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練楊氏太極拳的心得體會
習練楊氏太極拳的心得體會
文/范德治
作者簡介:
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楊振鐸大師的入室弟子,曾榮獲歷屆山西省國際、國內楊氏太極拳比賽金、銀獎,時任山西省楊氏太極拳協會副會長。
太極養生
太極拳是一種簡潔,緩慢,輕柔的運動。它目前是人們參與最多的一種健身項目。太極拳的理論思想里包含了中國古老的陰陽學說,運用辯證的哲學觀,使太極拳成為集攻防、養生為一體的特殊運動。
有一句話高度概括了現今太極拳運動的宗旨『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松。』我國的中醫學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主要是身體陰陽失調導致。太極拳練的就是陰陽、虛實,講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換。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又貫穿了道家的中庸思想。通過每次輕柔、圓緩、連綿不斷的打拳,時間在二十至六十分鐘左右,就會感到渾身舒坦,氣血暢通,不僅心跳平穩,而且身體微微出汗。太極拳的這些特點被科學家們認定太極拳是一項有氧的運動,從而風靡全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太極拳的練習,不受時間、場地大小的約束,只要
地面平整,通風就行了。練拳前半個小時不宜進食,著裝要寬鬆,思想應放鬆,拋開雜念。練拳時要力求作到松、柔、緩、慢、勻、圓、正。自然呼吸。盡量按太極拳十要去練。日子一長就會受益,使您身心健康,永遠煥發青春的活力。
練功的最佳時間
身體,那種感覺會很舒服的。比如在騎車時,全身放鬆,兩臂撐圓,腰帶兩腳蹬車,又是一種感覺。在坐時、在站時、在躺時,都按照太極拳的要領去做,這都是在練功呀。比如和別人聊天時,你可以隨便取一個站樁的姿勢,加一個意念就等於在練功了。你在學習時,你在干體力活時,你在旅途中時,等等等等。在和別人談話時你會憤怒嗎?在和別人撞車時,你會氣急嗎?在想問題時,你會走進死胡同嗎? ......要學會放鬆自己,同時也就學會了寬容別人。學會了放棄就有了回報。知足者長樂就好理做為一個太極拳業餘愛好者來說,一般以晨練為主。人們常說早起早睡身體好,一點不假。我們每天鍛煉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樣就有了局限性。由於太喜歡打拳了,所以就想每天多練幾遍拳,來提高自己的拳藝。這麼多年過來了,我也有同感。通過練拳看書學習,悟出一個道理,今天講出來和大家共同體會、學習。我們平時練的拳,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個拳架子,之所以多年來形成了諸多門派,其原因就是根據個人對拳不同的理解而形成的。記得有一位老前輩說過一句話;太極拳其實就兩個式子,一陰一陽。萬變不離其中。陰陽是什麼,是虛實、是開合、是呼吸。在日常生活中是太陽與月亮、是白天與黑夜、是晴天與陰天、是春秋與夏冬。太極拳的至高境界是放鬆,其關鍵是心情的放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放鬆。反過來講就是不要緊張。在這種心態下無論幹什麼,都會事半功倍的。太極拳引申到生活當中來,我的理解就是盡量每時每刻都處在一种放松的狀態。比如走路時,在虛靈頂頸的情況下,放鬆解了。生活中的點滴都在貫穿太極的深奧理念。我還是那句話,人本身是一個小宇宙,天地為一個大宇宙。如果你能融入其中,將會遨遊世界,暢享人生。
太極拳之預備式
預備式,一般都作為太極拳套路的第一個動作。由於它沒有什麼外在的變化,從而容易被拳友們所忽略。我想通過我的練拳體會,來說幾句心得,大家共同學習、探討。預備式是告訴我們要準備練拳了,要把心收回來,不要再去想練拳以外其他的事情。注意自己是否逐步放鬆下來,情緒是否穩定。是否做到了松肩墜肘,腰胯松,虛靈頂勁,又含胸。兩耳不聞身外事,專心只為太極功。所以預備式不是簡單的往那裡一站就開始打套路了,而是應該有點時間去做準備的。如果預備式做不好的話,那麼整個套路練出來也好不到那裡去,僅僅是活動一下四肢而已。更談不到長功力了。不是忽快忽慢,就是東倒西歪。全然沒有太極拳的味道在裡面。太極十要的連綿不斷、上下相隨、動中求靜等,更是無從談起。希望大家用心體會。
套路中有些動作應區別的幾個地方
提手上式與手揮琵琶;提手上式兩臂為左右相和,兩手心側相對。內含橫挒勁,捋勁,提勁。手揮琵琶則不同。左手心向右,而右手心是側向左下。左手含托,右手含采和捋。兩手有上下的挒勁,是斜中求攻的動作。白鶴亮翅與退步跨虎;白鶴亮翅是兩臂上下滾動撐開,右手至於額角前上方。退步跨虎是兩臂上下環弧,右手至於額角右側上方。野馬分鬃與斜飛式;野馬分鬃是斜上方的挒勁,右手主要攻擊對方的腋下,動作不是很大。斜飛式的右手是攻擊對方的脖頸處,所以右手要略高一些,且是左右的橫挒。野馬分鬃兩手心側相對,斜飛式兩手心上下相對。撇身捶與進步搬攔捶;撇身捶是在左轉腰時,坐左掌於左胸前,右拳反手用拳背打出。要求兩手前後開,兩肩合。進步搬攔捶在啟動時,是兩臂隨左轉腰環下弧,由後向前搬出右拳,左手則護在右腕部。兩手是同一個方向運行。到做攔時,兩手才前後拉開。
太極拳中的『抻』
抻。有抻展、抻開、對拔、拉長的意思。在套路的演練過程中,尤其是傳統楊氏太極拳,有著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楊振鐸老師的二十字口訣,第一句話就是『抻出肘尖,空出胳窩』。更足以顯現出抻的重要性。通過對套路的練習,我的感受是,抻肘尖並不是單指左肘或是右肘而言。比如;摟膝拗步之左摟膝,如果單是抻出左肘尖的話,那麼右臂就成了空的,就會斷勁。只有兩個肘尖對抻,身體才會中正,不失重心,達到不偏不倚,從而形成含胸拔背,動作渾然一體。拿白鶴晾翅的運轉方向來說,兩臂上棚、下按,主要靠兩肘尖上下對抻從而形成身體向外的張力。在轉動幅度大的動作上,抻肘尖則更顯出它的重要性。比如倒攆猴接斜飛勢之轉動式,左肘尖向外抻圓,才會使右胯鬆開,右腳輕鬆落到西南方向。在每個單式連接的過程中,尤其是步伐轉換時,只有兩肘尖對抻,才會使下盤穩固、轉換靈活,不會出現前俯後仰之弊病。在做平衡動作時也是如此。如左金雞獨立,左肘下抻與右膝相應,能使動作穩定、不失中正。轉身擺蓮之提膝動作要求也是一樣。再如進步搬攔錘之搬攔轉換,抻右肘尖與左膝對拔拉長,左肘尖與右膝相合形成平衡。 -
抻,出現在每一個動作之中,貫穿套路始終。有了抻勁,打出拳來氣勢渾厚、飽滿、連綿不斷,就象給整套拳注入了靈魂一般。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抻肘尖並不是用拙力,更不是架起肘尖。一切都是在松沉之中完成。在最初習練時,免不了會使僵勁,也不必介意。套路練習本身就是一個去僵求柔的過程。時間長了只,慢慢就會品出箇中滋味。 -
太極拳基本功--貓 步
太極拳的步法,我們一般通俗的稱它為貓步。是因為太極拳出腳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落地無聲酷似貓行而得其名。 步法在套路的演練和推手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沒有步法,腳底下不靈活,其他的都是空談。下面我把自己練習貓步的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不正之處請多多指教。 在練習貓步之前,雙腳應平行站立,兩腳外側與肩同寬。按太極拳十要調整自己的身體,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靜立三分鐘左右,目的是把自己的身體放鬆,思想集中到一起。重心左移,身形右轉,腰帶右腳打開45度。隨之重心右移屈膝下蹲,以自己適合的高度為宜,同時鬆開左腿,腳尖微離地面。這時左虛右實,實的一側從頭頂經身軀到腳底應為一條垂直線。左腿用胯向前平行送出,腳跟先著地,膝關節微屈。腳跟落地時應作到輕靈無聲,身體不得後仰,保持中正,腳跟不能產生夯勁。腳板逐漸踩平,整個身體的重心隨之向前,此時雙腿同時吃勁,十指微抓地面,腳心略內含。重心繼續前移,右腿蹬左腿撐逐漸形成弓步。右腿直中帶屈,左膝與腳跟上下一線垂直地面。在做弓步的過程中,應該通過胯的旋轉來完成動作,而不是直來直去,應作到曲中求直。在弓步定形的一剎那,兩腿松沉,圓檔開胯,好像雙腿插入地里一般。 重心略後移,身形左轉,左胯跟往後抽,腰帶左腳打開45度。重心左移,逐漸鬆開右腿,形成左實右虛。在轉移重心的過程中,力量應逐漸減加,後腿不能依靠地面的反彈,而產生縱勁。這樣會破壞了勁力的連綿不斷。右弓步的動作要求與左弓步相同。在練習貓步時,不受場地大小的約束,遇到阻攔物體,即刻轉身扣腳,折向再走。一開始可先練習四正方向,待熟練了丁八步,掌握了與肩同寬的尺寸以後,就可練習四隅方向的貓步了。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就可以把四正四隅方向綜合起來練習,同時也可以把四正四隅之間的小角度方向也加進來走。練習貓步時,雙手可以掌心向下撐在胯的兩側,也可以兩手心疊放於小腹前。還可以兩手反搭在臀後,隨時感覺腰胯是否放鬆,以便及時糾正。隨著動作的熟練,可逐漸降低高度,來增加腿部的力量。儘可能作到輕靈、緩慢、柔和、勻速。 練習貓步的過程中,如果感到枯燥的話,可以配合一些太極拳的單式動作,比如雲手、野馬分鬃、摟膝拗步、左右棚手、玉女穿梭、撇身捶等等。不僅走了步法,同時也鍛煉了手法和上下肢的協調性,大家不妨每天抽出半個小時來感受一下。
學習『虛靈頂勁』的體會
『 虛靈頂勁』在太極拳『十要』里,放在了首位。足見其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我也看了不少有關太極方面的書籍,但對它的理解始終模糊不清。有這樣講的,虛靈頂頸、虛領頂勁、虛靈頂勁、虛領頂頸。各不相同,太極拳文章的傳抄至今已不在少數,可是能讓太極拳愛好者看懂的卻不是很多。尤其對每個要領的解釋,都是一帶而過。去年看了太極大師李雅軒的不少文章,其中有一個動作名稱的叫法就可讓人回味。『抱虎歸山』,李大師說;是世人通過口頭的不斷傳說才形成的,事實上按照他的師傅楊澄甫傳授,應該是叫『豹虎歸山』才是。一字之差,天壤之別。理解不同相差遠也。我個人通過練習太極拳,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說出來與大家探討。虛靈是說明大腦時刻保持清醒,身體才會靈活多變。虛領是說頭部上領,以方便沉肩墜肘、松腰胯等等,在意不在力。這都能感覺的到。頂勁一詞始終不得理解,頂勁,從字面上理解很容易讓人產生用力的想法,難道是讓頭部向上頂起,從而產生勁感?可是太極拳講究的是用意不用力的。再看頂頸。是說讓頸部頂起,這樣一想豁然開朗。頸部不是向上頂,而是向後頂。這就和腰的要求是一樣的,要向後突。太極拳講身體要中正,那麼就是要求軀幹是正直的。從頭頂的百會,到軀幹尾的尾閭,是一條中垂線。腰頂就會產生旋轉自如,周身一家。那麼頸頂的話,動作就會端莊大方,上下貫穿一氣,自然做到舌抵上顎,口中產生唾液。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所以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虛靈頂頸』比較符合太極拳的道理。不正之處請太極同門指教。 |
雲手
雲手在太極拳中是一個手法全面、變化多端的式子。就像練書法中的『永』字有八法一樣,它也涵蓋了太極拳里的棚、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八種手法。比如單鞭接雲手,在橫開左腳落實重心左移時,棚起左臂。身體左移時腰帶膀靠,臂帶肘擊。如若右手搭住左臂,則變成擠式。經過臉前後,臂里旋變捋,五指內含采手。沉手腕就有了按法。當兩掌側相對時,就形成了挒式。不僅如此,在雲手的過程中,又包含了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立身中正、上下相隨、松腰胯、分虛實等要領。如果能很好的掌握了雲手的練習方法,那麼其他的式子就會一通百通。拳論中特彆強調,『進在雲手,退在卷肱』。更加說明了雲手在實戰中的重要性。一家心得,拋磚引玉。希望得到拳友的點評,指正。
沉肩墜肘
太極拳的肘是要始終微曲,而有下墜之勁,即所謂「墜肘」或謂「沉肘」。如果使用肘部擊人,亦要以下墜勁擊出;如果手臂上臂超過了肩部,像白鵝亮翅的右手高舉,但是肘的內勁仍舊是下墜而沉的。倘若肘尖向上抬起,有了上抬的勁,這是與墜肘的勁相反了,是太極拳的病手,也就是不正確的姿勢了。 沉肩墜肘是相輔相成的,運用纏絲勁伸縮旋轉,能發揮力量,倘若肘部過份向外,就影響沉氣,連帶妨礙了沉肩,並且兩脅暴露太大,在防禦上是不利的;可是也不能貼身,術語叫做︰「肘不貼肋」。
―――太原.秦
相連不斷在套路中如何應用
在剛開始習練拳時,老師要對每招每式講解的非常清楚,我們才會領悟到動作的角度、高低、寬窄等等。隨著練拳時間的加長,有些學員就會無意識的做一些停頓的亮相動作。就像照相那樣對某一個動作進行短暫的定格。這樣去練肯定是不對的。我們經常看書上說;太極拳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運勁如抽絲等等,都明確了練拳過程中不能斷勁。
那麼我們在行拳過程中應該怎樣注意這些問題呢?先說說上肢,從起勢開始兩手就應循規定路線,在腰的帶動下,不停地進行圓的運動。如攬雀尾右棚之棚捋擠按,右臂由下而上棚起。它的定點方向並不是前上方,而是到了前上方的位置後,動作不停,腰帶臂,臂帶手旋。由前向右側采。到右前方後,沉腕轉向左前下方做捋。到左前方後,腰帶臂旋棚至胸前,在左掌的幫助下,向前做擠狀。將到未到之時,身形略右轉,兩臂平開與肩寬,隨之曲肘坐掌於胸前,往下似畫一個小弧,再向前按出。我只是單講了右臂的運行路線,來說明右棚過程中不能有停頓、短勁之處。我再來舉例說明式與式之間的連綿不斷。如白鶴亮翅接左摟膝拗步。白鶴亮翅做到位後,隨即身形微左轉,右臂略向左帶,來完成旋臂掌心向後的動作。這樣兩式之間的轉換就不會斷勁,也去掉了直來直去的毛病,在轉換的過程中,形成圓的運行路線。使整個套路看上去圓潤、飽滿。
下肢的運動,如果有貓步的基礎練起套路來就顯得容易些。我著重來說一下重心轉換時需要注意什麼。比如左摟膝接右摟膝之轉動,重心略後移,腰帶左腳打開八字步。在左腳即將踏實時,右腳就應隨著重心的移動而開始起腳後跟,就像壓蹺蹺板那樣。不能等左腳踏實後,才開始松右腳,這樣就產生了斷勁,從而使兩腿、胯都失去撐勁和圓襠之勁感。再講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攬雀尾接單鞭。重心左移時右腿不能綳直,等重心全部移到左側了,才開始主動的翹起右腳尖,此時就產生了斷勁。再往下走左轉腰。腰帶右腿轉,腳尖里扣至東南方。那麼在右腳即將到達東南方時,左腳後跟就應該隨之鬆動來配合轉腰扣腳。這樣才會腳下連綿不斷,虛實轉換,毫不費勁,輕鬆過渡。身體也能保持中正。否則會產生身體前俯後仰、撅臀、跨跟緊繃,或者腳下到不了指定方位等問題。
上肢陰陽變化無痕,下肢虛實轉換靈活,在腰的帶動意識支配下,使身體形成一個整體。做到圓、順、勻、柔、輕、緩。這樣整套拳打下來勁力完整,連綿不斷,一氣呵成。給人一種意猶未盡,心曠神怡的感覺。
『式短、勁長、意遠』
看了太極拳四大天王之一的祝大同老師寫過的一本書,太極內功秘籍。有了自己的一點心得,寫出來是想讓自己記住。放鬆也分為陽松和陰松。那麼怎樣來區別這兩種松的方式呢?陽為開為剛。在練拳時全身的汗毛就要有一種意念的支配,讓自己的皮毛孔向外打開、張開。這樣在夏季練拳就能排出體內的熱量,從而使身體達到中性,合適的溫度。而不會大汗淋漓。相對的到了冬天練功,我們就可以使用陰松,陰為合為柔。有意識的讓汗毛孔收縮,阻止冷氣的侵入。從而讓身體能夠快速的暖和起來,加速血液的循環,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通過平時練拳逐漸的學到了一些東西。比如我總結了幾句話。『式短、勁長、意遠。』就是說在做每一個動作時都有它的方向和用法,比如按式。我們按要求做好動作後,兩臂平行向前推出,力達掌指。那麼動作本身就有那麼大,臂有多長,勁就能達到多長。這就是式短。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練拳的初期。雖然動作的幅度有限,但我們內在的勁感卻要通過身體發放出去。也就是說打出的勁力要有穿透力,我們稱之為勁長。也稱長勁。隨著練拳日久,不但勁力要長,而且意識也要放的更遠。通過勁力的發放要把自己的意識帶的更遠。這樣練拳看上去寬鬆、放開、渾厚、大氣。練拳時,頭隨身轉,目光看向動作的前方,能讓動作感覺到猶如活起來一樣,充滿靈氣。
練拳偶感
1、近幾日練拳的過程中,忽然覺得自己的身體猶如一個充滿了氣的皮囊。在打拳的中間感到整個身體有氣的憋漲感,原來練拳要求的虛靈頂頸,含胸拔背,塞腰等要求,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已完成。由此恍然大悟。原來一開始練拳所要求的要領,在此時體現的淋漓盡致。剛練拳時,光顧練動作的招式,根本想不到動作的內涵,以及內在的要求。這麼多年走了不少的彎路。今後練拳一定要招式與內在的要求一起練,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也要在今後的教拳練拳中,逐步完善自己。避免浪費更多的時間在盤架子上。要在此基礎上注入太極拳的內涵,才會得
2、通過我的練拳體會,發現弓步、虛步在套路中出現的固然比較多,但更多的卻是半馬步。半馬步在套路中出現的定勢動作很少,比如倒攆猴、攬雀尾之捋。半馬步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其實半馬步這個步法貫穿在整個套路之中,是隨處可見的。太極拳講開合,引進落空合即出。這種步法就出現在合與開之間的過渡之中。在半馬步出現時,也是開弓如滿月的時候,是合的極限,是反擊的開始,是力量蓄到最滿時的狀態。從半馬步到弓步的過程,是發勁如放箭的過程。是開、是放。到了定勢只是力量發放到極限的一種行為體現。同時也是準備開始蓄勁的符號。所以我們要把每一次開合時的轉換做好,不能造成脫節。那樣的話也就失去了太極拳的味道,斷了勁力。連綿不斷產生不了,更體會不到諸如『運勁如抽絲』,『行雲流水』的感覺了。半馬步在這中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環節作用。希望得到拳友們的重視。我們知道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站樁功法,這其中馬步是最多的(半馬步是其中的一種)。它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種步法進可攻,退可守,也符合拳論要求的『無過不及』。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最近看了不少有關太極拳方面的書籍,發現有很多字面上的東西與實際練起拳來還是不能夠聯繫到一起。有的時候反而會把拳友們引入誤區。我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與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學習。『虛領頂勁』的頂。我們在練拳的時候,如果老是想頭上頂著什麼東西去練拳,就會產生一種僵勁,反而放鬆不了。那麼這個頂勁從何而來呢?他是在自身完全放鬆之後,把僵勁松到了腳底後,藉助地面的反彈之力,通過身體而向頭部產生的一種頂勁。他是在練功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是一種氣的內在自然流動,而不是外在的一種肢體表現! 『含胸拔背』的含。單從字面上看,含的意思有包含、包容的概念。有點不挺胸就是含胸的意思。在老的拳譜上面還有一個叫法是涵胸。那麼這個字的意思就又有新的解釋了。『涵』既有包含的意思,又有心胸寬廣的解釋,還有涵洞的概念。這樣再來看就讓我們的眼界拓寬了。我們在練拳時,要把胸部想像成空的一樣,自然把背部豎起,就完成了含胸拔背的技術要求。那麼他也不是外在的一種肢體要求。好,我再說說『沉肩墜肘』。一個沉字,讓人感覺沉甸甸的,有一種壓抑感、負重感。如果要是把沉肩墜肘說成是松肩的話,大家就好理解了。奧,是讓把肩膀放鬆下去的。那麼對於初練太極拳的朋友來說就好理解了。在拳譜里經常會看到一句有關腰的練習方法,叫做腰往後頂。這時大家就會注意到,這個用字和前面的那個意思是一樣的。他也不是讓你用僵勁,而是在練拳的過程中自然在內氣的驅使下形成的一種身體內在引發的現象。有的書上講塞腰,就是這個意思。下面我再說說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前腿抻,後退蹬』。說到這裡大家就會有所感悟了吧。簡而言之就是說,我們的蹬抻勁不是靠腿的運動來完成。而是由腳底下產生的一種反彈力量,通過上肢的前後左右運動而自然形成的。不是主觀的兩條腿去蹬抻!同樣的圓襠也是一個概念。最後再提一下『推手』,給人的印象就是僵硬的。如果改成揉手,你就會立刻放鬆很多吧。總之,不管是練套路還是推手,大家都要學會被動練拳和捨己從人。
試論『打虎式』打虎式,在套路中是一招極具代表性的招式。先來看一下它的運行過程,拿左打虎舉例。右蹬腳之後,左腿下蹲,右腳平松落地。腳跟至全腳,逐漸移動重心。從而使左腿的重心逐漸由實變虛,右腿由虛變實。從而完成一個虛實轉換的過程。左腳此時虛虛邁向正北方向,腳跟著地。在腳跟著地的過程中,再來看看上肢是怎樣動作的。左小臂逐漸外旋、里曲,使掌心變成側向上,橫捧在胸前。右臂略向里合,松肩沉碗。與左小臂形成上下的挒勁。在挒勁形成的同時,兩肘尖對抻,從而導致含胸拔背。與此,頭頂虛領,腿跨下沉,自然形成松腰,這時從頭到右腳形成垂直的一條直線。而邁出的左腿與上肢又形成了一個平衡。接著往下做。重心逐漸前移,至左腳板踩平,重心移至兩腿中間。同時,兩臂在左轉腰的帶動下,由右向下捋。這時的上身隨轉腰,朝向了正前方。再往下走,重心繼續前移,形成左弓步。左臂隨捋式經左側向頭頂上方逐漸握拳擊出。著力點為拳面,拳心向外。同時右臂里曲並外旋,逐漸握拳至小腹前方。拳心向里,拳面朝左。在定式的一剎那,兩拳眼上下相對弓出左腿。再來看看這一部分的勁力走向。兩手在上下快到位的時候,兩肘尖外抻,與右腿形成前後對撐。這裡的關鍵在於腰向後頂!從用法上再多說幾句。若對手用左掌擊我中下盤,我順勢用右小臂按押對方碗部,並外旋向下引化對方。同時用右掌掰住對方手指並握拳,使對方形成反關節,而被迫使對方的重心前傾。此時我之左拳通過合勁,正好迎擊對方的腦部太陽穴。兩臂的一化一打形成左右的合勁。就像是武松打虎那樣,老虎撲來,側身閃過。用右手抓住老虎的頭部毛髮,順勢將其按倒在地,同時舉起左拳待勢砸下。其一剎那間,威風凜凜、氣勢磅礴--------。讓我們共同領略太極拳帶給我們的美好享受吧。
手的要求
這麼多年了,聽老師講的最多的就是手。楊老師經常講手的形狀;掌微伸,指微曲,指縫稍離。要求坐碗時,感覺到腕部剛有了勁感,就行了。虎口要撐開。 原來光是聽了以後照著擺擺手型,也沒在意什麼內在的東西。殊不知,通過最近的學習,從中又體會到了不少內涵的東西。不禁為自己汗顏!楊老師集畢生所學凝聚的幾句話,現在想來高深莫測,振聾發聵。現就自己所體會的一點皮毛寫出來,權作心得。以便同志共同探討。拳論講;勁起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我的理解是,每一次的發力都要藉助地面的反彈之力,也就是勁起於足。通過腿的傳遞到達上肢。而腰起到改變力的方向的作用。再傳到臂,從而行於指掌。也就是說,手是體現勁力的主要表達點。我們在練習坐腕時,總是先翹手指,待腕部有勁感時,就形成了掌。其實在練習坐腕時,應該是沉肩垂肘而引發了坐腕,造成了立指,形成掌。楊氏的掌,要求是荷葉掌。自然伸開,虎口撐圓。大拇指根部與小拇指根部有一個對撐,掌指不能太直造成僵硬。也不能太軟,造成軟榻。只有沉腕,才能把身上的勁力傳到手上去。手型如烤火狀、如抱球狀。我覺得勁力在送到手指時,不同的動作,應該有不同的力點體現。比如按式;勁力通過小臂達於掌根,發於中指根部。比如摟膝掌打出後,比按掌略側,勁力應在無名指根部。比如單鞭掌;勁力應該順到小拇指根部。比如斜飛式,則應該把力點送到大拇指根部。比如采手;就應該把力點放在食指根部。等等,一系列的掌法,都是通過沉腕舒指來完成。同樣的一個掌,可根據不同的用法,來改變力的傳送點,而其他四指就起到了輔助的作用。不能在外形上體現出一些毛病。比如,大拇指與食指翹,形成八字掌。食指與小拇指翹,形成蘭花指。五指松塌,形成手抓指。五指僵硬,形成直伸指。而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在練習套路及推手時應該避免的毛病.掌型做好了,自己的力量能發出去,別人也看著舒服。所以說,希望拳友們仔細體會楊老師的話。濃縮的都是精華!
太極拳十六關要訣
活潑於腰,靈機於頂。神通於背,氣沉丹田。行之於足,蹬之於腿。運之於掌,通之於指。斂之於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吸之於鼻。呼吸往來於口,縱之於膝。渾噩一身,全體發之於毛。
簡短的幾句歌訣,把太極拳的內在精華描述的淋漓盡致。試著用我的理解來闡述一下。在打拳推手時,應把腰的放鬆放在首位,做到進退自如、左右逢源。大腦時刻保持清醒,使整個身體與大腦連成一體。寬胸實腹,讓呼吸自然流到丹田,使下盤穩固。每次行動都是腳在先行,腳下的蹬撐,靠腿來完成。每一次的發力都要達到手上,力達指尖。精神不要外泄,要把氣藏在骨子裡。只有思想集中,才會增加聽力全神貫注。自然呼吸,不要憋氣。躥蹦跳躍,膝蓋先領,才會顯得輕靈。大腦與身軀連成一體,意到氣到力到,全身貫通能使自己的力氣發到每一根汗毛,也就是皮毛要攻。
身 備 五 弓
有好多老拳師都在講,練太極拳要身備五弓,這樣遇到對手時,就可隨時發勁,像離弦之箭。這五張弓分別為軀幹一張弓,以脊椎之兩頭作為弓把,所以要含胸,為弦。以兩臂為兩張弓,之肩和手為弓把,所以要曲肘(肘在曲使),為弦。以兩腿為兩張弓,之胯和足為弓把,所以要棚膝(將展未展),為弦。五弓以軀幹(腰)為主,帶動四肢,遇事時相互配合,五弓齊發,形成一個整勁。
其實身體的五張弓是由許多張小的弓組合而成。比如說,頭和脊椎之間,向後頂頸,就完成了一張弓,就有了虛靈頂頸。比如上肢的頭肩之間,肩手之間,肩肘之間,肘手之間,肘腕之間,腕指之間,手指的第一節和指尖之間,大拇指與小拇指之間,指與指之間,都是弓的形狀。所以就有了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就有了掌微曲、指微伸、指縫稍離、虎口撐圓的要求。
下肢也是如此,胯與膝之間,膝與腳之間,腳跟與腳趾之間,腳趾與腳趾之間等等。就有了邁步如貓行,腳心內含足背弓的要求。
再比如說,兩臂與脊之間形成一張弓,就有了兩膊相系,肘尖外撐。兩胯與腰之間一張弓,就有了開胯,平送腰胯的要求。兩膝與胯之間一張弓,就有了圓檔。兩足與腰之間一張弓,就有了蹬撐。所以在練拳時,身體的每一個關節都要鬆開,對拔拉長,使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充滿棚勁,日久內力自然往內灌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