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怎麼回事以及怎麼科學應對
三、糖尿病分類 1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破壞,引起胰島素絕對缺乏;依賴胰島素維持生命 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缺陷 3妊娠糖尿病 4其它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等。
四、併發症 1)急性併發症: 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乳酸性酸中毒。 2)慢性併發症: 腦血管病、心血管病、下肢血管病,糖尿病足 腎臟病,眼底病:雙目失明 感覺神經:疼痛、麻木、過敏; 運動神經:運動障礙,病變累及全身。 五、治療糖尿病的五套馬車 1、教育及心理療法 ;2、飲食療法;3、運動療法;4、藥物療法;5、糖尿病監測。 飲食療法
總量控制:控制總熱量,而不僅是控制糖。如總熱量在許可範圍內,食品種類則可不限。 1)算出理想體重:理想體重(kg) =身高(cm)-105 2)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 休息狀態:25~30kcal/kg.d(105~125.5kJ/kg.d); 輕體力勞動:30~35kcal/kg.d (125.5~146kJ/kg.d); 中體力勞動:35~40kcal/kg.d (46~167kJ/kg.d); 重體力勞動>40kcal/kg.d(>167kJ/kg.d)。 兒童、孕婦、營養不良、消瘦伴有消耗性疾病者,應酌情增加。肥胖者應酌減少 理想體重:標準體重±10% 肥胖:標準體重>20% 消瘦體重:標準體重<20% 評價目前體重情況%=(實際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00% (具體的可以進入糖友圈社區頂部菜單-飲食方案中查看自己一天所需的熱量) 合理分配 按上述方法確立每日飲食總熱量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組成後,將熱量換算為食物重量,按每日三餐1/5,2/5,2/5;也可分為1/3,1/3,1/3,1/3 食物品種多樣化,全面獲得營養,四大類食品不可缺: 谷薯類、菜果類、肉蛋奶豆類、油脂類;粗細糧搭配,葷素食搭配 勿挑食,勿偏食 吃水果的技巧 1)吃後一小時測血糖<10mmol/L說明吃的水果種類和量是合適的,如>10mmol/L應更換水果品種或減少吃的量。 2)進食水果的時間:應在兩餐之間吃水果。此時離上下兩餐間隔兩個小時以上,血液中糖分降至低值,補充少量水果對血糖影響不大 3)選擇進食水果的品種:糖尿病患者應進食含糖量低,且含纖維素多的新鮮水果,如柚、梨、橘、楊桃、李子、蘋果等。對含糖量高的大棗、紅果、龍眼、甘蔗、榴槤,香蕉等最好不吃。黃瓜、西紅柿含糖量少,可代替水果多量選食 4)控制進食水果的數量:吃水果時一定要注意限量。一般每天進食水果不能超過200克 六、運動療法
運動禁忌 1.血糖>14~16mmol/L或血糖波動較大;2.明顯的低血糖症;3.合併各種急性感染;4.合併糖尿病急性併發症;5.嚴重糖尿病腎病;6嚴重糖尿病足;7.嚴重眼底病變;8.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動後加重;9.新近發生的血栓;10.高血壓未被控制;11.經常出現腦供血不足癥狀。
運動持續時間:從每次5分鐘逐漸增加到30分鐘。 每周運動頻率:從1次逐漸增加到5次。 幾個月後,運動時間每周至少達到150分鐘,分5天進行,每次運動30分鐘。
運動的其他注意事項 運動可引起食慾增加,應合理安排進食及運動時間 結伴出行,告知同伴低血糖的處理措施 注意飲水,如無法隨身帶水,可在運動前喝一杯水,運動後再喝一杯 告知家人運動地點 隨身攜帶病情卡和糖果 切記不要赤腳走「石子健康路」 七、教育及心理療法。 糖尿病是一種公認的身心疾病,可引起抑鬱和焦慮等負面情緒,而負面情緒又會加重糖尿病,胰島素分泌減少→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後果,併發症。 所以患病之初儘快擺脫不良情緒,接受患病事實,積極科學的治療,不盲目恐懼胰島素。
平時學會自我心理疏導 將飲食、運動、監測融入日常生活 緩解心理壓力的小竅門:深呼吸,體育鍛煉,音樂療法,轉移注意力等 參加正規的糖尿病教育活動,如醫院患教大課堂。 多與糖友聊天,可以從平台底部菜單進入-糖友圈,與糖友們一起交流,在控糖的道路上也不孤單! 八、藥物治療 口服降糖葯的種類 1、促泌劑類:磺脲類、 非磺脲類( 如諾和龍)、 雙胍類 2、胰島素增敏劑(比格列酮) 3、葡萄糖苷酶抑製劑(阿卡波糖)
九、糖尿病監測 血糖:每半月至少一次,包括餐後2h和空腹的血糖。 糖化血紅蛋白:每3個月1次。 體重:初診必查,此後每3個月至少1次。 尿常規/血壓:初診必查,此後即使正常,每3個月至少1次。 血脂/血粘:每年至少1次,異常者3個月1次。 肝功、腎功、心電圖、眼底:根據病情。
--------本文結束------- 讓天下糖友不再為糖所困,重歸精彩生活! ▼ 關心糖友必備公號 遠離血糖困惑,重歸精彩生活
推薦閱讀:
※把小蘇打撒到家中多個角落裡,第二天起床看呆了!
※科學家們追蹤了超過43萬人後得出結論:「夜貓子」早逝的風險比早睡者高10﹪
※誰說科學區域活動太難做?這裡有海量案例供你參考!丨走進幼兒園
※內科學文獻:骨質疏鬆藥物與罕見骨折相關
※《醫學的真相》讀後感第一發——科學思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