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出家才能更好的修行嗎?

1、有人說學佛之後厭倦了世間,產生了希望出家的念頭,這個念頭應該怎麼樣看待呢?

2、對於精進修行的師兄來說,家人會擔心這樣繼續下去,以後會不會出家呢?

今天我們先來看看印光大師是怎麼看待第1個問題的。

印光大師先說說大家對出家的誤解,很多人以為出家就是無所事事了,以為出家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情。

文鈔續編卷上·復楊樹枝居士書四(民國二十年),這封信是印光大師回復楊樹枝居士的,對方估計是想出家。

現今郵政大通,在處之經,皆可請致,天下知識,均可請教,何必出家方能修行乎?須知今日出家,反不若在家居士之有益。

印光大師說啊:現在郵政很方便了,對佛經有什麼疑問,很容易向天下的善知識請教,何必一定要出家才能修行呢?

你要知道,現在出家,反而不如在家居士修行更加方便呢。

這個信是民國二十年,也就是1931年寫的,大家要留意這個大環境,然後看看現在和當時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以法弱魔強,惡徒邪黨,常懷欺僧奪產之心。

印光大師說:現在是末法時代了,法弱魔強,那些壞人,經常惦記著欺負出家人,搶奪信眾捐獻的廟產。

若處山林寂靜之處,則小人竟為奪數升米,幾件衣,幾圓錢,而行打殺,其危險非古昔所有。

在那些偏僻的小地方,很多小人為了幾升米,幾件衣服,幾塊錢的事情,而殺人放火,打打殺殺,古時候可未必有這樣嚴峻的事情啊。你看看那個年代,人命不值錢得很呢。

即在城市,亦難免無人事往還。誰能一事不為,安受供養乎?

即便是在城市裡面出家,那也難免有人事應酬,誰能夠什麼事都不做,就那樣安心受大眾供養呢?

光以無能之人,在普陀二十餘年,只以隨眾吃飯而已。自民七(1918年)蔚如印《文鈔》以來,亦是終日為人忙。

印光大師自謙,說自己在普陀山法雨寺住了二十多年,也只是一個吃乾飯的而已。自從1918年有人把印光大師的書信集結成冊,印刷流通之後,印光大師就更加忙於應酬了。

這裡我們注意一個小細節,印光大師生於1861年,1940年圓寂,1918年的時候,印光大師57歲。

也就是說,印光大師在57歲左右的時候,他的思想才被人廣泛接受並且傳播。之後在這個大師的名譽下,弘法了大約22年左右。

如果有人希望日後有機會弘法的話,首先要學習印光大師這份耐性,要耐得住寂寞。21歲出家,57歲的時候,也就是出家36年之後,才成為大師。

你不要說我出家都十年了,怎麼還沒有名揚天下啊,怎麼還沒有人供養我啊?那就麻煩了。出家不是為了名聞利養呢。

汝意謂出家便一無所事乎?不知出家,若撐持道場,宏揚佛法,其事更多。

印光大師說:你以為出家之後就啥事都不用幹了?你出家之後如果要主持道場,弘揚佛法,那操心的事情多了去了啊。

即作自了漢,而所須衣食,總須經營,日食三餐,當必料理。

即便你出家不為弘揚佛法,只為自己解脫,那你至少要解決自己的穿衣吃飯問題才行啊。

若不修持,尚多閑暇,若勤修持,則忙無已時。

如果你不修行,那就或許有很多閑暇時間,如果你精進修行,那隻怕也是沒有什麼空閑的了。

再看第二封信,文鈔三編卷二·復卓智立居士書三,是寫給另外一位卓智立居士的。

人各有所應盡之分,當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決定不能得真利益。何也?以彼不能盡分於易處,何能盡分於難處?

印光大師說:一個人應當盡自己的本分,要有自知之明,素位而行的意思就是要在甘於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不要好高騖遠。如果超過自己的本分去做事,如果你不是經天緯地的傑出人才,通常都很難真正受益。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在容易的地方都不能盡本分,又怎麼會在困難的地方做出成績呢?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出家一事,語其易則易於反掌。但穿一件大領,就是和尚。

出家這個事情,說容易那是易如反掌,在現在這個局勢,你願意穿上袈裟就是和尚了。

這裡我們特別提醒一下:有些話,大師說得,我們說不得。很簡單,博士導師批評不太用功的博士可以,我們做為幼兒園的學生,卻沒有這個資格去批評不用功的博士了。

而此種混光陰敗佛門之和尚,多半將來在三途中過活。欲得為人,恐萬中亦難得一二。

印光大師說:那些混日子給佛祖臉上抹黑的和尚,以後多半都要墮三惡道啊,要想再世為人,那是萬中無一啊。

若要做頂天履地,上弘下化之和尚,則難於登天矣。

如果你要做一個頂天立地,弘法利生的大和尚,那是難於登天啊。

你在家裡的時候,連這個小家的責任都沒有盡到,又憑什麼能夠出家證果,普度眾生呢?

只緣汝當做一出家,則百事不掛懷,不知出家之事,比在家更多。

你以為一出家,就百事不管了,逍遙快活了,其實你不知道出家之後,事情比你在家還要更多呢。

汝欲清閑自在,逍遙快樂,則決不能做好僧!

如果你只圖清閑自在,只圖自己逍遙快活,那你絕對成不了一個好僧人啊。

以棄捨父母妻子,則成大罪矣。光是出家僧,深知其利弊,故為汝詳言之。

因為你捨棄父母妻子出家,卻只顧自己逍遙快活,那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那是很大的罪過啊。印光大師說自己是出家人,深切的知道其中的利弊,所以給你詳細解釋啊。

有人說,那虛雲長老不是也捨棄了父母和妻子,跑去出家了嗎?

如果你有虛雲長老這個根性,那你出家也是佛門之幸。既然你拿虛雲長老說事,虛雲長老做的事情很多了,就拿其中一件來說,虛雲長老花2-3年時間,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以報道父母養育之恩,你先問問自己,這個事情你能否做到呢?

若遇愛收徒弟之壞和尚,則便騙汝為他作徒弟,你就拉倒了也。且安本分修凈土法門,令汝父母妻子同作蓮邦眷屬,則其利大矣。

印光大師說:如果你遇到一些喜歡收徒弟的壞和尚,就會騙你去做他的徒弟呢,你還是拉倒吧。你就本本分分的修凈土法門,讓你的父母妻子以後都能去極樂世界享福,那不是更好嗎?

再說第3封信:增廣文鈔卷二·與謝融脫居士書

閣下年已過四十,天姿非上等。欲研窮經藏,參訪知識。恐有法門無量,光陰不多,縱慾鑽研,措手不及之嘆。又現今雖有知識,而僧多濫污,同行乏人(同行,名為內護,能互相磋磨,挾持進道)。若向上之志一衰,則懶惰懈怠隨之,而不復振矣。

印光大師說:您已經四十多歲了,又不是天資過人,如果希望深入經藏,遍訪明師,一方面法門太多,時間卻不多,只怕你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了啊。

另外現在雖然有善知識,但是出家人良莠不齊,缺少內護善知識,這個內護就是你的同學同修了。

假如你的求道之心一但衰退下來,懶惰懈怠就隨之而來,以後你就一蹶不振了。

又現今法弱魔強,欲護持佛法,在俗則易,在僧則難。閣下若能嚴持五戒,專念彌陀。克己復禮,言行相應。然後廣行化導,普利群倫。不可居師位而自高,不可受錢財而自益。在家為一家演說,對眾為大眾詳陳。則人皆仰其德而信從其言。

現在法弱魔強,如果你真的希望護持佛法,那麼你在俗世反而容易,出家做這個事情反而比較難。

如果您能夠嚴持五戒,專念佛號,嚴於律己,慈悲待人,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把自己做好,然後再教導別人。

你教導別人的時候,也不要認為自己是老師而高高在上,也不要受人錢財而滿足私慾。

你在家裡的時候,就為家人引導,在大眾中,如果有機會,就為大眾解說,那麼這樣大家就會敬仰你的德行,並且相信依從你所說的道理啊。

這個就是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這裡我們順便說一下:群內的師兄以後如果有機會弘揚佛法,記住千萬不要用佛法來謀取私利。

如果哪天我們的精進群說入群必須要交錢,共修也必須要交錢,那你就趕緊退出好了。

今出家受戒者,亦先三皈,次五戒,次十戒,次具戒,次菩薩戒。但古之受戒者,是發心為了生死。今之受戒者,多是為充大僧而圖體面。得戒之言,從未措懷。

現在出家受戒,也是按照三歸依、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這個次序來的。不過呢,古時候的人去受戒,是發心了脫生死,現在的人去受戒,很多是為了冒充高僧大德,圖個虛名,受戒時的誓言,卻從來沒有真正放在心上。

故外方之蟒流子、下流坯,無不皆是受過三壇大戒之僧。

那些混入佛門的下流胚子,那也都是受過三壇大戒的呢。

此其弊由於清世祖罷試僧、免度牒。與近世之為師者貪名利、喜眷屬之所致也。

這個弊端都是因為順治皇帝當年罷除僧人的考試度牒制度,降低了門檻,現在很多人又貪圖名聞利養所導致的啊。

前面的3封信,印光大師勸說大家,不要貪圖逍遙清閑而出家。

簡單來說:1、出家如果為眾生,事情很多,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輕鬆的2、出家如果只為自己逍遙快活,那麼就是自私自利的人,這種人拋棄親人,只為自己快活,罪過也不小3、好不容易出家了,結果遇到邪師了,那你就麻煩了

從這裡來看,一般人還是在家老老實實修行比較穩當一點。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推薦閱讀:

在屍陀林中修行的功德
見修行修持及始終完善教言-聖者心中之寶?略釋篇
抄寫僧伽吒經16本後的感受
一個對冥想了解完全空白的人如何系統的了解冥想,學習冥想?
怎麼擠青春痘跟幸福有關

TAG:修行 | 出家 | 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