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講座】第二二講 道教內丹學的發端
06-10
道教內丹學肇始於中國古代的神仙家。依史籍所載,神仙家為了追求長生不死、返老還童的理想,研習了許多延年益壽的方術。至戰國時又逐漸認識到男女合氣之術是「天下至道」,主張鍊氣聚精存神,從而向內丹學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自先秦至漢代,為內丹學的形成作好了理論和實踐的準備。東漢道教創立至隋唐之際,是內丹學的形成時期。唐末五代,內丹學進入成熟時期並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內丹修鍊的著名丹家及許多內丹經典。內丹學的形成是中國古代養生家與道家長期同衰老死亡作鬥爭取得的成果,是他們數千年來探索宇宙自然法則和人體生命科學奧秘的智慧結晶。它是道家和道教文化的精華,也是道士傳法、修鍊的基本內容。從歷史上看,內煉修養之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殷商以前。它的肇始,與遠古即有的原始巫教活動有關,是由巫師在祭神、內煉、療病、通靈時的輕歌曼舞、針砭按摩、行氣導引、房中攝養等活動發展演化而來。相傳陰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導之」(《路史》卷9),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莊子·馬蹄》)黃帝有「移精變氣」的修鍊體驗,王喬、赤松子則「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新」。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各種內煉方術已相當流行。在《莊子》書中記載了多種多樣的修鍊方術,如「熊經鳥申」、「吐故納新「、「緣督為經」、「踵息」、「心齋」、「坐忘」「朝徹」、「見獨」等。戰國時代已有《卻谷含氣篇》、《行氣玉佩銘》等流行於世,西漢又有《導引圖》等。這些皆成為內丹學的基本素材。《楚辭·遠遊》所載王喬、赤松子行氣術,就是一種修持先天真氣的古樸丹法。概而言之,內丹學就是將王喬、赤松、彭祖的行氣導引,容成、玄女、素女的房中秘術,安期生、羨門高的藥餌服食術相互融匯升華而成的一種綜合、高級的內養學。換而言之,晚周仙道的三派神仙,是道教內丹學的直接源頭。另一方面,《老子》、《莊子》等道家經典的問世,又為內丹學的形成提供了必須的理論基礎。老莊學派的道論及略後的黃老道思想,皆為道教內丹學的核心理論。其眾多的概念、範疇如有無、動靜、魂魄、抱一、摶氣、至虛、至柔、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歸根、復命、觀復、深根、固蒂、恍惚、負陰、抱陽、恬淡、無為、養神等,均被內丹學所沿用。其「致虛極、守靜篤」、「摶氣致柔」、「修除玄鑒」的功夫,凝神、坐忘、心齋、守一、守舍等秘法,也被汲取為內丹法訣。至於老莊學派倡導的聖人、真人、仙人的境界,更是成了內丹派遵循的行為模式和理想的目標。內丹學淵源甚古,由來多端,初始於晚周仙道與先秦道家、秦漢黃老家。故道教認為此學開宗於黃帝,祖述於老子,闡發於魏伯陽,宏揚於南北二宗諸祖。元陳致虛《金丹大要》卷一曰:「金丹之道,黃帝修之而登雲天,老君修之是為道祖,巢由高蹈,鏗長年,爾來迄今,曆數何限。求之冊者,當以《陰符》、《道德》為祖,《金碧》、《參同》次之。自河上公五傳,而至伯陽真人,祖天師得伯陽之旨,丹成道備,降魔流教。仙翁濟幽,旌陽斬蛟,是皆逢時匡世救劫,乃真仙之餘事耳。華陽玄甫、雲房、洞賓授受以來,深山妙窟,代不乏人,其間道成而隱,但為身謀,不肯遺名於世間者,豈勝道哉!復有傳世存道,序傳詩歌,或隱或顯,寧具知乎!至於功高德重,尊居帝境,宰制劫運者,又難備知。燕相海蟾受於純陽,而得紫陽,以傳杏林、紫賢、泥丸、海瓊,接踵者多。我重陽祖受於純陽,而得丹陽,全真教立,長春、長真、長生、玉陽、廣寧、清靜諸老仙輩,枝分接濟,丹經妙訣,散滿人間。」南宋王慶升《三極至命筌蹄》亦說:「七返九還,金液鍊形者是也。一時媾精,一日結胎,十月脫胎,三年無陰,是謂純陽之仙。六年絕粒,鼻無喘息,名曰至真。白玉其骨,黃金其筋,履蹈虛空,洞貫金石,此修仙之極致也。自老子、黃帝而下,凡飛騰變化之儔,皆修此耳。故老子作《道德經》,以詔後世。黃帝著《陰符經》,以彰厥旨。真人魏伯陽因之作《周易參同契》,以極其底蘊。正陽鍾離權由之作《雲房三十九章》,以祛似是之惑。純陽呂岩緣之作《沁園春》、《霜天曉角》及《窯頭脫空》等歌,以廣其意。華陽施肩吾修之,作《會真記》以誘進學之士。雖皆發明道要,顯示機緘,然而火候法度、溫養指歸,並不曾說破。天台怡真先生謫自紫陽真人,宿德不渝,感西華夫人發樞紐而授之以口訣,道成,授杏林石泰以《悟真篇》。杏林道成,授紫賢薛道光以《還元篇》。紫賢道成,授泥丸真人以《復命篇》》。泥丸道成,授紫清真人以《翠虛篇》。厥後之聞道者,紫清之徒也。」大致勾划出道教內丹學肇始、形成、發展、興盛的歷史過程。據今掌握的史料,東漢時期的早期道經中已有內丹的記述。如《太平經》有愛氣、尊神、重精的思想,提出了內照、存神、食氣、胎息、辟穀等修鍊方法;《老子想爾注》主張「深藏其氣,固守其精,無使漏泄」,並聯繫房中術等提出了結精、鍊氣、養神、守戒等修行法門;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提出了「參同相類」的修鍊模式,被稱為「萬古丹經王」。之後,《黃庭內景經》、《大洞真經》、《老子清靜經》、葛玄《五千文經序》、葛洪《抱朴子內篇》以及陶弘景《養生延命錄》等經典,進一步完善了各種方術,提出了諸如靜思、存思、存想、存神、內觀、內視、行氣、導引、咽津、呼吸、辟穀、守一、藏精、調息等修鍊方法。然而,唐以前,外丹學盛行,人們皆相信「不死之要道在神丹」(外金丹),內煉方術可與金丹大葯相配合,起到養生延年的作用,卻「不能度世以致乎仙」。故漢唐之際,外丹盛行而內丹隱晦,知內丹學之人甚少。引人興趣的是,作為一個專用術語「內丹」一詞最早的記載,卻見於佛教天台宗的文獻中。早在梁陳時的佛教天台三祖慧思,就曾談到要「藉外丹力修內丹」。他說:「為護法故求長壽命,不願升天及余趣,願諸賢聖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饑渴…借外丹力修內丹,欲安眾生先自安。」(《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這是古文獻中笫一次明確地將內丹、外丹並列而論,且以外丹之力助內丹之修鍊。其後,隋開皇年問的羅浮山道士蘇元朗,提出以「身為爐鼎,心為神室津為華池。」著作《太清石壁記》、《茅君歌》及《寶藏論》,其曰:「靈芝在汝八景中,盍伺黃房求諸。諺云:天地之先,無根靈草,一意制度,產生至寶,此之謂也。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內丹矣」。(《羅浮山志》)至唐代,外丹學盛極而衰,內丹學則逐漸形成。這一時期,不但有成玄英、王玄覽、司馬承幀、杜光庭大力闡揚的修心神以契道的思想,又有張果、鍾離權、呂洞賓等人發揮的鍊氣結丹的思想,陶植、羊參微主張的真陰真陽互涵、鉛汞性情合親、龍虎互逐的思想,彭曉等人借周易封又規範煉丹「數」與「候」的思想,還有譚峭《化書》所主張的「形可不生,神可不化」的思想。唐末五代,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和崔希范《入葯鏡》中,將內煉思想上升到性命的高度,內丹理論系統初見端睨。北宋初,陳摶以生動形象的《無極圖》勾勒出內修的全過程及其順逆、陰陽、五行和人體竅穴等多方面的聯繫,至張伯端《悟真篇》的問世,標誌著內丹學說的成熟。宋以後內丹學的發展,一方面深入地吸收佛儒修心煉性的理論成份,另一方面則在性命雙修的原則下,結合修行者智識德行的高低,多途徑地探討了內修成仙的可能性,使內丹學呈現了具體細密、門派林立的情形。先後出現了張伯端、石泰、薛道光、白玉蟾的「先命後性「的「南派」,王重陽、丘處機的「先性後命「的「北派」,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純的「中派」,陸西星的「東派」,李西月的「西派」,伍守陽、柳華陽的「伍柳派」。北派以清凈孤修為主,南派劉永年、翁筷光、陳致虛等人則以陰陽雙修為本。此外,還有文始派、青城派、三豐派等等。內丹典籍日漸繁多,功法門類齊備,在道教史上,內丹學已成為主流。從理論上說,內丹學吸收了傳統的精氣神學說,主張性命的修鍊。在此,性主要是指心性、理性,即人精神中的先天本原或不變恆常的本性,丹經名之曰「真性」、「真心」、「真意」、「元神」;命則是指生命、形體、精氣,即人生命賴以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與內在動力,丹經中謂之「元精」、「元氣」、「元陽」。性命雙修,也就是鍊氣煉神。《道樞·眾妙術》:「內丹之要,在於存其心,養其氣而已。」蕭廷芝《金丹大成集》曰:「夫道也,性與命而已。命者有生也,性者萬物之始也。夫心者像日也,腎者象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變萬化而未嘗滅焉。然則腎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蓋喜怒衰樂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紐矣。吁!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窮理盡性而至於命,則性命之道畢矣。」性命雙修的過程,始終貫徹著「順則生人,逆則成仙「的基本原理。無論是清凈孤修派或陰陽雙修派丹法,都主張從逆的方向返本還原,在人體內模擬宇宙反演和人體反演過程,將性命還歸虛無,致力於超越生命有限性的目的。內丹學認為,人和自然的演化關係是神(道)生氣,氣生精,精生形,此為「順生」;而人的性命雙修則應逆向而行,即煉精(形)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此為「逆修」。陳致虛《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氣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順則成人,逆則生丹。何為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謂逆?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氣,鍊氣合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這種逆修復命的過程,需要丹家貫注高度的主體能動性,才能「盜天地,奪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內丹修鍊以「陰陽感應」為原則。不僅陰陽、乾坤、坎離、心腎、龍虎、水火之間存在交感關係,而且人與自然環境、人體與道體、修丹與修德也存在著感應關係。正因為有此感應關係,修鍊才可「以心比天,以腎比地」,以腎為水,以心為火,也才可修丹修德以合於道。外內丹都講求「形神俱妙」,但內丹所講的形神俱妙並非形體直接與神飛升,而是以「化」的形式與神和道同在。內丹家認為,「凡有象者,終歸於壞,惟道成者,神與道合,永卻無壞「(《金丹大要》)。內煉的目標是「陰盡陽純」,以陽神契合大道,而陽神則是生身的「化身」,陽神合道,也就是「形神俱妙」。從功法上說,內丹主要包括內煉諸要素和煉養的階次。關於內煉要素,陳虛白在《規中指南》中說:「內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藥物、火候。」這裡的「玄牝「即指鼎爐。鼎爐在丹經中異名甚多,如乾坤鼎器、坎離匡廓、太乙神爐、混元丹鼎、陰爐陽鼎、玉爐金鼎等等。具體地講,下丹田通常指「爐」,頭頂泥丸宮為「大鼎」,中丹田黃庭指「小鼎」。三丹田在內煉中各有所司,即下丹田主精,中丹田主氣,上丹田主神。藥物在內丹中指精、氣、神,如《玉皇心印經》所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藥物也有種種異名,翁藻光《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中,列精氣的代號有坎、皮、金、月魄、水虎、黑鉛等29種;列神的代號有離、卯、木、日魂、詫女、真汞、火龍、金烏等37種。火候,內丹以神的運用為「火」,以運火退符的時刻和數度為「候」。為了準確無差地把握火候,丹家將人體運行的節律與天地自然的節律加以比照,在年中取月,月中取日,日中取時,時中取刻,在天地自然這個大參考系中找到準確進火退符的時刻。同時,又結合人體內煉的具體情況,講求靈活運用。為了確認身中陽長陰消的程度與周期,丹家又借用了《周易》四正卦、八卦、十二消息卦及六十卦的卦爻變化作為規範。根據修鍊程度的高低,火候又分小周天火候與大周天火候,小周天謂子午周天,大周天謂卯酉周天。小周天運轉河車,循行任督,用三田返復。大周天則一意規中,注重溫養,調神於二田之間。關於修鍊的階次,各家體驗有差,下手處也各異,就可以公開傳授的清凈丹法而論,可分為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幾個階段。首先是築基。丹家認為,人自嬰兒長大成人,其精氣神皆有所損虧,故須經築基功夫,「煉神,調氣,養精。達到三全才可以進入百日關(《龍門丹訣》)。築基以煉己為首要,即做到「萬念懼抿,一靈獨存「。其次是初關—煉精化氣,為「有為「工夫。其過程包括採藥、封固、煉藥、止火四個階段。因其運煉須三百息足,故稱「百日關」。又依其搬運河車,行龍虎交媾,用子午周天火候,故又稱「小周天工夫「。第三為中關—鍊氣化神。是有為向無為過渡功夫。具體過程包括六根震動、七日生大葯、抽鉛添汞、溫養聖胎等。因其溫養過程如十月懷胎,故稱「十月關」。又依其行乾坤交媾,用卯酉周天火候,故又稱「大周天功夫」。笫四為上關——煉神還虛。為丹法之無為功夫。具體過程包括乳哺、溫養、出神、還虛等,因其如達摩九年面壁,故稱為「九年關」。內丹學在唐宋以後成為道教思想及養生學的核心,並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廣泛而巨大,它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特色的一部分。在中國哲學史上,先秦之後曾興起玄學、佛學、理學、內丹學四大思潮,內丹學的興盛即吸收了其它三學的精髓,廣納博採,同時亦影響了宋明以來各派學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開掘內丹修鍊中豐富而精深的思想內涵,對生命科學、人體科學、醫學、養生學、哲學及至思維科學等學科的發展,均有不可忽視的理論價值。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道教的「神符」和書法藝術
※老子是太上老君在人間的分身或化身嗎?
※相對於道士,和尚為什麼評價不太好?
※為何人們習慣性說陰陽,而不是陽陰,陰為什麼要排在陽前邊?
※為什麼現在信佛的人比信道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