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操控收視率的黑勢力:房間除床外堆滿成捆現金

操控收視率 | 《財經》封面報道

  《財經》記者魯偉/文李恩樹/編輯

  收視率被稱為電視節目、廣播節目和廣告交易的「通用貨幣」。其背後應該遵循客觀、準確、科學的規律,然而,中國的收視率市場出現了異常。

  通過人為操控收視率這種「通用貨幣」,便可直接影響電視劇的身價和排期、電視台的收益、廣告商的利潤,進而影響整個電視劇產業。這種操控正在現實中發生,甚至逐漸演變出地下利益市場。

  這一地下網路每年從電視劇產業市場中分羹40多億元,被稱為行業中除製作方、電視台、廣告商之外的潛在「第四方」,影響了電視台播出的諸多電視劇以及中國排名前列的衛視頻道。

  當買賣收視率成為行業潛規則,即便是製作精良、藝術精湛的作品,也必須千方百計不惜高價購買假收視率數據,以保障達到電視台要求的播出標準,逃脫停播、降價的命運。而收視率作假抬高了製作成本,長此以往,國產電視劇的質量必定受其影響,整個行業籠罩於「用心用力去做戲,不如花錢買收視率」的陰雲之中。

  一個怪圈就此形成:廣告主投放廣告時要求電視台保障收視率--電視台採購電視劇時則要求製作方購買收視率--製作方因增加收視率購買成本反過來向電視台要高價--電視台則抬高廣告價格。

  其中,無論是廣告主,還是電視台、製作方,均成為收視率作假的受害者。

  廣告商損失利益,製作方被裹挾,電視台喪失公信力,「唯收視率論」帶來的虛假收視率造就了國產電視劇的一片虛假繁榮,使不少國產電視劇的投入重心由前期製作轉向後期購買收視率,行業的法外不當競爭也導致電視作品良莠不齊,最終造成電視觀眾流失,重傷中國電視劇產業。

  愈演愈烈的收視率作假已納入監管視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多次表態嚴懲收視率亂象,其在2009年發起嚴查收視率買賣兩端人群,又在2013年發布22條新規重整收視率,國內首個電視收視率調查國家標準也於2014年出台。不過,重壓之下,收視率作假市場依然存在。

  那麼,究竟是誰在操控收視率?

  盤踞在電視劇行業中的「收視率黑勢力」,其打造的地下利益網路正被揭盅。電視劇外的故事比電視劇本身更「精彩」。

  --編者

  第23名--浙江衛視收視率在2016年12月初突然斷崖式下跌,從常年全國前五一夜之間跌至20名開外,創下建台50周年來的最低收視紀錄。

  這一反常,源於浙江衛視在2016年12月4日開始播齣電視劇《美人私房菜》。

  2016年12月12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法務委員會(下稱中電協)發布「堅決打擊收視率作假黑勢力」的聲明(下稱《聲明》),稱浙江衛視收視率大幅下滑,是由於《美人私房菜》的製作方未購買收視率所致。《聲明》痛陳當前收視率作假的泛濫與猖獗,並揭開收視率作假的行業潛規則,引起行業內外震動。

  未買數據收視慘淡

  2016年12月4日,《美人私房菜》在浙江衛視播出,當天收視率僅為0.184,在全國排名第20位。這基本上是一個三線衛視播二輪劇的收視率,甚至不及浙江衛視平時播放廣告時的收視率。

  浙江衛視有關負責人與《美人私房菜》製片人嚴從華,均對如此低迷的收視率感到意外與不解。

  此後幾天,《美人私房菜》的收視率持續維持在谷底,未有任何起色,期間更是創下浙江衛視「50年來收視最低值」,12月9日,《美人私房菜》正式被撤檔。

  據《財經》記者了解,2016年12月5日,也就是《美人私房菜》收視率低迷的第二天,有關人士即告知嚴從華,無論如何要將收視率做上去,否則將撤劇;嚴一方面寄希望於收視率自動好轉,另一方面不得不立即打聽購買收視率的渠道。

  嚴從華諮詢後得到的答覆是,購買收視率一集需要花費40萬元,且臨時購買不一定能買到,認為購買成本太高且擔心遭遇詐騙的嚴從華只好放棄。

  知情人士透露,《美人私房菜》賣給浙江衛視的價格是一集90萬元,這個價格在業內來說相對較低,浙江衛視購買電視劇價格高的可達200多萬元一集。「90萬元一集,如果再花40萬元一集購買收視率,扣除製作成本、稅費等開銷,製作方就沒錢賺了。」

  2016年12月20日,嚴從華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他之前預估《美人私房菜》在浙江衛視的收視率「進前八名肯定沒問題」,因為一方面浙江衛視是一流的播出平台,基礎收視率良好;另一方面,他對該劇有信心,主演鄭爽、馬天宇均為當紅演員,必定有大量粉絲會追戲。「根本沒想到不買收視率會變成『裸播』。」

  浙江衛視方面同樣沒有預料到收視率會如此之低。浙江衛視總編室副主任彭榆博告訴《財經》記者,撤劇是因為「《美人私房菜》的播出效果與平台不匹配」。她表示,引進該劇時「(對於收視率)並不會覺得很高,我們最在意的是這個劇播出的效果和口碑,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與《美人私房菜》在電視台收視率異常低迷不同,該劇在網路上的熱度似乎可圈可點,網路點擊僅8天就破4億次,網路上的高點擊與電視收視率的低迷構成極大反差;與此同時,同期一些二三輪電視劇在二三線衛視播出的收視率,也要好過《美人私房菜》這部首播劇在一線衛視的收視率。這些「不尋常」的現象,讓嚴從華認為自己「沒買收視率吃了大虧。」

  多位電視劇製作公司負責人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均表示,《美人私房菜》在浙江衛視播出的五天里,收視率始終未超過0.2,這是正常情況下不可能發生的現象。

  北京一家在電視劇製作領域實力頗強的公司負責人預估,浙江衛視的基礎收視率在0.3-0.4之間,加上《美人私房菜》兩位主演的明星效應,該劇收視率保持0.8左右可謂正常。

  廣東一家電視劇製作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浙江衛視的基礎收視率竟然也受影響,可能是同時段有大量的收視率購買行為。

  業內人士懷疑,同檔播出的另一電視台的電視劇購買了收視率,擠掉了浙江衛視的基礎收視率。該劇於2016年11月在東方衛視與北京衛視首播,收視最高時超過2,高居收視之首。

  該劇出品方之一的母公司、浙江華策影視(11.310,0.03,0.27%)集團方面未正面回復《財經》記者針對收視率作假提出的問題,公司方面僅表示,「收視率作假,對每一家認真做內容的公司也都是一種傷害。我司一貫專註於內容生產,堅持的是對自己生產的內容負責。」

  不過,《美人私房菜》因未購買收視率致收視率下跌進而遭撤劇一事發生後,立即在業內引起極大震動,一場針對收視率作假的「反擊戰」打響。

  大面積作假

  2016年12月10日,《美人私房菜》被撤的第二天,中電協召集會員單位開會。據一位參會的人士透露,會議開了4個多小時,30多個製作方代表群情激憤,會上大家都承認,曾花錢購買過收視率。

  「有人提出集體自首,有人提出靜坐請願,但最後一致決定發《聲明》向作假的『收視率黑勢力』宣戰。」該人士表示,「《美人私房菜》事件就像一把火焰,一下子點燃了大家,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電視收視率作假的問題始於2006年,此後數年,作假現象不僅沒有得到遏制,反而從個案蔓延至全行業。近年來,先後發生過「製片人王建鋒實名舉報第三方公司買賣收視數據」、「湖南衛視熱播劇在部分地區收視為0」、「北京衛視收視率在本地被擠出前十位」、「安徽衛視收視率滑落至當地第五名」等喧囂一時的事件,背後均與收視率作假有關。

  2015年至今,收視率作假達到頂峰。是年1月1日起,中國電視劇市場正式實施「一劇兩星」政策(一部電視劇最多只能同時在兩家上星電視台播出),這客觀上導致原本就供大於求的電視劇市場進一步失衡。《經濟觀察報》披露,2015年中國生產電視劇400多部,但獲得上星衛視播放權利的不足40%。

  「『一劇兩星』之後,國內基本上有一半的電視劇上不了電視台的首播。」上述業內人士稱,「能上電視台首播的劇,必然要求有收視率的保證。」

  因為要保證收視率,電視台與製作方簽署電視劇購買合同時,通常會附加一份「對賭協議」。即製作方在售劇時,必須向電視台做出收視率擔保--該劇在播出時必須達到協議中保證的收視率數值,製作方才能從電視台拿到全部的購片款。否則,按照協議比例相應扣款。

  前述廣東一家電視劇製作公司負責人舉例稱,一部50集的電視劇,賣給電視台是每集100萬元,在協議中會承諾平均收視率要超過1,收視率每低0.1就扣除單集購片費10萬元。而在實際播出時,該劇的平均收視率為0.95,按照條款,則被相應扣除每集5萬元,50集算下來250萬元片款就沒有了,「收視率的高低,直接與製片方的片款掛鉤」。

  2015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亦出台整治措施,組織中央電視台等14家電視台簽署禁止收視率對賭的公約,但並未有效遏制對賭。如《聲明》所稱,「(簽署公約之後)電視台迫於收視率對於廣告收入的巨大壓力不得不陽奉陰違,只要製作機構不承諾收視率保證便拒絕購片,迫使製作機構繼續花錢購買收視率。」

  多位電視劇製作公司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廣電總局的公約出台後,電視台明面上不再與製作方簽署收視率的「對賭協議」,但在購劇時,仍會暗地裡強調需達到電視台的「收視標準」或「播出標準」。

  2016年12月23日,一家主流電視台相關負責人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稱,收視率意味著一切,它是電視台最重要的考核指標,除非是純公益節目,否則都要考慮收視率。「問題在於,廣告主對電視台投放廣告時都要求保證收視率,如果沒有達到廣告主要求的收視率,電視台就要賠錢給廣告主,所以很多電視台在購片時也不得不要求製片方保證電視劇的收視率。」

  一線衛視購買電視劇價格越高,對收視率自然越重視;而二三線衛視因為很難買到首播劇,導致其購買收視率的慾望更為強烈。

  知名編劇汪海林告訴《財經》記者,以前只是聽說收視率可以買賣,但2016年以來,聽說收視率大多數都是買的,已經到了非常猖獗的程度。

  業內人士透露,有不低於500家製作單位買賣過收視率,只是方式與方法可能不同。「現在收視率作假猖獗到只要不買收視率,再優質的電視台也可以讓你收視率墊底,《美人私房菜》就是最好的例子。」北京一家電視劇製作單位負責人稱。

  如《聲明》所言:至2016年下半年,(收視率作假)已形成大面積、全方位塌陷的惡劣局面。

  收視率是如何作假的,何以成為「大概率」事件?

  爭議索福瑞

  收視率是指某一時段內收看某電視頻道的人數占電視觀眾總人數的百分比。由於逐漸受到廣告商的重視,收視率也被稱為電視節目、廣播節目和廣告交易的「通用貨幣」。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電視台及電視頻道數量迅猛擴張,市場競爭加劇,收視率的作用逐漸被認可。收視率看似是一個普通數字,背後卻是一系列科學的基礎研究、抽樣和建立固定樣組、測量、統計和數據處理的複雜結果。

  在中國,提供收視率這種「通用貨幣」的主要是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索福瑞)。索福瑞官網介紹,索福瑞是國內領先的廣播電視受眾研究機構,致力於專業的電視收聽和廣播收聽市場研究,為中國大陸地區和香港傳媒行業提供可靠的、不間斷的視聽調查服務。

  索福瑞在中國的收視率市場中一家獨大,從1997年正式成立到今天,基本壟斷了國內收視數據的話語權。在幾乎沒有競爭對手以及缺乏第三方機構監管的情況下,索福瑞不時受到業內人的詬病。

  公開資料顯示,1995年6月,中央電視台成立央視調查諮詢中心(CVSC),專門從事媒介調查、市場調查、廣告監測和民意調查服務。在CVSC正式成立之前,全球領先的市場研究機構法國索福瑞集團(TNS)已經開始在為中國公司提供專業市場調查以及投資諮詢服務。

  CVSC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市場研究公司,擁有國內最大的媒介調查網路,已有多年的電視觀眾收視調查經驗;而TNS作為全球領先的市場研究集團,擁有優秀的電視收視率分析軟體及電視收視率調查經驗,技術力量雄厚,1996年5月,CVSC與TNS達成合作,合資公司索福瑞在1997年正式成立,前者持股60%,後者占股40%。

  索福瑞並非沒有遭遇過競爭。同樣在1996年,外資巨頭尼爾森(nielsen)在上海推出收視率服務。2004年,尼爾森再進一步,與全球傳媒集團巨頭WPP公司各出資50%組建艾傑比尼爾森媒介研究(下稱艾傑比尼爾森),試圖在收視率市場有更多作為。

  公開信息顯示,在與索福瑞競爭中國市場的四年時間裡,艾傑比尼爾森最多時只佔據20%左右的市場份額,霸主仍是索福瑞。

  雙雄爭霸的局面持續了四年。2008年9月,歐盟批准WPP收購TNS。而TNS正是索福瑞的主要股東。2008年11月,據歐盟的反壟斷條款,WPP不得同時控制兩家市場調研公司,WPP選擇了占絕對優勢的索福瑞,用所持艾傑比尼爾森50%的股份與尼爾森業務置換。於是,艾傑比尼爾森成了尼爾森的全資子公司。

  「被分手」後的尼爾森於2008年底宣布退出中國,其在中國收視率調查市場多年來的布局重新歸零。

  研究尼爾森與索福瑞那段競爭歷史的人士稱,當時艾傑比尼爾森與索福瑞提供的收視數據經常不一樣。艾傑比尼爾森拼不過索福瑞,一方面是因為尼爾森當年採用的調查方法成本高,影響擴張速度;另一方面,在與廣電系統的對接上,索福瑞顯然遠強於艾傑比尼爾森。儘管尼爾森在2010年重新回歸,近年還有泓安信息、酷雲這些「新興力量」涉足收視率市場,不過在中國的收視率市場中,索福瑞「一家獨大」的格局從未改變過。

  近年來,針對索福瑞的爭議時有發生,包括「收視率作假」、「壟斷收視率」、「缺乏行政監管」等。據《財經》記者了解,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成立之後,亦多次向主管部門反映收視率存在的問題。

  「啟信寶」提供的工商資料顯示,2015年7月13日,索福瑞註冊資本由80萬元變更為5000萬元;2016年4月13日,完成投資人變更,在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CVSC)和索福瑞亞洲太平洋(5.280,0.00,0.00%)公司的基礎上增加了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廣播電視發展總公司、芒果傳媒有限公司等12家法人股東。這次變更後,索福瑞的主要股東仍是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占股60%)與索福瑞亞洲太平洋公司(占股15%),其餘12家股東合計持有25%的股權。

  爭議聲中,索福瑞採取過不少挽回聲譽的舉措,包括減少外資在公司的持股量、增加樣本戶數量等等。截至2016年12月,索福瑞已建立起157個提供獨立數據的收視率調查網路(1個全國網、25個省級網,以及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內的131個城市網),對1039個電視頻道的收視情況進行全天不間斷調查。

  屢次陷入爭議的索福瑞甚至設立「媒體開放日」,每年定期召開分享交流會,與媒體記者進行溝通與聲明。不過,這家公司仍然未能走出「質疑」「澄清」「再質疑」「再澄清」的僵局。

  索福瑞方面將「收視率作假」稱為「收視率污染」,其有關負責人對《財經》記者回復稱,公司對於收視率作假的話題持非常審慎的態度,索福瑞「也是收視率污染的受害者」、「對收視率污染的後果有著切膚之痛」、「一直與污染收視率的不法行為進行著持續、堅決的抗擊戰」。

  索福瑞的「抗擊戰」難言勝利。多位電視劇製作機構的負責人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認為,索福瑞本身參與數據作假的可能性極小,某種程度上,其也是虛假收視率的「受害者」,作為提供收視率的企業,維護數據的公平、公正是其生存之本;但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可以影響索福瑞收視數據的「黑勢力」,這家數據提供方缺乏真正行之有效對其「抗擊」的舉措。

  前述北京一家在電視劇製作領域實力頗強的公司負責人直言,索福瑞面對收視數據被不法分子左右的現實,自身也很無奈。

  「專業公司」在操盤

  作為國內收視數據的主要提供方,索福瑞的商業模式並不複雜:其在全國擁有5.99萬餘戶樣本家庭,通過追蹤調查這些樣本戶的收視行為,來推斷全國範圍內的電視收視率,並將收視率數據出售給客戶,以獲取利潤。

  這意味著,只要能「干擾」索福瑞樣本戶的收視行為,就能「污染」索福瑞的收視數據,收視率作假由此而來。

  《財經》記者通過公開資料檢索發現,早在2006年就發生過通過「干擾」樣本戶「污染」索福瑞收視率的情況。當年,索福瑞在西安地區有300餘戶樣本戶家庭,公司技術人員王某在簽署了相關保密協議後,仍將工作中了解到的17戶樣本戶信息透露給電視劇製作人任某,任某用每看一集電視劇付20元錢的方法,對上述樣本戶進行收買,人為干擾索福瑞公司的收視情況,以便從西安電視台獲得更高片酬。

  前述多位電視劇製作機構有關負責人向《財經》記者透露,收視率作假的手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干擾樣本戶」、「竊聽和截留數據」、「直接篡改數據」。

  第二種手法經索福瑞的技術改進已清除,第三種手法至今未得到案例支持,而最低級的「干擾樣本戶」屢屢發生。

  索福瑞在全國範圍內的5.99萬餘戶樣本戶家庭,分散在全國各省區市,每個地區分配的樣本戶家庭數量僅幾百、上千個,由於樣本戶數量相對有限,這為作假的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條件。

  「即使是樣本戶數量最多的重慶,當地有1300多樣本戶,只要能『干擾』其中的13戶,就可以左右當地1%的收視,大多數城市的樣本戶只有幾百個,這就更加容易通過『干擾』樣本戶而去左右收視率。」前述北京一家電視劇製作單位負責人稱,控制收視率的成本很低。

  索福瑞曾於2010年在北京召開說明會,主動曝光了不法分子獲取樣本戶信息的手段,主要有「跟蹤」、「竊聽」、「行賄」三種,具體而言是僱用私人偵探、跟蹤索福瑞工作人員獲知樣本用戶的家庭住址等信息;從電信部門獲悉,或者通過監聽索福瑞內部電話的方式,獲得樣本戶信息;高價收買樣本用戶、對索福瑞工作人員行賄,獲得樣本戶信息。

  針對這些「干擾」樣本戶、「污染」收視率的手段,索福瑞方面希望通過司法途徑解決。

  2012年,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法院以「侵犯商業秘密罪」,判決了一起干擾樣本戶影響收視行為的案件。判決書提及的案例顯示,2009年下半年開始,潘磊授意其所經營的「杭州緣啟文化藝術策劃有限公司」員工金丹雯、章嵐等人,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索福瑞在全國76個城市的2514個樣本戶信息,並安排金丹雯、章嵐等人冒充電視台工作人員,通過支付報酬的方式賄賂樣本戶收看指定電視節目,先後為「成都一套」、「廣州新聞」、「廣東衛視」、「西安資訊」、「重慶3套」等電視台提高收視率,非法獲取人民幣共計600餘萬元。

  頗為巧合的是,在上述「侵犯商業秘密罪」判決前夕,時任索福瑞總經理王蘭柱離職。有媒體報道稱,王蘭柱及其家人曾遭遇人身安全威脅,被迫辭職,而被威脅與打擊收視率作假有關。

  同樣是在2012年,中視豐德影視版權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鋒公開舉報,揭開收視率作假的一角。當年,王建鋒出品的電視劇《大祠堂》在新疆衛視播出,期間不斷有公司提出希望與王合作提高收視率。為了讓王建鋒相信,這家機構不惜對西寧、烏魯木齊兩個城市的收視率做了兩次「實驗」,收視數據果然大幅飆升,看得他「目瞪口呆」。

  王建鋒第一時間拿出十幾頁白紙黑字的「鐵證」向索福瑞舉報,包括某機構承諾一年只需5000萬元便可幫他邁進全國收視十強的證據,最終卻未等來索福瑞方面滿意的解釋。舉報之後,《大祠堂》的收視率遭到報復,降到谷底,不僅王自身「受到簡訊與郵件威脅」,而且企業一度陷入絕境。

  上述兩起「污染」收視率的案例,均披露出收視率作假是有專門的公司在操盤。

  前述北京一家電視劇製作單位負責人稱,業內買賣收視率的行話是買賣「資源」。「有人主動來問,你需要資源嗎?就是問你是否需要購買收視率。」該人士稱,如今都是產業化協作,張三手上掌握了一部分資源,李四和王五手上也有資源,遇到一個大買家,就一起做,賺的錢平分。

  知情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操控收視率的公司很「專業」,能查到哪些電視劇備案了、哪些已經開機、製片人是誰等等信息。一部劇臨近播出之前,製片方常會接到是否需要購買「資源」的電話問詢。「一般30萬元一集會把收視率做到至少第八名,50萬元一集,就會做到前三名。」

  重慶一家電視劇製作公司相關負責人稱,現在做虛假收視率的「黑勢力」非常謹慎,「一是你聯繫不到對方,一般都是對方主動聯繫你;二是對方拒絕銀行轉賬,只要現金」。

  曾有製作機構相關人士提著1000多萬元現金送至不法分子指定的北京某小區,進去後該人士看到極其震撼的一幕:兩居室里除了一張床之外,堆滿了一捆一捆的現金。「像電影中的抓贓現場一樣壯觀。」

  整個製作行業不堪重負

  收視率作假從2006年的個案,發展至2016年的普遍現象,十年間,購買收視率的價格也「水漲船高」,成為很多製作公司難以承受之重。

  2016年12月3日,做電視節目起家的光線傳媒(10.220,0.09,0.89%)(300251.SZ)總經理王長田在一個論壇上力陳電視劇收視率作假的問題。他說,光線傳媒在發展過程中,遇到過兩次比較大的危機。其中一個(危機)就是去年初光線傳媒停止電視業務,「當時我們看到的所有電視節目、電視劇,可以說它們的收視率90%以上都是假的」。

  王長田針對「不願購買收視率而被迫退齣電視業務」回應稱:「我記得當時辦公室一下子就空了一半,那些同事跟了我那麼多年,他們可能只會做電視業務,結果你忽然讓他們一下子就解散了,還是很無奈很痛苦的。不過幸好光線傳媒還有電影業務可以支撐,不然當時我們可能就死掉了。」

  強大如光線傳媒這種企業都不堪忍受巨額的購買收視率的費用,那些電視劇小製作公司面臨的購買收視率的費用壓力不言而喻。

  前述廣東一家電視劇製作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近年來購買收視率的價格大幅上升,2006年大概2萬元一集,2008年5萬元左右一集,2011年漲至15萬元一集,2013年上升為20萬元一集,到2016年最多發展到50萬元一集。

  對於製作公司而言,需要花錢購買的收視率價格逐年提高,但電視台從製作公司購劇的價格並沒有相應漲幅。有業內人士以地方電視台的購片情況舉例,十幾年前一部製作精良的電視劇,賣給全國地方台約90萬元,現在很多劇賣給地方台,還賣不到90萬元。

  「由於購買收視率的費用越來越高,我們已經很難靠電視劇賺錢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他簡要算了一筆「成本賬」:公司製作一部較好的電視劇一集成本要200萬元,賣給電視台是300多萬元一集,扣除15%的發行費和稅費,再花50萬元一集購買收視率,公司就沒錢賺或者很少賺了,「整個製作行業不堪重負」。

  在買賣收視率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一些不願「同流合污」的人還可能遭受「報復」。

  《新民晚報》報道稱,2015年,電視劇《大秧歌》播出,導演郭靖宇爆料,開播前他曾遭遇了「收視率警告」,「暗示我的、擠兌我的、想說服我的、威脅我的都有」郭靖宇明確表示:「君子不與賊人為伍。」

  《大秧歌》播出時,果然遭遇了收視數據的異常。首播當晚,武漢的收視率從前一天晚上2.23下降到了0.35,三亞收視率從1.09下降到0.01,常德、濟寧兩市的收視數據更是為零。郭靖宇說,「我拍了15年戲,某城市收視為零我能接受,但一個城市比前一天下降109倍,我想不通,也想要數據公司給我個解釋,如果能夠說服我,哪怕我從此不拍戲。」

  2016年12月29日,《財經》記者聯繫郭靖宇,這位以豪爽直言著稱的導演已不願再談此前遭遇的收視率「報復」事件。

  「收視率黑勢力」氣焰囂張,威脅購買電視收視率的事情時有發生。更為惡劣的是,一些製作公司花錢最終沒買到收視率,遭遇了詐騙。

  《聲明》提到,「由於絕大多數衛視頻道要求購買收視率,造成所謂『資源』緊缺,於是『黑勢力』趁火打劫,在同一城市、同一時段,同時收取兩家三家製作機構的費用,導致許多公司花了錢也買不到收視,不僅要遭到播出機構的停播、降價、欠款,還要承受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經濟損失。」

  前述重慶一家電視劇製作公司負責人向《財經》記者介紹,以前由於購買收視率的人相對較少,「資源」相對充分,所以販賣收視率的「黑勢力」也相對「講誠信」--一般事先告訴買家收視率能到多少,做完一兩天「試驗」後再收錢;隨著購買收視率的人越來越多,「黑勢力」的態度變成了「買的人很多,你愛買不買」,「規矩」則變成先付錢,再做收視率--這樣一來,不少製作公司遭遇詐騙,動輒成百上千萬元的花費全部打了水漂。

  2016年6月8日,知名編劇汪海林在上海電視節針對假收視率問題公開「向公安部報案」。汪告訴《財經》記者,他並非為了「嘩眾取寵」。「收視率作假在行業內是公開的秘密,我公開報案,是想引起公眾的重視,很多人已經買不起收視率了。」

  收視統計體系待完善

  早在2010年,面對日益猖獗的「收視率黑勢力」,索福瑞方面即表態,將採取相關法律手段,對不法分子重拳出擊。不過此後數年裡,收視率作假的現象頻頻爆出,而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例少之又少。

  2016年12月28日,一家電視劇製作公司董事長向《財經》記者坦承,他對打擊作假的「黑勢力」不抱太大希望。原因是,雖然製作方、電視台、廣告主均為收視率作假的「受害者」,但同時又是與假收視緊密相聯的利益相關方,尤其對製作方而言,甚至還是假收視率的參與方,自身帶有「原罪」;而索福瑞方面,除了加強自身信息安全建設外,更多也只能寄希望於行政干預與司法力量的介入。

  針對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收視率作假現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多次表態要嚴懲收視作假,包括2009年發聲明表示要嚴查買賣收視的人群和機構、2013年發布22條新規重整收視率等。

  2014年7月,國內首個電視收視率調查國家標準《電視收視率調查準則》正式出台。該準則規定,「數據提供方必須對樣本戶資料嚴格保密,數據使用方也應遵守職業道德,不得採用不正當手段與同行業競爭。」不過接受採訪的人士均表示,廣電總局的這些舉措,未能有效遏制收視率作假。

  「現在大家被假收視馴服了、習慣了。一些還在喊打假的製作公司和主創,是低估了收視率作假對自己電視劇的影響,不幸成為受害者。」曾因公開舉報收視率作假而陷入困境的王建鋒告訴《財經》記者,他2012年公開舉報收視率作假後,遭遇了電視台解約、投資方撤資、電視台不敢再與其合作等一系列麻煩。

  「當上帝給你一個皮鞭的時候,也許正給你準備一個天使。」王建鋒說,過去五年里,他一直在「思考行業存在的問題」,並開始了自己的二次創業。在他看來,解決收視率造假的問題,必須從市場角度與產業角度切入。

  從市場角度,可以借鑒電影分賬模式,以廣告收入為標準,播出方、發行方與製作方,按一定比例分賬,不再「唯收視率論」;從產業角度,首先製作方要生產優質電視劇,其次要建立公開透明的電視劇採購系統。

  王建鋒意圖打造一個中國影視版權交易系統,「強化節目成本、受眾和美譽度標準,吸引優質電視劇向平台聚集,使廣告投放者對平台的選擇更科學、合理、規範,進而淡化對收視率的依賴」。

  更多的業內人士則提出,儘快建立完善的收視率調查體系。

  「收視率調查不應是索福瑞一家獨大,應該有更多公司加入供大家選擇。」汪海林認為,「比如北京地區通過歌華機頂盒就能做到收視數據實時採集。」

  2016年12月12日,中電協發布《聲明》的當天,同時也就「打擊收視率作假」事件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遞交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提及:「目前我國排名前22名的衛視頻道,在購買、播齣電視劇業務中,普遍存在著收視率作假現象」「整個製作業對此怨聲載道、恨之入骨,但又無能為力、不得不屈從於此『逼良為娼』的局面」

  《報告》決定:一、聯合全國電視劇製作行業,簽署自律公約,堅決杜絕收視率作假現象;二、請黨和政府主管部門,責成全國電視劇播出機構,堅決配合製作業的打假行動;三、請黨和政府主管部門,儘快協調國家公、檢、法部門,嚴厲打擊操作收視率作假的黑勢力;四、委託中電協法務委員會,調查取證,用法律手段懲處黑勢力;五、向主管部門建議,儘快調集技術資源,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客觀公正的,能夠真實反映全國電視觀眾收視情況的電視收視率調查機構,徹底根除收視率作假現象。

  2016年12月20日,在全國廣播電視節目綜合評價體系建設工作座談會上,針對「收視率作假」問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做出回應,絕不能以收視率論「英雄」;要切實加強收視率調查的管理,抓緊推進中國特色收視調查體系的建設。


推薦閱讀:

除了收視率,品牌商對體育贊助還有更多期許
收視率調查3.0:造假已成產業鏈
《快樂大本營》為何比《天天向上》收視率高?
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是怎麼計算的?

TAG:收視率 | 操控 | 房間 | 現金 | 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