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世界最大橋隧結合工程

港珠澳大橋——世界最大橋隧結合工程工程投資額:726億元工程期限:2009年——2015年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特大型橋樑隧道結合工程,橫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主體工程全長約35公里。項目研究始於2004年,2005年基本確定工程方案,西岸著陸點為珠海拱北和澳門明珠,東岸著陸點為香港大嶼山西北的散石灣;2006年粵港澳三方商定大橋採用「三地三檢」模式。該橋通車後,由香港開車到珠海或澳門,只需要15-20分鐘,目前行船需一個小時。有助吸引香港投資者到珠江三角洲西岸投資,並可促進港、珠、澳三地的旅遊業。2008年7月29日,為加快興建港珠澳大橋項目進度,廣東省、香港、澳門三地政府考慮由企業投資改為政府出資,以收費還貸的方式建設,目前三地政府已經達成共識。

工程概況港珠澳大橋項目研究始於2004年,其工程方案已基本確定。《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報告》推薦路線東岸起點位於香港大嶼山石散石灣,跨海到達分離設置的珠海及澳門口岸區,往珠海方向則通過隧道穿越拱北建成區域,與預規劃的京港澳高速公路連接。大橋建設內容主要有:海中橋隧工程(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香港口岸與大橋的連接立交橋;澳門口岸與大橋的連接橋;珠海口岸與大橋的連接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填海及口岸設施、澳門口岸人工島填海及口岸設施、珠海口岸人工島填海及口岸設施、珠海側接線。工程全長49.968公里,採用橋隧組合方案,共設6處通航孔。其中海中隧道6.753公里、海中橋28.525公里,橋隧合計35.578公里。海中橋隧為設計速度每小時100公里的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橋面寬33.1米;珠海側連接線13.89公里,採用設計速度為每小時80公里的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口岸與大橋設連接匝道橋,設計速度為每小時40-60公里。

港珠澳大橋香港側人工島的構想圖,該人工島造價預計超過100億。

其中主體工程總長約35公里,採用橋隧組合方案,共設6處通航孔,伶仃西和銅鼓航道處採用長6.753公里的海底隧道,與橋樑相接處修建兩個各1平方公里的人工島,青州航道橋採用460米雙塔斜拉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採用兩跨220米連續剛構橋,九洲航道橋採用單跨250米連續剛構橋,非通航孔採用70米連續梁橋。車輛駛上大橋,在海面上通過人工島進入海底隧道,再從另一個人工島駛出,重新上橋。目前方案估算總投資為726.67億元人民幣,上報批准收費50年,估計要36年半才能收回成本。其中海中橋隧主體工程含息總投資為385.4億元;海中工程香港段含息總投資60.6億元;香港口岸填海及口岸設施含息投資87.2億元;澳門口岸填海及口岸設施含息投資61.7億元;珠海口岸填海及口岸設施含息投資71.8億元;珠海側連接線含息投資60.1億元。根據三方協議,大橋連接線將由各方自行負責。其中珠海側連接線長約13.89公里,終點連接廣珠西線。經評估效益後,香港、珠海和澳門應按三地效益的比例是57.8%、32.6%和9.6%,攤分大橋建造費。因三地同意自費興建連接道路,大橋主體費用比例調整至50.2%、35.1%和14.7%,而實際補貼金額則視招標結果而定。目前已敲定融資方案,預計將於2014年落成啟用。建成後,由香港開車至珠海及澳門,將從4至5小時縮短到約20分鐘。預計到2035年,港珠澳大橋每日車流量會有5、6萬架次,過境人流量有23萬至25萬人次。

港珠澳大橋:長達25年的博弈1983年,時任合和實業主席、人稱「橋王」的香港富商胡應湘,率先提出興建連接香港與珠海的伶仃洋大橋(港珠澳大橋前身)的大膽方案。因為正值內地百廢待興,大橋可以帶來龐大的發展機遇。但當時中英雙方正就解決香港主權問題在談判,提出後未有反應。後來,珠海方面重提修橋一事,希望以此改變珠江西岸與香港交通聯繫薄弱的現狀,帶動珠海經濟發展,造橋熱情逐漸升溫。1989年,珠海市第一次公布擬建伶仃洋大橋的計劃。1993年,時任珠海市委書記的梁廣大提出具體方案。為了平衡澳門的利益,期間胡應湘與中山大學教授鄭天祥都提出了建設 「一橋通三地」的「港珠澳大橋」方案。到1997年,伶仃洋大橋項目獲國務院批准立項。根據後來編製完成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動態總投資估算為160.37億元人民幣。據稱,珠海市還設立了建橋指揮部,並且動工修了一小段。然而,珠海的熱臉卻貼上了港澳的冷屁股。當時的港英政府引用英美顧問公司的報告,表示要到2020年才有這個需求,香港商界亦有以李嘉誠、霍英東為代表的航運派明確表示反對;澳門則擔心橋位離其太遠,有使其「邊緣化」之虞,於是方案最終被擱置。可是,香港的想法很快被內地飛速發展的事實否定。隨著廣州、深圳、珠海為龍頭的城市群的形成和珠江東岸的崛起,香港的領先優勢逐年縮小。而2001年4月,廣東省副省長歐廣源在香港某高層會議上,拋出的廣東要建深圳到珠海的「隧道計劃」,讓香港頓悟:廣東可以藉此撇開香港。香港各界開始對造橋重新升溫。到2002年,胡應湘再次提出興建港珠澳大橋的計劃,立刻得到了香港特區前特首董建華的明確支持。年底,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也代表中央首次明確表示支持。2003年8月,粵港澳三地政府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正式展開工程等籌劃。不過,香港很快發現,廣東方面的態度不是很積極,造橋再次出現「一頭熱,一頭冷」的局面,只是這次利害雙方顛倒了過來。一個激烈的爭論便可見彼此地位的微妙變化:橋的名字是叫「港珠澳大橋」,還是「粵港澳大橋」?另外,著名的爭論還有「雙Y」 (即一橋連接港深珠澳四地) 、「單Y」 (即一橋連接港珠澳三地)之爭,深中大橋(連接深圳和中山以抗衡港珠澳大橋)是否該建等。而據聞香港亦十分精明,在融資方案上始終不願多讓。如此討價還價、一拖再拖,中央不得不進入協調。2006年底,由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港澳辦、交通部牽頭成立了大橋專責小組,還披露了大橋為三地帶來經濟效益的比例,以此參照三地政府對大橋主體融資承擔的分攤比例。直到2008年2月28日,三方才敲定融資比例,這場長達1/4個世紀的博弈終於找到了第一個關鍵性的利益平衡點。相比而言,同樣是橋,同樣是區域協作,長三角的「杭州灣大橋」很快就已落成,為何珠港澳大橋卻顯得如此好事多磨?其實,對比長三角,大珠三角「一國、兩制、三地」的政治、經濟因素,加之珠三角向來較為保守的諸侯心態,區域協作問題要複雜很多。其實,在25年的漫長博弈中,橋,本是「連接」的代名詞,卻由此見證了珠三角經濟實力的變化、影響力格局的變遷,也測量出了彼此利益關係的距離。

港珠澳大橋興建大事記1983年 合和主席胡應湘提出興建一條連接香港及珠海的「伶仃洋大橋」1989年 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正式提「伶仃洋大橋」2002年9月 特區政府與北京達成共識,加快就港珠澳大橋展開前期研究2002年11月 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公開支持興建港珠澳大橋2003年1月 當時的香港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有意興建港珠澳大橋,廣東省當局明確支持該計劃2003年8月 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就環保、走向等問題進行研究2004年11月 交通部部長張春賢表示,國務院已完成港珠澳大橋的技術研究,傾向採用「單Y」形設計方案2005年4月專家小組確認大橋三個落腳點,分別是香港大嶼山石散石灣、澳門東方明珠、以及珠海拱北,大橋將採用單Y形式及隧橋合一設計2006年8月特首曾蔭權宣布大橋取得重大突破,各方贊同採取「三地三檢」模式,並同意儘快研究具體口岸設置、選址安排及融資方案2006年12月 國務院批准成立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擔任組長的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2007年1月 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在廣州市召開第一次會議2007年2月 落實口岸設計採用「三地三檢」方式2007年9月 路政署完成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選址研究,並挑選出三個方案2008年2月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補充工程地質勘察在珠海開工2008年2月28日 港珠澳大橋融資方案正式落實。

東京灣跨海橋隧工程東京灣跨海高速公路(409號國有公路)西起神奈川縣川崎市,靠近羽田機場,東達千葉縣木更津市,橫跨東京灣,全長15.1公里,為不影響港口航運而採用橋樑、隧道結合方式建造,工程費用大約14409億日元(約合120億美元)。東京灣跨海高速公路由兩部分組成,西段是9.6公里長的阿庫阿海底隧道,東段為4.4公里長的阿庫阿海上高架橋,兩側接通高速公路的道路1.1公里。兩者在海中央的銜接處是一個狀如豪華遊艇的人工島,因晚上遠眺如螢火蟲,被日本人昵稱為「海螢」(日文:海ほたる;正式名稱為「木更津人工島」),全長650米,寬100米,1-3層停車,4-5層為觀光設施、飯店等,登臨遠目,隱約可見橫濱和東京,現已成為東京著名的旅遊景點。另外還有一座較小的人工島(正式名稱為「川崎人工島」),是隧道的通風豎井。阿庫阿道橋設計充分考慮了航運、防災、安全等各方面因素。海水深28米,隧道深度達40-60米,可確保特大型船隻航行,大橋下可通行2000噸以下船舶。隧道分上下二線,每個直徑14米,上部約2/3,為行車道,道板下是防災緊急通道,隧道內每隔300米就有一個緊急通道入口,並配備報警、監視、滅火、噴淋等設備。考慮海嘯等災害,隧道出入口高于海平台約10米。在平均水深27.5米的東京灣海底開挖隧道,結構要承受海水壓600kPa的最大壓力,東京灣是一個多地震地區,隧道主要在軟弱粘土地層(沖積層)中通過,又多處與豎升等鉛垂方向結構物相聯結,抗震性能要求極高,日本經濟界為跨海公路的設計建造投入大量心血和資本,這條跨海公路對東京灣地區日本經濟起著不折不扣的關鍵橋樑作用。這條公路的考察論證和設計花費了20年,早在六十年代日本就有建橋的動議;建設施工又用去了10年。1989年開始施工,1997年12月18日竣工後,川崎市和木更津市兩地之間的路程由原來的100公里縮短到30公里,而且成為把日本首都同全國主要幹線公路連接在一起的重要紐帶。東京灣海底隧道的下行線於2009年4月21 日在日本貫通。這條橫穿東京灣海底的隧道全長約9.6公里,預計全線將於2009年12月底通車。

從木更津金田漁港看東京灣跨海高速公路,遠處是「海螢」人工島

從木更津金田漁港看東京灣跨海高速公路,遠處是「海螢」人工島和另一個人工島上的隧道通氣豎井。

東京灣跨海高速公路「海螢」人工島視頻:港珠澳大橋籌建始末


推薦閱讀:

港珠澳大橋設計壽命120年 珠海開車半小時到大嶼山
港珠澳大橋有多厲害?歷時8年創下多個「世界之最」
粵港車牌辦理條件,粵港車牌辦理費用
22.9公里歷時七年!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今晨成功合龍
世界最長 港珠澳大橋主體貫通 02

TAG:世界 | 港珠澳大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