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國的強勢海軍:戚繼光抗倭和鄭成功收復台灣!

明代不但有可以遠洋航行進行海外友好貿易往來的沙船型「寶船」,而且還有了戰船。像福船、廣船到明代也發展成為著名的戰船了。在戚繼光抗倭和以後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戰鬥中都大顯神威。

元末,日本九州一帶的諸侯糾集失意的武士及商人、海盜等常數十百人,騷擾我沿海,殺人搶劫,是為「倭寇」。明世宗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倭寇猖厥。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海盜王直等勾結倭寇,大舉入犯,連艦百餘艘,自台(今浙江臨海)、寧(今浙江寧波)、松(今上海松江)、淮北、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倭寇所到之處,劫奪財物,屠殺居民並擄掠人口。沿海人民奮起抗倭,最著名的就是戚繼光(公元 1528—1587年)抗倭。他是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少有大志,愛讀書。曾在書之扉頁上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表達了抗倭之志。17歲就備倭于山東,後被明政府派到浙東抗倭。由於倭寇盤踞在沿海島嶼上,一看到戚家軍,就乘海船逃至小島。戚繼光決心練就水師。由於「福船耐風濤,且御火」,他親自督造了適於作戰的三種福船,即大福船、海蒼和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大福船「能容百人,底尖上闊,首昂尾高,柁樓三重,帆桅二,傍護以板,上設女牆及炮床。中為四層,最下實土石,次寢息所,次左右六門,中置水櫃,揚帆炊爨[cuàn竄]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設翼板,可憑以戰。矢石火器皆俯發,可順風行」(《明史·志第六八兵四》)。大福船的最下層裝土和石塊,這叫「壓載」。壓載的方法北宋時已有,是用來保持船的平衡的。第二層是士兵活動場所。第三層是放船帆、錨等船上工具和炊事場所,第四層是露台,可安大炮、放弓箭。士兵都可以居高臨下看清敵陣進行戰鬥。大福船靠風力推動,在順風順水情況下更能發揮威力。戚繼光贊曰:「福船乘風而下,如車碾螳螂。」海蒼船比大福船稍小,艟船比海蒼船又小。戚繼光說:「倭舟甚小,一入裏海,大福、海蒼不能入,必用蒼船逐之,沖敵便捷。溫(州)人謂之蒼山鐵也。」大船吃水深,作戰時遇到逆風逆水,淺水航行,受到阻力時就用小型戰船來作戰,如沙船、鷹船。「沙船可接戰,然無翼蔽。鷹船兩端銳,進退如飛,傍釘大茅竹,竹間窗可發銃箭,窗內舷外隱人以盪槳。先駕此入賊隊,沙船隨進,短兵相接,無不勝。」(同上)

戚繼光還造了很多種戰船,如艚船(即舶艚船,形狀像鳥,俗稱鳥船),開浪船(快船)等。

戚繼光也很重視廣船在抗倭中的作用,尤其是廣東東莞的「烏槽」和廣東新會的「橫江」。這兩種廣船都是戚家軍的主力戰艦。這兩種船據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說:原是富人所造,駕駛的船夫叫後生,都是船主雇來之年富力強者,船可載四五十人。他們四處販運,南至瓊州載白藤、檳榔等貨,東到渤州載鹽,獲利十倍。戚繼光徵用,改造為優質戰船以抗倭。「烏槽」船底塗黑漆,船型上寬下窄。「廣東船,鐵栗(力)木為之,視福船尤巨而堅,其利用者二,可發佛郎機(葡萄牙大炮),可擲火球。」(同上)敵船遇火球即燃燒沉沒;敵船接近,廣船以其巨大船體撞去,敵船即粉碎。「橫江」船上有6—16支櫓,兩根大桅,桅杆上設大小望斗,可進入三四人瞭望監視敵情。望斗以藤作網,網經,上蒙以犀革、棉被,可防敵箭,船舷兩側有佛郎機大炮及霹子炮、神炮、火磚、灰罐、煙球等各種武器,全身皆炮,可旋轉四環,首尾相運用,快捷勇猛無比。

戚繼光在抗倭戰爭中,使用福船、廣船、沙船等屢立奇功。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肅清了浙江的倭寇,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都被肅清了。戚繼光不愧為我國的民族英雄。

就在戚繼光抗倭之時,從16世紀40年代起,我國台灣等沿海島嶼不斷被一批強大武裝集團所佔據,他們擁有數百隻船艦,成千上萬的兵力,並有優良火器。史書上稱之為「海盜」。他們成分複雜,有破產的商人、船戶、農民,也有沿海豪強,或走私販運,或劫掠商旅,李旦和鄭成功父鄭芝龍等都是其首領。鄭芝龍是福建泉州安平鎮石井村人,曾隨舅父黃程到香山澳(今澳門)學會葡語,為荷蘭當過通事(翻譯),後投靠大海商李旦。李旦也是泉州人,後僑居日本。為鄭芝龍娶日本長崎王族田川氏女兒為妻。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生長子鄭森(後被南明隆武帝賜姓朱,名成功)。鄭芝龍為了壟斷海外貿易,於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接受了明朝招安,以藉助官方力量吞併其他海商集團。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七月,侵佔台灣的荷蘭人巴特勞姆帶戰艦九艘攻廈門,被鄭芝龍率福建水師擊退(擊沉五艘,奪得一艘,殲敵數千,生擒119人)。這是數十年來中國人抗擊西方侵略者的一次最大勝利。以戰功鄭芝龍被提升為總兵。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鄭芝龍完全控制了東南沿海的制海權。凡在南海活動的商船「不得鄭氏令旗,不能往來」。每船請領令旗時,要交納三千金。僅這項收入,每年約在千萬。鄭氏集團自此獨佔南海,富可敵國。李自成攻入北京後,1645年,原明朝唐王朱聿鍵被黃道周、鄭芝龍等擁立為帝,年號隆武。全閩兵馬錢糧皆領於鄭芝龍兄弟。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軍攻入福建,隆武帝逃到汀州被俘死。鄭芝龍因貪戀田產富貴於是年降清。鄭成功時年23歲,苦諫不納,遂與其父決裂,並於十二月初一大會文武群臣於烈嶼,定盟復明,起兵抗清。

鄭成功以金門廈門二島為根據地,採取「通商裕國,以商養兵」方針,維持數千艘戰艦、18萬軍隊的開銷並不斷壯大自身力量。自1652年經營海運,籌集餉械,力量發展很快。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鄭成功遣張名振率水師戰艦數百艘入長江直逼南京,然後順江而下,分戰艦60艘,北攻山東登萊各州,直抵高麗而還。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五月十三日,鄭成功第二次北征南京,時有「甲士十七萬,鐵人八千,戰船八千,揚帆而進,號八十萬」(夏琳《海紀輯要》)。八月十日舟到羊山,遇風損失嚴重,便「分令流入溫台各港,奪船取糧,再圖進取」。休整八個月後,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四月十九日,再次大舉進攻南京,七月,克鎮江,圍困南京。但中了清總督郎廷佐緩兵之計,兩個月後遭清軍突然襲擊,兵敗。於九月七日退回廈門。後感到困守金門、廈門不是長久之計,很難與清對抗,就決心收復台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了台灣西南海岸安平灣一帶,修築赤嵌城和台灣城(二城相距不遠,都在今台南安平)。1626年,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也侵佔了我國台灣北部的雞籠(今台灣基隆)和淡水,後經長達15年的爭奪,荷蘭人打敗西班牙人,於1641年獨佔台灣。荷蘭人強迫台灣人納重稅,還把台灣人賣到爪哇當奴隸。

1661年,鄭成功命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三月二十三日,親率戰艦350餘艘,將士2500多人,從廈門、金門出發,橫渡海峽。四月初一,在台灣赤嵌城附近的鹿耳門外登陸。鄭成功掌握了四月初一黎明正當大潮的潮流規律,從澎湖出發時全程航行時間的計算十分準確。當大批戰船抵鹿耳門時,正值高潮,立即趁潮順利進港,約一小時完成登陸。台灣人民熱烈歡迎鄭成功大軍的到來並給予熱情支持。鄭成功大軍進駐赤嵌街(今台南赤嵌樓)。赤嵌城荷軍只300人,只得困守。荷蘭守將貓難實丁寫信派人到台灣城(荷蘭人名為熱蘭遮)去求援。荷蘭總督揆一得信後,派戰將撥鬼仔率鳥槍兵數百來援,被鄭成功部將陳澤打敗。擊沉荷艦一艘,其餘三艘受重傷狼狽逃至海外。鄭成功水師控制了台灣海面並切斷了兩城間及其對外聯繫。四月初,赤嵌城投降。鄭成功派貓難實丁到台灣城去招降揆一。揆一寫信給鄭成功,願送白銀10萬兩,請求鄭軍退出台灣。鄭成功複信義正辭嚴指出「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即來索,則地當歸我」(《台灣通史·開闢紀》)。四月,包圍台灣城,八月上旬,從爪哇來的荷軍以戰艦10艘來援。陳澤率水師迎擊,將其擊敗。十二月下旬在長達八個月的圍困中,荷軍死1600多人,城內僅餘600人,能戰鬥者僅300人。在糧斷援絕,突圍無望之絕境中,荷蘭侵略者只得於1662年2月1日(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向鄭成功投降。荷蘭總督揆一及其殘兵敗將被逐出台灣。被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了38年之久的台灣回到祖國懷抱。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病死,時年39歲。

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為捍衛國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如果沒有強大的水師和人民的支持,鄭成功是不可能收復台灣的。這也說明17世紀我國船艦性能、航海技術的先進和發達。

推薦閱讀:

日澳打造新航母 美媒:有助遏制中國「野心」
一詩一詞一幅畫,一吟一語一清秋,今朝獨醉中國風...
中國某山區窮縣,一半人移民歐洲,千萬富翁比比皆是!
「中國畫」的12個說不清楚
中國蘇制坦克與火炮裝備歷程

TAG:中國 | 台灣 | 成功 | 海軍 | 戚繼光 | 鄭成功 | 明末 | 強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