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法王課程 | 龍樹親友書(第一天)
實證諸法本性無繆誤
依觀照見大圓鏡妙智
眾生憶念賜喜慶吉祥
日佩多傑足下誠祈請
清涼境域正法之傳規
再次重披弘揚之鎧甲
為成如此心願而降生
鄔金欽列多傑誠祈請
黃金珠蔓噶舉傳承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
法王課程:龍樹親友書(第一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9年12月20日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德噶寺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黃靖雅、初惠誠
《龍樹親友書》第一堂課
皈依三寶後,實修靠自己
佛只是給一個訊息,那個訊息就是「法」,得到法之後,要自己去實修,才能真正解脫。
首先,為什麼要講《龍樹親友書》呢?因為龍樹菩薩的《龍樹親友書》(編註:本次課程中文版使用唐朝義淨法師古譯本)是中觀的見解,主要講在家如何修持,所以,希望透過這樣的講解,對在家居士的修持能夠有幫助。過去印度佛法興盛的時候,很多在家居士如果要持守戒律,首先都會學習這一部《龍樹親友書》,幫助他在生活當中有個依循的標準。
教導六度波羅蜜
為了珍惜印度保有這樣的傳統,也希望這項傳統不流失,並且讓我們知道,佛法和世間的生活如何結合;所以,我希望有一種新的解釋,來講解《龍樹親友書》。這次的課程,總共有八國譯師為大家同步翻譯。
這本綠皮封面繪著銀色簡單線條的龍樹菩薩,是我所繪製。有人會說:「眼睛和手都滿清楚,怎麼身體的穿著,好像被一塊石頭包住了。」這次課程,總共只有兩天半的時間,也有人說:「哇!時間這麼短暫,怎麼可能教得完?」有的則說:「您會不會每個偈子都教?還是有的快速帶過?有的只是念過?」
無論如何,我希望在這兩天半的時間,將《龍樹親友書》最主要的一些意思,向大家作介紹、分享。那麼接著進入正文。剛開始有一個「前行」的內容,再來第二個部份是「正行」。
首先是法本第六頁裡談到:
梵語云:「蘇希列喀」
藏語云:「親友書」,
頂禮文殊菩薩。
這些,都是藏譯本傳統主要的譯敬語。
這是一封龍樹菩薩寫給一位親友的長信,這位親友是南方的一位國王,叫做「樂行國王」。
在《龍樹親友書》的內容裡,主要談到「六度」也就是「六度波羅蜜」的修持。當然其中也宣說輪迴過患、涅槃利益等,但是主要還是著墨於「六度」的修持。
龍樹菩薩,
現證般若的大師
龍樹菩薩是公元二世紀左右,印度的一位大乘大師,他是開創大乘、中觀的一位大師。
龍樹菩薩寫了很多佛法的著作,當中有顯經和密續的論典。譬如:顯乘有《中觀根本論頌》等,他在密乘也撰著了許多論典。從這些著作當中,我們可以知道,龍樹菩薩是對顯密非常精通的一位大師。
譬如重要的《般若波羅蜜多》經典,中文稱《大般若經》,藏文為廣版《般若十萬頌》、略版《般若八千頌》等,這些都是從龍樹菩薩所作的許多註解整理出來的。有位漢傳大師,在他所寫的龍樹菩薩傳記裡也提到,這些般若經典釋論,即是直接來自龍樹菩薩覺證的淨相與淨觀。
藏傳說龍樹菩薩曾到龍宮,漢傳也說他曾到一個充滿珍寶,像是龍宮的一個地方去;他在這些珍寶當中,看到了人世間從來沒有見過的一些經典。龍樹菩薩閱讀之後,完全吸收了解、融會貫通,再把這些經典帶回人間,並且把親眼所見寫成文字。所以有種說法是:像《般若八千頌》等經典,就是在龍樹菩薩那個時候所出現。
第1偈
具德我演如如教,為生福愛而興述,
真善宜應可審聽,此頌名為聖祇底。
白話:
為了您這位具有功德的真善之人,
讓您能生起善功德,我造了這部論頌,
請您好好諦聽呀,
這部論頌所說,都是佛陀的「聖人之言」。
這一偈中所說的「具德真善」之人,指的是龍樹菩薩的親友樂行國王。但也可以指我們每個人,只要我們能聽聞佛陀教言,並且實際去修持,都是「具德真善」之人。「如如教」是善逝佛陀教言;「聖祇底」,是聖人之言。
第2偈
隨何木等雕佛像,諸有智者咸供養,
縱使我詩非巧妙,依正法說勿當輕。
白話:
不管用什麼木頭來雕刻佛像,
一切有智慧的人都會供養
(因為所雕的都是珍貴的佛像),
縱使我寫的詩偈並不巧妙,
但這是依正法所說,您千萬別輕忽呀。
這偈首先做了一個比喻:就像無論用任何材質的木頭所雕成的佛像,只要是有智慧的人,都會因為這是一尊佛像而供養祂、尊敬祂。不會因為是良木就尊敬,不會因為是不好的木頭就不尊敬。如同這個比喻,「縱使我詩非巧妙,依正法說勿當輕。」可能這邊所說的內容,並不是非常巧妙,但是因為這些內容都是依正法所說,所以也請聽聞者不要輕視。
第3偈
王雖先解如如教,更聞佛語增勝解,
猶如粉壁月光輝,豈不鮮明益姝妙。
白話:
善逝如來的教法,不管是否曾經聽聞過,
再次聽聞都有助益。
國王您之前雖已了解佛法,
再次聽聞,對您的修行更有幫助,
這是非常殊勝美妙的;
就像月光照耀在白色的粉牆上,
豈不是更鮮明美麗嗎?
「更聞佛語增勝解」,文中的佛,有「能忍」的意思,「能忍」一般來說是能消除煩惱。
事實上聲聞、緣覺乘也能消除煩惱,但是這裡不只消除煩惱障。我們說佛陀祂是大能忍,祂不只消除了煩惱障,也消除所知障。所以這裡的佛語,是佛所說的教法、語言。雖然國王您過去已經了解、學習過這些如來的教法,但是如果您「更聞佛語」,來聽聞以下這些佛語的話,能讓您的見解更加增勝。
舉例來說:「猶如粉壁月光輝」,就好像塗了白粉的牆壁,它已經潔白,倘若再加諸月光的光輝時,豈不是會變得更加光明、美好與殊勝?所以「豈不鮮明益姝妙」是這個意思。這裡是指:國王啊!您之前或許曾經聽聞過,若是再聽聞佛法的話,您對於佛法的了解會更加增長。
這一頌的前三偈,是「前行」。這三個偈文告訴我們──如果對於佛法不了解時,就要透過以下的這些學習去了解它,這會是非常重要。就算我們已經學習過佛法,對佛法有一些了解,這時候如果您更加聽聞與修學,則會對修持更有幫助。
我們也經常思索、閱讀文字形容的真理,讀過以後可能文字理解了,但是,真正的真相或者道理,是不是存於心上?
就如佛陀經常告訴我們:「正法、佛法是什麼?」要我們「依義不依字」,我們要依靠的是它的真實義,而不是這些文字。所謂內容也不僅是文字的內容,重點是這些內容必須和我們的心結合,這時候的體會才會更加深刻。這是前三個偈文裡,主要告訴我們的重點。
這三個偈文,主要提到:佛法的內容,都是我們應該要學的;無論這樣一個教法、傳法的人,他是好或壞,或者是不同教派的內容,我們都不要因為對人的好惡,或者因為宗派的好惡,而有著分別。
譬如,有的人會說:「我喜歡的人,我願意跟他學習法教。」或者說:「這是我的宗派,所以我願意學。」也有的人說:「我不是這個宗派,我不想學!」我們都不要這樣。就好像剛剛的詩偈,龍樹菩薩也說:
隨何木等雕佛像,
諸有智者咸供養。
就是不要因為材質的好壞,而有任何的好惡,亦即有輕視或尊敬的分別心產生。我們要抓到這些內容的意義是什麼?
透過聞思修我們應該了解:這個教法到底好或不好,它的珍貴性是什麼?還有我知道以後,它對我的修持有什麼幫助?具何利益?我們應該這樣思維,然後來做這樣的學習。
那麼接下來是「正文」的部分,或者稱「正行」,它有三個大綱、三個章節:
第一個是「行善:修持善行」;
第二個是看到輪迴過患之後,生起出離心;
第三個是涅槃的利益,就是思維涅槃的利益。
可以說整個《龍樹親友書》,都包含在這三個章節裡。先來談第一個,我們「如何行善」?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總的包含所有僧俗兩眾;第二是分別針對在家和出家眾而言,大致分為這兩個部份。
第四偈
佛法並僧眾,施戒及與天,
一一功德聚,佛說應常念。
白話:
隨時憶念佛法僧三寶,
隨時憶念布施、戒律及天人,
每一種隨念都會聚集功德,
所以佛說我們應常常作這六種憶念。
從這裡開始進入「正行」。這一偈,是講佛說「六隨念」的修持。
首先談到「皈依」的部份。外國的很多弟子們,在剛開始接受佛法的時候,都會跟隨一位上師,然後接受皈依戒,並且成為受皈依戒的居士,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也可以說是一項很好的傳統。
以藏族來說,以前可能有這樣的傳統,但是之後卻沒有了!其實很多藏族的人民,並沒有真正得到皈依戒。因此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外國弟子,您們在第一天就能得到皈依戒,進入佛門成為皈依的居士,真的成為佛教徒。我感到非常隨喜大家!同時感謝大家!藏族也會覺得你們是很有學習心的人!
我們常說「我皈依成為佛教徒」,但是否仔細想過:「什麼是皈依?」、「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在印度,對所謂「皈依」和「佛教徒」本來並沒有嚴格定義,直到阿底峽尊者對「皈依」作了清楚的定義,大家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必須具足三部分:
一、人(求皈依者):就是我們。
二、皈依對境:皈依的對象,指佛、法、僧三寶。
三、皈依方式:分動機和行為。
一、求皈依者
第一項「求皈依者」又可分為以下三種;這不是指階級,或者人的資質的不同,而是指發心:
1.下士夫:擁有下等發心,恐懼三惡道的苦。有人嚮往成佛,也想要解脫痛苦,但卻相信只此一生,不相信有輪迴,這也算「下士夫」。
2.中士夫:擁有中等發心,想出離輪迴,特別是想解脫「行苦」(心流變動之苦)。
3.上士夫:擁有上等發心,為解脫輪迴眾生苦而求皈依,這是菩薩的發心。
我們要捫心自問,誠實的看看自己是屬於哪種「士夫」?這是「自己和自己的溝通」,面對自己真實的狀態,不必勉強,否則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障礙。
下士夫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害怕輪迴的初發心;第二種是只相信這一生,不相信有來世,或者不相信有輪迴。
其實很多人都這樣,他嚮往成佛的殊勝果位,也真的想要從輪迴當中解脫出來,但是他相信只有一生,他不相信有來世、或者他不相信有輪迴。
大部份的人,其實比較在乎的是今生;他也相信只有此生而已,所以不相信來生。不過他也想要學習佛法、也想要解脫。如果是這樣的人,他也可以算是下士夫的一種皈依行者。
所以重點在於自己的一個發心。要看每個人的情況,是屬於三種類型當中的哪一種?這種了解,自己對自己的溝通很重要!就是您清楚知道自己的情況是什麼?
有的情況是可能您已經具備上士夫、菩薩的發心,這時候還是要好好學習中士道,還有下士道的內容,不要覺得自己已經具有大的發心就貢高我慢。
皈依以後,我們看看自己屬於哪種類型?很自然的跟自己溝通,然後慢慢地增長自己的發心。
二、皈依對境
皈依的對象,就是「佛法僧」三寶:
佛:「佛寶」主要是指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佛陀誕生在2600多年前,他和我們一樣都是一個人,都是靠自己努力修持才成佛。他降生於人間,誕生在王宮,受用榮華富貴,而後看到生老病死的顯相而生起出離心,繼而出家修苦行,最後證得無上正覺。證覺後到了瓦拉納西,即在鹿野苑,開顯「苦集滅道」的四諦教法,教導眾生解脫輪迴、涅槃寂靜之道,所以我們應皈依他。
「佛」這個字,藏文叫「桑給」,包含兩個意思:
一是「醒覺」:即從各種覆障中醒覺;
二是「開啟、增長」:指智慧和力量開啟並增長。
「佛」的梵文,讀音是「Budha」;而梵文的愚癡者,讀音是「Budu」。(法王開玩笑地說)兩者相差一個音而已,「去掉u音,就成佛啦。」
意思就是,您有成佛的潛能,您只要拿掉某些東西,您就成為佛了。因為您有這個潛能,只是要把那些罪障消除掉而已。
法:是指佛所說教法,又分為教、證二法:
一是「教法」:為佛所說之法;
二是「證法」:則是五比丘聽聞佛的教法之後,經由實修,在心流之中,無我智慧生起,此時「證法」即出現。
法寶包含兩種,即四諦中的「滅諦」和「道諦」:
一是「滅諦」:就是業、煩惱、痛苦的寂靜涅槃與出離,就像《中觀根本論頌》說:「當一切業煩惱到達邊際,此即滅諦」。滅諦是沒有煩惱,但不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這個「滅」字,本身具有「善妙」之意,就像病好了得到健康,這種健康是很美好的;同樣的,煩惱消除了,就得到心靈健康,更是非常善妙。
二是「道諦」:就是幫助我們從輪迴中完全出離、到達寂靜涅槃的修持方法。
僧:是指同時具有「教法」與「證法」,擁有「滅諦」和「道諦」的聖僧。
三、皈依方式
皈依的方式,分「發心」和「行為」:
最重要的是皈依的發心,皈依之因有恐懼和信心兩種:
1.皈依之因一:恐懼
這是對輪迴痛苦,尤其對三惡道的苦深懷恐懼,而想出離的發心。這裡「恐懼」不是指「嚇得發抖」,而是指「厭離」的心情,覺得輪迴「夠了,這樣下去沒意思,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這個恐懼的對象,是指對輪迴,而不是指三寶和上師。我們對三寶、上師,就像身陷困境時,有人伸出援手,那樣自然地生起敬信之心;而不是像看到國王,嚇得要死。有人會對給予灌頂的上師,因為有三昧耶戒,覺得有破戒的壓力而生起恐懼;其實上師是我們生生世世的朋友,要有這樣的了解。了解皈依對象的功德,生起歡喜心而皈依,這才是如法、純淨的皈依。
2.皈依之因二:信心
了解皈依對象的功德而自然生起信心,是最好的;有些人則是並不很清楚,只是環境薰習,從小家裡、父母拜佛就跟著拜,自然就跟著相信了,這也是行的。
這種信心,不是迷信;也不是盲目的依賴,覺得皈依之後,就什麼都不必做了,「反正佛是大悲、遍知者,他什麼都會幫我做好好的」。衣服髒了,以為佛會一手拿刷子、一手拿肥皂來幫你洗衣服;蚊子滿天嗡嗡叫,你就祈請「大悲遍知佛呀,請快來幫我趕蚊子」;考試前沒讀書,也只會祈請「大悲遍知佛呀,我考試就靠你了!」祈請完什麼都沒背就跑去睡覺,結果當然是──得到一個鴨蛋!
佛只是給一個訊息,那個訊息就是「法」,得到法之後,要自己去實修,才能真正解脫。也許有人會問:「如果要靠自己修,那還要三寶做什麼?」因為我們還要學習,學習需要有一個學習的對象,需要有人教導。
所以皈依三寶之後,修行還是要靠自己,要有自己的努力。
南傳的經典中提到,「如果有人只有一點點戒、定、慧三學的修持,對此一點點知足,有一點點斷的功德(斷除煩惱),就可以說是聖僧。」因為這些善功德,就像十善,會不斷增長,終究帶領我們前往證悟。
《龍樹親友書》第二堂課
利他之前,要先不害他
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就幫我們卜了一卦,那是最靈、最重要的一卦,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才是我們真正要相信的卦。
(法王繼續說上午已進行之《龍樹親友書》第4偈)
六隨念:隨時憶念
「佛、法、僧、施、戒、天」
早上特別提到在家人和出家人共同的修持方式「六隨念」:要隨念、隨時憶念佛法僧三寶,隨念布施,隨念戒,還有要隨念「天」。
天界的天人因為修持「止」,具有神通,有能力隨時看到我們的狀態;我們只要隨時想到天人能看到我們,就能不放逸。另外,投生天界之因是行善,要得到投生天界的果,就要行善;這是「隨念天」的另一層意思,就是隨時要記得行善,隨時憶念行善的功德。
佛陀在世時,印度人多半信仰大梵天等印度教天神,所以佛陀這說法,是符合當時的環境和因緣。但「隨念天」主要是要提醒我們隨念行善的功德。
第5偈
十善諸業道,身語意常親,
遠離於諸酒,亦行清淨命。
白話:
我們的身語意,要常常親近「十善」業;
相對地要遠離飲酒等「十惡」業,
也要從事清淨的行業,
不可做殺生、販賣毒品、
武器、生命等不淨行業。
第5偈是要提醒我們「行持十善」。我們主要說行持十善和斷除與之相反的十惡。
佛典所說,可概分大乘和聲聞乘。戒律是一切的基礎,在南傳聲聞乘中,關於僧伽戒律有非常多的說法。「別解脫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礎,一切修持之根基,所謂「別解脫戒」有七種或八種。在家居士也有很多不同的居士戒,今天在場主要是在家的法友,各位也都是佛法修持者,所以特別介紹在家居士戒的內容。
最根本的居士戒是「皈依」,法本中有「自皈依法,不傷害眾生」這樣一段話,這段皈依文字我覺得非常重要,開始修持佛法之後,最重要的就是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眾生。什麼叫「不害他」呢?要從基礎開始都「不害」其他眾生;什麼叫「害他」?我們會透過身體的三種行為、語言的四種行為來傷害眾生。另外則是從基礎上,從心裡傷害眾生,也就是透過貪心、嗔害心、邪見三種意念傷害眾生。
1.害心
當我們說不害他,主要是指身、語兩種行為;但傷害的基礎是害他的心,也要斷除傷害眾生的三種意念,而這些意念都是從煩惱而出生。如何對治煩惱,就是依止「戒律」。所以其實不只大乘說心裡要有眾生、為解脫眾生苦而修行,南傳的戒律中也提到「不傷害眾生」。
在「利他」之前,要先能「不害他」。要控制得了自己的情緒,控制得了自己的煩惱,否則雖有好發心,最後卻因自己的心失控,反而傷害別人。所以要如南傳經典所說,先從「不傷害眾生」做起。
《俱舍論》中說十惡,身三、口四(以身實際造作的三種惡行,和以語言造作的四種惡行)這七種惡行,稱為「業」;至於以心念所造、關於心的三種惡行,稱為「業之道」,「業之道」還不是業。身、口惡行已有行為,因此有懺悔的各種儀式;而心上的惡還未有行為,則可靠發露懺悔還淨。譬如從生起「想殺之念」,到真的殺人,中間還有一段時間,光是「想殺」還不是惡業;在真正行動之前,在這段還未形成行為的過程中,可以告誡自心,讓惡念轉為善。要小心覺察自己的心,從生起意念,到真正行動之前,我們都還有機會不讓它轉為惡業。
2.貪心
接著說貪心。最近達蘭沙拉常有電腦被偷,所以我就舉電腦為例。你看到一台很漂亮的電腦,就會想「它真漂亮呀」,接著想「它功能真多啊」、「能得到多好呀」、「如果得不到多painful,多痛苦呀」,心念這樣不斷思維運作。接著就會覺得「我死也要得到這台電腦!」,整個腦子只剩這個想法,這時你就「真的生起貪心了!」會導致造惡的貪心,就這樣生起了。
你再繼續這樣想,貪念就會真正進入你心中,在你心中潛伏(隨眠煩惱)。有一天當你真的再看到像這樣的一台電腦,心中那一念潛伏的貪心就會甦醒,接著就可能付諸行動去偷了。「貪的惡行」之一「偷盜」,就是這樣運作的。
「嗔的惡行」之一「殺」,也是一樣:先是生起一念嗔心;不斷的想,就會生起害心;接著殺念就會進入心中,潛伏進你心裡;然後有一天因緣和合,就可能真的付諸行動殺人。
真正的造惡,就有這麼一個完整的運作過程:一開始起了嗔心,甚至有了殺念,但光是有殺的動機,並不算造惡;如果你接下來不停地想,就進入一種心理的運作過程。接著這個殺心,遇到因緣,就會和你的身體行為結合──有了這樣整個過程,「身」的三種惡行「殺盜淫」當中,「殺」的惡行,就這樣形成了!
再舉一個例子:有人很喜歡吃肉,他或許有著貪吃肉的煩惱,但還不算造業,因為沒有任何的行動,僅僅只是想要得到肉的心,但並沒有真正去殺害動物的行為,這樣還沒有造任何的業,因為你沒有殺這隻牛或羊,沒有讓這隻羊或牛受苦,因此你還沒有造惡業。
如果你是一個有正念的人,你會觀察到:原來煩惱的生起,是有次第的。我們所造的每一種惡業,從一個念頭開始,到發展成整個行為,都是有步驟的。對有覺性觀察自心的人來說,比較容易馬上認出:喔,這是煩惱;然後你就有機會消除它。如果能在第一時間注意到貪嗔的念頭生起,就有機會控制自己的心;如果你沒有這種覺照力,念頭生起,你將馬上行動。
我們要注意的是,當嗔害心生起,如果沒有察覺、對治、轉化,有一天它就可能成為害他的行為。所以要有覺性、覺照力,隨時注意自己每個起心動念,隨時保持正知正念,別讓貪和嗔進入心中、養成習慣,否則久了真的會做出傷害眾生的事。
3.邪見
這一點,我今天要好好說一說。《俱舍論》中說,對於出家眾而言,生活上的修持比較難;對在家眾來說,困難的是見解。出家人為了生活,可能會討好施主,或裝模作樣,戒律沒持好卻說自己持戒清淨。
在家人則是見地上常會有問題,斷除邪見,是很困難的。雖受皈依戒(「自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但一生病就覺得三寶沒用,就拿香拿花,求神問卜去了。有些佛弟子生意不好就修財神法,生病就修度母法。不是說有多不對,但把解脫法拿去作世間的用途,就不算正信。
最近很多弟子喜歡跑去找上師問卜,請上師「禪觀」一下吉凶。其實佛陀2500年前就幫我們卜了一卦,那是最靈最重要的一卦,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最好的供養,就是心中勤修戒定慧三學,要有因果觀,這才是我們真正要相信的卦。
一個在家人有一百種持守居士戒的方式。南傳〈說一切有部〉中說,真正的居士是全部居士戒都要持,經部以上的宗派是不一定全部都要持才算居士。
以十惡中「殺生」為例。斷「部分殺生戒」(如「我不殺扎西」)這就有十種;第二個是「我不殺大部分的人」也有十種;第三個是「我不殺所有的人」也有十種,共三十種。也有依時間起誓,如「從早到晚」不做,即以短時間起誓;還有以「長時間」不做,譬如一個人活到四十歲,就是從一到三十九歲都不做;還有一種是「我一生都不做」,即全部時間都不做。
讓人斷除十種惡行,亦有十種戒。見人斷除惡行而隨喜,亦有十種戒。於每一人亦各有「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等十種演算法。(法王開玩笑說,對你們來講,可能很容易,只要心裡想「我不殺噶瑪巴」、「我不偷噶瑪巴的東西」,就是居士了,這樣不是很簡單嗎?)要成為居士,有很多持戒的選擇,並不很困難。
此外,也不可喝酒、吃迷幻藥、毒品等讓我們喪失心性、放逸、迷惑的東西,這都算是「酒」。
清淨命,就是正確的生活方式。不要過五邪命的生活,如賣毒品、武器、肉、生命等等,或不販賣但是依靠這個而生活,這些都是「不淨命」。
明天會講解「六度」的內容。以前大家都學過,今晚回去要先好好想一想。
問答
問:有一段時間沒見上師,就會痛哭流涕,這是瘋了還是一種煩惱?
答:瘋?怎麼算瘋,有正念、有覺知是不會瘋的。信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善念,思維上師而掉下的眼淚是很大的功德。(法王開玩笑說,如果你有很多這種信心的善功德,請分一點給我。)
問:什麼是「世間八法」?
答: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世間八法」,就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是說別人讚歎你、對你有利,你就心生歡喜;別人辱罵你、對你不利,你就覺得痛苦。我們很難完全沒有這種對稱、譏、毀、譽的分別和執著,對初學者來說尤其更難。
世間八法,又分為黑、白、花三種:
一,黑世間八法:是指這個人完全自利,只想到此生,為了此生的名聲,沒有利他的心,只想到自己。
二,白世間八法:就是指行持善法,一心只想著利他,不在意毀譽利害。
三,花世間八法:就是黑白混雜,利他和自私的兩種動機都有。雖然利他、行持善法,但有時又會自私,也喜歡別人讚嘆且討厭毀謗,這即使已步上修行道的人也難免。大多數人應該是屬於第三類。我們主要是要斷除「黑世間八法」。
初入佛門,行者應當將上師視同佛;
隨修行日展,行者會體會上師即是佛;
至即將成就時,行者將了悟己心就是上師,
願成就上師之境迅速達成!
| 第九世法王噶瑪巴 |
願你能成為 /你所在之處的 / 那道光明
|中國噶舉中心|
讓我們共同搭建一個沒有邊界的精神樂園
Let u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spiritual paradise without borders.
弟子,要堅定,堅強,上師一直在看護和注視你,你感覺到力量了嗎?
Disciples, to strengthen, strong, Guru has been nursing and watching you,
yet you feel the power?
推薦閱讀:
※課程開發範式的轉型——解讀《後現代課程觀》
※陽宅風水完整課程資料:9月25日更新
※健身私教的付費課程安排(家用版)勿忘收藏
※《奇門遁甲學習課程》九宮·六儀·三奇
※「泵」出平穩血糖課程文字版精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