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家庭教育:做快樂高效的父母
【批評的藝術】1.找旁邊沒人的時候;2.姿態不要高高在上,聲音不要太高亢;3.對事不對人,不要點評人格;4.先讚揚後批評;5.盡量縮小批評範圍,讓對方去領悟;6.說這件事,不要翻舊帳;7.請說「讓我們一起進步」來結束。
【方新】心理權威專家。行為療法、催眠療法、心理創傷專家。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與治療專委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專委會委員。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中方秘書長,中國心理學會首批註冊督導師。(來自網路,最新資訊分享)
今天很高興利用這兩個小時的時間跟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做快樂高效的父母。我今天這個講座主要分成三部分的內容: 第一,和大家探討一下你的教育目標是怎樣的,想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第二,簡單介紹一下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第三,父母在子女心理發展過程中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 因為我臨床20年的經驗,而且我本人也是當媽媽的,有一個青春期的兒子。所以,我也有很多困惑,有些困惑在我臨床的經驗中得到了解決,我並不是說像大家想的,工作20年、又是專家、又是北大的,就好像沒有困惑了,其實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每個人都有困惑,關鍵是你有這個心,為了孩子去嘗試新的思想、新的行為,我覺得就已經是好的父母了。 一、教育孩子的目標 第一,請在座的各位每一個人想一想,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台下:快樂)。 孩子不學習你幹嗎?(台下:也要掌握知識)。 如何在快樂和成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有的人很成功,我們也知道,有些人成功,要麼英年早逝、要麼自殺、要麼沒結婚,生活總是不如人意,如何在快樂和成功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我們所有人都想知道的。 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經常得到的答案是:希望孩子是一個快樂的人。但是,做又怎麼做呢?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父母把孩子逼著學習、彈琴、學奧數、學外語,父母是不是真的讓孩子快樂就行了?不行,因為他要在社會上生存。 為什麼我要問這個問題?因為你養育的方法,取決於父母自己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如果爸爸媽媽認為什麼東西重要,你就會去影響孩子覺得那個東西重要,有些人是追求錢,有些人是追求名,有些人一定要上名校等等。我想跟大家說,到底哪個是正確的呢?其實沒有統一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都不一樣,所以要問問你自己。 我想跟大家簡單探討一下到底什麼是成功? 北大每一年退學的學生都非常多。為什麼?因為他在從小長大的過程中,都是爸爸媽媽在後面督促著學習,完全沒有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上了北大之後沒有人管,於是就開始玩遊戲。 上了北大算成功嗎?假如他北大也念出來了,但是到了工作環境很難適應,北大等這樣名校的學生都非常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與別人合作,雖然是名校畢業的,但是有些單位也不願意要,這算成功嗎?不算。 有一些人功成名就了,我有一個同學,在著名的企業工作。他學歷高、掙錢多,大房子也買了,但是英年早逝了。為什麼?因為有很多人不顧及自己的身體,在玩命的透支,這種人算成功嗎?他30多歲,有妻子、孩子、票子、車子,什麼都有了,但英年早逝了,這叫不叫成功?不叫。 什麼叫成功?為什麼老話叫「蓋棺定論」,只有在蓋棺那一刻才能決定你成功沒成功。你到80歲,仍然面色紅潤、身體健康、兒孫滿堂,那時候才能說你這一生成功了。所以,我覺得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目光要放遠,不能為了近期的目標而損害遠期的目標。生活和成功的關係,有很多人為了成功,他會不去生活,他認為可以以後再去,但很多人沒有以後。 我們活著兩個目標,一個先要活著,其次是活的更好。 有的人為了活的更好,卻連活著都不活著。什麼意思呢?還用北大舉例子,沒有考上北大研究生,但他是北大的本科生畢業,可以說這輩子吃飯已經不成問題了,不會餓死街頭了,剩下的問題是如何活的更好,可能為了活的更好,沒考上研究生就可能自殺了。我們每一天可以問問你自己,你有享受的時間嗎?還是一直努力工作? 大家為什麼大熱天到這裡來,實際上大家有共同的特質,你是非常積極、對生活有理想、願意做的更好。這些人非常健康,會積極處理自己的生活,但其中有一部分人做的非常過度的話,就會顯得非常忙叨,他自己忙叨也會讓自己的孩子忙叨,讓太太、老公、下屬也一起跟著忙叨,也可能近期獲得成功的概率較大,但就一輩子來講,他這種生活態度是有問題的。我說的這些價值觀和生活態度,都會影響到你教育孩子時的趨向,作為父母來講應該經常反思自己,你自己的觀點就一定正確嗎?你要常常跟你的孩子,跟周圍的同事、朋友一起討論。教育的目標,第一點我認為是,培養孩子的時候要培養他生存的動機和生存的能力,第一步先讓孩子學會生存。生存最重要的是他願意活著,他覺得活著真有意思,你們可以問自己,你們願意活著嗎?如果今天是活著的最後一天你願意做什麼?如果你離開這個世上,你會留戀這個世上什麼東西呢?大家留戀什麼?親人、朋友。還有呢?美食,粵菜。漂亮衣服有沒有留戀?女士們。自己的孩子、兄弟、朋友、父母留戀不留戀?比如你的愛好,美國大片留不留戀?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生活在世上最根本的東西,你喜歡這些東西。但是,有些父母培養孩子,就是學習趨向的話,(這裡的「學習」是打引號的,非常狹隘的對學習的看法,就是課本的那點知識,)孩子的生存動機就在減少(生存的動機就是孩子的興趣愛好。)在我諮詢過程中,有一個媽媽,這個孩子喜歡卡通漫畫,她把一箱子的漫畫從陽台扔下去,這個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因為這個孩子沒有別的什麼愛好,就是喜歡漫畫。當父母的,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個興趣愛好的話,你應該感到慶幸,這是他與世界的連接。 第二是生存的能力,北大有的學生到了學校以後,9月份開學,11月份他爸爸會從南方的省份飛到北大,為這個孩子洗衣服、買澡堂的澡票,就有這樣的大學生,沒有生存的能力。這種孩子出來以後,他能成才嗎?不可能。 應該怎麼培養孩子?多大的孩子就干多大的事。三歲走路還走不穩,說「幫媽媽把鞋拎過來」,晃晃悠悠把鞋拎過來了,「我兒子真好,好好表揚一下」,這是三歲的生存能力。7、8歲什麼生存能力?按照他的年齡特點,有相符合的要求。過於成熟好不好?這個孩子跟小大人似的,10歲負責起家裡所有負擔好不好?從社會評價是好事、懂事,但是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不好。為什麼?10歲還有很大部分的童貞,他負擔這麼大的重任,就意味著他的童貞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得到滿足,這在心理上會有一部分影響,他負擔的責任應該跟生理、心理相匹配。 第二個培養孩子的目標,如果孩子有興趣活在世上,有能力活在世上,我們第二個目標就是培養他做人。 我們傳統的做人怎麼做?我看各位面孔也很年輕,想一想你們的爸爸媽媽怎麼教育你們的,如果小男孩在外面打架了,媽媽會怎麼樣?先把自己的孩子,不問青紅皂白地揍一頓,為什麼?向別人證明自己不護短。實際上可能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已經受委屈,回到家得不到理解和同情,對孩子心理上就有創傷。現在又走向另外一個傾向,是什麼呢?如果孩子在學校跟別人打架了,父母有可能衝到學校去,把對方的孩子揍一頓,因為就一個寶。這兩點都不可取,前面是只尊重別人的權利沒有尊重自己的權利,但是現在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只尊重自己的權利,而沒有尊重別人的權利。 如何在中間找一個點呢?做人就是不卑不亢,首先培養孩子的自尊:自己愛自己。中國人是以忍讓作為美德的,但是忍讓過頭這個人時間長了肯定會抑鬱,因為他總是迎合別人的要求忽略自己的要求。但一點不忍讓就會沒有朋友,自尊的孩子是既有愛自己的能力也有愛別人的能力。 愛的能力,愛我們的師長、愛同學、愛親人,甚至於陌生人,愛的能力從哪來?是因為父母給了他愛,世界跟他的互動是愛的互動,所以他跟世界也是愛的互動。當然,可以想想看身邊的小孩,有的孩子一看就特別喜歡,臉上健康、陽光,特別的仁厚,有的小孩看著就尖酸刻薄、搞破壞,這一定跟世界與他的互動是有關係的。要教會孩子自信,自信兩個最基本的含義:一個是爭取自己的權利,一個是勇於表達情感。 這種孩子不會因為你是特別著名的人或者怎麼樣就自卑,也不會在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的人面前特別自大,這點就要考量家長,如果你按照你的標準把世界分成三六九等,孩子就會分成三六九等,比如我們考量自己,有些人是按照金錢來給世界分成三六九等的,就會在比他開的車好的人面前自卑,比他開的車差的人面前自大;有些人是按照學歷來分,比如說北大有些學生跟我說,要是不如北大的學校就沒事,但是耶魯、康奈爾大學回來就自卑。知識分子是按照知識和學歷來給三分成三六九等。 如果你想要真正自信,要有一個大概念,人和人是平等的。比如你開的車很好,我可以很欣賞這輛車,但沒有必要在這種人面前自卑,父母怎麼做人,孩子都在學。同時,這些孩子的自信又體現在非常懂事上,比如說他會尊敬師長,但又不會任由老師的蹂躪。因為並不是所有老師都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的,也有個別教師在師德方面有問題,任何一支隊伍都是這樣的。有些老師可能會對孩子有非常不公正的待遇,如果爸爸媽媽一味地讓孩子忍受的話,這個孩子就會很倒霉;還有,爸爸媽媽本身就不尊敬孩子,比如打、罵,這種孩子在老師的不公正待遇下就會忍受,因為他忍受慣了。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在外面很自信,父母得先做到尊敬他。比如說,孩子與權威的關係。這裡要說到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是特別特別尊重權威的,在單位聽領導、在家聽父母、在學校聽老師,一級壓一級。這會造成很多心裡困擾,而且目前這個情況變化越來越大,年輕一代在追求自己的平等。如何和權威保持關係?如果你太狂了,跟權威平起平坐,權威會不舒服,有可能你的工作就沒了。如果權威是有毛病的、虐待的,就是讓你言聽計從的,我們自己又太受委屈了,如何在中間找一個平衡點,你的孩子都看著你怎麼做。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我兒子8歲左右的時候,在北京的一個游泳館學游泳,一開始有一個老師教的挺好,四種泳姿都會了。後來換了一個老師,孩子就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不想去,一會頭疼,一會肚子疼,我說你「你跟媽媽說,到底發生什麼了」,他說:「教練打他」,我一聽火冒三丈,自己的寶都捨不得碰一下,我跟他爸一商量就到游泳館找那個教練,一路上我就想怎麼跟他說,而且兒子也去了,怎麼樣給兒子一個模板。 到了那以後,那個教練20多歲,長的高高的,漂漂亮亮的,一看就是體育出身的,我估計他自己就是被打大的,這個是他和世界發生互動的模式,唯一會的模式。但是,這個老師也有好的一面,每次訓練完了之後,會跟家長介紹孩子當天培訓的情況。我說:「老師,我想跟你單獨談談」,他說:「沒事,就在這說吧」,我說:「我想跟你單獨談談」,我就把他叫到一邊去了, 我說:「首先您是一個好老師」,先把我對他真實的好的看法先講出來,「您是一個好老師,您是唯一一個每天訓練出來跟家長介紹孩子情況的老師。但是,我們兒子最近出現一些情況,他一會肚子疼、一會頭疼,一問是訓練的時候老師打他」,我說:「兒子你自己跟他講」,我兒子說:「就是您打我們」,我覺得我兒子特別棒,回來我好好表揚他一頓。因為我先生特別高,我也挺高,他沒有狗仗人勢,也沒有唯唯諾諾,特別的正常,語音語調的掌握就是自信的表達。 這個老師聽完之後,防禦馬上就上來了,說:「是,我就是打他們了,他們不好好訓練」,我說:「我知道,我跟我兒子也講,我不覺得老師打學生是對的,老師的心是好的,老師為什麼打你們是因為老師動氣的,老師為什麼動氣?是因為想讓你們好」。我也能理解,我兒子懶,他肯定不使勁。我也向老師解釋說:「我們讓兒子來游泳就是鍛煉鍛煉,也不是想成為游泳健將,如果你打他,我們從小教育是身體是自己的,不能讓別人隨便碰,身體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如果打這個身體,自尊都在一次一次被挨打,長大以後也不會有自尊的」。 你這麼打他,他可能連來都不來了,他說:「你到二樓告我去吧」,我說:「我如果想告您,我們就不會在這見了,我認為您是一個好老師,只不過您的教育方法適合您這代人,不適合現在這些養尊處優的獨生子女」,老師是年輕人轉變也挺快的,他說:「其實我也挺感謝你的,跟我當面談,有些家長直接告我去了」,我說:「你也別太認真,家長送他們來不是想成為游泳健將,就是鍛煉鍛煉」,後來我問我兒子,那個老師就不打了。一個好的溝通,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對自己、對老師,兒子在看著爸爸媽媽怎麼解決問題。 能力包括:請求幫助。北京發生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孩子說是去找他爸爸,媽媽就以為是到馬路對面的姑姑家找爸爸,這個孩子兜里只有兩元錢,跨了北京兩個城到爺爺家去找爸爸,到了以後根本沒有人,2元錢也花完了,他就順著公交線路往回走,非常危險,這人家都找瘋了,一共找了4個小時,最後找回去了。家長就反思自己,平常對孩子請求幫助的能力訓練不夠。 能力包括:拒絕要求。首先每個人可以問問你自己,你是不是一個能夠拒絕別人要求的人?中國人非常難說「不」,親戚跟你借錢,借嗎?比如說周末的班,或者是過節過年的班誰都不愛值,有那種所謂的「老好人」,老有人找他換班,換來了別人說他好,但是他所有過年、過節都奉獻給了單位,別人跟家人團聚。所以,做好人是有代價的,能不能拒絕別人?怎麼拒絕別人?拒絕之後把這份友誼留下來。很多中國人認為,拒絕別人友誼就沒了,我可以告訴大家,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一個試金石,他能試出來誰是你真正的朋友,誰是利用你的好心,如果他每每提出要求你拒絕後,他就不理你了,表示他就不是你的朋友。 做家長的你明白不明白這點,比如,我現在正在諮詢的母女兩個人,媽媽就是「好人」,好人在心理治療中是有另外一種看法的,會非常委屈自己,非常的不健康,我們不是讓所有人都當壞人,是在愛自己和愛別人之間找一個平衡點,如果都愛別人,天天為別人服務,這個身體會跟你說:NO,我不想幹了,我要生病了。如果家長能做到拒絕要求的話,你的孩子也會跟你學習到拒絕要求。還有就是,你允許不允許你的孩子拒絕你?如果你不允許他拒絕你,你說什麼他必須聽的話,這個孩子對這個世界也很難說出「不」字。 能力包括:表達憤怒。中國人很難拒絕別人要求,也很難表達憤怒,會通過什麼呢?會通過消極、被動的攻擊。比如說:我忘了,或者就是拖著不辦等等來表達。這個不如直截了當講,會給對方誤解,還以為你願意做。 我知道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媽媽特別愛這個孩子,每天早上做一種很麻煩的早點,有雞蛋、有面,拿油也么做,做完了之後兒子會把這個偷偷的倒掉,因為他不愛吃。我問他:「你為什麼不跟媽媽直接說呢,媽媽這麼忙,又浪費麵粉、又浪費雞蛋、又浪費油,還浪費時間,你還不喜歡」,我說:「你直接告訴他說,媽媽你天天為我做的,我很愛你,你的愛我接收到了,但是我不愛吃這種」,哪樣好呢?你可以自己思考,很典型的中國人就會不說。 能力包括:幫助他人,還有跟別人合作的能力,也是我們的孩子未來非常需要的。 能力包括:自我管理的能力。 最後一個目標才是成才,著名專家卡耐基認為:人的成功85%靠的是人際關係能力。現在情商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情商高人際關係才好,這裡說的人際關係,不是我們常說的「拉關係」這種關係,拉關係是一種特殊人際關係的形式,真正的人際關係好,這個人不會所有人都喜歡他,所有人都喜歡他的人,在心理學上是有診斷的,是有毛病的,肯定是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迎合別人的人。只要大多數人比較喜歡你,你已經非常健康了。因為任何一種個性都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而情商是什麼東西?對情緒敏感能夠表達.
能力還有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還有他的創造力。比如說一個小孩,從小爸爸媽媽要求非常嚴格,兩雙鞋必須擺整齊,書本必須擺整齊放在桌子上,看起來好像很整潔,整個人風紀扣也扣的很緊,看起來非常規矩,往往他是強迫症的痞子,這個人太強迫了,什麼事都要按規矩辦,他的過去會決定他的未來,未來是由現在決定的。所以,很高興今天看到這麼多人集中在這,都對心理學比較感興趣,現在學一點心理學的知識,會對你的未來有所糾正。 我從業20多年,我每天上午、下午要接觸個案,我接待的人,就是像你我這樣的正常人,因為我們不接待精神病人,精神病人是需要服藥的,就是看正常人。看他們的家庭結構、孩子、夫妻有什麼問題,如何進行改善,就是干這個事。所以,我很願意把這20多年的經驗跟大家一起分享。 另外一個觀點,生物心理社會共同因素決定論。 第一個生物因素,我想糾正兩個錯誤觀點, 老百姓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以訛傳訛:外向才好內向不好,敏感不好。這是大錯特錯的觀點,我來說一下為什麼。比如說這邊是外向這邊是內向,太外向和太內向都有毛病,外向的人有什麼想法一下就說出來了,有什麼行動馬上就做了,人會顯得很幼稚、衝動。太內向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跟外界發生互動。有一點內向是非常健康的,這種人會表現的非常沉穩,那種「有數」的人,那種「沉默是金」的人,這種人很健康,而且極適合當官。稍微外向的人很活潑,跟他聊天很開心。並不是內向不健康外向健康,這個觀點非常錯誤。第二個,敏感這個素質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什麼是敏感?敏感就是特別細小的變化、差別,你能感覺到別人感覺不到的。可以說敏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比如說品酒師,他一品這個酒就知道哪個莊園的、多少年的,什麼樣的葡萄釀的酒。同樣是沙發,有的沙發坐著舒服,有的沙發坐著不舒服,是符合人體力學、觸覺的感覺。比如視覺,紅配綠,有的人配的就好看,有的人配的就不好,對色彩細微差別的掌握推動社會的發展。敏感好不好呢?好。但是大家為什麼不喜歡敏感呢?是敏感家長糟糕的自我認同,這兩個合在一塊就難受了。比如說,我自己內心特別討厭自己,不喜歡自己,他們兩個人小聲嘀咕事,我就想他們倆肯定在說我不好,他的敏感是因為有糟糕的自我認同,所以才難受,而敏感本身並沒有錯誤,要糾正的是糟糕的自我認同、自我概念、自我認識。 基本上神經類型分為四種。 多血質:反映快敏捷而穩定。 膽汁質:反映迅速但不穩定。 粘液質:反映遲緩但穩定。 抑鬱質:不穩定而敏感。 大家覺得哪種好?我在20年前在北大心理學學習的時候,老師跟我說,這四種都有好處沒有好壞,我心想,根本就不是,我才不要當抑鬱指。但是我經過20多年的質量,我真的發現每種神經類型都有好處,因為這四種神經類型,是數千年來人類發展沉澱下來的主要類型,各種類型有各種類型的好處,比如說對生活細膩的掌握。用文字記錄的著名文學家,多半是屬於抑鬱質,各種類型適合不同的職業,每種個性都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局限性。(最新資訊分享)
二、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
小孩的生理髮展有不同的周期。大家知道,小孩生下來是沒有意識的,因為他的大腦皮層沒有發育完全,基本上到了三歲才能聽懂人的話,7歲以內感覺的統合能力就發展完全了,7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12歲是語言發展的另外一個關鍵期,7-12歲學語言是最棒的。比如15、16歲再學英文,怎麼說都會覺得老外在說英文,如果12歲之前學英文,他會說一口地道的英文。有些人13歲還在做「感統」根本沒有用,7歲感覺統合能力已經固定了。根據生理髮展變化的不同,小孩的心理也有發展的不同,這個我後面慢慢講。 性別差異。我們分成生物性別和心理社會性別。大家都知道,男孩女孩是指生物的性別,我們在後天培養男孩女孩的時候著重培養社會性別,現在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現在女孩也有些不男不女的,曾經有過這樣的研究比較,中日女孩對未來理想的比較,問中國的女孩說未來想幹什麼?長大要當總經理。問日本女孩,她說嫁一個總經理。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都不生孩子、不結婚?雖然她身體上是女性,但她心理上是男性,跟人競爭去了。不可能讓他競爭,又生孩子、又在家相夫教子,不可能這樣。這就是你希望你的孩子什麼樣。男孩讓他奮鬥,女孩把綜合素質養的棒棒的,將來找個好人家就可以了。如果女兒特別要強,不是你特意塑造的,那就由著她去競爭。教育的原則要根據孩子的神經類型不同,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後面會按照整個生命的發展周期講一講,不同時期怎麼當媽媽,不同時期怎麼當爸爸。 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我用大白話把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發展規律寫出來: 0-3歲是非常重要的時期。 0-3歲最重要的是什麼?建立依戀關係。這個是孩子活在世上,老話講「3歲看大,7歲看落」,絕對符合心理學的規律。 3歲以內,大家想想看,你把自己想像成小嬰兒,來到世界需要什麼,國外非常重視依戀關係。在國外,孩子一接生出來,把孩子擦一擦就放到媽媽胸口上,為什麼這樣?就是為了讓他和媽媽建立依戀關係。 什麼叫依戀關係?小孩才不懂是這個人生了我,但是他會聞味、聽聲,嘗了這個人的乳汁是如此甘甜,這個人抱著他的感覺特別熟悉,這個人的容貌特別熟悉,這個人撫摸他的感覺特別熟悉。只要是這個人抱著我,這個小孩就會笑,特別安詳,感覺世界特別美好、特別安全。就像一棵小樹,底打的特別好,等大了以後,不管風吹日晒都沒問題,他能經受得住。 0-3歲之前最怕的是頻繁的更換看護者,家裡有保姆的,沖著孩子也要對她好,因為保姆和媽媽共同扮演母親的角色,晚上這個人回來了,白天這個人看著我,這兩個人合在一塊是母親的角色。 頻繁的更換看護者會有什麼問題?大家想想看,這個人我就靠著她,她給我吃的,給我喝的,我只要在她旁邊就能活著,突然這個人在世界上消失了,不懂是因為她要求高工資我媽媽不給,或者那個人回家結婚了,我只知道天天給我喂飯的人突然在世界消失了,這個小孩就會找,會不吃、不喝找這個人,他會哭、會鬧,最後哭的沒勁了,又另外一個人喂我吃的喂我吃的,那麼好,我再依戀你,只要你在我就安全,然後會特怕你丟了,天天盯著你,然後有一天她又在世界上消失了,因為我媽發現她偷東西,我不知道這些,我只知道天天給我喂飯的人又在世界上消失了。 長大了以後會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對一切的分離都特別敏感,老公不能出差,單位頻繁的人員分別,其他人沒事,只有我走一個人都掉眼淚。甚至有些來訪者的表現,跟一個好朋友,文理課分班,晚上在操場上散步,散完了步都要哭一場,因為我們又分離了。這種人的人際關係非常難維持,因為她很麻煩。另外一種傾向,我一投入這個人在世界消失,我再投入這個人又在世界上消失,然後怎麼辦?我不投入了。給我吃飯就吃飯,給我喝水就喝水,長大以後就形成「淡了吧嘰」(諧音)的德行,他也沒什麼情感,這種人在一切需要親密關係的人際關係中都會出現問題,什麼需要親密關係?戀愛、婚姻、子女教育、友情、同學、宿舍關係全都會有問題。談戀愛的人就會說,長大挺漂亮怎麼不投入呢?要是你是她,你會投入嗎?她從整個的生活經歷中學會了,只要一投入就會受傷害,所以我就不投入。 0-3歲非常重要,有一個好的,特別穩定的客體存在於他的旁邊,餓了給吃他的,渴了給他喝的,冷了給他衣服。在我諮詢過程中底有好的,經過無數挫折創傷都在他身上發生,他仍然過來了,百折不撓,因為他底好。 要自然生產。有很多媽媽不懂這些,很多媽媽說為了身材好我不哺乳了,為了身材好我要剖腹產,大自然給你的東西都是最好的東西,是經過千千萬萬進化而來的,一個產品整合改進了千千萬萬年,它得多精緻,為什麼不用這麼一個好的產品呢?大自然說生孩子疼,它會同時富於你克服疼痛的能力。我有一招很管用,我當時也很害怕生孩子,後來我想,全世界那麼多女的都生出孩子有什麼可怕的,大自然會賦予你克服疼痛的能力。 一定要哺乳。很多媽媽條件非常好,但是為了保持身材,太傻了。0-1歲,現在新的理論要哺乳兩個月,0-1歲哺乳的話,後面會省很多很多的事,你不用教育孩子,他也會有愛心,你不用教育他,他學習也會好,哺乳的時候摸著他的屁股、腳丫,跟他笑著,孩子心理特別健康,以後有能力迎接一切風吹雨打。 安全與好奇心。孩子生下來也會走了,怎麼教育這個孩子?他對世界充滿好奇,不同媽媽有不同對待,有些媽媽是放養,放養是非常好的方式,就怕兩隻眼睛不錯眼的盯著孩子,不能這樣也不能那樣。老是跟孩子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的孩子,會發展成什麼樣?兩個趨勢,一個是反正我做什麼你都說不,所以你說什麼我也不聽了,這種孩子非常出現危險,因為他不知道該聽什麼不該聽什麼,真正有危險他也會去做。還有一種是孩子變得畏首畏尾,看著這個人特別死板,毫無生氣、沒有生命的靈性,怎麼樣讓孩子保護他的安全又滿足他的好奇心呢?舉個暖水瓶的例子,牆角放著一個暖水瓶,孩子要去夠,家長就說燙,孩子會趁你不注意去夠暖水瓶,有可能真的燙了,然後他從此形成一個印象,媽媽的話一定要聽,然後變得非常膽小的人。 正確的做法是,把孩子放到暖水瓶邊上,摸摸暖水瓶的蓋和暖水瓶壁都沒有問題,然後把蓋拿開,冒熱氣,這時候抓著孩子小手迅速的上去噓一下,然後趕緊挪開,這個孩子一下就感覺到,裡邊這個東西厲害,跟他講認知,開水燙、要起泡,他都不懂,小孩是通過觸覺是感覺世界的,你拿一個透明的水杯,讓他先摸一摸水杯,然後把開水倒進去,摸摸杯壁,再噓噓熱氣,他通過這樣來認識世界。他會認為,我可以認識世界,我只要掌握一定的規律,我又要保護自己,你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就保護了人類的好奇心,這是日後人類發明宇宙飛船、探索世界的雛形。小孩不能過度保護,小孩跨溝溝坎坎的路、上樹,這都是特別好促進大腦發育的過程,形成感覺統合能力、手眼配合協調能力,這種能力是他日後仔細認真,不犯粗心大意錯誤的必要條件。大家知道,很多的粗心大意,你罵他他也改不了,為什麼?因為小時候你不讓他運動,手眼協調有問題。還有剖腹產的孩子容易粗心大意,因為腦部某些發育跟順產的孩子是不一樣的。比如說B,一個豎線一個圈,這樣的結合,在特徵識別階段沒有問題,但是在特徵整合階段會出現問題,剖腹產的孩子和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經常把B看成D,把9看成6。這是有生理學基礎的,所以盡量自己生產,要讓孩子多運動。 4-7歲,小孩特別重要的是,他這會聽得懂語言了,有一些意識了,他模仿能力非常強。什麼叫模仿能力?給大家舉個例子,連動物都有的能力。小雄獅都在看著大雄獅怎麼打獵,他就看著大雄獅如何趴在草里,看到馴鹿過來了,走到什麼位置大雄獅出擊,咬馴鹿脖子哪個部位給他撩倒,第一口先咬哪個血管,學它怎麼撒尿佔領領地,怎麼追求配偶。這是動物模仿的本能,大雄獅往地下吐口痰,小雄獅也往地下吐口痰,小雄獅分得清這是不良習慣嗎?分不清。所以,在座的家長們要記住,你所作所為孩子全部在看著。 為什麼我們都會在生活中有這樣的經驗?女兒特別像媽媽,兒子特別像爸爸。像我兒子就是,我有時候打電話回家,我會問:「你是兒子還是爸爸」,他說:「我是兒子」,連聲音都特別像,走路的樣子也像。包括爸爸丟東西忘事,兒子也丟東西往事。如果你身上有毛病就別罵兒子,媽媽也一樣,如果自己身體上面有毛病,也別罵自己的女兒,自己先改。 這時候言教不如身教,言語教育有局限性,我奉勸這麼大孩子的父母,特別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晚上給他講故事,比如今天晚上媽媽摟著講幾個故事,第二天爸爸摟著再講幾個故事,這是非常好的傳遞信息的方式。你給特講盲人摸象的故事,摸著大象耳朵了,盲人就說這個兒子像扇子,小孩就真的以為是盲人摸象,盲人摸象的故事會存留在他無意識當中,長大以後會覺得,知道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太局限了,我在盲人摸象。我現在講給各位聽,也是我的盲人摸象,因為世界太博大了,人的一生才能認識世界多少? 你給他講小馬過河的故事。小馬要過河,河馬說河水很淺,它剛要過,松鼠跳過來說河流特別湍急,昨天剛淹死我一個夥伴。小馬嚇的不敢過河,就回去問媽媽,媽媽說,這個河能不能過要自己去試。小孩聽了真以為是小馬過河,但這個故事會留在他無意識中,等到他長大了以後,會有無數次小馬過河的經歷,就會知道自己要去試。7歲到青春期,這時候言語顯得更為重要,他形成自己的個性。我可以跟大家講,很多人到老都沒過青春期,什麼意思?動物也好人類也好都有這樣的階段,小時候依戀父母,在父母的領導下長大,學會打獵的本領,有一段會跟父母對抗,對抗之後離開,變成一個成年個體,再回來的時候兩個人就都是成年人了。如果你沒經過跟父母對抗時期,就沒到青春期。心理的青春期和生理的青春期不是一個概念,這個跟中國文化有關係,因為中國文化不允許孩子頂撞父母,很多孩子從來不敢跟父母說「不」字。我在心理訪談做過一期節目,叫《滯後的青春期》。大家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是特別有特點的,勃勃生機往外冒的感覺,你別攔著他,那是他探索世界的衝動,在這個過程中會傷害別人,不過沒關係,當父母的必須要付出代價。青春期的孩子跟你逆反是有特點的,爸爸媽媽說往東,他堅決不往東,他一定要往西。成熟的人會怎麼做?爸爸媽媽說往東,仔細分析一下形勢和自己的需要,決定往南,因為這個是對我有利的。他青春期不成熟就不成熟在這,並不能做自己的分析,但只要媽媽說了往東,就知道要往西,就要反著來。這仍然是一種被控制,我是媽的話就反著來,那就往西吧,他就乖乖的往東了。比如今天下雪了,毛褲給你找出來了,下雪不穿毛褲會發燒感冒。「就不穿」,不穿就不穿自己負責任,這時候他跟你逆反頂多是不穿毛褲。如果他大了,30歲青春期才到,跟你逆反是什麼?我診室里有這樣的人,中科院的博士,」方老師我實話跟你說,我都不知道我愛不愛這個男的,因為第一個男朋友被我媽攪和黃了,第二個男朋友又被我媽攪和黃了,現在我都30歲了,都成老姑娘了又來攪和,我就要跟他結婚。」30歲青春期來了,還會買房子,爸爸媽媽不讓買,偏要買,那時候就是大事了。 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完全不管,不能像小時候抱在懷裡不離左右。青春期依戀的特點,一個典型的畫面是,爸爸媽媽必須呆在客廳里,我呆在自己的房間里,得把門插上,這個依戀形式就變了,就有距離了,不像成人云游四方,不再依戀父母了。我的診室里有很多爸爸會拍著桌子說:「到底誰是老子」,我說:「你要讓孩子整個打敗世界,你先讓他打敗你,如果你是這樣的態度,你永遠壓著他,他會在所有人的腳下」。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如果你的兒子女兒開始跟你較勁,我要恭喜你,因為他非常有能量,我也請你作出成熟的反映,就是讓他打敗你。 診室里也有另外一對父母,就是完全沒有控制。爸爸媽媽和一個女兒,女兒上初一,長的已經很高了,我接他們進來的時候,這個女孩就這樣:「方新啊,方新來了」,我說:「我就是方新,請進」,爸爸媽媽看著女兒的臉色,女孩先落坐,說爸你坐這,媽你坐那,然後開始整個介紹自己的病情,我看時間差不多了,我說:「想聽聽爸爸媽媽的看法」,女孩就說:「他們根本不會說,你就聽我說吧」,我說:「我還是想聽一下你爸爸媽媽的看法」,就問爸爸怎麼樣,還沒說上兩句女兒就說:「你說的都不對,我跟方新說」。我拿一個東西,說這個東西就是話筒,誰拿話筒誰有權利說話,我把話筒先給了爸爸,但這個話筒根本就沒有威力,這個話筒是我定義的,我根本不是他們的權威,他們的權威是女兒。這個家庭沒有開始治療,因為沒有權威的人不可能進入這個家庭。所以家庭的功能不對,沒有控制、沒有父母的家庭,這個孩子會無法無天。 社會因素。社會因素大家都知道,現在是快速變化的社會,尤其是深圳這麼一個移民城市,一個年輕的城市,更是焦躁,這個城市的焦躁度要遠遠高於特別古老的城市,所以真的請大家好自為之。人的普遍心態是焦慮,人們普遍的狀態是戰鬥,戰鬥就會怎麼樣?「三高」就會特別多,血液里膽固醇高、糖高、血壓高。這「三高」都是讓你保持一種戰鬥狀態,輸送能量讓你持續工作,這「三高」總是持續高,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猝死、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梗塞。很多是因為心理因素造成軀體疾病,還有意外事故。我們的孩子處在什麼社會?是非常浮躁、非常焦慮的社會。這個社會的好處是發展特別快,經濟迅速發展的代價就是全民的集體焦慮。 我講課的時候都提倡說,應該自上而下帶薪休假,自上而下宣布,在民眾聚集的地方,應該放特別輕緩的音樂,讓人處於放鬆的狀態,副交感系統出來,副交感系統是讓人們休息的,大家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時間太長,身體容易出現問題。我們的孩子就是一群焦慮的人群中長大的,爸爸媽媽是焦慮的,學校老師是焦慮的,那些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焦慮,同學們也是焦慮的,我們的孩子中是在焦慮中長大的。 現如今的子女是怎樣長大的?你們想一想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特別焦慮,社會特焦慮,天天忙忙叨叨,「晚了」、「快點」,這是說的最多的詞。我小時候是在部隊大院長大的,一群孩子一塊玩踢毽子遊戲、跑步、玩各種器械,現在小孩哪有,很多外國朋友到國內問我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為什麼在你們國家看不到兒童在街上嘻嘻」,為什麼?因為有治安問題、交通問題。小孩怎麼長大的?一個人在屋子裡跟電腦長大的,跟別人溝通和理解別人的能力非常差。這種孩子享受的物質,身體各方面還可以,但是會帶來很多問題,不會跟別人分享。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注意這樣的社會現象,這裡有很多公安的朋友,你不是不跟我戀愛嗎,那我就殺死你,不允許你再跟別人。他不知道生命是別人的,你沒有權利拿走,非常的自我,不能夠跟別人合作,也很難改變自己去適應別人。 我經常在各種場合講這句話:將來婚姻法都改寫。為什麼?將來不結婚的人越來越多,因為他不適應婚姻生活,每個結婚的人都要知道,要委屈自己適應別人,對方委屈自己適應我們,這樣才能把家維持下來。但是,今後的人都很不願意改變自己去適應別人,因為他們從小沒得到鍛煉,不像我們小時候有兄弟姐妹,從小跟別人分享、跟別人合作,理解別人的能力都會很差。教會孩子放鬆自己與別人合作,在人際關係中的協調能力,可能在未來比掌握工作技能更為重要,至少同等重要。
爸爸媽媽希望孩子是自信的,你對他就得是相信的,不應該是總批評的。舉一個例子,在診室走廊上,一個媽媽點著孩子說:「你這個孩子怎麼不自信呢」,一個媽媽這樣點著孩子,孩子有可能自信嗎?不可能。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自信是日積月累慢慢來的,是媽媽相信他。 首先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倒了一碗熱水端到桌子上,不自信孩子的媽媽通常會這樣做,「別倒了,我知道你得灑淚」,先給他一個暗示,這個孩子鼓起勇氣來證明自己能端著熱水,然後說:「你看你看水都晃悠了」,然後真的打了,這個媽媽就說:「我說什麼來著,我說你倒不成吧」,孩子就會在媽媽的暗示下真的幹不成這些事,一次一次重複這些情形。有些聰明的媽媽就會說:「兒子,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夠端過去,你做的時候步子要慢慢的,走的要慢,手要穩,對,就是這樣,真棒,還差一點馬上就到了,太棒了,媽媽知道你肯定能做到」,這樣被對待,孩子會非常自信,而且很小心的一點一點提高自己。
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自我價值感,希望孩子自尊自愛,你對他是愛的、感謝的,不是總強迫他的。我們小時候都有被強迫的感覺,我想問諸位,你們是每天都想吃青菜嗎?肯定不是。有的媽媽知道吃青菜有用,就天天逼著孩子吃青菜,其實有一些孩子愛吃青菜,但是因為爸爸媽媽總逼他,被逼的感覺跟青菜建立的條件反射,一見到青菜,那種被逼迫的感覺就回到身體上,所以就對青菜產生了厭惡,這個就叫條件反射。爸爸媽媽的做法簡單粗暴,就會影響教育的效果,而且他會覺得自己非常的沒自尊。 比如說,老師要猥褻他,她就會任由老師猥褻,為什麼流氓事件發生在學校里,有的孩子沒事,有的孩子就被多次猥褻呢?跟孩子受到行為技能的訓練,是不是自尊自愛,是不是保護自己,敢於跟權威說「不」,跟父母對他的教育都有關係,爸爸媽媽要求孩子言聽計從,他也會對流氓言聽計從。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是有情感的,我們自己也要對情感有反映。 中國的文化不是愛孩子的文化,中國的文化是老人的文化,尊敬老人;而愛是孩子一輩子的幸福源泉,是孩子長大有愛心的保證。中國形容母愛的時候,往往形容的特別凄美。比如說,很多母愛都被形容「燭光下布滿老繭的雙手補衣服」,要不就是「村頭老樹下,寒風中飄蕩的白髮」,媽媽經常會說:「因為你所以我怎麼怎麼了,我放棄了自己的幸福或者怎麼樣」。這樣的母愛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他會特別沉重,他會想,「媽媽既然對我付出這麼多,那我就去實現媽媽的願望」。 在我諮詢過程中有這樣的,媽媽用母愛控制著孩子,這個孩子一輩子都不會長大,永遠是媽媽女兒的角色,或者是媽媽兒子的角色,因為媽媽為我付出太多了。而且這種人張大了經常會不願意要孩子,因為有孩子太負擔了,很多人不要孩子的理由是,因為有你不能幸福,因為有你不能升遷,這真是一個無能的媽媽,自己不能升遷,自己不能獲得幸福就賴給孩子。很多對孩子的傷害是在愛的名義下進行的。如果你希望這個孩子特別陽光有價值感,你就告訴他,媽媽是多麼高興,上帝把你給了我,你給這個家庭帶來多少快樂,你讓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我曾經跟我兒子說過這樣的話,那是在他6歲左右,過了一個星期我兒子跑過來跟我說:「媽媽你那天你說什麼來著,上帝怎麼給你禮物來著」,他特別愛聽,想讓我再說一遍。 性的認同和性的自信。簡單一點講,比較正常的孩子,應該是男孩模仿父親,女孩模仿母親,如何培養性的自信呢?異性父母多向對方表達愛。 有些女孩長得很漂亮,輪廓很好看,但就是不燦爛,整個人暗淡無光,為什麼?你問問他的異性父母通常是忽略的,他的爸爸是忽略她的。有的女孩長的挺一般,就是給人感覺很漂亮,肯定是爸爸的掌上明珠,性的自信不是一個一個換男朋友,這是性的不自信,性的自信是有一個就夠了,兩個人相親相愛。 中國的爸爸是非常含蓄的,那天我們家先生講,我兒子上的初中學校里,有一個女孩從十幾米之外就跑,一下就跳到她爸爸身上,這樣的爸爸在中國很少見了,這麼大的丫頭還抱在懷裡,我也覺得寵愛的有點過分,但是中國爸爸向女兒表達愛的方式比較少。我奉勸在座的爸爸們,如果你有女兒的話,如果你是特別含蓄的人,你就悄悄削個蘋果,或者說記得拿雨傘要下雨了,通過你的方式表達你是非常關注他的,或者過生日寫一個小卡片之類的。如果是媽媽,你要多欣賞,我兒子真酷、真帥,他就覺得自己帥得不行了,其實長的一般。長大以後他就會覺得我在女人面前是有魅力的,真的跟長相沒多大關係,這個跟長相是互動的,長的也會特別可愛。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什麼樣,你就照那個方向去努力。小孩在長大的過程中,一定要促進他跟別的孩子玩,比如沙堆、遊樂園,到家裡來玩,或者到公園裡踢球,要多創造這樣的機會。跟小夥伴在一起,我看我兒子在沙堆里跟一群小孩玩,有的小孩說:「你剛才玩玩具玩半天了,該我玩了」,他說:「我以為你不想玩」,那個小孩說:「我想玩了」,他說:「那好吧,我再玩一下下就給你」,就是一個普通小孩的對話,裡面有談判、表達、妥協,這個是中歐談判的雛形。不要認為小時候在屋子裡長大,長大以後上個人際關係培訓班就行了,小時候給扔到人堆里就行了,同時能夠彌補家庭教養方式的不足。比如說單親家庭,媽媽養兒子,兒子在青春的時候,要尋找一個男性的模板,你一定要在他生活中給他找一個男性的模板,同學中有非常男子漢個性的小男孩,你可以讓他自己去尋找。
自信的來源,來源於父母對他的接受,孩子自信不是誇出來的,如果他做好了才誇他,做不好他會特別害怕,他做不好的時候你覺得很正常,如果這樣小孩做的跟我一樣好就不正常了,你接受他,他就覺得自己沒什麼不好,當然也沒有什麼特別好的,好像非得比別人好才驕傲,那樣很脆弱。批評的時候是有技巧的,批評要對事不對人。「寶貝你永遠是媽媽的寶貝,媽媽永遠愛你,但是你做這個事情不對了」,是這個事不好。小孩很少有犯錯誤的,但是他不知道在那個情況下應該怎麼做,你教給他怎麼做就可以了,不用批評他的人格。(家教博文集錦)三、父母在兒童發展中的角色。 小孩生下來之後,媽媽通常要扮演一個承載的角色,就像一個東西永遠馱著他永遠的包容;爸爸要扮演一個框架,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爸爸和媽媽的關係是這樣的,是一個等邊三角形的關係。這個邊是孩子跟爸爸的關係大概等於孩子和媽媽的關係,父母要更近一點,這個是比較健康的家庭。 但是,很多診室里出現的家庭都不是這樣的。舉個例子,我的診室里,爸爸媽媽只要一來就在診室里吵架,這個孩子原來是中國最好一所中學的學生,爸爸在外面有外遇不回來,這孩子的學習一落千丈,最後輟學,孩子就毀了。我讓爸爸畫了一個圖,畫一下你們三個人的關係,爸爸是這樣畫的,這麼大個是他,然後第二個是他女兒,他們倆中間有交集,媽媽最小也有交集。我又讓媽媽畫一個圖,媽媽畫的圖是她在上頭,老公跟他一樣大在下頭,女兒在這。從這個圖你能看出什麼問題?強勢女人。一看這兩個圖,這兩個人沒法不打架,這個女的要在這個男的上頭,而這個男的要在這個女的上頭,還要比她大,所以他們永遠在打架。常見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最常見的是爸爸出去掙錢了,「爸爸和工作結婚了」。最常見的中國家庭,就會出現爸爸在這,媽媽在這,孩子在這。如果這個女的道德修養不是很好的話,她為了維持感情的平衡可能在外面找情人,如果她道德修養非常好就會把情感連接投身到兒子身上,兩個連接這麼緊會造成什麼問題?這個兒子永遠都是媽媽兒子的角色,將來長大誰也離不開誰,將來爸爸掙錢回到這個家庭,回不來了,突然發現自己好像是局外人,兩個人在聊天,插不上嘴,偶爾說一句誰也不搭理他,掙一堆錢沒用。這母子倆特別重要的衝突,會發生在將來有媳婦的時候,他將來也會找一個特彆強悍的媳婦依戀,這種關係非常不健康。 還有「父親和奶奶結婚了」。舉個例子,媽媽帶著兒子就診,兒子14歲,仍然洗完澡後不穿內褲。從心理學上講保持兒童的狀態,為什麼這樣呢?且聽他家庭的背景,孩子的問題都是家庭問題的體現。家庭背景是,爸爸特別小的時候奶奶就守寡了,爸爸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先要鑽到奶奶的屋子裡跟奶奶聊天,媽媽做好飯再出來吃,晚上爸爸又要陪奶奶看電視,等奶奶睡覺,爸爸再回到媽媽的房間。這就是「爸爸和奶奶結婚了」,而「媽媽和兒子結婚了」,媽媽和兒子纏的非常緊密,兒子就拒絕成長。 網癮大家都覺得是網路的原因,其實根本就不是。我跟這個媽媽講:「這種家庭結構,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必然的,但是有一樣好處,你兒子長大以後,你丈夫為你婆婆做的所有的事,你兒子都會為你做,因為是模板」。還有的家庭是,很多的中年婦女非常控制,到家裡說完了丈夫說孩子,說完了孩子又轉過來說丈夫。這樣的太多了,中年婦女們,媽媽太控制,爸爸的功能太弱,也會造成家庭問題。還有一種情況,爸爸太有錢了,特別輝煌,讓媽媽在家裡當家庭婦女。我經常諮詢這樣的家庭,你的妻子在家裡什麼都不幹,認識會越來越窄,人會越來越狹隘,因為世界都是你和兒子,你能把兒子交給這樣的父母嗎?因為這會影響你兒子的思想,這也是非常不健康的。比較好的家庭結構,父母比翼雙飛,都是職業人,兩個人共同合作回到家裡。還有是爸爸媽媽各玩各的,把孩子交給老人,爸爸媽媽是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而老人才是父母的角色。還有父母職業的暗示。舉一個例子,蘋果5元錢一斤,黃瓜一元斤。經濟學家說,蘋果太重,黃瓜一元錢一斤,應該吃黃瓜;醫生說,蘋果有營養,應該吃蘋果;教師、法官說,我叫你吃什麼你就吃什麼;心理學家說,你想吃什麼吃什麼。到底哪個對呢?我覺得都對。人活在世上,每種理論都了解一點生活才能均衡。我以前對經濟一竊不通,只知道一堂一堂的講,掙點小錢,經濟危機一來都賠裡頭了。我要早知道理財,一把賺的比我一年的講課費都多。 我想說什麼呢?每種學科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不要單受你職業的局限,有時候知識越多越反動,尤其知識女性,因為知識太多了,你就會非常認知忽略情感。舉個簡單例子。比如小孩,晃個大腦袋剛學會走路,一下就摔到了,知識女性會怎麼樣?因為她學習了很多知識,孩子要學會自立,不能太嬌慣他,一哭就抱他,就等於強化了他哭,知識女性就說:「自己站起來,你現在剛一歲,大腦皮層還沒有發育完全」,孩子就會感覺,媽媽說什麼我不懂,但是我很疼,媽媽根本不管我,然後就自己站起來了,他可能真的像媽媽想的那樣學會自立了,但是情感上也會跟父母產生隔離,不去感覺自己的快樂、悲傷、憤怒,就去做那個事。這種人長大以後也許會有成就,但他會很冷酷,或者叫比較淡漠。這樣的知識女性還不如一個農村大媽,一看孩子摔了,把我寶兒摔疼了,砰砰跺兩下地,誰讓你把我兒摔疼了。這個孩子摔倒一疼,就像一個小創傷,媽媽抱兩下以後,自己下地又去走路了,又有了新的能量去探索世界。到底怎麼樣當媽媽,按照整個生命發展周期,小的時候你就當農村大媽,當一個溫暖的胸懷承載著孩子,當孩子開始懂語言的時候,慢慢往裡加內容,很多的知識女性,因為知識太多了,就會忘了怎麼當農村大媽了。父母如何對待彼此的差異。很多人說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表現差異,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對的,不能說完全不可以,否則會對孩子造成假象,有誰敢說夫妻從來不吵架?吵架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不能太多,太多孩子會太焦慮。我們經常是這樣,一個文靜一個活潑搭配的,因為差異而相互吸引,這個人怎麼能說,一說一下午;這個人怎麼那麼安靜,一下午不說話,太神秘了。這樣兩個人就因為這個相愛了,等真到了一個屋檐下,他怎麼一下午都在說,煩死了;他怎麼一下午都不說話。如果上帝讓你的家庭里,同時擁有兩股相反的力量,你要感謝上帝,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婚姻。為什麼?因為它讓孩子不同的行為模式都成為可能。 比如,大家說積極進取好不好?好。但是太積極進取會怎麼樣?會太累,沒有享受的時間。安逸好不好?舒服。但是太安逸的社會成就就差。家庭里一個積極進取,一個安逸,這個家庭太好了。關鍵是互相欣賞,兩個人相互欣賞,這個孩子兩種行為模式都學會了,該積極進取的時候積極進取,該安逸的時候就安逸。但是,社會中常常存在的是另外一種現象,積極進取的會永遠罵這個安逸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下長大會有兩種傾向。如果積極進取的太厲害了,有一種孩子就會表現積極進取,每當他休息的時候,這個罵聲就會出來,他就會害怕,他就不允許自己休息,不允許自己安逸。另外一種現象,我現在手上治的還有一個,媽媽是部委非常重要的人物,爸爸是安逸的小職員,媽媽老罵爸爸,這個孩子是個女孩,她就討厭媽媽,她讓自己永遠不慌不忙的,其實她學習可以更好一點,只要稍微有點積極進取,但是她不想成為那個樣子。夫妻之間應該彼此欣賞,要合作。 做成熟的父母。家庭有家庭的發展規律,我們個人有個人的發展規律。大家知道,一開始兩個人戀愛,等到妻子懷孕哺乳的時候,是丈夫非常容易外遇的時期,然後七年之癢,在丈夫40多歲的時候也出現外遇,因為那時候生活基本安定,丈夫開始走下坡路,他要找年輕女性證明自己是有能力、有吸引力的,根據家庭的發展規律,所有的人要共同經營這樣的家庭。 最近我在諮詢一個案例,這個女性30多歲,丈夫因為有外遇跟情人住在外面去了,她說我也不要孩子,這個孩子就給了爺爺奶奶,她到我的診室來,我問她:「為什麼來」,她說:「我要成熟」,我說:「你為什麼要成熟,成熟好嗎?你知道成熟意味著什麼」,成熟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擔當,男人可以不成熟,說不要孩子不要老婆了,跟情人住在一起去了。很多女性就承擔了撫養孩子的重任,如果你成熟的話,你現在就得白天去掙錢,晚上回家帶孩子,掙的錢得夠保姆錢、孩子的錢、自己的錢,這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擔當。我的診室里還有這樣的,因為爸爸外遇,造成女孩對男性權威拋棄她的恐懼,包括男朋友和導師,長大以後導師一個臉色就特別緊張。我問她:「是不是很像爸爸當初拋棄她的感覺」,她說:「對,其實不賴我爸,我媽媽太軟弱、太依戀我爸了」,我說:「你媽不軟弱,一個軟弱的人怎麼能把你爸拋棄你十幾年中,每天做飯給你吃,每天給你洗衣服,一天一天把你養大,這叫軟弱嗎」。一個孩子健康成長不只是女人的事情,是爸爸媽媽共同做的。我跟男性講,你想要白頭到老的幸福,你必須放棄很多東西,中年男子事業有成,很多人會撲向你,像北京中年事業有成的男人,那種「北飄」就會往上撲,不是因為你有魅力,是因為她們沒有安全感,你如果想白頭到老必須放棄這些東西。你要想明白這一生怎麼過,什麼是你最想要的東西,然後你就要付出代價。 孩子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經常會問:「兒子,媽媽是第一次當媽媽,媽媽真的不怎麼知道這個事怎麼辦」,我兒子真的會告訴我:「你就這麼做」,要跟孩子保持互動。 還有一個重要的,如何對待老師的批評。各位都是積極進取的人,當老師跟訓孫子一樣訓你的時候,怎麼辦?我既然能上北大,肯定從小是所謂的好孩子,我給我兒子開家長會,老師能表揚別人的孩子100次,一次都不表揚我兒子,我就如坐針氈,然後提醒自己,我兒子還是挺好的。老師表揚誰誰誰撿紙屑,誰誰誰給班級奉獻小抹布,誰誰誰貢獻墨水,回去我就跟兒子說:「你們班上需要這個東西,你跟媽媽說啊,媽媽到超市買20塊小抹布給你們班,這對咱們家算個事嗎」。但是,這個老師私下裡會問我:「你怎麼教育的你的兒子,我覺得他特別棒」,我想,這不是雙重標準嗎,你培養你的兒子,希望像我兒子這樣,在班級上面怎麼一點不表揚,老師是有雙重標準的,小孩不知道這些東西,老師對事件的認識非常重要,老師有他的一些局限性。 如何對待老師對你孩子的批評,不能全聽也不能不聽,我知道有很多特別要強的父母,在那邊被老師訓完了之後,回家轉臉沖自己的孩子就去了,你要分析一下,像我兒子,有時候說話被批評,被罰寫作文,我就讓他在被罰寫的作文里寫上:「作文是拿來表達對世界的情感,如果犯了錯誤,就被罰寫作文,這個人是會討厭寫作文的」。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不愛學習。一定是家長太強迫了,我個人的經驗,首先你別把學習變成你自己的事,你要讓他認為是他自己的事,小學老師給我打電話:「你兒子不完成作業,你應該去管他」,我說:「老師,我跟你有不同的看法,學習是他的事情,我的事情是去買房,吃飯的錢得掙出來,衣服錢掙出來,如果他不完成作業,你該怎麼批他怎麼批他」,他考了70多分,我會說:「這個成績你滿意嗎」,他說:「我不滿意「。不滿意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所以我不管他學習不學習,你要覺得這個成績你接受,你將來當了汽車修理工,因為我兒子很喜歡機械、槍炮。你要弄這些東西中專就夠,沒關係媽媽能接受,他說:「不,我要當科學家,我想考清華」,那你就努力去吧,你需要的條件我準備好,剩下的事自己解決,別把學習變成你的事,讓孩子自發的東西要出來。對學習的狹隘理解。在我兒子3歲的時候,我就給他買牛津百科全書,帶彩頁的兒童版。裡面有語言、恐龍、武器、國旗、木乃伊、金字塔,等於給孩子眼前打開了世界,他就會自己尋找,對恐龍感興趣就買很多恐龍的書,對武器感興趣就買很多武器的書。軍事頻道,只要一演,他都知道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對世界非常感興趣,就會補充很多知識。我曾經在心理訪談做了一期欄目,這個媽媽特別逗,媽媽回家之後,看到兒子在家看《射鵰英雄傳》,她特別生氣就給關了,然後把打工者之歌硬逼著孩子讀,我就問她:「你的目的是什麼」,她說:「目的就是讓他學習打工者這種不折不撓,奮勇頑強的精神」,我說:「這些東西《射鵰英雄傳》里全有」,怎麼做人、怎麼練武、怎麼百折不撓,那麼喜歡的途徑你為什麼要拒絕呢?為什麼要用他討厭的途徑去看這個詩呢? 網路成癮,絕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一定在之前就有問題了;並不是上網就是網路成癮。我先生給兒子配了專門玩遊戲的電腦,我跟他講:「你要玩遊戲,不要讓遊戲玩你」,什麼意思?自我管理能力。玩完了自己就關了去學習,不用我操心。 早戀。小孩的早戀,此戀愛非彼戀愛,戀愛內容特別健康,不是成人之間的戀愛,不用那麼慌張,可以跟你孩子分享,你們班哪個女孩漂亮,你們班哪個男孩帥。
推薦閱讀:
※你還能陪父母多久?
※家庭暴力對人的影響可以有多深?
※在照顧父母方面你見過兄弟姐妹之間最無恥的行為是怎麼樣的?
※博士的父母|什麼是真正的愛
※在外地上學家裡出事比如父母生病都不告訴你,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