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健康長壽

長壽的人不一定都是健康的.而健康的人又不一定都是長壽的個案,時有耳聞。平時「非常健康」的人之所以未必長壽的原因,可能和本人平時缺乏自我保健意識醫以及意外事件、烈性傳染病的襲擊等原因以外,也許遺傳基因起到關鍵作用。平時疾病纏身卻能相對長壽的原因,除了自我保健意識相對較強以及環境和個人生活方式合乎衛生等因素以外,也可能和遺傳基因有關。在健康與長壽之間健康是第一位的。有生活質量的長壽才是理想的長壽,沒有生活質量的長壽是無意義的長壽。試問成天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植物人, 採用用呼吸機、鼻管營養等延長或維持生命的措施,對於病人個人和社會來說都難於體現價值和意義的。心臟呼吸驟停以及多數危急病例的搶救措施也應限於適度。國外不少老人生前立下書面遺囑,拒絕生命結束時醫生給自己氣管插管、心臟按摩、心臟起搏、插胃管、導尿管和動靜脈輸液管,切開臟器等手術。理由是希望自己不要在臨死以前承受過多的不必要的折磨和痛苦,希望能莊嚴地結束生命。我從醫60年,一貫的信念:哪怕爭取延長病人一分鐘的生命也是醫生的應盡責任。在這一指導思想下,曾廢寢忘食地不惜任何代價和人力、精力和財力,旨在切實履行延長和維持病人生命的目標。極大多數情況下,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即使延長和維持病人生命的時間也常極其有限。目前,我的理解,對於危急病人的搶救並非是不必要的。只是對於那些極度晚期癌瘤病人,或心臟呼吸已經長時間停止等病人的「搶救」 是沒有搶救價值的。在尊重病人的尊嚴和生前意願前提下,都不應實行過度的搶救措施。回想起來我一生行醫過程中,曾經經歷過無數次不必要的搶救,我的行為不僅對於病人是一種不尊重,而且大量浪費了社會資源。我本人臨危時,我也不接受折磨痛苦的無意義搶救,希望自己能莊嚴地結束自己生命。但我也有過一次經歷,當我接到外科主任在家裡,心臟驟停叫我即刻火速去搶救的通知後,我放下工作,立即騎自行車趕到現場時,生命體征已消失,甚至體表出2現屍斑,在心情沉痛的氣分下,我表示病人的生命已經無法挽救,一切措施已經無效和多餘。沒有想到的是,隨後趕到的某醫院醫生護士,立即開展心臟按摩,除顫和開通輸液裝置等一系列規範的復甦搶救措施。歷時一小時左右,然後宣布病人因搶救無效而死亡。事後,家屬對於參與搶救的人員表示感謝,而認為我屬於「見死不救」,意見極大。我悟出,生命價值觀的差異影響著人們對於健康、長壽和生命價值的不同理解和態度。

人生的自然規律表明:人類的科技再發達,再先進,也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規律。影響健康和長壽的因素極其眾多,要實現健康長壽的目的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它既包括了一般意義上的保健養生,又包括了長壽的特殊因素,譬如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先天條件和基因條件並非個人可以左右,而通過基因研究和改造來實現長壽的目的屬於科學家的任務範疇,不在本文探討之例。鑒於保健養生知識之廣之深浩如煙海,眾說紛紜,而且又經常互相矛盾。我們應該說不能不信,但又不能全信。總的來說,重視學習具有實踐為依據的,可操作性的,去偽存真的一些日常預防保健常識,結合自身條件和體驗,身體力行,無疑是一種利大於弊的正能量,確實能極大地幫助人們實現健康長壽的嚮往。。

儘管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規律,但每個人的潛能是無比強大的,在探討保健知識以前,首先我們必須屏棄一切愚昧無知、鄙視保健的消極態度。我們要樹立一個積極的心態。有信心和毅力,自覺地、堅忍不拔地、全方位地學習保健知識。鑒別真偽,屏棄虛假,相信科學的保健知識是人類文明的進步。身體力行科學的保健養生,我們就一定會取得難於意料的健康長壽的收穫。學必知,知必信,信必行,行必果。知、信、行、果是一條至理名言。針對當前我國90%以上居民未接受過系統保健知識教育,不少接受過保健知識教育的人,往往說在嘴上,寫在紙上,掛在牆上,就是不重視、不自覺在行動上。即使有所行動的人,也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不能持之以恆。為此,很難有所滿意收穫,也就理所當然了。 實現健康長壽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和追求。颱風、暴風雨、颶風、海嘯、泥石流、地震、戰爭、火災等意外的天災人禍、環境污染以及先天遺傳等多數因素都是不以個人意志可以左右的因素。晚近在青島發生的石油泄漏引起的馬路大爆炸,修理工人、路人和鄰近居民的死傷無一倖免,就是一例。但是,儘管天災不可抗拒,但當今科學發展的時代,人類正在開始力就對於某些天災人禍,譬如地震和火災,通過科學預報和學習訓練應急意外事件時自救和逃生等方法,旨在減少傷殘和喪命的幾率。毫無例外,每一個人一生都經歷過無數次摔倒、甚至車禍等意外事件。據說1/3老人有摔倒經歷,其中不少人因此致殘,甚至致死。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自我保護,防止意外傷殘,危及生命的安全知識和技能。 i 實現健康長壽主要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在一定意義上,儘管健康和長壽之間沒有絕對的必然聯繫.,畢竟健康是長壽的基本和先決條件。健康長壽問題是一個內容廣泛,深奧而又極其複雜的問題。是人類迄今尚未解決的熱門話題,是當前和今後永遠的研究熱點。如何實現健康長壽是一個因人、因時、因環境不同而隨時變化的,比 「哥德巴赫猜想」 更難解的問題。迄今為止,健康長壽仍是一個難於明確無誤地、絕對化地能說清楚的問題。也許,實現健康長壽問題應該含蓋多種客觀條件以外,涉及本人全部的養生學,也就是保健學。當前養生方面的書籍林林眾眾,浩如煙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由於人的本身包括年齡、軀體、心理以及其所處內外環境的極端個體化,迄今為止,或者在將來,永遠不可能有一本絕對正確無誤、放之四海都正確,適合於每一個人都行之有效的、一定能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一本養生書籍或一種統一的理論觀點。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只能逐漸地接近養生保健、健康長壽的部分真理。也許,養生只是一種僅僅適合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的理智選擇和堅持,加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才能如願以償地實現長壽健康的目標。 作者冒昧談談自己的一些極其粗淺的看法,只能作為自己學習的心得,鞭策自己的同時,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批評。

首先,改造基因,改變先天條件實現長長壽是並非個人的事,除了避免近親結婚履行優生優育以外,我們自身無法改變自己的先天基因等條件,我們只能探討本人能夠做到的後天的一些事情。其實,迄今為止,長壽基因問題也僅僅在研究探討過程,長壽基因的存在並未得到最終確立,更談不到改變基因達到延年益壽的現實可能性。再者,在調查百歲老人過程中發現夫婦共同長壽的案例並非罕見,甚至夫婦都是百歲老人的也曾多次遇到。這些事例似乎不能用共同有長壽基因來解釋。也許除了可能存在的長壽基因以外,環境和習慣等因素起了至關重要性作用。 即使是延長壽命的一些後天因素,個人也有不少是無能為力的。譬如環境和氣候,除非你有能力移居到一個最適宜於人類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去,或者移居到一個世界公認的長壽地區去。其實,即使是長壽地區居民的長壽環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據說,世界公認長壽地區的我國廣西的巴馬,自從對外開放旅遊後,已受到嚴重污染,今後能否繼續成為長壽地區將被打上問號。

1 飲食篇

「民以食為天」,「飲食者,人之命脈也」(李時珍),飲食是事關健康長壽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養生,應從飲食做起。飲食養生也是人們首先最關心的問題。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度都不利於長壽。歷史上,饑荒、戰亂年代,大批居民因營養不良而病死、餓死的現象十分普遍。即使在當前和平年代,我國物質條件極大改善的大環境下,卻仍有因營養不良或營養失衡而導致貧血,佝僂病,大關節病,甲狀腺腫大等多種疾病威脅人們的健康。21個省市11萬嬰兒調查,佝僂病發病率達32%,有些省達50%以上。對3萬名城市兒童調查表明,缺鐵性貧血患兒達40%。新疆南部曾流行一種由缺乏尼克酸引起的癩皮病,每到春季,全身皮膚潰爛,瓜果蔬上市後這種病就不治而愈了。

營養過度也是有害的。1974年美國平均每人每日攝入熱能3350千卡,蛋白質101克,油脂158克,穀類食物僅佔總熱量的42%,而動物性蛋白質占蛋白質的70%。營養過多的膳食,對美國人民帶來了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病率高等不良影響。我國近20多年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成年人或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寵愛和縱容下,由於攝入過量的蛋白、脂肪和糖分,導致體重超重,肥胖和高脂血症發生率急劇上升,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發病率呈爆髮式成倍地增加,對於健康長壽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2 素食,肉食和雜食

在飲食分方面存在素食主義,肉食主義和雜食主義等不同主張。烹飪方面又有生食與熟食之爭。

人們傳統認為肉食的營養遠遠優於素食,人們招待客人、平時或病後習慣上都要吃些肉食來增加「營養」。素食主義者顛覆了人們傳統的概念,認為素食的營養不僅不亞於肉食,而且還優於肉食。

與肉食相比,素食的優點在於富含維生素A、B1、B2、C、E、K,纖維素,稀有元素,抗氧化物質,鈣鎂等常量元素。素食易於消化分解和吸收。食物吸收過程較少產生毒素,血液相對較為清潔。因含豐富纖維素而有利於保持大便通暢,減少因吸收毒素導致身體的種種危害。 素食主義認為不僅不會缺乏營養,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各種堅果、豆類等蛋白質含量高於肉類。一般,肉類含蛋白質20%,而豆類含量達40%。黑豆含量高達49.8%,菌類,紫菜,花生,杏仁等蛋白質的含量也都在20%以上。況且有些豆類含人體完整的必需氨基酸等以及含黃體酮,植物激素,鈣質和卵磷脂等肉食所沒有的特殊優點。 反觀動物性食物內除了含有素食所沒有的不良代謝產物、細菌和毒素以外,被宰殺時,會因掙扎而釋放更多的毒素,因此肉食遠沒有素食清潔。肉食本身較難消化吸收。由於肉食在腸中分解、消化過程不徹底,因腐化而又產生較多毒素。又因缺少纖維素而又容易引起便秘。眾所周知,毒素和便秘是誘發大腸等癌瘤,損害肝腎功能,促進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吃肉食,尤其罐頭肉,腌熏肉、炭烤肉,火腿、培根、熱狗等加工肉可誘發膽固醇增高、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肥胖、骨質疏鬆,老年痴呆(阿爾茨海默病,老年失智症),關節炎、膽結石,癌瘤和食物中毒等以外,還容易使人脾氣暴躁,頭暈,精神萎靡,頭腦沉鈍等。至於當今養殖戶在動物飼料中有可能摻入諸如瘦肉精、生長激素和抗生素等化學添加劑顯然會給人們帶來不言而喻的種種危害。美國研究報道:食用黃色和深綠色蔬菜可使腫瘤發病率下降20%,英國科學家指出:如果減少肉食而多吃蔬菜和水果,癌症發病率可降低40%。

總之,素食主義者認為素食是一種很好的美顏、美容、減肥食物;可以減少直腸癌、大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瘤的發生;可以減少高脂血症、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發生;素食不易缺鈣,有助於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素食者較少感冒,得了感冒好的較快;素食者身體輕盈,智商高,思維聰明,反應敏捷靈活,腦力充沛,想像力豐富,記憶力增加;所需睡眠時間較少,且容易入睡;心情開朗,性格溫馴,心氣平和,較少抑鬱症。猶如牛、馬、羊、大象和長頸鹿等食草動物,一般都性格溫和,從不像肉食動物諸如獅子、老虎那樣性格乖戾,持強凌弱。主張素食的另一層含義是反對屠殺的,宗教意識,也是人類的憐憫意識。素食主義者認為,素食是一種最自然的,最佳的長壽食物。素食已成為當今的一種文化和時尚。素食主義者普遍認為,純素食營養足以支撐身體營養需要。素食主義可分為純素食,吃蛋素食,吃奶素食和吃蛋奶素食。

贊成素食的另一個理由基於農業和生物之間的供需矛盾。地球的農業生產資源有限,食物增加的數量遠不及人口增加的速度,而肉食無不需要用糧食等素食餵養。譬如,數倍以上的糧食只能餵養出一斤的肉食,肉食的供應需要消消耗大量的糧食,從而會加速人類飢餓的出現,而吃素則可以大大節約糧食。

肉食主義者的飲食結構並非全部是肉食,只是強調肉食的不可或缺,並應該以吃肉為主。肉食主義者認為,食肉不僅營養豐富,吃肉使人精力充沛,體魄強健,而且還是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認為世界上強悍的民族無不均有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調查證明,有不少長壽地區的百歲長壽老人是肉食者。譬如,游牧居民肉食為主,愛司基莫人的飲食幾乎是純葷食。這些地區同樣有百歲長壽老人。即使在雜食或以素食為主的地區同樣有食肉為主的長壽老人。也有人反對吃紅肉,但主張多吃魚,尤其富含DHA的深海魚。魚油是有效預防痴呆症的食物之一。

雜食主義是當前人類的主流飲食習慣。雜食主義者認為,原始人類曾以肉食為主,隨後,隨著火的發明和農業的興起,人類逐漸進化為雜食和熟食的動物。根據人的牙齒的分布,臼齒和門牙較為發達,犬齒較為退化的事實,足以證明,千萬年的基因進化造就了世代祖先的飲食習慣是以雜食為生的。而且,在雜食的比例中是以素食為主,肉食為輔的。過分強調純素食或純肉食的優點都是違背客觀規律的。誠然,因地區、自然環境、供應條件和長期生活習慣不同,有的地區的居民,譬如窮鄉辟野的貧困地區,居民更多地以素食為主。游牧地區以打獵,或沿海地區以打魚為生的居民,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不同的飲食習慣都可以造就長壽的事實,說明,在長壽中起的決定性作用的是並非是千篇劃一或固定的飲食。

應該承認,素食和肉食各有優缺點。兩類食物提供的營養素差異很大,它們都是人體發育必不可少的物質,不能互相替代。

素食的優點已如上述,但素食也存在他的缺點。素食內所含的植物蛋白是一種粗製蛋白,較難被人體充分利用。過多食用粗製蛋白不利於人體發育和完整需要,並有害於腎功能和痛風病人。素食容易因營養不全面而導致營養不良。素食對於發育中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以及長期雜食人群驟然改為素食可能都是有害的。素食僅僅適用於少數特殊人群。有報道,過多食用大豆補充蛋白,可引起男性不育症。素食對於牙齒有危害。

肉食的缺點已如上述,肉食的優點是所含蛋白質是優質蛋白,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當前主流的觀點認為,應該遵循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的原則,互相取長補短。肉食和素食之間的最佳比例推薦為3比7或4比6.黃金分割線為依據。

3 飲食的加法-生食與熟食

近年,生食有利於健康的觀點十分流行。眾所周知,猿終於進化成為人的條件是由於站立行走、勞動和熟食三大進步。但主張生食的認為「自從農業技術和烹調技術出現以後,人類的總體文明儘管獲得了空前的進步,但人類個體的退化卻從此開始。」 「生食使人類進化,熟食使人類退化」。生食主義者認為生命需要生食,熟食極大地減少了存在於新鮮的生的蔬果中的DHA和活性酶的來源, 此外,人類的基因結構在過去4-5萬年間只改變了不到萬分之二。而當今人類飲食結構的變化卻天翻地覆,有可能導致舊基因和新飲食二者之間不適應和矛盾。結果導致為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和感冒等免疫衰退等50多種慢性退化性疾病創造了條件。調查結果表明,生活在原始的島嶼或山村長壽人群,往往是具有生食的習慣的。一旦引入化學農業和加工食品以後,體質和壽命急劇下降。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將食物烹飪後才吃的動物。也是唯一遭受富貴病折磨的動物。人類因食「熟食」而付出了健康受損和過早死亡的沉重代價。動物不吃熟食,不會得富貴病。但如果我們把動物當作寵物餵養熟食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美國波延傑醫學博士曾用生熟兩類食物對900隻貓進行了10年的試驗。結果證明那些只吃活的、新鮮食物的貓每年都產下健康的小貓,從不生病,也無早死情況。然而,那些吃同樣的、只不過是烹飪過的食物的貓,卻患上了富貴病,產下的小貓不僅有病,而且行為不正常,早死的多。食物經過烹飪破壞了食物內含有的活性酶和維生素C,生命離不開活性植物酶和維生素C。生食是提高身體「酶」能力和維生素C的最好辦法, 美國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阿圖裡.維爾塔寧教授證明,在咀嚼生蔬菜的過程中,蔬菜中的酶會在口腔中釋放出來,與食物接觸並開始消化過程。人體有一套保護酶的方法,可以使酶完整地經過腸道,有一半以上的酶一直能到達結腸。在結腸里,這些酶可以與活性氧結合,從而改變腸內菌群的平衡,減少腸內的發酵和腐敗,而這些正是與患結腸癌相關的因素。它們還可以創造一個利於有益菌生存的環境。儘管三餐中生吃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所栽種出來的水果、蔬菜、芽菜、堅果等食物,使人體最大程度地攝取果蔬中的酶、維生素、抗氧化劑、纖維素、植物蛋白質等養分,促進人體環保和健康,為人體提供生命能量、促進身心健康的好處無需置疑,但不能說,人類應該回歸到完全生食的原始時代。這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實證明,有許多食物卻是不能生吃的。譬如五穀雜糧,尤其是生的黃豆、豆漿、扁豆、西紅柿、老茄子、鮮黃花菜和發芽的土豆等等都因含有毒素而不能生吃。魚肉海產品等肉食類,因含寄生蟲、毒素和細菌的可能性,原則上也不提倡生食。儘管,日本、廣東、游牧等個別地區居民有生吃魚片和牛肉等肉食的習慣。但主流趨勢,提倡生食應限於水果和某些蔬菜。

熟食派反對生食的理由是熟食能殺菌,有安全保證。熟食能將蛋白質分解,從而使食物更易吸收。而「生食」最大的風險來自食品的安全性。除了有許多食物是不能生吃以外,眾所周知,水果和蔬菜的農藥污染不可小噓。其次,「生食」是違背中醫養脾胃忌生冷飲食的養生原則。

看來凡事有兩面性,生食和熟食各有優缺點,充分發揮各自優點是我們應該遵循的原則。作者認為,在熟食為主的基礎上,養成生食水果和某些新鮮無公害蔬菜的習慣是值得重視和提倡的。生命需要加法,每天必須增加活性植物酶。活性植物酶存在於在新鮮的生的蔬菜水果中。

4 飲食的減法

有人提出,生命需要「減法」,減少每天的進食量,即少食。少食理念並不符合我們一貫的生活習慣。我們曾經是一個以解決溫飽為目標的國家,人們的傳統理念是「飯要吃飽,只有吃飽了,身體才會好」。人們見面時總是問:「您吃了嗎?」招待客人總是說請吃好吃飽,表明對於 「吃飽飯」的重視。

日本醫生寫的《空腹力革命》一書顛覆了「吃」的理念。他說,人類原本不怕空腹,眾所周知,人們沒有空氣3分鐘致命,沒有水3天致命。但是沒有食物卻可以撐30天。可見,人類對付飢餓的本領是極其強大的。

當今,多數人處於饑飽問題基本解決的時代,在面對豐富和美味的食物,豐富的自助餐和宴會,不吃白不吃的心理等種種誘惑下,引起了人們放任進食的貪食慾望。吃得過多、過飽、過度油膩,體重超重的現象與日俱增。而人類恰恰並不具備應付飽食的機能,身體臟器為飽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心肌梗塞、中風心腦等心腦血管病,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和急慢性胃腸病病人,幾乎都有過量飲食的病史。

現代醫學認為,提高免疫力可以使人體內處於邊緣異常狀態的細胞轉化為正常細胞,而阻止向癌細胞轉化。「少食」是提高免疫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狗的祖先是狼,飢餓狀態是狼的生命驅動力,保持野性和強健、長壽的關鍵條件。相反,經常處於飽食狀態的狗的強健和壽命卻遠不如狼。飢餓狀態的貓會抓老鼠,飽食的貓就不會抓老鼠。人體內吞噬細胞是吸附體內毒素的清道夫,是身體免疫力一支重要力量,事實證明,飽食狀態吞噬細胞的活力下降,飢餓狀態吞噬細胞的活力明顯增強,免疫力增加。醫學專家用老鼠做試驗,他只是讓老鼠的消化系統每周休息兩天,就使老鼠的壽命延長了一倍,老鼠的健康狀況也大大改善。

代謝酶是一類具有特殊生化功能的蛋白質或核酸。酶沒有能量,卻承擔加速體內物質的化學反應,即催化作用的重要任務。一般的理解是食物造就了人類,其實,精確的說,應該是食物在體內消化吸收的成分才是造就了人類。食物只有被轉化為可吸收物質時,才能提供生命需要的營養。酶意味著食物轉化為可吸收物質不可或缺的物質,酶就是生命。

不管你吃下了多少高質量的食物,如果沒有代謝酶,一切都等於零。蓋房子需要木頭、釘子、水泥、磚、電線、鋼筋、石子等等材料。但是,僅僅有材料並不能成為房子,必需有建築工人的勞動,把建築材料組裝起來,才能建成房子。 「代謝酶」就是體內的「建築工」。人體內的代謝酶的數量是有限的。 索取和消耗的代謝酶越多,越不健康,壽命也就越短。索取和消耗的代謝酶越少,越健康,壽命也就越長。代謝酶正是決定健康、壽命和生命質量的關鍵之一。

總之,飽腹容易引起睏倦嗜睡,增加體內食物分解產生的毒素,增加消化酶等眾多酶的消耗。飽腹是誘發心腦血管病,胰腺炎,胃腸病和癌瘤的罪魁禍首。而適度空腹能使人精神振奮,增加記憶力,減少體內毒素,減少代謝酶的消耗,增強體質和免疫力,有利於長壽。推廣空腹革命勢在必行。

「空腹」的含義是「適度飢餓」。在遵守總量控制,營養平衡的原則和前提下,每天三餐飯之間要有一次或每周、每月創造多次像樣的飢餓感,譬如,每頓吃六成飽,即希臘人所謂「黃金分割」(0.618)。生命需要減法,生命需要減少過多食物的攝入,生命需要我們減少消耗太多的代謝酶。這樣,我們就可能推遲代謝酶活動的衰退時間,有可能讓老齡人年輕化。殘酷的現實是我們很難做到「適度飢餓」。貪吃,經不住美食的誘惑,大腦吃飽感信號的滯後以及較大的進食量和有限的消化功能之間的不一致等原因,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有過或多或少,或長或短的,一不小心過度進食導致身體不適或疾病的經歷。

總量控制、平衡搭配、適度節食、微微飢餓有利於長壽似乎已成為共識。但在怎樣吃。吃什麼等其他具體問題上仍然存在很多分歧。


推薦閱讀:

睡覺老是在凌晨兩三點突然醒來,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麩質?
血管里充空氣會立馬休克或者死亡嗎?
近視眼激光手術導致的術後眩光有什麼改善手段?

TAG:健康 | 長壽 | 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