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新聞】美國新一波咖啡運動 慢活手工受追捧
美國出現新一波咖啡運動,號稱「咖啡界的蘋果」崛起,講究精緻手工咖啡,包括推特、谷歌許多金融科技捧錢投資,摩根史坦利在今年1月更是一舉投下2580萬美元,相當台幣7.8億投資,現在藍瓶咖啡募得4550萬美元資金,今年秋天還要拓點海外,進軍日本,儘管一杯黑咖啡比星巴克貴上一倍,店內還沒有WIFI,沖一杯咖啡等上15分鐘都不誇張,但這一類精品咖啡卻引起新共鳴,還帶動波特蘭的咖啡文化之旅。
慢慢滴漏,用時間等一杯好咖啡,這種講究手工的濾泡式咖啡,正掀起美國新一波咖啡運動,這間位於舊金山的咖啡店不少人在排隊,儘管端出來的咖啡看似一般般,顧客卻認為別有風味。顧客:「我覺得味道嚐起來就是不一樣,比較甜一點,非常好喝,值得花錢花時間來這裡喝。」
不怕客人等,每一杯都是手工耐心沖泡,據說這樣才能把咖啡豆最純正的風味全部引出來,慢工出細活正是老闆的個人美學,James Freeman本來是吹黑管的音樂家,過去因為出國巡演,見識到日本老字號咖啡館咖啡職人的執著,徹底影響他的經營理念。
藍瓶咖啡創辦人費里曼:「我想起在東京的琥珀咖啡館,那是一間1948年開的店,老闆每次只沖一杯咖啡,而且量很少,非常耗功夫。」
移植東洋職人精神的藍瓶咖啡,其實2002年就開幕了,但它的名號卻像店內販賣的咖啡一樣,熬了10年才突然暴紅,科技金融大咖搶著入股,包括Google、Twitter、摩根史坦利都出錢投資,讓全美不過13間店的藍瓶咖啡,迅速募得4500萬美元資金,今年秋天還要海外展店,進軍日本。
而這種小眾特色咖啡的崛起,也象徵美國第3波咖啡浪潮正式來臨。
美國咖啡普及要回溯至2戰,美國大兵喝的即溶咖啡Americao,也就是俗稱的美式咖啡,口味偏淡,通常是拿來提神醒腦,1960年代開始,滲透一般市井小民,掀起第1波咖啡浪潮。
第2次咖啡浪潮,1990年代登場,隨之興起的是星巴克之流的大型連鎖店,重烘陪、講求濃厚口感的花式咖啡,開始大行其道。
而近來美國的咖啡新寵,是像藍瓶咖啡這種被歸類為精品的咖啡館,賣點則是各個店家的獨到品味,以藍瓶來說,標榜以公平交易機制,直接跟農家買有機咖啡豆,透過自家烘焙工房炒豆,為維持品質,炒完的豆子一定會在48小時內用掉。
種種堅持,儘管沒有印在menu上宣傳,卻反映在價格上,一杯黑咖啡要賣2.75美元,比其他咖啡連鎖店平均貴上5成,但死忠顧客不少。顧客:「我可以信任他,不只是高品質的口味,乃至於種植咖啡豆的農家,所以這是個有良心的地方。」
藍瓶咖啡創辦人費里曼:「我會說量少一點,手工多一點,我覺得讓我們得到較好口感,更好喝的結果。」
為何第3波咖啡浪潮會在這個時機點於美國各地開枝散葉?專業美食記者這樣解讀。美食記者關蒂妍:「我們正在脫離衰退,所以要求較高品質的食物,有一定的價位,這樣的想法也開始萌芽。」
在奧勒岡州的波特蘭,甚至流行起第3波咖啡浪潮之旅,在當地有很多講究沖泡技法的個性咖啡館,透過專人導覽 ,不但可以喝遍各家招牌,還能同時學習咖啡知識,讓行程人氣搶搶滾,一週5天,天天舉辦。參加咖啡館之旅民眾:「對我來說一切都很新鮮,我甚至不知道咖啡是怎麼種的。」
第3波咖啡之旅主辦人烏德拉芙:「乘著第3波咖啡浪潮,我們試圖要帶領大家認識更講究的產品,並讓它更在地化,透過當地的小型咖啡館,我想未來有更多拓展空間。」
突破星巴克大量批發、快速複製的消費模式,好好享受停下來喝杯咖啡的時光,第3波咖啡浪潮,正在美國衝出一條康莊大道。
推薦閱讀:
※美國 - 弗雷德 Swan 的家園系列
※法意編譯|美學者重提「大熔爐」概念,以修復美國的認同危機
※美國和中國房產的十點不同
※美國春運
※《家人》:駱家輝 妻子成就的美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