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清督陶官唐英和他的「唐窯」帝國

「唐窯」,這是後人對唐英任督陶官時期的景德鎮官窯的稱謂,也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在景德鎮官窯,主持窯務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成績最卓著的,要算是唐英了。在今天景德鎮,有一個唐英廣場,廣場中央矗立三尊塑像,中為唐英半身座像,兩旁為群雕。群雕表現唐英在景德鎮的兩個歷史畫面:一為唐英初到御窯廠,「杜門謝交遊,萃精會神,苦心戮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另一為71歲高齡的唐英從廣東復調九江回景德鎮時,「抵鎮日,渡昌江,合鎮士民工賈群迎於兩岸」,受到景德鎮商賈市民熱烈歡迎的生動情景.唐英16歲進入故宮養心殿做雜役,漸漸地學得能書善畫,學問通了,詩文也作好了。43歲被擢升為內務府員外郎,主要日常事務是巡視、督察待辦處各匠人的工作情況。這段時間,唐英也兼為皇帝畫瓷器的樣稿。他還擅長畫美人圖,雍正稱讚其「畫得款式甚好」。能詩善畫兼長篆刻,加之做事踏實,唐英深得皇帝的賞識,因而於雍正六年被派駐景德鎮御賜窯廠監督,做督陶官年希堯的助手,唐英時年已47歲。就這樣,唐英結緣陶瓷,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唐英初到景德鎮時對陶瓷一竅不通,於是他拒絕了所有官場上的應酬,深入到坯房窯廠,和陶工們一起生活,一起勞作,一起參加繪畫,很快就熟悉了制瓷的各種工藝,由一個外行轉變成內行。督陶日久,唐英對這一行業、對朝夕相處的工匠、對景德鎮都產生了濃厚感情。身居官位的唐英專心務陶,對權位意識淡化,時常戲稱自己是「半野半官」。他更喜歡以陶人自居,在「陶人的天地里」,日夜竭力求索的是「陶人之本色」。在景德鎮,在督理窯務之間,唐英為御窯廠營造成出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和雍正相比,乾隆皇帝對陶瓷生產的管理更為嚴格,瓷器質量稍有差次,唐英和工匠就會受罰。但每次遇到皇帝的責備,他均自己承擔,從不責怪助手和工匠,也從未向下攤派罰銀,都是自掏腰包補上罰銀。唐英說:「陶人有陶人之天地,有陶人之歲序,有陶人之悲歡離合。」 作為督陶官,他能深深體恤工匠之難,實在難能可貴。唐英在景德鎮督陶的前8年是雍正在位時期,這一時期,除雍正粉彩外,還繼承了康熙鬥彩工藝,使雍正鬥彩比康熙鬥彩更具清俊華麗之美。此外,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在唐英的主持下,創新成功了窯變釉,從而使原來色調單一的單色釉變得流光溢彩,絢麗斑斕。燒出龍缸是唐英另一件平生得意之事。龍缸在當時被認為是皇權的象徵。作為皇家督陶官的唐英,為了燒造龍缸,不僅在御窯廠與工匠們一起探討研製, 而且一有閑暇,便到民間尋訪老工匠,了解燒制龍缸的情況及工藝。他還查閱地方典籍,找尋一切與燒制龍缸有關的資料。皇天不負苦心人,失傳已久的龍缸燒制工 藝最終在他的手中得以重新恢復。「自國初燒造龍缸未成,至唐窯始復其制。」唐英督陶真正的輝煌是在乾隆朝初期的20年間。以唐英在乾隆朝督陶20年計算,總共為乾隆皇帝燒造的瓷器達50萬件至60萬件之多。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被稱為「瓷母」的各色釉大瓶,就是唐英為了迎合乾隆皇帝的 「風雅」而特意燒造的。乾隆皇帝是愛瓷之人。他曾直接干預宮內製瓷事務,不僅對宮內瓷器的用途、形狀、紋樣等屢屢過問,還親自審定畫樣,甚至對於瓷器的燒制過程也極感興趣。唐英就奉乾隆皇帝的旨意編纂了《陶冶圖》,書稿圖文並茂,詳盡地展示了制瓷的全部工序,被後世譽為「集廠窯之大成」,是中國陶瓷史上一部不朽的著 作。乾隆時期的瓷器燒造,達到了一個工藝上的高峰。唐英在《陶成紀事碑記》上記載了在其督陶期間,共仿古、創新五十七種。儘管唐英盡心儘力,但他還是不能完全滿足皇上的要求。在史冊上屢屢能看到皇帝斥責唐英的話語。比如乾隆十三年,《記事檔》有這麼一檔:「十一月二十八日,太監胡世傑傳旨與怡親王,德保:此次唐英呈進瓷器仍系舊樣,為何不照所發新樣燒造進呈?將這次呈進瓷器錢糧不準報銷,著伊賠補。」這樣的斥責,包括處罰,讓唐英痛苦不已。75歲那年,唐英誠惶誠恐。當年夏天,奏請退職,並婉拒了乾隆要兒子接班的旨意,說兒子「究系少年,諸事閱歷未久」。他知道做一個督陶官很苦。不久,在御窯廠生活工作了28年的唐英離職。幾個月後便與世長辭。之後的景德鎮御窯廠不復唐英任督陶官時的輝煌.儘管朝廷還派了多任督陶官監燒景德鎮御窯,但德才不能兼備。唐英之死,代表王朝最精美的歲月就此終結。現在的景德鎮仍然現存唐英一副看似平常實則寓意深刻的楹聯:「未能隨俗唯求己,除卻讀書都讓人」。下圖為清岫玉雕件督陶官唐英石雕像數百年後2013年現身於美國美尚拍賣行,唐英在此石上方刻有串問形式的自識書文:【「官耶 民耶 陶耶 榷耶 山林耶 城市耶 癡耶 慧耶 貴耶 賤耶 或曰蝸寄耶 余曰否 石也】


推薦閱讀:

帝國的隕落(一)大幕開啟
中國永恆驕傲:大唐帝國李靖一戰滅突厥
見證大秦帝國史的秦量三寶|標準器|度量衡|始皇
滿清八旗,大清帝國最精銳武力的衰落之謎
明帝國與後金最慘烈的決戰,大明精銳損失殆盡,關外土地全部淪陷

TAG: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