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侗寨鼓樓

鼓樓是侗族村寨獨有的標誌性建築。在侗鄉,有寨必有鼓樓,有鼓樓才算是侗寨。鼓樓不僅是侗寨的標誌,更是一寨侗人團結、吉祥、興旺的精神支柱。 據廣西民族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楊永明著《中國侗族鼓樓》資料,侗族共有鼓樓800餘座,其中貴州400餘座,黎平縣是侗族鼓樓的發祥地,也是侗族地區保存侗族鼓樓最多的縣,約320餘座。 看過侗寨鼓樓的人,無不驚嘆這傑作的妙手天成。鼓樓集閣、亭、塔之優點於一身,有閣之形、亭之韻、塔之勢。它分為多柱和獨柱兩類,今已是多柱居多、獨柱少見。多柱即由四根主柱和十二根襯柱組成;獨柱即由一根中柱直立於鼓樓中央,直伸頂端,底層四根襯柱。鼓樓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下部呈方形、六邊形或八角形,構成鼓樓大廳;中部是多角的飛檐,層層而上,組成鼓樓的主體;上部是歇山、懸山、多坡面單頂攢尖或疊頂攢尖,裝飾鼓樓冠冕。 瓦檐或彩繪或浮雕青山綠水、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也有大量的民間故事、侗鄉風情畫,琳琅滿目的裝飾圖案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與時俱進,將鼓樓打扮得五彩繽紛、富麗堂皇。鼓樓的頂部為置鼓亭,六角密檐,檐角高高翹起,態勢如飛似躍,樓頂小閣安放一面以樺樹作身、牛皮封面的「樺鼓」,這也就是鼓樓名稱的由來。 鼓樓侗語稱為「堂卡」或「堂瓦」。「堂卡」意為「公共的活動場所」,「堂瓦」則為「村寨里的公堂」,二者皆取「公共場所」之意。千百年來,鼓樓作為侗族歷史的見證人,一直和侗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它是侗族村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社交的活動中心,包容著眾多文化內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侗族「鼓樓文化」。明萬曆三年《嘗民冊示》載:「或百餘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豎一高樓,上立一鼓,有事擊鼓為號,群起踴躍為要。」鼓樓作為各個村寨的公共活動中心,具有多重社會功能:組織聚眾議事、發布鄉規民約、排解鄰里糾紛、遇事擊鼓報信、對唱侗族大歌、操辦紅白喜事、寨民聊天休息、吹蘆笙踩歌堂、存放侗戲道具、懸掛牛角神物、張貼啟事告示和施捨草鞋稀飯等。每有大事都會擊鼓傳呼,鄉親們便聞聲而動。 現今社會秩序穩定,侗民生活安逸,再加上通訊工具的普及發達,鼓樓傳遞信息的功能已經漸漸退化,所以大多鼓樓已是樓存鼓去,名不符實了,但鼓樓仍然是村寨中議事休閑、節慶集會的重要場所。春天,農忙之餘的坐樓寄予一年希望;夏天,難得陰涼的聊天爽朗全寨空氣;秋天,收穫喜悅的笑聲蕩漾老少心窩;冬天,溫暖火塘的侗歌傳承千載歷史。
推薦閱讀:

貴州攝影採風游之五:「鼓樓之鄉」肇興侗寨

TAG:鼓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