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閱讀課堂建立的邏輯與順序
作者:余雷,系昆明學院教授
傳統的閱讀觀和寫作觀都強調大量實踐和個體感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名言被教育者和學習者奉為圭臬。誠然,對於缺乏教育機會且教育科學研究落後的時代,持之以恆地大量閱讀確實是領會文章主旨、悟出寫作技巧的不二法門。但隨著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科學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閱讀和寫作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都得到了革命性的更新與發展。
▲周益民老師在課堂上
杜威經驗論對閱讀課堂的要求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調動兒童已有的經驗,但又不停留於兒童的經驗,要「引導學生有一種生動的和個人親身的體驗」,讓兒童從個體的小世界走向一個事件和空間都無限擴大的世界。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並不是從外部強加的,而是把生活過程解放出來,使它最充分地實現自己」。根據杜威的理論,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學生的閱讀經驗和寫作經驗。因此,良好的閱讀課堂應當是尊重兒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符合兒童認知特點、遵循兒童成長規律,以豐富的內容和靈活的形式提升兒童母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課堂。特級教師周益民收入《造夢課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書的13節創意語文課就具備了這些特點,這些課堂的構思和設計為追尋高效的閱讀課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約翰·杜威(John Dewey):美國現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 社會學家和最有影響的教育家。
《造夢課堂》里的學生經驗與課程內容重構
《造夢課堂》中收錄的教學內容並非教材內容,而是周益民精心挑選的適合兒童閱讀的兒童詩歌、童話、神話和民間故事等。雖然這13節課的內容不同,但總體思路和理念卻有著相同的追求。在這些教學實錄中,課堂既是學生學習的平台,也是教師思考和交流的平台。每一節課的總體設計都較好地體現了閱讀課堂需要的邏輯與順序。
值得學習的是,周益民所選擇的授課內容和學生的已有經驗有著有機的聯繫。正是這種聯繫體現了閱讀教學內在的邏輯和規律。
王榮生先生曾說,「語文教學內容的問題,實質是語文課程內容的問題。」對授課內容的選擇,不僅體現了語文教師的語文觀和價值觀,還體現著教師自身的閱讀能力。作為一個追求「主張」「理念」和「情懷」的執教者,儘管選擇的初衷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考,但所選篇目都接近學生的認知,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記憶的同時延展了學生的能力。這樣的選擇站在兒童本位的立場上去呈現閱讀教學的內在邏輯和規律,超越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學習的局限。
小學生詩歌的學習方式大都以背誦和簡單講解為主,疏於詩歌基本理論的學習。但在《詩中的聲音》和《一起看聲音》兩節課中,周益民就選取了有一定難度的音律和修辭作為主要授課內容。《詩中的聲音》里選擇了七首詩歌作媒介,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特點、探索和掌握基本的音韻知識、體會通感的作用,感悟「無聲之聲」的哲學意義。《一起看聲音》則用《顛倒歌》導入,用《笑聲》中的動詞讓學生體會從「聽」到「看」的感受,總結出「聽覺化作視覺」的詩歌寫法,再用《兩個呼嚕嚕》鞏固剛剛建立的經驗,用說句子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聲音有溫度、有味覺等……
枯燥的詩歌理論就這樣被周老師處理得輕鬆活潑,舉重若輕。這樣的課堂內容因為沒有現成的資料,需要教師根據授課主題去大量閱讀和挑選。如何在有限時間讓學生獲得最大收穫,給教師的閱讀力、價值觀和對學生理解力的判斷提出更高要求。周益民選擇的課程內容為教師作出了很好的示範。
▲周益民老師常常根據授課的主題大量閱讀和挑選適合的教學材料。枯燥的理論,一般被周老師處理得輕鬆活潑,舉重若輕。
符合學生閱讀規律的教學活動順序
在周益民一堂堂有生命力的閱讀課堂中,充滿著教師對學生經驗建構過程的發現與引導。即使是很小的細節,周老師也很少給出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從並列關係、因果關係、遞進關係等邏輯關係去分析和判斷。「經歷」「經驗」「評判標準」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辭彙。
例如《詩和圖畫的婚禮》一課中,周老師在導入環節展示圖片讓學生猜成語。學生說出答案時,周益民並沒有急於表揚和鼓勵,而是提問「怎麼猜出的?」當學生回答後,周老師給出了具體的肯定:「這就是會觀察、會聯想。」並立刻示範使用成語,提醒同學課後學習可延伸的內容。這樣的環節在周老師的教學中隨處可見。「怎麼猜出的」這種提問對於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發現自己的閱讀經驗。這是經驗建構的第一步。
而對於整節課的教學設計,周老師十分注重由淺入深,從個別到一般、具體到抽象、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例如《詩中的聲音》的設計就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個別到一般的思維路徑。周老師從帶學生拍手打節奏開始,讓學生從拍手的節奏和聲音的高低中聯想他們曾聽到過的聲音的節奏和旋律。接著,周老師引導學生進入兒童詩《夏日音樂廳》,「音樂廳在哪裡?」「你聽到了什麼聲音?」「聲音有什麼變化?」提出系列問題之後,讓學生在音樂中想像畫面,聽出聲音里的情緒和場景,進而讓學生模仿小動物和蟲子們的聲音進行對話,充分感知詩歌的節奏和情感表達。隨後學習的《巴喳巴喳》,再次讓學生感受詩句描繪的畫面。有了這兩首詩感性認知的鋪墊,周老師繼續帶領學生學習《花朵開放的聲音》,讓學生在談話教學中自己發現「無聲之聲」、「心弦」的內在含義。在很多人看來很玄妙的詩歌理論被周老師處理得深入淺出,「通感」「比喻」「擬人」等術語雖然沒有出現,但學生已經熟悉了這些修辭方式的表現形式。
縱觀周老師的閱讀課堂,能夠將學生閱讀經驗的生成規律與教學內容和順序建立緊密聯繫,以此彰顯杜威提出的「經驗觀」,尊重學生髮展規律,激發學生閱讀體驗。談永康老師曾在周老師的課堂教學賞析中這樣說,「益民種種練習,不過是事物的表象,透過表象,我們可以讀到其間藏著的喚醒。他課上有各種各樣的喚醒,比如生活經驗的喚醒,再比如語言的喚醒等。」閱讀是一種喚醒,需要喚醒的不只是學生,成人和教師也需要被喚醒。這種喚醒不只是有情懷、有熱情就可以實現,它需要把握閱讀教學內在的邏輯,需要平心靜氣地研究和探索,需要像周老師一樣「走自己的路,讓自己的風格更鮮明,發出更大的聲音」(成尚榮語)。
文章來源於《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11日第11版《讀書周刊》
▲
《造夢課堂——創意語文13節》
周益民 /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5月第1版
培育有中國根基的世界公民
兒童母語教育領導品牌
為0-12歲兒童、家庭、學校
提供高品質的兒童閱讀和母語教育產品與服務
推薦閱讀:
※【轉載】你為誰寫作?( [土耳其] 奧爾罕·帕慕克)
※還在用閱讀量考核新媒體價值?其實新媒體最大的價值不是傳播,而是...
※人與自然的思考——讀《地理學與生活》
※為什麼情商高的人,都懂得高冷
※我認為的好書—系列4《怎樣解題》《大學之路》上下《精進》《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跟任何人都聊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