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濕疹的成因和食療

  編者按:《博極醫緣》是一個中醫診症治病的專題版面,撰文者是一群中醫學博士研究生──「博極醫緣」正是來自中醫古籍《大醫精誠》(唐 孫思邈)一文中的語句:「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意謂為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因此習醫人須用心精微,勤學不倦。

  《博極醫緣》由二月起,逢每月第二個周一刊出,與讀者締結醫緣。

  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症皮膚病,中醫稱之為濕瘡。主要徵狀是在皮膚對稱位置,例如左右手肘內側、左右腳膝蓋內側等,出現多形性的損害,例如紅斑、丘疹及水皰等,患者會嚴重痕癢,患處抓破後會有水滲出,而且病情反反覆覆,容易演變成慢性濕疹。

  濕疹,在中醫臨床診斷中屬「濕瘡」,「浸淫瘡」、「血風瘡」等病的範疇,又據其發病部位不一而名稱各異。如生於小腿者曰「臁瘡」,生於肘窩或腘窩部則稱「四彎風」,生於陰囊即為「繡球風」,其名不下十餘種。男女老幼皆可發病,而以先天稟賦敏感者多見。

  臨床表現根據濕疹發病緩急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

  (1)急性濕疹:

  發病急,常呈對稱分布,以頭面、四肢和外陰部好發。在病程發展中,紅斑、丘疹、水皰、膿瘡、糜爛、結痂等各型皮疹可循序出現,但常有2-3種皮疹同時並存或在某一階段以某型皮疹為主。常因劇烈瘙癢而經常搔抓,使病情加重。

  (2)亞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炎症、癥狀減輕後,皮疹以丘疹、鱗屑、結痂為主,但搔抓後仍出現糜爛。

  (3)慢性濕疹:

  多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覆發作演變而成,亦可開始即呈現慢性炎症。患處皮膚浸潤增厚,變成暗紅色及色素沉?。持久不愈時,皮損紋變粗大,表現乾燥而易發生皸裂。常見於小腿、手、足、肘窩、外陰、肛門等處。

  致病因素:風濕熱邪

  從中醫角度分析,濕疹是如何形成?

  中醫認為,該病主要與風、濕、熱三種邪氣有關,特別是濕邪,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由於患者先天稟賦(即先天賦予的體質因素)不耐,飲食失節,或過食辛辣刺激葷腥之物,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

  引起濕疹的原因有許多,常不易穩定。「濕邪可蘊熱,如果經常進食濕毒食物,例如蝦、蟹、牛肉、芒果、鹹魚、榴槤、辣椒、毛筍、糯米、茄子、蒜、胡椒、蠶豆、咖喱、咖啡、煙、酒、海腥等等,容易令體內積聚濕熱,發為濕疹。另外吸入某種花粉,塵?、羊毛等;病灶感染(如扁桃體炎,齲齒等),腸道寄生蟲;生活環境中的日光、炎熱、乾燥等;多種化學物質如化妝品、肥皂、合成纖維等。這些均可為發病因素。消化不良,胃腸功能失調、新陳代謝異常亦可成為誘因,其他如神經因素、體質因素亦常與本病有關。

  三大證型:濕熱脾虛血虛

  中醫理論中,濕疹有多少證型及其表現?

  1. 濕熱蘊膚證

  證候:發病快,病程短,皮損潮紅,有丘皰疹,灼熱瘙癢無休,抓破滲液流脂水,伴心煩口渴,大便乾,小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2. 脾虛濕蘊證

  證候:發病較緩慢,皮損潮紅,有丘疹,瘙癢,抓後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有胃口差,腹脹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3. 血虛風燥證

  證候:病程久,反覆發作,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或患部皮膚增厚表面粗糙,劇癢難忍,遇熱或肥皂水洗後瘙癢更重,伴有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

  濕疹出現應如何處理?

  要根治濕疹,最重要的是病者必須和醫師配合,從日常飲食入手。濕疹病患者應戒吃能加劇疾病及引致敏感的刺激性食品,如酒、辛辣煎炸的食物、蝦、蟹、牛肉、芒果、榴槤等。有些蛋白質(蛋白質食品)豐富的食物令人體難以分解,如牛奶、豆類等,應少吃為佳。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搔抓、用礆性強的肥皂、沖涼液或過熱的水洗浴、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患濕疹的地方及做出汗太多的運動等都會對濕疹有紓緩作用。

轉移因子膠囊

維胺酯膠囊

皮膚病常用藥藥品庫

皮膚病常用藥品

  • 膚癢沖劑 丙酸氟替卡松乳膏 氯雷他定片
  • 益脈康片 鹽酸洛美沙星軟膏 沙利度胺片
  • 維A酸片 冰樟桉氟輕鬆貼膏 益脈康軟膠囊
  • 阿昔洛韋軟膏 氯雷他定糖漿 利福定膠囊
  • 更多藥品請進入藥品庫>>
    推薦閱讀:

    濕疹汗皰疹
    寶寶濕疹請媽媽們用心來呵護!
    濕疹,皮膚濕疹忌食物品
    三伏天巧遇濕疹,就讓中醫妙策一掃而光!
    孕婦缺乏維生素D,嬰兒濕疹發病率升高

    TAG:食療 | 濕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