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上那些最具代表性的「畫派」及代表畫家(元清)(二)

緊接上篇!


17、浙派

明代前期中期中國畫壇的重要繪畫流派,明代中後期浙派衰弱,其優勢位置被吳門畫派取代。因其開創者戴進是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故得名浙派。其主要成員還有吳偉、張路、蔣嵩、汪肇等人。浙派與當時的院派同受南宋院體山水畫的影響,不同之處在於浙派畫家在繼承的同時,更注意個人筆墨技法與畫風的變化。浙派與明代宮廷繪畫曾呈雙峰之勢,自宣德至正德年間,兩派並列雄踞當時中國畫壇,為中國繪畫的主流。

戴進:字文進,又字文節,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其人物、花鳥,技藝精湛,很有名氣。主要藝術活動和影響是在民間。浙派創始人。

戴進山水畫作品注重選題,畫法源出宋元,繼承南宋水墨蒼勁一派,主要吸收南宋時期的馬遠、夏圭風格,但也吸取北宋時期的李成和范寬,並取法郭熙、李唐、董源,作品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技巧縱橫,畫風雄健挺拔,俱遒勁蒼潤,一變南宋渾厚沉鬱的風格,發展了馬遠、夏圭傳統,善於用濃淡水墨的巧妙變化,來表現「鋪敘遠近,宏深雅淡」的品格,既有南宋院體遺風,又有元人水墨畫意,被推為「浙派山水首席畫師」。

代表作品有有《金台送別圖》、《春遊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關山行旅圖》、《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圖》、《歸田祝壽圖》、《葵石峽蝶圖》、《三鷺圖》等傳世。

《春山積翠圖》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構圖、用筆與李唐、馬遠等南宋院體水墨畫派風格—脈相承,以疏爽之筆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塊斜向切入,近景以濃郁的松冠為主體;中景山岩以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談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自然推出,簡潔明快,頗具氣勢。視覺中心幾株蒼勁虯松屈曲盤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緩行,一書童抱琴侍隨,一前一後行進在高嶺小徑上。中景和遠景的兩座山巒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間的茅舍隱隱約約,含蓄有致,與前景的人物相呼應。整幅作品充滿了靜謐空幽,呈現出一種高古清遠,悠閑舒適的士大夫的生活情趣。

《關山行旅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戴進仿宋院體的代表作。作品用筆疏爽,略帶寫意筆法,別具風格。近景作一山腳,幾株勁松屈曲盤桓,枝葉茂盛。幾頭毛驢款款走來,情態傳神。畫家在近景的處理上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遠山疊翠,用淡墨寫出,近濃遠淡,使作品層次富有深度。山頂之樹信筆點寫,生動自然。整幅作品頗具馬遠、夏圭遺風,但工細之中見豪放,畫面神情氣爽,秀逸典雅。

《風雨歸舟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畫描繪暴雨降臨的瞬間,風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顛簸擺盪,行人迎風而行的情景。作者運用寬闊的濕筆,快速斜掃過畫面,表現大雨滂沱如潑、雨霧翻騰的撼人氣勢,同時他也畫出翻折的樹葉、蘆葦,和逆風行走的小舟形成一種垂直逆向,加強整幅畫的動勢。

《達摩至慧能六代像》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中設色畫佛教禪宗六代祖師的形象,有初祖達摩、二祖神光、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六組人物之間以岩石、泉水、蒼松、古柏相連,並裝點佛教聖地。此畫工細嚴謹,人物神態生動,線條勁練,轉折頓挫中有流暢洒脫之致,為其工筆人物畫的代表作。

《長江萬里圖》 故宮博物院藏

《長松五鹿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渭濱垂釣》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偉:字次翁,又字士英、魯夫、號小仙。吳偉善畫水墨寫意、人物、山水。取法南宋畫院體格,筆墨恣肆,神韻俱足,為明代中葉創新畫家。遠師馬、夏,近則「源出於文進」,但「筆法更逸」,用水更多,氣魄更大,布景造型也更簡括整體。用筆奔放,畫時潑墨如雲,旁觀者駭,巨細曲折,各有條理,人皆為之嘆服。早年畫法比較工細,中年後變為蒼勁豪放、潑墨淋漓一格。其畫法與戴進相似。戴進畫山石用斧劈皴,「用筆注精凝神」,吳偉則橫塗直抹,似若隨意。 其不少山水畫,每有較大的人物,其實是以山水為襯景的人物山水畫。畫中人物大率氣宇軒昂,神情瀟洒,

代表作品有:《溪山漁艇圖》、《武陵春圖》、《長江萬里圖》、《歌舞圖》等。

《溪山漁艇圖》 故宮博物院藏

該件作品的生活氣息很濃厚,在表現技法上較清新和自由。此畫在空間處理上,真實而濃重,遠景虛淡,更接近真實的自然風景,整幅作品畫法比較粗縱,當屬畫家中年以後的作品。《江山漁樂圖》表現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漁民生活。江邊高樹坡石,其上遠山層疊,江中漁舟有停泊,一幅秀潤美麗的江山漁樂圖卷。此圖畫法從南宋院體馬遠、夏圭一路變化而來,山石作斧劈皴,連皴帶染,筆墨奔放,縱橫揮灑,但比之馬、夏的剛硬靜穆,則略顯柔軟騷動。

《武陵春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武陵春是當時江南名妓,原名齊慧貞,自幼喜讀書,能詩,且能譜曲。相傳她曾與傳生相愛,後傳生獲罪被徙,她傾其資財營救不得,竟哀傷成疾而逝。此圖背景和陳設都很洗鍊,武陵春坐於石案前,低首凝思。案上放有筆、硯、書、琴。以極簡潔的象徵手法襯托出這位才女的高尚情操。人物純以白描勾勒,筆法細膩,流暢秀潤。

《長江萬里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吳偉傳世水墨寫意山水畫中僅見的長卷巨制,描繪了萬里長江沿途的壯麗雲山、幽谷山村、城鄉屋宇、江上風帆等。長卷構圖,起伏多變;意境浩蕩而含蓄,江山壯美而顯生機。用筆筒逸蒼勁,橫塗直抹,峰壑畢露,枯濕濃淡,一氣呵成,痛快淋漓。

《歌舞圖》 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畫面正中的歌舞女孩,為青樓歌妓李奴奴,年僅十歲,嬌小玲瓏,能歌善舞,周圍眾人正傾心觀賞。此圖用白描法,線條纖細,略加頓挫,形象清秀,帶有拙味。屬於作者工細一路的人物畫風格。

《柳岸閑步圖》 天津博物館藏

此圖繪柳樹一文士拈髯遠眺,氣度不凡,書童攜琴緊隨其後。柳條低垂,已吐新綠,雙燕飛舞其間,一派初春景色。圖中人物造型準確,性格鮮明。衣紋線條勁挺流暢,行筆多頓挫轉折,筆力雄壯,自馬、夏一體變化而來。近處坡石用斧劈皴,遠山以淡墨渲染。全幅構圖簡潔,筆墨酣暢,為吳偉代表作之一。

《人物》

《雪江捕魚圖》 湖北省博物館藏

《畫北海真人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8、吳門畫派

明代中期的繪畫派別。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張宏等,均屬吳郡(今蘇州)人,一般認為吳門畫派始於沈周,成於文徵明,二者加上唐寅和仇英,為「吳門四家」或稱「明四家」。明代中期以後,「吳派」逐漸取代宮廷繪畫和「浙派」的地位,在社會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當中受到重視。推動了明代繪畫的深入發展。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等。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 沈周出身詩畫及收藏世家,本身擅長詩書畫。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其書畫流傳極廣,真偽混雜,較難分辨。

沈周所作山水畫作品,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意趣。其山水畫以細筆為多,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所作多為小幅,精工縝密,40歲以後始拓大幅,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年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後來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並用,氣魄趨向雄逸沉厚,最終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並自成一家。 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等。

《廬山高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該件作品為沈周41歲作,是其祝乃師陳寬(號醒庵)70歲壽慶,故精力專註,特為傑出。畫中山石林木筆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覺渾樸雄健。山石几無空處,皆用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咨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於滿幅佈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衝下,澗水輕柔,雲光山色極為精采。

《滄州趣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所繪畫面作平遠布局,主要擷取江南水鄉的景緻,山丘逶迤,水面浩渺,坡岸伸展,雜樹成林,一派南方山川秀麗風光。同時又融入了北方山巒雄闊之勢,積疊的山石多尖峻的稜角,顯得堅硬凝重,坡岸、平台亦轉折尖直,稜角分明,其質地多呈北方石山的特徵,無疑增添了山川的雄健宏闊氣勢。畫法亦源自董巨,運用善於表現江南山水的披麻皴、點苔、圓潤中鋒和水墨渲染等技法,然運筆於中鋒中時見外筆、側鋒,轉折粗重,平台輪廓多整飭線條,細勁有力;披麻皴也變為研拂式的短筆皴,率意凝重;點苔亦墨深筆厚,圓橫交錯。總體筆墨形式剛柔相濟,蒼中帶秀,既具董巨的秀潤之韻,又呈較強的硬度和力感。

《西山紀游圖》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中溪山連綿,山徑曲折逶迤,懸瀑急湍,長橋橫貫,茫茫太湖,雄偉壯闊。湖面上小舟蕩漾,竹塢村舍依山而築,曲盡湖山諸景之勝。山石用披麻皴,用筆勁健樸拙,墨色蒼潤松秀,氣勢宏暢。

《草庵圖》 上海博物館藏

圖繪此庵位於城南山林之中,極像一個村落。隔岸望之,似浸在一片水中,此水由西向東,環流如帶,匯此為池約數十畝成放生池。池中建兩石塔,塔東西有兩小洲如兩方硯台與塔相隨。東面一洲之南有一板橋,洲北是一小橋,行人須側足而過。訪客或行或乘舟楫來此,庵主均出門相迎。庵後阡陌成片,一派江南田園風光。此畫設色明麗、雅緻,色彩與水墨相互映襯,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西山雨觀圖》 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描繪蘇州西山煙雲變化、雨霽煙消的景色。作品所描繪峰巒連綿起伏,山間雲霧出沒,林木層疊,村莊、湖泊、小橋被籠罩在煙靄之中。山石和草木均用水墨點成,渾然一體,不見線條及皴擦的痕迹,顯示出畫家高超的繪畫水平和獨到的審美韻味。

《虎丘送客圖》 天津博物館藏

《魏園雅集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辛夷墨菜圖卷 》 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秋色圖》 南京博物院藏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共創「吳派」,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尤精山水。無論是妍雅、清麗的青綠,還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寫江南風光或文人園林,表現文人讀書會客、宴集送別、悠遊泉林等生活場景。

文徵明畫風呈粗、細兩種,以細筆為主要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作品情調閑靜典雅,布景層疊而上缺少縱深空間表現,丘壑林木稜角分明而略有變形,樹如縱剖、山多斜倚,追求平面感,筆墨則於乾枯中見秀潤,於熟練中顯生澀,設色清麗雅潔,風格縝密秀雅,自有一股「士氣」充溢其間;抒情意味勝於沈周,氣度格局卻不如。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其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徵,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代表作品有《湘君湘夫人圖》、《綠蔭清話圖》、《真賞齋圖》、《古木寒泉圖》,《虞山三檜圖》登在粗放中體現了寧靜典雅的氣質。

《古木寒泉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繪一松一柏,相旁而生。柏樹老乾分披,杈枒四齣;其後松樹兩干並伸,參雲直上。背景石壁與松柏緊貼,塞地漫天,幾無餘地,忽於絕高處界出飛泉一道,數折而下,遂使通幅於緊迫繁複之中,遽爾空靈疏朗,確為神來之筆。

《湘夫人》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他的人物畫代表作。畫幅的中間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後,人物作唐妝,高髻長裙,有飄飄御風之態。形象纖秀,設色以朱碟白粉為主調, 極其淡雅,用筆精工,線條作高古遊絲描,細勁流暢。畫面不設背景,作者利用畫面的空白,襯託了人物款款而行的動態。格調清古幽淡。

《真賞齋圖》 上海博物館藏

圖中平列堂、廡各一棟,堂屋即為「真賞齋」齋室畫桌上置有瓶、盂、書函,捲軸,主客對坐,正展卷評賞,一童側立捧卷侍候。周圍環境幽美,蒼松當陽,翠竹依流,透孔湖石點綴於樹叢掩映處,遠山數抹逶迤凌空,近山點簇柔密,齋前溪流清澈。

《滸溪草堂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畫法秀潤,意境清幽,構圖嚴謹,筆法細膩,設色明快。畫面上描繪的是高木濃蔭,掩映草堂,群山環抱,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屋宇錯落。近處草堂敞軒,二高士案前對坐,正在高談闊論;遠山以石青暈染,近山則石青加赭石微抹,樹榦純以赭石鉤染,枝葉以石綠加石青點染,背光處加渴墨,顯得更加鬱鬱蔥蔥。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用筆細膩嚴謹,山石僅用渴筆微抹,以點苔顯出明暗,經營位置,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

《玉蘭圖卷》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山水》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鳥,尤以山水、仕女著稱。其畫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畫,其山水畫大多表現雄偉險峻的重山復嶺,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的描寫亭榭園林,文人逸士優閑的生活,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唐寅足跡遍布名川大山,胸中充滿千山萬壑,這使其詩畫具有吳地詩畫家所無的雄渾之氣,並化渾厚為瀟洒。他的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準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人物畫有兩種面貌,一為工筆,線條細勻勁利,設色妍麗濃重,承繼唐五代人物畫的傳統;一為寫意,筆墨洒脫爽勁,線描流轉抑揚。其侍女畫尤其富於時代特色,創造了一種細腰纖瘦、眼眉細小、櫻桃小口、下巴尖尖的藝術形象。其代表作品有《江南農事圖》、《溪山漁隱圖》、《《陶穀贈詞圖》、《王蜀宮妓圖》、《秋風執扇圖》、《落霞孤鶩圖》、《 西山草堂圖卷》等。

《溪山漁隱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繪松樹、丹楓黃葉,瀑布流泉掩映,茅舍水榭錯落於溪岸石間。人物或促膝對酌,曳杖閒步,或憑欄觀釣,或吹笛濯足。皴山以披麻融入帶水斧劈長皴,山石以石青加墨漬染,受陽面露白,表現凹凸明暗,富有立體感。繪葉採夾葉法,加染花青、硃砂、藤黃,設色明豔。整卷筆精墨妙,意境更好。

《陶穀贈詞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人物刻畫,工謹微妙,陶穀拈鬚倚坐榻上,旁置筆墨紙硯,前面燃著紅燭。秦蒻蘭束髮高髻綉襦羅巾,坐彈琵琶,情態生動逼真,正是贈詞前後的情景。背景之樹石、竹蕉、盆花,乃至坐榻、畫屏也都精心刻畫,不獨佈局得體,設色秀研,而且理趣兼優,形神俱佳。

《王蜀宮妓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畫中仕女體態勻稱優美,削肩狹背,柳眉櫻髻,額、鼻、頗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張萱、周昉創造的「唐妝」仕女造型特色,又體現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審美風尚。四人交錯而立,平穩有序,並通過微傾的頭部、略彎的立姿和攀連的手臂,形成動態的多樣變化和相互的緊密聯繫,加強了形象的豐富性和生動感。筆墨技巧近法杜堇,遠宗唐人,衣紋作琴弦描,細勁流暢,富有彈性和質感,冠服紋飾描畫尤見精工,細緻入微。設色鮮明,既有濃淡、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又有相近色澤的巧妙過渡和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而又和諧,濃艷中兼具清雅。

《西山草堂》 大英博物館藏

該畫描繪了暮色朦朧中的山水風光及文人雅士們享受著鄉村隱居生活的場景。此圖山水布局嚴謹,筆法勁健,畫法工整、線條流暢,山水粗中有細,帶有北方的奇險,南方的野逸,很好地體現了唐寅豪放不羈的性格和繪畫的深厚功力。

《江南農事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景物繁複,溪流蜿蜒上升貫穿畫面,村舍櫛比,沃田垂柳交錯,田埂河流迂迴,其中穿插舟行過橋。農夫水田插秧,魚夫撒網捕魚,舟船泊岸或盪槳持篙、肩挑行囊,點景人物熙攘往來,描寫江南繁榮景象。

《 草屋蒲團圖》

《李端端圖》 南京博物院藏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大約生活在十六世紀的前五十年,原籍太倉,後移居蘇州,拜周臣門下學畫,住桃花塢一帶。中年以後,仇英憑著自己一貫的勤奮與努力,以他獨特的繪畫技巧,成為明代蘇州非常有代表性的職業畫家之一,繼周臣之後「獨步江南者二十年」。由於畫風精工之極而又有士氣,在畫史上得以與沈周、文徵明、唐寅齊名,並稱為「吳門四家」。

仇英曾師周臣學畫,苦學成功,是人物、山水畫的一位能手,文徵明贊其為「異才」,連董其昌也稱讚他「十洲為近代高手第一。」仇英年輕時以善畫結識了許多當代名家,為文徵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門下學畫,並曾在著名鑒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苟,每幅畫都是嚴謹周密、刻劃入微。仇英一生壽命短暫,只活了40多歲。仇英人物圖 初為漆工,為人彩繪棟宇,有志丹青,周臣發現有異才,收為弟子教之,得文徵明稱譽,知名於時。臨摹唐宋名筆十分刻苦,規仿之跡自能亂真。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艷爽,《明畫錄》謂其:「發翠豪金,絲丹縷素,精麗艷逸,無慚古人。」畫山水以青綠為多,細潤明麗而風骨勁峭,董其昌稱其」趙伯駒後身,即文(徵明)、沈(周)亦未盡其法」。偶作花鳥,亦清麗有逸致。晚年客於收藏家項元汴家,為之摹仿歷代名跡。

仇英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樓閣界畫,尤長於臨摹。他功力精湛,以臨仿唐宋名家稿本為多。幾乎難辯真假。畫法主要師承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青綠山水 和人物故事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艷,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 。因而觀看仇英的繪畫,你可以感受到那些絲絲縷縷的情感幾乎都隱藏在極其認真的筆墨之中。

仇英畫跡流傳不多,現傳仇英作品,多為後世之模本,皆市井偽托之作。其作品有:《桃源仙境圖》、《秋原獵騎圖》、《桃源仙境圖》、《蓮溪漁隱圖》、《松溪橫笛圖》等。

《桃源仙境圖》 天津市博物館藏

《桃源仙境圖》是仇英所作的一件青綠山水人物畫。該件作品的題材取自《桃花源記》。《桃花源記》是晉代膾炙人口的文學名篇。《桃源仙境圖》即描繪了文人理想中的隱居之樂。

全畫以高遠取勢,分三層迭進:近處三白衣逸士臨流而坐,一人撫琴,二人低首聆聽,一童把卷侍立,一童正捧書踏橋而來,身後古松倚斜虯曲,藤蘿盤繞,桃花爛漫,清泉沿石壁順勢而下,匯成寬闊的河面。中景山石崢嶸,溪雲蔚起,危徑盤旋。遠景峰巒隱沒,白雲飄渺,樓閣半藏半露,若仙若幻。山石勾寫輪廓轉折之後,施以青綠與赭石暈染;樹木體勢或曲或直,點葉、夾葉兼備;人物意態閑雅,神情超逸;雲氣以淡墨細筆勾描暈淡,虛實相生。全畫作者用大青綠著色,山石以勾斫的筆法,較少皴染,色彩華麗而不艷俗,用筆工緻而不呆板,風格冷雋而秀雅,堪稱明代青綠山水的典範之作。

《劍閣圖》 上海博物館藏

《劍閣圖》是唐以後著名的山水行旅題材,相傳唐王維、宋郭熙、元王蒙以至明沈周等均繪過這一題材。仇英這件《劍閣圖》表現的是蜀道劍閣雄險場景。圖中絕巘險峰如劍刺天,中有棧道高架縈紆,遙通千里冰雪。近景道上正有一群旅人下馬暫歇,而圖上部有一隊人馬正愈行愈遠,走向大山深處,充分表現了古代行旅的艱難。作品在構圖上有北宋全景山水氣象,筆墨有李唐一路遺風,頗得沉著雄渾之氣。同時此圖人物的畫法工細,賦色鮮亮。山石畫法意在工意之間,頗有渾厚之趣。為仇英難得之巨制。

《玉洞仙源圖》 故宮博物院藏

《玉洞仙源圖軸》是仇英傳世的大青綠山水代表作之一。此軸以文人隱逸為題材。畫面採取高遠構圖,近景岩洞深豁,溪流潺湲,松林高映,一文士臨流獨坐,琴書相伴,童子數人侍應茶點,人物雖小但刻畫精細,位置突出,反映出畫家在駕馭複雜場景、安排主從次序方面精深的造詣;中景煙雲浮動,水閣架設溪上;遠景主峰峻峭崢嶸,山間樓閣隱現。畫法以青綠為之,山石勾勒輪廓外,以暈染為主,在宗法南宋青綠山水大家趙伯駒的基礎上有所變化;樹法嚴謹,松干尤其圓渾。雲容水態,以細筆勾寫,輔以淡墨暈染。筆墨簡淡,風格清麗,與天津博物館藏《桃源仙境圖》相近。是一件能代表了仇英青綠山水的典型作品。

《赤壁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仇英的《赤壁圖》繪製於1548年,為他的中年力作。仇英流傳至今的真跡僅存一幅,那就是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的這幅仇英《赤壁圖》卷。該《赤壁圖》是仇英按北宋詞人蘇軾的賦詞原意、並仿前人與同代人《赤壁圖》所創作。

蘇軾寫下的千古名篇前後《赤壁賦》為文學名篇。此賦一出,歷代書畫家以之為題材者,層出不窮,吳門畫派中尤其流行,此卷即繪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的情境。畫法以文派小青綠為之,構圖平中見奇,大片落寞空蕩的江面上,一葉小舟緩緩地行駛,畫上方還有一隻孤鶴掠空而過,顯出了夜遊客的形影孤單。「孤鶴橫江東來」的情景,烘托出蘇東坡孤冷的心境。畫面左上方是陡壁峭崖,崖間有蛟龍盤空似的古松,還有飛泉直瀉,顯出赤壁之險。整幅作品筆墨秀潤,賦色清麗,風格顯然出自文徵明,布景與文徵明《赤壁圖》(上海博物館藏)極其類似。圖的右上方有文嘉先生題寫的《後赤壁賦》全文,時間是1544年秋9日,題寫頓使作品增姿添色。

《臨蕭照中興瑞應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為仇英的摹古之作。仇英中年以後,曾先後在大收藏家周鳳來和項元汴家客居近20年,得以廣泛觀摩宋、元名跡,摹古技藝精深。《中興瑞應圖》卷為南宋蕭照所作,取宋高宗趙構即位前的種種瑞應傳說為內容,根據曹勛輯「瑞應諸事」所寫贊文描繪而成,是一幅歌頌趙構重建王朝的作品。作品曾藏於項元汴家,仇英因此得到觀摩機會。此卷臨本共4段,分別為一射兔:高宗駐磁州時,晨出郊外,忽遇白兔,開弓應弦而中。二授衣:高宗受命為大元帥,應攝京城,卧於營帳之外,夢見欽宗,脫龍袍授予。三渡河:高宗自磁州北歸,於渡河剛即上岸後,冰即崩裂,後隨者皆頓陷冰河,高宗得免。四占卜:徽、欽二帝被擄後,顯仁皇后在行殿用象棋占卜,兆造康王即位,眾皆慶賀。全卷設色精細,畫面結構嚴謹,場面宏大,用筆粗重古拙,敷色沉著雅淡,圖中建築的比例、形象、風格以及細部都極其忠實於原作,再現了蕭照繪畫的神髓,可謂「下真跡一等」。頗具宋人遺意,由此可見仇氏深厚的摹古功力。

《清明上河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仇英此卷《清明上河圖》圖式取自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畫法以工筆重彩為之。雖為仇英臨摹之作,但融入了自己的想像與創作。作品畫面以明代蘇州為背景,分為數段,大致沿河兩岸展開描繪:起首郊外煙波浩淼,青山逶迤,浮雲如帶;其次為村居戲台、芳陌雅舍、田畝佛寺之屬;其次為磚石虹橋、城門,帆船往來,商賈雲集,城門內街坊、店鋪,鱗次櫛比,更有青樓歌館、仕宦府第之類;末段則以紅牆三折隔開,界畫水上宮闕與高台。其中人物,牧者、嬉者、負者、擔者、提者、推者、挽者、牽者、騎者、轎者、飲者、歇者,絡繹往來,千姿百態;或圍觀演出、或攜琴訪友、或品茗清話、或連榻觀舞、或畫舫賞春,迎親隊伍樂鼓喧天、城防校場騎射操練,文人雅士、販夫走卒,可謂各行其是,自得其樂;店鋪經營除了涉及一般衣食住行者的米行、酒館、布行等之外,更有占卜、醫藥、傢具、書坊、扇鋪、古玩字畫、瓷漆工藝、租借典當之類,社會各行各業,可謂應有盡有。構圖根據情節布置,連貫而變化,山石勾勒輪廓之後施以青綠重色暈染,人物主要以線描表現動態,建築界畫工緻而嚴整,賦色深重而艷麗。整個畫面和風輕扇,古柳拂動,清波演漾,生動地再現了明代蘇州商業經濟、工藝技術、文化娛樂等多方面的場景,是一幅具有紀實性質的社會世俗風情畫卷,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為歷代《清明上河圖》摹本中的精品。

《漢宮春曉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蓋描繪宮中嬪妃生活。畫中園庭殿宇極其繁盛,台閣、欄杆、門牆皆用界筆畫成,精細入神。而人物勾勒筆法秀勁,設色青綠重彩,穠麗典雅,其畫雖仿宋人,然有超越之處。

《搗衣圖》 南京博物院藏

19、四王

清代著名繪畫流派,成員為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四人,因四人皆姓王,故稱四王。四人之間有師友或親屬關係,在繪畫風尚和藝術思想上,直接或間接受董其昌影響。繼董其昌之後享有盛名,領導畫壇,左右時風,於當時被稱為「正統」。四者技法功力較深,畫風崇尚摹古或在摹古中求變化,苦心精研宋元所謂南宗大家名跡,尤其崇拜「元四家」。注重筆墨,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後,構成一種元人已達到的理想境界,表現平靜安閑的情感狀態,體現所謂「士卷氣」與「書卷氣」。同時「四王」與清初山水畫家吳歷、惲壽平合稱「清初六家」。

王原祁: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其早年跟隨祖父王時敏學畫。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干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主張好畫當在不生不熟之間,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紙墨外。山水畫直接淵源於祖父而面貌更強烈,筆墨氣味亦更醇厚,在筆墨與形式的探求上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其致力於摹古,形式變化豐富,但缺乏生活氣息和真實感受。中年時期,從摹古中脫出,形成自己的特色,筆墨較秀潤。其晚年的時候的作品顯示出一種「熟而後生」的老練。不拘小節而直渲天然真趣。其傳世作品很多都是臨摹或者意臨的,其中 具有代表的有《富春山居圖》、《仿王蒙秋山蕭寺圖》、《江上垂綸圖卷》、《神完氣足圖》、《昌黎詩意》等。

《富春山居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畫家仿效元代繪畫大師黃公望的得意之作《富春山居圖》的筆法而創作的。在這幅仿作中皴擦點染運用自如,技法高超,尤其在筆墨運用方面,先筆後墨,暈染多次,由淡而濃,漸次增加,最後以焦墨破醒,給人以厚重的感覺。山體、景物比黃公望所畫更厚重、更嚴謹、更細密。

《仿王蒙秋山蕭寺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煙雲繚繞、草木華滋的江南景緻。其筆墨追摹元代畫家王蒙繁密的畫風,並充分發揮了王蒙干筆皴擦的技法,筆墨隨著山形地貌的變幻,或作長線直皴,或作曲線弧皴,在皴的基礎上,又以墨由淡而濃地反覆暈染。整幅作品具有淡而厚、實而清的書卷之氣,得山巒於風骨奇峭中包孕秀爽清潤之美。是王原祁晚年仿王蒙山水畫的代表作。

《神完氣足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王原祁仿董、巨山水之作。該件作品章法通透,渲染分明。作品全以塊石堆積成山,筆墨渾融而層次清晰,以密不透風之勢而求神完氣足。是其晚年傑作之一。

《昌黎詩意》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構圖有遠近景之分,遠景重點表現幻境般的煙雲,其大片的留白與近景具象的汀渚雜木形成虛實對比,其由實至虛的表現手法不僅擴展了畫面的空間,而且為畫作增添了朦朧的詩意,突出了創作主題。圖中山石的畫法帶有典型的王氏畫石特點,先用樸拙的線條勾勒輪廓,而後以墨連皴帶染,靠墨的乾濕濃淡逐步浸染,最後達到清中求渾、渾中顯清的閑逸之趣。

《麓台南山積翠圖》 廣西博物館藏

《江上垂綸圖卷》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松溪仙館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王時敏:明末清初畫家。初名贊虞,字遜之,號煙客,自號偶諧道人,晚號西廬老人。即「摹古是繪畫的最高原則」。 王時敏早年多臨摹古畫,中年開始形成個人面貌,晚年畫風力日益成熟,形成了蒼潤古澹、松靈秀雅的風貌。其追古法,刻意師古,作畫無一不得古人精髓。漸漸形成其思想理論上的原則,即「摹古是繪畫的最高原則」。 代表作品有《虞山惜別圖》、《長白山圖卷》、《仙山樓閣圖》等

《虞山惜別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該畫乾淡之筆皴山擦石,間以小米點,筆法秀逸圓勁,遠處白雪飄渺,頗有氣韻。構圖取全景式,畫風綜取黃公望、倪瓚之長而又有自我。用筆蒼勁老辣,頗具元代黃公望筆意,苔點細密,皴染細膩,一派山清水秀的江南景色。

《長白山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後世據畫題跋,知此圖所畫是「御史大夫張公」的別墅。該別墅座落在山東鄒平西南的會仙山,因山中雲氣常白,故又名長白山。題跋中所云之赤松子乃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仙,為道教所尊奉。

《仙山樓閣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王時敏為友人陳靜孚之母七十壽辰而作。畫面上峰巒疊嶂,林木蔥鬱,流泉曲繞,長松挺立。山谷中點綴著茅亭草舍,環境清幽。在構圖和筆墨方面都具備典型的中國畫特徵。首先,構圖方面採用全景式構圖,以散點透視的方法描繪景物,近景雙松清晰挺拔,遠景高山連綿巍峨,所畫內容具有美好的象徵意義,十分契合祝壽的主題。其次,在筆墨表現方面,繼承董巨(董源、巨然)、元人的筆墨傳統,尤其是黃公望的畫法,以仿古見長,具有程式化的特點。筆法精絕老到,為王氏晚年佳作。

《山水圖軸 》 故宮博物院藏

《山水圖軸 》 故宮博物院藏

王鑒:字玄照,後改字園照,元照,號湘碧,又號香庵主。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其摹古工力極深,筆法非凡,擅長山水。尤其是青綠設色山水畫,縝密秀潤,嫵媚明朗,綜合沈周、文徵明清潤明潔的畫風,清雅的書卷氣躍然紙上,歷來為後人所稱道。 代表作品有《松仙館圖軸》、《仿大痴山水圖》、《四家靈氣圖》等

《仿叔明長松仙館圖》 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下方近水的岩石與長松交錯,松濤陣陣似可聽聞,幽徑蜿蜒於松林之中通向山中館舍,山館四周碧樹環繞,其後丘壑萬千,青峰壁立,蒼鬱秀潤,另有茅屋佈於山腰處。整幅圖畫描繪出鬱鬱蔥蔥的青山峻岭,清幽靜謐的山居茅舍,傳達了絕意仕途的士大夫情系山水之間悠然自得的意趣。是一件托物言志之作。為王鑒晚年淺絳山水畫的一幅精妙作品。

《仿大痴山水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沿「S」形的水路,繪一河兩岸的景緻,筆墨技法嫻熟,設色清麗淡雅,表現了江南山水沉鬱深秀的自然氣象。圖中山石、樹木勾染以仿大痴畫風為主,同時參法董源及宋人巨然的筆法,顯現出王鑒晚年對古人筆墨融會貫通的掌控能力。

《四家靈氣圖》 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以疏朗恬然的構圖,秀逸遒勁的山石線條,交疊厚重的墨點,表現出元代山水淡泊怡情的文人畫格調。此圖堪稱作者仿元四家筆墨之集大成者。

《溪亭山色圖》 故宮博物院藏

《九峰讀書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王石谷:原名王翚,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被稱為「清初畫聖」。論畫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王翚師從王時敏、王鑒。但其所作山水不拘於一家,廣采博攬,集唐宋以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王翚作畫喜好乾筆、濕筆並用,而多以細筆皴擦,畫面效果比較繁密。自稱「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注重觀察自然,因此能將筆墨的精能與丘壑的真實生動融合為一體,達到奪抉造化之神髓、重開古人之生面的效果。其作品功力深厚、面貌多樣,早期畫風清麗工秀,晚期則傾向蒼茫渾厚。章法富於變化,水墨與淺絳渲染得法。代表作品有《康熙南巡圖》、《重江疊嶂圖卷》、《虞山楓林圖》、《芳洲圖》等。

《康熙南巡圖》局部 多家博物館藏

《康熙南巡圖》共12卷,每卷長度約在10米、20餘米長短不等,寬約60餘厘米,堪稱當時最長的宮廷畫卷珍品。描繪的是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活動的場景。根據宮廷繪畫特點,該畫卷同樣一律不落這些畫家的款印。晚清傾覆以後,一說第五、六、八卷由宮中散失下落不明,第二、四卷現在典藏於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第三、七卷現在典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餘各卷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典藏。

《重江疊嶂圖卷》 上海博物館藏

此卷描繪崗嶺逶迤,巉岩陡壑,山間樹木蔥蔚,雲氣蒸騰,隨著山形地勢分別置有竹塢村舍、水榭台閣、酒店村市、板橋棧道,其畫法融合南北兩大流派為一體。被譽為「國朝第一卷」。

《溪山雨霽圖》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20、四僧

四僧畫派是明末清初時期中國繪畫史上名噪一時的繪畫流派,由於畫派成員石濤、八大山人、髡殘和弘仁皆為僧侶,故名四僧。當時北方清廷奉「四王」畫格為正統,江南地區卻出現一批富於個性的畫家,「四僧」乃當中代表。四者均出家為僧,多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且都是由明入清的移民畫家。四僧所繼承的傳統仍屬於文人畫系統,但不限於南宗,特別是受到徐渭強烈抒發個性的藝術影響尤大。四僧皆擅長山水畫,各有風格,不以前人意境情調上的成就為滿足,以激情洋溢或深情凝蓄的個性鮮明的藝術,突破了「四王」派所表現的情感內容,以主客觀結合、「尚意」又有法則的新手法突破了舊程式,在發揮詩歌書法入畫的效用並緊密結合了似與不似之間的形象上發展了筆墨技法。四者衝破了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振興了畫壇。

石濤:法名原濟,一作元濟、道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其工詩文,善書畫。所畫山水,筆法恣肆,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帖,畫花卉也別有生趣。其對繪畫創作強調「師法自然」,把繪畫創作和審美體系構成為「借筆墨以寫天地而陶泳乎我也」。石濤畫風似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無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卉、走獸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搜盡奇峰打草稿」是其繪畫藝術取得成功的重要關鍵。

其山水作品筆法流暢凝重,鬆柔秀拙,尤長於點苔,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豐富多彩;用墨濃淡乾濕,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構圖新奇,或全景式場面宏闊,或局部特寫,景物突出,變幻無窮。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均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畫風新穎奇異、蒼勁恣肆、縱橫排奡、生意盎然。

其作花鳥、蘭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筆墨爽利峻邁,淋漓清潤,極富個性。花鳥繼承徐渭等人的大寫意花鳥傳統,並自探「靈苗」,以天骨開張的藝術魅力表現其對生命與自然的熱愛。作花卉墨竹,縱橫肆意,於無法中有法,直抒性靈,並講求詩意與繪畫的結合生髮,開拓了作品的意蘊。

代表作品有《水墨山水卷》、《山水清音圖》、《江山勝攬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以「一畫」的命題把山水畫理論提高到哲理的高度。

《江山勝攬圖》 海外私人收藏

畫中景物屑迭、樹木茂密,作者巧妙地運用虛實、黑白的均衡布局,通過水的空靈和雲霧的蒸騰,避免了過分的迫塞。在筆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鈹,橫直交錯,秀靈而堅實,密集的破筆苔點,使山勢更顯蒼莽,篁葉取法倪瓚,只是變蕭疏為茂密,墨色乾濕濃淡恰到好處。石濤作晝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山水清音圖》 上海博物館藏

作該件品運用「截取法」,在叢林中截取了幽閣深藏的一段景緻,以特寫的手法繪出,雖則畫的的是一段小景,卻傳達出一種深邃的意境。石濤筆墨畫法多變,善於用墨,這幅圖上墨氣濃重滋潤,濕筆較多,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合,使山林的清潤深幽被盡致地表現出來。

《搜盡奇峰打草稿》 故宮博物院藏

畫卷迎首處,石濤自題:「搜盡奇峰打草稿」,鈐「老濤」。該畫在表現上,於奇險中見雄渾,嚴謹處寓虛空。雖看似筆墨豪放,皴擦點染盡在無意,而在整體上卻把握了峰巒層次,雲氣走向及林木隱現的神韻。特別是,它的構圖雖然充塞滿紙,卻絲毫不失疏朗空靈。

《黃山圖卷》 日本泉屋博古館藏

《梅竹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西園雅集圖卷》 上海博物館藏

《細雨虯松圖》 上海博物館藏

髡殘:本姓劉。出家為僧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奚,白禿,石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等。擅畫山水,山水畫主要繼承元四家傳統,尤其得力於王蒙、黃公望。喜用渴筆、禿毫,蒼勁凝重,干而不枯,並以濃淡墨色渲染,使得筆墨交融,形成郁茂蒼渾、酣暢淋漓的情趣,使畫面產生雄渾壯闊、縱橫蓬勃的氣勢。其作畫構圖繁複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現技法,多從王蒙變化而來;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著的淺絳設色,又近黃公望之法。其章法穩妥,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勝,於平凡中見幽深;筆法渾厚,凝重、蒼勁、荒率;善用雄健的禿筆和渴墨,層層皴擦勾染,筆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滯,禿筆而不幹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並以濃墨點苔,顯得山川深厚,草木華滋。其作品以真實山水為粉本,具有「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觀的情感、性靈與客觀的景物、意境相感應、交融,使其山水畫景真情切,狀物與抒情成為一體。

存世代表作有《報恩寺圖》、《雲洞流泉圖》、《層岩疊壑圖》、《雨洗山根圖》、《蒼翠凌天圖》等,

蒼翠凌天圖》 南京博物院藏

畫面崇山層疊,古木叢生,近處茅屋數間,柴門半掩,遠方山泉高掛,樓閣巍峨。山石樹木用濃墨描寫,乾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點苔,遠山峰頂, 以少許花青勾皴,全幅景物茂密,奧境深幽,峰巒渾厚,筆墨蒼茫。

《雨洗山根圖》 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畫出雨後山川清新怡人的景色。畫中突出表現林葉低垂、瀑布奔流、溪水浸潤及雲霧流動這些和雨水密切相關的景象。構圖繁密嚴謹,用筆嫻熟蒼健,意境悠遠深邃。

《層岩疊壑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山巒重疊,結構飽滿,一條山路順山勢自下而上蜿蜒曲折,使景物繁複而不迫塞,布局巧妙,具有「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引人入勝」的意境。以干筆皴擦山石,濃墨點苔,氣韻渾厚。用筆蒼渾、老辣,用墨層次豐富,展現了石谿極具個性的繪畫風格,是其成熟畫風的傑作。

《仙源圖》 ·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構圖較滿,用線清晰豪壯,墨與色渾然一體,畫風蒼勁渾厚,意境幽野曠疏。

漸江:原名弘仁,明亡後出家為僧,號漸江,一號無智,人稱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韜,字大奇,又名舫,字鷗盟。善山水,初學宋人,晚法倪瓚,尤好繪黃山松石。其作品在構圖上洗鍊簡逸,筆墨蒼勁整潔,善用折帶皴和干筆渴墨。其作品既有元人超雋的意境,又有宋人精密的特點。代表作品有《清溪雨霽》、《秋林圖》、《古槎短荻圖》、《松梅圖》等

《天都峰圖》 南京博物院藏

作品寫黃山絕頂天都峰。畫作章法新穎,場面宏大,氣勢磅礴,以簡潔凝練的造型,空靈峭健的勁線,寄寫出黃山的英姿;近處是陡崖峭壁,幾株虯松盤曲若龍,崖下塗澗,溪水匯流。隔溪仰望,對岸兀崖高聳,懸泉下瀉,峰巒嶂,嶒崚重疊,巍巍天都主峰嵯峨其上,直指霄漢,其劍拔挺健之勢,大有絕俗孤高的意蘊。

《西岩松雪圖》 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以局部特寫山峰雄偉之勢,以勾勒為主,畫雪景「借地為白」,略加渲染,山石陽面留白,陰面著墨,樹木墨色較濃。構圖繁密,筆法清健,意境高古。給人以偉峻、靜穆、聖潔、一塵不染的美感。

《松梅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分前後兩段。繪虯龍盤曲的蒼松和稜角分明的怪石。圖中的松石以粗獷霸悍的行筆、淋漓酣暢的施墨表現,簡潔的構圖體現出詩意中的空寂。所繪水墨梅花,梅枝如曲鐵,婉轉中呈現剛毅不屈之態。其簡約的格局,精謹的筆墨,結構出一派純凈、幽曠而又俊逸的意境。

《九谿峰壑圖軸 》 上海博物館藏

《林泉春暮圖》 上海博物館藏

朱耷:號八大山人,又號雪個、個山 、入屋、驢屋等,入清後改名道朗,字良月,號破雲樵者。其畫多緣物抒情,用象徵手法表達寓意,將物象人格化,寄託自己的感情。在形成自己風格的發展過程中,朱耷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又自辟蹊徑。繪畫以大筆水墨寫意著稱,並善於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創作上取法自然,筆墨簡煉,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其大寫意花鳥畫受徐渭影響,以簡潔孤冷的畫風,而自成一代宗師。傳世作品有《孔雀竹石圖》、《孤禽圖》、《眠鴨圖》、《貓石雜卉圖》等。

《荷石水禽圖》 旅順博物館藏

此幅墨筆畫湖石臨塘,疏荷斜掛。兩隻水鴨或昂首仰望。或縮頸望立。意境空靈,餘味無窮。荷葉畫法奔放自如,墨色濃淡,富有層次。

《荷花翠鳥圖》 上海博物館藏

歡迎繼續關注山人說藝頭條號,在這裡你可以學到更多的藝術知識!!


推薦閱讀:

最易被人喊錯的中國五大姓氏,最怪五大姓
中國盜墓史上的第一奇事
看「中國間諜」怎樣給美國戴上手銬!
中國羅盤詳解-第四十七層 十二宮次
中國電影涉嫌「集體有意識」抄襲很可怕

TAG:中國 | 中國美術史 | 美術 | 畫家 | 美術史 | 國美 | 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