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通背拳的內功

五行通背拳總操法有108種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長擊遠」、「貼衣發勁,擊響見物」的皮鞭勁,及大劈大蓋的氣勢,是五行通背拳獨特的風格特點。而皮鞭勁是五行通背總操法的整體勁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勁力,練出內勁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時也是檢驗、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淺的標誌。能否更好地區分、練出皮鞭勁的「九柔一剛」——內勁與外勁及它們的比例變化,是所有習練五行通背拳者一生的追求目標(圖1)。   無論何門派的武術拳種,都有對內勁(心、意、氣、神、膽)、外勁(手、眼、身、形、步)的記述和鍛煉的要求,歷代武術家也都很注重內外兼修,特別重視對內勁的修鍊,他們把練氣、養氣、集氣作為武術內勁的基礎,把能夠運氣、發氣、用內勁於技擊,視為武術的上乘功夫。   五行通背拳最講究「九柔(內)一剛(外)」的皮鞭勁,即內勁與外勁的演練與運用。通背大師修劍痴在拳譜中對內勁及外勁闡述道:剛柔之則,剛居其一,柔居其九,過剛則易折,用柔不可獨用柔,用剛不可獨用剛,用剛相兼用柔,用柔相兼用剛,剛柔相濟,剛中含柔,柔中含剛,柔進剛隨,剛退柔變而莫測合之。   修大師的拳譜理論是與每個單操動作要領相符合的,細緻地闡述了其內涵,強調了皮鞭勁是內外兼練的,外要練形——外勁,內要練氣——內勁。用意催氣,以氣催力,練到形氣合一,內外一體,力達鞭梢——「九柔一剛」(寸勁)的程度才算是成功,若達到拳譜中所講「無影、無形、無柔、無剛」、「包羅萬象,萬法歸一」的高級境界,非八年十年功夫加之系統科學訓練難成。   內勁指的是:內氣、氣血、血脈、意念。外勁指的是:皮肉、筋骨、力量、形體。這兩方面在通背拳法中都有著不同的傳統練習方法,但學者初練時普遍練外勁之形體動作。因為外勁不是很複雜,只要按照動作要領反覆多練、多出力,練出外勁還是比較快的。僅以六路站樁為例,其中混元樁的伸肩操法是典型的以練內勁之精、氣、神、意為主的代表動作,而乾坤樁15種劈掌則以練擊響拍打硬功、腰背功力、鐵掌指功力等為主,是典型的形體表面筋骨皮的外勁操功法。   在五行通背拳法中,內勁與外勁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互為依存、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深厚的內勁基礎,僅憑藉單純筋骨、肌肉的力量就很難發揮出通背掌法「貼衣粘肉敵難逃,寸勁發出藝絕妙」的境界,因此通背拳法非常注重「神聚則氣聚,氣聚則力壯」及「守中打中」的原則,使內、外勁力練習達到「外能強健筋骨,內能堅固臟腑」的最佳功效,使身體內部與外部更加協調統一。   實踐證明,通背拳內勁與內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通過長期練習「以意催氣」、「氣沉丹田」的作用,不僅能使「內勁」行於周身及各部位、力達掌指(鞭梢),有益於散手、技擊技術的發揮,而且對健身祛病、延年益壽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內勁來源於「以心催意,以意催氣」,「氣為形用,氣隨形動」,技擊之際,氣沉者勝。內勁的產生及能量的爆發取決于丹田聚集的真氣。掩手劈山炮操法是展示五行通背拳「九柔一剛」皮鞭勁最具有代表性的動作,它完全靠用(內勁)意識導引氣血下沉至小腹部,要求全身放鬆,意識活動似守非守地寄於小腹部,待劈山掌中線擊打(外勁)完成到小腹時(腹部憋氣),腹部綳起反彈將中拳崩出,整體動作瞬間爆發完成,即「無影、無形、無柔、無剛」,也就是劈掌與中拳兩個動作一次完成不停滯(圖2~5)。   內勁及內氣可增進呼吸功能:內勁的產生主要是採用腹式呼吸的方法,腹式呼吸是以膈肌的運動為主,當用意識導引氣血下沉時,膈肌的運動幅度隨之增大,這樣胸腔的垂直徑增大,就增加了肺活量,使身體吸收氧氣效能大大提高,從而增強技擊運動量及出拳的爆發力。   內勁可促進血液循環:由於內勁來源於丹田的真氣,氣沉丹田是「實腹暢胸」之狀態,即它能使腹內壓增大,而使胸內壓相對減小,腹內壓的增加有利於靜脈血的迴流,胸內壓減小能使心臟搏動輕鬆有力,利於血液的迴流與輸出;又由於氣沉丹田時全身放鬆,血管的外周阻力減小,能使血液順利地流向全身,因此內勁、內氣能促進血液循環,營養周身,可舒筋活血、感覺暢通,血旺則氣足,氣足則勁壯。   內勁可堅實內臟並促進消化吸收:內氣沉于丹田,主要是膈肌的運動,而且增加了腹內壓,這樣內臟各器官的活動幅度也必然增大,互相之間產生了按摩運動,這樣內臟器官就得到鍛煉,同時消化液分泌增多,營養吸收加快,內腔功能變得越來越堅實。   內勁可促進降低重心,利於技擊:由於內勁、內氣的運用來源於丹田的真氣,內臟器官自然向下松垂,這樣就能使身體重心下降,穩固下盤。低重心有利於技擊時的靈活移動、變化和發勁,內勁還可以促進精神的靈感、加強內氣的儲能,使因拳法演練及實戰過程的「耗能」得到快速補充。   內勁是養身之術,技法之寶,形為運動之道,攻守之方,通背拳術為整體,單操為專一實用,外勁為形體,內勁為根本,內勁是外勁之源泉,外勁是內勁之體現。如果沒有內勁,也就不會產生外勁,要練出內勁,則必須找對單操動作一招一式的正確形體,從而引動內勁的源頭,即「內三合」的開發。   所謂內三合,就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如果內意不到,氣也難達,氣若不到勁力同樣不足;反之如果外形肢體的運動動向(包括高度、方向、勁力、手形、步形、手法、步法、身法、線路、位置等等)不正確的話,就會使內意、內勁、內氣等均受到壓抑,影響整勁最佳發揮。因此要使通背拳「九柔一剛」皮鞭勁得以正確的完整表達和發揮,就必須在求內勁時,先求其外勁,外體動作是練好內勁的基礎。   五行通背拳外勁單操五行掌,摔、拍、穿、劈、鑽,主要是以增強筋骨、皮膚的伸展性,運動幅度、硬度、強度、靈活、韌性,以及勁力和適應性等為目的。如果在練出外勁的基礎上,再融以內勁的練習,如摔掌似炸彈——抖擻摔炸,拍掌似迅雷——捕拍補拓,穿掌似流星——穿攉擠挑,劈掌似閃電——霹雷鏟鑿,鑽掌似暗箭——冷彈錐刺,則能使體內元氣逐漸增多聚集起來,通過經絡運行於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均得到內氣的推動激發(圖6),從而達到內外合一,陰陽相配,動靜相依,虛實兼備,剛柔相濟,方得五行通背拳九柔一剛皮鞭勁之真諦。   五行通背拳共108總操法,在技擊運動中其形體(外勁)動作打法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每一種單操(外勁)的攻守變化,都隱蘊著高深莫測的內勁(寸勁)爆發,如果內、外勁能夠整體爆發使用,其威力是強大無比的,往往可一招定乾坤。所以五行通背拳有多少種單操動作,其內勁就有多少種操練方法,雖然外體動作的技法、特點不同,但其練出內勁的原理是一致的。   有不少練通背拳的人說,五行通背拳內功修劍痴秘而不傳,再經後幾代拳師互相保守留招,現在沒有人會練內功了。筆者認為,五行通背內功秘不外傳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武術應該越學越多。真正的大家名師是沒有留後手的,武術「絕招」之所以失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員自己拿不動「東西」。「通背天王」韓鵬堯先生一席話道破天機,也很值得通背學者深思,韓鵬堯在大連教學十年(1960-1969)期間,經常對學生葛太然講:「通背全部內容108總操法,外加13件(包括九套拳路,四種兵器:刀槍劍棍)『東西』管吃管添,你想學什麼就教你什麼,但只有你學會了才是你的,學不會還是我的,之所以徒弟之間各有不同的東西,那是當老師的因材施教的結果,就比喻你有多大的胃口,就能吃多大的飯量。」韓的內勁功夫也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一次韓先生在演練通背操法時,運用通背內勁打了一記鑽拳,將棉襖里的棉花擊成扭轉的旋渦狀,令在場的同行驚嘆叫絕。   總之,所謂的內勁,是與外勁相對而言的,它們互相依賴而並存。至於內勁與外勁之間的區別界限,這確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既不能將二者混淆不分,也不能用「一刀切」的辦法把它們截然地分割,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總是以內中有外、外中有內而存在。因此,想學練內勁,就必須先明白、區別出內勁與外勁的關係,然後有目的性,由淺入深(初級、中級、高級)、循序漸進地掌握好五行通背外勁單操動作(摔掌、拍掌、穿掌、劈掌、鑽掌),之後再吃透其內勁——「內三合」的練習要領,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實踐,則能顯示出五行通背拳的內勁之威力,拳譜中「混元一體像太極,九柔一剛皮鞭勁」的功夫自然而成。
推薦閱讀:

五行月份
樓層與五行風水
《五行觀想祛病法》
中醫五行之間的關係
陰陽五行、八字命理、風水學可以這樣學

TAG:五行 | 內功 | 通背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