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安全用藥7提示
老人如何安全用藥有以下七點提示
1能不用藥就不用藥我們主張,能不用藥就不用藥,必須用的葯一定要用,如降壓藥、降糖葯等,未經醫生同意不能隨意減葯、停葯。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人,能不用的葯就不要用(如感冒等一些能自愈的疾病)。一定要用的藥物則應該小心謹慎,不可等閑視之。有些老人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在多個科室診治,這時候就要特別注意,不同的醫生開藥是否重複,看門診時最好把自己已用的所有葯帶上供醫生參考。有時不同商品名稱的葯實際上是同一種葯(即通用名相同),這時就要仔細核對。同一種通用名的葯重複吃,劑量肯定太大,更容易產生不良反應。2治病要分清主次一位老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又有耳聾、耳鳴、老年性皮炎、老年色斑及皺紋等病症,當然治療前兩種疾病是主要的,不治療有生命危險;皮炎如果瘙癢得厲害,可短暫使用外用藥;耳聾可用助聽器,不必靠藥物治療;對一些美容及次要的退行性疾病,不一定用藥。3看門診不一定非要開藥其實,某些病經過醫生檢查,調整某種生活方式就可能得到改善,不一定要用藥。有的老人去了趟醫院,似乎不拿到些葯就覺得是白跑了一趟,對醫生還有埋怨;還有些老人相信「最好的醫生是自己」,點名要求醫生開這葯那葯,甚至保健品,聲稱某親戚某鄰居用了這藥效果如何如何好。這些觀念和做法都是不對的,對自己的健康有害無益。應該充分相信醫生,由醫生根據病情作出判斷,開處方用藥。4避免「連環開藥」某患者因為治療高血壓用了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開博通」,出現乾咳不止,又去找呼吸科醫生開止咳藥,用了止咳藥又產生了便秘,再去找消化科醫生開通便藥等,這就是所謂的「連環開藥」。因某病用藥後產生了不良反應,患者誤以為這又是一種病,因而去診治,第二個醫生開的葯又產生另一種癥狀,因而再去找第三個醫生診治開藥……如此一來,葯越用越多。其實,只要把第一種葯調換或減少劑量,就可避免以後多種用藥。所以就診時,一定要把病史來龍去脈說清楚。5用了幾十年的葯也會出問題一位50多歲的中年人發現患了高血壓,按照醫囑開始降壓治療,此後30多年維持用藥,血壓控制一直比較平穩。轉眼到了80多歲,某天早上起床突然感到頭昏失去知覺,幸好倒在床上未受傷,休息一會兒就恢復正常了。後及時就診,診斷為「直立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為什麼用了30多年的降壓藥,以前沒有發生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人體衰老後,同樣劑量的降壓藥在體內的血葯濃度較前相對增高了,這30年降壓藥的劑量雖然沒有改變,但身體器官的衰老程度卻一直在進展。遇到這種情況,應及時找醫生調整用藥方案,或由醫生決定減少用藥劑量,才能避免再次發生意外傷害。6不要隨便「掛水」有些老人有急性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必須從靜脈中輸入小劑量胰島素使血糖逐漸下降,這是救命的唯一方法。但不少國人卻以為輸液是最好最快的治療方法,不論是急性病還是慢性病,動不動就要求「掛水」。在我國大醫院的門急診科都建有龐大的輸液室,這在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是罕見的,是我國醫院的一大特色,濫用抗菌藥物不僅增加了細菌抗藥性,還增加了大量的醫藥費用。近年來,有些地方還「創造」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到了秋冬季,給一些慢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掛一個療程丹參」,「疏通疏通血管」。中藥製劑靜脈輸液發生不良反應甚至致死的報告已見過不少,此種治療沒有循證醫學的根據,如此輸液不但浪費了醫藥費,更可能帶來諸多的不良反應及過敏反應。對老人來說,增加此種用藥方法實在沒有必要,很可能是有害無益。7保健食品不是葯,少吃為好這一點本來不屬本文討論範圍,但我國保健食品範圍特別廣,應用的人很多,存在不少安全問題。有些保健食品實際上是中藥,也應該算作葯,有些保健食品偷加了西藥更成了問題。我國因保健食品應用不當致死者不在少數,尤其是偷加了降糖葯、減肥藥、助陽葯,某些用激素者危害更大,因此要少吃、不吃為好。真要保健靠的是良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靠吃保健食品。
對老年用藥安全問題的研究雖然時間不長,但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國外曾有人對家庭醫師作過老年人用藥特點的知識培訓,結果使不合適的用藥明顯減少。看來我們的衛生主管部門也應該重視這一問題,開展相關的培訓教育,這樣可大大提高老年人的用藥安全,延長老年人的健康壽命。
推薦閱讀:
※應做皮試常用藥物表
※「葯必隨證」這樣的用藥原則,到底對嗎?
※【用藥】常用β阻滯劑的類別、作用特點及劑量表
※【用藥指南】防治「卒中」藥物知多少?
※五運六淫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