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簡介—— 做過電台主持,電視記者 現在經營小生意 ——精彩言論—— ·許多美國人以到過中國為榮,以會說中國話為榮,以娶中國妻為榮。也有很多生在美國的華裔後代,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 ·一位來訪的朋友說過一句話,她說:美國人認為的成功,不是發財,不是做官,而是打不倒。
主 持 人:王賀南 受訪嘉賓:于海藝 博聯社: 五湖四海,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我們博聯社的博友。本期博聯訪談,我們請來了定居美國10年的于海藝博友,和我們聊聊美國,聊聊她的美國生活,聊聊美國,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說道美國,就會讓人想起一個詞「美國夢」,每一個移居美國的人,都懷揣著一個「美國夢」。那您的「美國夢」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于海藝:在世界舞台上,美國是個主角兒。人們對她的樣貌,性情,特徵都很熟悉了。她的巨大,強大,偉大,媒體津津樂道,百姓耳熟能詳。如果讓我說美國,我願意站在生活的角度,從細微的地方出發,用我的觀察,描述我所體驗的美國。也許這樣能使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在大洋那邊的中國人民看來更具魅力和親切感。 我之來美,是偶然也是必然,是秘密,也是傳奇。用朋友的話來說,我不適合在中國生活。那麼,就讓我尋找一個適合我生活的地方吧。日本,巴西,加拿大,都曾在我身邊出現過。感謝上帝,他讓我不為所動,堅定地等待,直到引領我來到新世界。 美國是個偉大的國家,正如世界人民所認識,中國人民所嚮往的,她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國家。1998年5月,我第一次訪問美國,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留下來。當我不得不回去的時候,心底有句話我還記得:美國好,但不是我的。現在,當然,她也是我的。她以寬廣溫厚的胸懷接納我,收留我,幫助我,施愛與我,她是我再生的母親。 博聯社: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您所居住的內華達州雷諾市,這座城市有怎樣的魅力,讓您一住就是10年? 于海藝:兩次來美,我投奔的是同一座城市——內華達州雷諾市。這是一個美麗的城市,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小城市」。在這裡住了十年,已經被我視為第二故鄉。 內華達州位於美國西部,塞拉內華達山脈,號稱「銀州」。1864年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第36個州,與別稱「金州」的加利福尼亞毗鄰。從我家到加州邊境只需開車30分鐘。這個州位於沙漠,半乾旱地區,海拔很高。自然景觀雄渾,粗獷,遼闊,與我國的青海省相似。最著名的地方就是賭城拉斯維加斯,那是荒涼沙漠上建造起來的人間奇蹟。雷諾算是本州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個賭城,但規模與氣派比起拉斯維加斯相差很遠。 可是我喜歡這個鬧中取靜的小城市。她依山靠水,風景優美,四季分明。尤其季節上與我在中國北方的家鄉很接近,也是春天奇短,冬天漫長,夏天炎熱。但我最愛她的是,夏天再熱,到了夜裡也需要一條薄被。不像拉斯維加斯,夏天又熱又悶,深夜都在烤爐里。(參看博文《我的小城我的家》)
以往很多年,雷諾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是一個娛樂旅遊城市。有一個住在矽谷的上海朋友曾經告訴我,他來美國後的第一個周末,就是在雷諾度過的。因為那時候北加州沒有賭場,從中國來的人要開眼界,嘗洋葷,頭一個選擇就是到雷諾賭一把,過過癮。 經濟危機以前的小城非常繁榮興旺,每到周五,旅館就住滿了,逢到節日更是一床難求。停車場一層一層,看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車都是加州牌照。一位去過澳門的朋友說,如果說澳門的娛樂程度是大拇哥,那雷諾就是個巨人的大拇哥。我家先生也有過這樣的感受,在這兒安家居住了好久,還感覺自己是個過客,好像到這裡來就是來玩的,而到了舊金山才有家的感覺。 實際上,近年雷諾已經從單純的旅遊娛樂城市,成功向高科技方向轉型了。許多高科技公司在2003到2008年之間,從物業昂貴的加州搬到內華達。公司多把辦公樓蓋在郊區,而僱員多半把房子買在雷諾。兩條高速公路,橫貫美國東西的80號,和南北方向直抵加拿大的395號,把雷諾的交通帶活。 有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同事告訴我,她八九歲的時候,這裡的高速公路從來不堵車,住家附近都是曠野,沒有沃爾瑪(Walmart),沒有梅西(Macy』s),沒有好事多(Costco)。近年不但商業繁榮發達,人口增長也驚人,有一年,大約是2005年,短短兩個月之內,就有四五萬人從加州搬過來。目前人口大約接近三十萬。包括與雷諾堪稱雙城的斯巴克斯城。那也是一個新興的小城鎮,地理上和雷諾分不出你我。 我住的地方從地理位置上說,其實應該是在斯巴克斯。但因為雷諾是個大地區,包括州府卡森城和跨越兩州的太浩湖在內,統稱為雷諾地區,所以這樣說也不算錯。 歷史上,一部分內華達土地曾隸屬於墨西哥,直到1848年墨西哥獨立戰爭結束。今天,這裡仍然是墨西哥人的樂土。西裔人口約佔整個人口的15%。從亞裔角度來看,這裡是菲律賓人的天下,大約佔10%。中國人相對少,三四千人的樣子。一般來說,有賭城的地方,亞裔移民就多些。因為比較容易在賭場找到不需要高學歷和高技能的工作。 博聯社:美國現有近400萬華人,分布在美國各地。和我們說說您所在的雷諾市的華人吧:他們的歷史,他們的現狀,和他們融入當地社會的情況。 于海藝:中國人的構成和美國其它城市差不多,最早是廣東移民,台山人占很大比例。新任駐中國大使的駱家輝,祖籍就是台山。後來,1950年代,台灣人留學移民的增多,香港人也不少。再後來,就是大陸人。 不管從哪個地區來到美國,中國人就是中國人。幾千年儒家傳統浸染,漢語言文字通行,大的文化背景相同,導致基本表現相同。價值觀念,感情趨向,人文關懷,大致一樣。但不可否認,台灣人香港人和大陸人的個性仍然表現出強烈的差異。這大概與各個地區的歷史背景有關。總的說來,台灣香港的中國人修養禮貌好過大陸人。 說起當地人對中國人的態度,應該說中國人的口碑不錯。我們這個祖群吧,老實,膽小,不抱團,各自為政,一盤散沙,但絕不惹是生非。所以在美國人眼裡看起來,不具備威脅能力。以前廣東人為主的中國人形象,矮小,瘦弱,委瑣,無能。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開放國門,大批年輕優秀,富有朝氣的留學生來到美國,才開始改變了中國人的形象。 我見過的最老的一位早期移民,是年近90歲的老人家,由白髮蒼蒼的兒子攙扶著,來我上班的餐館吃一碗混沌湯麵。他們只講廣東話,不講國語,我們只能用簡單英文交流。那也是十幾年以前的事情了。 第二代第三代移民,逐漸擺脫開餐館,做洗衣房的粗陋行業,躋身於醫生和工程師律師行列。華人注重教育,這在美國有口皆碑。一位白人大姐,和我談起她是小女孩的時候,常去的一家中餐館吃飯的情景。她說,那是雷諾城中心的一家店,夫妻兩人終日忙碌著。四個孩子,放學回來就幫點忙,沒有客人,馬上躲進一間小屋讀書寫字。她說她記得,那家店的東主,曾經發誓再不讓孩子們做同樣的工作。如今,那四個孩子都是高層白領。這位大姐已經是60多歲的人,她講的是50年前的故事。可惜,讓她深深懷念的一種炒麵,我無論如何也弄不清楚是什麼。 我的家庭醫生也是華人,六歲來美。在美國接受教育,父母在車衣廠打苦工,供她姐妹讀書。現在兩姐妹都是醫生。她的父母七十多歲了,守得雲開霧散,安享幸福晚年。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早年的華人,在美國的經歷,一定有過不為人知的艱辛和屈辱。我們來美國,中國這個國家的形象已經是強大,現代,和繁榮的了。不知不覺,美國人對我們的看法就變得正常和尊重。不再拿著中國人當外星人,也不再視中國人的文化為異端。歧視不是沒有,但絕不在表面,事實上也少了。許多美國人以到過中國為榮,以會說中國話為榮,以娶中國妻為榮。也有很多生在美國的華裔後代,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 有一天,內華達州華人協會舉辦一個活動,為華裔女子露西劉競選參議員募捐。當我看到站在面前的劉姓女子,用地道的英文介紹她自己的時候,實在大吃一驚。她的外貌,完全是美國白人婦女,沒有一點黃種人的特徵。可是,她驕傲地宣稱,她是中國人的後代,曾祖父是華人。 我想,就像以前中國政治嚴酷時期,沒有人敢站出來聲稱自己有海外關係一樣,這位文雅嫻靜的露西劉,在中國沒有崛起,中國人被人恥笑的年代,大概也不會這樣高調宣布自己的華人血統,並以華裔身份,爭取政壇之路。 她說以後還要回鄉祭祖,尋根。祝福她。願她實現個人願望,並為美國和華人儘力。 博聯社:這些年,美國華裔開始告別了以往「沉默族裔」的刻板形象,在美國政壇嶄露頭角。您和我們說說美國華人在參政方面的情況。 于海藝: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他西部拓荒時期的作品《苦行記》中,曾經用這樣的筆墨來描繪中國人。「他們是個無害的民族。不管白人們不理睬他們,或者像狗不如一樣對待他們,事實上他們根本不會傷害人。因為他們極少想到要對哪怕極可惡的侮辱和最殘酷的傷害施行報復。他們安靜,平和,溫順,不會喝醉酒。一天到晚勤懇耐勞。不守規矩的中國人很罕見,懶惰的根本不存在。」 他還寫道,「在舊金山,幾個小夥子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石頭把一個無辜的中國人活活砸死。儘管一大群人目睹這樁可恥的行徑,居然沒有人站出來干涉。」(《苦行記》第54章) 我驚異地發現,馬克吐溫在一百五十多年前描繪的中國人性格,竟然沒有本質的改變。去年某一天,在紐約的大街上,一個從中國來留學的年輕女孩子,與一個黑人發生口角,被殘忍打死。也是光天化日之下,也有眾多華人圍觀,同樣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干涉。 我們中國人只有一個「忍」字。在美國這樣一個要靠自己爭取權利的國家,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僅僅會忍耐,就意味著自願喪失本該屬於你的各種權利。 近些年,華人參政比以前踴躍。華人社區也有了發出自己聲音的代言人。加州奧克蘭市的市長就是女性華人,前不久她還去中國大陸訪問。這是讓人欣喜的事情。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德裔,法裔,愛爾蘭裔,義大利裔,墨西哥裔,日本裔,韓國裔,每個族裔都有自己的組織,也都有代表在政府機關任職從政,為美國服務,也為本族裔的移民服務。幫助這個國家進步發展,也幫助移民融入這個社會,從而回報社會。 最近看華文報紙,舊金山華裔在爭取讓國會為一百多年前的排華法案道歉。這就是個積極主動的行為,是反抗壓迫與歧視,爭取華人在美國地位的表現。美國內戰時期,大批華工漂洋過海來美國修鐵路,為美國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居住的小城附近,有一個小鎮,曾經住滿了中國人。 現在,一百多年以後,那一輩中國人當然早就不在人世了。但他們的後代子女依然散布在美國的各個地方,各個領域,工作著,生活著。
博聯社: 居美10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于海藝:每一個人,背井離鄉,飄洋過海,來到異邦,都不會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困難。不管以什麼身份來美,開頭的幾年,一定是艱苦痛苦和希望並存。有的人挺不過最初的艱難,就頹然倒下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見過墮落了的留學生,精神分裂的年輕人,還有沉溺於賭場,完全放縱的人。有的人耐不住精神上的苦悶煎熬,打道回府,也有的人皈依於神的懷抱,到基督教會尋求精神安慰。 美國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家,充滿魅力。但這裡絕不是遍地黃金。任何人的任何成就,都是智力,毅力,和機遇的結合。我欽佩每一個學有所成的留學生,欽佩每一位教授,每一位工程師,會計師醫師;也欽佩每一個在餐館,在商店,在建築工地,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智慧,自己辛苦的打拚,創建出一份事業的人。 美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她胸懷的寬廣,和包容慈愛。他接納世界各國人民,向熱愛她的人們敞開胸懷,為受苦受難的人,走投無路的人提供一個幸福樂園。 感謝主,我也是其中一個。我是一個精神上被拋棄的人,感情上也不容於家人。我愛他們,他們卻不愛我。所以,每當看到收養中國棄嬰的美國家庭,我都報以無限的感激。看到那些依偎在美國爸爸媽媽懷抱里,被中國親生父母遺棄的小女孩兒,看著她們可愛的笑臉,天真無邪的表情,常常不能細細思量,不然一定抑制不住,淚水盈眶。 美國人民熱情,對人友善,樂於助人。陽光,健康,積極,向上,是美國人常見的性格。最重要的,美國有愛。這是吸引我來美的一個原因,也是促使我放棄原有的一切,不顧險阻,獨闖美國的原因。 現在美國遭受經濟危機,今天已是第三個年頭。不見好轉。但人們依然抱有信心和希望。我們的生意也正經歷非常的艱難,可好在也有銀行和房東伸出援手,幫忙度過難關。 寫到這裡,想起前不久一位來訪的朋友說的一句話。她說,美國人認為的成功,不是發財,不是做官,而是打不倒。「打不倒」,這幾個字在我腦海里反覆出現,反覆咀嚼,深為認同。要是按這個標準來衡量成功,那我也應該算是個成功的人吧。 沒有神的時候,我沒有倒。現在有了他,就更不會被輕易打倒。信主的人,內心堅強。沒有畏懼。有平安。< p="">
< p="">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