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中)

作者:好教師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二十八 細化你的課堂

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張瑞敏

如何細心打造細節美的課堂,這是個系統工程問題。因為從時間來看,課堂教學時間雖只有40多分鐘,但每一分一秒都可以是一個節點,都隱含或生成著細節,還有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的教學狀態,教學流程中的動態生成等。下面,我們僅由課堂教學開端--教學過程--教學結束三個階段來看課堂細節如何制約並影響著課堂教學進程和成效,從中可以窺出雕琢課堂細節之重要。

課堂教學活動就是由幾個環節構成的,有的稱之為板塊,而環節和板塊卻是由一個一個的細節構成的。細節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學必定離不開精彩的細節。關注教學細節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經之路,需要我們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反思過去的教學細節,改造慣常的教學細節,創造嶄新的教學細節。關注教學細節,就是關注學生的生活、知識、情感、體驗和生命發展的過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實理念、改變行為、提升教育品質的過程。雕琢課堂細節,必定是成功的教學;善於雕琢課堂細節的教師,必定是成功的教師。關注並雕琢教學細節,教師要永遠對課堂中的"人"充滿真切關注和終極關懷,要讓教學細節回歸"生命關懷"的教育本質,有效觸動學生心靈,讓靈動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輝盈溢課堂。這樣,我們就能在細節處見精神、顯功夫,就能在打造細節的同時成就人生,成就完美。在教學上,關注教學細節可以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學走向合理化、智慧化、精緻化。課程改革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對教育觀念和實踐形態進行批判性反思的過程。現階段,我們需要在追求變革的深刻性的同時,更要追求變革的精細化和精緻性。當我們以新課程理念來反思慣常的教學細節時,或許,在我們以為"應該"和"正常"的地方,在我們所忽視和漠視的地方,常常隱藏著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現象。所以,教學中的細節雖小,但在促進課程改革和教學發展的意義和價值上卻舉足輕重。關注並雕琢教學中的細節,是深化、細化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細節",按字面上的理解,細者,小也;節者,單位或要點也,《漢語大詞典》將其釋為"細小的環節和情節"。教學細節,顧名思義,是在教學中一些不易察覺的細末之處、關鍵之點。教學上的細節是教師最無意的行為反映出來的最內心的情感,是不需要思考的行為,反映出了最真實的思想,是一個人的習慣性的行為反映出的素養,它與大環節不同,大環節往往只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小細節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節點,說的形象些,教學中細節如深夜的流星,一抹星逝,也如狂雨中的閃電,耀眼奪目。教學細節有時候會成為教學的閃光點,成為學生思維的開啟點,成為教學難點的破解點,學習習慣的矯正點,素質培養的落腳點。於細微處見精神,於細節處見功力,精美的課堂來自精美的細節。

案例分析:

細化我們的課堂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真切地關注教學開端的細節

一名優秀的教師往往功在課前,其一備課充分,其二課前安排。教師準備:自做教具、課件、挂圖、小黑板及板書內容,出示的先後順序。一切細節之處,看似可有可無,但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時間,教學的效率,教學的質量。相反,有引起教師鈴響時才從自己的辦公室起身,匆匆整理自己的教學用品,偶遇情緒欠佳,進入教室,把自己的教學物品重重砸在講桌上,給學生的感覺是老師生氣了,於是一節課學生膽戰心驚,哪裡還談得上認真聽講。如果隨意丟在講桌,則給學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給學生的學習態度作了很不好的榜樣。對學生的課本、作業、文具擺放從不提要求,長此以往,學生也就潛移默化養成了懶惰散漫的習慣。

教師說的第一句話,通常是和學生互致問候,但是有些時候需要教師先掃視一遍教室的學生,如果有一些特殊情況出現,則靈活處理。互致問候時,語氣就上揚而且帶著朝氣,通過能感染學生上課的情緒。一般會是學生先向老師問候,老師好!如果老師先向學生問候:同學們上午(下午)好!問候的時候並加上微微向前彎腰約二三十度,這樣的感覺會更好。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禮議的身教。長此,學生必定也會如此尊重師長。

這些事兒雖小,好像無關大體一樣,與課程改革似乎也搭不上邊兒,但誰又能否定它的作用和影響呢。如果新課程改革不建築在這引起行為習慣之上,怎麼能算是有成效的課堂教學呢?怎麼能算是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呢?怎麼能算是對話合作交流的課堂呢?

二、切實地關注教學過程中的細節

關注教學過程,主要體現在教師對課堂隨機細節的氣把握上。關注細節、捕捉細節並加以分析和推理,使少年包拯成為破案高手,屢建奇功。不經意或者隨機出現的細節,處理好了,通常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說明一名教師的教學能力。

三、注重課後信息反饋的細節

優秀的教師除了在課堂中抓好教學細節,注重教學實效外,還要注意課後的反饋。教學的成功與否可通過諮詢、通過作業、通過實踐操作等及時反饋學生的基本情況,在信息反饋中彌補課堂教學時的不足,得以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加以追究、補過。課後的信息反饋工作一定要細緻認真,扎紮實實。如學生的錯題需要訂正,對訂正符號的要求本來也屬作業格式,但是對作業訂正符號的要求大多數教師都沒有注意。通常學生對錯題的處理都是大筆一揮,把錯題一塗或一個大圈,這樣不但作業不美觀,而且習慣不好,也不利於學生對錯的特別注意。如果能要求學生在本次作業的後面寫上"訂正"二字,同時將正確的解答過程書寫出來,教師及時復批。這樣做,一來能使作業更加整潔,二來也能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而且還能讓學生以後翻看作業本時對錯題特別注意,從而加深印象。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二十九 提前三分鐘進教室

老師要提前進教室,便於做好課前準備,同時也是提醒學生安靜下來。

——於永正

教師踏著鈴聲進教室已成為習慣。如果此時教師的心態是消極的,將會直接影響教師自身水平的發揮,同時也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如果此時教師的心態是緊張的,那麼,教師進入課堂就會產生心慌意亂之感,教學程序就有可能發生混亂,造成課堂失控,甚至出現明顯的失誤。就算此時教師的心態是平靜的,學生的表現也有可能打破教師平靜的心態。如:課間十分鐘,有部分學生可能玩一些過於興奮的遊戲,學生把這種興奮的情緒帶入課堂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再如:學生會進行耗時較長的活動,這種活動有時會延續到上課鈴響,相應的遊戲心情還會在課堂持續。此時,教師還能去平靜地上課嗎?據專家的經驗:教師提前三分鐘進教室最為合適。

原因何在?

一、這是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和分組教學的良機。此時學生的問題往往是課堂上沒有解決,作業中仍然存在,或者預習中新發現的問題,千差萬別。這些問題往往因為不具有共性,在課堂上不易解決,或者要解決起來會佔用和浪費大量寶貴的教學時間。這種對一個或者一群學生有針對性的講解和幫助,對於照顧學生差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經常告誡學生:課前要預習,課後要複習,上課要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可是,如果我們對於學生預習、複習和筆記中的問題不提供即時有效的幫助,那麼學生就會慢慢失去堅持這些良好習慣的信心和興趣。

三、能夠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缺陷並及時引導其進行矯正。當我們發現在課堂上反覆強調的東西,學生沒有掌握,那麼學生如果不是沒有認真聽講、認真作筆記,就是理解發生了偏差或者學習方法不當。我們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反問"來找准問題的癥結,引導學生及時改正錯誤。

四、有利於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我們提前進教室或者推後門離開教室,眼睛不應該僅僅是盯著教學,盯著書本,盯著成績,更要關心他們的思想、生活、學習、情緒。有人說寫文章"功夫盡在文章外",其實教學有時也是"功夫盡在課堂處"。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對於我們的工作是絕對必要的。

五、縮短心理距離,融洽師生關係。空洞的說教,粗暴的指責往往把師生關係引向對立,而看似無心的閑聊卻往往能夠收到"能心換心"的效果,會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教師產生強大的親和力。沒有一個人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居高臨下的強權,也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平等坦誠的交流。離開講台,走到學生中間去,多一些和顏悅色,少一點道貌岸然,對於我們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六、可進行教學設備檢查。如:粉筆夠用嗎?黑板擦乾淨了嗎?電腦、電視正常嗎?錄音機響不響等,這樣會避免上課時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七、有利於穩定學生的情緒。教師提前三分鐘可以提醒學生適時終結遊戲,幫助學生調整心態,做好上課的準備。

八、有利於調整教學心態。教師可利用這幾分鐘,及時進行情緒自我調控,控制消極情緒,以飽滿的精神,歡快的情緒投入教學。

提前三分鐘,會增加教師的負擔嗎?當然不會。這正如"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提前三分鐘進課堂,充分做好了上課的準備,課堂效益高了,"堤內損失堤外補的現象就減少了"。老師們不妨試一試,提前三分鐘進課堂,也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 面帶微笑進教室

微笑,是世上最美麗的語言。當你微笑時,世界愛上了你。

——泰戈爾

世界上有一樣東西,它最有價值卻又不需要花你一分錢。它是什麼?是微笑。微笑是人世間最美麗的語言。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除了陽光、空氣、水和微笑,我們還需要什麼呢?"顯然,在這位哲學大師的眼裡,微笑同生活中的陽光、空氣、水分一樣重要。

微笑使疲倦的人得到休息,使沮喪的人見到希望,使悲傷的人感受到溫暖的陽光。不吝嗇微笑的人,必將從微笑中得到更多。

著名企業家、教育家卡耐基有位叫史考伯的朋友。史考伯有個性、充滿魅力,他在事業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據說他極富人氣,最主要的是他那動人的微笑。卡耐基評價說,史考伯的微笑價值百萬。

微笑是大自然賜予人類化解煩惱的最佳良方,微笑的感染力是相互的。醫生的微笑是一種堅定,患者的微笑是一種信心,軍人的微笑是一種保證,教師的微笑是一種欣賞。

教師是一份極為特殊的職業,更需要發揮微笑的魅力。因為,教師每天必須面對的是一個個嚮往未來與憧憬的學生,其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是潛移默化的教育。面對著學生,老師的一個微笑,能夠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心與他們的心相連。老師帶著微笑進課堂,能給學生一種強大的親和力,而這種親和力一定使老師的魅力倍增。也必將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毫無疑問,微笑的教學質量將可能得到提高。

曾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名學生因為學習成績差特別喜歡搗亂紀律,被老師安排在特殊座位:一排一座。於是他也破罐子破摔,更加調皮。後來來了一位教數學的新班主任,他對這個小"搗蛋王"特別關愛,每次上課都喜歡對他笑一笑,摸摸這個學生的頭。老師這不經意的一笑一摸,卻給學生帶來了自豪感、榮譽感。從此,他就對這位老師頗有好感,並愛屋及烏地喜歡上了數學。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了大數學家的陳景潤。功成名就的他總會記起那溫柔的微笑,欣賞的目光和那份特殊的關愛。

就像我們曾遇到過的許多優秀教師一樣,我們外表雖不同,卻都擁有那親切而又令人難以忘懷的微笑。那微笑似春風,催開學生那智慧的蓓蕾;那微笑如紐帶,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那微笑猶如軍號,帶給學生以信心和力量,那微笑宛若那陽光,喚起學生對理想的追求!

新課標指出,要張揚學生的個性。是啊,我們不能扼殺學生好奇、好動的天性。但作為教師的我們,可以對此正面引導,使微笑這一特性發揮積極作用。

"請把你的歌帶回我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帶著微笑走進學校,帶著微笑走進高深,這會讓我們老師感受到工作的樂趣,教學的樂趣,讓微笑走進新課程,把微笑留在課堂,讓微笑溝通孩子與老師的心靈,構建歡樂、發主、寬鬆的課堂氛圍,不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嗎?

經典案例:

全國模範教師殷雪梅便是以"微笑著面對生活"為信念的人,她在日記中寫道:"微笑吧,讓人生燦爛如春!每一天,我以最美的心境行走在陽光里,我感受著日子裡一縷清風的柔情,一滴雨兒的晶瑩,一個善意眼神的溫暖,一句暖言的溫馨,感動著走過每個日子。"

她認為,微笑就是一種欣賞,一種簡單,一種坦蕩,一種寬容,一種幸福的體驗,一種詩意的享受。

殷雪梅常說,"對學生沒有真誠的愛,就不是好老師。"她在教師崗位上辛勤耕耘了30年,不僅將教師當作職業,更當作崇高的事業,與她共事多年的老師說:"殷老師愛學生是出了名的。"

1999年秋開學的第一天,一名智障學生看到殷雪梅走來,撿起磚頭就朝她砸去。就是對這樣的孩子,殷雪梅也沒有放棄,也沒有吝嗇她那可貴的微笑。學習跟不上,她仍舊帶著微笑為他補課,家境貧寒,就把為兒子買的新衣服送給他,還常帶他回家,一住就是幾個月。

優秀生人見人愛,後進生更是檢驗老師愛心的試金石。殷雪梅稱教師"端的是愛心碗,吃的良心飯,對一個學生負責,就是對一個家庭負責。"有一男生剛轉來時,語文、數學兩門課總分不滿60分,殷雪梅一有空就幫他補課,期終考試,他的語、數成績都達到了85分以上,正是她那獨特魅力的微笑,給予了學生莫大的鼓舞,促使他們在不斷進步。

案例分析:

一、微笑是一種信念

教師一進課堂,就要拋棄雜念,甩開一切煩惱,集中精力,精神飽滿,進入角色;事事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總是,與學生平等對話,用和藹可親的目光覆蓋全體學生,以微笑面對學生,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重視、關注的,從而也愉快地進入自己的角色。

二、微笑是一種活力

教師面帶微笑出現在課堂上,會給課堂帶來生機,增添活躍的氣氛。師生之間會消除心理疑慮,有種親熱、容易貼近之感,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三、微笑是一種鼓勵

成功的課堂一定有笑聲,有笑聲也就寬鬆。課堂上把對學生的期望用微笑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學生就會受到鼓舞。從此發奮,克服學習中的種種困難。

四、微笑是一種關愛

教師要用微笑贏得學生的微笑。有時老師一個慈祥的微笑、一個讚許的目光、一句親切的話語,都會在學生心中激起小小的漣漪。有人比喻師愛勝過母愛,也許有點過,但的確,師愛是偉大的、崇高的。教師不但要用博大的愛去關懷學生,還要用愛的力量去感化學生,指引和帶領學生走上成才之路。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一 上課要有激情

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

什麼是激情?激情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指強烈的,具有爆發力的情感。我們在教學中正是需要有這樣一咱強烈的情感,釋放我們熾烈的熱情,感染我們的學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激情是一種強烈而短促的情緒狀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激情的參與,才有認知的渴望,才有表達的慾望,才有智慧的靈動,才會引發學生深深的感悟、獨特的體驗。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沒有激情怎麼喚醒沉睡的人,沒有激情怎麼能鼓舞人呢?只有激情才能產生激情。

教育需要激情。因為教育是心靈的對話,是心心相印的社會活動,以心激心,以情感情。

教師需要激情。因為激情可以調動學生的熱情,激活課堂,提高教學和學習的效率,使學生對你所教學科產生濃厚興趣。以教師投入課堂教學展現的激情,感召學生學習的渴求之情;以教師用心對教育的事業追求,煥發學生的終身學習熱情。

激情,它使我們如春水般平靜的課堂多了幾道波紋,也使人們平凡的人生增添了幾抹光彩。美國學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個教師》就有這樣一段話:"想要教好的教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偉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賦,這是無法傳播的。然而,偉大的教師一定是激情的教師。"

案例分析:

教師沒有激情,就不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課堂上沒有激情,就不會有創新,就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充分備課,保證激情

備好課是一種態度,態度就是一種能力。教師課前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教師在課堂上張弛有度,揮灑自如,才能讓課堂激情飛揚,或"化廢為寶"、或"點石成金"。教師對教村的內容如何處理,教學方法如何設計,教學重點如何落實,教學難點如何突破以及課堂哪個時間學生易疲倦,需要"花絮"的點綴、激情的渲染等等,都要做到胸有成竹。

二、精思巧問,迸出激情

新課程改革使課堂教學有了顯著變化,其重要標誌之一就是課堂上老師的提問更開放,學生思維空間更廣闊,對話式的教學模式被強化了。但是,一個教師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問題有序地層層深入地組織起來,不能把學生的無序的問題,甚至有時看上去無理的問題隨機應變地引向深層,就很難駕雙課堂。孫紹振先生說:"一個教師要在課堂上遊刃有餘,就得有本領把學生的想像引領到科學理性以外的美的天地中去。"這就是精思巧問的魅力,它能使教師的激情四濺,輻射到每一個學生身上。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成為你的主人。"讓我們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每堂課都精神飽滿,充滿激情,用豐富的語言感染學生,用熱切的動作激勵學生。有了師生的激情,就足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有了師生激情,生命中最動人的樂章會在課堂上奏響。

教育因生命而美麗,上課因激情而精彩!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二 走下講台,到學生中去

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不僅應該走下講台走近學生,而且更應該敞開心扉與學生傾心交流,聆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及時回應孩子"心靈的呼喚"。

——蘇霍姆林斯基

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無非就是老師的"一言堂"。老師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講台上和黑板前完成教學的,老師們需要不斷地板書和講解,以求學生的習得和明了。然而在新課程標準開始實施以後,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往日里"留戀"講台的教師不得不努力使自己習慣於走下講台的教學形式。然而正是在走下講台之後,我們卻意外地解決了許多以前我們未曾注意到和沒有找到原因的問題。

其一、課上學生違紀的現象減少了。在以往,由於習慣於在講台上邊講邊寫,所以,對於台下的一些愛耍小聰明的學生來說,給了他們一定的說話搞小動作的機會,雖然也經過長期糾正和治理但效果始終不明顯。然而當你走下講台之後,你會意外地發現那些平日里愛違紀的學生們的小動作開始有所收斂,也開始漸漸地加入到了課堂上師生互動學習的隊伍中去了。

其二、部分學生變成學困生的原因找到了。在學困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性格較內向的學生。正是他們的性格決定著他們在學習上的遮遮掩掩,最終導致學習上的越學越差。

其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當我們在講台上講課的時候,教師很少能夠近距離地去看學生。然而,正是這微不足道的眼神卻飽含著諸多的關愛之情。走下講台,走到學生中間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的時候,用一種微笑的目光鼓勵和肯定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在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和鼓勵的暗示下,學生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會更加高漲。其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教師的音容笑貌、表情手勢、語言表達可以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利於減少師生心理隔閡,學生的心理負擔和身體疲勞得到有效緩解。走下講台,師生便可開展平等的對話和互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學習、參與討論,會充滿自信並敢於否定權威。

走下講台不僅僅是觀念上的更新,更是教師角色的一種轉換。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傾聽他們的心聲,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能暢所欲言,各抒已見。教師與學生的間距縮短,面對面的機會隨之增強,學生在視聽器官的刺激增大,這時學生注意力明顯集中,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隨之加大,學習的興趣、情感、意志均容易被激發,教學效果必然會得到提高。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三 課堂多預設些"問題"

"問"是開山斧,"問"是深耕犁,打開一切知識大門的鑰匙都是問號,學生能提出疑問,就會引導他們對課文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若不斷地提出探索問題,就會達到深入理解課文的彼岸。

——著名特級教師 趙景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有了"疑"而又能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於爭論"的思想基礎。預設問題情景是促使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有力手段,其基本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特定的情境,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基於問題解決的學習任務,從而展開提出問題、分析總是和解決總是的學習活動;二是通過特定的問題情景,使問題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經驗發生聯繫,激活現有的經驗去"同化"或"順應"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個體意義,導致認知結構的改組或重建。

預設問題情景時要注意意以下問題:

一、不要讓片面的理解局限了問題情境的範圍。有些教師認為問題情境就是生活情境,所以很多時候去尋找生活原型,但常常事倍功半。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情境中的問題,有助於學生在情境活動中感受和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但問題情境不等同於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的情境可以是生活中有的,也可以是童話虛擬的。還可以直接是一個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可以是預設的,也可以是動態生成的。它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問題本身能為學生的定向學習活動提供直接的外部誘惑力量,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

二、不能忽視對問題情境內涵的關注。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對問題情境是否隱含著數學內涵這些方面關注得還不夠深入。有些課上的問題情境表面看起來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們小手如林,"老師,我!老師,我!"……的喊聲不絕於耳,但真正有思考價值,體現數學本原問題的問題情境也是欠缺的。我們知道新教材在提供現實背景,創設數學情境後,一般不給學生現成的數學結論或模型,而是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但很多時候,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特別是一些低年級的孩子,往往因為被老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進入學習狀態。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四 課堂上,警惕隱性霸權

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

——布魯巴克

新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教師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走下了神聖威嚴的講台,走進了學生中間,學生有了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時間和空間。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在熱鬧的、頻繁的師生互動中,尤其是在處理預設性問題與生成性問題的關係中,由於種種原因而導致的教師課堂隱生霸權依然存在。

我們常常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表意見,有意識地要求自己培養課堂的民主氣氛,但事實上,我們又總在不經意間打擊他們這方面的積極性。還沒等他們思考完就把答案說出來了;他們一表達了不同的意見,就習慣性的挑出錯來。不知不覺中,"百家爭鳴"又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

這種隱性霸權的存在不僅會傷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會給師生關係帶來消極影響。很多學生會認為老師說一套做一套,嘴上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觀點,行動上卻不支持不同的觀點,扼殺大家的創新,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陶低教師的威信。

隱性霸權嚴重違背新課程教學的新理念,新課程明確指出:課堂教學是教師幫助和引導學生自主認知、經歷、體驗並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之章合作,協作的關係。我們的課堂要達到學生敢想,敢說,願意想,願意說,教師要允許學生有不和諧的聲音,不能再搞一言堂。"教室就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每個孩子也都有提問、發言的權力。只有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改變。

由此,我們在課堂上要警惕隱性霸權,杜絕教師"一言堂"的發生,不斷強化教師的角色意識。課堂教學要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探討的新面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只起到組織、示範、引導作用,且上課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據每堂課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採取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比如:知識競賽、謎語猜測、問題辯論、動腦動手、故事大賽等,充分體現了新課改倡導的"樂"思想。

經典案例:

這是著名教育家、遼寧省盤錦市教委主任魏書生向盤錦市的全體中小學教師提出的每天做到的課上"十條"要求。

1、每堂課的教案要有備課組長審查簽字方可使用,培養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認真備課、精心鑽研教材的習慣。

2、每堂課至少設計三類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目標,使好、中、差學生都運作起來。

3、每堂課至少有10名學生的發言活動,抑制教師上課一言堂。

4、每堂課教師至少給學生10分鐘的己活動時間,讓他們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5、處理課堂上的偶發事件不能超過20秒,教師要學會對問題的冷處理。

6、一堂課,教師純講授時間不得超過20分鐘,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

7、一堂課講完,提倡學生做課堂總結,教師應虛心聽學生聽課的感受和對教師授課的評價。

8、一堂課要留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完成。

9、一堂課完成後,不要馬上離開教室,要利用課間和他們聊聊天,談談心,獲取一些反饋信息,交流一下師生感情,拉近師生關係。

10、寫好教學後記,教案講完了,要寫上一句話總結一下成功在哪裡,失誤在何處,做到天長日久,持之以恆,連珠成串,這樣寫能受益匪淺。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五 追求課堂的簡約

簡潔是智慧的靈魂。

——莎士比亞

所謂簡約課堂,就是教學設計與實踐過程中的高度概括性的課堂,這種概括性不是一般理解意義上的簡單、空洞,而是以簡潔、清晰、精練、完美的外在形式具體地表達豐富的思想內涵。它不僅表現在形式上的簡潔與明了,更體現在內容與方法上的豐富與深刻,亦即內容的言簡意賅、文約義豐,教學方法與思維訓練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簡約課堂必將是教師提升教學境界的追求,也是學生認知、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認知理論認為:任何學科的內容都可以用更為經濟、富有活力的簡約方法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習者易於掌握。

課堂教學作為教師向學生傳遞人類基本價值理念的平台,理應體現、發揚、崇尚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教師與學生應該過一種簡約、輕鬆而深刻、自由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目前許多教師理解的缺少澩科特徵的膚淺與快樂。這也是教育的本質特點決定的:教育最大價值所在正是發展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能力,學生只有體驗到思考帶來的愉悅,才會真正感到快樂。

簡約課堂是教育本性的表徵,因為教育的作用就是完成人類發展成果的個體繼承,這本身就是實現歷史的簡化。簡化既是教育的本質規定,貫穿教育過程始終,這就表明教育固有藝術化的需要。教育的簡化,是學習可以成為審美享受的重要根據,因為最大簡化性和足夠的刺激性,是人的審美永無平息的矛盾要求。教育的簡化有三級水平。一是教育內容的簡化;二是教育基本方法的簡化;三是教育過程細節的簡化。這就要求教育者優化教育的內容,力求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要求教師善於選擇優良的教育教學方法,考慮學習者單位時間內的記憶特點、識記能力等因素,濃縮大量的學習材料,方便學習者對教學內容與結構的理解,減輕學生記憶的負擔;要求教師課堂用語要簡練,爭取沒有"口頭禪",避免不必要的重複練習……

其實,簡約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減法",而是來源於教者獨特的匠心。簡單是一種教學中的大氣度、大智慧!它來源於對學生真切的、真誠的、真實的愛,來源於教師豐厚的修養和教學藝術,來源於對教學生活的深刻認識。只有在簡約的課堂中我們才能給孩子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空間,才能給自己更多的解放,把自己從煩瑣的教學步驟中解脫出來,才能讓我們在課堂中有"閑暇"去琢磨孩子們的所思所想。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六 錘鍊你的課堂語言

老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

心理學家認為:嚴謹的語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語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語言使人振奮,形象的語言使人清晰。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中恰當合理地使用語言顯得尤為重要,語言是紐帶,是師生、生生之間共同交流對話擴要工具。教師主要是通過語言傳道、授業、解惑,引導、點拔、啟發,而學生則主要通過教師的語言理解並掌握知識,並構建自己的新的知識結構。

著名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曾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裡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精闢地道出了教師課堂語言的重要性,而大量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教師的語言組織有很大關係。教師只有不斷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具有較好的語言修養,才能讓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因此,作為一名老師要不斷地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創造出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將精湛的語言變無趣為有趣,變無聲為有聲,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樂學、會學、善學。

著名戲劇表演理論家斯堤斯拉夫基說:"語言即是音樂,在舞台上講話,這種困難並不亞於歌唱的藝術,要求有很好的修養和高超的技術。"由此可見,教師課堂教學口頭語言的錘鍊,還必須不斷強化自身的修養。"開言知肺腑,出口見精神。"語言是"肺腑"、"精神"的體現,是內心的表白,是思想的外現。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語言不是密,但可以粘住學生。"如果我們每一名教師都能認識到教師語言的重要性,並不斷地加以錘鍊,在課堂上以鮮明、和諧的語言節奏,準確、優美的詞語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體會到漢民族語言魅力,那麼這樣的課堂,該是一種怎樣的風景?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七 不可小看教學語調

在教師的許多特性中,聲調占著一個最重要的地位。聲調並不是教師的技能和設備中一個重要部分,但是一種不好聽的或低沉的聲調很可能阻礙教師事業的成功。

——著名心理學家 賽門斯

語言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和教學效果密切相關。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而語調是語言用的最高級、最具說服力的一種形式。教師自然流暢語調,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學生置身於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保證教學信息在傳輸的過程中發揮最佳的效能,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可見,教師的語調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的質量。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師在處理師生矛盾時,應用親切、平穩的語調往往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社會學的研究表明,人們都有模仿他人言行的傾向。所以批評學生時,對他們大聲的訓斥只能換取相應的"回報"或更強的"對抗"。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好的語調並配以甜潤清亮的音色,會令人悅耳、爽心,有助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描摹各種聲音及其變化,使教學充滿生機和趣味,增強感染力。而毫無變化,單調呆板的語調,會令人生厭,精神萎靡。重視課堂的語調掌控藝術,應該是每位教師的追求。

我們主張語調在主旋律上應保持平穩,並不意味著語調低沉、細弱無力、催人入眠,而是一種有"磁性"的平穩。平穩的語調應似春風拂面,給人以親切之感,聽之則令人心展神舒,但我們常看到不少教師講課時,聲音高亢響亮,但並不一定具有多少吸引力。

在心理學上,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問話人用平和的語調向被試者提問,被試者則用平穩的語調回答提問;問話者如果用較高的語調提問,被試者也會用較高的語調來回答,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附屬效應"。社會學的研究表明,人們都有模仿他人言行的傾向。所以,在批評學生時,對他們大聲訓斥只能換取相應的"回報"或更強的"對抗"。平和舒緩的語調能給人以理性感,能使對方自覺地按受理性的對待,從而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反應。可以說,在一定的程度上,語調對我們工作的成敗起關鍵作用。有經驗的教師,在一般情況下,其語調常常是清新而平緩的,給人一種親切可近、和藹可親之感。

總之,語調在教師的語言藝術修養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恰當的語調能使其語言平地生輝,具有磁鐵般的吸引力;拙劣的語調則使其語言黯然失色,教學效果也受影響。所以,我們在強調教師提高語言修養、強化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簡潔性、邏輯性等方面的同時,千萬不能小覷與之密切相關的語調問題。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八 豐富你的表情

有一種東西,比我們的面貌更像我們,那便是我們的表情;還有另外一種東西,比表情更像我們,那便是我們的微笑。 ——雨果

表情是一個人的晴雨傘,也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晴雨傘,是課堂中最直觀、最富有生機、活力,最有魅力的教具。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教學效果的好與壞,學生與學習效率的高與低。

教育有別於其他行業,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正處於發展之中,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對他們產生作用。教師積極、陽光般的外部表情能使他們心情愉悅,愉快地投入學習,而這種愉悅又是可以相互傳遞的,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教師精神飽滿、神采奕奕地站在講台上,學生由於心情愉快,接受知識快,思維也變得敏捷,能提出有用的問題,並能積極解決問題,這反過來又對教師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樣一來,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就高。相反,如果教師帶著一幅沮喪的表情,或者是走進教室看到不順眼的事情就大發脾氣,大聲訓斥學生,他們一個個心理緊張,不敢吭聲,教室就真的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舞台了,而且絕對是"頂著大鼓唱戲--費力不討好",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自身能力的發揮,昨日的備課及教學設想難以得到正常發揮,教學就只能是照本宣科。馬卡連柯說過,他是在直到學會了用15種到25種語調說出"走過來"這句話,學會了在面部、體態、聲音上表現出30種不同的情調之後才成為真正的教育能手。教師的表情是極其豐富而多變的。不光是面部表情,還包括聲音及肢體表情。每一種表情都對師生關係的發展,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的表情就是一個交際工具,通過表情與學生交流感情與信息。如課堂上有學生開小差,教師故意提高聲音,以警醒該類學生;某個學生回答問題很經典,除了口頭表揚以外,還可以報以微笑,豎起大拇指等。而學生呢,他也能從老師的眼神、手勢、體態和聲調的種種變化,覺察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態度,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可見,教師的表情真的很重要。

作為老師,我們該用什麼樣的表情來面對學生呢?太過嚴肅的表情讓學生敬而遠之,課堂氣氛也因此會緊張、沉悶起來。眉飛色舞的表情,看似生動親切,但卻有誇張做作之嫌,又容易讓學生"走神"。太過花哨的表情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蓋住了學習本身的精彩。所以,教師的表情應適中而不誇張,應貼近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並根據教學過程及內容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化。該嚴肅時則嚴肅,該舒緩時則舒緩。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九 幽默是一種魅力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斯維特洛夫

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起潤滑劑作用的液體",師生間常常需要這種"液體"來"潤滑"。英國學者M鮑門在《幽默教學:一門表演的藝術》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師應當達到藝術化的教學水平,善於利用幽默來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學的更好。"著名學者海特也曾說過:幽默是一個好教師最優秀的品質之一。因此,幽默是每個教師都應具有的、不可缺少的東西。

教師的幽默,主要是指教師能用寓意深刻而又詼諧有趣的語言進行的教學。教學幽默是老師思想氣質、才學、視野和靈感的結晶。它猶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語言於瞬間閃爍出耀眼多彩的火花。教師的幽默益智明理,是才華的流露;教師的幽默詼諧輕鬆,折射出的是真善美的心靈之光……

教師的幽默,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節情緒,愉悅精神。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課堂上的笑聲是"解壓"的"良藥",使"教"與"學"變得輕鬆有效。運用教學幽默的恰當使用,能營造良好的教學藝術氛圍,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指引下,更好的融入到有聲有色教學活動中,才能以積極的心態接受知識,掌握技能,發展創造性思維。

教師的幽默,可以和諧師生關係,增強教師魅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教師缺乏幽默感,兒童也不理解教師。"幽默可以使教師產生親和力,幽默乃師生關係的"潤滑油",教學幽默不損教師個人的尊嚴,也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只有"笑聲會產生一種平衡的影響作用。"

教師的幽默,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求知慾。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慾望的教學,正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在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幽默,把課講得有趣有味,給學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學生就會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探求知識的慾望、熱情和動力。

教師的幽默,可以開戶學生心智,活躍思維。在課堂教學中間或來點幽默,猶如"興奮劑",可以調節學生的情緒,驅散學生的疲倦感,點亮學生的注意之燈;同時教學內容因幽默而趣味化,使得學生記憶和鞏固更高效。幽默的教學還直接影響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學生的向師性決定了學生喜歡模仿老師的這一特點。教師的語言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語言的使用。尤其是學生裝模仿教師常用妙語警句、雙關語和其他一些敏捷巧妙的語言技能,更能創造性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案例分析:

於永正,老一輩的特級教師,一位精神矍鑠、幽默風趣的老者。他說:"幽默是教學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學習化難為易,幽默可以使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幽默可以使師生心靈對接溝通。老師笑著看學生,學生就會笑著看老師。"

於老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於老師的課堂幽默隨處可見:有時"一本正經",有時"假裝糊塗",有時自我嘲弄,有時信手拈來……他把他的幽默天衣無縫地融入課堂教學,融入了對學生評價指引,而他的幽默中又融合了對學生人文的關愛,融入了高深的教學藝術。

大師之大,在於智慧之大,這就是大師的感染力。

幽默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藝術,是能夠培養的。如何在實踐中更好發揮幽默的作用,使教育更富有成效呢?大師的教學幽默給了我們以下啟示:

一、熱愛學生

一切教育只能從愛開始。有了對學生髮自內心的愛,就能平等地對待學生。在實踐中不論遇到怎麼樣的偶發事件,都會從學生出發,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感覺到老師的真愛。所以,運用幽默的語言必須"和顏悅色,心寬氣朗",那種冷冰冰的諷刺是無法實施教育的。也只有愛,才能激發教師的語言機智。

二、契合教學目的和內容

教學幽默富於啟發性,學生只有通過積極的思考和想像才通會意、欣賞和接受,在笑過之後又需深入思考或想像,這樣就可以鍛煉學生課堂思維的靈活和想像創造性。教學幽默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獲取知識、增長才智,而不應當隨便運用與教學無關的幽默語言。有些教師的調侃雖然活躍了課堂氣氛,那那是對教學活動的打岔,會使學生分心,成了簡單的為樂而樂。教學幽默不是一大堆笑料的堆積,它不能脫離教學內容,必須與教學內容和諧一致,教師只有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和需要,巧妙地創作和使用教學幽默,才能有助於學生加深和拓寬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三、符合學生實際

在教學中,教師是體現幽默的主動者,學生是感悟幽默的主體。如果幽默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就難以引起共鳴,幽默就可能變形走味。教學幽默與一般的幽默藝術不同,它的場是課堂,對象是學生。教學幽默的深淺度應與學生對幽默的理解力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如果不考慮學生生活閱歷、文化知識的背景差距,不考慮如何引起師生雙方的心靈溝通,學生就無法領略幽默所散發出來的妙趣,幽默的審美價值也將蕩然無存。也就是說,教師的幽默必須建立在自己學科的基礎上,必須民導川歸海為目的。否則,一味追求趣味性便會成為無聊的插科打諢。墜入庸俗與荒誕,從而失之輕浮。

四、注意幽默時機

幽默有利於教學,但我們絕不能"為幽默而幽默"。正如老舍所說:"死啃幽默總會有失去幽默的時候,到幽默論斤賣的時候,討厭是必不可免的。"教學幽默應把握時機。一堂課幽默不斷、笑聲不斷,會沖淡教學內容;教學幽默為逗樂而幽默甚至低給趣味,則失去了幽默應具有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

五、幽默不是油腔滑調,也非嘲笑或諷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浮躁難以幽默,裝腔作勢難以幽默,鑽牛角尖難以幽默,捉襟見肘難以幽默,遲鈍笨拙難以幽默。只有平等待人,遊刃有餘、超脫從容,聰明透徹才能幽默。教育大師的幽默,來自於他們高超的智慧才藝和淵博的知識底蘊,更來自於他們寬廣的胸襟和高深的修養。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 要有自己的課堂文化

課堂文化是課堂教學的"土壤",是課堂教學存在、運行和發展的"元氣",是課堂教學的活力之根和動力之源。 ——中國著名教育專家於文森

所有名師,一定都有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名師的課堂一定會體現出其個人獨特的教學風格。也就是說,他們的課堂有其獨特的"課堂文化",他們的課堂帶著深深的文化烙印。課堂文化體現著教師教學的內核,它包括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根本下念、價值訴求,展開教學活動的基本思維方式,以及維繫師生交往活動的人際氛圍和精神氛圍等等。教師對學生、對知識、對教學、對目標等疸的深刻理解,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識乃至思維方式、精神氛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都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方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就是提倡"手腦相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秀的課堂文化。

名師著力建構的課堂文化可謂精彩紛呈,有充滿生命激情、生命教育的生命化課堂文化,有充滿智慧的、啟迪學生心智的智慧型課堂文化,也有注重教學目標達成的成效性課堂文化。正是因為名師獨特的課堂文化,才造就了名師獨特的魅力。

課堂文化,具有引導、規範的功能,我們期待學生向什麼方向發展,主可以量身定做什麼樣的課堂文化。如果期望學生勤奮努力,善於抓住先機、把握成功,我們就提出"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如果盼望學生走向優秀,則宣傳"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及"認真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好。"如果我們期盼學生走向卓越,就應當倡導"做創新的事,創新地做事。"

其實打造自己的課堂文化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關鍵是,我們有沒有這份心,有沒有堅持做到底的決心。

"態度決定高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們希望學生變成什麼樣,那就要把我們的話重複十遍、百遍、千遍;當學生不知不覺中就能照著做的時候,這句話就成了文化,一種讓學生一生享用的"課堂文化"。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一 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

——著名教育家 布魯巴克

美國教育專家肯尼思?H?胡佛說:"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

我國傳統的學習理論非常重視學者學習中的質疑問難,《尚書》說:"好問則裕。"《論語》中,孔子把"疑思問"作為君子"九思"之一。漢代董促舒在《執贄》中說:"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宋代以後,質疑問難更受學者推崇。千百年來,質疑問難已成為學者治學的優良品質和有效方法,應該在我們現代中小學學生身上發揚光大。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教會學生求知,凡是有益的學習方法,都讓學生掌握、運用。鼓勵學生自己提問題,正是教會學生學習的實際措施。

提問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教學手段。從教學實踐看,提問對促進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有積極的作用。鼓勵學生自己提問題,可以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對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負責,要想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就要積极參与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自奮其力,自致其知"(葉聖陶語)。所以,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過程,就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

教學中,教師既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發問,又要設法保護學生髮問的積極性。一個班的學生有十名之多,學生之間又有諸多差異,所提問題可能五花八門,良莠不齊,有些問題質量好,價值高,有些問題質量一般,價值不大,有些問題則與當前學習任務相去甚遠,甚至幼稚可笑,荒誕不經。但無論屬於哪種情況,都是學生腦力勞動的結果,理應得到尊重。因此,教師要善待學生提出的問題,善等提出問題的學生。對有價值的問題,可引導學生認真探究解決,對沒有價值的問題要區別對待,採取妥善的方法予以處理,以保護、鼓勵學生髮問的積極性。對學習後進的學生尤其要"高看一眼",切不可對他們有絲毫的鄙夷神態和挖苦語言,也不可對他們的問題置若罔聞,敷衍搪塞,以免挫傷其發問的積極性和求知的慾望。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二 課堂不妨適當"留白"

一件藝術作品是由自由大膽精神創造出來的,我們也應該儘可能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觀照和欣賞。 ——歌德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老師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40分鐘,在講台上揮汗如雨,學生卻抱怨節奏太快,容量太多。同時,焦慮、煩躁、不安的情緒開始蔓延開來,教師也開始埋怨學生緩慢反應,浪費時間。面對此種困境,我們是否該反省一下:如此的充實,是不是有點過猶不及?為什麼不在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呢?

怎樣才是一堂課成功的標準?是所有學生都完成了預定的學習任務,還是教師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標?如果是,那意味著將教學理解為一種認知結果的生成,而不是一種認知過程的演繹。這樣做對學生來說有些不公平了。

當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時,他們經常做的是對自己認知發展的過程演繹,短短四十分鐘,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完全達到教師把需要的發展結果,但是卻可以完成一兩次精彩的認知過程演繹,教師並不是先知,並不能預知未來,既然不可能預知,那就不要把他們的接受與反慶硬往你希望的方面引導,實際上,這樣做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禁錮與專制。所以,只要做到"試圖引起"就夠了,餘下的一段空白就靜等學生的思考吧。

學生的思考成果即使再幼稚可笑,那也是他一段自我信知過程演繹的結晶。教師千萬不要隨意否定學生的腦力勞動成果,更不要嘲笑學生看似不值一提的學習體驗。成功總在失敗後,愛因斯坦的三隻小板凳確實做得很粗糙,但第三隻小板凳所呈現的粗糙中的精緻使得前兩次拙劣的過程演繹也有了可貴的價值。作為教師,我們何不等待,等待學生呈現自己的理解,也許會有許多的不成熟、不成功、不成文的認各思考,但請相信學生吧!總會有一次令人驚喜的火花閃現,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剎那,那也意味著又一個"愛因斯坦"完成了他的第三隻小板凳。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更是學生髮展自我的操練台。作為教師,不要把自己的"筆墨"觸及課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時刻。教師在課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課堂中一份令學生想像不盡的"留白"。

當學生走進課堂後,他往往扮演著雙重角色--認知者與體驗者。作為認知者,學生在教師的教學行為影響下,完成對知識的認知、理解、運用;而作為體驗者,學生則時刻感受著課堂上不同的心理氛圍。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

課堂上學生呈現興奮愉悅或焦躁不安的情緒時,作為教師都應意識到:學生此時的心理狀態正處於活動點,並且是他們正在體驗著,同時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也需要時間,教師此時請退讓一邊,保持言語上的沉默,並用一些非語言效應,如微笑效應、站立效應,等待學生心理上的自我超越。

古人曾說:"三尺書齋,一方清凈池。"可見學習是需要一份安寧的環境的。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一般以為氣氛活躍,學生興奮,教師熱情,轟轟烈烈的堂課才是充實的,學生才是不虛度課堂的。但學習是一種相當個性化的行為,周圍並不要有太多的干擾因素,讓學生自己靜靜地思考,靜靜地思考就夠了。縱使失敗,也表示自己曾努力過。

教師設定一個學習任務交給學生時,此刻,還給課堂一份"留白"。教師一言不發靜靜地等待,同時也要求學生保持默然。也許從表面上看,課堂上一片靜寂,學生做著思考狀;或看著書本,或看著地面,甚或手裡還把玩著某樣東西。這時,請教師不要著急,不要擔心,時間在無聲地流逝,也許不保證每個學生都在十分專註地思考,但起碼保證了一部分學生寧思的權利。教師的本質在於正視差異,正視這一點,就必須從教學行為上有所體現,提供一種發展的可能,讓有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得以享受,繼而用自己的學習體會去影響另一部分人。

藝術上的"留白"能給人以無限暇想的空間,課堂的"留白"同樣能給學生獨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時間,給學生充分課堂練習和語言應用的機會。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三 善待發言錯誤的學生

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 ——於永正

我們的學生,由於他們的知識結構、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家庭文化背景等種種不同,因此,在課堂上也就有著參差不齊的思維水平,接受新知識也有先後快慢之分,回答問題難免會出錯。其實,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其心理和生理都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課堂上出錯,才會有教師的解惑、點拔和引導,也會孕育出學生創新的火花。

對待學生的發言錯誤,有的教師視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快刀斬亂麻,以一個"錯"字堵住學生的嘴,或者叫發言錯誤的學生立即坐下,讓優秀的學生來說出正確答案,或者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不讓學生經歷實踐並獲得體驗,這其實是阻礙學生邁向"對"的腳步。

其實,"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布魯納)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的教育秘決就是寬容、理性地看待孩子們的一切。原江蘇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成尚榮在《教室--容錯的地方》一文中指出,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如果學生人人都怕出錯,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正確的答案從哪裡來呢?因此,我們應寬容、理性地對待學生的發言錯誤,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發言,要肯定學生的積极參与,用鼓勵的語言去評判。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師生、生生之間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有位教育專家曾這樣說過,一般的教師怕學生課堂發言錯誤,而優秀的教師有時竟對此懷有一縷隱隱約約的期待,他們實際上是在尋覓、捕捉、等待師生之間心靈碰撞和情感交流的最佳時機。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因此,我們不僅要善待那些發言錯誤的學生,更要挖掘、利用好學生的錯誤資源,讓學生在糾錯中開啟智慧,培養能力,這有時反而成就了課堂"無法預約的精彩"。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四 盡量不當眾批評學生

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該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 ——蘇霍姆林斯基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思想認識與自律意識尚未成熟,出現錯誤行為在所難免,需要我們做好正確的教育引導工作,如果家長或老師忽視了孩子的發展規律,不懂得批評的藝術,很可能會導致悲劇的發生。如今的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而且正處於自尊心強、感情脆弱的年齡,所以我們更要注意批評時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注意場合,顧其顏面,尊重其人格。

不分場合刺傷學生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人都要面即使是再調皮的學生也非常顧及自己的面子,不願意眾目睽睽之下受到別人的批評。當眾批評只能讓學生暫時懾於壓力,不敢抵抗,事實上卻對這個學生的自尊心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我們應該向陶行知先生學習,他的"四塊糖果育人"的故事一直被傳為佳話。當年,陶行知任育才中學校長,有一天,在校園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當即斥止了他,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里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裡,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陶先生不當眾批評學生以緩解孩子情緒,平易近人地尊重孩子,以營造寬鬆氛圍,以掘孩子優點以引導他認識錯誤,最後點到為止,以儘快結束學生的尷尬境地。我們可以借鑒陶先生的這種方式,也可以選擇適當的場合,要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要記住,"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同語言、態度的批評,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在批評學生的過程中,絕不能只有生硬的批評,一定要有真情實感的流露,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和期待。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注意方式、方法的靈活性,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句輕微的責備,一個帶微笑的輕聲細語的分析開導,一個輕輕的拍拍肩膀動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五 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一個有品位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中國著名特級教師 張化萬

大凡傑出的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京劇中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的雍容富麗,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俏麗清新,尚小雲的剛勁洒脫,莫不自成一定,各有風韻。教學亦是如此。一名優秀教師就應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是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對教學風格類型的把握,能使我們全面地認識教學藝術的本質與規律,從而創造性的進行教學。

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教育個性和特色,是在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及教學情趣、教學風度等方面所顯示出的較為成熟、穩定的特點的綜合。

教學風格是教師藝術特色的集中體現,是教學藝術高度成熟的標誌。豐富多彩的教學風格,使課堂教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推動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教學風格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種較穩定的心理特徵。一旦這種心理特徵在教師身上形成並穩定下來,就會像人們的思維定勢一樣影響其行為,決定其行為模式。對這種模式化的行為進行改造、重塑是很困難的。因此,作為教師,特別是初登講壇的青年教師,更要善於總結和檢查自己的教學行為,養成良好的教學風格,防止由於"自由放任"導致行為偏差。

一個優秀的教師,其教學風格一經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教學風格相對穩定,體現了教師對教學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富有獨立性的個性品質。

教學風格更多地體現出教師的專業化文化素養和個人素養,並直接影響其教育教學的質量。中小學階段,學生模仿能力特強,教師的舉止修養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獨特而良好的教學風格不僅能吸引學生,還能對學生的學習以及個性人格和健康成長大有幫助。

名師的教學風格彰顯了名師的個性魅力,體現出名師深厚的文化底蘊、紮實的教學基本功、靈活的教學藝術,充分展示了名師的課堂激情、課堂智慧和課堂魅力。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六 上課決不拖堂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 ——愛默生

"減負"實質上就是減掉那些妨礙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燕尾服的過重負擔,讓學生獲得更多的主動發展、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空間。因此,教師作為"減負"的具體實施者,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不應忽視了上課"拖堂"這一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增加學生負擔的行為,上課不"拖堂"行為也應屬於減輕學生負擔之列,教師上課不"拖堂"就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

"拖堂"與否,還可以衡量出一個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教學水平的高低。只要是當過教師的,誰都有過拖堂的經歷。在這裡且不說學生對拖堂有多麼反感,但看教師在下課鈴聲中喋喋不休時,學生多麼心煩意亂,就可以知道拖堂是多麼不得人心。

拖堂的危害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文面:

一、學習方面:下課鈴響後,教室外邊有走動聲、喧嘩聲,教室裡邊有鬆散情緒和整理學慣用具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想聽的同學不容易聽清或不容易集中精力,不想聽的同學心飛窗外,沒有心思繼續聽下去,有時強迫自己聽講,效果也很差;老師不辭辛苦拖堂,就是要解決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問題,然而在這樣一種不良的課堂氛圍中,幾乎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有的學生會把拖堂期間沒有解決的問題帶到下一課,直接影響下一節的有效教學時間和效率。課間休息犧牲之後,上廁所和取下一節課的學慣用具就會佔用下節課的時間。

二、情感方面:學生對經常拖堂的老師的課時就總有一種負擔,甚至因為拖堂而厭惡這門學科。由於這些老師總在拖堂。學生往往不會有效地集中注意力,覺得後邊還要講,前邊不一定認真參與學習;拖堂犧牲了學生部分甚至全部課間休息時間,下節上課心裡總有一絲不快感;即使有人同情"拖堂"老師的苦心,也不滿意"拖堂"的後果。拖堂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使學生感到無可奈何,同時學生也會感到老師的無能。

三、生理方面:學生經常上課,每節課多長時間已經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和生理上的條件反射。下課鈴聲一響,就有一種自然的放鬆感,聽課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坐的時間長了就有一種渾渾噩噩的感覺,或有點按捺不住想出去走走的意識;有時想上廁所,因拖堂而非常難受,有時大小便匆匆忙忙或來不及而非常尷尬;連續上課,眼腦等發脹、疲倦。

四其他方面:上節課老師拖堂,值日生在下節課快要上課時才能擦黑板,其粉筆灰塵污染了教室內的空氣,影響著師生的健康,特別是前面的同學和上課的老師;拖堂打亂了正常的教學作息時間,也影響了其他任課教師的上課情緒,甚至影響同一個班級任課老師之間的關係;老師可以拖堂,學生就可以拖作業,老師的時間觀念對學生產生了消極影響。此外,教師拖堂不利於學生的人身安全,學生到了下課時間,有許多事情要做,如果教師拖堂,學生心急如焚,下課後學生因匆忙處理事情,很容易造成人身安全事故。本該與同學一起放學回家,由於拖堂,有時只有一俱遲一點回家,學生害怕,家長擔心,老師一旦形成拖堂的習慣,教學效率就很難提高,教學效果也無法保證。

對一個老師來說,時間觀念不強,就是某種程度上的不負責任。在拖堂方面,老師們不要遷就自己,不要給自己找那麼多拖堂的理由,哪怕你是為了學生,也不要拖堂,要養成不拖堂的習慣。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七 作業是一定要布置的

課外作業應當是知識的發展和深化,是學習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課堂知識的準備,應當讓學生在課外去觀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勞動現象,發展個人的愛好和需要,滿足和發展個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 ——蘇霍姆林斯基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對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及進一步升華所必需的手段,同時也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設計、布置、完成及評價課外作業,能有效地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和檢測,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對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與統一。

教師通過對作業的對錯批改,一方面可以從學生那裡得到有關信息,把握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程度,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修正教學行為,確保後續教學的實效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輸出信息後,從來自教師的反饋信息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可以使自己剛產生的認識得到確定,從而促進知識的接收和強化,或及時矯正自己的認知偏差,變換思給方式或理解角度,改進自身的學習策略。因此,對錯的這種批改方式有助於師生雙方了解和分析教學成敗的原因,便於調整教學目標、進度和方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素質教育的提倡並非意味著作業要被摒棄。相反,要積極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教師就必須充分利用作業這一環節。

"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盡量做到不讓學生把作業當成苦差事去應付。作業布置要講"輕負高效",如果教師不加篩選地、隨意地、盲目地加大學生的作業量,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當前,各類輔導材料鋪天蓋地且良莠不齊,很多資料又是大同小異。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應進行認真地篩選,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感的作業挑選出來,把那些重複性的、機械性的、陳舊過時的作業砍掉,力求少而精,力爭給學生的作業能夠"以一當十,舉一反三",做到質高量輕。這樣,既能保證學習效果,又能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八 讓學生在作業中享受樂趣

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 ——莎士比亞

新課改已實施很長一段時間了,但反思當今小學的作業設計,仍令人焦慮:作業形式單一,多機械重複;內容單調,學科之間明顯割裂;作業多為老師"命令式"、"大鍋飯型"等等。這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創造、思維、想像等能力的培養。於是,學生作業常出現抄襲、馬虎應付,不能按時完成,或是購買一些套的課後習題的答案照抄照搬等等現象。學生厭煩或反感,學習成績無法提高,老師困惑。如何扭轉這種教學態度,在作業設計上落實新課標的精神,讓學生從中享受到其間的樂趣,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機呢?

作業不應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複合體,它是一種憑藉,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並積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經歷。

教師應在布置作業時,積極地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充分發揮學生搶佔性,使學生的思維潛力得到充分地挖掘,由此使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九 經常梳理你的課堂

教師成長=經驗+反思。 ——波斯納

實施校本教研以來,"關注課堂"、"聚焦課堂"、"研究課堂"等口號聲一浪高過一浪,公開課、觀摩課、示範課等一堂接著一堂,聽課、說課,評課的教研活動一個連著一個,課堂既是一種研究的趨勢,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所在,以至於有的專家提出了"課改最終發生在課堂上"的觀點。然而,為什麼要走進課堂,在課堂里做些什麼,走出課堂後還要做些什麼等一系列問題並沒有引起教師們足夠的重視。實施"行為跟進"的教學研究策略--梳理課堂,就是針對傳統教研中"無準備,無主題,無反思"的三種現象提出來的。教師們不應該只講究活動形式的翻新,對於課堂中的觀察目標、教學細節、探究反思等也要做得十分認真,使梳理課堂成為校本教研的必要環節之一,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每天面對的不是學術資料、觀點爭鳴和理論走向,而是背景迥異的學生,課堂上講的是原理公式、字詞句文,課外做的是備課、改作業、輔導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從校本教研中梳理出來的"小課題"雖然微觀而瑣碎,但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積極作用是無法否認的。所以,教師要十分重視梳理自己的課堂。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五十 每天,讓課堂改變一點點

教育教學的每一天都應該是新的,教學需要創新,創新能給課堂注入活力。

——中國特級教師 薄俊生

作為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教學與眾不同,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很多孜孜以求、銳意革新的優秀教師、教育名家不斷地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探索和推陳出新,有的教學內容甚至已經被名師們雕飾到近乎完美的地步。要想"與眾不同",要想"耳目一新",談何容易。那麼,如何達到這種教學的境界?這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每天讓課堂改變一點點。

因為,課堂的每一天都應該是新的,不可能也不應該是重複的。課堂是展示教師創造力的場所,教師應該努力克服工作上的機械性與思想上的惰性,使自己的課堂每天都有自己的東西,一點一滴地產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智慧。教師應該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精心設計每一堂課,找出課堂四十分鐘教育的最佳方案,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猜測、操作、分析和交流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讓課堂每天都是新的,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生氣勃勃的主人。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從點滴做起,從"改變一點點,一點點改變"做起,讓我們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讓我們的課堂漸漸精彩起來、魅力起來。

"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若因小而不為,只顧標新立異,革故鼎新,無異於臨淵羨魚,一事無成。"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變如此,行之貴日新。"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功之路,都是由無數個"一點點"鋪就的。只要每天改變一點點,我們就會一點點改變,在不知不覺中駛向理想的彼岸。

學習習慣篇:做一個完善的人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五十一 有顆成為名師的心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蘇格拉底

成為名師,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是畢其一生之功,它是綜合素質的突出體現,也是大眾認同的必然結果。所以,並不是所有教師都能成為名師。事實如此,那我們還有必要去追求、去奮鬥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我們一定要有顆成為名師的心。因為理想、追求的高低,往往會決定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大小。莫格利希曾斷言:抱負是高尚行為成長的萌芽。名師的成長內驅力非常重要,要成為名師首先要想成為名師。有成為名師的願望和信心,這是一個前提,也是一個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有發展、培養的可能性。"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對於教師而言,不想當名師的教師不是好教師。

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讓教書匠逐漸成為一個歷史的凝固,名師、大師才是今天的目標。因為名師、大師意味著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了最充分的實現。名師、大師的稱號,雖不能代表全部,但卻是衡量教師成就大小的最好、最簡單明了的尺子。

成為名師的奮鬥過程是一個凈化精神的過程,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一個全面超越自我的過程。很多普通教師都是通過這些磨鍊才成為名師的。可以說這就是名師成長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名師離我們並不遙遠,很可能我們暫時無法消化名師的思想,名師的理論,但至少我們可以踏著名師成長之路,一步步向他們靠近。名師也是由普通人成長而來,他們之所以成長為名師,一定有值得大家探討和學習的地方。所以,教師要真正享受這個過程所帶來的好處,就必須先一顆成為名師的心。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五十二 聽課要學會"品課"

分析一節課,既要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學結果方面。

——巴班斯基

古人品茶,注重一個"品"字。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一堂課,一堂有活力、智慧和情趣課,也需要評課者有心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聽課,是每一個學校和上級領導常抓不懈的工作。因為聽課是新時代的繼續教育,是一種非常直接的學習方式,一種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評課,是每一個人聽課過後的例行公事,儘管很多教師聽了很多課,評了很多課,但還是老樣子,其專業化素質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是升。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不論是上課者,還是聽課者,都僅僅是例行公事,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為之。帶著這樣的心態去聽課、評課,註定只能是流於形式而毫無結果。

現實中,很多人忽視聽課,即使去聽課,也沒有完全進入狀態,甚至以自我為中心聽課。尤其是學校領導在聽課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從自己學科的角度去審視教師的上課,去評價教師的課。領導因此被教師戲稱為"萬金油",並對領導的評課不以為然,失去了聽課、評課的價值。

聽課帶著應付的心態,必然是草草了事;帶著看出醜的態度,必然看到的都是一些落後的教育和理念;帶著領導的居高臨下,必然難以進入真正聽課的角色中去。為聽課而聽課,為學習而學習,等於行屍走肉。

提高聽課質量的根本途徑在於換一種思路,換一種心態,以"品"課的心態走進教師的課堂,哪怕是一個新上講台的年輕教師,都要採取欣賞的心態去"品"課。儘管年輕教師經驗不足,但是卻又一股拼勁、闖勁和創新精神,他們能夠也敢於打破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常常喜歡用很多新奇的思路和教育方法,甚至很多是老教師想所未想、聞所未聞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這些新思路注入現代教學課堂,必然激活整個教學。

"品"課,才能品出味道,才能和上課教師一道真正走進課堂,完全進入上課的角色,唯有如此,聽課教師也才能取長補短,取得收穫,才能達到聽課、評課的真正目的。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五十三 讓自己"現代"起來

人的一生一定要與時俱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就是要與時俱進,終身學習。

——(中國)著名教育專家朱正威

"讓自己"現代"起來",這是新形勢下社會對教師所提出的新的要求,這一要求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當今世界新技術層出不窮,作為教師,如果不了解現狀,還停留在原來的層面上,在教學中繼續沿用老的一套的話,那就有可以對學生造成誤導,使他們不能及時、全面地接觸到新事物,並在實際和認識中產生偏差,輕的可能鬧笑話,嚴重的可有影響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

一直以來,人們沿襲傳統的教育理論,遵循著古人關於教師功能的定位,即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一文里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這一定位,人們只是反覆引述,卻忘記了用時代的眼光進行審視。

當今,我國發展方針是科技興國,而科技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因此教師自己先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吸收新知識、新概念,分析新技術、新情況、新名詞,然後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要將新出現的負責的東西堅決杜絕,讓學生們早日認識到其危害性,獲得健康成長。

在新的時代,每一位教師都要具有學習的精神、研究的精神、創新的精神、敬業的精神、團結的精神和謙虛的精神,以現代的理念指導教學,以現代的步伐實踐新課程,成為一個有現代感的、出色的教師。


推薦閱讀:

臉上哪些部位長痣影響健康
影響孩子一生的36個好習慣1-5
香港娛樂圈最有影響力傳奇四兄弟,第一位影帝第一位歌神都在他家
新婚姻法影響八大婚戀走勢
食神傷官在女命婚姻中的影響情況

TAG:習慣 | 教師 | 影響 | 好習慣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