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老在「選秀」里轉圈
2013年的中國電視音樂綜藝節目可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方面,隨著中國電視行業步入發展黃金期,音樂選秀節目逐漸成為電視節目中的「寵兒」,以其新鮮的競賽機制和娛樂化的節目包裝,引來社會的廣泛追捧和關注。尤其是在2012年《中國好聲音》獲得收視和口碑雙豐收之後,真人秀節目成為綜藝節目新的收視增長熱點。2013年前三季度,中國電視熒屏上音樂真人秀節目數量激增。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央視在內的上星頻道,全年共有16檔音樂真人秀節目開播,各家衛視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歌舞昇平齊歡唱。針對2013年暑期檔熒屏上音樂真人秀節目總量偏多、形態雷同、鋪張奢華、誇張作秀的現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再出重拳,實施總量控制、分散播出的調控措施。新政一出,各大衛視「天天把歌唱」的熒屏亂象得以控制,2013年的第四季度此類節目數量銳減,僅有江蘇衛視《全能星戰》一枝獨秀,取而代之的是親子類、文化類等其他綜藝節目的崛起。經歷了大起大落,降下溫來的中國電視音樂綜藝節目正站在發展的拐點,如何健康發展,引人深思。
實際上,那些締造收視率神話的音樂選秀類節目多是「舶來品」。《超級女聲》的節目製作形態取材於美國的選秀節目《AmericanIdol》,《中國好聲音》源於荷蘭的《TheVoice》,《我是歌手》引進的是韓國MBC電視台的歌手競賽真人秀節目。最開始是借鑒,如今是引入版權,進行本土化改造,音樂類綜藝節目引進海外節目模式已經走過了10年的歷程。從扎堆上馬引發同質化現象,再到對海外模式引進的趨之若鶩,音樂綜藝節目製作中的「拿來主義」和「跟風」現象,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視業中存在的浮躁心態和原創能力相對式微的現實。
當下,省級衛視激烈競爭使優勢資源向音樂類綜藝節目集中,逐漸呈現出大製作、產業化運營的特點,刺激著創作者們不斷推陳出新。節目運營方面,在此輪音樂真人秀節目熱潮中,各大製作機構開始用資本運作的方式看待一檔電視節目,通過合作經營、資源置換、協議分成甚至股份互持等方式極大地整合各種資源,以此形成合力,發揮巨大能量,這既是此類節目成功的要素所在,同時也是此類節目對中國電視行業的巨大貢獻。但是,文化產業的創新不能只是運營模式上的商業創新,更應是作品形式、內容的創新。現在的問題在於,各大製作機構都擠在音樂選秀這個狹窄的獨木橋上,舉步維艱。殊不知,音樂類綜藝節目是塊富礦,還有很多形式可以挖掘。比如《我愛記歌詞》不比歌喉和舞台表現,誰能唱對歌詞就算贏;《我心唱響》為普通人提供通過歌唱表達情感的機會;《我是歌手》則反過來,讓專業歌手成為參賽選手,讓普通觀眾進行點評。這些先例證明,跳出單一的比賽形式的限制,將遊戲、真人秀、訪談等元素混搭融合,音樂類綜藝節目創作的道路可以很寬廣。
當然,對於任何藝術形式而言,內涵都應高於技巧。節目形式的創新固然重要,而能否呈現優質音樂進而推動音樂產業發展,實現創作思想上的創新,則是音樂類綜藝節目健康發展要考慮的深層次因素。經歷了2013年的洗禮,相信中國電視音樂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會少一份一哄而上的衝動,多一點理性的思考。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推薦閱讀:
※昔日選秀紅人今何在?冠軍多被迫隱退
※劉正成:國展選秀模式是中國書協的極大錯誤
※電視選秀能拯救誰?
※《偶像練習生》的「回鍋肉」選秀邏輯
TAG:選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