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徽州民俗之二----喪葬習俗

習俗就是一個民族或在一定地域內由民間自發行成世代傳承的習慣和風俗的簡稱。我們徽州群山延綿,地域相對狹小封閉,歷來遠離戰亂,堪稱世外桃源。兩晉以來北方各氏族為逃離戰亂一路南遷來到徽州(兩晉至隋初稱新安郡,隋開皇九年改稱歙州,北宋宣和三年平方臘後改稱徽州),便在徽州的青山綠水間定居下來。千百年來「聚族而居」的徽州六邑各個氏族間通過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大同小異的習俗,包括各種年節、婚慶、喪葬、新居落成等等,喪葬習俗便是其一。「徽有六邑,邑分四鄉」,樵夫世代居住在歙縣南鄉,鄉土間世代傳承著一整套極具歙南本鄉本土風情的喪葬習俗。送亡靈:死者一斷氣,家人首先要焚香一把將死者靈魂送出家門,亡靈送出後要將香煙插在門口的地上,然後回死者的房內點上白蠟燭和三炷香,香插在盛有稻穀的官升里或盛滿白飯的碗里。再將靈床上死者生前用的帳子、被子撤去。趁著餘溫尚存時,用溫水為死者擦拭遺體並換上乾淨的裡衣里褲。報喪:一切停當後,委託鄰人代去親朋好友處報喪。親朋好友接到死訊,要延請報喪人進屋稍坐,燒兩隻滾水(即荷包蛋。平閑時期農家沒有什麼可吃的,但雞蛋總還是有的.)給報喪人吃了回程,不管路途多遠報喪人必須當天趕回,如果接到死訊的親友讓報喪人打餓肚回程是一種失禮行為。也會讓死者到那邊會沒飯吃。守屍:守屍人是專門為喪家看守死者屍體,並在正日為喪家處理一切和入殮有關的事物。守屍人進門後,即要用絲綿為死者的七竅塞住,以防死者靈魂出竅,並將頭部和手用絲綿包裹,以防屍身散掉,其實是防止夜裡鼠咬損毀死者遺容。守屍人夜裡要整夜防守貓入室對死者叫喚,迷信說貓對著死者一叫,死者就會坐起來下床出房化為殭屍。吃菜粥:歙南一帶辦喪事的正日早上一般是吃菜粥----乾菜和粳米同煮的鹹粥,(同樣的鹹粥在婚慶喜事則稱菜飯,忌稱之菜粥。),早飯後由總房安排(並用白紙寫出粘貼)前來幫忙的相鄰從事各項事情。壽材:徽州的棺材用杉木打造,分蓋、底、兩側、大小橫頭六面。普通的用十二塊板做成俗稱「十二斗」,上等棺材為「十斗」,最差的「十八斗」。上年紀的老人基本都已準備好自己的壽材,可油硃紅色亦可漆黑色。如果是突發疾病死的或遇災禍死的,棺材一般先向他人借一個給死者入殮安葬,等日後由家人再置辦一副同樣用料棺材的還給人家。如果家裡有現成的木料,便叫木匠臨時趕製,由於時間倉促,用料也就比較單薄,外表用墨汁刷成黑色,被稱薄皮材。已結婚但沒後人和沒結婚的死者稱無福之人,基本都是用薄皮材。未成年的用木匣或草席裹之兩人抬到山上草草埋葬,嬰幼兒夭折更是挖個坑用沙箕一扣,鍬幾鍬土一掩。壽衣:老人一上年紀就會給自己準備百年後穿走的壽衣壽褲和壽鞋,壽衣壽褲主要是指棉衣棉褲。如果是突發疾病死的或災禍死的,一切都要出殯的當天上午趕製。被褥和鞋倒很簡單,被褥是白布為里,紅布做面即可,鞋子是白布為底,黑布為面(女性是紅布為面)。壽衣壽褲一般都拆去紐扣,改訂白布條,系時打活扣,不可打死結,打死結會讓死者在那邊會有解不開的千千結。壽衣褲以單數為計,稱作上幾下幾。上九下七是最高等級。羊毛衣物不可給死者穿走,羊毛易蟲蛀,打了那邊蛀蟲會噬咬死者身子。即使三伏天也要讓死者將棉衣棉褲穿走,否則到了天冷時,死者會託夢給家人討要禦寒冬衣,冬至上墳祭祀就要燒一套棉衣棉褲給死者。喪服:古代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級。歙南的喪服也有性別、輩份、親疏之分:男孝帽為套頭式,女孝帽為箍頭式。孝帽後面釘有苧麻一束,子女媳婿最長、孫輩次之,曾孫輩再次之、玄孫更次之。孝鞋用麻布蒙面,子、女、媳、婿僅留鞋後幫,孫輩次之,以此類推。旁系親屬只需用小片正方形白布,按對角線疊成三角,在鞋尖上方釘兩三針即可,俗稱白蝴蝶。有的地方是用將麻布剪成褂子穿在身上,白布條束腰。看風水:我徽州歙南的許多的守屍人是識陰陽看風水的地理先生兼任的。挖畾前,地理先生用羅盤查看墓穴的朝向,如:面朝什麼,背靠什麼,左什麼,右什麼。先人的墓穴風水朝向好,後代就會發跡,做高官發大財。墓穴一般忌對山尖,宜對凹形山谷,俗稱元寶形。挖畾( léi):徽州一般是嵌入式墓穴,只需在地磅上挖出一個比死者棺木稍大的缺口即可。開挖前先要往四周撒上一升米麥谷豆,並點上香紙以祭山神土地。如果附近處有他人墳墓的,要在他人墳墓前插上三炷香,以示打個招呼。告知某某人從今起要到此地和諸位作伴。排沖犯:陰陽先生根據死者的生辰八字排出死者的生肖同哪幾種生肖是相衝的,和死者生肖相衝的人,在死者入殮時需要迴避,不可前往靈堂觀看。再排死者犯什麼煞,犯重棺就要在棺材上再放一模型類的棺材一同入葬。死者死亡的時辰不吉而不宜入土的,要在靈柩蓋上屋瓦或以淺埋等形式厝在野外待日後再改葬。犯陪葬的出殯時要在棺材上綁一隻公雞同葬。「八十一,死不的」,徽州歙南有八十一高齡的老人仙逝全家要討飯的習俗。入殮前老伴或長子帶領家人要挨家挨戶到鄰居家門口討些冷乾飯回來,入殮時在棺材前分而食之。入殮前準備:午時過後棺材上堂,大頭(頭部)朝里,小頭朝外,先往棺材內倒入一至兩擔石灰和木炭,摟平鋪上褥子,擺好石灰包枕頭。褥子上用銅錢(硬幣)擺成「壽」字圖案。暖衣:先將讓死者穿走的壽衣從裡到外一件件套好。在棺材前放一小凳,死者的孝子賢孫按輩分依次站在凳上,將死者壽衣披在身上片刻,寓意將壽衣捂熱然後交守屍人替死者穿上。著衣:死者遺體冰冷發硬,壽褲好套,壽衣難穿。守屍人蹲在死者遺體邊,將壽衣反向覆蓋在死者遺體上,先將兩袖給死者套好。然後用一丈白布條結成一個環,一頭吊在死者頸部,一頭吊在自己頸部,用力將死者僵硬的遺體上身拉起,然後將壽衣由頭部往身下拉。入殮:壽衣穿好後,守屍人將死者遺體從靈床上半吊半托著搬入堂前棺材。死者體重的,可先將棺材蓋抬進房間,先將守屍人將死者遺體搬到棺材蓋上然後抬到堂前放下棺材,蓋上壽被,遺體一周用石灰包一一塞緊。早先徽州人入殮時都是用棺蓋抬進自己宗族祠堂,在享堂內下材。守屍人掀開蓋臉火紙(黃表紙),剪開蒙臉的絲綿,供家人親友瞻仰遺容。守屍人或家人將死者生前使用的物品一一放在死者遺體兩邊讓死者帶走。接著子孫和至親依次給死者敬酒,並抓些糖果放在死者胸前。酒倒入死者張開的口中,死者早已不會吞咽,每次所敬的酒也只是少量意思意思。敬酒完畢後,前來送葬的親友和鄉鄰也依次給死者磕頭致哀,哀畢每位總房會發四粒糖。喪儀完畢,放下蓋臉火紙,緩緩拉上壽被,蓋上棺材蓋,棺材蓋四角先釘上棺材釘,然後四周各釘幾枚。最後兒孫們依次用秤砣輕輕敲三下棺材蓋四角的釘子。出喪:因大門所限,棺材先用手抬出屋外,擱在板凳上再扎杠,高壽仙逝者棺材上覆蓋一條紅毯。爆竹一放,撒買路錢的在前頭開路,斜背一扁簍,簍上插一小引魂幡,一路走一遍放爆竹一邊撒買路錢。接著是嗚嗚哇哇的吹哀樂的嗩吶或敲鼓鳴鑼。再是一對引魂幡,一對金銀吊幡,一對三萬六幡。引魂幡上寫著:「金童指出逍遙路,玉女迎上極樂宮」。後面是手捧托盤,托盤中擺放靈位和白蠟燭長孫,如今增加一位捧遺像的。頭戴孝帽(非子孫者孝帽不釘苧麻)的八人抬著棺材在後(俗稱八人杠),長子扶棺前行(俗稱扶大頭喪)。其餘家人跟在棺材後,女眷因哭嚎過度無力走路需攙扶前行。送葬的親友和鄉鄰帶著黑袖章,一手拿著花圈,一手捏著三支香,挽幛掛在行桿(晾衣桿)上抬著跟在最後。花圈、挽幛的左飄帶上一般寫著XX(稱謂)大人 千古,右飄帶寫:XX(稱謂)XXX率全家 頓首百拜。一路棺材不能落地,歇氣時統一用短杵撐著長杠。路上風大將白蠟燭吹滅了不可再重點。死者還有老父母、老伴健在的,老父母、老伴不去送葬。死者系中青年人,配偶要去送葬。棺材抬出後,守屍人要將死者靈床上的被褥枕頭帳子和鋪床稻草,換下的衣物、死前吃喝用的餐具、便溺用具挑到村外的空地上統統焚燒。出殯前家中子孫需剃頭刮鬍,此後至七七滿不可再剃頭刮鬍。攔路祭:這是出門頭一祭。棺材抬出村口時,早有幫忙的鄉鄰代替喪家路當中已擺好貢品,子女們三拜九磕,散酒祭奠,點麻秸桿焚香燒紙錢金銀袋衣箱擔後,重新起身正式上路。燃燒的麻秸桿再由鄉鄰拿回喪家的廚房,放進鍋圈。入穴:到山後落杠,先在已鋪有白石灰的墓穴內焚燒麻秸桿(麻,多子也)以暖穴。接著爆竹一陣亂放,站在墓穴上方兩旁的人通過繩索將棺材慢慢吊移入位。或將棺材緩緩推入已經事先結槨的墓穴,接著再焚香燒紙、金銀袋、衣箱擔等祭品,擺供品開祭,此時抬棺送葬的鄉鄰將孝帽黑袖章扔入火中焚化,花圈先擺放在墓穴旁邊。送葬結束除上午挖畾的人外其餘的人自行返回。因逝者是高壽仙逝的返回時長孫要將白蠟燭換成紅蠟燭,路上風將紅蠟燭吹滅了也不再重點,回到家後再重點供在堂前長條桌上,這是因逝者高壽仙逝而把喪事當成喜事辦。挖畾的人將剩餘白石灰倒入棺材上及墓穴和棺材的空隙中,接著將上午挖出的泥土全部回填埋沒棺材並壘出墓頂。

請三朝:三朝就是從死者死亡之日起的第三天。是家人對已入土的死者第一次開祭,俗稱上新墳。下半夜三四點鐘就要打著燈籠火把去墳頭(天黑年幼者害怕可以不去。),據說死者的靈魂會在墳頭等親人去,去晚了死者的靈魂回到陰宅,就看不到了子孫了,祭祀完畢回到家天還沒亮。請七:頭七是從死者死亡之日起的第七天,每間隔七天為一個「七」(周期),七「七」共49天,逢七那天上午兒孫頭戴孝帽身穿孝衣備香燭貢品上墳祭奠,俗稱「請七」。頭七最早,祭奠完畢回到家再吃早餐,此後一七晚過一七,七「七」最晚,快要到中午才去墳頭祭奠。歙南一帶「六七」由出嫁的女眷(女兒、孫女、侄女、侄孫女)來燒,下午女眷要返回婆家前,家人要分一部分死者的遺物給女眷留作紀念。燒七「七」滿那天,要將家中和喪事有關的物品,包括孝帽、黑袖章、孝鞋、輓聯、請七單等等統統放在墳頭全部焚化。俗稱「脫孝」。修墳:徽州的墳塋是依地磅而建嵌入式墓穴,墓前沒有高大的墓碑和石桌。 墳面(墓碑)用門枷石柱門檻(俗稱豆腐榨)框住直接砌在墳頭,離棺材有半米的距離。墓前是風水明宕,三時三節祭祀時只需把盛祭品的碗盤直接放在明宕的地上,香也插在墳面前的地上或墳面和門檻之間的石縫隙中。現在墳包外圈用石頭壘起來然後墓頂鋪上水泥。新墳的祭祀是帶一張小方桌,把九碗祭品、三隻酒杯、一雙筷子放在小方桌上。墳面正中豎刻「先考XX府君X公之墓/先妣XX(丈夫的名字)孺人X氏之墓(姓氏需用紅字, 不可用黑字,用黑字是寓意此姓氏的人已死絕,如是合葬墓,配偶還健在的,配偶一行全用紅字或不描顏色)。 上首刻XX(干支)年X月吉日立,下首刻「奉 」, 錯開半行刻「祀」 再刻男 XX,長子據中,次子據左,三子據右,依次類推。下接刻孫男XX、長孫據中,依次類推,玄孫男XX. 最後刻「頓首百拜」。

偷呼、回呼:在二七和三七之間是偷呼和回呼。偷呼是死者靈魂晚上偷偷回家來看望家人,偷呼晚上要將出大門外的所有窗戶、小門上貼一張豆腐乾大小的火紙,紙上寫一個「佛」。寓意讓死者靈魂從大門進入家門。回呼就是有蜘蛛人(解差)押著正大光明的回來看望家人,和家人作別然後踏上黃泉路永不回頭。回呼夜裡子女要睡在死者生前睡的床上,死者會進房一一撫摸子女。晚上堂前的八仙桌上擺有祭品(死者生前愛吃的菜肴和點心等)和三杯酒一雙筷子,供桌上點有白蠟燭。死者生前所住房間的桌子也要擺祭品、點白蠟燭。據說半夜死者靈魂會附在老鼠的身上,爬上桌子吃祭品。死者靈魂來的時候蠟燭會嗶嗶啵啵的閃動,接著漸漸的暗下去直至熄滅,黑暗中會聽到開房門、櫥門、抽屜的聲響……。那天夜裡還要將亡人生前的衣服披在椅背上,褲子攤在椅上,鞋子放在地上,鞋內各放一隻錫箔摺疊的元寶,半夜亡人回來時會鑽進去穿著坐在椅子上。早上會發現酒淺下去了,碗盤中的祭品也吃過了。而且每樣都吃了一些,和人吃的一樣,(如果是平時老鼠吃肯定將東西拖到東拖到西,搞得一塌糊塗。),鞋中的紙元寶也扁下去了。如果祭品沒少紙元寶也沒扁,就是說明亡人因它事耽擱,雞叫前就匆匆啟程去黃泉路,晚上沒回來和家人做最後的訣別。回呼的晚上還要在門口用白灰畫一個開口的圈,時辰到就將紙紮一一擺在圈中焚化。百日和周年:這是新墳的最後兩次祭奠。過了周年後就同其它的墳塋一樣,家人只有在每年清明、七月半、冬至這三個時節以及臘月底請分歲和新年初頭拜墳年才會上墳祭拜了。其它:1.父亡的稱孤子,母亡的稱哀子,父母雙亡的稱孤哀子。 2..高壽仙逝者的晚上喪宴要當喜宴辦,宴席上還要一一發糖,也可搳拳助興。3..老人快要死前的幾天里會出現一些怪異的現象:不論春夏秋冬村頭老樹上老鴉哇哇亂叫;說看見有一男一女(金童玉女?)到他(她)房間里來;夜裡屋外會煙霧騰騰;據說是那邊來人已在屋外等候。4.,人死後要將香插在盛滿飯的碗中,所以吃飯時將筷子插在碗中如同燒過的香棒,徽州絕對的禁忌。5.哭的時候,熱淚不能滴到死者臉上。註:乙酉年正月十三夜裡十點來鍾,樵夫的祖母以91高齡榮登仙境,樵夫返歙奔喪全程參與祖母喪事活動。以上所寫的很大一部內容是那場喪事的全過程記錄。野芳齋主深山樵夫原創文章歡迎點評癸巳年榴月


推薦閱讀:

婺源方言趣談:一方水土,一種樂趣 ; 一習文化 ,一絲鄉愁 ......
金華酥餅和黃山燒餅到底是誰抄襲誰?
讓我們擁抱徽州(七)
不敢寫徽州——陳發祥
黃山宏村的這家私人酒店這征服了我

TAG:習俗 | 民俗 | 故鄉 | 喪葬 | 徽州 | 喪葬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