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一)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1.5千米處,有一座小山丘。因相傳該山丘為古帝王陵墓,所以人稱「陵山」。至於是否真是帝王陵墓,許多人並不知道,直到1968年……
長信宮燈
千年古燈,初露崢嶸
1968年5月,解放軍某部在陵山上進行軍事作業。就在他們進行爆破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隨著一聲轟隆巨響,本來可以想見的亂石橫飛的場面並沒有出現。官兵們過去一看,才發現下面有一個大洞,裡面有很多東西,他們拿出來一看發現是文物,就停止了爆破工作。
滿城發現古墓的消息傳到北京後,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總負責的考古工作隊開始進駐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的陵山「軍事禁區」。考古專家在解放軍炸出的古墓里,發現了「金縷玉衣」等重要文物,根據文物上的銘文,認定該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墓。這個中山靖王也就是《三國演義》中劉備經常掛在嘴上的先祖。郭沫若根據漢代「同墳異葬」的習俗,斷定北面還應該有一座劉勝妻子竇綰的墓地。他建議考古隊做好準備,在此繼續發掘第二座漢墓。
1968年7月22日晚,郭沫若回到北京,給周恩來寫了一份關於滿城漢墓的考察情況報告,並建議由原班人馬立即發掘北面的竇綰墓。周總理批示說:「可以按照郭老的設想去做。」
長信宮燈側影
按照郭沫若的意見,考古隊員們在第一座漢墓往北120米處發現了第二座古墓。考古專家們打開竇綰墓主室時,發現地上侍女頭部、燈盤、燈罩等零部件散落一地,後經專家一步步修復,終於出現了一座侍女樣式的青銅宮燈。
藝術與環保,在古燈身上完美統一
這座宮燈高48厘米,重15.85千克,通體鎏金,光彩奪目。宮燈由頭部、右臂、身軀、燈罩、燈盤、燈座等6個部分分別鑄造組成,頭部和右臂可以組裝拆卸,便於對燈具進行清洗。
宮燈主體為一宮女左手執燈,右臂高高舉起,寬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燈罩由兩塊弧形平板組成,鑲嵌於燈盤的凹槽之中,其中的一片可左右推動,用來調整光的方向,嵌於燈盤溝槽上的弧形瓦狀銅版可以調整出光口開口的大小,並以此來控制燈光的亮度。
長信宮燈部件
燈盤直壁平底,壁分內外兩重,形成凹槽。燈盤還附有把手以便來迴轉動。而燈盤中心的銅扦子是用來插火燭的,火燭點燃後,裊裊青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徐徐進入體內(體內中空)而不會污染外部環境,以保持室內的清潔。
青銅銘文,揭示傳奇身世
這座宮燈剛出土時,考古學家發現上部燈座底部較為明顯處刻著銘文:「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卧。」此外,在漢朝,長信宮通常為太后所居住。基於這兩種原因將這座宮燈命名為「長信宮燈」。
後經仔細觀察,「長信尚浴」這一串銘文字跡潦草,應該是後來刻的。燈罩屏板內外、右臂外側等處有5處記有「陽信家」,皆字跡工整。下部燈座外側刻:「陽信家,並重二鈞十二斤,七年,第一。」專家們據此推斷,陽信家才是宮燈的製造者和第一任主人。
長信宮燈細部
然而,翻越西漢前期的歷史,關於「陽信」有兩個記載。一個是「陽信侯」,一個是「陽信公主」(也就是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許多專家認為這件宮燈可能最初的擁有者是「陽信侯家」。
陽信侯劉揭是皇室宗親,因平定呂氏外戚弄權有功,漢文帝登基之年(公元前179年)封他為陽信侯。劉揭去世後,其子劉中意繼承侯爵。後來劉中意參與了「七國之亂」。叛亂失敗後,劉中意被抄家。可能就在這個時候,信陽侯家的長信宮燈便被抄沒入宮,成為了長信宮竇太后的宮廷用具。竇太后是清河觀津(今河北武邑縣)人,以地域和姓氏推斷,中山靖王劉勝的妻子竇綰應該是竇太后的近親,長信宮燈很可能被竇太后當作禮物贈送給竇綰,竇綰死後就將該燈作為了陪葬品。
長信宮燈設計精巧,結構合理,新穎別緻,是一件集實用、環保和美觀等高度統一的工藝美術珍品,為漢代燈具中的傑作,集中體現了古代匠師的創造才能以及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堪稱「中華第一燈」。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中華傳統節日 民俗文化-2
※張翔:中華文明缺乏「法就是法」的觀念
※青黴素皮試到底該不該取消?中華醫學會這樣說……
※第1188篇 中華遠古文明的起源在東北嗎2
※中華月文化:中秋賞月賞詩篇
TAG: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