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輪迴-生命流轉的規律

因果輪迴-生命流轉的規律(一)

[生命流轉的主體]

上述種種現象說明,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終點,終點之後又有一個起點,如此生生死死,流轉輪迴。上一期生命結束,下一期生命開始,再結束,再開始,……無有了期。在上下二期生命中,既非同一個人,也不是另外的人,乃是(同)一個生命的系列。

那麼,從上一世到下一生,其中生命流轉的主體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世上絕大多數都是從靈魂的角度來進行研究。例如2000年7月19日《金陵晚報》A6版有一則「本報綜合消息」,大標題是:台灣12萬人有「死亡」經驗?小標題是:「靈魂出竅」後對死亡不再害怕。如果確有靈魂的話,那末靈魂又是什麼?是意識?是物質?(據報導,確有人試圖尋找靈魂的物質存在。)佛教------靈魂之說,認為這種死而後有的現象中,生命流轉的主體是「識」。如果追問「識」是什麼?是我們的心在起作用,故稱為心識,又稱為神識。

此心識並非心意識,千萬不能搞錯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性本心,自性本心起作用,稱之為識。按功能言之,共有八種,前五種分別與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官有關,第六種為意識。這第六識在嬰兒時期還沒有,是在長大過程中由後天漸漸引發的,而且愈用,薰習愈深,愈頑固。第六識的功能是判別和記憶,人類的學習行為就是不斷地訓練和強化這種功能。第七種稱末那識,是第六識的根,其功能是產生我執。當我們靜坐中,「致虛極,守靜篤」,所有的意識活動都停止了,正當此時,還會感覺到有「我」存在,這就是第七識。第八識稱阿賴耶識,其功能是收藏,故又稱為藏識。藏什麼?藏進去的是行為影響心理而印入心田,稱為業因或種子;收藏以後,在外緣的誘導下可以被搬出來而萌芽生長,這時候是心理促成行為而感受行為,稱為業果或現行。打個比方,第八識好比一個信息庫,將我們一切善善惡惡的行為作為一種信息儲存進去,然後在外緣的作用下信息可以被調出來,影響我們的行為並且讓我們從中感受福報或罪報。信息庫只有一個,信息量卻是無窮大,包含著無始以來的各種信息。信息庫中的信息進進出出,剎那不停,變動不已。

[生命流轉的過程]

上面講到生命流轉的主體是心識,由於功用的劃分而起了八個名字。人在臨終之際,起初前五識的感覺漸漸沒有了,接著第六識意識也靠不住了,逐漸也沒有了,第七識我執,因為漸漸的昏沉也不起作用了。最後,心識只剩下一種功用,即第八識的信息庫功用。所以,當心識離開身體以後(一期生命結束),帶走了全部的信息(業因、種子),故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所謂全部,其中既有這一世中善惡行為的記錄,更有無始以來生生世世中所有善惡行為的記錄積累。當下一期生命開始以後,其心識田中早已儲存了無始以來的全部信息。這許許多多無量無際善善惡惡的種子,什麼時候顯現?我們不知道。世尊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一種認知的方法,那就是「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 由此可見,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善惡的行為責任。我們凡夫眾生,真的要想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那就一定要聽佛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因果是一種自然法則,無論你信或不信,它始終存在,始終在支配著我們的生命。一個人,若是真的相信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真的相信一切皆有前因,「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他就一定不同於普通人了。因為他能夠明白,當下的逆境均是過去所造成,無須煩惱,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多種善因,才能改造命運。

明代江蘇吳江人袁了凡先生早年被一老者孔先生將一生命運算定,後遇棲霞山雲谷禪師為其開示「命自我立」之學,遂盡其一生實踐改過積善之法,結果命中應無子,後在四十七歲時生了兒子天啟;命里沒有功名,後在五十二歲時登弟中進士,併到寶坻縣當了七年知縣;命中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後來活到七十四歲。在他六十九歲時為教導子孫寫下了四篇家訓,這就是現存的善書「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可謂是行善積德、改造命運的傑出典範。

前面講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識田中都藏有無始以來無量無際善善惡惡的種子。那麼這些過去世的業因,必須要在外緣的誘發下才能萌芽生長,才能成為業果的事實。這外緣是什麼?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當下的思想行為。中國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由此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所以,當我們的思想行為是善,就能引發心識田中善的種子;當我們的思想行為是惡,就將引發心識田中惡的種子。是故,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觀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太上感應篇》中講:「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又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免而行之。」

當知,對於「念佛了生死」來講,念佛是因,解脫生死、自主生死是果。有因必有果,一定自然之理是也。

[生死流轉的趣向]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死而後有的,一期生命結束,另一期生命開始。這一期生命以人的形相出現,下一期生命未必仍然以人的形相出現。那末,當心識離開這個色身以後,會趣向何處?

佛告訴我們,宇宙之中的生命以十種形式存在,稱之為十法界。何為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辟支佛)、聲聞(阿羅漢)— 以上稱為四聖法界;天人、人、阿修羅 — 以上稱為三善道;傍生(畜生)、餓鬼、地獄 — 以上稱為三惡道。

在佛法中有一個比喻:包括三善道和三惡道的六道眾生是處在此岸,信佛學佛念佛正是為了離開此岸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到達彼岸四聖法界成為一名覺者而解脫生死、自主生死。並且離開此岸到達彼岸並非是一定要等到死了以後才能實現,而是可以在這一期生命中,在活著的時候,即心成就、即身成就、一生成辦。當然,你若沒有學佛念佛,沒有如理如法地老實修行,那就只能在此岸的六道之中頭出頭沒、輪迴生死。凈空老法師講:「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的生命不再在六道輪迴中流浪生死。

除了十法界,《華嚴經》中還講一真法界。何為一真法界?黃念祖居士講: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所常說的諸法實相,無二曰一,不妄曰真,從本以來就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唯一真實不可思議。都沒有,那不是斷滅了?不,唯一真實。那你說這不是有?你要想!告訴你不可思議,剛一要想,禪宗多少棒打下來,趕出去。所以稱一真法界。凈空老法師講:蓮花的根長在污泥里(污泥喻六道眾生),莖長在水裡(喻四聖法界)是清凈的,花開在水面上,六凡不染,四聖也不染,世間法和佛法都不染。佛法,暫時用它,成就了就可以丟掉。如生病吃藥,病好了,葯就要丟掉。故《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六凡四聖十法界都超越了,那是什麼境界?不得已,說是一真法界。老法師還說,十法界依正莊嚴相有體無,體是空的,相有叫幻有,不是真有。

綜上所說,十法界是從相上說的,佛以及九法界眾生的相各個不同;一真法界是從性上說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無生滅,無來去,清清凈凈,如如不動。十法界猶如夢中,夢醒了就是一真法界。誠如永嘉大師所言:「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佛法修行是「大作夢中佛事」,最終目的是契入一真法界。

倘若我們能夠在差別之中(相有差別)見到無差別的;在不同之中見到相同的;在生滅之中見到不生不滅的;在來去之中見到不來不去的,那就是般若,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大智慧到彼岸。

凈空老法師十分肯定的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進入一真法界最容易、最直捷、最殊勝的法門。

[生命流轉的法則]

心識是生命的主體,是生命的活力。心識一旦離去,身體就只是一具死屍。通常,心識離去以後共有六種趨向,並且在此六道中輪迴生死。學佛修行,轉迷為悟、轉識成智、轉凡為聖,出離六道,解脫生死輪迴。

人,從一期生命結束到下一期生命開始,這中間的轉變是有法則的。生命的流轉遵循著什麼樣的法則?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心意識的念頭是剎那變化、相續不斷的。所謂相續不斷是指上一個念頭決定了下一個念頭。命終之際也是如此,這上一生的最後一念決定了下一生的最初一念。臨終的最後一念若是善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信息庫中善的信息被引發出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化為善境,心識就隨著善境去投生善道;臨終的最後一念若是惡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信息庫中惡的信息被引發出來化為惡境,心識就隨著惡境去投生惡道。所以,無論是善道或是惡道,均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業報。是故,我們的身體又稱報身。

投生惡道,遭受罪報,絕對可怕。只要讀一下《地藏經》,恐怕從今往後再也不敢造惡業了。投生善道,又將如何?再做人,我們都已經有體驗,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煩惱無盡,苦多樂少。投生天道,雖受福報,無奈好景不長,福報享盡,終將下墮。許多宗教講只要升天便得永生,其實是永生不了的。天還是沒出三界,沒離六道,仍在輪迴之中。

通常,我們的思想念頭非善即惡、非惡即善,那豈不是我們只能在六道中打轉轉了?不然,我們的生命並非是山窮水盡絕無路,而是柳暗花明確有村。佛法告訴我們,三善道和三惡道都不是我們的歸宿。命終之際,只要我們的一念之心是在念佛求生西方,那麼在念佛願生的心裡就會現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這一念之心就隨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聖道。在那裡,蓮花化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壽命無量,沒有退緣,一點一點往上修,定成正覺,圓成佛道。由往生而無生,因無生而無死,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

綜上所述,臨命終時,是我們走向聖道、或是走向善道、或是走向惡道的分判時刻,命終之際的最後一念實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不能確保自己在命終時的最後一念是在念佛?看來問題並不那麼簡單。因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有障礙的,這些障礙使得我們投生善道都成困難,更不用說去投生聖道了。

[生聖生善的障礙]

障礙之一,業障。

凡造惡業嚴重者,將依惡業投生惡道。宋代丞相秦檜謀害岳飛,造了種種重罪。地藏菩薩和他有緣(他在過去生中曾是地藏菩薩的香燈使),計劃度他,只要他念一個「佛」字,就赦免他一切罪業。菩薩就化身為比丘去見他,說:「你應該念念佛了,你現在這麼高的地位……。」 他說:「何必念呢?」 就是不說出一個「佛」字。菩薩就顯神通,佛塵一拂,秦檜就跪了下來,於是要他看看,手上寫的是什麼字?(地藏菩薩手上有一個「佛」字)他看了以後,大發言論說:「我從小就念書,中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現在各國的文件都要先經我審閱,如果我連這個字都不識,我還當什麼丞相!」 就是不念這個「佛」字。地藏菩薩一看,真的是業障深重,沒法度他,就走了。後來秦檜死後墮了地獄。又,在佛住世時,他的堂兄弟提婆達多與他作對,盡造罪業,等到惡貫滿盈將要身陷地獄時忽然想起念佛了,可是想念卻念不出來,只念了「南無」兩個字,「佛」字就是念不起來。以上兩例都是講,業障重者,根本不會去念佛,甚至想念也念不起來。

《觀無量壽佛經》中講,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佛大慈大悲,連五逆十惡之徒也不捨棄,並且確有能力使其往生聖道。然而佛不能直接替人解脫,人必須自行解脫。所以,你必須自己念,如若不念,何能解脫?

在凈空老法師講《華嚴經》中以及倓虛大師所著《影塵回憶錄》中都講到發生在民國初年的一個真實故事。上海有位姓程的,住在租界里,有一個元配夫人和四房姨太太。他在清朝時做的官不小,清朝滅亡後就住在租界念經念佛,並做些慈善事業,是遠近聞名的「善人」。幾年後他死了,四姨太非常想念他,就去找通靈的人,希望問問他的狀況。正好有一個法國人通靈頗有名氣,能夠把過世的人找回來附在人的身上說話。這個法國人收費很高,一次要一千塊銀元,一般的人是付不起的。四姨太付了錢以後,過了三天還是沒有消息,就去找他:「你是不是騙我?」 法國人說:「我絕對不是騙你,我確實去找,找了三天都找不到。」然後又說:「你們親戚朋友中,如果有過世的,我再幫你找一個,證明我不是騙你。」正好他們家的大兒子剛過世不久,大兒媳就說:「好,你去幫我找我的先生。」 不到幾個小時找到了,他附體在人身上,聲音確是大兒子,一點也沒錯。就問他死後的狀況,他跟家裡人談了。然後又問他:「你的父親到哪裡去了?怎麼找不到?」他說:「父親墮地獄了。」 家裡人很吃驚,他一生行善做好事,又拜佛念經,怎麼會墮地獄?大兒子說,他在清朝為官時,北方有災,朝廷命他去賑災,曾貪污了六十萬兩賑災款,災民因此死了很多,罪孽太大,下了地獄。後來,四姨太去找他先生的老朋友,發現確有此事。這位程「善人」可能於心有愧,所以布施行善、拜佛誦經,仍抵不了罪過,還是要墮地獄。另外,那個法國人通靈,只能找到鬼道,不能找到地獄道,為什麼?原來《地藏經》中有講,地獄只有兩種人可以去,一種是菩薩去度眾生,另一種是有地獄罪業的人。所以,我們要警覺自己千萬不要造惡業,以免墮落惡道遭受罪報。

障礙之二、愚痴。

此愚痴並非指不聰明。世人對於事物的應變都非常乖巧、非常聰明,但是恰恰對於心的本來面目、對於自性本心卻是一無所知;對於心有體用、因體起用、由用顯體也是一無所知;對於念佛可以了生死更是一無所知。人人都有自性本心,並且每日每時每刻都在用它,可是如《道德經》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你說,這是不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是故,佛稱我們是「可憐愍者」。由於愚痴、無明,我們平時的思想行為都不是背塵合覺,而是背覺合塵。這種情況還極其嚴重,以至於你將佛法的道理告訴他,他也不大容易接受。試問,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相信、能夠確知念佛即是自覺、即是可以了生死?

障礙之三、缺乏定力。

人心散亂是世人的又一重病。表現在平時,總是喜歡東想西想、想這想那、患得患失。我們凡夫眾生因平時的散亂心故,在臨終時的表現即是回顧。國外學者早在1892年起就開始對瀕死體驗進行調查和研究,國內學者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對倖存者也進行了此類調查,並獲得了八十一例有效的調查數據。中外學者的調查顯示,瀕死者有一個共同的體驗,那就是對生前進行回顧。回顧本身就是散亂無序的,在回顧中,倘若生前作惡,這些惡的信息導致惡境顯現,於是就會怕、躲、逃,慌亂之極,其結果終將成為引力使其投生惡道。

我們凡夫眾生要想征服自己的心念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也並非不能做到,這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進行真實修行才能逐漸成就。所以,倘若沒有平時每天的千念萬念,將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使自己的心清清凈凈,如此契入念佛三昧,那麼就何以能有臨終的一念?沒有臨終的一念,又何以能夠往生西方極樂聖道?

障礙之四、貪戀。

貪戀世間之物是凡夫眾生的一種習氣。這種習氣在臨終之際也將成為一種引力,使其朝著輪迴的目標去投生。

印度韋達典籍《聖典博伽瓦譚》中記載了如下一個歷史事迹:印度史上有位賢明的國王巴茹阿特,他在明了自己雖是一國之君卻不能夠永恆以後,捨棄一切,獨自到喜馬拉雅山的根德基河岸邊的森林裡修行。一天,見到一隻正在河邊喝水的懷孕母鹿,受到獅子吼聲的驚嚇後流產而亡。巴茹阿特就將小鹿救了起來,精心餵養,細心保護。不久便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愛戀,並且漸漸的忽略了對自己生命的自覺。後來小鹿離去了,他對小鹿放心不下,就去尋找。尋找中突然跌倒,傷勢嚴重,足以致命。就在死亡之際,他看見小鹿突然出現,卧在身旁看著他(是幻境?),他此時的精神全部集中在小鹿身上。正如《博伽梵歌》中所講:「人在離開軀體時,無論想著哪樣的情景,在下一世,他必能到達那境界。」 他就因此而投生為鹿。由於修行的功德,不忘前生,成為一隻修行的鹿。鹿死後,投生到祭師家中,並再次記得前生。

當今世上,以畜養寵物為時尚,豈不知此舉乃伏下了投生畜生道的隱患。臨命終之際,忽起一念,對可愛的小寵物放心不下,終將成為引力使其投生到畜生道中去,可佈之極。

凈空老法師將一個「貪」字,歸納成五類:①、內貪。對自己的身體起種種慾望,希求健康長壽等,喜歡養尊處優。其實這個身體若干年後仍然壞掉,必須發揮最高效能作我助道工具,方有成就。②、貪淫慾。③境界欲。追求精神物質上的享受。④、對五欲六塵的貪愛。六根貪六塵,例吃講究色香味等等。⑤、身見、我見。以上五種不斷,就不能脫離欲界,只能呆在六道中輪迴生死。若能少欲知足,身心即能自在。古來大德告誡我們,只要你貪著世間一根草,那麼西方不能去,六道不能出,可不慎乎!

障礙之五、喪事辦理不當。

更為嚴重的障礙還來自於世俗的喪事辦理。由於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在身體壞死時出現的難以忍受的痛苦,世人在臨終之際無法有一個好的心態,表現在臉部即是一個「死相」。更由於世俗對於喪事的處理是要進行擦洗、更衣、換床,要哭哭泣泣、吹吹打打,否則便視為不孝。然而正由於家眷的悲哭,由於吹打放炮,由於觸動身體(斷氣後的八小時之內不能觸動),結果亡者既惱亂又憂苦,使其心態更壞,甚至於會生起嗔恨心。所以實際上是在將其推向三惡道。

凡上種種應當警惕。如果平時信佛學佛念佛,情況就不一樣了:平時念佛,臨終才能念佛;平時念佛成就高的,就能非常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不走多住幾年也不妨礙。臨終念佛,以自力(願力、念力、定力)與佛的本誓願力合在一起,身無痛苦、心生喜歡而有種種瑞相。故永明大師在「四料簡」中講「萬修萬人去」是也。

凈土法門的經教依據

大藏之中,專言彌陀凈土的有《阿彌陀經》(又稱小本)、《無量壽經》(又稱大經、大本)和《觀無量壽佛經》,是為凈土三經。前清咸豐年間,有魏黙深居士將《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附在三經之後,稱為凈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後面成為凈土五經。又有將世親菩薩所作的《往生論》附在其後成為五經一論。此外,尚有許多經典兼說凈土。

【極樂彌陀乃是真有實有,真有實有不出心外】

佛在《阿彌陀經》中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憶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宇宙之大,不可窮盡,事也;心含十方,不可窮盡,理也。

以事而言,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據《華嚴經》所示,太虛中有不可說的佛剎微塵數的世界種,中央有一個世界種名叫普照十方熾然光明。這個世界種有二十層世界,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及十萬憶佛土外的極樂世界同在十三層。一個世界種就這樣大了,何況有佛剎微塵數的世界種!當知,在佛教中宏觀宇宙之大不可思議,此乃是佛陀親證的現量。當今宇宙天文科學雖然發達,但是對於太陽系和銀河系乃至更多的星群大部分尚是依推理而作的假定。佛還告訴我們,我們現前的一念之心,是「心包太虛、量同沙界」,我們的心量也是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的啊!

黃念祖居士特別指出:「這兩個『有』字,至關切要。極樂是有,並且是真實的有。」

我們看到,在大經和小經中,對於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有具體的描述。在《無量壽經》中記載了阿難在向西方頂禮念佛之時,頓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現前。當時與會的比丘、比丘尼及男女居士共兩萬人,一時俱見。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也有記載韋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承佛威力同時得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佛經是歷史的記錄,並非虛構的神話,這一點我們必須明了。

除了佛經以外,還有許多史料記載著古來大德們見到了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僅舉幾例:

1、被尊為中國凈土宗第一位祖師的是晉代慧遠大師。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創白蓮社,專一心志修習凈土,並在生前三度見到阿彌陀佛,皆沉穩厚重而不向人言說。後在西元416年七月底的夜晚,大師「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佛對遠公說:「我以本願力故,來慰告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佛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晚也。」

2、劉遺民居士,晉彭城(江蘇銅山縣)人,年少喪父,事母極孝,擅長老莊學說。初擔任政府參軍,後依止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修習念佛三昧。半年後在禪定中見到阿彌陀佛放光照耀大地,皆呈黃金色。又經十五年,當他念佛時,見到阿彌陀佛以白毫相光照觸其身,並為其摩頂和拿袈裟披在他身上。又有一天,夢見進入七寶蓮池,見到青白色蓮華,他飲用池水,很甘美,睡醒後異香從毛孔中散發出來。

3、宋代王日休居士立化前稱喊:「阿彌陀佛,佛來迎我。」

4、福建麥斜寺主持寬凈法師的經歷尤為不可思議。法師於1967年十月卄五日坐禪時,恍惚出遊二百餘里外的德化縣九仙山,在那裡遇見一位圓觀法師,突然被帶往西方極樂世界參觀各勝境。其中在上品上生見到印光大師,大師囑咐要以戒為師。後來當覺得沒有多久而返回時,發現自己身處九仙山彌勒洞中。出洞回走,見人一問,竟然已是1973年四月初八日,已經過了五、六年。

或問,西方極樂遠在十萬憶佛土之外,何以能來去?《華嚴經》告訴我們,一真法界中有四種境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以及事事無礙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有,此為事法界。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本心是理法界。彌陀凈土雖在十萬憶佛土外,實不出我們的自性本心,此是理事無礙法界。佛的心遍滿全法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乃至一切眾生的心都遍滿全法界,這好比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每一燈光遍入一切燈光,同時每一燈光又含攝一切燈光,如此一多相即、大小相容、延促同時、事事無礙,此是事事無礙法界。

當年佛說《華嚴經》是專門說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共四十一個階位的菩薩)聽的,權教的菩薩與聲聞、緣覺都如聾如盲,不能明白。那末對於我們這些在情見之中的凡夫眾生而言,更是無法明白,不能接受。舉個例子,黃念祖居士講到:有位居士叫董子明,原是吳佩孚將軍的顧問。吳下野以後董居士就到青島湛山寺當教員,給佛學班的學僧講國文。除了上課改卷子以外,就是把房門鎖起來在裡面用功修行。一天正在用功,念得很虔誠,忽然動了一念,想到大殿拜佛。一念才動,人已經到了大殿拜佛了。拜佛後想回房間繼續用功,就回走。門關鎖著,進不去,見有人過來,就說:「師兄,請你給我開開門,我進去。」 那人見裡面鎖著,就說:「你叫我開門,你是怎麼出來的?門都鎖著,你怎麼出來的?」 於是這件事傳了出來,轟動了湛山寺。這個董子明居士恰恰是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的師父、《無量壽經》會集本的作者)的外甥。後來黃念祖問夏師,夏師說:「確有其事。」 湛山寺是倓虛法師所創建,倓虛法師在去香港之前曾到北京,黃念祖向他問及此事,倓虛法師說,當時我就是方丈。後來倓虛法師在其《影塵加憶錄》中也記載了此事。

無獨有偶,近代高僧圓瑛法師一天在房間里打坐,心很清凈,突然想到一樁事要馬上去辦。他從床上下來,就一直往外走,走到外面了,忽然想起來,門是關著的,我沒有開門,怎麼出來的?回過頭來推門,門確實是關的。他在那一念中,忘了有門,沒有執著門,他就通過了。再生一個念頭起來,有一道門,就再也進不去了。這證明,相(門)是假的,不是真的。正如《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凡夫之所以是凡夫,不能「見諸相非相」是也。

以上兩例,儘管作為一種現象,此事確實是有。但是任何人聽了,恐怕都會說同一句話:「根本不可能!」 畢竟這種現象無法解釋,無法使人相信。門和牆壁對人是有礙的,這是常識。現在講事事無礙,這個門和牆壁都是無礙的,這就超出了常識範圍,怎能使人接受?當然了,科學的發展又證明了事事無礙並非不可能。在全息攝影技術中的底片被撕碎以後,任何一個小小的碎片,都仍然可以放出完整的影像。還有1973年我國張穎清提出的生物全息理論以及生物全息診療法(第二掌骨側診療法),這些都是小中含大、局部包含全體而顯事事無礙的例證。

以理而言,這真有實有的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不出心外。

就心而言,分而為三,即有三種意義:

①、心體。我們的心體是無跡無相的存在。雖無蹤跡,卻通過現前的一念而顯現(用顯體是也)。所以我們當前這一念之心的本體與諸佛相同,沒有絲毫的差別。都是無量光、無量壽。諸佛是常悟不迷、背塵合覺、清凈無染;凡夫眾生則是常迷不悟、背覺合塵、心體染污。

②、心量。我們現前一念心的心量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是故西方極樂世界乃至恆河沙數無量佛剎均不出心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則是往生在自己心內。

③、心具。我們現前一念心裏面具足十法界。「心佛則佛、心魔則魔」,心作心是。佛以及其他法界一切眾生都是由心而成,都是心的變現。

清康熙年間,凈宗十祖行策大師所著《勸發真信文》中講:所謂的真信,第一要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阿彌陀佛是已成之佛,但其覺性是無二無別的,我現在雖然昏迷顛倒無明煩惱,但覺性從未失去,只要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其次,佛性雖然無二,位乃天淵之別,阿彌陀佛是究竟佛,我們乃是隨業報輪迴流轉、受無量苦的凡夫眾生。這就是「法身流轉於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 第三、我雖業障深重,長久以來居住在五濁惡世的苦域之中,但仍然是阿彌陀佛心內眾生;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遠在十萬憶佛剎之外,卻依舊還是我心內之佛。既然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引鐵塊,這就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是由於妄想、分別、執著,由於無明,產生了障礙,使得我們不知道、不相信,自性功能也就不得其用。佛陀的教育就是告訴我們這一件事,從而讓我們建立自信,降伏妄想、分別、執著,恢復原本的自性功能。是故,彌陀者自性彌陀,凈土者唯心凈土,心凈即土凈。我們凡夫眾生由於心不清凈土也就不清凈,這就如塵鏡不照物、波潭不印月一般。茲將古德稱頌自性彌陀的詩偈恭錄三首,以供參悟。

其一 人人心上有彌陀, 末法人中不信多;

念念他方求佛法, 不知念念是彌陀。

其二 彌陀口裡念彌陀, 不識彌陀怎奈何;

自己彌陀參不透, 臨終怎得出娑婆。

其三 彌陀叫我念彌陀, 口念彌陀聽彌陀,

彌陀彌陀直念去, 原來彌陀念彌陀。

【西方極樂世界乃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

《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行菩薩道,發大誓願,修行發願歷經五劫,果滿願成,成就了極樂世界佛土莊嚴。阿彌陀佛共發了四十八個大願,願願為度眾生,並誓言只要這些願望不實現,就不取正覺,不成佛。經中說:「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 這就是說,既然已經成佛,四十八願當然已經全部實現。

極樂世界遠在十萬憶佛土外,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眾生何以能夠得知?當然是由於釋迦牟尼佛的讚歎宣說,我們才能夠知道。可是,十方世界恆河沙數無量佛剎無數諸佛都應該讚歎,為什麼只有阿彌陀佛的名號普為人知?答案就在《無量壽經》之中。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七願——「諸佛稱嘆願」講:「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所以,不但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稱嘆,《阿彌陀經》中講東南西北下上六方世界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偏復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所說,由釋迦牟尼佛一一轉述。當知,釋迦如來決無誑語,阿彌陀佛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其中第十八「十念必生願」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所以,依憑著彌陀的大願,我們只要信願持名,只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十念必生。(《寶王論》講,臨終有一念都能往生。)並且,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親自來接你去啊!非但如此,還「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就是講與觀音菩薩(阿彌陀佛補處)彌勒菩薩(釋迦如來補處)等這些大菩薩的階位等齊。一名帶惑凡夫眾生,因信願念佛而往生,因往生而無生,因無生而壽命無量定成正覺位齊補處,故凈宗九祖澫益大師非常感慨地說:「嗟夫!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難怪清乾隆年間,《華嚴念佛三昧論》的作者彭際清大居士稱,聞到念佛法門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 難怪《無量壽經》會集本作者夏蓮居老居士在聞到凈土念佛法門之後,一個人關在房間里笑了二天,「總算有了出苦的機會」。難怪日本凈宗祖師法然上人在勤修種種法門遇到很大困難,再折回來研究凈土法門後說:「即使是深夜四下無人時,我也想大聲的喊叫:原來像我這種根器的人,修行的方法,阿彌陀佛在法藏比丘因地修行時,就早已深深的了解!我不禁感悅徹髓,落淚千行。」

《華嚴》所稟,卻在此經。古來高僧大德一致認為《華嚴經》是究竟圓滿的教學,是第一經。然而,這《華嚴經》所獨明的一生圓滿之教卻落實在《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是整個《華嚴》的歸宿,是第一經。在《無量壽經》中以第六品的四十八願最為第一,其中又以第十八「十念必生願」為第一中的第一。是故,凈宗二祖、唐代高僧長安光明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以般若為導,以凈土為歸】

仔細研讀經典以及歷代高僧大德所作的心得體會就會知道,佛陀的教育有一條主線,那就是以般若為導,以凈土為歸。以般若為導,落實在自性本心上;以凈土為歸,落實在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上。

1、般若乃是通達於自性本心的智慧。

般若兩個字為梵文,翻譯過來意為智慧。然而這種智慧並非世間之機心,也不是世間辯聰。對於凡夫眾生,任你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有多強,任你學問有多大,任你頭腦靈活應變快捷,你這種聰明與生命是無濟於事的。為什麼?因為煩惱不能斷,生死不能了,所以不名真正的智慧。六祖惠能大師不識字,但是有上上智,在聽別人念《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就明白了,於是就到黃梅求法,得五祖所傳衣缽成為六祖。他在臨終前對弟子們所說的話,表示他已經將我們凡夫眾生無法知道的三個問題:什麼時候死?以什麼方式死?死後去何處?將這三個關於生命的問題統統解決掉了。他坐化以後肉身不腐,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肉身舍利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其左邊是憨山大師肉身,右邊為丹田大師肉身。再來看哈爾濱極樂寺坐化的修無師以及諦閑法師的那位立化並死著站了三天的徒弟,他們也都不識字,以現代標準是沒有知識學問,笨笨的,只知道念一句阿彌陀佛。但是他們都能夠預知時至、身無病苦、自在往生。這才是大智慧、真智慧。由此可見,般若乃是一種通達於真如、通達於自性本心的智慧。

當年釋迦牟尼佛五時說教:①、華嚴時 — 最初三七日所說。②、阿含時 — 次十二年中所說。③、方等時 — 次八年中說維摩經、大集經、楞嚴經、無量壽經等,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被眾機。廣者方也,均者等也,故為方等時。④、般若時 — 後二十二年說大般若諸經。⑤、法華涅槃時 — 後八年說法華經,一日一夜說涅槃經後入滅。其中說般若用了二十二年,可見般若之重要。

古來大德一致認為五千字的《金剛經》是六百部般若經的濃縮,二百六十字的《心經》又是《金剛經》的濃縮。《心經》中講:「觀自在菩薩(菩薩可以義解為心,自在菩薩義解為自性本心)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佈,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當代高僧凈空老法師講,《心經》只是般若部的心經,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共二百四十四字,是《無量壽經》的心經,是《華嚴》、《法華》的心經,是三藏十二部整個佛法的心經,也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中心,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中心。所以印光祖師特別提出附在四經之後成為凈土五經。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他與五十二位同倫(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也即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道),就是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需要再換別的方法,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凈空老法師還講:有許多人認為持咒、拜懺很靈驗。其實這是初級的佛法,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級最究竟的佛法,兩者不能相比。所以古人常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明蓮池大師說,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亦勝持余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還說一句阿彌陀佛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靈不測,大神咒也;一心不亂、斷無明、見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極樂、究竟成佛,無上咒也;證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無等等咒也。

故而,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通達於自性本心,即是般若智慧。誠如澫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說:「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2、法身無朕,假於名而顯。

佛法以般若為導,落實在自性本心上,此乃佛法的根本原理。然而,法身無朕,我們的自性本心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無相無蹤跡,你如何下手?連下手都不容易,更不用說去悟去證了。

佛法之中,對於自性本心確有辦法可以直接頓悟。但是古來大德告訴我們,有三種情況必須分清:一是解,二是悟,三是證。解是知解,是一種思想概念的東西。與解不同,悟是對自性本心的直接體驗,是講直接「見」到了。在實修中,解與悟的境界往往很難區分,你以為開悟了,結果很有可能仍然是一種知解的境界。未悟言悟,犯大妄語戒。所以究竟是否開悟,必須要經明師鑒定以後才能確定。除了解與悟之間不能混淆外,悟與證之間也不能混淆。混淆了,未證言證,犯大妄語戒,後果可怕。

那麼證的標準是什麼?佛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所以證的標準就是去掉妄想、分別、執著。那末這些東西我們去得了嗎?實在是太難太難了。印光大師文鈔中講,即便到大徹大悟地位,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只要尚有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只有徹悟加上徹證者,才能夠了生死,而那些還不能大徹大悟的,更不須論。印祖的這段話,我們要引起警覺。

印光大師以三位祖師為例,說明證得自性本心之難。一位是慧思禪師,他是天台宗智顗祖師的得法師,有大智慧大神通。臨終有人問其所證,乃曰:我初志銅輪(銅輪為十住位。在此之前尚有十信位,其中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但還未證實相法。如果破了一品無明,證得初住位,方可雲實相法。)但以領眾太早,只證鐵輪而已。(十信位,還沒有證得自性本心。) 另一位是天台宗智者大師,古稱釋迦如來化身。臨終有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 答曰:我不領眾,必凈六根(第十信位,獲六根清凈,《法華經》中「法師功德品」所明。)損已利人,但證五品(圓伏煩惱,見惑尚未斷)。第三位是澫益大師,他所作的《彌陀要解》印光大師讚歎說,「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重新註解《阿彌陀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其臨終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圓悟藏性而見、思未能伏,何況乎斷?末世大徹大悟者,多是此等身份)。 以上三位大師的修行,皆已達到深不可測的境界,而其所示,都是講自性本心可以悟而不易證。實恐後人未證言證,自欺欺人,故以身說法。你說你已經證道了,那麼與這三位祖師比,你比得了嗎?比不了,那隻能是自欺欺人。印光大師文鈔中還例舉古之雁蕩僧因見惑思惑未能伏而生死未能了,下一生是為秦檜,一經受生就迷失,迷失以後作惡害岳飛,最終下了地獄。是故印光大師講:「若雲證實相法,則非博地凡夫之所能為。」 印祖的開示,足以引起我們警惕。

黃念祖居士在《心聲錄》中告訴我們,其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有這麼兩句話,講:「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 就是講一切修行之人,你要經常認真地檢查自己的過失,去掉不好的習氣。如果你的過失和習氣是在逐漸減少,就表明修行有成效、在進步。否則,免談!當然,你如果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了什麼境界,甚至講已經修成什麼了,那末只要檢查一下還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還有沒有貪、嗔、痴?自可辯別真假。

當年呂洞賓遇鍾離權授以延命術,自稱人莫之究。後遊廬山在某鐘樓壁上書寫:「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但是當他遇見黃龍禪師指他「這守屍鬼」,「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時,他竟然薄訝飛劍脅之,劍不能入,於是再拜求指歸。當在黃龍禪師處開悟後他講:「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

再來看蘇東坡,他的前世是五祖戒禪師;後世是明朝袁中郞,也是位喜禪的文學家,袁以作《西方合論》的功德,往生西方,這才真了生死(見《心聲錄》)。這位宋朝的蘇東坡在瓜州一天坐禪略有所悟,作了一首贊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後叫人送鎮江金山寺,他的好友佛印禪師在後面寫了二個字「放屁」。蘇東坡看後,無明之火大起,馬上過江找禪師理論。禪師早已吩咐徒弟,不見。他更是火冒三丈,直奔禪師靜室,只見門上貼著一副對子:「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馬上醒悟過來。

佛法要的是真修實行,不是光靠嘴上說說的。所以,行人都應注意,千萬不能犯自欺欺人的過失。

自性本心,可悟又可證,即又是難悟更難證。頓悟實相之法,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話講,是專門接引上上根人的。對於我們凡夫眾生而言,不合適。倘若世人自以為聰明(在這世上,自認為笨的能有幾人?),其結果將如印光大師所言:「弄巧成拙,求升反墜。」

《毗盧遮那經》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 用最最方便的方法普救一切眾生,這才是佛陀的本意。佛法中有沒有這種最最方便的方法?有!佛陀告訴我們,你只要念佛的名號就行了。這就是法身無朕,假於名而顯,般若智慧、自性本心可以落實在持名念佛上。

3、名以召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心有體用,因體起用,由用顯體。「法身無朕,假於名顯」正是由用顯體是也。或問:既然假於名顯,那世間一切之名,包括自己的名字,都可以顯示自性本心,為什麼一定要念佛的名號?念自己的名字行不行?有沒有用?

當年釋迦佛住世時,有一位大弟子,名叫周利槃佗伽,他的性質最是愚笨,一切經典不能通曉。釋迦如來教他專念笤帚二字,他還是記得笤字便忘記了帚字,記得帚字便忘記了笤字,這也可算得愚笨到極頂了。然而他竟然修到大阿羅漢的地位。凈空老法師講:道是什麼?道就是清凈心。我們修道就是要使自己的心清清凈凈,一塵不染。心被染污就是世間法,心地清凈就是出世間法。所以世間一切之名,你只要把它念得一心不亂、清凈無染,就能夠像周利槃陀伽一樣把煩惱斷盡,從而出三界、了生死。問題是我們末法眾生,障深業重,想得到一心不亂、斷盡煩惱,談何容易!佛在《大集經》中說:「末法憶憶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我們還是應該依佛所說,依聖言量,老老實實地念佛,通過念佛來了生死。

印光大師講:「自心,只是徒執其名,未證其實。自心之佛,在因地無有威德。」我們凡夫眾生信佛學佛,在沒有證得道果之前都是在因地。此時我們舉心動念儘是妄想、分別、執著,根本沒有功德。如此念世間之名,念自己的名字,縱然念成三昧,也無有威德,仍然不能解脫生死。是故,必須念佛的名號。

名以召德,這個名是指佛的名號。佛經過修行,成就了,所以就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入於名號之中,佛的名號也就不可思議。我們只要念佛的名號,就把佛的一切功德全部包括在裡面了。念佛的名號即是在享受佛的果德,就是在修德,這個奧秘是佛在《楞嚴經》和《法華經》中告訴我們的。

《楞嚴經》是一部啟人開悟的重要經典,經中記載了二十五聖各自宣說的修行法門。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里,觀世音菩薩從「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開始,一步一步的亡所斷結,先後將動、靜、根、覺、空、滅六個結全部破掉,寂滅現前,證入圓通,獲二殊勝:「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所以眾生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可以在苦難時得救,就可以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法華經》是一部專講成佛、增人信心的重要經典,經中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以散亂心念佛尚有如此功德,更何況我們發菩提心,並將一句佛號一向專念,念至功夫成片乃至一心不亂,這該有多大功德!經中「普門品」被列為佛門日誦功課之一,極其重要。在該品中,釋迦如來教我們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由是菩薩威神力故,稱其名者,皆得解脫,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普門者,普遍適合於一切眾生之法門也。《楞嚴》、《法華》告訴我們,由於觀世音菩薩已經成就,所以我們可以不必按照其當初「初於聞中、入流亡所」的方法,一步一步的亡所斷結往上修,而是可以稱念其名號,直接享用其果德。正當我們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時,我的心就是這一句觀世音菩薩,於是就召來了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直接了當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曾經是密宗金剛阿闍黎的黃念祖大居士講:密法中觀音菩薩是彌陀化身,念觀音正是念阿彌陀佛。

名以召德,現代有人做科學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實驗一、台灣有一位教授,他根據大陸科學家在少年兒童中激發出耳朵識字功能的實驗報告,在台灣也成功地在一批少年兒童中誘發出耳朵識字功能。在實驗中,一般的字放在功能人耳邊時,其前額天目穴處就會如同電視熒屏一樣將字顯示出來,於是就能準確識別。一次,這個教授寫了一個「佛」字,將紙折起來,放在小孩耳邊,結果這些小孩的天目穴熒屏上看到的只是光,看不到字,多次實驗均是如此。這位教授將實驗寫成報告發表。

實驗二、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無宗教信仰,經多年研究,不斷實驗,發現水竟然有見聞知覺。在實驗中,水杯上貼上「愛」、「感恩」的標籤,水結晶的圖案很美;貼上「妙法蓮華經」五個字,水結晶的圖案很像蓮花;貼上「阿彌陀佛」四個字,水結晶最最清晰明亮,中央還呈現七色光彩!

我們講佛光普照,在《阿彌陀經》中講,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所以,正當你至心念佛、念阿彌陀佛時,佛光就已經在加被你。

4、持名念佛的佛教經典依據。

《華嚴經須彌偈贊品》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文殊般若經》云:「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正方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地藏本願經》被稱為佛陀的啟蒙教育和佛門的孝經(百善孝為先),經中多處稱嘆持名念佛的功德無量無邊。在「如來讚歎品第六」中佛說:「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一七日中,念菩薩名可滿萬遍,如是等人盡此報後,千萬生中常生尊貴,更不經三惡道苦。」 在「利益存亡品第七」中地藏菩薩講,臨命終時眷屬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如是眾罪悉皆消滅,悉得解脫。在「稱佛名號品第九」中講,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人若天、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

《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 又雲「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又,經中佛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對佛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為什麼不遺弟子行之?佛告訴父王:那並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又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凡夫眾生前念滅後念生,為生滅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圓覺經》講,「以生滅心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隨流轉。」 就是講,我們每個人的自性本心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有佛與佛之間才能究盡諸法實相。是故,以凡夫的生滅心去思議,那麼所被思議的,決定不是自性本心。《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若眾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說,唯有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可以從眾生的生滅心下手。不僅可以念佛見佛,而且還能自得心開,大徹大悟,悟見自性本心。

《大集經》中佛說:「末法憶憶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又講:「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凈土成就。」

又講:「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

5、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

般若智慧、自性本心可以落實在持名念佛上,持名念佛乃十方如來所同贊、千經萬論所共指。可是,十方世界有恆河沙數無量諸佛,我們應當念哪一尊佛的名號更為殊勝呢?對此,釋迦如來明確指出:應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

首先,佛說的第一部經是《華嚴經》。古來大德認為這部經是整個佛學的概論,又是整個佛法的綱領,整個大藏經只是《華嚴經》的註解。然而《華嚴經》又只是《無量壽經》的註解,《無量壽經》又只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註解。為什麼這樣講呢?《華嚴經》的最後一品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在這一品中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經中普賢菩薩講:「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萬般帶不去),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你修行的功德,可以帶走);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 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又經中普賢菩薩發願偈為: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在《文殊發願經》中,文殊菩薩的發願偈為:

願我命終時, 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 往生安樂剎。

凈空老法師講,華嚴會上普賢是長子,文殊是庶男。兩位等覺菩薩作毗盧遮那佛的助手,他們修什麼法門呢?原來兩位菩薩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發現,使我非常驚訝:華嚴世界的等覺菩薩,往生西方去幹什麼?實在沒有必要啊!只有為了一件事,一個理由,就是到那裡去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要想真正成就圓滿無上菩提,就一定要到極樂世界。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對於凈宗才產生真正的信心。

《無量壽經》中有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大誓願,其中第十八是「十念必生願」,阿彌陀佛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二十是「聞名發心愿和臨終接引願」,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不退)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阿彌陀經》中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觀無量壽佛經》中佛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經中又講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憶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般舟經》中佛說:「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佛,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

《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遺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世親菩薩《往生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此論是講一句阿彌陀佛即是三種莊嚴功德成就,也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即我們的自性本心。

蓮池大師晚年徹底覺悟了,他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 他自己只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在《疏鈔》里說,念阿彌陀佛是「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凈空老法師對此作如下解說:佛在一般經論上說,凡夫修行成佛從證得小乘須陀洹果那一天算起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時間。念佛法門就特別,只要用一念,就是信願持名、一向專念,這一生就成就了,超越了一般修行的三大阿僧祇劫。諸聖是指華嚴會上的四十一個階位的法身大士,我們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以後,就與諸法身大士等齊。所以這六個字是大神咒,是咒中之咒,密中之密,是「咒王」。還要念其他什麼咒?實在沒有必要。老法師還說: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密宗第一代祖師、密法創始人,他念什麼咒?他教我們念很多咒,他自己念咒王,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華嚴會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確實已把咒王傳授給我們,明白的告訴我們,可惜我們不相信,不能接受,因為我們缺少善根福德。果真有善根福德,就能信能接受,就能只用這一句佛號,一向專念,這一生決定圓滿成就。

澫益大師說:「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 他所作的《彌陀要解》被古來大德認為是註解《阿彌陀經》中最最好的。《要解》中說:「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本師即釋迦牟尼佛,光壽即無量光、無量壽),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過去、未來、現在),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本覺),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印光大師說:「念佛一法,乃如來萬德洪名為緣,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已斷惑業者,速證法身,具足惑業者,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愚夫愚婦亦能得利,而復其玄妙,縱等覺菩薩,不出其範圍。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黃念祖居士講: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這個阿彌陀佛名號乃是萬德莊嚴所成就,你念阿彌陀佛就召來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無量功德。對於「名以召德」,黃念祖居士以道綽大師所著《安樂集》中兩個例子為證,其中一例講扭傷了腳可以用木瓜弄熱之後揉腳,如無木瓜,就口念木瓜,邊唸邊揉。道綽大師本人腳傷以後就是這樣治好的,說明名字能起實際作用。

李炳南老居士講念佛有三大利益:一、一句佛號能消滅八十憶劫生死重罪(這是過去的)。二、一句佛號能息除人生煩惱,消災延壽得福慧(這是現在的)。三、一句佛號能跳出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永遠長生不滅(這是將來的)。

凈空老法師在《無量壽經玄義講記》中說:「確認凈土法門為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本經持名念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極圓頓,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

古來大德總結了念阿彌陀佛共有十大利益:

①、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隱身守護。

②、常得觀音等二十五大菩薩而為保佑。

③、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④、一切惡鬼、夜叉、羅剎皆不能害,毒蛇、毒藥悉不能中。

⑤、水火冤賊,刀兵槍炮,杻械牢獄橫死,悉不能受。

⑥、先作罪業,悉皆消滅。

⑦、夜夢吉祥,或見阿彌陀佛勝妙金身。

⑧、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⑨、常為世間一切人民恭敬禮拜,猶如敬佛。

⑩、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西方三聖,金台接引,往生凈土,蓮花化生,受勝妙樂。

現代科學聲、光、電、化,後三個方面均已取得非常顯著的成就,唯獨聲音領域尚未開發。可能這是最難最神秘的領域。

有五台山南山寺通願老法師講:「阿」字,字義非常重要。華嚴四十二字,第一字為「阿」,表諸法無生,亦是由此出生一切法之義也。據華嚴經四十二字母原文,「唱阿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界。」 老法師還特別指出:「佛不許止語」,律中佛訶責為「啞羊法」,本外道所行,實則不如少言,更為相應也。

密教謂「聲字皆實相」。密教又稱真言宗,其初祖金剛手菩薩乃是普賢菩薩化身。金剛薩埵傳龍樹,由龍樹菩薩傳到人間。此正合《無量壽經德遵普賢第二》中所講「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 由普賢現身的金剛薩埵有一個根本咒:唵阿吽,這也是梵文真言咒語中的根本咒音。一般咒語大都以「唵」開頭,「唵」乃是屬於阿字門。日本東密大德興教大師在《阿字觀》中說:「阿字是諸字之母,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阿彌陀之寶號,勝於諸法者,則此阿字之故也。」 黃念祖居士稱讚興教大師此說,「不但深明密凈不二之義,且將持名一法中果覺因心之旨,剖露無餘。」

台灣道證法師於2003年農曆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預知時至,正念分明,吉祥卧念佛生西。她臨終前對陪侍者說:「念佛的心態很重要,要知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現在我已完全明白了。」 說完後,又念幾聲佛,便自在往生了。她俗名郭惠珍,早年就讀中國醫藥學院,並發心學佛。在台中順天醫院任腫瘤科醫師時,既以醫藥治療患者病苦,又適時以佛法解除病患憂苦。她的演講「學佛與學醫」,「傾聽恆河的歌唱」最是感人肺腑,動人心弦。她曾經說過,有一天她凝望佛顏念佛,突然感受到一個啟示,也忽然發現藏在名號中的慈悲:無論是哪一國人痛苦時幾乎都喊出「啊」的聲音。佛的悲憫讓我們在稱名時就盡情暢吐痛苦、煩惱、積鬱,假如能柔軟鬆開口腔,盡心舒暢念「阿」,痛苦就隨音聲傾洩化空了。病中念久,真的不禁會感謝佛名大恩!佛的名號里的「彌」字,輕輕全抿雙唇念出,就似綻放安祥微笑之容。正如慈悲之意是拔苦予樂,稱念佛名「阿彌」二字就足有拔苦又予樂之功,真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光」。

綜上所述,佛陀的教育是般若的教育。以般若為導,即是落實在對自性本心的悟與證。對自性本心的悟與證,方法有多種,其中最最方便、最最容易、最最殊勝、最最適合於凡夫眾生而能言之為普(普門、普賢)者,即是持名念佛,並且是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凈土,這就是以凈土為歸。是故,凈宗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有講:「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這是千真萬確的啊!以般若為導,理也;持名念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事也。執理而廢事,理也不圓,以至生死不能出,大事不能了。若能執於事,理雖未能明者,尚能依佛力而往生。一旦往生,自能悟證自性本心,決定成就。是故,事有挾理之功,能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故勸世人信佛學佛念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及早離苦得樂!

(上品佛果永生極樂網址:http://jingshan1.arkoo.com/)

因果輪迴-生命流轉的規律(二)

凈土法門殊勝

佛法從印度傳入中國,凈土宗是最早創建的宗派。晉代慧遠大師於廬山東林創白蓮社被尊為第一位祖師。一千多年以來,舉世公認後世公推的祖師共有十三位。而一句阿彌陀佛更是普及於社會。

為什麼說凈土宗是最最殊勝的法門?

首先我們應當明了,《楞嚴經》中講,各種法門「實無優劣前後差別」。當代凈空老法師講,在佛門中,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是讚歎這個法門第一。但是,說這個法門第一,並不顯示其他法門就是第二,弄清楚這一點,才不致於會犯自贊毀他的過失。老法師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講這許許多多法門好比一個圓球上有許許多多的點,每一個點都能夠直達圓心,其半徑統統一樣。所以法門沒有高下,都是第一。

法門雖然平等,但是我們的根器各個不同,所以就有難易之分。對於我們末法時期的凡夫眾生而言,凈土法門有以下一些優點,由此而說凈土法門最為第一。

【凈土法門的第一個優點就是穩】

一般而言,凡是修行,都要拜師,經拜師成為入室弟子以後才有望得到師父的真傳。拜師,就存在著風險,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鑒別誰是明師。我們往往會選擇名師,有名氣,甚至名氣很大。然而我們忽略了:名師並非是明師!所謂明師,他應該是一位過來人,他明白這條路應該如何走,跟著他,就不會走錯。倘若不是明師,儘管他名氣多麼大,也只是一個盲人,跟著他,只能是以盲引盲,其結果,相繼入火坑,可不慎呼!自古以來,皆有明師難遇之說,更何況當今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盛行,不是一個二個,也不是十個八個,是盛行啊!一旦以邪師為師,後果不堪設想。當今中外,於此皆有血淚教訓。所以要想找一位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的指導老師是非常非常難的一件事情。

凈土法門,無須拜師,但依經教。只要能夠依著經教,建立信心,由信生願,由願起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極樂凈土,都能成就。經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我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還有一位老師,那就是阿彌陀佛。因為我們聽釋迦牟尼佛的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成就無上菩提,所以阿彌陀佛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意思就是要一心皈依阿彌陀佛,當一名阿彌陀佛的學生。由此可見,我們只需在家獨自老實念佛,無需東參西訪,自然可以遠離邪師惡友,避免受騙上當,非常安全,最最穩當。

對此,明蓮池大師有一段開示,恭錄如下:

「無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止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發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的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凈念佛。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惡滅,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又,凡是修行,大都會修習禪定(靜坐、打坐)。對於靜坐,其心法是千差萬別各各不同。一般都以為入靜程度越深,境界越高。豈不知此時也正是最最容易發生偏差乃至走火入魔的危險時刻。為什麼?因為隨著功夫得力,會有內在光、內在音等種種體驗發生。其中光可以化萬象,於是就有種種幻境現前。有時,這種幻境也會偶而與現實相符,故此稱為「真妄相攻」。對於這些光影門頭之事,即便是諸多勝境,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辯別。倘若錯認消息,著魔發狂,莫之能醫。古來大德一再告誡我們,不要貪著,不能心有所求。心若貪著有求,魔得其便,就會出偏差。凈土法門,持名念佛,不求入靜程度之深淺,唯將一句佛號念得一心不亂。未得一心不亂,先學功夫成片。即便念中雜念不斷,依古德「任它雜念紛飛,我自念佛分明」之語,仍有大利益。若能念到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一如,心佛不二。

又,念佛之人有二十五大菩薩保佑,晝夜常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故安全而又穩當。

【凈土法門第二個優點是易學易持易成就】

易學者,只是一句佛號,或六字或四字,任何人即便不識字,都能一教就會。

易持者,凈土法門是「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你原來怎樣生活,仍舊怎樣生活;原來怎樣工作,照常怎樣工作。世間的工作你要做,世間的責任你要盡,世間的道德秩序你要遵守,只不過在你睡前起後花一點時間用功念佛。並且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廢時利用,如在走路時、候車時、坐車時、空閑時等等,都可以心中默念。所以,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你都能用功持念。

易成就,是講任何人,無論什麼根器,只要真的有信、有願、有行,真能老實念佛,都能成功。即便是五逆十惡,只要真懺悔、真發心、真的念佛求生,仍然有救,也能成功,而且是一生成辦 —— 就你這一生,把生死大事給辦了;就你這一生,把成佛的大事給辦了。真的是不可思議!

你如果修其他法門,這根本不可能。為什麼?

1、凈土法門究竟圓滿、方便。凈空老法師告訴我們:在《法華經》中,佛把教化眾生的本意宣布出來,他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原來,真正的佛法是一乘了義,一乘就是成佛的法門。在整個佛經里,講一乘法的總共只有三部經:《華嚴經》、《法華經》、《無量壽經》。這三部經是一乘了義,了義是究竟圓滿,沒有絲毫的欠缺。在三部一乘了義經里,《華嚴經》不是三根普被、凡聖齊收,其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二乘、人、天沒分。對於中、下根性的人,不能普遍度化。凈土法門是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都有分。什麼人沒有分?不信的人就沒分。無論男女老少、賢愚貴賤,只要你相信,肯發願,肯依法修行,人人有分。在《法華經》之前,佛說「一闡提」(無善根之人)不能成佛。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講一闡提也有佛性,也能作佛,所以稱為成佛的法華。但是《法華》只是從理論上說一闡提可以成佛,具體的用什麼方法?不知道,這就是究竟但不方便。凈土法門,五逆十惡業障深重,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雖然往生的品位低下,但是往生後的神通、道力、受用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是究竟圓滿、究竟方便,一切經里找不到,這是難信之法。

2、修定難以了生死。我們凡夫眾生,要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靠什麼?靠修定。定的層次是一層一層往上提升,四禪八定,到第九定才出三界、了生死,不再輪迴。是次第往上修,不能橫出。修定的功夫很不容易,我們應該很冷靜的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把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統統斷掉,不再起心動念?你沒有能力斷五欲,心裡只要還執有一樣,你修禪定就不能成就。修得再好,頂多也只是欲界定。要五欲斷乾淨才能超越欲界到色界梵天,再往上就更難。凈土法門不是一層一層的往上豎出三界而是直接橫出,不要斷五欲,不要斷見思煩惱和塵沙、無明煩惱,不要消業,不要修定,叫「帶業往生」。你只要具足信、願、行,即便業障深重,都可以帶業往生,最終成就佛道。佛當年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說了無量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是橫出三界逕登四土的。我們末法時期的凡夫眾生,障深業重,離開了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想要超三界、脫輪迴、了生死、成佛道,根本不可能。

3、凡聖同居凈土和帶業往生。我們之所以能夠「帶業往生」,就在於西方極樂凈土中有一個「凡聖同居凈土」。這種凡聖同居凈土,十方世界是沒有的。十方世界別的佛國凈土,必須將見思兩惑斷掉,還要破無明才能夠去。

什麼是見惑?對境起貪愛為見惑。用現代語言講即是不正確的思想、觀念、看法。共有五種:①、身見,執著自己的身體,誤認假身為我。②、邊見,執斷執常,外道知見。③、戒禁取見,外道無益苦行。④、邪見,違反正道的知見,例講可以殺生、邪淫、煙酒等等。⑤、見取見,對外物見而生私心,欲據為己有。見惑斷盡才證得小乘初果。

什麼是思惑?迷理起分別為思惑。用現代語言講就是思想觀念中不好的性情,包括貪、嗔、痴、慢、疑等。見思都斷儘是漏盡,才能出三界了生死證阿羅漢。

想要斷盡見思兩種惑業,談何容易!你斷不了,去別的佛凈土,沒有希望。有人問:「我們就在此地修行不是一樣嗎?又何必去別的佛凈土!」 當知在此地修行,退緣多、壽命有限,很難成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就因為有了凡聖同居凈土,所以就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學校。二百分就能去,一百分是發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專念。黃念祖大居士說,一個學生二百分都考不到,不能要你了,太不行了。所以我們凡夫眾生儘管見惑思惑斷不了,了生死本無指望,現在只要發心求生極樂凈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帶業往生。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我們凡夫的身份沒有變,但在那裡沒有退緣,壽命無量,所以既可以了生死,同時又能圓成佛道,決定成就。這是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徹底悲心,專門為我們下根、下下根凡夫眾生特別設立了凡聖同居凈土,使得我們了生死有望,成佛有望。

4、自力很難。印光大師在示寂之晚臨終開示道:「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這中間的「懇切至誠」就是自力。對於自力,印祖的心法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凈土。」 你認真的按照這十六個字去做,就是「懇切至誠」。 這後面的「蒙佛接引」就是他力。既有自力又有他力,所以凈土法門又稱為二力法門。

在佛法中,密宗也是二力法門,密宗旨在即身成佛。我們知道,即身成就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將妄想、分別、執著全部去盡,我們做不到,所以不合適。凈土法門不講即身成就,只講往生西方。至於開悟、證悟、成就佛道,那是往生以後的事情,這就容易多了,方便多了。

除了二力法門(又稱他力法門)以外,尚有自力法門。只靠自力,不用他力是很難成就的。昔時有西域高僧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竺,由宿業故,身患惡病,其苦極酷,不能忍受,欲行自盡。適見文殊、普賢、觀音三菩薩降,謂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國王,惱害眾生,當久墮惡道,由汝宏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汝宜忍受。」 一位有修行的高僧,臨終受苦,差一點墮入惡道(自殺者即墮惡道),那我們凡夫眾生就更危險了。凡夫臨終,神識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更由於這個身體四大分離,被苦所逼,痛不可言,忽生嗔恨,即墮惡道。相比之下,凈土法門,持名念佛,有佛菩薩的願力加被,所以就能夠「壽未盡,病速好;壽已盡,速往生。」 臨終之際,萬緣放下,心不顛倒,一心念佛,自能蒙佛接引,安祥往生。 凈土行人臨終之際緣何每每有端相? 凈空老法師講:「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他氣沒有斷,頭腦還清楚,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迎接他,他歡歡喜喜的跟著走了,這才斷氣。所以往生西方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了以後才往生的。」 凡夫臨終,臉色鐵青又難看,俗稱「死相」。凈土行人,因佛力加被而心不顛倒,身無病苦,臉色紅潤,微笑而安祥。這種瑞相,甚至於在活人裡頭也屬少見。由此可見,行人除了必須憑自力外,佛菩薩的願力加被也是決定不可以缺少的。對此,印光大師有講:「末世凡夫,欲證聖果,不依凈土,皆屬狂妄。」

5、有大福德者始念佛。或問,既然凈土法門有佛力加被,如此殊勝,那上述西域高僧戒賢論師等為何不修凈土法門?在《阿彌陀經》中佛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有大福德始念佛。」 你若真信凈土法門,真能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那你一定超過西域高僧戒賢論師等太多。佛在《無量壽經》中說:「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並且講:「行超普賢登彼岸。」

對於經文「行超普賢」,凈空老法師講:普賢菩薩修行了無量劫,修到華藏世界等覺菩薩地位,最後才找到這個法門,求生西方極樂凈土。我們現在一點也沒有修,可是也找到了這個法門,這就超過他了。由於西方凈土「超勝獨妙」,凈土法門方法太簡單、太容易,所以一般人都懷疑。而且一旦往生,像我們這樣一品煩惱都沒斷帶業往生的人,一去就能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齊,平起平坐,這還得了!往生後的果報太高太快,簡直是嚇人,讓人無法相信。你真正發心念佛求生西方凈土,就是後補佛。因為生到西方就等於成佛。明白了這個道理,你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這樣殊勝的緣份,就是有很大很深厚的善根福德。

古來許許多多的大德,他們年青時很聰明,參禪學教樣樣通達。到了晚年,他覺悟了,知道生死事大,往生要緊啊!禪也不參了,教也丟下了,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到底,他成功了。蓮池大師、澫益大師、印光大師等等,均是如此。無論出家在家,一生當中圓滿成就的,可以說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這值得我們警惕效法。現代黃念祖居士,年青時曾皈依禪宗大德虛雲老法師,於密宗皈依紅教諾那祖師的嫡傳弟子蓮花正覺王上師及白教大德貢嘎上師,後來繼承蓮花精舍金剛阿闍黎位,受王上師衣缽及遺囑,也成為一名密宗上師。最後,拜禪凈大德夏蓮居為師成為其入室弟子,晚年有一批專事凈土的著作留世。1992年往生荼毗獲五色舍利數百粒。當代高僧大德凈空老法師年青時初學佛是跟中國邊疆四大喇嘛之一的內蒙章嘉大師學,親近這位密宗上師三年多。後來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了十年,成為當今舉世聞名的凈宗大德。那末在古代,宋永明延壽大師,原系禪宗六祖下法眼宗嫡孫,後專志於凈宗,提倡禪凈雙修,臨終時焚香別眾,坐脫西歸。其所著《四料簡》被歷來傳誦。云:

有禪有凈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有凈土, 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凈土, 十人九差路, 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無凈土, 銅床並鐵柱, 百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發心念佛、求生凈土是萬修萬人去,這有古往今來被記錄下來的瑞相往生實例作證明。凈空老法師講,台灣地方不大,人口不多,四十年當中,最保守的估計,一點也不誇張,至少有五百人依念佛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站著、坐著往生的有幾十人。又說根據古來的經驗,許許多多的人,三年就能夠自在,想那一天去就那一天去,想在這世上多住幾年也不妨礙。

不修凈土又如何呢?

黃念祖居士講,在中國大陸解放後的四十多年中,即身成就大虹光身(密宗最高成就)的有六人。即身化光大成就是真實的,不是誇大。但是中國十憶多人口,這麼多年,只有六個人,十憶分之六,而念佛往生的人則年年都有所聞。

對於禪宗,上上根人,大菩薩再來,即悟即證,即心成就,確實殊勝。六祖下南嶽一系,至馬祖道一,宗風大振,下出八十四位善知識,咸為出格高人。然而黃檗禪師說:「馬大師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場,得馬祖正法眼者,止兩三人,……但知學言語,到處稱我會禪,還替得生死么?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 這是說,悟而未證,生死不能了,仍在六道中輪迴。

綜上所述,凈土法門確是容易成就,以至於有大德講:往生西方,這是世界上最最容易的一件事。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在這世界上,其它的事情,要想成功,其決定權不一定由你,所以非常不容易。相比之下,往生西方,決定權全在你自己,只要你能信,能發心念佛求生西方,並能老實念佛,如理如法地修行,就一定能成功。儘管如此,世上對於念佛能夠了生死,對於凈土法門的殊勝,能知能信能發心能實修者,能有幾人?故,佛稱我們是可憐愍者!

【凈土法門第三個優點是妙】

黃念祖居士講,法門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像,它是暗合道妙,潛通佛智,巧入無生。

1、從有念達無念。

無念者,無妄念雜念。《四十二章經》中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能不能制心一處?實事求是講,太難太難。我們的心念是一種剎那生滅、剎那變化、快速移動著的狀態。古人形容為心猿意馬,象猿猴一般無有歇處,象馬一般越跑越遠。是故提出要鎖心猿、栓意馬。《楞嚴經》上講:「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能否鎖住、栓住?能否頓歇?平常我們還真的感覺不出來。倘若你試著靜坐用功,不多一會兒,就會不知不覺的、不由自主的思想開小差。所以,要制伏自己的心念,還真是一件極大的難事。然而,你如果連自己的心念都不能制伏,那末你就作不了自己的主。你無法自主,也就無法解脫。是故,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修行就是修道,道是什麼?道就是清凈心,修道就是修清凈心。有妄念雜念,心就不清凈,就不能入道。所以憨山祖師在「費閑歌」中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那麼對於妄想雜念怎麼辦?要不要除?依古來大德的經驗,不要除。因為你欲除妄念的那個心,也是妄念。所以,「欲除妄想,去一添兩。」在禪宗,會用功的,他只是去體會那個能夠知道妄念來去的心,那個心從無來去、從無動搖、從無生滅,始終清清凈凈的定在那裡。在凈土宗,會用功的,是「任他雜念紛飛,我自念佛分明。」 也是不除妄想雜念,只是專念一句佛號,以一句佛號換取千千萬萬個念頭。如何才能做到念佛分明?用口念,用耳聽,字字句句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如是攝心專註於佛號,依此音聲,才能一心,才能念佛分明。念佛,最最重要的是聽得清楚明白,《楞嚴經》中講:「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 一心於音聲,自然就能都攝六根。當心中只剩下一句阿彌陀佛時,那些妄想雜念自然就不知不覺的離去。這就是從有念達無念。對於此,《彌陀要解》中講:「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2、念佛正攝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佛法修行不變的原則。貪心、嗔恨心、愚痴心是多生的習氣。我們只要起心動念,就會不知不覺的掉在裡頭。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辦法來解決它,這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戒是基礎,定是樞紐,慧是根本。《楞嚴經》中講:「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三無漏學。」 凈土行人,老實念佛,正是勤修戒定慧。

凈空老法師告訴我們,三界之內,充滿了見思煩惱,不斷就出不了。怎麼個斷法?斷有二種:一是滅斷,好比斬草除根。另一種是伏斷,就如以石壓草。對於五欲六塵,要將它斷滅,我們做不到。但是用一句佛號,念得功夫得力,把妄念壓伏住,使它不起作用了,這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這就是凈土法門無比殊勝之處。對於「以石壓草」之喻,引台灣李炳南老居士的一首偈,曰:

一念毒心生, 急壓一聲佛。 惡言不出口,損人事莫作。

久久自然成, 往生可帶業。 是名伏惑法,真實秘密訣。

念佛時「都攝六根」,非但不做惡事,心中惡念也不起,故念佛正攝戒定慧。又念佛可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的寶,一切三昧中的王,是寶王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故念佛得正定。又一句阿彌陀佛正顯般若自性,「凈念相繼」就能「自得心開」,故念佛也攝慧學。

3、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

佛在《大集經》中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 在《觀佛三昧經》中說:「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

就修持功夫而言,禪家功夫分三等:最淺的是「觀照」,觀照得力,功夫才上軌道。若不得力,就白修了。再深一層是「照住」,照住就是得禪定。禪定又有淺深次弟不同,共有九個等級,其中色界四禪定,無色界四空定,兩者總稱四禪八定。突破四禪八定,證得第九定,方為阿羅漢。再往上是「照見」,如《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禪家功夫很難修學,當你端坐之時,不用說腿麻腳痛,色蘊空不了,即便坐到身如雲煙,空無實質,自身內外,皆如虛空,這還只是「未到定」—— 還沒有進入初禪。相比之下,凈土法門就容易得多。古來大德講:念佛心離境即是禪,念佛定來即是禪,多念佛即是活禪。黃念祖大居士講:「凈土法門好就好在世人能夠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開悟,那就難了,不是人人都能的,千萬個恐怕一憶之中也難得一個半個。念佛誰都可以念,念佛成片是可以做到的,故念佛往生的事例時時可以聽到,問題是自己不肯念。」 黃老的這一段話肯定了念佛功夫成片就能往生而成就。我們只要念佛得力,自然就能功夫成片。在功夫成片之上,還有一心不亂。其中事一心不亂相當於「照住」,理一心不亂相當於「照見」。所以你老實念佛就能夠把禪的利益統統得到。不僅僅是得到,並且是超過太多太多。修禪,只有徹悟並且徹證,才能夠出三界了生死。你修凈土,只要念佛得力,功夫成片,就能因往生而出三界了生死。倘若念到一心不亂,往生更有把握,更自在,往生後的品位也更高。是故,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對於禪和凈土,古大德有講:「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也。」

4、念佛即是持咒。

密宗又稱真言宗,是從果起修即身成佛之大法。其修持方法是身結印(結手印),口誦咒(佛的心咒、又稱真言),意觀想(我即上師 —— 上師相應法,我即本尊 —— 本尊法),使自己的身、口、意三業頓同於如來果覺的三密,此為佛親證的境界,眾生無法明白,故稱為密。三密相應就能即身成佛。

三密一齊修,只有上根利智才能行。那我們凡夫眾生怎麼辦?《華嚴經》講一多相即,只要修一密,相應了,所得到的功德與三密相應的功德是一樣的。凈土法門,念佛即是持咒,即是專修語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凈宗即是密教的顯說。」 許多人對於念佛即是持咒,並且是在持最最高級的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並不知道,真的知道了,他就會只念阿彌陀佛,不會再去念其它的咒了。

有的人喜歡念大悲咒,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就是持一個大悲咒,除此以外,什麼都沒有,這個大悲咒就很靈。一杯水,他念一遍,水就能治病。其實,靈與不靈,理都在「一心」。任何一個法門,任何咒語,修到凈念,都有感應。心不清凈,你修得再多也沒有用。念這句阿彌陀佛比念大悲咒容易得多,大悲咒靈,念阿彌陀佛更靈。凈宗八祖蓮池大師在雲棲山時,有一年大旱,村民乞師禱雨,他笑著說:「我只知道念阿彌陀佛,無他術也。」 眾村民堅請,不得已,就到田埂上邊走邊敲木魚邊念佛,不一會就下了一場大雨。

念佛還能夠懺悔業障,清乾隆年間有慈雲灌頂大師在《觀經直指》里講:「所有一切經法消滅不了的業障,這一句名號悉能消除。」 念佛不但能夠滅罪消災,而且還是福慧雙修、福慧圓修,你老老實實念這句佛號,念到心清凈,福慧就現前,所修的還是無漏之福。你念其他的咒,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一句阿彌陀佛可以幫你去西方出三界了生死,因果相符啊!

綜上所說,一句阿彌陀佛是萬法之總持。念一句,一切萬法都念到了,其感應真的是不可思議。

5、念佛即是持觀音法門。

觀音法門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中有詳細記載。頭兩句是「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問題來了,「初於聞中」的聞,是聞什麼?迄今為止,起碼有三種修持方法都稱之為觀音法門。哪三種?

第一種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我們的耳根是能聽,外界的聲塵是所聽。正當耳根聽到聲塵時,世人均是追隨這個聲塵:這是什麼聲音?是什麼意思?是讚美我還是批評我或是在罵我?等等等等。由此而生出無窮煩惱。現在讓你將心念不是放在聲塵上,而是追究一下「能聽者是誰?」 這就返回來了,返回來聞根中之性。這根中之性即是自性本心即是實相即是自己的法身佛,返聞自性正是禪家所修的念佛實相。然而,念佛實相,道理太深,行起來又太難。正當外聲入耳之時,要你離開聲塵去聞一個毫無蹤跡的自性,怎麼聞?故,此法並非我們下根凡夫眾生之所能。

第二種是聞「內在音」。何為內在音?行人修持到一定程度後會出現各種內在的體驗,其中包括內在音。這種內在音的體驗在許許多多的經典中有記載,又被許許多多古來大德所證實,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倘若你也有這種體驗,就一定會發現,這種內在的「天籟之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也就是說,其特徵與自性本心相一致。你只要「靜聽無弦曲」,就會將你帶到契合自性本心的境界。此時,我們心念的頻率與內在音的頻率相一致從而產生同振共鳴,這又可稱為「相應」。但是,內在音並非人人都能聽到,尤其初下手者。你聽不到,又如何能聞?故、此法也並非凡夫眾生普遍能修。

第三種是聞自己念佛的音聲。黃念祖居士講:「凈土法門雖不以這個世界成佛為主,但念佛時自念自聽,自聽很重要,自聽就利用耳根了。聽什麼?聽自己所念的,這不聞自了嗎?聞自這不是返聞了嗎?所念的佛,即是本覺,即是自性,所以念佛法門也是返聞聞自性。」 印光大師講:「果能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功夫,融於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識之心,成如來秘密藏。」 以上皆是說,念佛時自聽即是持觀音法門。如此我們念阿彌陀佛,既有勢至念佛圓通功夫,又有觀音耳根圓通功夫,這是集西方三聖於一身,何以不能成就!

6、念佛正是持《金剛經》。

古來大德一致認為,金剛般若的要義就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不能無住生心?凡夫眾生是心有所住,不能無住。住在什麼地方?住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中。生的心又往往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由此而煩惱無窮、痛苦無窮。二乘雖然去我執,斷煩惱,能無住,但是法執沒除,不能生心。大乘地前菩薩有時無住,有時生心。只有地上的菩薩才能夠無住時生心,生心時無住。

持名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不知不覺,不住萬緣,生心不息,暗合道妙,把這個地上菩薩才能夠無住生心的境界得到了,所以念佛正是持《金剛經》。持《金剛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同樣,念佛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議。

7、念佛具有《法華經》因果同時之妙。

《妙法蓮華經》講因果同時,「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蓮花獨有之妙,在於花果同時。花開之時,蓮蓬已經宛然顯現其中。花瓣落後,小蓮蓬逐漸長大直至完全成熟。花果同時表因果同時。凈土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果同時,念佛時即成佛時。《彌陀要解》有講:「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 事持就是老老實實地念,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貪勝境、不參是誰(有稱此為念佛四大秘訣),唯是專念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一直念下去。當知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也。理持就是老老實實地念,念到後來,不知不覺達到一種境界:誰在念?不知道。念什麼?不知道。是為能所兩忘。此時只剩下一句郞朗的佛號聲,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契於實相,住於般若,無住生心,從容中道,即凡心而成佛心。《彌陀疏鈔》中蓮池大師講:「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這句話裡面講「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不是因果同時!

綜上所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去除妄想分別執著、證得自性本心,從而解脫煩惱、解脫生死,自主生死、離苦得樂,這是佛法一定之理。但是具體的用什麼方法?如何下手?這就需要認真研究、慎重選擇了。當今末法時期,對於我們凡夫眾生來講,選擇凈土法門,專念阿彌陀佛,發心求生凈土,這是最最聰明、最最有福德,也是最最容易、最最方便、最最穩當、最最殊勝、最最能夠成就的。誠如凈空老法師在《無量壽經玄義講記》中說:「真正發心念佛求生凈土,就是後補佛。明白這個道理,你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這樣殊勝的緣分,就是有很大的善根,深厚的善根。」 是故: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 ※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

了生死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何為了生死?】

了生死即是了斷生死、解脫生死。其量化標準是:出三界、離六道、生凈土。

佛法告訴我們,凡夫眾生處在此岸三界內,輪迴於六道之中,生而死,死後生,生生死死,頭出頭沒,無有了期。其中即便是因能止五惡修十善而投生天道,雖為享樂,卻好景不長,壽限一到,五衰相現,仍將下墮,是為行苦(不能停留在這好的境界上)。投生余道,其苦更甚。故曰:流浪生死、沉淪苦海。

佛法還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自己努力,完全可以實現出三界、離六道、生凈土、了生死、成佛道。

生死問題是人生的大事,大事中的大事。要想解決生死問題,必須要對生命有所覺悟。要覺悟生命,就得上學,接受好的教育,學習覺悟生命的學問。倘若什麼學問也不學就想覺悟,幾乎不可能。 在這一生中,我們曾經學習過許許多多各種不同的學問,這些學問只能解決生存問題,不能解決生死問題。由於我們唯獨對於覺悟生命的學問不重視、不學習、不知道,所以是迷惑顛倒,看錯想錯、說錯做錯,也就無法解脫苦厄、解脫生死,當然是十分可憐的了。那麼覺悟生命、解脫生死的學問哪裡有?答案只有一個:佛法中有!倘若我們能夠認認真真地學習佛法、實踐佛法,就一定能夠受益,並且是你什麼時候學佛,就什麼時候受益。無論你現在境遇如何,雖然難免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以及五蘊熾盛之苦),因為覺悟,知道這是自己過去所造惡業所致。雖受苦,不會怨天尤人。非但如此,還能努力改造自己的命運:心凈生慧,行善生福,以此善根福德因緣求得後來的解脫。反之,倘若我們不學佛法,不信因果,不求解脫,就會不遵道德,肆意造業,其結果也就只能是坐以待斃,隨業流轉,沉淪於苦海之中了。

【修行要在了生死】

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我們每一個人原本就有無盡的智慧和能力。只因無明,自家的珍寶不得其用,並且在六塵境中起貪嗔痴,造殺、盜、淫、妄等諸惡業。因惑造業,因業感苦,因苦而惑,如此惑、業、苦三,互相引發,因因果果,相續不斷。於是就迷心逐境,背覺合塵,塵不可出,長受輪迴。

人,為什麼要修行?最最根本的就是為了證得自性本心、恢復大智大能從而自主生死離苦得樂。人必須修道,不修沒有道,要修才有道。這個道應當是恢複本然了斷生死之道。自古以來修道者不計其數,但是在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問題上的想法各有不同,因而也就各行其道:有的為健康為長壽,有的為神通,有的為福報,有的為成仙為升天等等。這種種目標即便實現了,在佛法看來,統統都是人天偽果。偽者,假也,不牢也,終將毀壞也。何以故?只因三界沒有出、生死沒有了。你辛辛苦苦修行一輩子,到頭來只得到一個偽果,白修了。是故,修行最要,是在了生死。

【了生死的途徑】

1、首先要有出三界、離六道、生凈土、了生死之心。

有沒有這樣的心,太重要了。你若不想出離,不想去彼岸,又何以能出離?何以能到彼岸?我們為什麼要覺悟生命?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解脫生死之苦。要想解脫生死之苦,就一定要超越三界六道。若是沒有超越三界的念頭,就是不覺,就是迷。

何為「正覺」?只有超越了三界六道才稱為「正覺」。明心見性是「正等正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稱作「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發心出離三界六道,就是發心覺悟。不僅發心自己覺悟,還要發心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在佛法中稱為「發菩提心」。

「菩提」譯成中文是「覺」,「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真正認識清楚這個世界生死輪迴的可怕,真正決志超越三界六道求不生不死,這樣的心就是覺悟了。若能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心是大覺、無上覺、究竟覺。澫益祖師在《彌陀要解》中講:「發心求生西方凈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這裡講,這不僅僅是發菩提心,而且是發無上菩提心。

一切事從因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得菩提。我們能生西方極樂凈土的因是什麼?《無量壽經》中講:凡所有上中下三輩往生之人,都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因。有了這個因,才能夠得到超越三界六道往生西方極樂凈土之果。否則,根本不可能。

正當我們發心念佛求生西方凈土之時,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就生出蓮花一朵,上面還標有你的名字。如果你能堅持如理如法地努力修行,老實念佛,你的這朵蓮花就越開越大,光色也越來越鮮亮。等到你在這個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拿著這朵蓮花與諸聖眾一起前來接引你去西方凈土。是故,我們能夠發起這個心,經中有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但是我們發了這個心之後,如果退轉了,忘掉了,因為在這個世界修行畢竟退緣實在是很多很多,忘掉了會怎麼樣呢?經中也有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那末在七寶蓮池中你的那朵蓮花會漸漸枯萎,最終消失。結果你當然不能往生西方凈土,只能呆在六道中流浪生死、沉淪苦海。

2、其次要有超越三界六道之法。

①、唯有佛法才能了生死。

在這世上,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宗教,他們都講修道。可惜修的都是世間法、有為法,所以都是夢幻泡影,都不能了生死。許多宗教求升天,天還是在三界六道之內,仍然沒有超越生死。中國的道家、道教,修內丹術、仙道,其實僅僅是延命術而已。《楞嚴經》中講,有地行仙、飛行仙、天行仙等十種仙。這十種仙「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就如已經修成仙道的呂洞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指月錄》中記載,他是京川人,唐末三舉不弟,在長安酒肆遇鍾離權,授以延命術,自爾人莫之究(道術高深莫測)。遊廬山歸宗書鐘樓壁曰:「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後遇黃龍禪師被斥之為守屍鬼,「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經禪師點化而頓契,作偈曰:「棄卻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 古代印度在修持上比中國高,他們著重於修禪定,所以有能力進入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並在禪定中親見六道輪迴,但只能知其所然,不能知其所以然,還是沒有辦法超越三界六道。由此可見,了生死之事任何宗教皆無法辦到,唯有佛法才能實現。除了佛法外,任何方法都不能。

②、佛法之中,修通途法門很難了生死。

何謂通途法門?佛法八萬四千門,祖師歸納為十宗。再約之為兩種:通途法門與特別法門。特別法門即是凈土法門即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除此以外皆為通途法門。所謂通途,這些法門的修行路徑都是一樣的,都是先證果後出離。先證果,起碼要證得阿羅漢果位;後出離,證得阿羅漢果位後才能出離三界六道了生死。不證果就仍須留在此岸三界六道中。

證果的條件是什麼?滅斷見思兩惑,不再有煩惱。因為斷惑以後,本性已放光明,不再迷入輪迴之路。所以,對於通途法門,斷惑證真是了生死的不二法門。但是,又有誰能夠真正做到將見思兩惑都斷乾淨了呢?末法之中,除了大菩薩再來,凡夫眾生,障深業重,決定不可能。通途法門之難,就難在這裡。

③、末法眾生,只有修特別法門才能了生死。

上面講了,所謂特別法門即是凈土法門即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與通途法門不一樣,凈土法門是先出離後證果。先出離,只要能夠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即是已經出三界離六道了生死;後證果,往生前不需要斷惑,不需要開悟,不需要證果,只需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能以凡夫身份帶業往生,往生後在西方極樂世界進行斷惑、開悟、證果。是故,修行目標不再是斷惑證真而是念佛求生。念佛求生當然比斷惑證真容易得多。古來大德喜歡用這樣一個比喻:竹子裡面有一個小蟲,它想出來,就必須一節一節地往上鑽,鑽到頂部才能出來。這叫豎出,很麻煩。其實小蟲只要在竹筒裡面橫向鑽一個洞,只穿透一層,就可以出來了。這叫橫出,簡單易行。是故凈土法門又被稱為橫出三界、徑路修行。

先出離後證果是凈土法門的特別之處,橫出三界是又一個特別之處。再一個特別之處是阿彌陀佛親自前來接引。你修通途法門是證果以後有了神通,就有能力自己去佛國凈土,是自己去的。修凈土法門,雖然沒有證果,沒有神通,不能自去,但是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在四十八大願中講了,「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 所以是當你臨命終時,有佛菩薩親自前來將你接走。

當然,要講凈土法門之特別,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個問題必須有八地以上大菩薩的智慧才能講。八地以下,任何人都是一知半解講不清楚。也正是有了凈土法門之特別,所以末法眾生只要真修,就特別能成功。

3、最後還要有超越三界六道之行。

行,就是行動、修行。你有了了生死的念頭,又有了了生死的正確方法,接下來就應該趕緊行動,如理如法地修行。光有念頭沒有方法不能成功,有念頭有方法不去努力、不能真修實修者也不能成功。

凈土法門確實非常特別,非常殊勝。然而修凈土法門者是否能夠人人往生、個個成功?是否能夠「萬修萬人去」?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是: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台灣李炳南老居士講,一萬個念佛人,能往生的不過三、五個。這是為什麼?不是法門不殊勝,其主要原因是修得不如理不如法,或者功夫不夠,不到家。

那末,念佛者如何才能確保成功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呢?三字真訣信、願、行!

凈土資糧信、願、行。

黃念祖大居士在其所著「凈土資糧」一書中講:信、願、行稱為三資糧。我們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全憑信、願、行,缺一不可。就如三足之鼎,缺少一足,就會倒下。

【信要真信】

經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又雲「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學佛念佛皆是從信佛開始,是故佛法中的一切功德皆始於信。佛門中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何為緣?信即是緣,不信就無緣。如若不信,佛菩薩就無法度你,你也就錯過了解脫生死的唯一機會。信又被稱為善根,《阿彌陀經》中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信不僅僅是學佛的開始,並且是始覺,更是前往西方極樂凈土的重要條件之一。

1、六信具足,是為真信。

何為六信?《彌陀要解》指出:「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如此六信具足是為真信。

①、信自信他。

信自者,信是心是佛。這裡的「自」,並非指我相的我,也不是攀緣逐物的緣影心,而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亦即真我,亦即自性本心,亦即佛性。雖然是心是佛,只因無明迷惑,心不作佛,心作六道眾生,故心是六道眾生。若能一念回心,自心不作眾生,自心作佛,決定是心是佛,更無疑慮。

信他者,信他佛。信他佛,最最根本最最要緊的是信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導師,教導我們受持五戒不妄語,故應深信。深信到什麼程度?凡是佛說的,都是聖言量,都要完完全全的堅信不疑。即便我們不懂,一下子搞不清楚的,甚至是難以置信、超出常識範圍、超出認知能力的,統統都要信,而且要誠信。一定要信「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否則,覺悟生命、解脫生死就根本不可能。

既信釋迦世尊決無誑語,也當相信彌陀如來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發心念佛,決志求生西方凈土,更無疑惑。

既能信自,又能信他,是為正信。如果能夠信他而不能信自,極易墮入迷信甚至邪信。凡夫眾生大都不能信自,說自心是佛,不敢承當。又有人專談自心是佛,但是不能信他,錯誤地認為念佛求生是心外覓法,其結果是錯過了極為殊勝的特別法門而不能了生死,究其原因是學佛不如理不如法所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兩者都能信,自他不二,這才是圓融無礙之旨。

②、信因信果。

深信因果,這是覺悟生命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今世人不信因果者多矣!實則因果乃是一種自然法則,不由你信與不信。因就是事情的起因,果就是事情的結果,無因決不能成果。你無論做什麼事,不做則已,做了總免不了有一個結果。果之隨因,如影隨形。誰都知道,人想除掉自身的影子,根本不可能。所以,有了事情的起因而想避免結果,於事於理都決不可能。

一世的現因現果我們還尚能理解,例如有人叩鐘,即刻發音。又如播谷,春種秋收。又如不良的生活方式,日久難免有病。以上三例,所得果報的時間,早遲不同。

如果再將時間拉長,那就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亦即前世、今生、來生的三世因果。你今生的思想行為合乎人的道理(人者仁也),來生還是做人;和天道相似,來生是天人;與畜生一樣,來生也就只能是畜生。貪得無厭入餓鬼道,嗔恨心與地獄道相應,愚痴入畜生道。是故,「命自我立」,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此生或行善或作惡是你自己的選擇,來生的生死禍福也就自然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

當然,對於「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我們凡夫眾生智慧沒有開,看不到。但這是如來所說,是聖言量,必須深信不疑。這種信,並非迷信,而是正信。何以故?因為它是超三維時空,是多維時空中的自然規律、宇宙法則。

深信因果有什麼好處?

首先,如果我們真能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麼在各種境遇中,特別在逆境中,你的心態一定會平和得多。現實生活中,子女與父母的關係,古來大德告訴我們,不外有四種:討債、還債、報怨、報德。你不信因果,對於子女與父母的矛盾也就化解不了。

其次,真信因果就自然不敢作惡,不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經云:「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雖然在過去生中,我們一定造了無數惡業(當然也有善業),但是如果沒有惡緣,就不會受惡報。 好比種子,沒有陽光、空氣、土壤、水份,它就不能生長。所以你現生作惡,過去生中所造惡業就會現前,天災人禍也就在所難免。宿命決定是有,但並非不能改變,只要我們自己努力,久久不造惡業,久久能夠積善,自然就能改變命運,得人天福報。

再其次,一個地區、一個家族都有共業。有共業就要遭受共同的果報,比如地震、水災、火災、戰爭等天災人禍就是遭受共同的果報。但是,共業之中還有別業。別業就是個人的思想行為,個人的修行情況。如果你的別業超過了共業,你就可以不遭受共業的果報。所以自古以來,止惡行善之人尤其是信佛學佛念佛者,每當發生天災人禍之時,會奇蹟般的絕處逢生。眾多《感應錄》中記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事例。是故,深信因果、止惡行善、信佛學佛念佛,能夠避免災禍。

最後,深信因果最最大、最最重要的好處是能夠幫助我們入凈土了生死,從而實現生命的真正覺悟。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在深信因果之中,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法華經》中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如今我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到功夫成片乃至一心不亂,豈會不生西方凈土?同時,西方極樂凈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他們都是以念佛三昧往生的。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決定如是。

③、信事信理。

信事者,信西方極樂凈土依正莊嚴乃是真有實有,不是神話,不是寓言,也不是虛構。信理者,信我們的自性本心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遍一切處,是故十萬憶佛土不出心外,往生西方凈土乃是往生於自心之中。無量壽,遍一切時,自心原本三世一如,並無生死,只因迷背,妄想分別,心不清凈,而呈生死。倘若自心清凈,自心即是極樂凈土,心凈土凈,無生無死,正如永嘉大師所言:「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事和理也是一對,事是事相,理是本體。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飛禽走獸、鱗爪爬行、枱子板凳、男女老少、萬事萬物,都是事相。這些事相的本體是什麼?黃念祖居士講,從科學上說,宇宙萬物推其本源,不過是一百多種原子組成,原子的本質,只是電子、質子、中子,當然小中還有更小,不可窮盡。這些子都有兩重性:顆粒性和波動性,顆粒僅僅是能量在場中某處的集中,所以一切都是能量與波動。以佛法來說,那就更深入了,講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心的變現。

娑婆是自心所感之穢;極樂是自心所感之凈。自心穢,理應厭離;自心凈,理應欣求。當然,對於這些我們凡夫眾生無法明白。我們對於現代科學所講的時間是物質、空間也是物質等等尚不能理解,對於極其深奧的佛法更是不能明白。不明白,也沒有關係,等以後智慧開了,自然就能明白。當前頂頂要緊的是堅信西方極樂世界乃是真有實有,堅信自己只要努力,信願持名,就一定能蒙佛接引。如此信心堅固,不存疑慮,決定能夠往生西方凈土而了斷生死。

2、信的過程。

近代高僧大德慧明法師在其開示錄里對信、願、行有專門講述,其中講到信的過程,有以下幾種:

(1)、不信。眾生本具佛性,與佛無二。但為多劫以來的業力障蔽,故上來對於佛法是不信的。以後經親友勸導或因環境關係,一時為外力促動,乃存一姑且試之之念。此時表面雖學佛,而心中實未起信。

(2)、疑信。初學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懷疑。今天遇一善因緣之人來讚歎,便增加信心,明天遇一惡因緣之人笑為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與自己矛盾。此種信,名為疑信。蓋信為真心所動,疑乃業力所生。眾生業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將起,而無邊業力即來遮障,此乃佛魔交戰關頭。所以必須斷疑,方能生信。

(3)、淺信。初學者對佛法稍有認識,疑減信生,但發心不真,其信也淺。或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識多聞,如此普通之信,不能發生願與行的力量。這種信,如空中毛,遇到一陣風,就不知吹到何處去了。

(4)、深信。經過相當修持,已得受用,覺得佛法是有真理,從事修持,立志不變。此時雖有根,但如牆上草,一旦風吹二面倒。今天學禪,明天學密,著境生心,見異思遷,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門深入的道理。

(5)、定信。定信即是堅定之信,修到此時,熏習已久,業障漸消,信心才算堅定。如樹大根深,風不能搖,猛勇精進,不生厭怠。但風大時,大樹還可動搖。如行人根本業障翻動,加以外境壓迫,信心還是不免差別,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6)、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如如不動,清凈無相,同虛空一般,無可動搖,此時自心與佛法師心心相應。故金剛經云: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信心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究竟。

3、堅固信心。

古往今來修凈土法門得以瑞相往生的事例實在是太多太多。在這許許多多事例中,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居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大學問家也有不識字者所謂愚公愚婆,有修行有素能夠自行擇時擇地往生的,也有臨命終時聽聞佛法發願求生並在助念聲中往生的,乃至還有動物往生事迹。這許許多多事例是真有其人確有其事,尤其是臨終瑞相,無法作假。讀了這些往生實例,足以堅固我們的信心 —— 他們能,我們為什麼不能!信心堅固,就能戰勝各種退緣而得以成功。

人生難得,中華難生,佛法難聞,凈土難信。本文從頭開始,一路寫來,啰啰嗦嗦,實則就為一個「信」字。信,不僅僅是相信,更包括發願求生以及持名念佛之行。無願無行,不名為信。是故信已,必能發願求生。

【願要真願】

1、為什麼要發願?

願即是願望,發願即是立志努力實現某種願望。僅僅就世法而言之,凡作一事,必先有願,無願則事情難以有成。有了願望,才能發生一種力量,名為願力。有此願力,才能克服各種困難,最終獲得成功。凡是越困難的事情就越需要願力。

我們信佛學佛念佛是為了覺悟生命了斷生死,是出世間法,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陌生的領域。古代祖師有講:「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人所熟者,貪嗔痴慢疑、殺盜婬妄酒;所生者,一句阿彌陀佛是也。這熟轉生,生轉熟,難不難?難!佛法難聞、難信、難行,如若沒有願力支撐,不能成就。所以對於佛法,對於凈土法門必須有信有願。《彌陀要解》中講:「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又說:「若信願堅固,則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告訴我們,「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 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由此可見,我們往生西方極樂凈土,信願之力,必不可少。

2、信佛學佛念佛當發何願?

一切佛菩薩都有發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等。我們讀了佛菩薩的誓願,就一定會深深體會到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所講:「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台灣道證法師說她念佛的體會是:「不是我在念佛,而是佛在念我。」

首先要發四宏願。今天我們信佛學佛念佛,是在因地,也就必須發願,都要發四宏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從這裡可以看出,學佛者的社會態度是覺他(對別人),人生態度是自覺(對自己)。為要覺他,故先自覺;因能自覺,故必覺他。我們學習這四宏願,就應該明白,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為了去享樂,是為了度眾生。倘若只是為了自己去享樂,那末祖師大德早就講了,你就不能往生。這一點很重要,不能不知道。

其次應當發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在四宏願中最最關鍵的是斷煩惱願。煩惱不斷就不可以學無量法門也不能成佛道當然也就度不了眾生。但是在這個世界修行,斷煩惱很難。那麼我們可以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在那裡修行,很容易斷煩惱。這樣一來,學法門、成佛道、度眾生就不再是一句空話。由此可見,我們發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正是為了以最短的時間實現四宏願。

除了發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以外,我們還要讀誦《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誓願。通過讀誦的方法,了解學習四十八願,並且將四十八願成為自己的心愿。這樣,我們念阿彌陀佛時我們的心是阿彌陀佛,再加上彌陀發什麼願我們也發什麼願,這就是說,我們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心同願就能感應道交,就能將佛力與自力融成一體。如是修行,決定成功。

3、為什麼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前面講過,從理上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娑婆是自心所感之穢,理應厭離;極樂是自心所感之凈,理應欣求。下面再從事上講為什麼要厭離欣求?

(1)、對於娑婆世界要警覺。

我們千萬不要被什麼錦繡山河、花花世界所迷惑,應了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閻浮提洲,其苦倍甚。一切眾生,所有身心,剎那生滅,原本無常;眾苦交煎,原本無樂;四大假合,原本無我;血肉臟腑,原本無凈。其中單說一個「苦」字,人生有三苦八難(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八難又稱八苦是為:生老病死、怨憎會、求不得、以及五陰熾盛之苦難。) 還有水災、火災、地震、刀兵劫等天災人禍隨時可能發生,更有六道輪迴之苦。人的一生,年青時成家立業、養家糊口已是十分艱辛。本想老來該享享福,豈知前面還有老、病、死三個險惡關口在等著你,光是想到這一點,都會不寒而慄。怎麼辦?趕緊念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啊!

普賢菩薩黃昏偈警眾曰 :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2)、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佛在凈土三經中告訴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後,人是蓮花化生,不再是血肉之軀,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極樂世界的環境,清凈莊嚴、奇妙殊勝,花鳥園林、微妙香潔,七寶池閣、黃金為地,天樂嗚空、梵音唄韻,衣食沐浴、隨意舒適,是宇宙中一切眾生的最佳居住地。生到極樂,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隨時聆聽彌陀說法,恣意享樂便是修行,飛行供佛永不退轉,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是宇宙中一切眾生的最佳修行處。明乎此,無有不欣求者。

(3)、厭離和欣求,必須同時。

要在厭離娑婆的時候欣求極樂,在欣求極樂的時候厭離娑婆,厭離與欣求是一不是二,為什麼?因為留戀娑婆是為迷惑顛倒。《阿彌陀經》中講,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才能去。心若顛倒仍然不能去。有的人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願意去,但是對於娑婆世界心裡割捨不下,總是心有掛礙,心不清凈。對此,祖師大德告誡我們:只要你還貪著一樣,即使是一根草,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因為你如果心中還有什麼貪境,包括所喜愛的,所掛礙的,那麼臨終時就會現前出那種境界,你見了一歡喜跟著去了,結果是墮落於輪迴之中。是故,既想去西方極樂世界,又想享受這個世界而厭離心生不起來,這是把厭離和欣求看成二,不是一,其結果是腳踩兩隻船,當然不能成功。

【何為真願?】

慧明法師在其開示錄中,將願分類為小願、空願、真願、大願四種。

①、小願即是初學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如名利福壽、妻財子祿等現世榮樂和生人生天、得大富貴、享受快樂等來世福報以及執於頑空求自了涅槃等等,殊不知人生如夢,一切所得,轉眼皆空;求來世福報,總在輪迴之中;不修凈土,企求涅槃,終將求升反墮。

②、何為空願?學佛者雖具信心,但由於障深業重,於是一時興奮,偶而激動,輕立誓願,心口不能相應。一願出口,轉身便忘,如空頭支票,不能兌現。

③、真願出於至誠,真實不虛。願心一發,存心動念,舉手投足,再也不敢隨便。任憑境遇如何,始終如一,絕不違背。

④、大願即是學佛到了因緣成熟,得遇善知識,徹底明了佛法真義,深知佛恩難報,發至誠不二之心,立利他無我、眾生不盡我誓不盡之大願,又稱宏誓大願。

我們應當知道,願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覺,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此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是故,澫益祖師講:「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行要真行】

澫益祖師在《彌陀要解》中講,「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又講「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 由此可見,信願行是三而一、一而三的。既發真願,必當依願而行。有願無行或行之不力,即如說食不飽,非是真願。

行有正行,還有助行。正行即是持名念佛。

末法眾生,要想出離三界六道、生凈土了生死,就必須真行:修持凈土一門深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有此三個一,決定往生西方極樂凈土。


推薦閱讀:

訓練寶寶記憶力的規律
飲食運動用藥規律但血糖還忽高忽低?5 個錦囊搞定「脆性糖尿病」
【法納大咖秀】從四個案例看他罪改尋釁滋事罪的認定規律|法納刑辯
0~12個月嬰兒的智力運動發育規律及早期教育重點

TAG:生命 | 輪迴 | 因果 | 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