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您怎麼辨別是北京人還是外地人?
講述咱老北京自己的故事,打造最接地氣的生活微信。
現如今的北京,人們的總結是:
「老北京人少了,新北京人多了」
「衚衕少了,高樓大廈多了」
「聽戲的少了,看電影的多了」
「提籠架鳥的少了,出門遛狗的多了」
「講規矩少了,不講規矩的多了」
說到了規矩,那規矩是什麼?電影《老炮兒》給了很好解答,凡事要講個規矩。來北京,就要講北京的規矩。這規矩實際就北京人好的「禮兒」。
但現在眼不竟地看著外地人越來越多。
北京人的舊家衚衕很多都沒了,住進樓房的鄰居已經是來自五湖四海了。
去單位看看,四周的同事甚至的領導,說著帶有各種方言的普通話。
上大街走走,我雖出差不多,但已經能辨識出好幾種方言了。
北京人真的不排外,想當年住大雜院的時候,誰家來個外地親戚,那就是全院人的親戚。
有人評價,北京的大雜院,本就是一個地域概念,因各種原因分配到一起,當了鄰居,本沒有血緣關係,但長久處的關係,用什麼來形容呢?過去有句話叫「遠親不如近鄰」。那就是說這鄰居,比不住在一起的親戚還近,您就可以想想那近到什麼「份」上了。
不用說鄰居來個外地親戚,大家一起招待。單位要是分個外地人,大家也會去問寒問暖。領導也會常說,一個人來北京,人生地不熟的,有什麼困難,儘管說,大家也都給幫幫忙。
說北京人排外,當時都不知道排外怎麼寫。
說白了,也是過去人際流動小,見個外地人挺罕見。要是大街上見個外國人,會圍著很多人看,感覺新鮮兒。外地人不同外國人,不是一眼能看出的。但這街坊鄰居的,大家都認識,那叫抬頭不見低頭見。幾乎每天都要見幾回。要是這條街道來一個外地人,那很快大家就都知道了。這人什麼來歷什麼內容的,很快就能傳開,有的居委會大媽還會埃門給大家介紹一下,新來一位是從哪哪來的。
這人際流動大,還是改革開放後。商品逐漸豐富,各地人員流動增多。以致到現在,別給看什麼外地人和北京人所佔比例的數據,因有關部門統計的是屬於常住人口還是非常住人口,就沒統計過外地人北京人比例。只是自我感覺,北京人在北京屬於「少數民族」了。
那麼,在北京,怎麼來分辨是北京人還是外地人呢?
最生猛的方法是看身份證,是不是110開頭。
其實我感覺,還有很多方法。
先聽聽對方說話,還有說話的架勢就能分出。外地人說普通話總多少會帶當地口音,所以一般還能聽出來。
要是南方人,他們怎麼說普通話,都帶著家鄉口音,一聽就知道。要是河北、東北的,他們不說他們自己土話,他們的普通話也很好,談幾句,您還真不好分辨。那怎麼辦?那您就說幾句北京土話,他要聽懂了,估計就是北京人,至少是在北京住的久的了。
還有看看是否遵循北京人的禮兒,北京人嘴上是離不開您和怹的,最忌諱說你我他仨,也不能直呼其名。過去老北京人稱呼人,離不開爺,老爺、大爺、少爺、小爺兒,瞧,連小孩都叫小爺兒。現在不講這些,那也要叫什麼什麼師傅,姓加上師傅。如果熟了,也叫老什麼、小什麼,如老張、老李或小張小李。外地人一般習慣直呼其名,或流行用先生小姐了。還有北京人問好的禮節,按過去,要給對方家人都問遍了,那才說這人懂禮兒。
飲食習慣上看是否是老北京人。北京的小吃,現在名氣很大,外地人一般也都能說出一二三四五來,但他不知道什麼小吃要去哪個店吃的正宗。郭德綱教的一招,就是喂他豆汁,說再來一碗的就是北京人。但我感覺這話說的有點絕對(我打這個詞,字面看是絕對的對,但我是用北京話的意思,實際是不應說的太絕)。因為豆汁這些小吃,是改革開放後才恢復的。我們文革時候出生的,根本就沒見過,故不像已經老人是喝豆汁長大的,也不像80後,生下來就有豆汁。我們是斷檔的那批,那批人就有喝不慣的。但可以用各種北京小吃試試,總的來說北京人是喜歡吃北京小吃,和外地人的好奇心態不一樣。
盤道。這招比較具體,問問以前住哪條衚衕,上的哪所學校,老鄰居都有誰,這就叫盤道。如果是北京人,會越聊越親。
最後一招損點,就是說說對北京的態度,北京人是出於對家鄉愛,外地人只是為謀生為前途發展而來,沒有對北京的感情。所以要是說說北京不好,尤其說北京人不好,那北京人肯定不樂意。
要是再損點,那就是罵幾句,那更是一下就能分辨出來了。因為一說這罵,一般就是看占隊來分辨,看他占那邊的隊。還一層意思是,北京人罵人不帶髒字,說出話是拐個彎罵人,不了解北京人這一習慣的,炸一聽,可能還分不出是罵人呢。
推薦閱讀:
※長期居住北京五年以上後去曼谷定居是什麼感受?
※2018年樓市十大預測!
※如何看待北京「反恐大媽」?
※北京最適合情侶逛的地方有哪些?
※在晚上的時候,為什麼北京路邊可以經常看到有人在燒冥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