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十家滿族鄉的來歷

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有一個叫作十家滿族鄉的民族鄉。滿族是我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人隨大清入關散落在全國各地,且清朝設立的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制度又吸納了許多蒙古、漢、錫伯、達斡爾等民族,這些入旗籍的外族人有些徹底融入了滿族,擴大的滿族人的數量。因此,全國各地有許多滿族鄉和滿族自治縣,那麼十家滿族鄉有著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十家滿族村最早建於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是隨和碩端靜公主陪嫁而來的十戶滿族人家,康熙四十九年公主薨,最初葬在他處,後移葬白勒圖(又稱北勒圖,即今十家村),陪嫁的滿族屬民也正式定居此處,世代守護公主陵寢。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由於缺乏史料,沒有記載當地滿洲人來歷,汪國鈞在其著作《蒙古紀聞》里記載了這十戶滿族人的來歷:康熙朝前夕,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高舉義旗,開始了反清復明的鬥爭,在閩粵兩處的耿、尚兩藩王也起兵呼應。清廷傾全力平叛,終於結束了三藩之亂。吳三桂的一部分屬民被編入旗下包衣人。這十戶滿族人可能是吳三桂的舊屬。據史料記載,十戶人家如下:

白姓,原籍鑲黃旗,為和碩端靜公主乳母之後人。隨公主下嫁而來,後遷往十家為公主守陵。

王姓,原籍鑲黃旗,隨公主下嫁後,任公主府管家。後遷往十家,為公主守陵,四品頂戴。

潘姓,原籍鑲黃旗,祖居海城縣,太監,原為內務府包衣。隨公主下嫁而來。

李姓,原籍鑲黃旗,內務府包衣,隨公主下嫁來而來。

胡姓,原籍鑲黃旗,太監,內務府包衣,隨公主下嫁而來,公主歿後,遷回北京。

孫姓,原籍鑲黃旗,原為內務府包衣,絕後。

侯姓,原籍鑲黃旗,護衛,後隨公主下嫁來旗,公主歿後,為公主守陵。

汪姓,原籍鑲黃旗,護衛,內務府屬下,隨公主下嫁來旗,公主歿後,為公主守陵。

董姓,原籍鑲黃旗,護衛,內務府屬下,隨公主下嫁來旗,公主歿後,為公主守陵。

肖姓,原籍鑲黃旗,護衛,內務府屬下,公主歿後,暫厝於湯土溝,後遷十家公主陵,肖姓未往,因而而定居於湯土溝舊陵址附近。

清朝時期,所有旗人不論來源,共同戰鬥與生活,又不斷有血統與文化上的交流,已經達到密不可分的地步,所以十家滿族人是滿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十家村附近有兩處古迹,分別是和碩端靜公主陵和多爾記阿哥陵,二者相距不過半里地。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將其第五女——和碩端靜公主下嫁於喀喇沁多羅杜楞郡王扎什之子噶勒藏。由於封建包辦婚姻不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之上,加之夫妻雙方文化水平及思想狀態不同,公主和駙馬的感情並不是很好。公主於37歲時突然去世,其死因沒有官方記載,但民間傳說她是被駙馬踢死的。公主最初被葬在陵溝(今王爺府鎮馬場村二組北山根平台)。

一次康熙巡視塞外,特地到女兒陵墓去憑弔。隨同侍臣們言說公主墓地位置不佳,建在了陰宅強盛的九龍口處,有威脅皇權之兆。康熙故下令遷陵。康熙四十九年七月,公主陵寢正式遷往白勒圖,康熙皇帝派皇十三子胤祥(於端靜公主同為布貴人兆佳氏所出)、貝勒海善、公鄂飛、德寧、振衡等前往致祭,並親筆御書「克昌厥後」四個漢字,意為能使其後代興旺起來,還命禮部題請遣官為和碩端靜公主墓立碑,碑文如下:

國家誼篤懿親,沒存罔間;恩隆淑德,典禮頻加。爾和碩端靜公主,秀毓深宮,祥徵天漢。徽音夙著,靜一稟於性成;寶訓親承,端莊孚乎內則,既履豐而處約,勤儉克敦;亦在貴而能謙,孝慈兼盡。方期茂膺乎遐福,何邃摧折於早齡,深切悼懷,彌崇優錫。更念公主之賢淑,俯俞哀子之籲求,特表豐碑。用彰異數。嗚呼!懿行長垂,留芳聲於簡冊;褒綸載煥,被寵賚於泉台。昭示來茲,不亦休歟!(標點為抄錄時標註)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十一立

相傳在遷陵時,有十數條大白蛇相送十餘里。十家公主陵風水極好,多年來幾乎沒遇到冰雹,且陵墓附近生產黃金,被人們成為寶地。

公主在王府生活了十八年,育有四子一女,長子納木賽,次子敏珠爾拉布坦,三子不詳、四子多爾記,女兒嫁給廢太子胤礽之子弘晰。

關於多爾記阿哥,民間傳說公主帶年僅三歲的小阿哥回京省親,康熙皇帝對這個小外孫十分喜歡,便帶他到寢宮去玩。一日康熙因不堪公務繁重而昏昏睡去,夢中看見一條黃龍繞住而戲,驚醒後發現是自己的小外孫獨自繞著柱子邊跑邊笑,康熙大為震驚。有別有用心的官員告訴康熙,多爾記阿哥是真龍天子,康熙一時糊塗,為了江山大業考慮,命人在多爾記的飲食里投放了百日慢毒,小阿哥回到喀喇沁後不久便毒發身亡。然而,從今天喀喇沁王府博物館所藏的多爾記墓碑文可知,此傳說並不真實,多爾記活到了二十歲,去世時已是雍正朝,全文如下:

清·多爾記阿哥碑銘文

多爾記阿哥,系喀喇沁郡王和碩駙馬、端靜公主之四子也。天資懿美,賦性溫良,宿惇孝悌,尤好詩書,相期揚宗功,光祖德,不幸而逝。嗚呼!原相生於康熙四十五年丙戌歲十月十五日時,沒於本年三月二十巳時,壽原二十歲。今於本年九月十二日午時,安葬於北勒圖。長兄納木塞為之勒石。(標點為抄錄時標註)

雍正三年九月十二日立

額駙噶勒藏因公主之死獲罪,解往北京某軍營囚禁,於康熙六十年病逝,後經其子敏珠爾拉布坦上疏請求,康熙皇帝批准噶勒藏於和碩端靜公主合葬。合葬陵址選在南杏子溝(今錦山鎮柳條溝村)。公主遺體遷移後,十家公主陵遂成空冢,但是大部分陪嫁滿族人都留在了十家村繼續守陵。

雖然是陪嫁屬民,但是他們的旗人身份和於公主非一般的關係使得十家滿族的地位高於當地的蒙漢民族。在清朝中期,朝廷每年都要向十家滿族撥放俸銀;附近土地的耕作者要向滿民交租子;附近的蒙民要為其當差;祭祀時可以走正門,而其他人必須走偏門;滿民可持「龍牌」直接進京,遇到糾紛打官司也總佔上風。

到了清朝後期,朝廷的政治經濟開始衰落,內憂外患不斷,無暇顧及塞北之事,十家滿族人的地位開始衰落。當地蒙古王公不在把滿民放在眼裡,蒙漢各族群眾亦不再聽從使喚。光緒年間的「紅帽子」事件中,滿民更是懼怕被漢人迫害而紛紛躲藏;民國時期,隨著清朝的倒台,滿民的地位一落千丈,在「五族共和的」號召下也常會受到歧視,於是大多數滿民選擇隱藏自己的旗人身份,對外稱自己是漢族。新中國成立後民族關係開始緩和,十家滿族才陸續恢復了滿族身份。

作為一個大環境下的弱勢群體,十家滿族在與其他民族融合碰撞中向前發展,尤其是漢人大量遷入後,十家滿族的語言、習俗和節慶也趨向漢族,並且逐漸打破了滿漢不通婚的戒律。

然而,經歷晚清、民國、文革等浩劫劇變,十家滿族的的文化認同感和使命感正在逐漸泯滅,他們的守陵使命感在逐漸消失。建國前夕,十家公主陵被當地村民盜掘,大量珍貴陪葬品流失,陵墓也慘遭破壞。而此時的十家滿族守陵人,沒有在關鍵時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然而這也都是特定歷史環境造成的,我們也無需對這些守陵人過多的苛責。

如今,十家公主陵已經作為重點文物古迹被喀喇沁旗人民政府保護起來,十家滿族人也多數轉行它業,從事起了各種各樣的工作。

作者汀汀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推薦閱讀:

漢族人為何被滿族人統治二百多年?
清朝歷史之滿族禮儀
滿族人的老禮
寧古塔地區的薩滿祭祀之富察氏
古代滿族名人榜

TAG:滿族 | 來歷 | 赤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