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課堂】鄧鐵濤講述中醫成才之道
⊙作者:鄧鐵濤
⊙編輯:一墨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中醫藥學的發展也需要大批棟樑之才。人才的培養,一靠國家與社會,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展的關鍵,外因是發展的條件。命運由自己掌握,成才也由自己掌握。這裡所謂中醫成才之路,內容雖然只限於中醫人才的成才道路,而不是廣泛的成才問題,但中醫成才之道既有其特殊性,也具有一般成才的普遍性。例如:成才為了什麼?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是為了光宗耀祖?為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這是人生觀的問題,必須首先認識和解決—人為什麼而活著?這便是普遍性的問題。有各種各樣的人生觀,作為新中國的青年,都應當樹立共產主義的人生觀—解放全人類,發展生產力,建設人類幸福的共產主義世界。在現階段,我們中國正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每一個人都為這個信念和理想進行奮鬥。我們的成才也必須走在這個軌道上前進。中醫是中華文化最具特色的優秀傳統之一,我們必須努力奮鬥,使之發揚光大。這就是特殊性寓於普遍性之中。
社會科學著名學者田森先生說:中國有五大發明,而不是四大發明,中醫就是第五大發明,而且還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走向世界。我認為這個論點是一個歷史學上的發明。歷史上,晉代王叔和的脈學傳到阿拉伯;世界化學起源於中醫的煉丹術;明代李時珍被世界公認為偉大的藥物學家,《本草綱目》被譯成美、法、德、日、俄……等多國文字在流傳;英國琴那發明的牛痘接種預防天花,是受到中醫人痘接種術的啟發,免疫學說的老祖宗是中醫;世界公認時間醫學之父哈爾貝格在美國,但哈爾貝格本人承認時間醫學的祖宗在中國—在《內經》;歐美國家在中國留學的人數除了中文學科之外,便是中醫學科最多了。這些均佐證田森先生的論點之正確。但可惜的是許多人沒有田森先生的慧眼,錯把中醫看成是保守落後的、不夠科學的經驗醫學。中醫太深奧了,名詞術語太古老了,與現代化好象格格不入。所以不少同學帶著很大熱情報考我們大學,但一接觸中醫學科,心裡便涼了一大截,什麼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不易接受。再一接觸西醫學科,看得見、摸得著,不由得你不信服,中西醫反差便開始了!因此,有的同學畢業後繼續追求的是西醫學識而不是中醫學問,在病房裡用西醫藥多於中醫藥,如是10多年過去了,發覺有些病用西醫方法無效,又回到中醫方面來,慢慢嘗到了甜頭,這樣又10多年,才逐步成才,成中醫之才,這時已經快60歲了。所以我去年發明了一個新詞:「中醫60歲成才」,但年到團又該退休了!
中醫成才真的那麼難嗎?不!主要是走了彎路,是重西輕中思想障礙所造成的。
中醫要成才必須樹立對中醫學的信心,有了信心還不夠,必須熱愛她。因為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換來的,不熱愛她,又怎樣去為之奮鬥終身?沒有奮鬥終身的決心,又如何能成才?
擺在我們面前的中醫學,因為來源古遠,很不容易接受,我常說中醫學猶如和氏之璧。《韓非子·和氏》載:楚人和氏山中得玉璞,獻給厲王,王使玉工鑒定,說是石頭,以和為誑,斷其左足。武王即位,和氏又獻玉,經鑒定又以欺君罪斷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和氏抱玉哭於楚山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派人問他,他說不是為斷足而哭,「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人剖璞得玉,命名為「和氏之璧」。中醫的命運和和氏之斷足太相像了。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西學東漸,國人失去對中華文化的信心。三座大山壓迫下,產生民族虛無主義,國民黨要消火中醫。解放後王斌要「改造」中醫,「改造」中醫的思潮甚至已深人中醫隊伍之中。這就象和氏一樣,身懷寶玉卻不被認識。偉大的思想家魯迅唯一的錯誤就是反對中醫藥學。但歷經一百多年的輕視、歧視與排斥,現代中醫於80年代開始走向世界了,寶玉已經呈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中醫成才之道,過第一道門檻就是要慧眼識中醫。
第二道門檻是專心學好四大經典著作。四大經典是中醫學的源頭,必須學好。它能使你掌握好中醫學的辯證思維方法,辨證論治的精華也出於四大經典。四大經典有些內容要背誦。關於背誦,同學們可能會產生抗拒心理。其實這是很科學的,看書和背誦效果是不一樣的,背誦時大腦左右兩半球都運用上了,因此記得特別牢。還有中藥與方劑,都要通過背誦才能記牢才能運用得好。今年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急症學專業招博士生,導師面試時出了10個方劑題,要求很簡單,只要把方中藥味寫出來,但有位考生就是答不上來。筆試理論題答得不錯,但只能落選!方劑學是中醫精華之一,是治病的武器,沒有武器的戰士,能衝鋒陷陣嗎?
《光明日報》2000年3月26日A3版有一條新聞:70萬青少年參加「古文誦讀」工程。報道說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單位舉行素質教育與「古文誦讀」工程研討會,旨在通過「直面經典」、熟讀背誦的方式,「使孩子們從小就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修養和傳統文化的熏陶,讓融匯在古詩文經典中的中華民族的智慧、風骨、胸懷以及健康的道德準則和積極的人生信念,潛移默化地植根於孩子們的心裡,成為21世紀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中國人的人生理念基礎。目前參加這一活動的青少年已近70萬人,覆蓋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從這一舉措來看中華民族的復興有望了。中醫的振興也就看你們這一代了。盼望你們少走彎路,早日成才。
第三,要掌握好辨證論治的理論與技術。要學好中醫,光讀臨床各科教科書是不夠的。自從1956年中醫學院成立以來,特別是第二版中醫學院統一教材的出版之後,中醫學院有了一套系統的教材,為培養新的中醫,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作為源遠流長、歷經數千年發展的中醫學,與這些教材相比較,顯然中醫大學教材只是為中醫學的學習打基礎,不能認為以掌握這些教材的內容為滿足。如果有人以為中醫學就是那麼些內容,那就錯了。在教材之外,還要深人去讀名家醫案,讀各家學說、名家著作。中醫學源遠流長,不斷發展,不斷在量變之中,因此歷史名著甚多。另外現代的名老中醫之學術成就,也是中醫學精華部分,近年這類書出版不少,也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臨證。中醫的理論大多源於臨床,不是來自實驗。學中醫要多臨證,早接觸臨床,也就是:讀書—臨證—讀書—臨證,這是符合哲學《實踐論》螺旋上升式認識世界的方法的。
第四,作為現代中醫,我們還要學習西醫,學習外語。熟悉西醫的診斷、檢驗可以幫助中醫臨床辨病。不過請注意,西醫書學好基礎就可以了,不宜投人太多精力,更不要讓西醫知識衝擊了你的中醫思維。西醫比中醫易學,只要有了一定基礎,以後應用中需要什麼可隨時查閱參考書。而且西醫變化很快,你學的東西很快就過時了,到時還是要隨時查書。精力要重點放在中醫上。外語也要學好,以便向世界傳播中醫。自70年代尼克松來華,隨從的醫生見到了針麻,很驚訝,此後美國對針灸熱了起來,並席捲全世界。80年代中醫藥全面走向世界,有的地方已在立法,使針灸、中醫合法化,形勢很好。現在來我國學中醫的外國留學生很多,來請求中醫醫療支援的國家和地區也不少。中醫要走出去傳播,外語不學好不行。
第五,注意新科技、新成就,走學科交叉發展的路。這一條比學西醫更重要,因為西醫也是依靠新科技發展起來的。我們直接學習新科技、新成就,直接用中醫與新學科進行交叉,更能促進中醫的發展。新技術、新理論能幫助人們認識中醫。以前有人說中醫的臟腑學說不科學,後來有了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就知道中醫臟腑學說其實是先進的。中醫與新學科交叉,還能產生尖端的成就。以經絡為例,用解剖學的方法研究了幾十年,依然無法突破,前些年用生理學方法研究針麻,得出了神經與體液、腦啡吠等學說,已經是不小的成績了,但距離經絡系統之實質研究仍然甚遠。經絡的存在是毫無疑問的,將來要靠原子物理學、聲、光……等多學科才能揭其奧秘,經絡學的發展將帶來世界醫學的革命。事實上中醫理論在古代就來自多學科,是哲學與醫療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當然在學習各種新科技時仍須建立在正確認識中醫的基礎上,中醫人才必須經歷相當時間的臨床實踐,才能對中醫理論有較深刻的理解與體會,才談得上結合、交叉。
上述成才只講了知識的一面。作為素質教育,現在提倡德、智、體、美、勞。德排第一位,是人才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有才無德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
最後,讓我用1986年給我校82級全體同學的信,作為本文的小結:
「歷盡劫難的中醫學,20世紀80年代已重新站在騰飛的起點上,正需要一大批真才實學的青年中醫作為振興中醫的先鋒。這些先鋒,對中醫有執著的愛,掌握中醫的系統理論,能用中醫藥為人民解除痛苦,有科學頭腦,有廣博之知識,決心利用新技術以發展中醫學,並在發展中醫學中又反過來發展新技術。這不是高不可攀的,就怕決心不大,骨頭不硬,方向不明,對祖國、對社會主義、對幾千年岐黃之術沒有熾熱的愛。」
[本文來源:《新中醫》2000年第32卷第1期,原文題目:《中醫成才之道》。由中醫傳承輔助平台(TCMISS2014)編校發表,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醫盟爸爸:別著急,治「痱」有講究
※你想不到的痔瘡背後的健康秘密
※用古書來敲敲黑板,漢代就有「宮寒」一說
※中醫手診圖譜 可以預示你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