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安·蘭德影響世界的幾句話

帶您領略浩瀚無邊的思想世界

可能很多人沒聽過安·蘭德這個名字,這與其哲學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在美國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形成鮮明對比,並且,西方許多名人對她著作的反應,都可用「醍醐灌頂」來形容,包括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現任總統特朗普。為什麼我們會與安·蘭德如此隔絕?讀讀她的一些經典語錄您大概就能清楚一些。今天是五一勞動節,我們常聽說「勞動者最光榮」「奉獻者最偉大」之類的語言,但安·蘭德對此進行了顛覆性的解說,特推薦一篇由思想酷小編整理彙編的原創首發文章供您參考(2958字,閱讀約需7分鐘)。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交流、轉載、投稿及合作,請聯繫微信caiyunpeng789或18910623426。想探討更多真問題,酷哥歡迎您在淘寶選擇店鋪搜索「先知書店」。想每天讀到同類好文,請關注思想酷。

安·蘭德影響世界的幾句話

思想酷丨原創·首發

安·蘭德(1905-1982),俄裔美國著名哲學家、小說家和公共知識分子,所提倡的客觀主義哲學自20世紀50年代起風靡美國,影響了幾代美國人,她本人也成為美國青年崇拜的偶像,並被稱為「美國精神的奠基人」。

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就是蘭德的粉絲,他非常喜歡蘭德的《源泉》和《阿拉特斯聳聳肩》這兩部小說,甚至自稱自己就是《源泉》的主人公洛克。更加「誇張」的是,特朗普團隊成員中的大多數,包括勞工部長、中情局局長、國務卿等等,都是蘭德的粉絲。《阿特拉斯聳聳肩》是美國歷史上僅次於《聖經》的超級暢銷書,被譽為對美國影響最大的10本書之一,累計銷售超過8000萬冊。

大部頭的巨著、充沛的思想、獨特的觀點,讓蘭德留給我們極多的經典名句。限於篇幅,今天只擇取幾條,以饗讀者。

人的價值

蘭德是無神論者,但她肯定關於信仰的激情,認為體驗這種感情會令人振奮,使人高貴。然而,這種感情不應建立在宗教定義所要求的妄自菲薄上,而必須」將人類情感的這一最高等級,從幽暗的神秘論的深淵中拯救出來,讓它重新指向恰當的對象——人類。」

  • 人類不應該自我唾棄,或對自己的存在進行詛咒,而應該在人生之初,便開始尋求生命的無限潛能和人類的高貴身影。

  • 蘭德崇尚英雄主義,堅持己見,抵制整個世界朝著集體主義和平庸化發展的傾向。她認為,個人的生命屬於個人的終極價值,個人自己的幸福是個人的最高目標。個人應該運用自己的理性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去追求一種人作為人的生存。

  • 每一代人,只有少數人能夠完全理解和實現人類的才能,而其餘的人都背叛了它。不過這並不重要。正是這極少數的人將推動人類向前進,而使生命具有了意義。

  • 是人則獨立思考,獨立工作。是人則不能掠奪、剝削或者統治支配他人——要獨立。掠奪、剝削和統治是以受害者為前提的。它們本身就包含著依賴他人。它們就是二手貨。

  • 人不能把世界讓給他所鄙視的人。

  • 蘭德讚頌財富的創造者。她認為,財富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在一個勞動分工複雜的工業社會裡,科學家發現了新知識,實業家(也就是商人)發現了如何使用那種知識,如何將物質資源與人類勞動整合進企業,以生產適於銷售的產品。

    財富創造者的本質特徵是獨立判斷,並承擔自己的判斷的責任,甘冒適當的風險,有擔當,完全意識到「世界的工作必須要去完成」,知道世界的倖存有賴於他們不懈的努力。

  • 人類一直被教導著去接受這樣一種觀念——人類最高的美德不是獲取,而是給予。然而,如果沒有被創造出來的東西,人是無法給予的。創造要先於分配——否則就無物可資分配了。

  • 只有運用自己的理性,才能獲取知識;有了知識就要實現多產;實現了多產後還要從事與他人的交換,由此實現自尊和人作為人的生存。

  • 自私的美德

    蘭德不顧傳統輿論的偏見,力倡個人主義,旗幟鮮明的提出「自私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她認為,不能使個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張的社會,就不是理想社會。

  • 不承認個人權利,道德規範就不可能存在。

  • 攻擊『自私』就是攻擊人的自尊,放棄『自私』也就是放棄自尊。

  • 世間最要命的邪惡就是將自己的焦點(主要關注)放在別人身上。

  • 國內著名政治學者劉軍寧先生在閱讀蘭德的著作時感慨道,在中國,忘「我」的道德壓力實在是太大了,這一點正是「中國文化之最大偏失」,個人永遠被埋沒,個人的感情、尊嚴和價值要求被壓抑、被抹殺:

    忘我是對自己生命價值的作賤,是對他人的嘲弄與對其私生活的無端介入,最終使自己成為權力機器的螺絲釘,使眾人成為權力機器的「加工對象」。而且這種觀點註定要從道德烏托邦走向政治烏托邦,因為其道德追求和政治理想不是為凡人設計的,可現實的世界恰恰是由芸芸眾生組成的。

    在強調自私的同時,蘭德特彆強調理性的重要,她認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理性與自私的結合使得「我」獲得自尊的同時,他人也獲得尊重,社會秩序也因此建立起來。

  • 阻止你殺人的不是社會,也不是某種社會權利,而是其他人不可剝奪的生命權。這不是雙方權利之間的「妥協」,而是確保雙方權利不受侵犯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不是來自社會法令,而來自你自己不可剝奪的權利。社會無法武斷地定義這條分界線,你自身擁有的權利已經隱含。

  • 自由主義者清楚知道,每個人都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不光是他自己的,還有別人的。

  • 對這一觀點,劉軍寧先生表示贊同:

    捨棄忘我論,並不意味著倒向它的極端——唯我論。實際上,忘我與唯我兩個極端有一個中間道路就是存我,即托克維爾所說的「開明的自利」,亦稱「合理的利己主義」。只有理性的利己者,一個具有自尊的人,才有愛的能力,因為,只有他才能有能力具備堅定的、不妥協的和不背棄的價值。

    在市場經濟、限政民主之下,存「我」的原則從道德領域到社會體制都得到了表現,它限制了國家的權力,使個人免受集體蠻橫力量的打擊,又把集體的強權置於個人權利之下。

    每個人的權利直接影響到

    這個社會的秩序

    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

    就把它稱為政治的奧秘

    劉軍寧著《天堂茶話》

    告訴您這些只是常識

    先知書店獨家銷售

    踏上顛覆認知之旅

    集體主義的陷阱

    某種程度上,蘭德的客觀主義哲學最偉大的意義,就是揭開了利他主義與集體主義虛偽的面紗,並提醒人們,要時刻警惕利他主義和集體主義背後的巨大陷阱。

  • 沒有個人權利,就根本不可能有公共利益。

  • 個人擁有的權利不是來自集體,也不是以集體的利益為目的,它們同集體相對立,是集體無法逾越的障礙。

  • 集體主義把集體置於個人之上,告訴人們為了兄弟犧牲自己的權利,結果,人們除了害怕、憎恨和毀滅自己的兄弟之外,別無選擇。

  • 現實中,當一個倡導集體主義的社會侵犯了少數人的權利時,多數人往往也同時失去了自己的權利,並且受制於某個通過暴力進行統治的小團體。

  • 「好的獨裁統治」本身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東西。一旦你贊成獨裁統治的原則,你其實就已經鼓勵所有人和你採取一樣的立場。如果他們不想接受你的思想或者不喜歡你的某種「良好動機」,他們就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衝上來打你一頓,逼你接受他們自己的「良好動機」,在你奴役他們之前奴役你。

  • 集體主義在全世界範圍的日益擴張並不歸功於集體主義者的聰明才智,而是因為那些表面反對集體主義而其實骨子裡信仰它的人。

  • 不過,對於蘭德的觀點,國內外也有不少反對的意見。

    學者蘇小和認為,蘭德的思想「讓幾代美國年輕人丟失了人的綜合意義,變成工具主義和消費主義的一群人,變成一群過把癮就死的自由主義者。」 他將蘭德和羅爾斯放在一起,認為他們共同放棄的是美國保守主義的社會本質,否定的是美國立國的價值基石——基督信仰。

    哈佛大學知名政治哲學家諾齊克,在論文中批評蘭德將她的論點根基於倫理學上(蘭德主張每個個人自己的生命是他們唯一的價值觀,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其他的價值觀有可能實現),諾齊克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夠詳細,蘭德需要進一步闡述,為什麼某些人會寧願選擇死去而不願擁有任何價值。

    蘭德是一個眾說紛紜的人物,因為強烈地擁護自由放任資本主義、高度讚揚她所謂英雄般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美國價值,強烈厭惡神秘主義和宗教,甚至徹底地反對慈善,她不僅在東方一些傳統國家不受待見,就是在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多年來也一直遭到眾多批評。但蘭德是一個不容易妥協的人: 她厭惡同時期許多突出的自由派或保守派政治家,包括深受大多數美國人尊敬的羅納德·里根。

    是的,在1950年代,蘭德幾乎激怒了整個成人世界。但在上世紀70-80年代,她則成為新自由主義的指導者,同時深刻影響了白宮經濟政策的制定。無可置疑的是,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讀蘭德的小說是一件令人愉快的顛覆過程,她拒絕把個人主義看成罪惡、提倡自我犧牲的道德原則,對人們的行為準則是一種激進的挑戰、一種觀看世界的新途徑。

    酷哥註:在西方持續火熱60餘年之後,安·蘭德最近幾年終於開始在部分國人中引起反響,一些小規模的學術探討此起彼伏,而本月還將有一場重量級的「安蘭德市場倫理與企業家精神北京峰會」。但即使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面,對安·蘭德的爭執也相當激烈。對此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先讀讀安·蘭德的作品,相信您也會有自己獨特的判斷!

    進入「蘭德時刻」

    是一個必然的轉變

    想了解她的重要見解

    推薦您從這兩部書入手

    安·蘭德作品

    「自私聖經」,你敢讀嗎


    推薦閱讀:

    哪些數字磁場對我的影響最大?數字的磁場能量如何對我起作用的?
    生活中小飾品對運氣的影響
    荷爾蒙對你不可思議的25種影響
    男女八字對雙方的影響
    -寵物對人運勢的影響

    TAG:世界 | 原創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