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布施的疑惑

關於布施的疑惑(布施妻子與燃指供佛)頂禮大恩上師索達吉堪布!

頂禮幫助堪布弘法利生的輔導員!

尊敬的輔導員法師,您好!

我是一名身在美國的三寶弟ZI,一直以來,對法王如意寶,對諸位與我們漢人有極大恩德的大恩堪布以及對聖地喇榮五明佛學院有極大的信心和嚮往。摯誠地隨喜在上師身邊精進聞思修的所有四眾弟ZI!

我和我媽媽現在正在聽大恩堪布講解的<<入行論>>,已經聽到第七品107課。我有一個關於布施的困惑,煩請法師答疑。

我們家有時會收到各種慈善機構的來信,要求捐錢。剛開始時(大約在兩年前),我收到這些信時,心裡想:無等導師釋迦佛在因地時修布施,從不拒絕他人的要求,我也應該向佛往昔修菩薩道時學習,凡是給我寫信,與我有緣,我就應該回信捐款,並為他們迴向無上菩提。於是我就每信必回。剛開始是一個月不到十封信,後來,由於許多慈善機構相互交流捐款人的地址姓名,給我寄信要捐款的團體越來越多,一個月下來,要捐款的信就有四五十封或更多。這裡面有救助各種疾病的團體,有幫助退伍軍人受傷老兵的團體,有許多動物保護團體,有許多基督教,天主教團體等等,不一而足。

在一段時間裡,我仍盡量逐一回復,但這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的信,讓我應接不暇,以至於讓我產生了煩惱。第一,為了要回信,佔去了我許多寶貴的業餘時間,要知道,我很珍視下班後和周末的業餘時間,用來聞思修堪布的珍貴教授,有時一處理這些信件,就要好幾小時或大半天,我真是好心疼這寶貴的時光。其次,說實在的,憑我現有的收入,也無法滿足所有要求捐款的機構。

我現在只好從這些信件中,找出一些我所認為最需要幫助的慈善團體,爭取長期支持。對於其他的團體,雖然從他們的來信敘述中看出,也很可憐,但我只好作罷。我將布施的善根迴向給得到我布施的以及未得到我布施的所有人,願以此善根,將來饒益所有的有情離苦得樂,成就佛道。

請問法師,我這樣做對嗎?對於沒有捐錢滿足彼願的眾生,可以以迴向代替嗎?我這樣選擇性地布施,是否與最初的發心相違背呢?這樣做,會不會違犯菩薩的戒律呢?

敬請法師給予答覆。扎西德勒!

輔導員A法師回答:

隨喜讚歎您的發心和善行!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益西上師著)中說:「 聖者洛欽大譯師以菩薩的不同根器,將菩薩學處分為三種:

一、無論在家或出家,上根者的學處是在《虛空藏經》與《集學論》中所講的十八條(或十四條),此屬於利根者不共同的學處,如果違犯其中的一條,就犯菩薩根本罪。

二、無論在家或出家,中根者的學處是自贊毀他、慳吝財法、嗔不受悔、謗亂正法四種根本罪。

三、無論在家或出家,下根者的學處只有一個,即《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中所述,「不舍願菩提心。」

從以上菩薩戒的內容看,如果不具滿足眾生所願的能力,而非出於慳吝不布施,則不會違反菩薩戒。對於沒有捐錢滿足彼願的眾生,可以以迴向代替。

大恩上師最近正講解的《現觀莊嚴論總義》中,恰巧涉及了行持真正的偉大行為所需要的四個條件,閱讀以下的內容,有助於幫助我們了解「真正的六度」:

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總義》中說:「在資糧道與加行道期間所修學的布施等修鍊自心的積累資糧,只不過是令甚深見解在自相續中生起的因法,而並不是在行持菩薩佛子們的廣大行為,所以這一切談不上是真正的六度。因為在這當中,既不具備無分別智慧,也沒有消除(各度分別)的違品,還沒有依靠前者而圓滿達成眾生的願望,更沒有隨應根基而(將眾生)安置於三種菩提果位中人中一種果位,所以,連四種法相中的一種都沒有具備。」

這四種法相是:

(1)既不具備無分別智慧:一地菩薩在入定無分別智慧中現見法界真實義,證悟四種平等,了知利他就是自利,泯滅了自利與他利的差別。資糧道和加行道的勝解行位的凡夫菩薩雖然發了世俗菩提心,但未獲得勝義菩提心,未能證悟自他平等。

(2)也沒有消除(各度分別)的違品:布施的違品是慳吝,一地以上的菩薩對財物資具受用沒有絲毫的貪心,凡夫則如大恩上師所說:遇到乞丐,一元找不到,在很不滿意的情況下,把五元錢給乞丐。

(3)還沒有依靠前者而圓滿達成眾生的願望:如釋迦牟尼佛因地時,將頭目腦髓,妻子兒女全部布施給眾生,圓滿希求者的一切所願。資糧道加行道的凡夫菩薩尚未證悟二無我空性,未斷人我和法我的執著,無法布施頭目腦髓妻子兒女達成希求者的一切所願。

(4)更沒有隨應根基而(將眾生)安置於三種菩提果位中任一種果位。自己尚在輪迴中,不能將眾生安置在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三菩提果位中任一種果位。

所以,華智仁波切又說:「作為尚未現見見道法性,尚未修持修道等持的補特伽羅,不要說獲證不可思議行跡的諸大菩薩的偉大行為,哪怕僅僅修學真正的大乘道六般若蜜多,也是無能為力的。」

對於佛陀在因地布施妻子應該怎麼看?

您的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去理解:

1.大乘的一切修行都歸結為斷除我執。

《入行論》中說:「 舍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死時既須舍,何若生盡舍」。大乘的一切修行都歸結為斷除我執,我執包括人我執和法我執,而人我執引發的煩惱障是障礙我們從三界中獲得解脫的因,它包括了我和我所的執著,我們對妻子兒女的執著就是我所執。我們的所有痛苦,災難,一切的不幸都是由我執產生,它是我們唯一的敵人。布施度「依舍心究竟圓滿」。

2。何者應舍何者不應舍?

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對應舍不應舍之物做了解釋:

「謂由施此物,能令現前離惡趣因,引生樂受,究竟利益,能令斷惡或立善處,又於現前雖無安樂,然於究竟能生義利,是則菩薩當施於他。若由施此,現生逼惱後亦無義,或雖現樂於後有害,不應施他。」

「論中說:如果由布施此物能讓對方暫時遠離惡趣之因,引生樂受,究竟也有利益,即能令他斷惡或將他立於善處,或者暫時雖然不能引生安樂,但究竟能產生利益,這二種情況下,菩薩都應當對他布施。如果由布施此物,暫時會產生逼惱,往後也沒有義利,或者暫時能為他引生安樂,但將來對他有損害,則都不應對他布施。

因此,菩薩並非絲毫不加以鑒別,就將一切內外施物都布施眾生。菩薩應以『能否究竟利益眾生』為標準,而對種種內外布施物安立應施和不應施的差別。《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3. 妻子兒女是否屬於應舍之範疇?

應舍不應舍又從內物和外物兩個方面分析。內物中,就時間方面不應舍的道理,宗大師說:「如施肉等,此雖將身已施有情,然於非時,惟應遮止不令現行。若不爾者,能使菩薩厭諸有情,由此失壞菩提心種,故即失壞極大果聚。」妻子兒女雖屬於外物,但從時間方面不應舍的道理同於此理。對凡夫言,其俱生我和我所的執著根深蒂固,悲心尚未達到清凈的階段,若非時布施妻子兒女,如同非時施身肉,會產生極大後悔,並厭離有情,失壞菩提心種。

不舍外物的道理也分了五個方面來宣說,其中「就施物門不應施捨」中宗大師說:「若自父母,有蟲飲食,妻子奴等未正曉諭,雖正曉諭若不信解。」

「就所施無方面不應舍的情況,譬如:自己的父母,有蟲的飲食不應施捨;或者妻子兒女、奴僕等如果未曾善加開導,讓他們了解,或者雖已正言開導但他們不信解,也不應施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益西堪布講解)」

4. 《白蓮花論》中義成王子按《中觀寶鬘論》中所說,乃為最後有菩薩,《白蓮花論》中,義成王子欲布施其妻時,「義成妻子聽罷頓時倒地痛哭,義成便善言勸解道:『你勿哭泣,難道你已忘記我們前世發願之經歷?你過去於燃燈佛出世時所發誓願尚能憶否……曼德聽完此番話後,自然以清凈心回憶起過去發願經歷,她立即隨喜,並希望王子發願圓滿。」

又,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發下五百大願後,「山上天女帝巴歌喜嘎則說:『願我生生世世能為你妻,並最終蒙你賜予得無上菩提之授記。』……有一貧者名為能畏則于海塵婆羅門前說道:『大婆羅門,我亦欲為你修行之同伴。無數劫後你得菩提果時,願我能成為你之親友。願我能經常到你面前乞討,乞討卧具、墊子、衣服、大象、城市、房屋、大城市,以及你之兒女、血肉、身、首等等,願我能成為你行布施波羅蜜多之對境,亦為其餘五度之對境。你如是在行菩提道過程中,願我永為你行六波羅蜜之對境。你得菩提時,願我能於你教法下得聲聞果位,並能守持八萬法蘊,且能對人宣說。願我最終能蒙你賜予得無上菩提之授記。」

從以上引文中我們可以了知,向大菩薩索取妻子兒女之人,大菩薩所布施之妻子兒女,以及菩薩之布施,能使能施所施及求施者瞬間圓滿無數大劫的資糧。

僧崖法師為何要示現自焚呢?焚身供佛,這樣算不算自殺?這樣示現是為了用自焚時顯現的瑞相度化眾生嗎

輔導員A法師回答:

1、減少我執

《入行論講記》云:

我們應將身體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有我執,這種我執一定要徹底斷除,如果沒有斷除的話,始終都會依靠「自己」而造業。是不是諸佛菩薩特別需要這個身體呢?不是這樣的。而是向殊勝的對境供養身體,能夠減少我們相續中的我執,我執少了,利益眾生、發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

2、供養諸佛

《入行論》云:「願以吾身心,恆獻佛佛子,懇請哀納受,我願為尊仆。」

《入行論講記》云:供養自己的身體,這在很多佛經中都有記載,十方諸佛菩薩對此非常讚歎,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對這樣的善舉也竭力推崇、勵力實踐。供養身體,從象徵性的角度來講,可以指漢傳佛教中的「燃指供佛」。

3、滅除惡業

《楞嚴經》第六卷中講:如果有能力的話,在如來的身相前燒燃身體、燃指、燒戒疤,「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可見,燃指供佛、供養身體的這種人,佛陀說,無始以來他所欠下的一切罪業,在一個時間內果報全部感受完畢。

4、度化眾生

《藏傳凈土法》云:僧崖說:「我的肉身會壞,心臟不會壞。」在焚身時,出現了很多稀有的瑞相,最後僧崖全身都被燒成灰燼,但心臟一點都沒被燒壞。

5、代眾受苦

《藏傳凈土法》云:焚身前,曾有人問他:「你是佛菩薩的化身嗎?」僧崖說:「我是凡夫,誓入地獄,代苦眾生,願令成佛。」

又慈城羅珠堪布在《慧燈之光》中說,藏傳佛教有些成就者以慘烈的死亡方式代受眾生的瘟役、災難等痛苦。

此中之密義非觀現世量的對境,就觀現世量而言,只能看到此生某個時刻的某種顯現,不了知顯現之因與顯現之果。而菩薩降生某處,示現某種形象,行持某種行為,非無緣無故,乃觀三世之因緣及與彼有緣的眾生之意樂根基。

故此等密義,我等眾生需要通過聞思修,以清凈觀深信佛之密義,除利益眾生,無他。

在八十四大成就者的傳記中,有一位成就者被囑咐來到一座城市,做一個妓女的僕人。其實這位妓女是一位大菩薩,以其不可思議的顯現和密義,令與其有緣的諸多眾生來到彼處,並讓這些眾生獲得了不可思議的解脫。

現實中的顯現,如同月亮與河水相遇,因緣聚合之時,什麼都會顯現。

月亮和河水的聚合是我們能夠觀察到的,但眾生的顯現背後的因緣卻非我們觀現世量之對境。無論顯現是多麼地不可理喻,均有其深刻的背景與業因果的不可思議處。

而且顯現本身無有絲毫自性,隨著因緣的變化而遷變其形。當我們的心黏著某個顯現之時,只是我們對心的自現的一種實執。如果了知現而無有自性,則隨其剎那剎那遷流之現,不粘附於其任何一個剎那,了知均為因緣聚合之幻化。

雖空而因果無欺,雖因果無欺而諸法又空,雖然我們不知背後之因緣,但也不會困惑,而是不禁心生大悲與對佛菩薩的皈依及信心。

與此同時,又有誰能了知此面前的顯現的眾生不是佛菩薩之幻化游舞呢,佛菩薩無所不現啊。即使是具縛凡夫,有朝一日,因緣成熟,幡然改過,重新做人,誰能知道不超過我等輪迴久蹉跎的老眾生呢。眾生的根基唯有佛與佛陀方可了知啊。關於布施的分別心問題 佛教是一種沒有公認權威經典的宗教,所以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特別多,因為每個人對某一事物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說布施,作為佛教所強調的行為——布施,就有種種不同的觀點。

現在有些人強調:佛法是強調沒有分別心的,所以,在布施上也不能有分別心,在布施的時候,不能選擇,不能比較!

這種說法對嗎?當然不對,很多佛經裡面明明講得很清楚,布施是必須要有分別的。佛教裡面既然強調布施是「種福田」,那麼田地的肥沃與否,種田的方法,又怎麼可能不影響到產量呢?

如《四十二章經》裡面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千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分明是強調布施的對象修為越高,則布施的功德果報就越大!

再如現在普遍流行的《地藏經》,第十品的名稱就叫作《校量布施功德緣品》,「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功德,有輕有重」,然後就開始分析什麼樣的布施功能比較大。總的來說,是布施給越需要的地方,則功德越大。——這也是符合「錦上添花,何如雪中送炭」的道理的。《地藏經》這一品的說法,分明在說明布施時是要進行分析的,沒有說布施不能分別的道理。

當代的慧律法師,在其《金剛經講記》第128-129頁講得很全面。他說,布施不能有執著心,不能老是想著布施能夠有什麼功德。但是:「不過,你布施要對,不要被詐財啊!有的人講:真布施不怕假和尚,不!不!,這一句話絕對要改過來,真布施一定要怕假和尚,你布施正法的法師,他拿來弘法,利益無量無邊眾生。你要布施假和尚,拿出喝酒、吃肉、玩女人,完蛋了!你幫他造業了。……所謂的真布施,就是要用智慧布施。……」

也就是說,布施是要有智慧的!以為自己有錢,布施給誰都行,都可以給自己增長功德,這種錯誤的觀念是要改一改了!

大布施、小布施

  這是一則老人們傳下來的關於佛教布施的故事。    說是有一位小夥子,去給當地一位富人家幹活,按最初的約定,工錢在小夥子不願意再乾的時候一次性結算,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十個年頭過去了,當年的小青年已經到了取妻安家的年齡了,小夥子盤算著自己今後的生活,感覺應該成家立業,就向東家提出,把自己十年來的工錢結算一下,好讓自己置幾畝田產,賴以安身立命。誰知這家富人為富不仁,一次要付那麼多工錢,心裡起了歹意,想賴掉小伙的工錢,說道你十年來吃我家,用我家的,如此等等,三算兩算,十年工錢最後只能折算一小罐菜籽油,小夥子氣恨不過,天下竟然有這樣心黑的人,人家財大氣粗,惡霸一方,只好忍氣吞聲,心裡一時氣憤難奈,想到十年起早貪黑,給人幹活,只有這麼一小罐菜籽油,如何是好,這時從不遠處寺廟傳來了洪亮的鐘聲,小伙心想,自己辛辛苦苦十年光陰,就這麼一點油,能幹個什麼呀,還不如布施給寺廟,供養給僧人,做一點善事,主意已定,小伙提著那一小罐油,離開了富人家。    話說這天晚上,寺廟主持入睡後,突然佛祖託夢,說明天早晨某時某刻有施主要供奉大布施,讓寺院打開中門,僧人列隊,寺廟主持親自以最高佛教禮儀隆重迎接。主持突然從夢中驚醒,心想是怎樣的施主,佛祖如此託夢,不敢怠慢,第二天時辰已到,主持令僧人打開寺廟中門,自己親自恭候接迎,這時只見一個小伙神情疲憊,衣衫襤褸,手提一小油罐迎寺廟而來,主持見狀,心中大吃一驚,不知佛祖為什麼會如此託夢,一時感到疑惑不解,話說該寺廟院庭有一口水井,又名「功德井」,據說辯因果,知來生,主持只好讓施主親自到水井旁去照看,小伙朝井內觀望,只見水裡有一頂轎子,清晰可見,主持問,阿彌陀佛,施主,您可看見了什麼?小伙答到,井內有一頂轎子,主持忽然明白了,說道:哦,施主來生就是這頂轎子的主人了。    小伙一小罐菜籽油的布施功德,修得富貴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十里八村,一小罐菜籽油就有如此大的功德,這個消息也傳到了那個富人的耳朵里,心想一小罐油布施都能修那樣的功德,咱給廟裡布施八大缸菜籽油,還不修個天大的公德,主意已定,吩咐下去,準備八大缸油,明天去寺廟上布施。    這天晚上,主持入睡後,佛祖又託夢,說明天早晨某時某刻有施主要供奉一個小布施,只開寺廟後院小門,不必恭迎,隨緣就行,主持心裡納悶,佛祖這般託夢,一定有其道理,第二天時辰已到,只見一隊人馬,抬著大缸,浩浩蕩蕩,奔寺廟而來,只見寺廟大門緊閉,這時富人心裡極為不爽,心想我來上這麼大的布施,遭此禮遇,高聲喊道:快快打開寺廟大門,讓你家主持前來迎接,這時僧人答道,主持已經吩咐,你們只能從後院偏門入內,富人無奈,只好將八大缸油從小門抬進,這時富人直奔「功德井」,想看個究竟,不看則已,一看下了一大跳,只見井內有一頭爛了脊樑的驢,這時,主持問道:施主,你可看到了什麼,富人答,我上了八大缸油布施,為啥井內只有一頭爛脊樑的老驢,這時主持雙手合十,緩緩說道:阿彌陀佛,看來施主來生只有變驢還債的因緣了。

關於「布施與回報」的宇宙法則 關於布施的問題,各種文章討論已經夠多的了。但是,在我和很多人交往的過程中,我發現在如何實施這些法則的細節上經常有不少的誤解。

一般的說法是:你布施得越多,獲得的回報也越多,正如俗話所說的「有耕耘就有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說法本身並沒有錯,但我認為,有關這個奇妙法則的誤解可被該法則的一個簡單推論所清除;這個簡單的推論就是:關鍵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你為什麼去做。你的意圖和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這意味著你應該以「布施的快樂」為你布施的動機。反過來說,如果你期待著「獲得」,你就破壞了布施的動機——宇宙可不是那麼容易被欺騙的。

以期待「獲得」的心理去布施,這本身就是「貧乏」的表現,它向宇宙發出這樣的信息:「我需要『獲得』,因為我擁有的太少」。你的這個信念會很快得到確認——貧乏的能量震動只會吸引更多的「貧乏」。

譯者附註:「貧乏的意識會展現(manifest)貧乏的現實;富足的意識會展現富足的現實」,這是典型的「吸引力原理(Law Of Attraction)」的結論。關於 Law of Attraction,西方有非常多的著作。我認為,這實際上是《華嚴經》「萬法唯心」的一個簡單推論。

這才是真正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我知道有不少人在布施的時候很不情願,或在奉獻了自己的時間或金錢後感到貧乏。如果你是出於不得已的「義務」而布施,或者將布施看成一種「犧牲」,你深層的感覺其實就是「貧乏」。以「慷慨」的面具裝扮貧乏的感覺,最終只能導致失望 —— 因為,在因果關係中,「果」的關鍵在於你做事的動機(「因」)。

不要將布施看成一種可以獲得回報的投資,那隻會浪費你的時間——上帝不是一隻你可以在納斯達克股市上進行交易的股票(代碼為GODD,呵呵)。「如果我布施,我最好能得到回報或什麼的」——這種想法根源於「我很貧乏/貧窮」。

作者評議:對於一個剛剛接觸布施理念的「初學者」來說,將「布施」作為一種「投資」也是可以的,畢竟,這可以給他以布施的動力。但是,一定要以愉悅、美好的心去布施。

有些人懷著隱晦的動機去布施,而另外還有些人則根本不去布施;他們是這樣想的:「我布施不起」。Henry Ford 經常說,有這樣兩種人 —— 一種認為他們能行,另一種認為自己不行;他們都是正確的。你的信念每時每刻都在創造著你的現實世界。

上面說的都是關於布施的「不要」的部分;那「應該」怎麼做呢?

以我個人的經驗,我建議:等待和生活合拍的時候。我們都有情緒的波動,有時候我們會感覺良好,有時候又會心情很糟。當你感覺很好的時候,抓住這個機會,分享那本來就屬於你的富足——布施。

要常懷感恩之心,感激你眼前的一切,這樣你就會更易於和別人分享你目前的好運。這時你就會體會到,「美好」裡面還會有更好的來到。

我第一次真正的布施的經理(起碼在我記憶中如此)發生在幾年前我癌症複發的時候。當我從最初得知診斷結果的震驚中恢復後,我的心靈開始覺醒,並開始清點我所已有的福祉。

經過幾個月的化療後,我得以在聖誕節去紐約遊玩,因為我的醫生認為,給我一個小小的假期,讓我從化療中解放出來幾個星期,輕鬆的玩玩,對我更有好處。紐約城的聖誕燈光、冬天清新的冷風、以及我現在還活著這個事實,都讓我情緒很好。我感到充足和感激。

在一次和妻子、兄弟一起去晚餐的路上,餐館外的一個流浪漢向我祈求能否給他一個美元。我當時的情緒很好,因此我給了他20美元。這個舉動讓我感覺很好;讓我感覺更好的是:我使他的今天成為好運的一天。對我來說,一個重要的細節是:我是在等候我的妻子和兄弟進餐館的時候給他錢的;我不想讓任何人知道這件事,也不想給任何人機會來質疑我的行為(畢竟我的收入有限,而且還是在重病治療當中)。如果我還需要向任何人解釋或辯解,我就會喪失布施的喜悅和樂趣。

雖然在當時,我不知道未來將會是怎樣,但那一時刻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完美的。我感覺很好,不想讓任何人破壞這個感覺——如果有人來和我理論我的行為是否明智,我的情緒就會完全的被破壞了。看來,等待一個沒有人看見的機會去布施,是布施最好的方式。

這時一個雙贏的形勢。那位流浪漢感覺很好,這種情緒至少會持續到晚上。這是我的秘密。我感到富足,並使那位流浪漢也感到富足,因為他得到了20倍於他的所求。幾乎是偶然的,在那一刻我和生命的潮流合拍了,那是一個布施的絕妙機會。

過了幾個月,我原本以為不可能有變化的疾患補償金莫名其妙地增加了20%。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也沒有問。

我那時還不懂什麼「布施/回報」法則;我只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衝動走而已。後來當我開始學習精神領域的有關知識的時候,我才了解到這個原則。結合我新學到的道理,我認真地反思了這件事情,才看到其中的隱含的微妙因果聯繫。

對我來說,這個原則最重要的、而且反覆被證明如此的一點就是:布施的動因比布施的行為本身起著更為關鍵作用。如果某天你的運氣不好,或者情緒很差,就不要選擇這樣的日子去布施。上帝那裡沒有額外的財富點數,在這種情況下對你或別人都不會有太多的益處。

譯者附記:我對此有一些補充的看法,請看本章最後的 感想。

相反的,應該等一等,等到你感覺陽光燦爛的那些日子,選擇你心情愉快的時機,讓自己進入狀態,愉悅的布施,然後靜心觀察那美妙的結果以萬古不易的規律向你走來。而如果你還在費心算計你的錢數,還要思前顧後的考慮別人的看法,那就乾脆別布施了,因為布施的美感已經被你弄丟了。

要等待你重新置身於宇宙富足繁榮的大潮中時候,並根據你最初的那一瞬間的靈性衝動決定你布施的錢數;決不能因為布施而感覺自己的錢包或銀行賬號中少了那麼點錢——不要有「貧窮」的意識。

這個宇宙規律理解起來並不困難,但想真正掌握可能需要畢生的時間。從現在起你就可以不斷的實踐,並在這樣的實踐中獲得樂趣。去作吧,你自己的經驗就是最好的裁判。

譯者感想:作為一個技巧,作者的這個忠告是很有用的,因為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帶著一個壞心情去布施,確實不是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能夠從一個更高的立場去看問題,知道自己目前所有的不完美正是因為自己過往行為過失導致的,而彌補這些過失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布施,那你反而能獲得愉快布施的動力,從而將這些「不好」的日子變成「最好」的日子,那麼在這些日子裡去布施,對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會更為巨大和顯著呢

深信最實在的真理──因果放大深信最實在的真理──因果  經云:「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的一生,皆離不開「因緣果報」的原則。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即最顯明的因果道理。由此可知,什麼樣的因地,就有什麼樣的果報,行善感善報,造惡招惡果,此為真實不虛的事實。因此,用「因果」觀念,來看待所遭遇的天災人禍,就會知道:仇恨怨惱是因,戰爭流離是果;心中貪嗔痴三毒是因,水火風災是果……所謂「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業報必須親自承當,無人可以代償,即使現在暫時逃過,以後仍要受報。而佛陀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中曾提到:天地間的「七災」苦報,是來自於人民不孝父母、不尊師長、不敬三寶……等惡因;由此可知,「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命運果報的好壞,即如《達磨二入四行觀》所云:「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一切都操縱在自己的因地,絕非由「老天爺」所主宰!因此,在了解因果始末後,就能明白「怨天」、「尤人」是無益之舉,而且更能明確地掌握努力方向:慚愧懺悔過去因地、理智承擔現在果報、修善斷惡種現在因──業消福至,便感光明無礙之果報。

智慧光明看人生──正思惟  《達磨二入四行觀》云:「功德黑暗,常相隨逐。」因為這是個「相對」的世界,有功德,就有災障;有光明,就有黑暗;所以佛陀教導弟子:要學習「正思惟」!也就是從正向、光明面去思考,唯有如此,方能「化煩惱為菩提」。  古今名人之所以成就不凡,是因為有一顆樂觀光明的心。海倫凱勒曾說:「只要我面向陽光,黑暗就在我背後。」梭羅也講:「所有的不幸,都是走向未來的墊腳石。」而徐志摩也說:「災難的結果,壓倒了你的意志與勇敢,那才是真的災難,因為你更沒有翻身的希望。」其實,世間沒有一件事是絕對的好,也沒有一件事是絕對的壞,事情的好壞,端看從什麼角度去賦予其價值?如果習慣從負面去思考,我們的人生必定處處不如意;相反地,若能進行正向思惟、朝光明面思考,即使是別人眼中的倒楣事,我們也能從另一角度看到其中的光明。  一場南亞海嘯,破壞了人們以血汗構築而成的家園,受影響災民超過百萬,但卻也引發不少人對生命的珍重與省思。面對殘破的家園及罹難的家人,有的人抱持消極的態度,怨怪蒼天無情,因為覺得自己一無所有,於是絕望地想結束生命,沒有繼續活著的動力及勇氣。有的人則抱持樂觀的態度,覺得家園垮了沒關係,只要還有「一口呼吸」,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而家人的罹難,反而更堅定了自己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的勇氣,乃至「化悲憤為力量」,全心全意投入救災助人的菩薩行旅。由此可知,在同樣的遭遇中,因為兩極的心念,導致不同的人生。因此,面對災變,應當如《達磨二入四行觀》所云:「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無怨無悔地面對生命中的波盪,相信「消災增福慧」的道理,時時朝光明面去思惟,如此便能撥去遮日的黑霧,使人生顯得愈來愈光明、燦爛。

結語——光明自在的人生  民國初期高僧──虛雲老和尚,一生受盡九磨十難,秉持著「消一分業障,便增一分福慧」的信念,憑靠著對佛法堅強的信心,面對一切磨難。不但不怨不悔也不恨,反以一顆慚愧柔軟的心直下承當,最後不但感化了迫害他的惡徒,更成就了他德高望重的修行。音樂才子貝多芬在他耳聾之際,堅強地告訴自己:「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最後竟成為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我們不可能期待人生永遠平坦順遂,對於無常逆境,也不能只是聽天由命,消極悲觀;我們應當覺悟無常,深信因果,修鍊心性,以光明積極的心為腳足,勇敢堅強地邁出恐懼,化解陰霾,走出一條光明自在的人生,且讓這顆真常不變的心,伴我們安然走過生命中難以承受的變動與無常 相信輪迴的存在,可從二方面:1.親自見到輪迴:這種情況只有佛能見。2.依理由證成(未必親自見到):譬如見有煙必知有火,這是大家所公認無法推翻的。同樣的,依理由也可以證明輪迴是存在。

不相信輪迴的人,所依據的理由有二:1.因為沒有看到,所以輪迴不存在。2.以物質為主,心為副,即是心由物質而生。

第一點,因為沒有看到,所以輪迴不存在。這個理由是不合理的。因為沒有看到的事情,不一定不存在。譬如你未曾見過你的高曾祖父,但不代表高曾祖父他不曾存在過。又,你所看到的也不一定存在,譬如同樣一座山,昨天所看到的和今天所看到的,你會認為它是一樣的,但是佛法認為它是剎那生、剎那滅,你今天所見的山和昨天所見的並不相同。(近代科學上也說物質是隨時在變化。)

第二點,以物質為主,心為副,即是心由物質而生。譬如以現在的科學來講,精神是依大腦的細胞而生,此論點就是心由物質而生。若以這個概念來說,人死之後,身體腐爛,心亦應隨之而滅。此一論點等同順世外道。順世外道說,心以三種譬喻的方式依存於身體:1、如醉力依於酒(無酒一定無醉力);2、燈光依於燈(無燈必定無光);3、壁畫依於牆(無牆決定無壁畫)。所以,這依佛教的觀點來看,是不合理的。

假若物質為主,心為副是正確的話,那麼聰明的父母親,所生的兒女一定聰明;英俊的父親、漂亮的母親,所生的兒女也一定英俊、漂亮。但是以我們所見實際的狀況,並非一定如此。反之,假若以心為主,物質為副,以上不合理的狀況便不會出現。如剛才所舉的例子:父母各方面的條件都非常圓滿,所生的孩子並不如同他的父母的這種狀況,除了以佛教所說的「業」來解釋之外,沒有更合理的答案了。何謂業呢?即心所造作。

如何來證明過去、現在、未來,心的「相續」呢?我們可以從反面來說明,即是,心若是不能相續,早上的我和下午的我,就應該如同桌子和汽車一樣不同體(即二者是不相干的各體),若是如此,早上為我兒,或為我的父母,到了下午就不是我兒,或我的父母了,這情況在世間上任誰也不會承認的。又早上的我,及下午的我,也不是一。假若是一,那早上的我若快樂,那下午也一定要快樂才對,因為是一。但事實並非如此。因此,你必需承認早上的我到下午的我,其間定有「續流」。

故在佛學的理論上,不論是物質或是心,第一剎那與第二剎那絕對不是一,也不是異,但定有其續流。由此可推知:此刻的心一定來自於前一刻,前一刻又來自於更前一刻,如此往上推理,即可以成立這一世的心,乃至前一世的續流,而這一世的心,又可相續至未來世,因此,輪迴便成立。

如此,亦可成立種如是業因,感得如是果。當下所種的善因,將來必定感得樂果,種的若是惡因,將來也必定感得苦果。反之,假若善因不感樂果,或是惡因不感苦果,則天下就大亂了。又,自己所種的善因,一定會在自己的相續中感得樂果,自己所種的惡因,也必定會在自己的相續中感得苦果。假若緣起因不是如此,那就是「由他生」,若「由他生」可以成立,他人吃飯,我應該會飽,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所以,當你了解佛法所說的緣起法之後,你就會很精進修行造善業,一點惡業都不敢造。即使無意中所造,也會很努力去懺悔。

人類的需要,除了物質食糧以外,還要精神食糧;而在許多精神食糧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糧;一個學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處;現在我想提出學佛的很多好處中比較淺顯的三點好處來談談:

(一)認識人生——人從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幾十年,到底是為什麼忙?如果說是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有了錢,才能解決生活的問題,那麼衣食住行的生活問題解決了以後,應該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會更加忙,因為這個時候,他的生活又有進一步的要求了,衣的質料要講究美好時髦,食的東西要講究美味可口,住的房屋要講究堂皇華麗,坐的汽車要講究新型舒服;等到一切都得到了,還是不能滿足;因為美中還有更美的,好中還有更好的,時髦中還有更時髦的,華麗中還有更華麗的,新型中還有更新型的,舒服中還有更舒服的;人生也就因為這樣,貪慾沒有止境,追求也沒有止境了;不但衣食住行這樣,財富、名譽、權力、地位也是這樣,終日追求,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認識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諦,使人獲得內心的滿足與安樂,把人生從煩惱的此岸,運載到安樂的彼岸。

(二)凈化人生——因為現代的科學昌明,工藝發達,工廠到處設立,造成了空氣污染,影響到人類身體的健康,這是稍有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的;但是,人類內心的煩惱污染,實在是時時刻刻都在嚴重地影響人類心靈的安寧,可是沒有研究佛法的人,卻很少知道的。煩惱到底有幾多種呢?佛經上說:人類內心的煩惱,共有八萬四千種之多,所以佛陀也就開示了八萬四千種的法門,來對治那八萬四千種煩惱;所謂「佛說種種法,為治種種心。」心,就是指我們心中的煩惱。

充滿著煩惱的人生,是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所以必需要改造。但是要怎麼樣去改造呢?就是要把它凈化。我們學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來洗滌我們內心的垢穢,等到我們內心的惱煩垢穢清除了,那麼,我們那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造成清凈的、圓滿的、快樂的、理想的人生了。

(三)莊嚴人生——莊嚴是佛教用來形容美好的詞句,莊嚴人生,也可以說就是美化人生。一般來說,美可分為形相美和內在美,形相美屬於外表,內在美則指人的德性。單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沒有內在的德性,這還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以外,必須充實內心的德性美;內外俱美,才可以稱為莊嚴的人生;而莊嚴的人生,才是快樂、幸福、完美的人生。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學佛的人,必須實踐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的道德行為,來培養與充實內心的德性,以莊嚴人生。

佛法是指導人生、激勵人生、鼓舞人生的;學佛除了可以認識人生、凈化人生和莊嚴人生以外,還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為美滿的人生;從迷夢的人生,演變為覺悟的人生;由生死的人生,進化為解脫的人生,由凡情的人生,升華為聖智的人生。總而言之,學佛的好處:是說不盡的。希望大家不要猶豫,趕快一齊來學佛


推薦閱讀:

關於你
關於達爾蚊富二代
關於風水術語
關於獸曆紀年法
關於楊廣

TAG: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