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四晝夜》觀後感 欽北區工業和信息化局 楊啟便

從五八年全國大搞「大躍進」開始,浮誇風、大鍋飯漫延全國,不幸又遇上了三年自然災害,中國的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全國發生了史上罕見的大饑荒。中央高層為了了解真實災情,分赴全國各地調研,以便調整相關政策。《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描述的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周恩來在鄧穎超的陪同下,趕到河北邯鄲武安縣的伯延公社進行實地調研的一個真實的片段。在伯延的四個晝夜,周總理不休不眠,突破基層幹部的層層阻礙,一心要掌握到第一手的真實資料。過程中,有許多曲折,影片中就有個「好乾部」——伯延公社主任郭鳳林。他父親是老革命郭百歲,他自己也為革命做過很多貢獻,在面對困難時總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可在周總理調研過程中,他卻專門和總理對著干:總理要聽真話,他就說假話,並威協公社的其他幹部不許講真話;總理要見群眾,他就把「落後分子」都關起來,把老父親也瞞得死死的;更有甚者,紙包不住火之後,他居然「善意」地勸周總理也不要對毛主席講真話。而這一切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讓主席和總理看到農村的困苦實情而堵心。真是一個「替黨分憂」的「好乾部、好同志」啊!

最終周總理獲知饑荒實情後,立即致電黨中央,取消了大食堂分戶吃飯,眾人拍手稱快。因為周總理的正確選擇,饑荒悲劇沒有進一步擴大,中國的歷史也從此而改變。另外,影片中周總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形象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彎下腰給因飢餓而腳部浮腫的汪老師穿鞋,雷雨天為田地里搶救秧苗的村民熬薑糖水,工作到凌晨不得不換上高度老花鏡才能看清字。這一個個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領袖人物與普通百姓間零距離的接觸和坦誠的交流對話,是一種自覺置身於群眾之中的奉獻精神。

作為60年代中期出生的我,對那段歷史的認知,主要來自於父母和老師以及書本上的講述。看完這部影片後,我發現影片中展示的很多情節和父母、老師的講述一模一樣,光禿的的樹枝、加了樹葉或野菜的稀糊糊、吃了以後解不出大便的雜麵窩頭、餓得浮腫而穿不進鞋子的村民、站在全村最高處只能看到大隊食堂冒出的炊煙……這些影像無疑比口頭講述更能讓我感同身受。

結合目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影片通過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如何去「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如何解決「四風」問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只有踏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讓我們的黨長盛不衰,才能真正實現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推薦閱讀:

工業旅遊潛力巨大,重點是讓遊客玩得開心
為什麼是工業4.0?
水性消泡劑在工業中的應用
雲連天地亮相2017貴州裝備工業博覽會,踐行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新模式
《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原文摘錄

TAG:工業 | 信息化 | 觀後感 | 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