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經梧珍藏<太極拳秘宗>及箋注 俞蓮舟得授全體

李經梧珍藏<太極拳秘宗>及箋注 俞蓮舟得授全體

已有 785 次閱讀2010-10-5 08:43|個人分類:拳理拳法|系統分類:拳理探討|

原文:俞蓮舟得授全體  俞家江南寧國府涇縣人①。太極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長拳②。得唐李道子,系江南安慶人,至宋時與游酢莫逆③。至明時,李道子常居武當山南岩宮,不火食,第啖麥麩數合,故又名夫子李也。見人不及他語,惟雲「大造化」三字。既雲唐人,何以知之明時之夫子李即是李道子先師也?緣余上祖游江南涇縣俞家,方知先天拳亦如余家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別名也。而又知俞家是唐時李道子所傳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歲往拜李道子廬,至宋時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往也。  箋註:  ①涇縣西漢置縣,屬丹陽郡。至南宋屬寧國府,至元代屬寧國路,明代仍屬寧國府。今屬安徽省。此處之「俞家」乃指俞蓮舟家。據宋遠橋述,他與俞蓮舟曾同上武當山訪師。在「李本」的「綱目」中,此段文字當為「俞蓮舟得授全體」,但在文中卻未列出章節名。「全體」指「全體大用」,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可證。本段文字後尾處亦有「而後亦得全體大用矣」之語。體與用,乃中國哲學範疇,體,指實體、本質,用,指作用、現象。王夫之《周易外傳》謂:「體以致用,用以備體」,有其體方有其用,有其用必有其體。在傳統中,體用不二。  ②太極拳又名長拳,此見於王宗岳《太極拳釋名》:「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此廣為人知。而「先天拳」說,則鮮為人知,又乏人認同。綜觀《太極拳秘宗》全書,著者從未離開「太極」理論述說。《莊子?大宗師》有:「在太極之先不為高」,《易傳?繫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句。一般認為,伏羲畫卦為先天八卦,文王演易後為後天八卦。先天指物成之前,後天乃物成之後。此處指太極功為先天拳,筆者理解即是讓我人的身體修養到「無極」狀態,也即老子所謂的「唯恍唯惚」、「無為而無不為」狀態。先天八卦圖見載於宋代朱熹《周易本義》。尚秉和在《周易尚氏學》中謂:「先天方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一陰一陽,相偶相對,乃天地自然之法象。」先天卦象是闡述天地自然之法象,那麼習練太極拳,也就是讓人的後天之體返還到先天的狀態。此與老子「道法自然」之旨一脈相通。先天為體,後天為用,以後天之練回到先天,也即回歸「本體」、「本質」。個中道理深奧,頗值得今日之習練太極拳者深思,在筆者看來,世傳之太極拳,多已失去了其本質內涵。  ③此句「李本」「李道子」後失「所傳」二字。游酢其人不詳。此句說俞家所練太極功,是唐代李道子所傳。對此,李師融考證認為唐代之「夫子李」李道子與明代之「麩子李」李性之(張三丰弟子)非一人(可參看《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  在這段文字中,宋遠橋講明:他家傳的「三十七」與俞家所傳的「先天拳」都是「太極之別名也」。這是一個重要的太極拳文獻。迄今世人多對此采懷疑態度。筆者以為,對於歷史文獻在不能充足證其偽的時候,不妨先視為真,可以採用存疑待考的態度。太極拳之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在考證太極拳功的歷史時不能不正視這一點。  原文:至明時,余同俞蓮舟游湖廣襄陽府均州武當山,夫子見之叫曰:「徒再孫焉往?」蓮舟抬頭一看,斯人面垢正厚、髮長至地,味臭。蓮舟心怒,曰:「爾言之太過也。吾觀汝一掌必死耳。去罷!」夫子云:「徒再孫我看看你這手!」蓮舟上前掤連捶①,未依身則起十丈許落下,未折壞筋骨。蓮舟曰:「你總用過功夫,不然能制我者鮮矣。」夫子李曰:「你與俞清慧、俞一誠認識否?」蓮舟聞之悚然,「皆余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來是我之先祖師至也。」夫子李曰:「吾在幾韶光未語,今見你誠哉大造化也。授你如此如此。」蓮舟自此不但無敵,而後亦得全體大用矣②。  箋註:  ①現傳太極拳式無「掤連捶」,今有「搬攔捶」,疑一事。然細究「搬」者,左右勁也,「掤」者上下勁也。「掤」後以「捶」擊,有可能使對方騰身而起。「十丈許」顯誇張語也,「未折壞筋骨」乃擒縱收放自如之太極勁也。  ②此處「全體大用」指俞蓮舟經夫子李傳授後,「渾身無處不太極」,已達隨心所欲之境。韶光,美好時光,春光。幾韶光,指幾個年頭之意。  原文:余與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久相往來金陵之境①。夫子李先師授俞蓮舟「秘歌」云:無神無象,全身透空②。應物自然,西山懸磬③。虎吼猿鳴,水清河靜④。翻江播海,盡性立命⑤。  此歌餘七人皆知其句。後餘七人同往拜武當山夫子李不見。道經玉虛宮在太和山元高之地見玉虛子張三丰也⑥。張松溪、張翠山師。身長七尺有餘,須美如戟,寒暑為箬笠,日能行千里,自洪武初至太和山修鍊。餘七人共拜之,耳提面命月余後歸。自此不絕往拜。玉虛子所傳,惟張松溪、張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極功別名也,又名長拳。十三式名目並論說列於後⑦。  箋註:  ①金陵,即今南京。此句宋遠橋記述與俞蓮舟等六人交遊。  ②「李本」為「無神無象」,核對他本,應該為「無形無象」。此段文字通常被稱為「授秘歌」。《太極拳譜》(沈壽點校考釋、人體版)在「校記」中寫:「原文偽托系唐代李道子先師授明代俞蓮舟之秘歌」,未免武斷。又寫:「《宋譜》所撰本篇,除受時代影響之外,恐亦不無故弄玄虛之處。」而筆者則以為點校者忽略了太極拳功與太極思維太極文化的深密關係,忽略了中國文化的精要核心之處。在筆者看來,「秘歌」所披露的太極功境界是符契中國文化思想的上乘境界的,唯其難,是為秘。無,是古典哲學的重要概念。道非無非有,亦有亦無。「拳無拳,意無意」,也是「無形無象」。道生於「無」,「無」為先天,以有形有象有招有勢而求無形無象無招無勢,才得「全體」,得「大用」,因「無」而「空」,無非真無,空非真空,後天仍在,但求返還先天狀態而已。習練太極拳到一定程度,都會產生「忘我」狀態,當然這種狀態有深淺之別。莊子謂:「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為「無形無象」作解。「全體(「李本」作「身」)透空」,應指肢體的松、通到了極致,內氣「周行而不殆」,內勁隨心所欲的狀態。楊禹廷師爺曾說:要把身體練成衣服架子。此透空之義也。李經梧老師說:(內勁)用則有,不用則無。此無形無象之義也。  ③此句承前句,因為「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才能「應物自然」。王宗岳《太極拳論》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即此。「陰陽不測之謂神」,無一絲兒勉強,無一絲兒拙力,即能「應物自然」。 「西山懸磬」,磬,古代打擊樂器。汪永泉先生曾比喻身如古鐘,懸掛在鍾內中心的鐘捶前後擺動即象徵著身體重心的移動。他還指出太極身法是以肩、腰、胯為「三圈」,三個意氣圈,圈圈相合,虛懸如鍾。汪說可參證領悟「西山懸磬」(見汪永泉講授《楊式太極拳述真》人體版)。鍾與磬相似,都是中空而上懸之物。「滿身輕利頂頭懸」、「腹內松凈氣騰然」(王宗岳《十三勢歌》)就是對「西山懸磬」的具體解釋。頂頭懸,才能身如磬。磬與鍾都是中空之物,唯懸起始能擊之有聲,擊之力大則動蕩大、聲響大,擊之力小則動蕩小聲響小。西山,喻指腹背,西北卦位為乾,在人身為背,西南在卦位為坤,在人身為腹。故西山兼有腹背之義。腹應松凈,而背拔則胸涵,是要求身體中正安舒而空虛也。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便提出過「內視法」:「存想思念,令見五臟如懸磬,五色了了分明」。  ④虎,白虎,喻肺,猿,心猿。虎吼猿鳴,指心肺功能強壯,以聲發力,聲氣相催。《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有:「虎嘯一聲忙採取,龍吟初勒急施為」句。蓋「虎嘯」、「龍吟」均指呼吸吐納之道家內丹修鍊方法。箋注者以為此處「虎吼」與「虎嘯」同,全句大意指吸(拿)呼(放)之間以聲氣相催也。水清河靜,應指身內「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之功已成,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氣血暢通而充沛。  ⑤江海者,實指內氣與神意也。意氣如江海浩瀚奔涌,與下句「盡性立命」互證。《十三勢說略》謂:「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武禹襄),「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引同上),又謂:「心(意)為令,氣為旗」(《十三勢行功要解》)王宗岳早在《太極拳釋名》中稱「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因「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意氣之「內動」而「外動」之太極拳功,從外表上看連綿不斷,如江海奔涌不息,而其根本則在於內功心法的「翻江播海」。江海指丹田氣海,令丹田氣海之內氣鼓盪,然後有養生之河車逆運「黃河水倒流」,然後有對待之「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太極拳經歌訣》)。從根本上說,太極拳功練的是「盡性立命」之功。盡性立命乃中國傳統學術之旨,學文習武均需知而行之,則近「道」矣。《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張三丰云:「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也」、「內葯是精,外葯是氣。內葯養性,外葯立命。性命雙修,方合之道」(《大道論》)。  ⑥太和山,即武當山。李師融在《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中指出玉虛子非張三丰。張三丰無玉虛子之號,玉虛子當另有其人。或為張三丰傳人,待再考。  ⑦此處對張三丰的記述,與《明史?張三丰傳》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欣而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過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相近。可參看傳世的《張三丰自畫像》。  按:「授秘歌」僅三十二個字,而其所揭示的正是上乘內家功夫「道法自然」的旨趣。尚濟先生曾說:「由此可見,『應物自然,西山懸磬』這兩句話,實是太極拳能夠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小力破大力、四兩撥千斤的關鍵所在,可以說是『太極精神』的核心,學者不可不察焉。」(尚濟著《張氏古太極拳》)題圖為李經梧先生拳照(編者:限於篇幅,刊發時略有刪節)火柴未燃盡

推薦閱讀:

各式太極拳家論如何理解「摺疊與轉換」
王子太極線圖譜
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圖解(8)
太極十捶詳解
三十二式太極劍學習輔導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