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孔子
外國人眼中的孔子(2010-01-21 12:00:14)
標籤:儒家思想 孔子 韓國 西方 忠君 義利 孝道 文化 | 分類:雜文 |
近日看了兩個外國人拍攝的關於孔子的電視紀錄片,一個是Biography頻道拍攝的《孔子——世界的智慧》,另一個是韓國拍攝的《儒教2500年之旅》。前者是一個單集,後者是一個四集紀錄片。從中可以了解一些中國之外的人們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孔子的。 Biography頻道的《孔子——世界的智慧》拍攝於西元1996年,到西元2004年製作成影碟,它代表了一部分西方人對於孔子的認識。這個片子的開頭有一個導語這樣說道:「上帝所造萬物中,最偉大的是人類,能夠以思想涵蓋人類和自然的,就是孔子。」這個敘述似乎在說,上帝創造世界,孔子教導世界,因此,在該片的最後解說詞說到:「上帝在保佑他(孔子)」,言下之意,是上帝給了孔子無限的智慧。於是乎,在西方人的理解中,孔子也被納入了上帝的系統。西方人的這種理解顯然與孔子本身有較大出入,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與西方上帝是有距離的。但是,西方人對孔子思想中遠離神靈的現實社會人本主義有理解上的困難,不得不藉助他們的上帝來理解孔子。在我看來,這也是西方人難以真正理解孔子的原因之一。 Biography的《孔子——世界的智慧》繼續說道:「他是中國最傑出的聖人,無數人崇拜他的智慧,孔子的智慧之路,充滿艱辛和淚水,他從來不忘人類的苦難,發誓要推翻階級壓迫,他要改革,放棄了家庭,為中國的未來而鬥爭,挑戰達官富貴勢力,要改變他們野蠻的方式,蔑視野蠻,勇敢地宣揚和平與正義。」這一段解說也與孔子思想的本質若即若離,孔子「宣揚和平與正義」是對的,但孔子並沒有「發誓要推翻階級壓迫」。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認可社會上層與下層的存在,但是,孔子要求上層要關心、關愛下層,到後來發展為儒學主張的「愛民如子」,繼而發展為「載舟覆舟」,如果不維護下層的利益,就會成為「獨夫民賊」、「失道寡助」,就會被廣大民眾拋棄。因此,孔子不是用階級鬥爭理論可以解釋的,孔子思想的和諧與秩序,對於西方人來說,是他們二元對立觀念較難真正理解的。 Biography拍攝的《孔子——世界的智慧》還說:「他死後,有人認為他失敗了,然而,千千萬萬亞洲人,通過跟隨他的教導而致富。孔子是一位發憤圖強,拋棄了家人而拯救別人,一位我們永遠也不知道他給世界帶來多少智慧的人」。這段話的緣由,我想是該片於西元1996年拍攝時,看到一系列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的香港、台灣等在經濟上獲得成功的總結。但是,該片最滑稽的是,片中還說,當今中國人還把孔子的思想擴展到軍事中,它的意思應該是說維護權力,但是,這與前面說的「發誓要推翻階級壓迫」不矛盾嗎?因此,我們看到西方人對於孔子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的。 相比來說,韓國人拍攝的《儒教2500之旅》在對孔子思想的理解上,要比西方人準確得多。該片不是光講道理,而是拍攝了很多具體的實例,片子一開始就介紹了三個現代孝道的故事。一個是韓國的一名男子,在母親的墳頭守孝三年,住在墳邊,每天給母親的墳頭供上新鮮食物。二是一個日本議員,工作再忙也要親自照料年邁母親的日常起居,結果獲得民眾的高票支持。三是中國一位74歲的老漢,騎著三輪車,帶著98歲的母親周遊中國,目的是滿足母親「到處看看」的心愿。從孝道著手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捷徑,它的邏輯發展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不得不說,韓國人對於孔子的理解要比西方人準確得多。 西方人說孔子思想被用於「軍事」,有點語焉不詳,韓國人的片子中舉了一個例子。當年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在戰爭快失敗的時候,日本組織了大量的青年參加「神風特攻隊」,約有5000名日本青年為此而死。有人說他們都是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也有人說他們都是受儒家「忠君」思想毒害的人。韓國的這個片子,對於後一種觀點進行了批駁,它指出,「忠君」不是盲從。我認為韓國人對於儒家思想的這個理解是正確的。人們批判孔子思想,經常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例,實際上,我們不能只看到「君君臣臣」的忠君內涵,而同樣應該看到,「君君臣臣」中,對於「君」的要求也同樣存在,君要有君的樣子,不是說擺一個威儀的樣子君臨天下,而是要「仁」,要關心天下百姓。君若無道,像商湯周武那樣打破「君君臣臣」的規範,也是被儒家認可的,這也就是孟子的表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儒家思想其實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偏重任何一個側面,都不是儒學的本質,所謂「過猶不及」。昨天的文章講到「仇富」,也應該從這個角度理解。把富當成絕對道德是不對的,把窮當成道德楷模也不對,把「均貧富」當成唯一也是極端,合理的平衡,才是中國人真正的智慧。 韓國拍攝的《儒教2500年之旅》較多採用了韓國自身歷史上很多與儒家思想有關的故事和人物,並和Biography拍攝的片子一樣,都從儒家思想中尋找經濟繁榮、經濟發展的原因和動力,比方說誠信、雙贏、公平等等。它也採用了不少中國的例子,比方說左宗棠與胡雪岩,一個忠於儒家思想的高官,一個講究誠信的商人,但我認為它的闡述還不夠全面。左宗棠收復新疆與胡雪岩的經濟支持有很大的關係,它一方面說明儒學並不是軟弱的,另一方面讓人看到,有道德操守的高官正確地利用商業,既能創造名垂史冊的偉業,也能避免腐敗。我們今天說起來只是一句話,「義利之辨」,但事實上,這個概念的豐富含義,是值得今天的人們認真思索的。 前不久有消息說,韓國要與中國爭孔子思想的正統,我覺得,從歷史上說,韓國人的這種想法是不可能的實現的。但是,從現實來說,如果中國自身不重視孔子思想,正統被別人拿走,也完全可能。這就好比佛教誕生於印度,但在印度沒有很好發展,如今佛教的正統,大致都在中國。所謂重視,並不是修修孔廟,搞點祭祀儀式,而是要讓孔子思想繼續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商業活動。假設我在商業活動中遇到一個商業夥伴,發現他是孔子思想忠實的奉行者,我就很容易對他產生信任,這種信任比商業合同中繁複的法律條文要有效得多。與那些錙珠必較的小家子氣相比,「一諾千金」是怎樣的豪邁?這也就是我一貫的觀點,當前中國社會的道德缺失,包括易中天先生所說的「道德沙塵暴」之所以出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錯誤地對待了自己的文化傳統。當全世界都日益重視孔子的時候,作為孔子故鄉的中國人,作為長期受其恩惠的中國人,卻依然輕視孔子和儒家思想,甚至還以惡毒的言語辱罵孔子,錯莫大矣。
推薦閱讀:
※哪位到訪延安的外國人曾經一拳把賀子珍的右眼打腫?|延安|外國人
※中國人真的有劣根性嗎?
※中國菜「惹怒」外國人,外國網友:為什麼這些食物都在中國!
※外國人曼哈頓置業中國土豪排第一 錢江晚報
※《戰狼2》中跟吳京對打的外國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