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快速提高太極的內勁?

怎樣快速提高太極的內勁?

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麼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這裡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從所周知太極拳除養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像張三丰祖師名垂千古,楊氏三代在近代威顯武林,陳家溝也不乏繼往開來之人,這都是靠內勁功力顯名創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極拳講究功夫與技巧,功力是技術的基礎,而技巧又是內勁功力發揮得恰到好處的保證。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技擊,必須培植內勁功力。如果訓練內勁,達到具有隨心所欲的高強功力,加之配合以無極和太極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極拳內勁功力是考查一個拳手的必檢之課,是衡量一個太極技擊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標誌。一個太極拳手必須精通一門(一式)太極拳,並融合多式太極拳或其它拳術之精華,互相吸收,方能成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極拳家不只熟悉一門拳術,他觸類旁通,把其它拳術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機械地把他劃歸為哪一類太極拳。在練習太極拳時各自會形成一個獨特風格,這樣就產生出陳、楊、吳、武、孫等多式太極拳,還包括現在整理的趙堡太極及武當太極。太極拳的演變絕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們互相溶合滲透,吸收變通以至改造創新。

正因為如此,太極拳的發明是歷史文化(傳統武術)積澱後,經智者、高手、賢哲們編創,把太極陰陽學說全面地結合於人身、肢體的運動。太極拳內勁在內不在外,它是在長期通過意識統率下,使呼吸與動作相結合鍛煉,在精神意念貫注之中,體內形成的一種既沉重又輕靈,既剛硬又柔軟的勁力。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內勁是通過技擊性專項訓練,即在技擊攻防意識的指揮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種調和有序動作,動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點、線,在不同情況下,能快能慢,空間路線可長可短(通常是走圓弧形),動作幅度可大可小體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勁驟發。這種可剛可柔的太極內勁,練時運勁柔和,而發落到點則剛強。因此,太極拳的內勁帶有剛的一面,這是太極拳的內勁帶有剛的一面,這是太極拳內勁質量的剛,不是硬、蠻、呆的無變化的拙力之剛,是積柔成剛,剛柔相濟。

正如《拳經》曰:「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此「剛」是隨機隨勢迅速地將隱蓄於體內的全身之力聚於一點,在剎那間迅如奔雷地爆發出來,這種力不是發後斷勁的,而是變柔和之力繼續運動。

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在內力鬆柔的基礎上,經過有規律的長期訓練獲得。當具有了一定的剛力基礎,再把內勁功力過渡到動作自然、輕鬆的技巧之中。長時間的習練柔化運動,久而久之便練得棚勁彈力隨心用,胸腰迭化隨氣行。

我們再看看武術的一般勁力。它也是通過肢體的運動表現出來的一種力。這種力量也是在意識支配下,通過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有序化的配合而產生的。意識支配是指神經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對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按照武術技擊動作的一定順序和規格,同時起動同步運行,同時到達一定部位。太極拳的內勁,正是按照這一勁力原理,通過由內及外的訓練培養出來的,它不同於外家拳由剛硬、直出、快猛、吐氣開聲等訓練方式而獲得的勁力。太極拳是由緩慢、輕鬆、柔和、曲旋,並通過走螺旋、劃圓疑難、腕纏絲、胸腰伸長迭化而由內到外產生勁力。

太極內勁特別注重內中意識的鍛煉,主張「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經的指導又有獨特的運行路線,再配以肢體的圓運動,練就一種混圓一體的圓勻力場。活動在這個圓勻力場內的身體就是一個不凹不凸的太極體,且是應付一切外來侵入的變化無端的圓形體。時時慢練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發的攻防意識,形成以棚、履、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為主要特色的勁路,加以靈活多變的和、眼、身勁、步的同步習練,從而顯示出太極拳獨到的攻防技擊特色。

中華武術門派繁多,且又內、外家分明,無論內、外家高手,歷來主張「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拳不站樁,等於瞎晃蕩」。陳氏太極拳位居內家之首,更應注重內功修練。

內功修練又分靜功修練和動功修練,靜功修練是一種外形靜止而內在運動(以意領氣)的功法練習。如打坐,卧功,站樁等。靜功修練多數來講是意識訓練,也有少數夾帶體能訓練,如無極樁和太極樁。靜功修練是一種程序,主要是意識形態的調控,是用意識將「無」演化為「有」的過程。內在的氣與勁是很空洞的,「空洞及無物,無物衍太極」。人的本氣與勁原無定處,它無色,無味,無形,無邊。靜功修鍊就是將氣與勁的無形,無邊演化為有形有邊,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極生太極」。當氣或勁一但有形的概念,就一定有極的分化,極的分化屬對立的載體,如陰極與陽極,上與下,左與右,前與後,輕與重,虛與實,蓄與發等等,這些由有形而轉為極的分化就是由「太極生兩儀」的定量。兩儀是對立兩面的中極,一但中極再次激化就會再次衍生陰極與陽極。陰極與陽極的兩次分化過程。「四象」即「四向」之意,有了四象,如果要再次分化就進入了「四象生八卦」。四象是四正,八卦是四斜,當四正與四斜同時出現時,當中會有一交匯點,即為「中定」。四向在太極學說中是指前進、後退、左顧、右盼。有前進、後退、左顧、右盼。與中定即為「五行」,其中缺一不可,多一無可為。

靜功修練是一個「由無到有」的過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向,四向生八卦,八卦生五行」就是遵循這一理念和公式進行的,在內功修練的過程中,一環與另一環的相扣點都是以意識為紐帶,「意識」在內功修練中起著主導作用,有人將內功修練概括為「意識訓練」是有一定道理。

通俗一點講,靜功修練是在「養兵千日」,而動功修練則是在「用兵一時」。如果說靜功修練是一個由無到有的過程,是以「形引勁」,那麼動功修練就是在以「勁催形」,如單式定樁,單式彈攔勁等等。動功修練講究「內動而外隨之」和「一舉動,四肢百骸無有不動」。動功修練是將靜功修練已練就的勁,通過四肢百骸進行分化,或顧已,或擊彼,或「柔而化之」,或「驚而彈之」。練習中由有意而轉化為無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自然反應或本能反應。

我現在介紹幾種陳家溝太極拳的內功修鍊方法,希望你能潛心鑽研和多多體會。

1、打坐(禪功)

排除雜念,心平氣和,兩腳自然盤坐於地或床上,兩手掌心朝上自然垂放於兩膝,雙肩放鬆,虛領頂勁,舌頂上齶,腹式呼吸,兩眼虛視雙掌心。

以意識動丹田順時而轉,

從大圈而小圈層層疊疊。

由小圈而無圈《成為一點》定於「關元」,

沿「氣海」經「臍中」升於「膻中」。

過「天突」到「廉泉」再行「人中」,

上「印堂」定「百會」又下「風府」。

經「亞門」走「定喘」再下「至陽」,

沿「命門」過「陽關」落於「長強」,

走「會陰」升「中極」再歸「關元」。

想「氣海」運「丹田」再次順轉,

往複來三、六、九活象神仙。

以上功法,在意識形態的定位上是「找勁」,屬「以意行氣」或「以意領勁」之範疇。整個過程是將「丹田」中已有的但是又很朦朧,很縹緲的「元氣」,用意識支配,將其調控為一點,然後通過人體的中極線,從下往上到頭頂<面前>然後從頭往下到會陰<後面>,最後再升于丹田進行升華<再次從大圈而小圈層層疊疊,由小圈而無圈定於,關元>。每次練習,反覆三次,六次即可,能練九次為最妙。一般一個星期即有氣感,練的時間越長越多就越充盈。

由於練功時要求以意識調動丹田層層運轉,腹內各臟器都會隨之相互摩擦並且會亢奮起來增加內分泌。所以,經常「打坐」除了能增加內功外,也對泌尿系統和腸胃系統等疾病有一定的改善。

2、卧功

卧功,亦稱躺功,與打坐一樣,同屬陳氏太極拳靜功修練中的關鍵部分。其練習方法如下:

選比較安靜的環境,平躺於床或地<晚上睡覺前最佳>,兩手掌朝下放在胯外側,兩胯外側,兩腿伸直。全身肌體放鬆,舌頂上齶,牙齒微攏,雙目微閉,腹式呼吸。

意調丹田順時旋,

「中極」引勁到「關元」

一圈更比一圈小,

「氣海」充盈勁聚焦。

聚焦本非我真氣,

再次散去方為妙。

往複來之百餘次,

才知「鼓盪」個中巧。

卧功:主要用來通過自我「調息」來實現丹田鼓盪,「丹田鼓盪」是太極拳特有的內功表現,「發勁」<亦稱爆發力>就是「丹田鼓盪」的「量變」,就好像氣球被吹爆一樣,內壓越大爆得就越脆。「丹田鼓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內壓,最初的鼓盪是丹田沒有規律的自彈,一般兩個星期就能就能自我感覺。久而久之就可以由無規律轉為有規律,隨之,可隨我支配,隨我用之。

由於卧功是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下練習,練功時又要求心無雜念,心平氣和,又兼有內臟自我按摩,所以對失眠,多夢和腦缺氧等病症也有一定的改善,特別對心臟病,高血壓,眩暈症,腹脹和腸梗阻患者更是益處多多。

3、無極樁功

無極樁功與太極樁功一樣,是意識訓練和體能訓練同步進行的一種內功修練,即可增加內功又可增加腿部力量。「站樁如插柳,根繁枝葉自然茂盛「就是說站樁就好象插柳一樣,只有根部旺密了,樹枝和樹葉才能茂盛起來。站樁是固根,是在增加自身的穩固性,更是對自身極限挑戰。練習方法如下:

腳步與肩同寬,雙手呈抱球狀置於腹前,兩肩放鬆,沉肩墜肘,身體下沉,兩腿微微下蹲。虛領頂勁牙齒微攏,舌頂上齶,下頜微收,雙眼虛視兩掌心。

意守丹田象球旋,

「氣海」「關元」四指間。

凝結玉帶隨腰繞,

上虛下實何等閑。

隨著纏絲螺旋勁,

大圈小圈四梢尖。

形斷勁斷意不斷,

勁斷形斷意再連。

無極樁功中身法,

挑戰極限功可圓。

無極樁功在意識及形體上要求:「上虛下實」和「勁走螺旋,達於四梢」,上虛是指上肢各節要放鬆,下實是指下肢肌體要穩牢。四梢是指四肢之梢節的兩手與兩足。兩足是固已之根本,兩手是擊敵之重器。將勁傳於四梢之根本就是要用意識去支配。只有意達才能神達,換句話講只有意達才能勁達。

在練習過程中下肢肌體和膝關節一直處於亢奮狀態,肌體血液也比較充盈並會加速血流量,使周身熱血沸騰。如年老體弱弱者常年練習,對肌肉萎縮,關節炎,心血管和腦血管等病症都會有一定的好處。如能輔助醫藥治療效果更佳。

4、太極樁功

太極樁功是學拳者之必修的樁形之一,樁功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套路的發揮。就好象蓋房前必須打地基一樣。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地基不牢,蓋不了幾層就會自己倒塌。練拳也是一樣,樁基不穩,就無法繼續下去,即使你強學下去,也是搖搖晃晃,神形欠佳。

太極樁功在意識修練方面不如無極樁功,但在體能訓練上又優於前者,同屬陳氏太極拳內功修練的主要功法之一。其方法如下:

腳步雙重著力與肩同寬,兩足五趾抓地,懸腳心無碾物之志。右手呈瓦壟狀置於前胸,左手四指相攏而中指外露,扣關節上勾,以『合谷』對於腰間之『命門』。虛領頂勁,下凳微收,牙齒微攏,舌頂上鄂,以牙縫和鼻孔自然呼吸。身體下沉,呈蹲狀,默念:「啊、嘯、嘻、噓、吹」。

意識支配,中指領勁,

下繞三圈,落於「勞宮」

勁走「大陵」,繞道「少海」,

穿過「肩貞」,再到「天突」。

落於「膻中」,又下「臍中」,

經過「氣海』,定於「關元」。

由小及大,又大及小,

下降「中極」,歸於「會陰」。

枝分兩岔,兩腿纏繞,

過了「梁丘」,繼續下繞。

經過「照海」,定於「湧泉」,

往複多次,脫離等閑。

太極樁功在整個運功過程中提倡:「上虛下實」和「中指領勁,意貫丹田,牢固根基」。勁行軌跡以螺旋方式層層深入,或纏臂,或繞腿,其根本是培養和增加自身的「纏絲勁」。一但負有螺旋的纏絲勁形成,就「無柔不化,無堅不摧」,進能循序漸進,退能固守城池。

太極樁功在練習時一般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應注意姿勢要端正,切不可翹臀彎腰。因為姿勢不正就氣血難通,就不便於「清氣上升於百會,濁氣下降於湧泉」。第二要有挑戰自我的決心,一般人易半途而廢,站不了幾分種就會因為受不了而停下來不不練了。其實不然,只要堅持往往還可以多站幾分鐘,只有超躍自我,超過極限才能進入佳境,否則,即便你多麼愛好也是「終與太極無緣」。

由於太極樁功在練習時在精神上要求全神貫注,動作上又要求立身中正,特別雖下肢體由於變彎曲負載,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加速了周身血液的循環,提高了血液中的氧含量。所以對氣血不通,關節炎,肩周炎和心血管以及大腦血管還有腸胃系統等疾病都有一定的幫助,希望大家在練拳的同時也要多站站樁,太極樁功一下會讓你受益終身。

1、單式定樁

單式定樁是動中求靜,屬動功修練的一種,是將太極拳套路折開一節一節單式練習,每節都要求「以勁催形」和「內動而外隨之」。特別要做的是「定樁貫勁」,所以也叫「定式子」或「正架子」,一般由於老師根據學拳者的情況而定。或開檔,或扣檔,或三七定樁,或四六定樁。單式定樁是校形階段,也是再上一層樓之必需。俗話講:「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定式子就是在上規矩,是將招招式式規範化,是將「形」與「式」進一步理念化。否則就難「神形兼備」和「勁隨意走」,只能在圈外徘徊,進入不了高極階段而「最終難入化境」,充其量也只能算一個晨練者或太極愛好者。

在單式定樁的訓練過程中,若無老師在旁指導可採取以下措施:現以陳氏太極拳的第一個動作「金剛拘搗碓」為例。一、先調腳步與肩同寬,然後雙手微微抬起<由內及外,以勁催形,以肩帶肘,以肘領手>,定勢三到五分鐘,雙手與雙腳呈對拉狀,雙手有明顯的上捧感和雙腳有充分的沉重感。二、雙手慢慢下提按,身形下沉,肘膝有相合之意,在雙手下按的過程中也要有「由內及外,以勁催形,以肩帶肘,以肘領手」之意。然後定勢三到五分鐘,由於於雙腿充盈會有強烈的沉重感,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定要挑戰自我,多站一分是一分,直至極限,能超過更好,三、重心微向右移呈四六樁,坐右胯,雙手由右下而左上托之,在雙手上托時還要有「勁由內出,以勁催形,以肩帶肘,以肘領手」之意,在右胯與雙手對撐的過程中,使右腿沉重感繼續加重,有明顯的左虛右實之感覺,然後定勢三到五分鐘。四、重心慢慢左移呈三七樁,左坐胯雙手旋掌心朝外右捋外托,在旋掌心朝外和右捋的過程中要注意「勁由內出,由內及外,以腰帶肩,以肩領肘,以肘帶手」,定勢時雙手與左胯要對撐之意。五、雙手先含而後捋(與左腳鏟步形成對拉),撐勁不丟,重心完全右移,提左腳左前方鏟步呈三世樁,定樁三到五分鐘。在左腳前鏟和雙手後捋的過程中,應有「勁由內出,胯催膝而膝催足」和「以肩帶肘,以肘領手」之念。六、重心前移呈三七樁,雙手後捋旋掌朝前,隨下肢重心左移呈上撩狀<勁由內出,以肩領肘,以肘領手>,定樁三到五分鐘。七、左手繼續上撩引右腳虛步上前,右手上托與左手相合,左手下按於右肘彎。在右手上托的過程中,與左腳要有對撐感。雙腿左實右虛(右腳尖點地)呈九一樁形,左腿因負重載而氣血充盈,會明顯的覺重感,最好能定樁三分分鐘。八、左手繼續上撩引右腳虛步上前,右手上托與左手相同,左手下按於右肘彎。在右手上托的過程中,與左腳因負重載而氣血充盈,會明顯的沉重感,最好能定樁三分鐘,盡量獨立支撐,勁貫湧泉。九、左手下按於腹前旋掌心朝上,右手以掌變拳落於左掌心(有意識的將周身之勁貫于丹田)。雙腿雙重著力呈五五圓襠樁形,定樁三到五分鐘,儘力鍛煉自身平衡。十:身體下沉,猛震右腳(勁由內出,以胯催膝,以膝催足)與肩同寬,同時右拳心朝上猛落(以肩領時,以肘催手)於在小腹的左掌掌心。

在「金剛搗碓」的整個練習過程中,從起到落共分了十個小節,每節的「襠法」和「著力點」以及肢體的「位置」都有明確的要求。練習時可根據不同的長短將每個動作或分分三節,或分五節進行分解,然後按要求而為之,盡量使動作到位,該虛則虛,該實則實,該擠則擠,該按則按,否則,即便你練的滿身臭汗,也是徒勞無功。

二、單式彈抖勁

彈抖勁在太極拳運動中屬高級勁,隨著內功的不斷修練功力會越來越深,功力越深彈抖勁就越脆。如果將「化勁」概括為陰勁的話,那麼「彈抖勁」就正正規規的屬陽勁之範疇。彈抖勁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內力的不斷積累,另一方面是內力的快速爆變。「積累」是「蓄」,亦為儲備。「爆變」是「發」,亦為釋放。前面已講過「丹田鼓盪」,講過內壓,內力的不斷積累其實就是將內壓不斷加大,內壓越大爆變<爆發力>的能量就越大。陳鑫和陳照丕在《陳氏太極拳圖說》和《陳氏太極拳引蒙入路》中曾有:「勁如火藥,無壓不爆,燃者無彈」和「蓄勁如卷炮,卷的越緊,爆的越響 」之說。其意明確的表示要想發好勁,其關鍵是在於勁要蓄好。

彈抖勁在實際中對抗中應用極廣,無論推手,散手都有其精彩的表現,最能體現「彈」的要數 「貼身靠」和「沾身跌」,最能體現的「抖」的要數「下栽捶」和「外擺式」。這些招法都屬瞬間爆發力,都是通過內壓的「量變」產生的彈抖勁,彈抖勁的練習方法與驟,一直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現取陳氏太極碰撞套路中的「掩手宏拳」一式為例,介紹如下:

定三巨型檔,左虛右實,右膝與右腳尖上下垂直。左手掌心朝下平伸於左膝上前,右手卷拳心向上置與右胯,定樁三到五秒。然後身猛然逆旋前移,同時左肘後擊,伴隨右拳猛然發力。<以意領氣,以勁催形,將丹田之氣通過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快速傳於拳面>。每次練習應不低於五十次,能超過一百最好。最初幾天練習一定要注意動作的規範化,一但動作準確,就可以使全身之勁而為之。其後,可對每個發勁一一照搬而行。久而久之彈抖方有大成,最終可隨我所願而用之。

總之功夫是練出來的。你每日的苦練都會給你提高。堅持下去就會好的。希望我說這些話能給你一些幫助!!

推薦閱讀:

學習楊澄甫式太極拳
學習太極拳,就應該找個好老師!!
太極雜說49
何軼群《太極求真錄》(1)
陳根全:太極拳熱讓快節奏佛山「慢下來」

TAG:提高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