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落後20年到世界前列 解放軍裝甲兵團的傳奇|坦克|俄羅斯

核心提示:歷經了70年的磨練解放軍裝甲兵從一輛只有25毫米厚鐵皮的繳獲坦克到進口、仿製、自製、自主研發發展成為如今位居世界前列的強大武裝力量。曾經研發出了T-34這種革命性坦克的俄羅斯在2015年的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閱兵式上讓他們最新研製的T-14阿瑪塔坦克火爆登場,這也一掃了坦克悲觀的前景基調,而解放軍的下一代坦克又會是怎樣的,這也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新話題。

鳳凰衛視8月1日《皇牌大放送》,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2014年5月千餘平方公里的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雲集解放軍7大軍區精銳裝甲部隊,在實兵對抗演習中激烈攻防,野外機動、陣地攻防、城市攻堅,各種戰術項目以近乎實戰的方式考驗著解放軍這支將滿70歲的鐵甲兵團,沙塵滾滾之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國產99式主戰坦克,這款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陸戰武器擁有125毫米口徑滑膛炮,可發射穿甲彈、破甲彈、榴彈等炮彈,兩公里內垂直穿甲深度達780毫米,同時可發射鐳射引導炮射導彈,火控系統高度電腦化自動化,強大活力之外99式主戰坦克還配備高性能陶瓷複合裝甲,防護力超群,第一代99式主戰坦克配備1200匹馬力柴油引擎,最新改進型99A2提升到1500匹馬力,最高時速超過80公里,配備更先進的電腦系統和主動防禦系統,是全球最先進的坦克之一。而在今年的跨越2015-朱日和演習場上解放軍歷史最悠久的國產坦克59式依舊活躍在第一線,憑藉先進數字化技術和不斷提升的製造工藝,最新改裝的59D式坦克已具備和其他新銳坦克一戰的能力,超常身管的94式105毫米線膛炮可使用炮射導彈2公里穿深達700毫米,即便是美國最頂尖的M1A2坦克的正面裝甲也難以保證不被擊穿,先進的火控系統彈道計算機以及雙向穩定系統保證全天候的戰鬥能力,10秒自動滅火,出色的三防設計讓它能活躍在任何極端的戰場,即便在核爆之後也能投入戰鬥,如今,解放軍裝甲部隊共有7950輛主戰坦克,1490輛步兵戰車,還有大量自走炮、自走火箭炮、自走導彈等裝甲作戰載具,總數全球第一,也是最具戰鬥力的裝甲部隊之一,解放軍裝甲兵團歷經70年跌宕發展,在現代化戰爭的格局中它也將面對更多的挑戰。

坦克裝備差距懸殊 中國一個師打不過日本一個營

萬俊:坦克這種攻防一體矛盾兼備的鋼鐵雄師自誕生以來就雄霸著地面戰場,它被稱之為陸戰之王,它的出現改變了近代戰爭的方式,還改變了世界的局面。2015年是坦克誕生10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部隊誕生70周年,其實說起來中文裡面並沒有「坦克」這個辭彙,它是直接從英文Tank這個詞翻譯而來,而英文原來的意思是「鐵盒子」。100年前當英國軍隊開著這種「鐵盒子」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殘酷的西線戰場時據守戰壕里的德軍魂飛魄散潰不成軍。20多年之後坦克已經成為軍事列強普遍裝備的陸軍利器,而當落後的中國軍隊遇上裝備精良的日本軍隊就吃盡了苦頭。

解說:1916年7月1日索姆河戰役爆發,協約國和同盟國共投入了86個師,數百萬人在槍林彈雨中搏殺,隨著機槍的不斷改進,戰場突擊變成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難事,特別是德軍裝備的馬克西姆機槍,每分鐘可發射600發子彈,僅在開戰的第一天這種機槍就造成57000名英軍士兵傷亡,英國急需一種攻防一體的新武器。

徐光裕(解放軍退役少將):人們就想到了是不是能夠有一個活動的堡壘,保護著這個士兵,而且這個活動的堡壘有很強的火力又能防護自己,然後帶領步兵能夠突破對方的堅固的防線,於是人們就想到了利用當時的內燃機作為動力搞一個鐵盒子,一個裝甲的鐵盒子,裡面又裝上炮、又裝上機槍,然後又有人,這樣的話能夠突破陣地非常好。

羅海濤(北京軍事觀察員):這個坦克一共是44輛,但是有18輛還沒有到前線就壞了,剩下的這些坦克參戰了,參戰的過程中又有2輛坦克掉在溝里,沒有參戰,就是剩下的坦克衝上去之後使得德國軍隊一下子就蒙了,沒見過這麼一個龐然大物。

解說:憑藉少量的坦克同盟國在這場傷亡超過120萬人的慘烈戰役中獲得勝利,而在中國的戰場上坦克也很早就佔據了一席之地,1922年張作霖向英、法、美購買包括14輛雷諾坦克在內的共36輛坦克,這批坦克在隨後的直奉戰爭中收到奇效,但日本的入侵卻中斷了中國的坦克夢。1931年佔領東北後這批坦克在幾乎沒有進行抵抗的情況下被日軍俘虜了大半,而此時日本的鋼鐵戰車開始在中國的土地上肆虐。

施孝瑋(台灣軍事專家):當時中國的坦克車其實在面對日本的時候真是打一輛少一輛,壞一輛少一輛,你要從後方得到一些其他的補充,甚至於打壞了要進行修復,都非常困難,但反之日本它的一千輛坦克即便打壞了或者說消耗掉了它的國家在當時來說還有工業能力可以自行生產。

宋兆文(台灣軍事專家):我們的一個師打不過人家一個營,一個師的概念差不多,8000-10000多人這麼多人,一個營大概五六百人,打不過人家,他們的裝備好,他的坦克衝過來我們就只有挨打的份,它的機槍掃射,它的坦克主炮轟擊那我們的死傷難以其想,它打到它的槍彈、炮彈全部用完,它用壓,把我們的官兵都壓死,一整片一整片地壓死,所以說,整個抗戰結束我們全部擊毀的日本坦克只有67輛。

解說:抗戰時期的中共軍隊雖然通過與新疆王盛世才和蘇聯的交流,培養出第一批坦克人才,但卻並沒有任何坦克可以使用,1945年8月在歐洲戰場取得勝利的蘇聯紅軍帶著2000多輛坦克開赴遠東,對盤踞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日本軍隊進行最後的「八月風暴」,此時的日本雖然遭到了第一輪原子彈襲擊,但主戰派依舊強硬,他們幻想,憑藉駐紮在偽滿洲國的百萬關東軍依舊擁有勝利的機會,但蘇軍強大的裝甲部隊卻撕碎了日本這最後一片遮羞布。

宋兆文:這個T-34在老遠一炮就把日本的坦克轟毀掉了,日本的火炮射程很近,打不到它,它到了東北大概有2000多輛了日本全部的坦克不到200輛。

施孝瑋:日本當時戰車的質和蘇聯戰車的質相比那真的是可以用幼稚班對抗大學畢業生的角度來去形容,一點都不差的。

解說:成功壓制住德國閃電戰的T-34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坦克之一,即便在與德國強大的虎勢式坦克正面衝突時也沒落下風,早期T-34裝備76.2毫米坦克炮可以在1公里的距離上穿透60毫米以上的軍質鋼板,憑藉革命性的60度傾斜裝甲,T-34的45毫米的正面裝甲在水平彈道上變成了90毫米,且更容易讓來襲炮彈發生跳彈。相比T-34日本的97式坦克如紙糊一般,47毫米的短管坦克炮面對T-34的傾斜裝甲毫無辦法,25毫米的正面裝甲在T-34的穿深火力下還沒靠近就已化為一堆廢鐵,裝甲部隊的巨大差距讓蘇軍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將日本關東軍迅速夷平,目睹這一切的中共,更加堅定了建立強大裝甲部隊的願望。隨著日軍投降,中共以最快的速度向蘇聯接收日本遺留在中國東北的殘餘坦克。

羅海濤:你跟國民黨同時搶,誰搶到就是誰的,搶的時候可能什麼都搶下來了,連它那個修理大隊那都搶下來了,那就有保障了,這個體系就全了。

朝鮮戰爭:志願軍215號坦克以一敵五

解說:這就是中共軍隊獲得的第一輛坦克,日本97式戰車,雖然與二戰末期的美蘇主力戰車對抗時毫無招架之力,但對於從零開始的中共軍隊來說97式雖不完美但也是難得的寶貝,憑藉這批繳獲的日制坦克1945年12月1日中共成立了第一個裝甲部隊,東北坦克大隊,全隊三十人只有一輛坦克,在此後的解放戰爭中中共的裝甲力量部隊不斷壯大,形成了最早期的裝甲兵團。

徐光裕:49年之前我們的整個部隊有兩個坦克師兩個坦克團,四個野戰軍這麼大的力量,300多輛坦克,這是我們基礎,坦克兵出現的基礎。

羅海濤:這些坦克在遼瀋戰役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因為戰場士氣非常重要,在攻打天津的時候就是東線、西線同時進攻,都使用了坦克了在前面衝擊。

解說:憑藉錦州等戰役中的出色表現,這輛97式坦克被賦予「功臣號」的光榮稱號,並在1949年10月的開國大典上走在了第一方隊中。

徐光裕:在開國大典檢閱的時候全是清一色日本的輕型坦克,中間開著開著幾十輛,開著開著還有一輛出故障,出故障後被後面的坦克頂過去了,說明這個坦克的數量、質量都有問題,當時呢沒有辦法,因為沒有生產的能力,所以完全靠繳獲的坦克,能夠把一些坦克能維修好就很不簡單了。

羅海濤:當年49年閱兵的時候開進第一輛坦克那個駕駛員還是日本人呢,就為了,怕出事啊,因為自己的駕駛員並不是太好,那是日本坦克的教員。

解說:訓練不足、數量不夠、質量欠佳、後勤乏力,解放軍早期裝甲部隊困難重重,但在隨後的幾年中,解放軍裝甲部隊戰力卻驚人的突飛猛進,擁有並逐漸生產了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坦克,在朝鮮的戰場上與美軍坦克針鋒相對。

萬俊:在裝甲兵團當中自走炮是重要一員,顧名思義「自走炮」就是自己能到處走的大炮,它長得很像坦克,但是炮管口徑往往更大更粗,這也能為前進部隊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來摧毀敵方堅固堡壘,也因為龐大的炮身早期的自走炮其實大多都不能夠大角度地來旋轉,而且裝甲比較薄,只能夠抵擋住一般子彈。解放軍在見過初期引進的SU-152重型突擊炮就是其中的代表,這種自走炮的口徑達到了152毫米,而用相同底盤的JS-2重型坦克主炮的口徑也不過是122毫米。1949年之後中國和蘇聯的親密關係也讓解放軍裝甲部隊的裝備和戰鬥力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

解說: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坐上列車,生平第一次離開中國前往莫斯科會見斯大林。1950年2月14日周恩來與蘇聯外長安德列維辛斯基簽下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份條約的簽署讓中蘇關係進入了長達10年的蜜月期,根據這份條約新生的中國向蘇聯購買了10個裝甲團的裝備,包括300輛T-34/85中型坦克,40輛斯大林2型/2M型重型坦克,以及大量SU-76、SU-100、SU-122、SU-152等自走炮,相比早期的T-34中國向蘇聯購買的T-34/85火力更加強大,換裝85毫米口徑的主炮可在1公里的距離上擊穿當時多數坦克的裝甲。斯大林2M型坦克作為蘇聯二戰時期最重型的坦克,自身正面裝甲厚達120毫米,122毫米口徑主炮可1在公里外擊穿160毫米的均質鋼板,曾是敵方坦克的惡夢,但此時二戰結束已經5年,西方陣營的坦克研製也步上另一個新台階。與此同時蘇聯幫助中國建立了坦克工廠和學校,憑藉這批援建項目解放軍裝甲部隊獲得了初具規模的後勤補給和才培養能力,如今,位於包頭的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公司,它的前身就是解放軍第617工廠,始建於1954年,是中國第一家坦克製造廠。

施孝瑋:一開始呢,蘇聯是有這個像T-34/85這個坦克能在617廠開始授權生產,那當時617廠成功地生產了T-34/85那個坦克車所需要用的一些,包括像裝甲、包括像引擎等等,這一些部分。

徐光裕: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就是(蘇聯)派出了顧問團幫我們訓練,建立了裝甲兵學校,這個叫編練團、訓練坦克兵、訓練指揮官、訓練坦克作戰的,它的二戰中間的一些經驗,傳授這個經驗,所以硬體到軟體,人才培養上,它幫我們很大的忙。

解說:1950天10月1日中國具有第一個國慶大閱兵,解放軍T-34/85坦克方陣轟鳴駛過天安門廣場,軍威抖擻,但毛澤東卻神情凝重,此時,中國另一個重要盟友朝鮮的處境極為兇險,半個月前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中部仁川登陸,人民軍受南北夾擊潰不成軍,金日成派出的特使已經抵達北京,請求中國出兵拯救危在旦夕的朝鮮政權。10月19日中國軍隊以志願軍義投入朝鮮,並臨時組建坦克團參戰,但面對全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對手這些既沒有戰鬥經驗也缺乏後勤保障的志願軍坦克部隊能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

羅海濤:這批坦克基本上就是沒有什麼經典戰役,做了一些協同,也都當火炮用,比如說像衝擊高地,這個坦克上不去,這個坦克在下面替人家觀察,甚至當電台來用。

徐光裕:當時朝鮮戰場最後的資料統計過美國人在朝鮮戰場投的坦克自行火炮多少,2000輛,我們志願軍多少,200輛,實際上我們有400輛,當時1950年的時候蘇聯賣給我們的一共是360輛坦克40輛自行火炮,我們不可能一下子都拿出去,我們是200輛200輛來回倒騰,輪流戰,回來修整修理補充然後再投入輪換。

解說:朝鮮戰爭期間美軍的M46巴頓坦克擁有102毫米的正面裝甲,90毫米口徑主炮,最大時速與解放軍的T-34/85坦克相當,其他性能全面領先,美國步兵裝備的M20超級巴祖卡火箭筒更成為T-34殺手,這種88.6毫米口徑的反坦克利器只需2人操作,可在一分鐘內連射6發,神不知鬼不覺地摧毀T-34部隊。面對實力強大的美軍和朝鮮北部的山地,早期志願軍的裝甲部隊並沒有與美軍坦克正面作戰,而是作為火炮和步兵的移動掩體,零星遊走在戰場上。直到1953年7月6日戰爭即將進入尾聲,一輛志願軍坦克卻一戰成名,締造以弱勝強、以一殲五的戰鬥奇績,當天晚上志願軍坦克第2師第3團215號T-34坦克奉命冒著炮火抵近美軍陣前的山頭隱蔽,即將抵達目的地時坦克履帶卻被炸斷,動彈不得,此時距離美軍陣地僅1000米,還有3輛美軍M46巴頓重型坦克正在附近山頭徘徊偵查,形勢十分危急。

徐光裕:對方(美軍)這個是比較好的(坦克),都是41噸重的巴頓式坦克,我們才30噸。

解說:志願軍215號坦克趁著夜色修理完畢,並借著出色的隱蔽率先向山頭的3輛美軍坦克開炮,第一輪攻擊,美軍一輛M46中彈殉爆,另外2輛馬上調轉炮塔尋找目標,志願軍215號坦克以逸待勞接連瞄準發炮,擊毀第二和第三輛美軍M46,隨後志願軍215號T-34坦克緊急機動佔據有利地形並主動出擊,擊毀第四、第五輛美軍坦克。

徐光裕:1輛坦克消滅它5輛,什麼原因,用的好,偽裝的好,地點選的好,時機選的好,所以這種情況下取得比較好的戰果,總體來講我們的坦克數量雖然比美軍來講差很遠,但是取得的戰果還是不錯的。

解說:215號T-34/85坦克如今靜靜地躺在北京的革命軍事博物館裡,憑藉在朝鮮戰場的傑出戰功它被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稱號,也就在這場戰鬥的3個星期後朝鮮戰爭停火協議生效,朝韓簽署了停戰協議,經歷戰火洗禮的解放軍裝甲部隊回到中國,開始了新一輪的厚積薄發。1956年,中國獲得蘇聯提供的T-54A坦克的全套圖紙和製造設備,開始在包頭617廠仿製這種當時全球領先的坦克。

宋兆文:它的這個車體裝甲厚到100毫米,等於差不多10厘米,蠻厚的,它是100毫米(口徑)的大炮,炮也大,炮彈是38發,所以它也有機槍,然後它最大的行程可以跑到440公里,掛到油箱以後可以跑到差不多550公里,所以那個時候它的坦克是相當優秀的,而且它的射擊的距離很遠,可以射擊到2000米以外的目標。

中蘇關係陷入冰點 中國偷學蘇造坦克T-62

解說:1958年年底,第一輛用蘇聯零部件組裝的T-54A在中國下線,到1959年中國完全掌握這種坦克的技術,並將其改良,命名為1959年式中型坦克,簡稱59式,解放軍軍史上服役時間最長的坦克就此誕生。歷經不斷改良59式各種衍生型號不但至今還是解放軍坦克部隊主要成員,而且遠銷海外,投入實戰。

羅海濤:這個59式坦克可以說是經過戰場考驗是最耐用的坦克,操作更容易,那麼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朗買了59坦克,上面裝了激光瞄準儀,在跟伊拉克的美軍坦克作戰的時候,全部做到首發命中,那個時候59坦克伊朗買的那些59坦克在戰場把伊拉克坦克全給打下去了,所以伊拉克也不買美國坦克了,就得買中國坦克,所以在兩伊戰爭八年中間,59打59,63裝甲車打63裝甲車,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解說:相對於蘇聯T-34式,59式有許多創新,首先取消車身上方的箱式空間,降低車體高度,減少車身重量,極大提高機動性和生存能力,標誌性的半蛋形炮塔不但可彈開敵方炮彈,炮塔與車身實現無縫銜接,也杜絕了窩彈死角,繼承自T-34的60度傾斜裝甲設計,讓100毫米的正面裝甲達到200毫米厚的等量防護力,可以說在複合裝甲出現之前中國59式的造型是全鋼製坦克防禦設計的一大高峰,其後,隨著中國掌握垂直穩定系統技術,59式坦克火控能力更上一層樓,這套系統讓坦克在崎嶇不平的地面上高速行駛時主炮不會隨車體上下擺動,炮口始終鎖定目標並可以隨時發射。同時一台530匹V型12缸水冷柴油機為全重36噸的59式坦克提供了豐沛動力,195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批自產59式坦克出現在國慶十周年閱兵典禮,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與毛澤東一同站在天安門城樓,檢閱這支新生的裝甲力量,許多人並不知道當時的中國和蘇聯已經因為意識形態分歧而貌合神離,很快中國就要走上外援斷絕、自力更生的道路。

宋兆文:(1960年)中蘇斷交的時候,就是把所有的這些顧問、這些專家、科學家、全部都撤走,那一下子這個裝甲兵,因為裝甲部隊它也不斷的研發嘛,它的研發就一下子就停頓下來了,然後比如他們的訓練,那時候也是蘇聯的顧問,訓練也中斷下來了,那一下子就不知道何去何從。

解說:雖然獲得了T-54A的生產工藝,單薄弱的工業能力卻成為一大瓶頸,1960年,由於無法冶煉高強度的裝甲鋼59式的生產停滯不前,即便1963年成功研製出應用稀土的裝甲鋼後,59式的鋼強度與蘇聯時代依然有差距。

彭光謙(解放軍退役少將):有一項我覺得T-34要超過59式鋼材,它的鋼材好在什麼地方,坦克的輪子,不是有個輪子嗎,那個履帶,履帶之間一塊一塊履帶用個鐵銷子連起來,一塊一塊連起來,就這個叫銷子,這個銷子我們國產銷子幾天就壞了,它那個也沒有多少備用的,它就用不壞,爬山越嶺磨磨也用不壞。

解說:失去蘇聯的技術和援助,解放軍一度大力自主研發新式坦克包括重型坦克WZ-111在內的諸多自強項目迅速上馬,但由於工業實力和技術條件限制新式坦克研製計劃最終失敗,59式成為解放軍裝甲部隊的保命稻草,1960年代初,戰後第二代坦克在世界各國紛紛投入部隊,火力、防護力、機動能力以及極端環境作戰能力都大幅提升,中國59式坦克日漸落伍卻苦無突破的途徑就在這時一場與蘇聯的武裝衝突讓解放軍意外獲得當時世界最頂尖的坦克技術。

萬俊:珍寶島是一座位於中俄界河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小島,全島總面積達到了0.74平方公里,在二戰的末期,蘇軍擊敗了盤踞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之後,它就一直駐守在這座島上,隨著60年代中蘇關係出現了惡化,蘇聯遲遲沒有將珍寶島歸還給中國。1969年的3月2日中方派人上島河蘇聯的守軍發生了衝突,蘇方就指出這次的交火造成數十名蘇軍的傷亡,於是調配坦克、火炮還有摩步團與中國對峙,其中就包括了當時蘇聯最機密的第二代坦克T-62,而中國也在江面的西側部署了反坦克炮,在烏蘇里江中蘇雙方是拉開了陣勢,一場反目成仇的大戰一觸即發,而結果呢,大戰沒有打成中國卻撿到一個提高坦克技術的好機會。

解說:1969年3月15日解放軍登島部隊再次與埋伏已久的蘇軍交火,下午3點13分蘇軍再次出動10輛坦克,14輛裝甲車,100多名步兵向珍寶島發起第三次攻擊。

王國祥(原23軍68師202團紅衣連指導員):蘇聯的坦克車、裝甲車就從那個方向,那個方向直接就可以開進來,開進來就展開戰鬥隊形,展開戰鬥隊形,前面的裝甲車坦克車做掩護後面的跟著步兵往前沖,那個深樹林那一帶,環形的深樹林這一帶都是我們的陣地,他就是來沖我們這個陣地。

解說:這個距離珍寶島四五公里的209高地是中國方面的炮兵指揮所河前線指揮部,還部署了1個85加農炮連,15號下午戰鬥進入白熱化後兩門加農炮也被推出掩體抵近江邊以直瞄方式射擊蘇軍坦克和裝甲車,這場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5點蘇軍才全部退場,根據中方資料解放軍共擊毀蘇軍坦克2輛、裝甲車7輛,而解放軍犧牲12人負傷27人,戰鬥結束後蘇軍一輛被擊傷的坦克卻留在了烏蘇里江的冰面上。

魯志霞(原五林洞兒童團團長):3月15號打完仗以後,就是他們有一個坦克擱咱們境內,他們的炮彈打也打不透。

解說:這輛「刀槍不入」的戰車就是蘇制第二代坦克T-62,為搶奪這輛坦克蘇軍再次出動坦克5輛,步兵70餘人,在火炮掩護下又進入珍寶島。

王國祥:3月17號(蘇軍)開始就往坦克那兒打,最後把坦克塔也炸掉了,車體也炸到江里去了,炸到江去,他一共炸了14天。

解說:蘇聯軍隊的炮火卻勾起中方更大的興趣,這輛坦克究竟有什麼秘密。

羅海濤:沉到水裡了,這個蘇軍炮火就是一個勁砸,想把這個坦克炸爛,夜間的時候,這時候,(解放軍)派了兩個潛水員,潛入水中,掛上。

徐光裕:先把炮塔的東西拆下來的,拆下來拉過來,坦克拉不動啊,然後再把坦克炮塔和身體分開。

羅海濤:為了拉這個坦克,(解放軍)在旁邊還發動進攻,就是吸引你(蘇軍)的注意力,要不然他(蘇軍)發現坦克被牽引不行的,同時炮火掩蓋拖拉機的聲音,就把這個坦克給拖上來了。

解說:這就是當年繳獲的蘇軍545號T-62坦克,作為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坦克之一,蘇聯對其相關技術嚴格保密,解放軍獲得這輛坦克後立刻拆解研究,學習蘊含其中的新技術。

宋兆文:T-62坦克那個時候在蘇聯是最好的坦克,在全世界是比較先進的坦克,這個坦克它自己本身時速有50公里,它主要的武器是有一門115毫米的滑膛炮,那一般的坦克都是有膛線,那個大炮有膛線,它沒有膛線的

解說:線膛和滑膛之爭持續百年,所謂線膛是在槍管或炮管中設置的讓彈頭旋轉的線膛,可使彈頭在發射之後能夠保持高速自旋,以獲得飛行穩定性與精確度。但對於需要擊穿敵人裝甲的坦克來說線膛會增加炮彈在炮膛內的摩擦,降低炮彈動能飛行速度及射程影響穿甲效率,而且旋轉的彈頭還可能產生跳彈,使炮彈即使命中也無法發揮效果。T-62率先裝備的115毫米滑膛炮則完全避免了這些問題,1千米穿深達到330毫米以上,配合全世界率先使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不僅彌補了滑膛炮精確度的問題還極大提升了穿甲能力,而這些主炮和彈藥的設計被解放軍充分吸收,並應用到而後的坦克上。

施孝瑋:當時中國大陸的解放軍士兵甚至於發現當時所擁有的這些所有的這些,包括不管是像它的火箭彈或者說反戰車炮等等,這些東西完全沒有辦法去貫穿或者擊穿T62坦克的這個正面的裝甲。

解說:但T-62的防護能力卻不是解放軍短時間能學會的,中蘇間巨大的重工業實力差距讓仿製T-62的外觀及防護力成了幾乎不可完成的任務。

羅海濤:T-62有一點至今都是經典的,坦克炮塔都是鑄鋼鑄的,它那個炮塔是鍛的,你有沒有這個鍛壓機,你有鍛壓機的話你有沒有模具鋼,多硬的鋼啊,它是鍛造的,這實在太厲害了,今天我們的坦克都不能做到鍛造,人家是鍛造的。

越南戰爭:慘重的傷亡暴露坦克部隊嚴重缺陷

解說:1974年吸收了蘇聯T-62部分技術的69式坦克設計定型,與T-62相同69式裝備了雙向穩定系統行駛過程中可以保證主炮牢牢鎖定目標,在機動過程中準確開火,新一代的雷射測距儀和夜瞄裝置保證全天候的射擊精度。主炮更是與T-62相同選擇了滑膛炮,並攜帶穿甲力和精準度超群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只是口徑從T-62的115毫米縮小到了100毫米,總體來說解放軍最初的69式是由第一代向第二代過渡的坦克。但此時,蘇聯換裝第三代坦克T-72已有2年,這款經典的坦克裝備複合裝甲,自動裝彈,炮射導彈等一系列先進設備,解放軍裝甲部隊與之相比又落後一代半以上,更糟糕的是整個中國這時卻深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即便是相對落後的69式在80年代前也沒能大量生產。

羅海濤:文革主要是軍隊出現了派系鬥爭,許光達被抓了,裝甲兵曾經三年沒有司令員,那就是臨時派一個人組織工作。

施孝瑋:其實在大躍進,大鍊鋼到文革十年中國大陸當時整個戰車,主戰車的型號就是59式,而且甚至於59式一直到大概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都還是中國大陸解放軍的裝甲部隊的主力。

解說:司令員頻頻空缺,主力坦克落後於時代,這一時期,解放軍全軍總人數超過661萬人,陸軍人數也到達歷史最高峰,但裝甲兵的戰爭力卻令人質疑,而越南的不斷挑釁逼迫這支困難重重的軍隊再次踏向戰場,七十年代末的越南剛經歷過十幾年戰火,擊退美軍,統一南北越,作戰經驗豐富,又繳獲價值超過200億美元的美軍裝備,戰鬥力倍增。

施孝瑋:因為當時越戰結束以後其實當時越南的軍隊擁有相當多的,從當時南越軍手中所繳獲的美製的這個武器,包括像一些空對地的攻擊機,或者直升機等等。

解說:統一後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不斷餐食中越邊境領土,1979年鄧小平在美國證實解放軍正在向中越邊境集結。

胡云貴(原42軍坦克團連長):1978年12月8日我們就接到上頭的命令,要奔赴廣西前線,我們12月8號坦克團就開始往這邊走。

解說:1979年2月17日凌晨,解放軍9個軍分東西兩線,分別從雲南和廣西向越南進發。

胡云貴:亮光、大炮、什麼炮都往越南前線都轟轟轟,好厲害,半天紅的好厲害,那時候我們坦克就慢慢往前移,步兵就往前沖了。

解說:通過火炮準備,解放軍消滅了邊境越軍的第一道防線,裝甲兵團正式進入中越戰場,按照作戰計劃,解放軍在推進中以坦克為主戰武器,以59式坦克的100毫米主炮代替自行火炮,直接攻擊越軍據守的岩洞,進入越南後解放軍向第一個重鎮高平發起進攻,總共投入300輛坦克,卻在越北險惡的山地里遭遇了大麻煩。

黃慶祝(原42進坦克團5連炮長):進行以後大概也就是一公里多,沒有多遠路程以後就進了一個口子,剛過不去的時候那石頭兩邊都是石山一個小口子,最後是坦克過去以後很麻煩,還是基本上就是坦克把它撞,撞以後就撞了一個坦克過去了,就是那個口子。

解說:通過了山谷前面卻又出現了河流,涉水通過十分艱難。

丁在先(原42軍坦克團團長):最後把我們一個坦克填到裡邊去,把一個車放到河的裡面,然後讓其他的車輛沿著坦克的履帶上過去這樣子,到了下午四五點鐘才過了那條河,然後才上靠松山往轉往東溪走,在這兒就幾乎耽誤了一天。

解說:按照計劃丁在先所率領的42軍坦克團下屬的100多輛坦克本應3個小時內穿插到80公里外的高平,但一天過去了他們的行程只完成了不到十分之一,為了讓步兵和坦克趕上時間快速進入高平,許多坦克車都搭上了步兵一起推進,有的坦克為了多載人甚至用行軍背帶把步兵綁在坦克上前進,笨重的坦克行駛在崎嶇的越北山路,一旦越軍來襲這些步兵都成了活靶子。

丁在先:我親眼看到我前面的兩個車,把背包帶綁起來了,綁在那個保險杠上面我們有一個保險杠其實就是扶手了,然後機槍彈直接打在坦克上好慘。

黃慶祝:打下來以後人都倒了,人都倒了,腰帶有的都斷了,就掉下來了,後面坦克為了要趕起來那也得有時就這樣壓過去了,都是這樣的。

解說:經過3天時間這支坦克團衝破多道越軍封鎖線才最終抵達原本3個小時就要趕到的高平,解放軍裝甲兵團的戰場考驗才剛剛開始,

萬俊:時間來到了1979年解放軍裝甲兵團在朝鮮戰爭之後第一次大規模地投入實戰,而繳獲大量美製裝備的越南軍隊此時擁有大批的直升機、攻擊機等對地戰力,而這個時候解放軍由於缺乏制空能力坦克仍然是以20年前的59式為主,防空也只能夠依靠炮塔上一挺12.7毫米口徑的高射機槍,在開戰之前所有59式的防空機槍都被仔細地檢修,嚴陣以待越軍的低空襲擊。但事實上越軍的人員由於訓練不足許多美製直升機都沒有機會使用,而反觀解放軍裝甲兵團的高射武器反而是在對付山上的敵人時屢見奇功,彌補了59主炮仰角不足的問題。在1979年的2月20日,經過3天的艱難跋涉之後,解放軍攻打越北重鎮高平42軍坦克團終於抵達了高平7公里之外的博山,而此時越軍當然也已布下了重兵死守這座高平最後的一道屏障,一場坦克和反坦克大戰拉開了帷幕。

解說:1979年2月20日越南高平前線博山中越兩軍短兵相接,越南守軍一個師中國進攻前鋒一個坦克團,當解放軍42軍坦克團越境奔襲抵達博山時卻開進了越軍精心部署的伏擊圈。為了迎戰中國坦克越軍事前已經炸毀山路,並增防三個營兵力和一個「冰雹」反坦克火箭連,戰鬥一打響,解放軍就陷入極度被動。

羅海濤:(解放軍)第一批衝擊的坦克被打壞了,它不把路堵死了嗎,後面坦克就從這個坦克上面爬上去,就等於拿這個坦克當墊腳石了,開上去接著打,連越軍看著都膽戰心驚。

解說:為了擺脫困境解放軍前鋒坦克快速突擊強攻越軍火力點,但這麼一來,原定的步兵坦克協同作戰計劃頓時被打亂。

劉軍(原42軍坦克團5連排長):步兵就看不清了,步兵大概是在後邊,因為博山我們速度很快,它有時候步兵和坦克脫節,他跟不上。

丁在先:在那個時候電台都不行,(指揮官)都直接親自往前面,到前面進行指揮部隊、調整部隊都有這個問題。

羅海濤:主要是剛剛參戰,大家都很緊張,這個電台就不斷地喊話,不斷地喊話很快就把這個電池喊光了,喊光了這個電台就沒有了,經常是這個部隊就失去聯繫。

解說:失去電台聯絡指揮的部隊作戰效率大大降低,等到後面的火力跟上時沖在最前面的坦克連隊已經損失慘重。

徐光裕:步兵對坦克的保護也很重要,坦克不能脫離步兵,一旦脫離步兵在那樣一種地形下在那樣一種游擊戰的狀態下很容易遭受損失,在作戰方式上行動方式上增強步坦協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

劉軍:炮長跟車長兩個人混在一起,駕駛員在這邊一看到那個場面,他眼睜睜得又沒閉眼,我說小年,他叫小年,邱小年,我說把槍給我,那時候槍這樣拿著,拿很緊,眼睛也不閉,結果我說給我,我給你上去報仇,打倒幾個,他就把手鬆開了,把槍給了我就拿著。

解說:數小時候,解放軍以慘痛的代價攻佔了博山和高平,隨後的十幾天里,他們繼續南下,逼近越南首都河內,3月5日新華社發表聲明宣布自衛還擊效果已經到達,中國邊防部隊開始交替掩護部署撤退,直到3月16日全部完成,自此新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也畫上了句話,這次戰役中解放軍裝甲兵團戰功卓越,充分證明了他在戰場上的價值,但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暴露出這支部隊的嚴重缺陷。

施孝瑋:首先就是當時解放軍的戰甲車輛它的指揮體系之間它的這個無線電,無線電和無線電台之間,無線電和無線電之間它的這個距離有過短也就是沒有辦法符合在當時在戰術上的需求。

徐光裕:教訓的問題主要在就是在這種特殊的地形條件下和特殊的作戰方式下怎麼樣能夠更好的發揮坦克的作用,這裡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自我保護的問題和坦克本身的保障,技術保障的問題。

伊拉克戰爭:顛覆坦克作戰神話

解說:電台落後,地形陌生,缺乏快速有效的工程和後勤能力,步坦協同又一再脫節,這些問題讓解放軍平添了更多戰損,而作為解放軍主戰坦克的59式已是20年以上的老車了,多年來沒有明顯改進,此時的解放軍急需新式武器和技術來改造及淘汰這批過時的坦克,而此時中國也正在發生巨變,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中美建交,向世界重開國門的中國獲得了更多國際交流的機會,也為解放軍裝甲部隊的技術提升創造了外部條件,這一年中國通過奧地利獲得了英國L7105毫米口徑線膛坦克炮的全套裝備以及新式電台、火控系統等技術,L7105毫米口徑線膛炮作為冷戰時期北約針對蘇聯坦克而全面裝備的火炮,擁有極佳的穿甲力、精準度和泛用性,也是當時美國最先進的第三代主戰坦克M1艾布蘭的配備。1984年10月1日裝備了105毫米線膛炮的79式坦克亮相國慶35周年閱兵式,這型融合了蘇聯設計、北約活力以及中國自有技術的坦克立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它的出現也標誌著解放軍坦克正邁向第二世代。

宋兆文:當時這個79式坦克的出來可是說是中國大陸這個解放軍坦克裡面第一次一個比較大的改變,它在戰場上存活能力很強,而且特別是它的射擊系統,射擊系統它的光學瞄準是打的蠻准,它可以在靜止下來它的射擊的精確度對於比較遠程力量目標像2000米以外它的命中率可以高達80%。

施孝瑋:它也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有這種核生化防護的一個車輛,也就是它這個車長的炮塔或者說其他的對外的孔蓋蓋緊以後它可以在車內形成一個壓力,這個壓力會讓外面的這個包括受到核生化污染這個空氣沒有辦法進來,中國大陸開始放棄了過去那種以量然後或者說車海戰術而開始尋求了戰甲車,也就是主坦克本身技術上的這個,等於技術上的一個優越性。

解說:隨著79式坦克面世,第一代59式也開始全面改良,安裝上與79式相同的105毫米口徑線膛炮和雙向穩定系統,配備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更換無線電電台,並加裝自動滅火系統,改進後的59式作戰和生存能力大幅提升。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四化總得有先有後,軍隊裝備真正現代化只有國家在經濟上建立了好的基礎才有可能,所以我們要忍耐幾年,此後,解放軍軍費被嚴格控制,剛剛開始的新式坦克探索也慢了下來,此後15年的軍費狀況迫使解放軍將改造59式作為提升坦克戰鬥力的第一選擇。

徐光裕:我們(軍費)最低的時候我們只有不到一百億的美金,一百億的美金我們當時忍耐期的時候80年代左右,是將近四百萬部隊,這樣子大家人均軍費才多少,才兩萬塊錢不到。

羅海濤:裝甲兵部隊那時候有一個極特殊的情況,就是號稱是招特種兵,別的普通兵是兩年複員,到裝甲兵部隊三年複員,美其名曰是因為特種兵多服役,為了學習,實際上我認識它後勤助理員候延山,他跟我說實話,沒錢招兵,少發一次複員費,你一招兵你軍裝啊、被服啊什麼都得要重做啊,沒錢。

解說:軍費緊缺不僅影響招兵和裝備研發,連裝甲兵團的日常訓練都成了難題。

羅海濤:一個師的訓練經費就去保障一個營,就這一個營該是做越野、做行駛、做戰術訓練、做實彈射擊、做做演習,我曾經問過跟我幾個打交道的人說是坦克兵,開過坦克嗎?說開過一兩回,開過炮嗎?沒有,那你這三年坦克兵幹什麼,挖煤,到裝甲兵的煤礦去挖煤,挖煤換錢。

解說:經費嚴重緊張的80年代末,中美關係的蜜月期曾讓裝甲部隊的技術研發出現了一絲希望,這段時間裡中美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技術合作,包括代號為「美洲虎」坦克的合作研製項目。

施孝瑋:這個坦克車是以當時中國大陸數量非常龐大的59式坦克作為一個基礎,那等於說由美方的克萊斯勒公司提供40%的套件,然後由中國大陸617廠所生產大概40%左右的套件,然後再搭配上一些進口的設備。

宋兆文:坦克底盤部分是這個中國來製造,但是底盤以上由美國來製造,其實坦克重要的是底盤以上,底盤以上,包括它的火控系統,就是它的射擊系統,它的通訊系統都是很先進的。

解說:59式坦克改造升級為美洲虎,可謂脫胎換骨讓人耳目一新,但新式美洲虎坦克只來得及造出兩輛樣車就遇到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隨後中美關係陷入冰點,中國坦克只剩下自主創新一條路。解放軍自主研發的88式坦克陸續入役,88式在69、79式的基礎上新增了多種技術,並首次使用了複合裝甲,但軍費所限,這一型坦克並沒能大批量裝備解放軍,正當解放軍裝甲部隊勒緊腰帶繼續忍耐時,美軍在中東進行的一場戰爭卻敲醒了正慢慢追趕西方的解放軍,這場戰爭也幾乎顛覆了坦克在戰場上的地位。

萬俊:1990年8月,伊拉克派出了20萬的士兵和2000輛坦克揮軍產油大國科威特,憑藉著大量向中國購買的59、69式坦克伊拉克只用了2天的時間就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這樣明目張胆的侵略行為也導致了聯合國安理會在五個月之後授權美、英等國動用武力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當時有許多中國的國內軍事專家都認為說美國將會和伊拉克經歷一場大規模的城市集團戰,而在此之後呢美國會艱難取勝,但是美國展現出了新時代作戰方式卻令中國專家們的預測全部落空,美軍的輝煌戰果也極大地震撼了解放軍。

解說:海灣戰爭爆發前經過兩伊戰爭的洗禮和美國的暗中扶植,伊拉克逐漸成長為中東地區的一大霸主,軍隊戰鬥力達到鼎盛,除了中國59式、69式坦克外伊拉克還向蘇聯夠買了大批第三代T-72烏拉坦克,這讓伊拉克陸軍在中東地區不可一世。

宋兆文:那個時候伊拉克的坦克部隊很強,它的坦克再加上它的裝甲車輛,加起來有將近四千輛三千多輛是非常強大的。

羅海濤:它自行火炮的數量也比北約部隊多,坦克數量也比它多,但人家不打坦克戰啊,人家打空戰啊。

解說:這場戰爭中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起飛近10萬架次飛機,投彈9萬噸,發射35枚空射巡航導彈,288枚戰斧巡航導彈,在地面戰爭開始前伊拉克大部分電力和軍用通訊設施就已被中斷,大量交通節點、軍事據點被摧毀,伊拉克大批裝甲部隊在交戰前就失去了戰鬥力。2月24日,美軍和英軍共派出4個裝甲師,從三面進軍科威特和伊拉克本土,清繳伊拉克殘餘部隊,地面戰場上美國的M1A1坦克群及武裝直升機與伊拉克裝備了T-72的精銳裝甲部隊正面交火。

宋兆文:伊拉克跟美國人作戰的時候它的坦克部隊美國的通常坦克在將近四千米以外一炮就把它的戰車毀掉,它的戰車炮根本打不到人家,那M1A1怎麼樣,你打它它不在乎,曾經有一輛M1A1坦克它被人家反裝甲武器命中22次,打中22次,沒事,裡面人都沒有死,就是打了凹進去而已。

解說:M1A1坦克是當時美軍最先進的第三代主戰坦克,裝備一門120毫米滑膛炮,能在2公里外穿透650毫米裝甲,80年代末改良的M1A1更裝備了貧鈾複合裝甲,憑藉貧鈾這種核工業的副產品,改良後的M1A1的正面裝甲防禦力超過660毫米等量的均質鋼板,強大的戰鬥力使美軍坦克在伊拉克戰場上以一擋十。

宋兆文:就是美國有一個M1A1的坦克連,晚上碰到了伊拉克的一個裝甲旅,一個裝甲旅大概它的坦克大概有將近一百輛,加上其他的甲車,它(美國)這一個連只有14輛坦克,它(美國)在45分鐘把這個裝甲旅全部幹掉。

解說:伊拉克戰爭改變了世界各國對戰爭的認識,傳統大規模的坦克集群作戰受到了極大衝擊。

羅海濤:你還搞不搞坦克集群啊?那麼北約就把坦克集群解散了,後來蘇聯解體之後俄軍也把大量的坦克集群解散了。

解說:而大範圍裝備中國主力坦克的伊拉克軍在美軍面前的潰敗也極大地刺激了解放軍。

施孝璋:就是發現中國制的坦克在面對現在西方的這種戰車或者反坦克的武器下,幾乎可以說是毫無招架之力。

坦克集群向小規模高戰鬥力的方向演變

解說:與此同時,解放軍也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將往信息化和非接觸式作戰前進,大規模的坦克會戰已成為過去,坦克集群將在空中力量的配合下向小規模高戰鬥力的方向演變。

羅海濤:縮小規模,現在都改為坦克旅,減少指揮層次,現在就是坦克旅直接指揮坦克營,以前是什麼坦克師指揮坦克團,坦克團指揮坦克營,坦克營再指揮坦克連,現在做到每一個車旅長都可以指揮。

解說:1999年國慶50周年的閱兵式上解放軍裝甲兵團第三代坦克96式正式亮相,在落後西方第三代坦克近20年後中國終於趕上了世界的步伐。

施孝瑋:96式坦克當然其實在數量上來講它其實對於中國大陸來說它有非常跨時代的意義,也就是說它大量的生產而且大量的汰換了過去由59式坦克所構成的解放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它甚至於整個裝備數量在2500輛左右。

宋兆文:那這個96式坦克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複合式裝甲跟反應裝甲,它就是說它抗這個反裝甲攻擊的能力更強,它還有反應裝甲,反應裝甲是披掛在坦克上的一種炸藥,打它的時候就是向外爆炸。

解說:反應裝甲是一種應對破甲彈的強化裝甲,對於步兵來說重量輕且後坐力小的破甲彈從二戰開始就是坦克的殺手,當破甲彈命中目標後彈內雷管就會爆炸融化中心銅罩形成一束尖銳、極高溫的金屬射流,從而穿透裝甲殺死或者殺傷車內人員,而反應裝甲在受到破甲彈攻擊時將起爆多層內置拋板,切割金屬射流,使其喪失穿透力,反應裝甲和複合裝甲的結合讓96式極大地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最新改進的96A坦克正面對穿甲彈防禦能力相當於700毫米均質鋼板,對破甲彈防禦能力超過1000毫米均質鋼板,而自主研發的強大火力和火控系統是96式坦克的殺手鐧,125毫米口徑滑膛炮賦予它世界一流的主炮火力,後期改進的平面熱成像儀和反穩像式觀瞄系統讓它射擊精度不輸於世界主流坦克,2014年8月解放軍南京軍區第一集團軍裝甲旅的4輛96A式坦克遠赴莫斯科參加第二屆」坦克兩項「的競賽,與俄羅斯最新改進的T-72B3M同台競技,最終96A坦克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績,尤其在設計項目上它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

宋兆文:在射擊這一項拿到滿分就是說它的射控系統是很好,但是它其他的性能跟人家比還是有相差的。

解說:相比俄羅斯的T-72B3M,96A坦克明顯動力不足,在機動轉彎、通過障礙、涉水等項目時顯得乏力,比賽第二天96A與俄羅斯坦克發生碰撞後俄羅斯坦克正常行駛奪得第一,而96A卻發生故障被迫維修,坦克兵出身的南京軍區原副司令王洪光賽後評價說,96式是第二代的底盤第三代的炮塔,事實上,96式在研製時成本和量產能力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受海灣戰爭啟發解放軍急需加速舊坦克的更汰,但此時解放軍仍處在忍耐期,最新銳的坦克研發速度較慢,改進自88式的96式就成了中間的過度產品。但1999年中國經歷的一系列恥辱逼迫解放軍結束了忍耐期開始了高速發展。

羅海濤:1999年科索沃戰爭轟擊中國大使館,看看你這個中國的政治力量你能怎麼著,相當丟臉了,所以那一次是給中國太大的刺激,那一次之後就是很多裝備就不再拖延了,你所說的那幾種坦克趕快造吧,趕快換吧,換裝。

解說:從1999年開始,解放軍軍費每年保持12-20%的增長速度,1999年到2014年,解放軍軍費從1076億人民幣增長到8028億人民幣,翻了7.5倍多。

羅海濤:現在一個是在換裝一個是在精簡,基本上全軍除了訓練坦克以外全換了,而且演習非常頻繁,一年至少三次演習吧,同時還出現了換戰區演習,瀋陽軍區的坦克兵部隊到蘭州軍區去跟人家打。

解說:但96式作為一款廉價的第三代坦克與世界頂尖的坦克相比綜合戰鬥力有限,得到充足軍費的解放軍裝甲兵團還需一種世界一流的坦克以保障伊拉克地面戰場的悲劇不會在中國重演。

萬均:進入21世紀以後呢,世界各國的坦克都在向高智能、資訊化的方向發展,任何的戰場都不再是某種先進武器的單打獨鬥,而是海陸空一體化的全面整合,例如美軍M1A2坦克它所配備的資訊整合系統就可以和太空中的衛星天上的攻擊直升機後方炮兵火力群連成一體,迅速地判別戰場的形勢,敵我部署,還有目標分配,同時每輛坦克都可以在萬里之遙按照指揮中心的部署有效地發起聯合攻擊,而且M1A2坦克的防護力和機動能力讓它至今都沒有被正面地擊毀過,和美國的M1和德國的豹2、俄羅斯的T-90等坦克相比,中國的96式雖同為第三代但並沒有與之同等的戰鬥力,而99式坦克的出現也改變了這一局面,讓中國的尖端坦克也躍居世界的先進之列。

解說:1999年10月1日為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式而特地趕製出的數量99式坦克和96式編在了同一方陣接受檢閱,為了保密,首次亮相的電視直播上99式甚至沒有一個特寫鏡頭,即便如此,99式坦克依舊吸引了各方關注,中國第一次完全拋棄了59式的圓形鑄造炮塔開始了一條新的坦克研製方向。

宋兆文:那它有很優異的防彈能力,那它的炮塔跟車體全部採用這個複合裝甲,因為複合裝甲很貴,(96式)沒有全部,只有一部分,(99式)它全部都是。

施孝璋:其實到99式來說中國大陸的坦克的發展其實已經到了世界可以說是一流的水準。

解說:從硬體指標上來看99式與世界頂尖的M1A2豹2A6相比毫不落下風,機動性上99式與M1A2同樣配備1500匹馬力發動機,但重量卻輕了近10噸,推重力更大,主炮上M1A2和豹2A6都採用的120毫米滑膛炮,而99式採用的卻是125毫米滑膛炮,射程相當,威力更不落下風,中國官媒甚至宣稱99式發射的特種合金穿甲彈,2公里穿深可達1000毫米均質鋼板。

羅海濤:有一些可能還能世界領先,比如說我們坦克的靈活性,就比如說做出很漂亮的機動性,原地轉彎而且還能夠瞄準,信息化也相當好,就這個坦克上所搜集的所有信息那都輸給指揮所,甚至轉到最高指揮部,這條就是要比甚至比俄國的和美軍的坦克都強。

解說:而針對現代戰場低空武裝直升機的威脅,99式還特別配備了主動防禦的秘密武器。

宋兆文:它有這種鐳射的防禦裝置,它這個鐳射光射出去以後,可以把飛行員這個眼睛弄得像半瞎一樣,然後你整個的觀測系統都把你弄壞掉,所以他這個鐳射的攻擊能量是一般坦克都沒有。

解說:2001年99式的最新改進型99A2也開始服役,大幅強化炮塔防禦能力,同時升級了資訊化系統設備甚至加裝美國M1A2都沒有的自動裝彈機,在今年4月德國《焦點》雜誌評選的世界十大坦克中,99式力壓俄羅斯的T-90名列第三,在96式與99式等第三代坦克快速裝備的同時解放軍裝甲部隊各式載具也在同步發展之中,作為炮兵的強大武器,中國03式自行火箭炮2004年開始入役,軍方簡稱「遠火300」,最大時速60千米,搭載12枚火箭彈可一次全部發射,射程最高達160公里,水陸兩棲的05式兩棲突擊車配備105毫米大口徑火炮可在浮游狀態下進行對岸射擊,摧毀灘頭堅固火力點,裝備北斗定位系統,大氣感測裝置等信息化設備,是登島作戰中強有力的突防火力,如今的解放軍裝甲兵團擁有主戰坦克在內的戰鬥載具16000輛,2010年,武直10的服役更是給解放軍裝甲部隊帶來了立體縱深進攻的能力,配合解放軍陸軍航空兵裝甲兵團能夠多維度高機動地對敵方進行打擊。

徐光裕:可以這樣講。在數量上全世界第一,在質量上來講應該是前四名吧。

解說:隨著21世紀先進裝備的不斷更替,解放軍裝甲兵團已成為全世界都無法小覷的力量。

萬俊:歷經了70年的磨練解放軍裝甲兵從一輛只有25毫米厚鐵皮的繳獲坦克到進口、仿製、自製、自主研發發展成為如今位居世界前列的強大武裝力量,不過坦克「陸戰之王」的稱號如今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和質疑,單兵反坦克武器的威脅固然越來越大,更致命都得對手來自於天上,配備各種反坦克武器的攻擊機,武裝直升機,甚至是無人飛機也已經成為了坦克殺手,有不少的軍事專家就斷言說坦克陸戰之王的神話已經過去,不過曾經研發出了T-34這種革命性坦克的俄羅斯在2015年的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閱兵式上讓他們最新研製的T-14阿瑪塔坦克火爆登場,這也一掃了坦克悲觀的前景基調,而解放軍的下一代坦克又會是怎樣的,這也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新話題。

解說:作為全世界最新銳的坦克,俄羅斯的T-14阿瑪塔是一種近乎顛覆傳統的新武器,除了保留現有的裝甲防護能力阿瑪塔裝備了十門主動硬殺傷攔截彈,可以有效攔截大批來襲導彈,感知系統上更是破天荒裝備有源相控針雷達,可監視100公里以內的65個目標,並將資訊傳輸給其他作戰單位,成為地面戰場的預警機,甚至具備隱形能力。

宋兆文:他把這個整個的坦克自己本身的雷達截面我們知道地面如果在平原作戰也有地面雷達,它的設計是可以在地面的雷達不容易找到它。

羅海濤:它的乘員的分布全部在車體裡面,炮塔上沒有人,也就是說你把一般的從彈著點,彈著概率來講炮塔受到的攻擊是最多的,你就是把它炮塔給打翻了它人能活下來。

解說:隨著阿瑪塔坦克的亮相,解放軍新世紀坦克將如何演變成為各界探討的熱點,而阿瑪塔所提出的無人化、資訊化、生存強化的發展方向確實為解放軍提供了新思路。

羅海濤:我們的戰場乘員就是這個戰車乘員是不是也可以這樣,我們的炮塔是不是也能這樣改進,我們的坦克就受到這個炮塔的限制,因為實在捨不得這個炮塔,它就是捨棄這個炮塔了,捨棄這個炮塔之後你這個戰場的生存能力大大增強了。

宋兆文:這個阿瑪塔坦克我想給解放軍一個相當大的一個影響就是知道你研發新的坦克,就是一定要朝創新跟超越這兩個方向。

解說:世界戰爭史上曾出現過無數稱霸戰場,又在戰爭形態變化下立刻消失的武器與兵種,現代戰爭不斷向海空傾斜,坦克是否也將和半個世紀前的戰列艦一樣逐漸走向消亡。

宋兆文:坦克一定要是聯合作戰,那想要在戰場上拿到優勢戰勝敵人一定要拿到制空權,在空中都是自己的戰機掩護,空中有自己的轟炸機,空中有自己的攻擊直升機,那實際上只要這樣結合在一起,你去主宰戰場的,還是坦克,因為目標攻佔下來還是坦克衝上去,還是後面步兵要跟上來把它拿下來要佔領,不是嗎,那沒有坦克是不行的。

羅海濤:它現在仍然是喚起人們更加註重研究最新型坦克功能更全的系統性更強的,模塊化的信息化的和高度遠程作戰能力的坦克。

解說:而此時中國內部也出現了新時代坦克的討論熱潮,各種概念設計新坦克理論層出不窮,還有人期望中國下一代坦克能將時下最熱的電磁炮用作坦克主炮,但事實上除電磁炮所需的龐大電力讓它難以小型化外無法發射高爆破型彈藥也使電磁炮不具備火力掩護步兵的能力,無法擔當坦克的重任,但除了主炮外新時代坦克依然有很多革命性設計有待開發。

羅海濤:現在坦克要看誰能不能空投坦克,因為戰場發生的速度非常快,你能不能在最快的速度把你的裝甲部隊空投下去,這就是現在世界拼陸軍就拼這個了。

徐光裕:再就是坦克是不是一定要搞那麼重,是不是按照有些理論就是分散,分散理論,就是說我一輛坦克集中太大了,個頭也很大,重量也很重,技術水平各方面都很高,人也不少,一旦被擊毀,損失很大,如果把這個坦克分散變成十噸一個,十噸一個,但是能力又很強,又怎麼樣呢。

解說:隨著科技和戰場形勢不斷發展,世界各國也在加緊研發未來的武裝載具,比如波蘭的PL-1坦克、英國的偵查員SV裝甲車等,其中波蘭的PL-1坦克具備隱性功能,除了減小雷達波反射外,PL-1的外層的瓦片裝甲可自行調節溫度,與環境融為一體,讓熱成像儀全部失效,而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此前報道,解放軍新一代坦克也正在加速研發中,解放軍裝甲兵團也必將銳意進取,在未來的戰場上延續陸戰之王的神化。


推薦閱讀:

解放軍裝甲兵坦克團編製體制和裝備類型的變遷
你青睞的那些時髦,其實都是軍裝 | 花生秀
《偽裝者》看的流口水?今天就來談談秋季軍裝風!【經典新穿法】
孫儷發17歲青澀軍裝照 鄧超:我好歹算軍嫂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

TAG:俄羅斯 | 世界 | 軍裝 | 解放軍 | 坦克 | 解放 | 傳奇 | 落後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