可以這麼說,「在這麼多人面前,在上面表演是很恐怖的經歷。」一個大的孩子對小孩說「我討厭他」,你說「別這麼說,你喜歡寶寶,你要對他更耐心一點,他只有兩歲」,這樣並不會讓大哥哥感到舒服一些,你應該接納他的感受,說「你聽起來對弟弟非常的煩,確實兩歲的孩子哄起來不太容易」。這就是我們處理事情的非常好的方式。

當他們在向你表達他們的感受的時候,他們非常緊張的時候,你應該怎麼做?我們要給他一種幻想,當然這種幻想在現實當中給不了,這可能聽起來有點矛盾。所以給大家舉兩個例子。比如一個老師跟我說,我在學校里這麼做的,當時有一個小孩,我說你要去打掃了,那個小孩一直都想要玩積木不想要打掃,我每次跟他說他都不樂意。這次我說,「我希望我們有一百個小時玩的時間」,那個小孩就說,「我也希望,我希望我們有幾百億的小時可以讓我玩」,然後他就去打掃了,就像魔法一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如果我們能夠接納他們的想法,接納他們的感受,他們也是能夠更加接受我們的說法。幻想在我們小時候會有,比如說我想要有魔法,但是其實有的時候,其實你長大的時候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我們可以幻想一下,比如說當時我去到動物園裡,你們有當老師的嗎,如果你是老師你肯定知道,你帶小孩去動物園,是多麼的讓人抓狂,有的人要摸動物的頭,有的人跑在後面,有的人很餓,所以孩子們是一團糟,各個地方亂跑,我們最後上到校車之後,有孩子說我不想回去了。

我需要跟他合作,所以我要用我的能力說服他,我跟他說:「孩子,你一定很喜歡動物園,你肯定不想要在這裡呆到兩點鐘,因為如果這樣的話這裡會一片漆黑,難道你想要在這裡過夜嗎?你想要跟熊一起過夜嗎?」他看著我,然後就上車了,我最後滿頭大汗。我有一個技能是有一個幻想能控制他,當時我很生氣,但是我靜下來,我先接納他的這種感受,然後給他一個幻想,讓他去想一下,比如說晚上你真的願意在這裡呆到半夜嗎?他很喜歡這個動物園,他想要在這裡玩,但是我們要給他一個幻想,你想要一個人在這裡過夜嗎?所以這就是我給他的一種方法。

茱莉·金:因此孩子還是非常依賴我們的,他們需要通過我們的這種表現和說法,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有的時候我們需要給予他們認同,他們向我們表達他們的感受的時候,我們需要接納,這樣的話其實也是在言傳身教,讓他們去尊重別人的感受。

當孩子們有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感受被大人接受之後,他們其實會有一些非常好的表現,比如說他們的注意力會變得更長,他們在考試當中會做得更好,而且和他們的老師和他們的父母和他們的同輩都會玩得更好,而且他們對於傳染病也會有更大的抵抗力。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實際的例子當中,就是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認可去接納、認可他們的想法。

作者:【美】喬安娜·法伯【美】茱莉·金 /著


推薦閱讀:

第二十三章:異地戀,姐弟戀,網戀,我是不是完蛋了?
林語堂的婚姻與愛情
怎樣幫助愛打遊戲的男友戒掉打遊戲的癮?
姑娘你慫了
情感揭秘:別把男人這些「謊話」錯當情話—娛樂頻道—人民網·天津視窗

TAG:情感 | 社會 | 孩子 | 兒童 | 成長 | 溝通 | 發展 | 方式 | 溝通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