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含經 遊行經

  阿含經-遊行經  (白話文參考)  遊行經 上  我是這樣聽說的:  一天,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們一起。那時,摩竭王阿闍世準備討伐跋祇。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壯,民眾也豪強。以我的實力去贏取他們,不一定有十足的勝算。』阿闍世王,即命令婆羅門種族大臣禹舍,說道:「你到耆闍崛山中世尊處去,持我的名分,向世尊的足頂禮,並向世尊問好:『世尊起居輕快便利嗎?走路強健嗎?』然後再問世尊:『跋祇國人自恃勇猛健壯,民眾豪強,所以不順服我的管束。我準備去討伐他們,不知道世尊有何告誡?』如果世尊告誡的話,你就用心記下,不要有所遺漏,要和世尊說的一樣。如來所言,終不會虛妄。」  大臣禹舍領受了大王的命令,即乘著寶車前往耆闍崛山。到了那裡,停下車來,下車步行進入,直至世尊處。問好後,坐於一面,然後對世尊說:「摩竭王阿闍世,來向佛足跪拜叩頭。阿闍世恭敬殷勤地問候:『世尊起居輕快便利嗎?走路強健嗎?』又問世尊:『跋祇國人自恃勇猛健壯,民眾豪強,所以不順服我的管束。我準備去討伐他們,不知道世尊有何告誡?』」  這時,阿難在世尊身後,手持扇子,正在為佛扇風。佛問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民眾之間,經常集會討論正道?」  阿難回答,聽說過。  佛告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興盛。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的君臣間和順,上下級互相尊敬?」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興盛。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人奉行法度,知曉禁戒,不違背禮節?」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興盛。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人孝順父母,尊敬順從師長?」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強大。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人恭敬宗廟,敬重鬼神?」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強大。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人的女子,真正、潔凈、無穢。不說戲笑之言,也不會去做怪誕之事?」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興盛。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人尊奉僧人,敬仰持戒者,瞻視、守護、供養,未嘗感到懈惓?」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興盛。國家長久安定,不能被侵犯毀壞。」  這時,大臣禹舍對佛說:「那國的民眾,只要遵行一門法度,尚且不可去圖謀,何況是具備七種法度?世尊,因為本國事物較多,今日先請辭歸回了。」佛言:「可以,是時候了。」 這時,禹舍即從座而起,繞佛三圈,作揖而退。禹捨去未久遠,佛告阿難:「你叫羅閱祇城附近的比丘們(受持具足戒的男性僧人稱為比丘,以下在特定處外,簡稱出家人或僧眾),全都集合到講堂去。」  阿難回答,好的。於是便到羅閱祇城,將僧眾全會集到講堂處,對世尊說:「僧眾已經集合完畢,正等您呢。」  這時,世尊即從座而起,到了講法堂,順座而坐。告僧眾道:「我將為你們演說七種不退轉的方法。認真聽!認真聽!好好思想啊。」  僧眾回答道:「好的,世尊!願意樂於聽聞。」  佛告僧眾:「七種不退轉的方法是: 一,相互間屢次集會,講論正道。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二,上下級間,和氣同順,互相敬重、順意、不違逆。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三,尊奉法度,知曉禁戒,不違反制度。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四,若有出家人,有大能力守護眾生。有情眾生們,就應當對他尊敬、侍奉。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五,念護自己的心意,在一切事物中,把孝敬放在首位。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六,修行清凈除欲,不隨自己的慾望放縱身體。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七,先考慮他人,後考慮自己,不貪圖名利。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佛告僧眾:「更有七種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一,安於少事,不喜好忙從多為。那麼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二,樂於安靜寂默,不喜好多言。 三,睡眠精少,不昏沉糊塗。 四,不結黨群爭,說無益之事。 五,不以無德,而自我稱譽。 六,不與惡人,結為伴黨。 七,樂於在山林閑靜之地獨處。 若出家人能像這般修行,那麼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僧眾:「更有七種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一,有信心者,相信如來是至真、正覺、十種稱號具足的。 二,知道慚愧。對自己的過錯,感到可恥。 三,知道愧疚。對自己所犯的惡行,感到羞澀。 四,多加聽聞。懂得所受持的上、中、下善法,其中的深奧道理。清凈無穢,修行清凈除欲具足。 五,精進、勤苦修行,滅惡修善,勤加修習而不舍離。 六,對昔日所學習的佛法,憶念不忘。 七,修習智慧,知道生起、滅亡的道理。心中趣向於賢聖法要,滅盡一切苦的根本。 依照這七種方法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注釋》  十種稱號:佛的十種稱號,分別是:應受供養、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上、中、下善法:佛法原本便是上法,並不區分上、中、下。但由於每個人的根性不同,決定了暫時間內接受佛法的程度不同。佛為了能讓一切眾生接受理解,特意以下、中、上,分別開示,教其修習,種下得度因緣,開智慧之眼,漸漸趨向無上佛法,也就是一乘法。  佛告僧眾:「更有七種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一,敬佛; 二,敬法; 三,敬僧眾; 四,敬戒律; 五,敬定; 六,敬順父母; 七,敬不放逸。 依照這七種方法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僧眾:「更有七種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一,觀身體不潔凈。 二,觀食物不潔凈。 三,不樂於世間。 四,心中常憶念:世間萬物終歸滅亡。 五,心中生起念想:萬物無常變化。 六,心中念想:無常變化之苦。 七,由無常變化之苦證悟到:其實一切如幻,並不存在。 依照這七種方法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僧眾:「更有七種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一,修行念覺支。閑靜無慾望,修行出離心,趣向無為。 二,修行擇法覺支。 三,修行精進覺支。 四,修行喜覺支。 五,修行猗覺支。 六,修行定覺支。 七,修行護覺支。 依照這七種方法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注釋》  令正法增長的七種方法,又稱為七覺支。  念覺支︰念是憶念,即修諸道法時,能覺了、能憶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沈、不浮動。  擇法覺支︰擇即揀擇,以智慧觀察諸法時,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虛偽的法。  精進覺支︰對於所修法,努力精進不懈,專心一意,無有間歇。  喜覺支︰心契悟於真法而得歡喜時,因此而住於真正的法喜。  猗覺支:又名除覺支。斷除諸見解、煩惱時,能覺了、棄除虛偽法,並增長真正的善根。  定覺支︰定指禪定,即禪定時,能覺了諸禪不生煩惱妄想。  護覺支:又名舍覺支。舍是舍離,即舍離所觸境界時,能覺了且永不追憶虛偽不實法。  佛告僧眾:「有六種不退轉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是哪六種呢? 一,身體常行慈悲,不傷害眾生。 二,口宣仁慈,不說惡言。 三,心懷慈心,無損害破壞念頭。 四,得清凈的供養,利益眾生。與眾生共事,平等無二。 五,受持賢聖的戒律,沒有缺漏,也無垢穢,堅定不動搖。 六,顯現賢聖之道,救拔眾生滅盡苦際。依照這六種方法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僧眾:「更有六種不退轉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一,憶念佛。 二,憶念法。 三,憶念僧。 四,憶念戒律。 五,憶念施捨。 六,憶念天。 依照這六種心念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當時,世尊在羅閱祇城,隨所適宜,安住之後。告阿難言:「你們都整裝一番,我要去往竹園。」阿難回答,好的。即整裝衣缽,與大眾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摩竭,到了竹園。在堂上坐後,佛便與僧眾演說戒、定、慧。 由修行戒律,獲得『定』這個大果報。由修行安定,獲得『智慧』這個大果報。由修行智慧,獲得清凈心,等同於得著解脫,滅盡三漏 —— 欲漏、有漏、無明漏。既然已經得著解脫,便生出解脫智慧 —— 生死已經滅盡,清凈除欲的修行已經立定,須作的已經辦了,將來不再遭受果報。」  《注釋》  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漏是欲界的煩惱,有漏是色界、無色界的煩惱,無明漏是三界的痴煩惱。這分別是阻礙眾生脫離三界的煩惱。滅盡這三種煩惱,也就得著解脫了。  當時,世尊在竹園,隨所適宜,安住之後。告阿難:「你們都整裝一番,將要前往巴陵弗城去。」  阿難回答,好的。即整裝衣缽,與大眾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摩竭,而後到了巴陵弗城,在巴陵樹下坐著。  這時,志願清凈的居士們(以下簡稱居士),聽說佛與大眾們,遠道而來,現正在巴陵樹下。即一起出城,遠遠地看見世尊坐在巴陵樹下,容貌端正,身體諸根寂定,善於調御最勝。猶如大龍,用水沐浴後,清澄無有塵垢。三十二種相好、八十種隨形好,莊嚴其身。大眾看見後,心生歡喜,漸漸地走近佛處,向佛足頭面頂禮,然後坐於一面。  這時,世尊漸次為其說法,開示教導,使其獲得利益,心生歡喜。諸位居士們聽聞佛說法,即對佛說:「我想要皈依佛、法、聖眾。唯願世尊慈哀憐憫,接受允許我成為優婆塞。從今以後受持:戒殺、戒盜、戒淫、戒欺妄語、戒飲酒,並奉行這些戒律,不廢棄遺忘。明天,我們準備擺設供養,但願世尊與大眾們垂顧、憐憫、屈身光顧。」  《注釋》  優婆塞:受了三皈依、五戒,並持守戒行圓滿的男性居士,才稱為優婆塞。優婆塞與志願清凈的居士不同,居士是信仰佛法而不懷疑,但不一定真正按照佛法持戒修行,而優婆塞相比要精進的多,可以真正稱為佛弟子中的修行人。嚴格地講,優婆塞應該以《優婆塞戒經》為準則。  當時,世尊默然許可。居士們見到佛默然許可,即從座而起,繞佛三圈,作禮歸回。居士們隨即為如來,建起了大堂舍。並將堂舍處整理平整,打掃、洒水、燒香,莊嚴地鋪設寶座。供養所需都置辦完後,便前往世尊處,說:「置辦已齊備,正等您呢。」  於是,世尊即從座而起,身體著衣,手中持缽。與大眾們一起,到了那講堂。洗手洗足,在講堂中間坐下。僧眾坐在左面,居士們坐在右面。  世尊告訴居士們:「世間人毀犯戒律,會有五種減損。有哪五種呢? 一,求財,但不隨心所願。 二,即使得著,也將日益減損。 三,所在之處,不被大眾尊敬。 四,醜惡名聲遠揚,流布聞名天下。 五,身體毀壞命終後,將入地獄中。」  佛又告居士們:「世間人受持戒律,便得著五種功德。有哪五種呢? 一,諸多所求,總能如願。 二,所有財產,增益而無減損。 三,所在之處,被大眾敬愛。 四,好名聲,周遍聞名天下。 五,身體毀壞命終後,必往生於天界。」  這時,已經是半夜。佛告諸居士們,該各自歸回了。居士們即承蒙佛的教言,繞佛三圈,向佛足頂禮而歸。  世尊在當日後半夜,天空星光顯明時,到閑靜處,天眼清徹,見到諸大神天各封宅地,連同中神、下神也各封宅地。正在當時,世尊回到了講堂,順座而坐。世尊明知故問阿難道:「是誰建造了這座巴陵弗城?」  阿難回答:「這是大臣禹舍所造,用來防禦跋祇襲擊的。」  佛告阿難:「建造這座城的人,正合天意。我在後半夜,天空星光顯明時,到閑靜之處,以天眼見到諸大神天各封宅地,連同中、下諸神也各封宅地。阿難,應當知道:諸大神天所封的宅地中,所居住之人,安樂熾盛。封與中神的宅地中,居住著中等人。封與下神的宅地中,居住著下等人。各人隨己功德多少,止界於所在之處。阿難,這座巴陵弗城,賢人居住其中,商人聚集,國法真實,沒有欺壓陷害之事。這座城最勝,無論從哪個方向去推,也不可破壞。此城在久後,若是毀壞的話,必定是遭遇了三大災難: 一,大水; 二,大火; 三,國民與外敵串通、合謀。 如此方能毀壞此城。」  當時,在巴陵弗城中,有諸多居士們,通宵達旦,置辦供養。居士到佛處說:「食物器具已經置辦好了,正等您呢。」  居士們在陳設齊全後,開始倒飲舀取。飲食完,用水清理後,另外鋪設了個小座,坐在佛前。  世尊開示道:「你們現在所在之地,賢人、智者居住其中,多有受持戒律者,修行清凈除欲。善神心生歡喜,即說咒願道:『可敬,配受敬仰。可侍奉,配受侍奉。廣博施捨兼備愛心,有慈憫心,被諸天所稱讚,常與良善一起,不與惡勢相會。』」  世尊說完法後,即從座而起。在大眾圍繞、侍奉下,相送歸回。大臣禹舍走在佛的身後,心中作念道:『今日這位姓瞿曇的沙門(佛陀)是從這座城門走出的,就命名這門為瞿曇門。』又看見如來在渡河處,就命名此處為瞿曇河。世尊離開了巴陵弗城,到了水邊。當時水岸上,民眾頗多。其中有乘船渡河的、有乘筏渡河的、有乘小筏子渡河的。這時,世尊與大眾們一起,如同壯士屈臂伸手間,忽然到了對岸。世尊顯示了施救後,即以偈頌說道:  佛為海船師  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  一切渡天人  亦為自解結  渡岸得升仙  都使諸弟子  縛解得涅槃  當時,世尊經由跋祇,遊走至拘利村。在一處樹林下告誡僧眾:「有四種深奧法: 一,聖戒律; 二,聖定; 三,聖智慧; 四,聖解脫。 此法微妙,難以明解其意。我和你們,因為不知曉其中道理的緣故,所以長久在生死中,流轉無窮。」 這時,世尊宣明了無私的得救之法後,以偈頌說道:  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別  離苦而化彼  令斷生死習  《注釋》  戒定慧:上文中,佛在竹園與僧眾演說了戒定慧,請回顧。  世尊在拘利村,隨所適宜,安住之後。告阿難道:「全都前往那陀村。」 阿難領受教言,即著衣持缽,與大眾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跋祇,到了那陀村,止步於一處磚瓦屋舍。  阿難在閑靜處靜默,自我思惟道:『這那陀村有十二位居士。 一,名叫伽伽羅; 二,名叫伽陵伽; 三,名叫毗伽陀; 四,名叫伽利輸; 五,名叫遮樓; 六,名叫婆耶樓; 七,名叫婆頭樓; 八,名叫藪婆頭樓; 九,名叫陀梨舍逸; 十,名叫藪達利舍逸; 十一,名叫耶輸; 十二,名叫耶輸多樓。 這些人,在今世命終之後,會生往於何處呢? 另有五十人命終,更另有五百人命終,那些人會生往何處呢?』 如此作念後,即從清靜處而起,到世尊處。向佛足頭面頂禮,坐在一面,對佛言:「世尊,我剛才在清靜處自我默念:『這那陀村裡的十二位居士,如伽伽羅等,在命終之後,會生往何處呢?另有五十人命終,更另有五百人命終,他們將生往何處呢?但願佛陀為我們解說。」  佛告阿難:「伽伽羅等十二人,已經斷除了出離欲界的五結扣。命終之後,往生天界。在往生處,即現般涅槃,不再回歸此世間。另有五十位命終者,已經斷除了三結扣:淫、怒、痴薄,並得著了斯陀含果位。返回此世間一次,便滅盡苦痛根本。更另有五百位命終者,已經斷除了三結扣,並得著須陀洹果位,不再墮落在惡趣中,必定得成正道。他們往返此世間,歷經七番生死,便滅盡苦痛邊際。阿難,人出生後,必定有死,這是世間自然常事,何足怪異?若將每個人的死,都來問我,豈不是攪擾嘛。」  阿難答言:「的確是。世尊,實是攪擾。」  《注釋》  五結扣:結扣,即繩子類打的結扣,也可以理解為束縛。有情眾生被這五種煩惱束縛著,所以不得出離欲界。一,貪慾。生起貪心,沒有厭足。 二,嗔怒。違背自己的意願,生起嗔心。 三,將虛妄身體當真實體。 四,外道修行者,將非戒律,守為戒律。 五,心中迷惑,道理荒謬,對佛法懷疑不能肯定。由此疑惑,迷失真理,追逐虛妄,不得出離三界。  佛告阿難:「現在將為你演說法鏡,使聖弟子們,知道所生之處。得著須陀洹果位者,已經滅盡了墮落於三惡道的惡因緣。此人不過往返世間,歷經七番生死。此人必定滅盡苦痛邊際,也能為他人,像我這般演說這些事。 阿難,法鏡的意思,就是聖弟子們得著不壞的信仰:  歡喜地相信佛 —— 如來、無所著、正等正覺、十種稱號具足。  歡喜地相信法 —— 真正微妙之法,自然無拘束地演說,不分時節,開示涅槃之道,被智者所修行。  歡喜相信僧 —— 共善、和同,所作所為都出自直白的心,沒有歪曲諂媚。成就正道之果,上下和順,法身具足。學向須陀洹,便得著須陀洹果位。學向斯陀含,便得著斯陀含果位。學向阿那含,便得著阿那含果位。學向阿羅漢,便得著阿羅漢果位。四果位,互相教授修學的八輩弟子,即是如來賢聖之眾,甚可恭敬,世間的福田。  相信賢聖的戒律 —— 清凈無穢,沒有缺漏,被明哲人所修行,因而獲得三昧正定。  阿難,這便是法鏡。使聖弟子們知道所生之處。三惡道的因緣滅盡後,便得著須陀洹果位,不過歷經七番生死。此人必定滅盡苦痛邊際,也能為他人,像我這般演說這些事。」  《注釋》  七番往返世間:《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四章,記載道:有位沙門求道心切,佛勸導他,心若調順適中,真道就可以得到了。如果急於求道,身體就會疲勞。身體如果疲勞了,意識就會生出煩惱。意識如果生出煩惱,修行就退卻了。修行既然退卻了,罪惡必會加於其身。但是如果心中清凈、安樂,真道就不會失去了。所以奉勸諸位,切莫心急得道,想要一步登佛,或者此生成佛。  世尊隨所適宜,安住之後,告阿難:「全都前往毗舍離國去。」 阿難即領受教言而行。著衣持缽,與大眾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跋祇,到了毗舍離國,坐在一棵樹下。當時,有一位淫女,名叫庵婆婆梨。聽人說,佛帶領著諸多弟子來到了毗舍離國,正坐於一棵樹下。即整裝自身,駕乘著寶車,準備前往佛所,禮拜供養。還未到那裡,便遠遠地看見世尊顏貌端正,身體諸根奇特異樣,相貌完好備足,如同眾星拱月。庵婆婆梨看見後,心生歡喜,下車步行,漸漸靠近佛處。她向佛足頭面頂禮,而後坐於一面。  當時,世尊為眾生漸次說法,開示教導,令眾生得著利益,心生歡喜。庵婆婆梨女聽佛說法後,生歡喜心,即對佛言:「從今日開始,我要皈依三尊。但願佛接受我,在正法中成為優婆夷。我會終此性命,受持: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又對佛言:「但願世尊及諸弟子,明日接受我的宴請。今日晚上,就在我園中留宿吧。」 那時,世尊默然接受。庵婆婆梨女見佛默許,即從座而起,向佛足頭面頂禮,繞佛而歸。  庵婆婆梨離去未久遠,佛告阿難:「我和你們一起前往那園吧。」 阿難回答,好的。佛即從座而起,手持衣缽,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一起,前往那園。  《注釋》  優婆夷:受了三歸依、五戒,並持守戒行圓滿的女性居士,才稱為優婆塞。與前優婆塞注釋一樣,優婆夷和居士不同,是真正佛弟子中的修行人。  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毗舍離城中的諸位車役們,聽說佛在庵婆婆梨的園中留宿,即整裝,駕乘著五種顏色的寶車。其中有駕乘青車青馬的,連同衣服、車蓋、幢幡、和下屬官吏的著裝、所用也都是青色。五種顏色的車馬,都是這般。五百位車役,服裝顏色儘是相同,正準備前往佛所。庵婆婆梨辭別佛陀後,在回家路上,正逢車役們。當時,車役們的駕車速度疾快,與庵婆婆梨女的寶車,互相鉤住推扯著,幢蓋也被折斷損壞了,但庵婆婆梨並不避道。車役責問道:「你仗著什麼勢力,行車卻不避道,衝撞我的車,折斷損壞了旗子和傘蓋?」  庵婆婆梨女回答道:「諸位貴人,我已經宴請了佛,將在明日設食,所以急於回家置辦供養,才以這樣的速度行駛,請原諒我不能避讓。」  諸車役即對庵婆婆梨女說:「你置辦宴請之事,暫且先與讓我們。我們將給你百千兩金子。」  庵婆婆梨女尋思後,回答:「我已經先宴請了,不能讓與你們。」  諸車役又對庵婆婆梨女說:「我們再給你十六倍的百千兩金子,你必須先讓我們來宴請。」  庵婆婆梨女還是不肯:「宴請之事,我已經定奪了,不可讓給你們。」  車役們又對庵婆婆梨女說:「我們今日與你平分國財,你同意先讓與我們吧。」  庵婆婆梨女回答道:「就算把全國的財寶都拿來,我也不換。這是因為佛住在我的園中,已經先接受我的邀請了。這事已經定奪,終是不能相讓的。」  車役們各自振手嘆氣,大聲嚷嚷道:「今日被此女子,奪走了我們的初福啊。」 即便前進,直往那園去。  世尊遠遠地看見五百位車役,和數萬輛車馬,擁堵著道路而來。便告訴僧眾道:「你們要知道,忉利諸天的遊戲園林,其威儀容飾,也不過無異與此園。你們出家人,應當各自攝住己心,具足諸威儀。出家人應當如何攝住自己的心呢? 要按此方法修行:  —— 出家人自觀身內,污穢不凈。如此精勤不懈,憶念不忘,以致舍離世間的貪慾和憂患;又自觀外身,衰老滅亡,無常變化。如此精勤不懈,憶念不忘,以致舍離世間的貪慾和憂患;又自觀身內和外身,精勤不懈,以致舍離世間的貪慾和憂患;對於自己的感受、意識、心念,也是這般地自觀。清楚地看到它們,又無常變化,又污穢不凈。如此精勤不懈地自觀,以致舍離世間的貪慾和憂患。(請參考遊行經中 注釋 —— 四念處)  出家人如何具足諸威儀呢? 要按此方法修行:  —— 出家人知道可行便行,知道當止便止。連同左右顧視,肢體屈伸俯仰,拿持衣缽,飲食湯藥,都不失儀範。善巧地設立儀軌,能方便地除去蒙蔽於心的蔭蓋。行走、安住、坐立、躺卧、睡覺、醒來都話語沉默,攝心不亂。這即是出家人具足諸威儀。」  五百位車役去往庵婆婆梨園,即將來到佛處。他們下車步行前進,到佛處後,向佛足頭面頂禮,退坐於一面。如來在座上,光明相獨顯,遮蔽諸大眾。如同秋月;又如同天地清明,潔凈而無塵埃遮蔽,太陽在虛空中,光明獨照。這時,五百位車役圍繞著佛,在旁陪坐著。佛在大眾中,光相獨明。這時,在座中有一位婆羅門,名叫並曁(原字已無法查證)。他從座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雙手合十,以偈頌向佛贊道:  摩竭鴦伽王  為快得善利  身被寶珠鎧  世尊出其土  威德動三千  名顯如雪山  如蓮花開敷  香氣甚微妙  今睹佛光明  如日之初出  如月游虛空  無有諸雲翳  世尊亦如是  光照於世間  觀如來智慧  猶暗睹庭燎(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  施眾以明眼  決了諸疑惑  五百車役聽聞此偈後,對並曁說道:「你可再偈頌幾遍嗎?」  並曁即於佛前,再三地復頌。五百車役,聽聞偈頌後,各自脫下寶衣,施捨給並曁。並曁即以得來的寶衣,奉上給如來。佛因為憐憫他們的緣故,即受納了。  世尊告訴毗舍離城的車役們:「世間有五寶,甚為難得。是哪五件呢? 一,如來、至真,出現於世,甚為難得。 二,能演說如來正法者,此人難得。 三,如來演說正法,聽聞者能相信理解的,此人難得。 四,如來演說正法,聽聞者能得著成就的,此人難得。 五,當他人面臨危險,能援手救濟,令他脫離厄難,並讓他知道世間無常反覆變化的道理,此人難得。 這即是五件寶,甚為難得啊!」  五百車役聽聞佛的開示教導,得著利益和喜樂後,即對佛言:「但願世尊和諸位弟子們,明日接受我們的宴請。」  佛告訴車役:「你們就算已經宴請我,我現在便得著供養了。庵婆婆梨女已經先邀請我了。」  五百車役,聽說庵婆婆梨女已經先邀請了佛,各自振手說道:「我本想供養如來,卻不想今日被此女子搶先奪走了。」 他們即從座起,頭面禮佛,繞佛三圈,各自歸回。  庵婆婆梨女,於當夜置辦了種種供養。到了第二天的約定時間,世尊即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僧眾整衣持缽,在前後圍繞下,去往邀請之所。到了那裡,順座而坐。庵婆婆梨女當時擺設飲食,供養佛及僧眾。飲食完後,撤去了缽和桌子。庵婆婆梨女手執金瓶,用水洗涮器具後。向前對佛說:「這毗耶離城中所有的園林樓觀,屬我的園林最勝。今日以此園林貢獻給如來,但願如來慈哀憐憫我,垂顧受納。」  佛告言:「你可以將此園,施捨給以佛為首的四方僧眾們。這是因為,如來所有的園林、房舍、衣缽六物(比丘三衣、缽器、隨坐衣或稱坐具、濾水囊),縱使是諸魔、帝釋天、梵天、大神力天,也不堪受此供養。」 庵婆婆梨女領受教言,即以此園林施捨給以佛為首四方僧眾們。佛因為憐憫她的緣故,即接受了供養,並以偈頌說道:  起塔立精舍  園果施清涼  橋船以渡人  曠野施水草  及以堂閣施  其福日夜增  戒具清凈者  彼必到善方  庵婆婆梨女取來一張小床,坐於佛前。佛漸次為其說法,開示教導,令其得著利益和喜樂。所說之法分別是:論施捨、論戒律、論往生天界。『慾望是大禍患,穢污不凈,是阻礙上進的缺漏,只有出離此大障礙,才得以上進。』 這時,世尊知道那女子意念柔軟、和悅,蒙蔽真心的蔭蓋微薄,易可開化,如同諸佛,在成佛前得法一樣。即為那女演說四聖諦:苦、集、滅、道。  《注釋》  帝釋天: 帝釋是忉利天之主。  梵天: 梵眾天、梵輔天與大梵天,總稱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統御梵眾之人民、梵輔之輔弼臣。位於色界的初禪天。梵天也通常指大梵天王。  天有幾層:共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有淫慾和食慾,分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天無淫慾和食慾,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苦集滅道: 佛揭示眾生痛苦的四諦道理。一切痛苦集合起來的原因,以及消滅痛苦的方法。  當時,庵婆婆梨女信心清凈,如同潔凈的白氈,容易被著色。即於座上,心中遠離塵垢,傳承諸法的法眼生出。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大無畏。庵婆婆梨女對佛言:「我今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她像這般再三地復說道。「但願如來,接受我在正法中成為優婆夷。從今以後,直至壽命盡終,受持:戒殺、戒盜、戒邪淫、戒欺妄語、戒飲酒。」 當時,庵婆婆梨女從佛處,受持五戒後,舍離原本的習氣,穢垢消除。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世尊在毗舍離城,隨所適宜,安住之後。告阿難言:「你們整裝一番,我要前往竹林去。」  阿難回答,好的。即整裝衣缽,與大眾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跋祇,來到那竹林。  那時,有位婆羅門姓氏之人,名叫毗沙陀耶。聽說佛與大眾們,來到了竹林。便自我默念:『這位姓瞿曇的出家人,名德廣為流布,聞名四方,又具足佛的十種稱號,在諸天、帝釋、梵天、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以自身為大家標榜作證,又為他人說法。對上、中、下各等人群的教言,全都真實純正,道理深奧,修行清凈除欲具足。如此真人,應當前往瞻視。』  這位婆羅門,到了竹林,前往世尊處。問好後,坐於一面。世尊漸次為其說法,開示教導,令其得利益,心生歡喜。婆羅門人,聽聞後心生歡喜,即邀請世尊及大眾們,明日接受他的飲食施捨。佛默然接受邀請。婆羅門人,知道自己得到了許可,即從座起,繞佛而歸。即於當夜,準備置辦供養的飲食。第二天時到,只等世尊前來。  這時,世尊著衣持缽,在大眾的圍繞下,前往那舍宅,順座而坐。婆羅門人,設宴種種甘美飲食,供養佛及僧眾。飲食完,撤去缽,用水洗涮完後,取來一張小床,坐於佛前。當時,世尊便為婆羅門氏以偈頌說道:  若以飲食  衣服卧具 施持戒人  則獲大果  此為真伴  終始相隨 所至到處  如影隨形  是故種善  為後世糧 福為根基  眾生以安  福為天護  行不危險 生不遭難  死則上天  世尊為婆羅門人,演說微妙法,開示教導,令其得著利益,心生歡喜。而後,便離座而去。當時,那地方正值荒年,五穀昂貴,乞求難得。佛告阿難:「吩咐這國中的僧眾,現在全都集合到講堂來。」  阿難回答,好的。即承蒙教言,宣令遠近的僧眾,都集合到講堂來。  當時,國內僧眾都集合而來。阿難對佛說:「大眾已經集合了,正等您呢。」  世尊即從座起,來到講堂,順座而坐。告僧眾言:「這地方鬧饑荒,乞求難得。你們應當各自分群,隨認識的人,前往毗舍離及越祇國,到那裡安居,可以不致於需用缺乏。我與阿難,單獨在此安居。這是因為,恐怕供養會有短缺。」 僧眾領受教言,即開始行動。佛與阿難獨留此地。  《注釋》  上中下各等人群:佛的心中,觀所有眾生平等無二,不論天界、人世間、或三惡道。之所以分上中下,實是因為眾生因果各有差別,所以導致根性不同。但佛都隨順開示,令其得著解脫。或有人遭遇痛苦,厭離生老病死,佛為其說涅槃,滅盡一切苦際。或人有福,曾經供養佛,志向求得殊勝的佛法,佛為其說緣覺。或有佛子,修種種行,志向求得無上智慧,佛為其說凈道。  在夏季的後半期,安居期間,佛身患病,全身疼痛。佛自我念道:『我今日患病,全身甚是疼痛,而弟子們全都不在。若現在自取涅槃,並不適當。今日當精勤自力,以留延壽命。』  那時,世尊從靜室走出,坐於清涼處。阿難見到後,立刻前來,問佛道:「今日觀看世尊的容顏,失去了往日色澤,如同得疾病一般。」  阿難又言:「世尊有疾病,我心中惶恐不安、憂愁,彷彿進入了荒涼地,迷途而不識方向。佛現在氣息未絕,我卻仍然少有覺悟。弟子心中默念:『如來還未滅度,世眼還未滅去,大法還未損壞。為何今日沒有對眾弟子們,演說教令呢?」  佛告阿難:「僧眾必須要我存在嗎?若有人自言道:『我主管著僧眾,我統治著僧眾。』這人對於僧眾,就應當有教命。如來不說:『我主管著大眾,我統治著大眾。』怎麼說,應當對大眾有教令呢? 阿難,我所說的法,內外已完畢,也終不自稱所知道的通徹明達。我已老邁了,年齡八十,如同老舊的車子,在方便地修理下,還能維持前進。我的身體也是這樣,以方便之力,得留少許壽命。我自力精進,忍受此苦痛。心中不念一切之想,入於無想定中。此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所以,阿難。應當自我熾燃,熾燃於正法,不要熾燃於其他。應當自我皈依,皈依正法,不要皈依其他。如何自我熾燃?如何熾燃於正法?如何不熾燃於其他?應當如何自我皈依?如何皈依正法?如何不皈依其他?  阿難,出家人自觀身內,污穢不凈。如此精勤不懈,憶念不忘,以致滅除世間的貪慾和憂患;又自觀身內和外身,污穢、衰亡、無常變化。如此精勤不懈,憶念不忘,以致滅除世間的貪慾和憂患;對於自己的感受、意識、心念,也是這般自觀。阿難,這即是自我熾燃,熾燃於正法,不熾燃於其他。應當自我皈依,皈依正法,不皈依其他啊。」  佛告訴阿難:「在我滅度後,若有人能按照此方法修行的,則真是我弟子中的第一學者。」  《注釋》  佛身患病:佛所傳授的法,句句中毫無虛假。世間萬物終歸滅亡,萬物無常變化。身體衰老滅亡,無常變化。佛身也不例外,如果佛身不衰亡,那麼佛所傳授的法便不真實。所以佛身示現出生、衰老、患病、滅度等無常變化。但如來性真實沒有生滅,為了化度眾生,才故意示現出生衰變。如同眼前的月亮一樣,不論看上去有無虧盈,月亮始終是一輪滿月。所以奉勸諸位,若是看見高僧大德,臨終前有患病的,不要誹謗,要知道佛在世時,也同樣示現過這般病痛。  皈依方法:佛在此處教授的修行方法,和上文中,佛教授出家人攝住己心的修行方法一樣。也就是說,攝住己心,便等同於作了自我皈依,皈依了佛法。  佛告阿難:「我們前往遮婆羅塔去。」  阿難回答,好的。  如來即起身,著衣持缽,來到一棵樹下。佛告阿難:「敷設個座,我背部患痛,準備停留於此。」  阿難回答,好的。不久便鋪設了座位。  如來坐後,阿難鋪設一小座,坐於佛前。佛告阿難:「凡是修行四神足,多加修習,常念不忘者,只要意念中願意,可在一時劫餘中,得不死之身。阿難,佛已經多加修行四神足,專念不忘。只要意念中願意,豈止是在一時劫餘中,得不死之身。佛為世間除去黑暗,多所饒益,天、人獲得安定。」  那時,阿難默然不回答。佛這般再三言語,阿難也是默然以對。阿難此時,被魔遮蔽,心中蒙昧,不懂佛這話的意思。佛三次示意,阿難卻不知勸請佛留於世間。  《注釋》  四神足:神足指,證得圓滿。一、欲神足:修行人常自我審查,修道的意願是否強,為何增強?為何減弱? 二、勤神足:修行人自我審查,是否精進?若不精進,就會反覆重演懊悔的事,一再突破困境,才能如經上說的『所作已辦』。三、止神足:自我審查,是否能駕馭自己的身心,可行則行,當止則止。四、觀神足:專念一心地觀察世間萬物,以致舍離世間的貪慾和憂患。  勸請:所有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中的無數諸佛、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在示現將要進入般涅槃的時候,我都勸請他們不要入於涅槃。詳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佛告阿難:「是時候了。」 (經文無指明,應該是佛需要獨處時的暗示吧) 阿難承蒙佛的旨意,即從座起,禮佛而去。在離開佛的不遠處的一棵樹下,靜意思惟。  其間不久,魔王波旬前來對佛說:「佛意念中,沒有慾望。現今正是時候,可示現般涅槃,應當速速滅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己知道時候。如來今日還未可取涅槃,必須是我與比丘眾集合之時。眾比丘又能自我調伏,勇猛捍衛無怯弱,直至渡到安隱處,獲得自己真實的利益,成為人中導師,演說流布經教,顯明其中句章道理。若他人有異論反駁,則能以正法去降伏,又能以神通變化,自身作證。像這般的弟子們,現在還未全部集合。另外,像這般的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夷,也還未全部集合。今日,我將要廣泛示現清凈除欲的修行,演說流布覺悟之意,使諸天人普見神通變化。」  時日到,魔王波旬再次對佛說:「佛昔日在郁鞞羅尼連禪水邊——阿游波尼俱律樹下剛剛成就正覺時,我到世尊所,勸請如來可示現般涅槃:『今日正是時侯,應當速速滅度。』那時,如來即回答我:『且止,且止,波旬,我自己知道時候。如來今日還未可取涅槃,必須集合我的諸弟子們,乃至天人見到神通變化,方才取滅度。』佛今日已經集合了弟子們,乃至天人見到了神通變化。今日正是時侯,為何不取滅度呢?」佛言:「且止,且止,波旬,佛自己知道時候。我住於此世間不久了。將在此後三個月,在原本出生處——拘屍那竭娑羅園雙樹之間,取滅度。」  時日到,魔王即心中念道:『佛果然不說虛言,現今必是要自取滅度了。』因而歡喜踴躍,忽然間消失不見了。  魔離去還未多久,佛即在遮婆羅塔,意念入於正定,心中捨棄性命,準備終止壽命。當時,大地出現大震動,舉國人民莫不驚慌恐怖,全身體毛豎起。佛放出大光,徹照無窮無邊,凡幽暗之處,無不蒙受光明照耀,各得相見。這時,世尊以偈頌曰:  有無二行中  吾今舍有為  內專三昧定  如鳥出於卵  賢者阿難,心中驚慌,體毛都豎立起來。快速行至佛處,向佛足頭面頂禮,退後住於一面。對佛說道:「怪哉,世尊!地這般的震動,是何因緣?」  佛告阿難:「凡世間大地震動,有八種因緣。是哪八種呢?一,大地在水平面之上。風平息,水則平息;虛空不動,風則不動。有時空中大風自然颳起,大水被風擾亂,所以翻湧。大水翻湧,因而普地震動。這是第一個因緣。 二,有時得道的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觀見世間有些地方水性多,而地性少,想試驗下力量均衡,所以普地震動。這是第二個因緣。 三,若菩薩剛剛離開兜率天,靈魂降臨於母胎,一念不亂,地因此大震動。這是第三個因緣。 四,菩薩剛剛出生於母胎,從身體右側的腋至腰部生出,一念不亂,則普地震動。這是第四個因緣。 五,菩薩剛剛成就無上正覺,正在當時,地大震動。這是第五個因緣。 六,佛剛剛成就道果,轉動無上*輪(弘揚佛法),是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所不能轉動的,因而普地震動,這是第六個因緣。 七,佛的遺教即將完畢,一念不亂,準備捨棄性命,因而普地震動。這是第七個因緣。 八,如來入於無餘涅槃界,示現般涅槃時。地因而大震動。這是第八個因緣。以上八個因緣,令地大動。」 那時,世尊即以偈頌說道:  無上二足尊   照世大沙門 阿難請天師   地動何因緣  如來演慈音   聲如迦毗陵 我說汝等聽   地動之所由  地因水而止   水因風而住 若虛空風起   則地為大動  比丘比丘尼   欲試神足力 山海百草木   大地皆震動  釋梵諸尊天   意欲動於地 山海諸鬼神   大地為震動  菩薩二足尊   百福相已具 始入母胎時   地則為大動  十月處母胎   如龍卧茵蓐 初從右脅生   時地則大動  佛為童子時   消滅使緣縛 成道勝無量   地則為大動  升仙轉*輪   於鹿野苑中 道力降伏魔   則地大為動  天魔頻來請   勸佛般泥洹 佛為舍性命   地則為大動  人尊大導師   神仙盡後有 難動而取滅   時地則大動  凈眼說諸緣   地動八事動 有此亦有餘   時地皆震動  《注釋》  大地震動:地動有兩種,或是地動,或是大地動。小動名叫地動,大動名叫大地動;小聲音名叫地動,大聲音名叫大地動;只是地動,名叫地動。山河樹木及大海一切都動,名叫大地動;一個方向動,是地動。周迴旋轉四處都動,名叫大地動;動,名地動。動時能震撼眾生的心,名叫大地動。詳見《大般涅槃經》壽命品第一之二。  遊行經 中  佛告阿難:「世間有八類眾生。有哪八類呢? 一,剎帝利眾; 二,婆羅門眾; 三,居士眾; 四,僧眾; 五,四天王眾; 六,忉利天眾; 七,魔眾; 八,梵天眾。 我憶念自己在往昔時,與剎帝利眾互相往來,或坐下或起身,共相言語者,不可稱數。我以精進的定力,在那邊示現能力。他們中有形象好看的,我就以形象勝過他們;他們中有聲音奇妙的,我就以聲音勝過他們;他們中有讓我辭別退去的,我卻不辭別他們;他們所能說的,我也能說;他們有所不能說的,我也能說。阿難,我廣為說法,開示教導,令眾生得著利益和歡喜後,即從那處隱沒。他們不知道我是天,還是人?我同樣得像這般,往返梵天眾處無數次,廣為說法,卻沒人知道我是誰。」  《注釋》  剎帝利:古印度第二族姓,掌握政治軍事權利,為世俗的統治者。過去稱為皇族,也就是指國家的統治階級。  婆羅門:古印度第一族姓,是主管宗教祭祀、解釋律法和傳教的僧侶階層。掌握著神權,享有種種特權。  阿難對佛說道:「甚是奇特,世尊!未曾有過啊,竟能成就這般的神奇事!」  佛言:「阿難,這般的微妙希有之法,甚是奇特,未曾有過。只有如來能成就此法。」 佛又告阿難:「如來能感知承受:生出、存留、滅亡,這無常變化的過程。思維:生出、存留、滅亡,這無常變化的道理。觀見:生起、存留、滅亡,這無常變化的因緣。這就是如來甚是奇特,未曾有過的法,你應當受持。」  這時,世尊告阿難:「你我前往香塔,尋找一棵樹,在下面鋪設座位。」  佛告阿難:「現在令香塔附近的僧眾,全集合到講堂來。」  阿難領受教言,就宣令,讓僧眾全都集合。阿難對佛說:「大家已經集合,正等您呢。」  世尊即前往講堂,就座而坐,告僧眾道:「你們應當知道,我以此法身為證,成就了最上正覺,也就是所謂的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你們應當在此正法中,和合、同心、尊敬、順從,不要起諍訟。你們都是受同一導師的教導,受同一水乳的養育,應當在我傳授的法中勤加修學,共相興旺,共相愉悅喜樂。出家人啊,應當知道我在此法中,以自身作證,流布示現那些教化:《謂貫經》、 《祇夜經》、 《受記經》、 《偈經》、 《法句經》、 《相應經》、 《本緣經》、 《天本經》、 《廣經》、 《未曾有經》、 《證喻經》、 《大教經》。你們應當好好地受持,根據程度,隨所修行。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在不久後的三個月,要示現般涅槃了。  僧眾聽聞這話後,全都驚愕,如同迷途於荒涼處,死亡般地仆倒在地,放聲大呼道:「佛取滅度,實在太快了!世間之眼滅亡,心中何其痛啊!我們還剩不多時,便要長久陷於衰亡了。」 在場的出家人或有悲痛哭泣;或有僕倒在地;或有蹬腳踴跳,輾轉嚎啕大哭,不能自已。猶如斬殺的蛇,身體輾轉扭動,不知道如何接受這個事實。  佛告僧眾:「你們且止,不要憂愁,不要悲傷。天上、地下、人類和萬物,沒有一個不經歷出生、滅亡的。要想使由因緣聚合之物,不發生變化,絕不可能。我在先前也說過,恩愛之事無常變化,相會終有離別之時。身體並非是真實的自己,性命不會長久地存在。」 這時,世尊以偈頌說道:  我今自在   到安隱處 和合大眾  為說此義  吾年老矣   余命無幾  所作已辦  今當舍壽  念無放逸   比丘戒具  自攝定意  守護其心  若於我法   無放逸者  能滅苦本  盡生老死  佛又告僧眾:「我今日為何要告誡你們這些呢?因為天魔波旬,前來請我示現涅槃道:『佛意念中沒有慾望,可以示現般泥洹,現在正是時候,應當速速自取滅度。』我回答道:『且止,且止,波旬,佛自己知道時候。我必須集合比丘眾,直至諸天普見神通變化。』波旬又說道:『佛昔日在郁鞞羅尼連禪河水邊——阿游波尼俱律樹下,剛剛成就佛道時。我就對佛說,佛的意念中沒有慾望,可以示現般泥洹,現在正是時候,應當速速自取滅度。那時,如來即回答我道:『且止,且止,波旬,我自己知道時候。如來現在還未可取滅度,我必須集合諸弟子們,直至天人見到神通變化後,才自取滅度。』 時日到,天魔波旬又來說道『今日如來的弟子們已經集合,乃至天人見到了神通變化。現在正是時候,可自取滅度了。』我說道:『且止,且止,波旬,佛自己知道時候。我住於世間不久了,將在此後的三個月,示現般涅槃。』 時日到,魔即心中念道:『佛果然不說虛言,今日必是要自取滅度了。』 因而歡喜踴躍,忽然消失不見了。魔離去還未多久,佛即在遮波羅塔,意念入於正定,心中捨棄性命,準備終止壽命。正當那時,大地出現大震動,天人驚慌恐怖,全身體毛豎起。佛放出大光明,徹照無窮無邊。凡幽暗之處,無不蒙受光明照耀,各得相見。我那時以偈頌說道:  有無二行中  吾今舍有為  內專三昧定  如鳥出於卵  《注釋》  四念處:一、身念處:即觀身不凈。二、受念處:即觀心中的感受是苦。三、心念處:觀心無常變化,如幻如化,瞬生瞬滅。四、法念處:觀法本是虛空。  四意斷:又稱四正斷,或四意端。:一、為除斷已生起的惡,而勤精進。二、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三、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四、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  四神足:參考《遊行經 上》 注釋。  四禪:佛陀涅槃前,入定於四禪中。參考《遊行經 下》  七覺意:就是七覺支,在《遊行經 上》中有注釋。  這時,賢者阿難即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十,長跪著對佛說道:「但願世尊再留住世間一個時劫,不要取滅度。以慈哀憐憫眾生,饒益天、人。」  世尊默然不回答,阿難仍三番這般請問。佛告阿難:「你相信如來傳授的正覺之道嗎?」  阿難回答:「是的,確真地相信。」  佛言:「你若是相信的話,為何三番這般請問,來煩擾我呢?你親自從佛處聽聞,親自從佛處受教:『凡多加修行四神足,常念不忘者,只要意念中願意,可在一時劫餘,得不死之身。』佛已經多加修行四神足,專念不忘,只要意念中願意,豈止是一時劫餘,得不死之身呢?佛為世間除去黑暗,多所饒益眾生,使天、人獲得安定。你在那時,為何不一再勸請我留於世間,使我不取滅度呢?你第二次聽聞我示意時,尚可勸請我留於世間,以致三番聽我這般示意,你仍不勸請我留於世間一時劫,或一時劫餘,為世間除去黑暗,多所饒益眾生,使天、人獲得安定。現在你才開口,豈不是愚蠢嗎?我三次示意,你卻三次沉默無語。你在那時,為何不回答我說:『如來豈止是存留一時劫,或一時劫餘,為世間除去黑暗,多所饒益呢?』且止吧,阿難。我已經決意捨棄性命了,已經捨棄,已經吐出。要使如來違背自己的話,絕不可能。就比如富豪、貴族、長者,將食物吐在地上,難道還肯再取來吃的?」  阿難回答,不會。  「如來也是這樣。已經捨棄,已經吐出了,豈還會自食其言?」  佛告阿難:「全都前往庵婆羅村。」 阿難即整裝衣缽,與大眾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跋祇,到了庵婆羅村。那時,世尊在一山林中,為大眾們演說戒、定、慧:  由修行持守戒律,獲得定 這個大果報。  由修行定,獲得智慧 這個大果報。  由修行智慧,獲得清凈心。等同得著解脫,滅盡三漏 —— 欲漏.有漏.無明  (參考遊行經上,佛陀在竹園對僧眾的說法)  解脫既然已經得著,便生出解脫的智慧 —— 生死輪迴已經滅盡,清凈除欲的修行已經立定,須作的已經辦了,將來不再遭受果報了。」  當時,世尊在庵婆羅村,隨所適宜,安住之後。佛告阿難:「你們全都整裝一番,我們將前往瞻婆村、揵茶村、婆梨婆村和負彌城去。」  阿難回答,好的。即整裝衣缽,與大眾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跋祇,漸漸接近負彌城北的其他城,止步於屍舍婆林。  佛告僧眾:「我將為你們演說四大教法。認真聽,認真聽,好好思想。」  僧眾回答:「好的,世尊。樂於聽聞。」  「是哪四大教法呢?若有出家人說這般的話:『諸位賢眾,我在那村、那城、那國,親自從佛處聽聞,親自領受這般的教言。』聽聞其言者,不應當不信,也不應當詆毀。應當依據諸經典,從中推究虛實。依據戒律、依據佛法,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說的,並非經典、並非戒律、並非正法,就應當對他說:『佛沒有說這些。你所領受的,是否錯誤呢?這是因為,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違背。賢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對他人演說,應當捨棄。』 若其人所說的是依照經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你所說的,是真佛所說。這是因為,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應。賢士,你應當受持,並廣為他人演說。謹慎啊,不要捨棄了!』這便是第一大教法。  還有。若有出家人說這般的話:『我在那村、那城、那國,和合了那些多加聽聞佛法又年長的僧眾們,親自聽聞其言,親自領受這般的法、這般的戒律、這般的教導。』聽聞其言者,不應當不信,也不應當詆毀。應當依據諸經典,從中推究虛實。依據佛法、依據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說的,並非經典、並非戒律、並非佛法的話,就應當對他說:『佛沒有說這些。你在那些民眾中,所聽聞領受的,是否錯誤呢?這是因為,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言,與佛法相違背。賢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對他人演說,應當捨棄。』若其人所說的是依照經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你所說的,是真佛所說。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應。賢士,你應當受持,並廣為他人演說。謹慎啊,不要捨棄了!』這便是第二大教法。  還有。若有出家人說這般的話:『我在那村、那城、那國,在受持佛法、受持戒律、受持威儀戒律的僧眾處,親自聽聞其言,親自領受這般的法、這般的戒律、這般的教導。』聽聞其言者,不應當不信,也不應當詆毀。應當依據諸經典,從中推究其虛實。依據佛法、依據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說的,並非經典、並非戒律、並非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佛沒有說這些。你在僧眾那裡,所聽聞領受的,是否錯誤呢?這是因為,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違背。賢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對他人演說,應當捨棄。』若其人所說的是依照經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你所說的,是真佛所說。這是因為,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應。賢士,你應當受持,並廣為他人演說。謹慎啊,不要捨棄了!』這便是第三大教法。  還有。若有出家人說這般的話:『我在那村、那城、那國,在一位受持佛法、受持戒律、受持威儀戒律的出家人處,親自聽聞其言,親自領受這般的法、這般的戒律、這般的教導。』聽聞其言者,不應當不信,也不應當詆毀。應當依據諸經典,從中推究其虛實。依據佛法、依據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說的,並非經典、並非戒律、並非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佛沒有說這些。你從那位出家人處,所聽聞領受的,是否錯誤呢?這是因為,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違背。賢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對他人演說,應當捨棄。』若其人所說的是依照經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你所說的,是真佛所說。這是因為,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應。賢士,你應當受持,並廣為他人演說。謹慎啊,不要捨棄了!』這便是第四大教法。  那時,世尊在負彌城,隨所適宜,安住之後,告賢者阿難:『全都前往波婆城去。』阿難回答,好的。即整裝衣缽,與大眾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末羅族之地,到了波婆城的闍頭園中。那時,有位工匠師,名叫周那,聽聞佛從末羅族之地前來此城,即整裝衣服,來到世尊處所。向佛足頭面頂禮,坐在一面。 佛即漸次為周那演說佛法,開示教化,令其得著利益和歡喜。周那聽聞佛說法後,心中相信又歡喜。即邀請世尊,於明日接受施捨供養。佛默然接受邀請。周那知道佛默許後,即從座起,禮佛而歸。隨即於當夜,設置飯食等供養之物。明日時到,只等佛陀前來。  那時,世尊身著僧衣,手持缽器,在大眾圍繞下,前往其屋舍,就座而坐。周那隨即擺設飲食,供養佛和僧眾,又另外煮了世間珍奇的栴檀樹耳湯,單獨供奉給世尊。  佛告周那:「不要拿這珍奇的栴檀樹耳湯,供養僧眾(包括佛在內的所有僧人)。」 周那領受教言,不敢獨行。當時,在大眾中有一位年長的出家人,他在年老時才出家,正坐著用器具盛取。  周那見食物已經用完,便撤下了缽器,用水洗涮完畢後。即在佛前以偈文問道:  敢問大聖智  正覺二足尊  善御上調伏  世有幾沙門  世尊以偈文回答道:  如汝所問者   沙門凡有四  志趣各不同   汝當識別之  一行道殊勝   二善說道義  三依道生活   四為道作穢  何謂道殊勝   善說於道義  依道而生活   有為道作穢  能度恩愛刺   入涅槃無疑  超越天人路   說此道殊勝  善解第一義   說道無垢穢  慈仁決眾疑   是為善說道  善敷演法句   依道以自生  遙望無垢場   名依道生活  內懷於姦邪   外像如清白  虛誑無成實   此為道作穢  云何善惡俱   凈與不凈雜  相似現外好   如銅為金塗  俗人遂見此   謂聖智弟子  余者不盡爾   勿舍清凈信  一人持大眾   內濁而外清  現閉姦邪跡   而實懷放蕩  勿視外容貌   卒見便親敬  現閉姦邪跡   而實懷放蕩  《偈頌意思》:  如你所提問的。出家人有四種類型,他們志趣各不相同,你應當去識別。一類,修行正道殊勝;二類,擅長演說正道義理;三類,依著道義,規範地生活;四類,充當著道義之職,實際上卻骯髒作穢。  什麼是修行正道殊勝?什麼是擅長講說正道義理?什麼是依著道義,規範地生活?什麼是充當著道義之職,實際上卻骯髒作穢?  能夠拔出恩愛的心刺者,必定被救度入於涅槃,超越天人之路。所以說此道殊勝。  善於開解第一道義,演說正道無有垢穢。以仁慈開解眾生心中疑惑。這便是善於演說正道。  善於將佛經字句,一一展開明列,依靠佛理而生存。遙望此人存世之地,清凈無垢。這便是依道生活。  內心懷著姦邪,外表看似清白。虛假欺騙,沒有真實。這便是為道作穢。  什麼是良善和邪惡並存,清凈和不清凈混雜?外表看似相好,好似銅質塗上金。世間人見後,便稱作聖潔而智慧的佛弟子。其他修行人卻不都這樣,不願舍離清凈的信仰。一人統領著大眾,內心污濁但外表看似清白,外表遮蔽著姦邪的痕迹,而實際上卻心懷放蕩。不要看人的外表容貌啊,不要乍一得見,便上前親近敬仰!外表遮蔽著姦邪的痕迹,而實際上心懷放蕩。  周那取來一個小座,坐於佛前。佛漸次為其說法,開示教導,令其得著利益和歡喜後,便在大眾圍繞、侍從下歸回了。路到中途,止步於一棵樹下。佛告阿難言:「我背部疼痛,你鋪設個座位吧。」  阿難回答,好的。隨即鋪設了座位,世尊便休息了。阿難又鋪設了個小座,坐在佛前。  佛告阿難:「剛才那位周那,有沒有悔恨之意?假設有此念頭,是從何處生出來的呢?」  阿難回答佛:「周那擺設供養,沒有福報和利益。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在世間的最後時刻,才接受他的飲食供養,之後便要取涅槃了。」  佛告阿難:「不要這麼說,不要這麼說。周那今日獲得了大利益,得著長壽命,得著健康的身體,得著氣力,得著好名聲。生時多有財寶,死時往生天界,凡心中所想,自然得成。為什麼呢?因為凡在佛最初成道時施捨飲食,和佛在臨近滅度時施捨飲食。這兩者的功德,相等無異。你現在可去告訴周那:『我親自從佛處聽聞,親自領受佛的教言:『周那擺設飲食,今日獲得了大利益,得著了大果報。」  那時,阿難承蒙佛的教導後,便前往周那處,說道:「我親自從佛處聽聞,親自從佛處領受教言:『周那擺設飲食,今日獲得了大利益,得著了大果報。這是因為,凡在佛最初成道時施捨飲食,和佛在臨近滅度時施捨飲食。這兩者的功德,相等無異。」  周那舍食已  始聞如此言  如來患甚篤  壽行今將訖  雖食栴檀耳  而患猶更增  抱病而涉路  漸向拘夷城  那時,世尊即從座起,以小步前行。到了一棵樹下,又告阿難:「我背甚是疼痛,你鋪設個座位吧。」  阿難回答,好的。隨即鋪設了座位,世尊便休息了。阿難向佛足頂禮後,便坐於一面。  那時,有位成就了阿羅漢果位的佛弟子,名叫福貴。他在拘夷那竭城通往波婆城的半路上,見佛在一棵樹下,容貌端正,身體諸根寂定,意念得著最勝的調御,第一寂滅。猶如大龍,以水沐浴後,清凈而沒有污穢。福貴見到後心生歡喜,生出善心,即走到佛處,向佛足頭面頂禮,坐在一面,對佛說道:「世尊,出家人在清凈處,心中嚮往清閑的安居,甚是奇特。就算有五百輛乘車經過身邊,既不聽聞、也看不見。有一天,我的尊師在拘夷那竭城和波婆城中間的路邊樹下,靜默而坐。那時有五百輛乘車經過他的身邊,車聲轟轟,師尊雖然醒著卻不聽聞。當時,有人來問我尊師:『剛才有一群車駛過,難道你沒有看見嗎?』師尊回答,沒有看見。那人又問:『那麼你聽見了嗎?』師尊回答,沒有聽見。那人又問:『你在此處,還是在它處?』師尊回答,在此處啊。 那人又問:『你醒著嗎?』師尊回答,醒著。 那人又問:『你睡著了嗎?』師尊回答,沒有睡著。 那人心中默念:『真是稀有啊。出家人專心精進,竟能這般。即使車聲轟轟,醒著也不聽聞。』 當時,那人便對我尊師說道:『剛才有五百輛車,從這裡道路經過,車聲震動,你尚且不去聽聞,何況是其它聲音,豈會去聽聞呢?』那人便向師尊行禮,歡喜而去。」  佛告福貴:「我現在問你,你隨意而答。群車發出震動聲,醒著卻不聽聞,和雷聲震動天地,醒著卻不聽聞,這二者比較,哪個更難?」 福貴回答佛:「千萬輛車的聲音,豈能與雷電聲相比?不聽聞車聲,還不是很難。雷聲震動天地,卻能醒著不聽聞,這才是難啊。」 佛告福貴:「我有一天,遊走於阿越村,在一草廬中。那時,空中的雲異常急聚,雷電霹靂,霹死了四頭公牛和正在耕地的兄弟二人,並聚集了很多人前去觀看。當時,我走出草廬,自由自在地散步遊走,正好經過那裡。那大眾中,有一人來到我處,向我足頭面頂禮,並跟隨著我一起經行。我明知故問:『那些大眾聚集一起,是為了什麼事啊?』那人當即問道:『佛剛才在何處?是睡著了嗎?』我回答道:『在這裡,沒有睡著啊。』那人也是又驚嘆、又稱讚稀有。從未聽說有人得定,如同佛的。即使雷電霹靂,聲音嘈雜囊括天地,卻仍然只是處於定中,醒著也不去聽聞。於是對佛說:『剛才空中有雲異常急聚,雷電霹靂,霹死了四頭牛和正在耕地的兄弟二人。那些大眾聚集,正是為此事而來。』 那人因為從佛的現身為證,得著了法,所以心中愉悅喜樂,禮佛而去。  當時,福貴身披二條金色的絹帛,價值百千。福貴即從座起,雙手合十,長跪著對佛說道:「今日以此絹帛,奉上給世尊,但願垂顧受納。」  佛告福貴:「你把一條施捨給我,一條施捨給阿難吧。」 福貴承領佛的旨意,一條奉上給如來,一條施捨給阿難。佛因憐憫他的緣故,即受納了。那時,福貴向佛足頂禮後,坐於一面。佛漸次為其說法,開示教導,令其得著利益和歡喜:論施捨、論戒律、論生天之道。慾望是大禍患,不潔凈、穢污,是阻礙上進的漏洞,只有出離此大障礙,才得以上進。  那時,佛知道福貴的意念柔軟,又充滿歡喜,沒有陰影遮蓋和纏縛,容易被開化,如同諸佛在成佛前得法一樣。即為福貴演說四聖諦之法:苦、集、滅、道。這時,福貴信心清凈,如同潔凈的棉布,容易被著色。即於座上,遠離塵垢,傳承諸法的法眼生出。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大無畏。福貴對佛說:「我今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願如來,接受我在正法中成為優婆塞。我從今以後直至命終,受持:戒殺、戒盜、戒邪淫、戒欺妄語、戒飲酒。但願如來,接受我在正法中成為優婆塞。」  福貴又對佛說:「世尊,您若是遊走化緣到了波婆城,但願您屈尊,到貧家中來相聚。這是因為,我想要盡家中所有的飲食、床卧用品、衣服、湯藥,奉獻給世尊。世尊若是接受,家內便獲得了安定。」  佛言:「你說的好。」  當時,世尊為福貴說法,開示教導,令其得著利益和歡喜後,即從座而起。福貴向佛足頭面頂禮,歡喜而去。離去還未久遠,阿難隨即把絹帛,奉上給如來。如來慈哀憐憫,即受納了,披在身上。那時,世尊容顏從容,威光熾盛,身體諸根清凈,面色和悅。阿難見到後,自我默念道:『自從我侍奉世尊二十五年以來,從未看見佛的光色如同今日。』 即從座起,右膝著地,雙手合十,向前對佛說:「自從我侍奉世尊二十五年來,從未看見佛的光色如同今日。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很想聽聞其中的道理。」  佛告阿難:「有二個因緣,使如來的光色,殊勝於平常: 一,佛初時成就正道,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時。 二,將要臨近滅度,佛捨棄了性命,示現般涅槃時。 阿難,正是這二個因緣,使如來的光色殊勝於平常。」 那時,世尊即說頌曰:  金色衣光悅  細軟極鮮凈  福貴奉世尊  如雪白毫光  《注釋》  絹帛:原文黃疊。從世尊說的偈頌,知道此布泛光、鮮艷、細軟、潔凈,而且是金色的。  從經文看,此布極其昂貴。由於無特定注釋,暫且先理解成絹帛吧。  四聖諦:見前,有注釋。  佛派遣阿難:「我口渴了,想要飲水,你取些水來。」  阿難回答:「剛才有五百輛車,從河水的上流渡過。河水因此渾濁,還未清凈。可以洗足,但不適合飲用。」  如來這般三遍地告言:「阿難,你取些水來。」  阿難回答:「拘孫河離開這裡不遠。河水清冷,可以飲用,也可以洗澡沐浴。」  當時,有鬼神居住在雪山,一心信仰佛法。他即以缽器,盛來八種清凈水,奉上給世尊。佛因為憐憫他,隨即受納了。並以偈頌說道:  佛以八種音   敕阿難取水  吾渴今欲飲   飲已詣拘屍  柔軟和雅音   所言悅眾心  給侍佛左右   尋白於世尊  向有五百車   截流渡彼岸  渾濁於此水   飲恐不便身  拘孫河不遠   水美甚清冷  往彼可取飲   亦可澡浴身  雪山有鬼神   奉上如來水  飲已威勢強   眾中獅子步  其水神龍居   清澄無濁穢  聖顏如雪山   安詳度拘孫  當時,世尊前往拘孫河,飲用完又洗澡沐浴後,便與大眾離去。在半路上,止步於一棵樹下休息。佛告周那道:「你取僧衣來,摺疊四下後鋪開。我背部疼痛,想暫時止步休息下。」 周那領受教言,鋪設置辦後,佛便坐在其上。周那向佛禮敬後,坐於一面,對佛說:「我要般涅槃了,我要般涅槃了。」  佛告言道:「是時候了。」 於是,周那便在佛前,般涅槃了。佛偈頌道:  佛趣拘孫河   清涼無濁穢  人中尊入水   澡浴度彼岸  大眾之元首   教敕於周那  吾今身疲極   汝速敷卧具  周那尋受教   四牒衣而敷  如來既止息   周那於前坐  即白於世尊   我欲取滅度  無愛無憎處   今當到彼方  無量功德海   最勝告彼曰  汝所作已辦   今宜知是時  見佛已聽許   周那倍精勤  滅行無有餘   如燈盡火滅  這時,阿難從座而起,向前對佛說:「佛滅度後,當如何葬法?」  佛告阿難:「你暫且靜默,思想你需想的事。那些事,居士們自會熱心操辦的。」  這時,阿難反覆三遍問道:「佛滅度後,當如何葬法?」  佛言:「要想知道佛葬法的話,應當如同轉輪聖王。」  阿難又問:「轉輪聖王,如何葬法?」  佛告阿難:「轉輪聖王的葬法:先以香湯洗浴身體,用新棉布周遍纏裹其身,然後以棉布依次如前疊加纏裹,總共五百張。而後將身體安置於金棺內,在澆灌麻油後,捧起金棺放置於第二層鐵制的大套棺中。以栴檀香從套棺內到外,依次鋪設。積聚眾多名貴的香料,厚重地覆蓋其上,而後進行火化(經文中沒有提到蓋棺)。收取完舍利後,在四面分岔的道路口,起立塔廟,裝裱並懸掛絹帛幡。使國中的行人,都能看見法王之塔,思想仰慕正法教化,多所饒益。 阿難,你想要葬我的話,先以香湯洗浴身體,用新棉布周遍纏裹其身,然後以棉布依次如前疊加纏裹,總共五百張。而後將身體安置於金棺內,在澆灌麻油後,捧起金棺放置於第二層鐵制大套棺中。以栴檀香從套棺內到外,重疊鋪設。積聚眾多名貴的香料,厚重地覆蓋其上,而後進行火化。收取完舍利後,在四面分岔的道路口,起立塔廟,裝裱並懸掛絹帛幡。使行路的人們,都能看見佛塔,思想仰慕如來正法的王道教化,生時獲得福報利益,死時得以上升天界。」 正在其時,世尊再次宣明這個道理,以偈頌說道:  阿難從坐起  長跪白世尊  如來滅度後  當以何法葬  阿難汝且默  思惟汝所行  國內諸清信  自當樂為之  阿難三請已  佛說轉輪葬  欲葬如來身  疊裹內棺槨  四衢起塔廟  為利益眾生  諸有禮敬者  皆獲無量福  佛告阿難:「天底下有四種人,應當起塔,以香花、絹帛蓋、歌舞音樂為其供養。是哪四種人呢? 一,如來,應當起塔; 二,辟支佛; 三,聲聞之人; 四,轉輪聖王。 阿難,這四種人應當起塔,以香花、絹帛蓋、歌舞音樂為其供養。」 當時,世尊以偈頌說道:  佛應第一塔  辟支佛聲聞  及轉輪聖王  典領四域主  斯四應供養  如來之所記  佛、辟支、聲聞  及轉輪王塔  當時,世尊告阿難:「全都前往拘屍城,末羅族之地的雙樹間。」  阿難回答,好的。即與大眾們,圍繞著世尊,行走於路上。  有一位婆羅門,在拘屍城去往波婆城的半路上。他遠遠地看見世尊容貌端正,身體諸根寂定。看見後心生歡喜,善心自然而生。這人向前來到佛處,問好後,住於一面,對佛說:「我所居住的村莊,離開此處不遠,但願佛陀能在那裡留宿。在清晨飲食完後,再去往他城吧。」  佛告此婆羅門:「且止,且止。你今日就已經供養我了。」  這時,婆羅門殷勤地三番邀請,佛卻回答如初。佛又告此婆羅門:「阿難在後面,你可以把這意思告訴他。」  婆羅門聽聞佛的教言後,即來到阿難處,問好後,立於一面。對阿難說道:「我所居住的村莊,離開此處不遠。我想邀請瞿曇沙門(佛陀)屈尊一下,在那裡留宿。在清晨飲食完後,再去往他城吧。」  阿難回答:「且止,且止,居士,你今日已經供養了。」  婆羅門殷勤地再三留請。阿難回答:「現在已經進入暑季,那個村莊離開這裡又很遠。世尊非常疲憊,不能勞累相擾了啊。」  當時,世尊宣明這個意思後,即以偈頌說道:  凈眼前進路  疲極向雙樹  梵志遙見佛  速詣而稽首  我村今在近  哀愍留一宿  清旦設微供  然後向彼城  梵志我身倦  道遠不能過  監藏者在後  汝可住語意  承佛教旨已  即詣阿難所  唯願至我村  清旦食已去  阿難曰止止  時熱不相赴  三請不遂願  憂惱不悅樂  咄此有為法  流遷不常住  今於雙樹間  滅我無漏身  佛、辟支、聲聞  一切皆歸滅  無常無撰擇  如火焚山林  那時,世尊進入了拘屍城,去往本初出生之處,末羅族之地的雙樹間。佛告阿難道:「你為如來在雙樹間敷置個床座,使頭向北方,面向西方。這是因為,佛法流布,應當久住於北方。」  阿難回答,好的。即敷設床座,使頭向北方。  當時,世尊自己摺疊僧衣四下,雙腳疲憊而卧。躺卧時,身體右側腋至腰上部位,如同獅子王。這時,雙樹間所有一心信佛的鬼神們,以非此季節的花朵布散在地。當時,世尊告阿難道:「這雙樹神,以非此季節的花朵來供養我,這不是供養如來。」  阿難說道:「如何才名為供養如來呢?」  佛對阿難說:「若人能接受正法,又能修行正法,這才名為供養如來。」 佛以偈頌宣明這個道理:  佛在雙樹間  偃卧心不亂  樹神心清凈  以花散佛上  阿難白佛言  云何名供養  受法而能行  覺華而為供  紫金華如輪  散佛未為供  陰界、入無我  乃名第一供  當時,梵摩那在佛前,手執扇子,給佛扇風。佛言:「你退讓一下,不要在我身前。」  這時,阿難自我默念道:『這位梵摩那常在佛的左右,供給所須的物品。尊敬如來,沒有厭足。今日佛已臨近末後時刻,按理須讓他來瞻視,但佛卻命令他退讓。這是什麼原因呢?』 於是,阿難即整裝衣服,向前對佛說:「這位梵摩那常在佛的左右,供給所須的物品。尊敬如來,沒有厭足。今日佛已臨近末後時刻,按理須讓他來瞻視,而世尊卻命令他退讓,這是什麼原因呢?」  佛告阿難:「離這拘屍城外十二由旬處,都是大神天們的居住所,無一處空缺。這些大神們,都嫌這位出家人站在佛前,擋住了佛,怨言道:『今日佛已臨近末後時刻,快要滅度了。我們諸神,希望恭敬地朝拜佛。然而這位出家人有大威德,光明映輝,遮蔽了視線,使我們不能得以親近、禮拜供養佛。』 阿難,我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命令其退讓。」  阿難對佛說:「這位出家尊者,本是積了何德?修行了何業?以致今日有這般的威德?」  佛告阿難:「久遠以前,九十一劫之時,世間有佛,名號『毗婆屍』。當時,這位出家人以歡喜心,手執草炬,照耀那塔。由此因緣,使得今日威光向上,徹照二十八天,是天神們的光耀所不能及的。」  那時,阿難即從座而起,偏袒右肩,雙手合十,長跪著對佛說:「請佛不要在這鄙陋小城的荒蕪之地取滅度。為什麼呢? 有更大的國 —— 瞻婆大國、毗舍離國、王舍城、婆祇國、舍衛國、迦維羅衛國、波羅柰國。這些國土的人民眾多,又樂於信仰佛法。佛滅度後,他們必定能夠恭敬地供養舍利。」  佛言:「且止,且止,不要有這樣的觀念,不要將此地說成鄙陋。為什麼呢?因為昔日,此地的國中有位大王,名叫大善見。那時,這座城名叫拘舍婆提。大王的都城,長四百八十里,寬廣二百八十里。當時,穀米豐盛價格低,人民熾盛。這城有七重城牆,圍繞著城牆的欄杆也有七重,其上雕飾刻鏤著花紋,中間懸掛著寶鈴。城牆的根基深三仞(一仞相當於八尺),高十二仞。樓觀高出城牆十二仞。柱子圓周長三仞。金城銀門,銀城金門。琉璃城水晶門,水晶城琉璃門。  其城周遍,由四種珍寶莊嚴裝飾。欄杆相間交錯,也由四種珍寶裝飾。金樓銀鈴,銀樓金鈴。七重的珍寶護城河,中間生長著蓮花:青蓮花、紅蓮花、拘物頭花(具體顏色各說不一)、白蓮花。護城河的底部,遍布著金沙。河的夾道兩邊,生長著多鄰樹。金樹,銀葉,銀花,銀果;銀樹,金葉,金花,金果;水晶樹,琉璃花,琉璃果;琉璃樹,水晶花,水晶果。  相鄰的眾樹間有許多浴池,清水流淌於深潭中,潔凈無穢。浴池邊,由四種珍寶相間堆砌。金階梯,銀台階;銀階梯,金台階;琉璃階梯,金台階;琉璃階梯,水晶台階;水晶階梯,琉璃台階。浴池周圍的欄杆,遼闊圍繞著,互相承托。其城處處生長著多鄰樹。金樹,銀葉,銀花,銀果。銀樹,金葉,金花,金果。水晶樹,琉璃花,琉璃果。琉璃樹,水晶花,水晶果。眾樹間也有四種珍寶的水池,生長著四種花。  其城街巷整齊,條條巷子尺度相當。風吹在眾花上,紛紛飄落於路側。微風四面吹起,吹拂在諸寶樹上,發出柔軟之音,猶如天界的妙樂。其國人民,不分男女大小,共相遊走於樹間,自以娛樂。其國中常有十種聲音:貝聲、鼓聲、水波流淌聲(波羅聲——小鼓聲)、歌聲、舞聲、吹聲、象聲、馬聲、車聲、飲食戲笑聲。  當時,大善見王具足七種寶物,並四種神德,統領四天下。是哪七寶呢?一,寶金輪;二,寶白象; 三,紺青色寶馬; 四,寶神珠; 五,寶玉女; 六,寶居士; 七,寶將帥。  善見大王如何成就寶金輪的呢? 大王常在十五之日,月滿之時,以香湯沐浴。而後登上寶殿,周圍由宮女圍繞著。當時,忽然有個寶輪自然出現面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為天匠所造,並非世間所有。輪由真金所成,直徑一丈四。善見大王自我默念道:『我聽說過有這話:曾有一位剎帝利王水澆頭種(君王),在十五之日,月滿之時,以香湯沐浴。而後登上高殿,周圍由宮女圍繞著。當時,忽然有個寶輪自然出現面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為天匠所造,並非世間所有。輪由真金所成,直徑一丈四。此君王因而得名為轉輪聖王。今日此輪出現,是幻覺還是真實的呢?今日我不知可否試驗下此寶輪?  《注釋》  剎帝利王:原始的剎帝利種族。世尊時代,王族血統混亂,有低級種族出身者。所以標註「原始的」以表示其王族血統之純種。  水澆頭種:新王即位時,舉行灌頂儀式,將水澆在頭上。所以「水澆頭種」即指王族出身者。  當時,善見大王即召來四兵種(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向寶金輪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又伸出右手撫摩金輪,說道:『你向東方轉動,如同正法轉動得一樣,不要違背常規。』金輪即轉向東方。當時,大善見王即命令四兵種,跟隨其後。寶金輪前面有四位神引導,金輪停在何處,大王的駕車即止步於何處。當時,東方諸小國王們見到大王來此,便以金缽盛著銀粟,以銀缽盛著金粟,來到大王處,叩首說道:『歡迎大王駕臨!現今此東方之地豐盛安樂、人民熾盛、志性仁和、慈孝、忠誠、順從。但願聖王在此治理國政,我們將在大王的左右作差使,承領適當的職務。』善見大王對小王說:『且止,且止。諸位賢者,你們已經供養我了。只要以正法治理,不要偏離、歪曲,不要令國內有非法的行為,這便可以稱為 —— 我治理了。』  當時,小王們聽聞此教言後,即跟從大王前行巡視諸國。到了東海華表 (地標性建築物),然後按序前至南方、西方、北方。金輪所到之處,諸國王們各獻國土,如同東方的諸小王們。此時,善見大王跟隨著金輪,周遊四海,以正道開化各國,安慰民庶後,回到本國拘舍婆城。當時,寶金輪在宮門上方的空中停住。善見大王歡喜踴躍地說道:『這個寶金輪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為轉輪聖王了。』寶金輪就是這般成就的。  善見大王如何成就寶白象的呢?當時,善見大王清晨坐在正殿上,忽然有頭寶象自然出現面前。這頭象毛色純白,身體七處長相平整飽滿(四足、兩肩、頸項),有飛行的能力。象的頭部毛色雜合,六根象牙修長圓潤(原文纖月+庸),牙間以真金修飾填補。大王當時看見後,心中念道:『此象賢良,若能善加調馴的話,適合用於御乘。』 即便嘗試著調馴練習,使其能力全部具備。當時,善見大王想要試乘白象,即乘坐在象背上。從清晨出城,周遊四海,直到飯食時間才歸回。當時,善見大王歡喜踴躍地說道:『這頭白色的寶象,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為轉輪聖王了。』寶象就是這般成就的。  《注釋》  月庸:此字古老,現在已經無從考證意思,佛經上多以『佣』字代替。從佛經記載來看,或用『纖佣』來描寫手指的,或有描寫手臂的,或有描寫腳趾的,當然此處用來描寫象牙,一般都是描寫此處,長得好相。從這些描寫對象來看,暫且先理解成「修長而且圓潤」。  善見大王如何成就寶馬的呢?當時,善見大王清晨坐在正殿上,忽然有匹寶馬自然出現面前,紺青色,頭頸和尾巴長著硃色的長毛。它頭頸如象,有飛行能力。大王看見後,心中念道:『此馬賢良,若能善加調馴的話,適合用於御乘。』 即便嘗試著調馴練習,使其能力全部具備。當時,善見大王想要自己試乘寶馬,即乘坐在馬背上。從清晨出城,周遊四海,直到飯食時間才歸回。當時,善見大王歡喜踴躍地說道:『這匹紺青色的寶馬,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為轉輪聖王了。』 紺青色的寶馬就是這般成就的。  善見大王如何成就寶神珠的呢?當時,善見大王清晨坐在正殿上,忽然有顆神珠自然出現面前,色澤質感清徹,沒有瑕疵污穢。大王當時看見後,說道:『此珠妙好,若能發出光明的話,可用於宮殿內的光照。』當時,善見大王想要試驗此珠。即召來四兵種,將此寶珠置於高幢上,並在晚上抱著幢出城。神珠發出光明,照耀軍隊兵眾,猶如白天。在軍隊兵眾周圍外,還能照耀一由旬之廣。城中人民,當時都起床作務,還以為是白天。當時,善見大王歡喜踴躍地說道:『今日這顆神珠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為轉輪聖王了。』寶神珠就是這般成就的。  善見大王如何成就寶玉女的呢?當時,有位寶玉女子忽然出現,面色從容,容貌端正,身長不高不矮,體型不胖不瘦,膚色不白不黑,長相不剛不柔。其女,冬天身體溫暖,夏天身體涼。全身毛孔,發出栴檀香。口中發出優缽羅華香,語態柔軟,舉動安詳。她在大眾中,先起身,後坐下,不失規矩。當時,善見大王心中清凈無著,連片刻的念想也沒有,更何況怎會去親近她?當時,善見大王歡喜踴躍地說道:『這位寶玉女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為轉輪聖王了。』寶玉女就是這般成就的。  善見大王如何成就寶居士的呢?當時,忽然有位男居士自然出現,他擁有天然的寶藏,財富無量。這位居士因為前世的福報,使得眼睛能夠徹視地下伏藏的珍寶。或是有主人的或是無主人的,全都知道。若珍寶是有主人的,則能為其護衛。若珍寶是無主人的,則取來獻給大王。當時,寶居士前往對大王說:『大王,地下只要有珍寶,我定獻給大王。大王不足為憂,我自然能辦到。』當時,善見大王想試驗下寶居士,即便下令牽來船隻,在水中遊戲。大王告居士言:『我須要金寶,你速速取來給我。』居士回答:『大王小等片刻,我必須等船到了岸。』大王當即逼切地說道:『我不再前行了,現在就須要,你現在就取來。』當時,寶居士因為大王的命令急迫,即長跪在船上,將右手的手掌伸入水中,水中的寶瓶便隨手而出,如同蟲子順著樹爬那般。那寶居士,不斷地像這般,將手掌伸入水中,順手拿出了寶瓶,數量充滿了船。寶居士對大王言:『大王剛才說,須要金寶,請問是多少呢?』當時,善見大王對居士說:『且止,且止,我沒什麼須要了,剛才是在試你。你今日已經供養我了。』當時,那位居士聽了大王的話後,隨即將寶物投還了水中。當時,善見大王歡喜踴躍地說道:『這位寶居士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為轉輪聖王了。』寶居士就是這般成就了。  善見大王如何成就寶將領的呢?當時,有位寶將領忽然出現,他智謀雄猛,英明謀略獨決。此寶將領當時前往大王處,說道:『大王若是需要討罰的話,不足為憂,我自然能辦到。』當時,善見大王想試驗下寶將領,即集合四兵種,對他說:『你現在用兵,讓未集合的集合,讓已經集合的解散,讓未戒備的實施戒備,讓已經戒備的解除戒備,讓未去的去,讓已經去的止步。』當時,寶將領聽了大王的話後,即下令四兵種,使未集合的集合,已經集合的解散,未戒備的實施戒備,已經戒備的解除戒備,未去的去,已經去的止步。當時,善見大王歡喜踴躍地說道:『這位寶將領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為轉輪聖王了。』  阿難,善見轉輪聖王的七寶就是這般成就的。  「什麼是四神德呢? 一,長壽而不夭折,無能及者。 二,身體強健無病,無能及者。 三,容顏相貌端正,無能及者。 四,寶藏充盈滿溢,無能及者。 這便是轉輪聖王成就的七寶以及四功德。  「阿難。那時善見大王,不久將要命終駕崩。在遊走了後花園,又離開之後,隨即告訴駕車者道:『你當好好地駕馭車馬,安詳而行。這是因為,我想要詳察國土和人民是否安樂無患。』當時,路旁觀看的國民,又對駕車人說道:『你暫且徐徐而行,我們想要好好地看看聖王的威顏。』阿難,那時,善見大王慈心地撫育著國民和物產,如同父親慈愛子女。國民仰慕大王,如同子女仰慕父親。國民將所有的珍奇寶物,全都拿來貢奉給大王,希望蒙得垂顧受納,並隨大王的心意給與。當時,大王回答說:『且止,各位。我自己有寶物,那些貢物你們自己使用吧。』大王之後,又心中念道:『我不知今日可否造宮殿樓觀?』剛生出這個意念,就有國民前往大王處,對大王說:『我現在便為大王造宮殿。』大王回答:『我現在就算得著你們的供養了。我有寶物,自己能夠給足。』當時,國民再次啟稟大王:『我們準備為大王造立宮殿。』大王告訴國民道:『那就隨你們的意思吧。』民眾承蒙大王的教言後,即調用了八萬四千輛車,載著金子而來。到了拘舍婆城,開始造立法殿。當時,處在第二忉利天界的妙匠天子,自我默念:『只有我堪能為善見大王起造正法殿。』  阿難。當時,妙匠天子起造法殿,長六十里,寬廣三十里,由四種珍寶裝飾莊嚴。法殿的下基平整,台階由七層寶磚堆砌而成。法殿的柱子有八萬四千根,金柱銀櫨(柱頂承托梁的方形短木),銀柱金櫨,琉璃、水晶的櫨、柱也是這樣。繞殿周圍,四面圍著欄杆,都由四寶造成。四面階梯也是由四寶所成。法殿由八萬四千幢寶樓組成。金樓,銀門窗;銀樓,金門窗;水晶、琉璃的樓、門窗也是這樣。金樓,銀床;銀樓,金床。由金縷編織成的細軟網線,鋪設在座上。水晶、琉璃的樓、床也是這樣。法殿發出光明,光彩奪目,如同日光盛明,不能目視。當時,善見大王生起念頭:『我想在法殿的左右造多鄰園池。』 即時,妙匠天子便建造了園池,縱廣各一由旬。  大王又生起念頭:『在法殿前造一個法池。』妙匠天子隨即實施建造,縱廣各一由旬,其水清澄,潔凈無穢。水池環繞的四周,由四種珍寶磚側砌其下。周圍的欄杆,都是由黃金、白銀、水晶、琉璃四種珍寶合成。水池中生長著各種顏色的蓮花,有:青蓮花、紅蓮花、拘物頭花、白蓮花,它們各自發出微妙的香氣,馚馥四散。在法池四周的地里,生長著眾多的花:阿醯物多花、瞻卜花、波羅羅花、須曼陀花、婆師迦花、檀俱摩梨花。使一切行人過路者,心想入池洗浴,遊戲其中。身得清涼,隨心所欲。須飲漿水的,供給漿水。須要食物的,供給食物。衣服、車馬、香花、財寶,都不違逆人的意願。  阿難。當時,善見大王有八萬四千頭大象,用金銀裝飾著,由寶珠包裹著,其中齊象王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匹馬,用金銀裝飾著,由寶珠包裹著,其中力馬王為第一。有八萬四千輛車,由獅子皮包裹著,用四種珍寶莊嚴著,其中寶金輪為第一。有八萬四千顆珠,其中寶神珠為第一。有八萬四千位玉女,其中寶玉女為第一。有八萬四千位居士,其中寶居士為第一。有八萬四千位將領,其中寶將領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座城,其中拘屍婆提城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幢殿,其中正法殿為第一。有八萬四千棟樓,其中大正樓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張床,都是以黃金、白銀、眾珍寶所成。並有細軟網線編織成的彩色細毛毯,鋪設在上面。有八萬四千億件衣服,其中亞麻衣、迦屍國出產的衣服、棉織衣為第一。有八萬四千種食物,日日擺設供養,味道各異。  阿難。當時,善見大王在八萬四千頭大象中,挑選乘坐齊象。在清晨離開拘屍城,遠行巡視天下,周遍四海。又在須臾之間,回城用食。在八萬四千匹馬中,挑選乘坐寶力馬。在清晨出遊,遠行巡視天下,周遍四海。又在須臾之間,回城用食。在八萬四千輛車中,挑選乘坐金輪車,駕馭著寶力馬。在清晨出遊,遠行巡視天下,周遍四海。又在須臾之間,回城用食。在八萬四千顆神珠中,挑選用寶神珠,照耀宮內,使晝夜常明。在八萬四千位玉女中,挑選善良、淑賢的寶玉女服侍在左右。在八萬四千位居士中,若需要供給,就委任寶居士。在八萬四千位將領中,若需要討罰,就委任寶將領。在八萬四千座城中,若需要設立都城來治理國家,就選擇拘屍城。在八萬四千幢殿中,若大王常需停留,就選擇正法殿。在八萬四千棟樓中,若大王常需停留,就選擇大正樓。在八萬四千座位中,若大王常需停留,因為要安定入禪的緣故,就選擇頗梨座(七寶之一)。八萬四千億件衣服,都是上妙珍寶配飾,大王因為心懷慚愧的緣故,便隨意穿服。八萬四千種食物,大王因為知足的緣故,所以經常以自然生長的農作物為食物。  當時,八萬四千頭大象前來,出現在大王面前,它們踩踏衝突著。被傷害的眾生,不可計數。大王心中念道:『數量這麼多的大象前來,造成了很多損傷。從今以後,百年中只允許一頭大象臨場。像這般輾轉,每一百年,只能有一頭大象臨場,周而復始。  遊行經 下  那時,佛告阿難:「當時,善見大王自我念道:『我本是累積了何功德,修行了何善本,以致今日獲得這般的大果報呢?』 又念道:『是由三種因緣,以致得到這福報的。是哪三種呢? 一,布施; 二,持戒; 三,禪思。 由這些因緣,以致今日獲得了大果報。』 大王又念道:『我現在已經受了人間福報,應當更進播種善業,修行天上福報。應當自我抑制,有所放棄,離開憒鬧處,前往安隱處靜居,以修學增長正道。』 當時,大王即指示善良淑賢的寶玉女:『我現在已經受了人間福報,應當更進播種善業,修行天上福報。應當自我抑制,有所放棄,離開憒鬧處,前往安隱處靜居,以修學增長正道。』寶玉女道:『好吧,遵照大王的教言。』大王即命令內外隨屬,拒絕了朝見和伺候。  當時,大王登上法殿,進入金樓觀,坐在銀御床上,思惟:『因為貪戀淫慾,所以有了不善的惡行。因為認識到這些,所以有所覺悟。而後便遠離淫慾,不再為此心生歡喜,感覺快樂。如此即得著第一禪。 滅除了對事物認識和覺悟的過程,內心真實、歡喜、愉悅。收斂心境,專於一處。無所認識,無所覺悟,在定中生出歡喜、安樂。如此即得著第二禪。 守護舍離心、隨喜心,專心一念不亂。自知:護住意念,樂於修行,身體入於安樂中,是賢聖者的追求。如此即得著第三禪。 捨棄自我,滅除苦痛和快樂的感受。先除去憂愁、歡喜,然後進入不苦不樂之中,護住意念於清凈處。如此即得著第四禪。』  當時,善見大王從銀御床上起身,走出金樓觀,前往大正樓,坐在琉璃床上,修行慈心,慈心遍滿一方眾生。對其餘諸方眾生,也是這般修行,周遍廣泛普及,無二區別心,無邊無量。滅除一切的嗔恨心,心中無嫉妒的惡念,寂靜默然,慈心柔軟,以得著真正的自我快樂。對於悲心、喜心、舍心,也是這般的修行。  《注釋》  一方眾生: 方可指大地,也可指方位。《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記載。佛說世界共有十個方位,分: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一般人修行,開始只是對本國民眾生起慈心,對曾經侵略過或者現在處於敵對的國家,難以生起慈心。或雖然心量豁大,能包容此世間一切眾生,但對於下方地獄界中的眾生,或者處於上方天界中的眾生,難以真正生起慈心。這便是慈心未能遍滿諸方位。  慈、悲、舍、喜:即是四無量心,無量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舍心。 對待眾生如同自己親人,希望他們安樂幸福,心愿無量無邊,即是無量慈心。  看到眾生遭受的苦難,生出大悲心無量無邊,如同自己遭受,即是無量悲心。  看到眾生安樂幸福,因而生歡喜心,無量無邊,即是無量喜心。  捨棄自心中對仇人的嗔恨和不滿,即是無量舍心。  當時,寶玉女自我默念:『久違大王的容顏身影,真想朝見一次。不知今日可否侍奉大王?』 賢善的寶玉女,即告訴八萬四千位宮女:『你們應當各自香湯沐浴,整裝修飾下衣服。這是因為,我們久違大王的容顏身影,應當朝見侍奉一次。』各位宮女聽聞後,各自整裝衣服,沐浴洗澡,清潔己身。 賢善的寶玉女又告訴寶將領的部下,役使集合四兵種:『我等久未朝見大王,應當侍奉一次。』 將領的部下即集合四兵種,對寶玉女說:『四兵種已經集合,是時候了吧。』於是,寶玉女帶領著八萬四千位宮女,在四兵種的引導下,前往金多鄰園。人眾的震動聲,遠及大王。大王聽聞後,臨窗觀望。寶玉女即在大王面前,站立於門側。  大王看見寶玉女,隨即告言:『你站在那裡,不要前來,我一會就出觀。』善見大王從頗梨座而起,走出大正樓,下了正法殿。與寶玉女一起前往多鄰園,就座而坐。那時,善見大王容顏光澤,勝過平時。賢善的寶玉女自我念道:『今日大王的相貌勝過平時,是何因緣現出異常瑞相呢?』 寶女隨即問大王:『今日大王的容貌異常,並非普通的異常瑞相,難道大王要捨棄性命了嗎?現在這八萬四千頭大象中,寶白象為第一。它由金銀裝飾著,並由寶珠包裹著。這本來就是大王所有的,但願大王心存少許意念於此,共相歡樂。大王不宜捨棄性命,遺棄萬民於孤獨之中。大王還有八萬四千匹馬,其中力馬王為第一。有八萬四千輛車,其中寶輪為第一。有八萬四千顆珠,其中寶神珠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名女子,其中寶玉女為第一。有八萬四千位居士,其中寶居士為第一。有八萬四千位將領,其中寶將領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座城,其中拘屍城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幢殿,其中正法殿為第一。有八萬四千棟樓,其中大正樓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張座,其中寶飾座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億件衣,其中柔軟衣為第一。有八萬四千種食物,味道珍奇。但凡這眾多的寶物,都是大王所有的,但願大王心存少許意念於此,共相歡樂。大王不宜捨棄性命,遺棄萬民於孤獨之中啊。』  善見大王回答寶玉女:『自從你昔日前來恭奉我開始,你慈心、柔軟、恭敬、順從,言語中無有粗俗和不足之處,今日卻為何說這些呢?』玉女回答大王:『不知道我所說的,有何不合道理之處?』大王告訴玉女:『你剛才所說的:象馬、寶車、金輪、宮殿樓觀、名貴衣服、餚膳,這些都是無常變化的,不可長久保有。你勸我對這些心存留念,難道是合乎道理的嗎?』玉女回答大王:『不知道應當如何言語,才算是慈心、合乎道理?』大王告訴玉女:『你若能這樣說:象馬、寶車、金輪、宮殿樓觀、名貴衣服、餚膳,這些都是無常變化的,不可長久保有。但願大王不要貪著於這些,耗費神識去思想。這是因為,大王的性命未經多久,就要進入後世。人出生,就有死。相會和合在一起,就有離別之時。哪有出生於此世間,卻永遠長壽的?大王應當割棄恩愛,心存正道。這才是恭敬、合乎道理的言語啊。』  阿難。當時,寶玉女聽了大王的這些教言後,悲泣啼嚎,擦拭著眼淚說道:『象馬、寶車、金輪、宮殿樓觀、名貴衣服、餚膳,這些都是無常變化的,不可長久保有。但願大王不要貪戀這些,以耗費神識思想。這是因為,大王的性命未經多久,就要進入後世。人出生,就有死。相會和合在一起,就有離別之時。哪有出生於此世間,卻永遠長壽的?大王應當割棄恩愛,心存正道。』  阿難,那位寶玉女安撫地說完這些話後,未經多久,善見大王就忽然命終了。猶如壯士美餐了一頓,沒有苦惱,靈魂上升至第七梵天。善見大王死亡七日後,輪寶、珠寶自然也就消失了。寶象、寶馬、寶玉女、寶居士、寶將領,都在同一日命終。城池、法殿、樓觀、寶飾、金多鄰園,都化為了土木。」  佛告阿難:「這些由因緣聚合的萬物,無常變化,都要歸於磨滅。貪慾不得滿足,必消散人命。戀著於恩愛中,沒有知足。唯有得著聖明的智慧,明白真道的人,方才知足。阿難,我憶念自己在往昔時,曾六次往返於此地,作轉輪聖王,最終廢棄屍骨於此地。今日我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又再次捨棄了性命,廢棄身體於此地。從今以後,我生死輪迴永遠斷絕,我已無處再去廢棄身體了。這是最後一次,不再因留缺漏,而承受果報之身,存留於世間了。」  當時,世尊在拘屍那竭城的本初出生處,娑羅園中雙樹間,即將臨近滅度。佛告阿難:「你進入拘屍那竭城,告訴末羅族人:『賢者們,要知道如來將於夜半,在娑羅園雙樹間般涅槃了。你們可以前往,詢問心中的疑惑,當面接受教誨告誡。現在正是時候,應當及時去,以致將來不會後悔。』」  《注釋》  末羅:佛陀時代,居住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的部落民眾。以下,稱為末羅人或末羅族人。  阿難領受了佛的教言後,即從座起,禮佛而去。與一位比丘,一起垂淚而行。進入拘屍城後,看見五百位末羅族人,以少許的因緣,正集合在一處。  末羅族人看見阿難前來,即起身行禮,站於一面,對阿難說:「不知道尊者,今日為何那麼晚才來此城?有什麼事要辦嗎?」  阿難垂淚說道:「我為了你們將來可以互相益饒的緣故,所以前來相告。各位要知道,如來將於夜半般涅槃了。你們可以前往,詢問心中的疑惑,當面接受教誨告誡。現在應當及時就去,以致將來不會後悔。」  當時,末羅族人聽了這話,放聲悲嚎,輾轉仆倒在地,昏迷後又蘇醒過來。如同大樹的根被拔起,枝條被折斷。異口同聲地放聲說道:「佛取滅度,實在太快了!佛取滅度,實在太迅速了!群生要長久衰亡了,世間之眼滅亡了。」  阿難慰勞末羅族人:「且止,且止,不要悲慟!天地間萬物,沒有出生後不命終的。要想使由因緣聚合之物,恆常存留,絕不可能。佛不是說嘛,相會和合在一起,就有離別之時。生出後,必有命終之時。  末羅族人互相說道:「我們回去吧,帶領著所有的家屬,再, 攜帶五百張白疊(又名「帛疊」,指棉布),一起前往雙樹去。」  末羅族人各自回了家後,帶領著所有家屬,又攜帶了棉布,出離拘屍城,前往雙樹間——阿難處。阿難遠遠地看見,心中默念:『那些人數量眾多,若一一來見佛,恐怕還未等全部聽佛說教,佛就先滅度了。我不知可否在今日前半夜,讓他們同時見佛。』 阿難即時,帶領著五百位末羅族人及其家屬,來到世尊處,向佛足頭面頂禮,站於一面。阿難向前對佛說:「末羅族人中的某某及其家屬,來問候世尊的起居安好否。」  佛回答:「有勞你們前來,應當使你們的壽命延長,無病無痛。」 阿難這般地行,方才帶領著末羅族人及其家屬,得見了世尊。  末羅族人向佛足頭面頂禮,坐於一面。世尊為他們演說了世間無常的道理,開示教誨,令其得著利益和喜樂。末羅族人聽聞法後,心生歡喜,即將帶來的五百張棉布,奉上給世尊。佛因為憐憫他們,便受納了。末羅族人即從座而起,禮佛而去。  當時,在拘屍城內,有一位婆羅門,名叫須跋,已經一百二十歲了。此人年老多智,在聽說佛將於今夜在雙樹間取滅度後,自我念道:『我對於佛法尚存疑惑,唯有佛能開解我的心念,今日應當及時地自力前行。』即於當夜,離開拘屍城,前往雙樹間。到了阿難處,問好後,站於一面,對阿難說:「我聽說佛將在今夜取滅度,所以前來此地,請求見佛一面。我對於佛法尚存疑惑,但願能得見佛,開解我的心頭之惑。不知佛陀是否有空閑時間,能得以相見?」  阿難回答:「且止,且止,須跋。佛的身體不適,麻煩您不要擾亂了。」  須跋執意地再三請求:「我聽說如來出現於世間,如同優曇缽花,歷經長久後才出現一次。所以前來請求佛現身,想開解我心中的疑惑,不知佛陀是否有空閑時間,能得以相見不?」  《注釋》  優曇婆羅花:傳說三千年才開一回,一般在夜裡盛開,芳香極美,翌晨即萎,如同曇花一現,有瑞祥、福祉之氣。  阿難回答如初:「佛的身體不適,麻煩您不要擾亂了。」  佛告阿難:「你不要阻攔,讓他進來。此人想要開解心中的疑惑,並不是擾亂啊。他若聽聞我講法,心中必得開解。」  阿難聽聞佛言,方告須跋:「你想要覲見佛,是時候了。」  須跋當即進入,問好後,坐於一面,對佛說:「我對於佛法尚存疑惑,不知佛陀是否有空閑時間,開解我心中的滯礙?」  佛言:「你隨便問吧。」  須跋當即問道:「為何佛和人眾有許多不同之處,自稱為導師呢?不蘭迦葉、末伽梨憍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羅、波浮迦旃、薩若毗耶梨弗、尼揵子等等這些導師們,也各有異樣的修行法門。請問佛是全都知道呢,還是不全知道?」  佛言:「且止,且止,竟有如此的觀點。我全都知道,今日將為你演說甚深的妙法。認真聽,認真聽,好好思想啊。」  須跋領受教言。佛告言:「若諸法中,沒有八聖道,那麼就沒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須跋,因為諸法中有八聖道的緣故,所以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須跋,現今我所傳授的法中有八聖道,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而修行外道的其他眾類,卻沒有沙門果。」 世尊為須跋以偈頌說道: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須跋我成佛  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  獨處而思惟  今說法之要  此外無沙門  佛告須跋:「若僧眾都能自我攝受佛法的話,那麼此世間就不缺乏羅漢了。」  《注釋》  八聖道:又叫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由正見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語;由正語故,復得正業;由正業故,復得正命;由正命故,發起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  須跋對阿難說:「跟從佛陀的僧眾,已經修行了清凈除欲。正在修行的,或即將修行的人,得著大利益了。阿難,你在如來處,修行清凈除欲,也得著了大利益。我得以當面覲見如來,咨問心中的疑惑,也得著了大利益。今日如來又為弟子說了偈頌,教弟子辨認正邪之法。」  須跋當即對佛說:「我今日不知能否在佛門出家,受持具足戒?」  佛告須跋:「若有外道信徒,想要皈依佛法,修行清凈除欲的話,應當試驗四個月。觀察其人行為,考察其人志願。若這人具足諸多威儀,沒有漏失的話,那麼在我傳授的法中,得以受持具足戒。須跋,當知這人是在修行。」  須跋又說:「外道信徒,在佛法中當試驗四個月,觀察其人行為,考察其人志願。只有具足諸威儀,沒有漏失的人,方才能受持具足戒。如今我若能在佛正法中,勞役四年,具足諸威儀,沒有漏失的話,便也可受持具足戒了吧。」  佛告須跋:「我先前已經說了,這樣的人便是在修行。」  於是,須跋在當夜,出家受戒,修行清凈除欲。對當下修行的法,以自身作證:『我生死已盡,清凈除欲的修行已經確立,所作的已經辦了,得著這般真實的智慧。以後不再因留缺漏,而承受果報之身,存留於世間了。』當時夜還未深,須跋即成就了羅漢果位。這是如來的最後弟子,先於佛陀滅度了。  《注釋》  這人是在修行:當時在古印度,盛行婆羅門教,並將其信奉的梵天視為至上的神,其教義為無上真道。後來在佛陀出於世間,佛法興起,真道在世間矗立。婆羅門教便逐漸被佛教替代,也有許多婆羅門信徒皈依了佛法。在婆羅門教義中,也有離欲這一條,只是信徒有精進和懈怠的區別,而真心離欲的才是真修行人,才是受具足戒的基礎。所以考驗對皈依佛門的外道,考驗四個月,也就是這個目的吧。  當時,阿難站在佛身後,撫摸著床,悲泣地不能自已,他抽泣嘆息道:「如來滅度,實在太快了!世尊滅度,實在太迅速了!大法沉落晦暗,實在太迅速了!群生長久衰亡,世間之眼滅亡。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我蒙受了佛的恩惠,才得以處於修學果地上,如今功業尚未完成,而佛卻要滅度了。」  世尊明知故問道:「阿難比丘,現在哪裡?」  僧眾對如來說道:「阿難比丘,在佛的身後。他撫摸著床,悲泣地不能自已,抽泣嘆息道:『如來滅度,實在太快了!世尊滅度,實在太迅速了!大法沉落晦暗,實在太迅速了!群生長久衰亡,世間之眼滅亡。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我蒙受了佛的恩惠,才得以處於修學果地上,如今功業尚未完成,而佛卻要滅度了。』」  佛告訴阿難:「且止,且止,不要憂愁,不要悲傷哭泣!你侍奉我以來,身體力行都懷著慈心,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無邊無量。言行中懷著慈心,意念中也懷著慈心,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無邊無量。阿難,你供養我,功德甚大。若有人供養諸天、魔、梵天、出家人、婆羅門種氏,都沒有能及上你的。你一心精進,成道不久了。」  當時,世尊告僧眾:「過去世中,供養侍奉諸佛的弟子,也都如同阿難。未來世中,供養侍奉諸佛的弟子,也都如同阿難。然而過去世中,供養侍奉佛的弟子,是在我演說後,你們才知道的。現今我的弟子阿難,你們舉目即認得。他必定成就如來,必定成就世尊。這是阿難未曾有的成就,你們要受持啊。轉輪聖王有四種未曾有的氣象。有哪四種呢? 一,聖王出行時,舉國民庶都來奉迎。 二,民眾見到後,心生歡喜。聽其教言,也生歡喜。 三,瞻仰其威嚴容顏,沒有厭惡滿足。 四,轉輪聖王或住、或坐,以及躺卧時,國內臣民都來至聖王處所。見到大王后,心生歡喜。聽其教言,也生歡喜。瞻仰其威嚴容顏,沒有厭惡和滿足。 這些便是轉輪聖王的四種奇特氣象。  現今我的弟子阿難,也有這四種氣象。有哪四種呢? 一,阿難默然地進入比丘眾中,比丘們見到後,都心生歡喜。 二,阿難為比丘眾說法,比丘們聽聞後,也生歡喜心。 三,比丘們觀其儀容,聽其說法,沒有厭惡滿足。 四,阿難默然地前去比丘尼眾中、優婆塞眾中、或優婆夷眾中,這些大眾見到後,都心生歡喜。阿難若對其說法,其人聽後,也生歡喜心。大眾觀其儀容,聽其說法,沒有厭惡和滿足。 這些便是阿難的四種未曾有的奇特氣象。」  《注釋》  比丘眾:以上出於簡略,都以僧眾稱呼。由於出家人各願心、信心、精進心都不同,以致受持戒律程度不同。阿難此處具足的四種奇特氣象,都出自於受持具足戒的出家人的呼應,而非所有出家人都會如此。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是這樣。優婆塞,一般指受持五戒的居士,嚴格講應按《優婆塞戒經》遵行。  當時,阿難偏坦右肩,右膝著地,對佛說道:「世尊,從四方而來的那些年老睿智、明解佛經戒律,德高望重的清凈修行僧眾,現前來覲見世尊。我因緣於親近佛,所以得著他們的禮敬,互相覲見、問好。在佛滅度後,他們若不再前來,便無處去敬視了,當怎麼辦呢?」  佛告阿難:「你不要憂愁。各族各姓的民眾,常有四種心念。哪四種呢? 一,心念佛的出生處,歡喜得想要拜見。對此憶念不忘,生戀慕之心。 二,心念佛初時得道之處,歡喜得想要拜見。對此憶念不忘,生戀慕之心。 三,心念佛轉*輪之處,歡喜得想要拜見。對此憶念不忘,生戀慕之心。 四,心念佛示現般涅槃處,歡喜得想要拜見。對此憶念不忘,生戀慕之心。  阿難。我般涅槃後,各族各姓的男女,心念佛在世之時,所行的這般功德;心念佛得道時,所具有的這般神力;心念佛轉*輪時,所救度的那些人;心念佛臨近滅度時,所遺留的這些正法。那些男女各自前往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他們在死後都得以往生天界,已經得道者除外。  佛告阿難:「我般涅槃後,若有諸佛信徒前來求道,當接受其出家,授予具足戒,不要為難他們。若是外道信徒前來求道,也接受其出家,並授予具足戒,不要試驗四個月。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雖存異樣的論斷,但若是讓其在佛門中停留小會,就會生出本同的見解。  《注釋》  不要試驗四月:佛在上文中開示,要試驗四個月,為何此處又說不要試驗呢?環境對人的感化很深刻,既能讓人一心不退,又能讓人偏差。而此處的外道信徒,前來出家,已經遠離了外道環境,皈依佛門。寺廟僧人間互助,都能感化幫助其人。當不斷地聽聞佛法後,心中就會生出本同的見解,知道佛法深廣,便會發願修持。這也就是出家的功德。  當時,阿難雙手合十,長跪著向前問佛:「在佛滅度後,若有比丘強詞奪理,將侍從奴僕取來自己受用,應當如何對待?」  佛告阿難:「在我滅度後,若有比丘強詞奪理,不順從威儀,不接受教導告誡,你們應當共同對其處以梵檀。下令通知所有的僧眾,不得和他言語,也不要和他往來,互相教授、互相共事。」  《注釋》  梵檀:僧眾中若有犯戒者,令其獨處,其餘僧眾不和他說話,所以梵檀又稱為「默擯」。具體請參閱般泥洹經(大一?一八四中)作:『作梵檀罰,令眾默擯,莫復與語,彼當羞慚而自改悔。』  阿難又問佛:「在佛滅度後,若有女出家人不肯領受教誨,應當如何對待?」  佛告阿難:「不要和她相見。」  阿難又問道:「假設有人和她相見了,應當如何對待?」  佛言:「不要和她說話。」  阿難又問:「假設有人和她說話了,應當如何對待?」  佛言:「應當收斂自己的心。阿難,你意思難道是說:『在佛滅度後,就不再有庇護了,受持的那些佛法就滅失了嗎?』不要有這樣的想法。我成佛以來所說的經戒,即是你們的庇護,是你們受持的。阿難,從今以後,接受僧眾可以放下微小的約束,上下間可以相互稱呼,但是應當順從禮度,這是出家人敬順的原則。」  佛告僧眾:「你們若對於佛、法、僧眾尚有疑惑,對於真道還有疑惑,抓緊時間趕快問,以致將來不會後悔。我現在還存留於世,將為你們演說。」 這時,僧眾默然無語。  佛又告言:「你們若對於佛、法、僧眾尚有疑惑,對於真道還有疑惑,抓緊時間趕快問,以致將來不會後悔。我現在還存留於世,將為你們演說。」 這時,僧眾仍是默然無語。  佛再次告言:「你們若感到慚愧,所以不敢發問。那麼就算是為了得到知識,也應當抓緊時間趕緊前來詢問,以致將來不會後悔」 這時,僧眾仍是默然無語。  阿難對佛言:「我相信這些僧眾,信心都是清凈的。沒有一位僧人,懷疑佛、法、僧眾,懷疑正道。」  佛告阿難:「我自己也知道,今日此眾中就算是最小的僧人,也見到了正道之路,心中不再趣向惡道。如此之人,最多往返世間,歷經七番生死,然後必定滅盡苦際。」 世尊即以偈頌方式,記述了一千二百名弟子所得的道果。  當時,世尊身披法服上衣,伸出金色手臂,告僧眾:「每逢如來出於世間,你們都應當看作是優曇缽花一現。」 世尊再次以偈頌宣明這個道理:  右臂紫金色  佛現如靈瑞  去來行無常  現滅無放逸  所以僧眾啊,你們不要放縱自己。我因為不放縱自己,自然成就來正等正覺。無量眾多的善知識,也都是由於不放縱自己,所以成就了道果。一切萬物,在無常變化中存在著。這是如來最後的說教。」  於是,世尊即入定於初禪。又從初禪起,入於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於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於第四禪;從四禪起,入定於虛空處;從定於虛空處起,入定於意識處;從定於意識處起,入定於意識不用功;從定於意識不用功起,入定於有想和無想間;從定於有想和無想間起,入定於滅除想。  阿難問阿那律:「世尊已經入於般涅槃了嗎?」  阿那律言:「還沒有,阿難。世尊現正入定於滅除想。我昔日親自從佛處聽聞:從四禪起,方才入於般涅槃。」  於時,世尊從入定於滅除想起,入定於有想和無想間;從定於有想和無想間起,入定於意識不用功;從定於意識不用功起,入定於意識處;從定於意識處起,入定於虛空處;從定於虛空處起,入於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於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於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於第一禪。 又從第一禪起,入於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於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於第四禪;從第四禪起,佛入於般涅槃了。  《注釋》  四禪:《遊行經﹒下》開頭,佛就開示了四禪的修行。  正當其時,地大震動。諸天、世人都甚是驚慌恐怖。一切日光、月光所照不及的幽暗昏冥處,都蒙受了大光明照耀,各得相見。各處相間傳出交替聲:「那人生於此,那人生於此。」 其光明普廣照耀,勝過諸天的光明。  當時,忉利天在空中,以文陀羅花(又名曼陀羅花,又名洋金花)、青蓮花、紅蓮花、赤蓮花、白蓮花,散於如來身上,並散於會眾身上。又以天界的栴檀香粉末,散於佛身上,並散於大眾身上。佛已經滅度了。當時,梵天王在空中以偈頌言:  一切昏萌類  皆當舍諸陰  佛為無上尊  世間無等倫  如來大聖雄  有無畏神力  世尊應久住  而今般涅槃  釋提桓因(又名帝釋)又說偈頌道:  陰行無有常  但為興衰法  生者無不死  佛滅之為樂  毗沙門天王又說偈頌道:  福樹大叢林  無上福娑羅  受供之良田  雙樹間滅度  阿那律又說偈頌道:  佛以無為住  不用出入息  本由寂滅來  靈曜於是沒  梵摩那比丘又說偈頌道:  不以懈慢心  約己修上慧  無著無所染  離愛無上尊  比丘阿難又說偈頌道:  天人懷恐怖  衣毛為之豎  一切皆成就  正覺取滅度  金毗羅神又說偈頌道:  世間失覆護  群生永盲冥  不復睹正覺  人雄釋獅子  密跡金剛又說偈頌道:  今世與後世  梵世諸天人  更不復睹見  人雄釋獅子  佛的母親 摩耶又說偈頌道:  佛生樓毗園  其道廣流布  還到本生處  永棄無常身  雙樹神又說偈頌道:  何時當復以  非時花散佛  十力功德具  如來取滅度  娑羅園林神又說偈頌道:  此處最妙樂  佛於此生長  即此轉*輪  又於此滅度  四天王又說偈頌道:  如來無上智  常說無常論  解群生苦縛  究竟入寂滅  忉利天王又說偈頌道:  於億千萬劫  求成無上道  解群生苦縛  究竟入寂滅  焰天王又說偈頌道:  此是最後衣  纏裹如來身  佛既滅度已  衣當何處施  兜率陀天王又說偈頌道:  此是末後身  陰界於此滅  無憂無喜想  無復老死患  化自在天王又說偈頌道:  佛於今後夜  偃右脅而卧  於此娑羅園  釋獅子滅度  他化自在天王又說偈頌道:  世間永衰冥  星王月奄墜  無常之所覆  大智日永翳  不同比丘說偈頌道:  是身如泡沫  危脆誰當樂  佛得金剛身  猶為無常壞  諸佛金剛體  皆亦歸無常  速滅如少雪  其餘復何冀  《注釋》  金毗羅神:中印度王舍城之守護神,藥師十二神將之一,般若守護十六善神之一。主領夜叉,誓願守護佛法,為夜叉神王之上首。  密跡金剛:或稱」夜叉王」,另有金剛密跡、金剛力士、持金剛、金剛手菩薩、執金剛神等名。是一位具有無比威力的鬼神,此力士本來是印度毗紐天的侍從,後來轉變成佛教中勇猛的護法神。由於手持金剛杵,所以又稱為執金剛神。  佛般涅槃的時候,僧眾悲慟欲絕,仆身在地,扭曲翻轉,嚎啕大哭,不能自已。抽泣嘆息道:「如來滅度,實在太快了!世尊滅度,實在太迅速了!大法淪亡隱沒,實在太迅速了!群生長久衰亡,世間之眼滅亡。」 他們如同大樹的根被拔起,枝條被折斷。又如同被斬殺的蛇,身體輾轉扭動著,不知道如何接受這個事實。  這時,僧眾也是這樣,悲慟欲絕,仆身在地,扭曲翻轉,嚎啕大哭,不能自已。抽泣嘆息道:「如來滅度,實在太快了!世尊滅度,實在太迅速了!大法淪亡隱沒,實在太迅速了!群生長久衰亡,世間之眼滅亡。」  當時,長老阿那律告僧眾道:「且止,且止,不要悲傷。在你們頭上的諸天,正在悵然若失地怪責呢。」  僧眾問阿那律:「上有幾層天?  阿那律回答:「天界充滿於虛空中,豈可計算稱量?虛空中的眾生盡在徘徊、憂愁、煩擾、悲號,他們又仆倒在地,又蹬腳踴跳,垂淚說道:『如來滅度,實在太快了!世尊滅度,實在太迅速了!大法淪亡隱沒,實在太迅速了!群生長久衰亡,世間之眼滅亡。』 他們如同大樹的根被拔起,枝條被折斷。又如同被斬殺的蛇,身體輾轉扭動。不知道如何接受這個事實。現在諸天之王也是這樣,都在空中徘徊、憂愁、煩擾、悲號,他們又仆倒在地,又蹬腳踴跳,垂淚說道:『如來滅度,實在太快了!世尊滅度,實在太迅速了!大法淪亡隱沒,實在太迅速了!群生長久衰亡,世間之眼滅亡。』」  當夜,僧眾通宵達旦,論說佛法後。阿那律告阿難言:「你可入城,告訴末羅族人:『佛已經滅度了,想要去做什麼,應當及時去辦。』」  《注釋》  論說佛法:時正逢佛滅度當夜,按理說僧眾悲慟不已,難以正定講論佛法。暫且不知當時情景,只可先理解為,僧眾一邊悲傷,一邊回顧論說著世尊生時所說的教言,即是論說佛法。  阿難即起身,向佛足頂禮後,帶著一位僧人,涕泣著入了城。他遠遠地看見五百位末羅族人,由少許的因緣,正聚集在一處。末羅族人看見阿難前來,都起身迎接、擁戴,向阿難禮足而立,說道:「今日為何來得那麼早?」  阿難回答:「我今日為了要饒益你們的緣故,所以清晨來此。你們要知道:如來在昨夜,已經取滅度了。你們想要去做什麼,應當及時去辦。」  末羅族人聽了這話後,無不悲慟,他們擦拭著眼淚說道:「佛入於般涅槃,實在太快了!世間之眼滅亡,實在太迅速了!」  阿難回答:「且止,且止,諸位不要為此悲傷哭泣了。要想使由因緣聚合萬物不變化,絕不可能。佛在先前已經說了:『人出生,就有死。相會和合在一起,就有離別之時。一切恩愛,存於無常變化中。』」  當時,末羅族人共相說道:「我們應當各自回去,置辦諸香花以及眾伎樂,然後速速前往雙樹去,供養舍利。(佛身未火化,此處舍利指的是佛遺體,下文也是)過一日後,將佛舍利置於床上,由末羅族中的童子捧舉著床的四角,手中擎持幡蓋,燒香散花,伎樂供養。然後進入東城門,行遍街頭巷裡,使國民都能得以供養。最後再出西城門,前往顯著的高處,進行火化。」 末羅族人說完後,各自回了家,置辦供養的香花以及眾伎樂。然後前往雙樹間,供養舍利。過一日後,將佛舍利置於床上,由末羅族民眾前來捧舉床,但是末羅族人卻不能承受床的重量。  阿那律對末羅人說:「你們且止,不要白白勞累了。今日諸天想要來舉床。」  末羅人說:「上天出於何意,想要舉此床呢?」  阿那律言:「你們想要以香花伎樂供養舍利,過一日後,將佛舍利置於床上。由末羅族中的童子捧舉著床的四角,手中擎持幡蓋,燒香散花,伎樂供養。然後進入東城門,行遍諸街頭巷裡,使國民都能得以供養。最後再出西城門,前往顯著的高處,進行火化。而諸天想要存留舍利七日,在此期間,以香花伎樂,禮敬供養。然後將佛舍利置於床上,由末羅族中的童子舉著床的四角,手中擎持幡蓋,散花燒香,作眾伎樂,供養舍利。入東城門,遍及諸街頭巷裡,使國民都能得以供養。最後再出城北門,渡過熙連禪河,到天冠寺進行火化。這是上天之意,所以使床不能動彈。」  末羅族人說道:「好的!這話說的真及時!就隨諸天之意吧。」  末羅族人又共相說道:「我們應當先入城,將街頭巷裡,整治平整,洒水打掃、燒香。然後再回此地,供養舍利七日。」 末羅族人即共相入城,將街頭巷裡,整治平整,洒水打掃、燒香。完畢後,出了城,在雙樹間,以香花伎樂供養舍利滿七日。臨近日落時,佛舍利被舉起,放置於床上,由末羅族中的童子捧舉著床的四角,手中擎持幡蓋,燒香散花,作眾伎樂。在前後引導跟從下,安詳而行。  當時,忉利諸天以曼陀羅花、青蓮花、波頭摩花、赤蓮花、白蓮花、天界的栴檀香粉末散於舍利身上,充滿整個街頭道路。諸天又奏起音樂,鬼神歌詠。末羅族人共相說道:「暫且擱置人間的音樂,還是有請天樂,來供養舍利吧。」  於是,末羅族人捧著床,漸漸進入東城門。並止步於諸街頭巷裡,燒香散花,伎樂供養。當時,末羅族中有個人名叫路夷,他的女兒(大臣路夷,下文有記載)一心信奉佛法。她手擎金花,大如車輪,前來供養舍利。又有一位老母放聲讚歎道:「這些末羅族人得著大利益了。如來在最後時刻,於此地滅度。舉國民眾趕快供養啊。」  末羅族人置辦供養後,出城北門,渡過熙連禪河,到了天冠寺。將床置於地上,問阿難道:「我們再當如何供養?」  阿難回答:「我親自從佛處聽聞,親自領受佛的教言:『想要葬舍利,當如同轉輪聖王的葬法。』」  末羅族人又問道:「轉輪聖王,如何葬法?」  回答:「轉輪聖王的葬法:先以香湯洗浴身體,用新棉布周遍纏裹其身,然後以棉布依次如前疊加纏裹,總共五百張。而後將身體安置於金棺內,在澆灌麻油後,捧起金棺放置於第二層鐵制的大套棺中。以栴檀香從棺內到外,依次鋪設。積聚眾多名貴的香料,厚重地覆蓋其上,而後進行火化。收取完舍利後,在四面分岔的道路口,起立塔廟,裝裱並懸掛絹帛幡。使國中的行人,都能看見法王之塔,思想仰慕正法教化,多所饒益。 阿難,你想要葬我的話,先以香湯洗浴身體,用新棉布周遍纏裹其身,然後以棉布依次如前疊加纏裹,總共五百張。而後將身體安置於金棺內,在澆灌麻油後,捧起金棺放置於第二層鐵制大套棺中。以栴檀香從套棺內到外,重疊鋪設。積聚眾多名貴的香料,厚重地覆蓋其上,而後進行火化。收取完舍利後,在四面分岔的道路口,起立塔廟,彰顯塔寺,懸掛絹帛幡。使行路的人們,都能看見佛塔,思想仰慕如來正法的王道教化,生時獲得福報利益,死時得以上升天界,已經得道者除外。」  《注釋》  葬法:從原文看,不知是否有棺蓋蓋著。但從原理分析,並沒有棺蓋。佛身放在金棺內,澆灌麻油。從棺內到外鋪設的栴檀香,浸泡在麻油中。當點燃棺上積聚厚重的名香後,香火和滲透的麻油相交,燃燒猛烈,逐漸將佛身化成舍利。由於不能確定,暫且先這樣理解吧。  當時,末羅族人共相說道:「我們回城吧,去置辦供養的葬具、香花、棉布、金棺以及套棺、香油、棉布。」 末羅族人即一起入了城,置辦完供養的葬具後,回到天冠寺。以清凈的香湯洗浴佛身,用新棉布周遍纏裹其身,然後以棉布依次如前疊加纏裹,總共五百張。而後將佛身安置於金棺內,在澆灌麻油後,捧起金棺放置於第二層鐵制大套棺中。以栴檀香從套棺內到外,依次重疊鋪設。又積聚了眾多名貴香,厚重地覆蓋其上。  當時,有位大臣是末羅族人,名叫路夷。他手執大火炬,準備去點燃覆積在佛身上的香,但火卻不能被點燃。又有位年長的末羅人,接著前去燃香,但火仍不能被點燃。阿那律對末羅族人說:「且止,且止,諸位賢者,這不是你們所能辦的。火熄滅,不被點燃,這是諸天的意思。」  末羅族人又問:「諸天為何使火不被點燃?」  阿那律言:「因為上天知道,大迦葉正帶領著五百名弟子,從波婆國趕來,現正在半道上。趁還未火化,想要見佛身。上天知道其意,所以使火不被點燃。  末羅族人又言:「願意順從此意。」  那時,大迦葉帶領著五百名弟子,從波婆國而來。他正行走在路上,遠遠地看見一位修苦行的外道者,手執著曼陀羅花,就上前問道:「你從哪裡來?」  回答道,我從拘屍城而來。  迦葉又問:「你知道我導師的消息嗎?」  回答道,知道。  又問:「我導師還留存於世間嗎?」  回答道:「佛滅度已經七日了。我從那裡來,所以才得著這天界之花。」 迦葉聽後,悵然若失,心中不悅。這時,五百名僧眾聽說了佛滅度的消息後,都大悲泣,輾轉嚎啕,不能自已。擦拭著眼淚說道:「如來滅度,實在太快了!世尊滅度,實在太迅速了!大法淪亡隱沒,實在太迅速了!群生長久衰亡,世間之眼滅亡。」 他們如同大樹的根被拔起,枝條被折斷。又如同被斬殺的蛇,身體輾轉扭動。不知道如何接受這個事實。  當時,那些人眾中有位信徒,又名拔難陀。他勸阻僧眾道:「你們不要憂愁。世尊滅度,我們便得著自在了。他不是常說:『應當這樣行,不應當那樣行嘛。』從今以後,可以隨心所欲了。」  迦葉聽了這話後,悵然若失,心中不悅。告僧眾道:「趕緊整裝衣缽,前往雙樹。趁還未火化,可以得見佛身。」  僧眾聽聞大迦葉的話後,即從座而起,侍從著迦葉,前往拘屍城。他們渡過尼連禪河水,到了天冠寺阿難處,問好後,住於一面。迦葉對阿難說:「我們想趁佛身還未火化成舍利前,拜見一面,不知可否?」  阿難答言:「雖然還未火化,也難以再相見了。這是因為,佛身已經用香湯洗浴,並用新棉布纏裹,然後以棉布依次如前疊加纏裹,總共五百張。佛身安置於金棺內,金棺又放置於鐵制大套棺內,再以栴檀香厚重地覆蓋在套棺外。所以,佛身難以再看見了。」  迦葉再三請求,阿難都回答如初,以為佛身難以再相見了。  大迦葉即走向栴檀香等積聚處。正當其時,佛身從兩重棺內,伸出兩足,但顏色卻異樣。迦葉看見後,奇怪地問阿難:「佛身金色,為何足的顏色異樣呢?」  阿難回答:「剛才有位老母,悲哀前來。她撫摸著佛足,眼淚落在上面,所以顏色異樣。」  迦葉聽聞後,又大不悅,即向佛身上的香料堆積處,禮敬佛舍利。這時,四部眾(男僧、女僧、男居士、女居士)及諸天都同時禮敬。佛足於是又忽然不現。大迦葉繞佛身香積三圈,作偈頌道:  諸佛無等等  聖智不可稱  無等之聖智  我今稽首禮  無等等沙門  最上無瑕穢  牟尼絕愛枝  大仙天人尊  人中第一雄  我今稽首禮  苦行無等侶  離著而教人  無染無垢塵  稽首無上尊  三垢垢已盡  樂於空寂行  無二無疇匹  稽首十力尊  善逝為最上  二足尊中尊  覺四諦止息  稽首安隱智  沙門中無上  回邪令入正  世尊施寂滅  稽首湛然跡  無熱無瑕隙  其心當寂定  練除諸塵穢  稽首無垢尊  慧眼無限量  甘露威名稱  希有難思議  稽首無等倫  吼聲如獅子  在林無所畏  降魔越四姓  是故稽首禮  大迦葉有大威德,四辯具足。說完偈頌時,那些覆積在佛身上的香,不點自燃。末羅族人各相說道:「今日火勢猛烈熾盛,難以息滅,舍利或許會被火化消盡吧。當到何處去取水來滅火呢?」 當時,在佛身上的香積側邊,有位娑羅樹神。他一心信仰佛法,隨即以神力滅去了佛身上的香積之火。  末羅族人又共相說道:「將此拘屍城左右兩旁,十二由旬處的所有香花,全都采來供養佛舍利。」 末羅族人隨即前往城側,采來諸香花,用以供養。  《注釋》  四辯:佛具足四辯八音,而大迦葉具足四辯。什麼叫四辯?  一,義無礙辯。能把意思,說出無窮無盡那麼多。  二,法無礙辯。本來是一種法,卻能在一種法里生出無量的法;由無量的法,又歸納成一種法。  三,辭無礙辯。有人說事,幾句話就說完了,而佛說這個道理,能滔滔不盡。  四,樂說無礙辯。樂說,就是歡喜講經說法,歡喜說法教化眾生。  當時,波婆國的末羅族民眾,在聽說佛在雙樹間滅度後,都自我念道:『我現在應當前往,請求分取捨利,在本土起塔供養。』 這時,波婆國的末羅族人即去往國中,整裝四種兵 —— 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他們到了拘屍城,即差遣使者前去傳話:「聽說保佑眾生的佛,在此地止息滅度了。他也是我們的導師,我們懷著敬慕之心,來請求分得佛骨。我們將在本國起塔供養。」  拘屍王回答道:「是這樣,是這樣,確實如你所言。但因為世尊是恩賜、降臨於這片土地的,又在此地滅度,當由我國民眾供養。有勞諸位遠道而來,舍利是不可分得了。」  當時,遮羅頗國的跋離民眾、羅摩伽國的拘利民眾、毗留提國的婆羅門眾、迦維羅衛國的釋種民眾、毗舍離國的離車民眾、以及摩竭王阿闍世,在聽說如來在拘屍城雙樹間自取滅度後,都自我念道:『我現在應當前往,請求分得舍利。』  摩竭王阿闍世等國王,即下令國中,整裝四種兵 —— 象兵、馬兵、車兵、步兵,進渡恆水。他即時命令婆羅門人香姓:「你持我的名分,去拘屍城。向末羅族人送達問候:『你們起居輕快便利嗎?走路強健嗎?我每逢與諸位賢者見面,都互相敬仰、效法。以道義和解兩國間的邊境問題,曾未有過諍訟。我聽說如來在貴國,取滅度了。唯一的無上尊者,實是我的上天啊。所以遠道而來,請求分得佛骨。我想要迎接回本土,起塔供養。假設您能夠給我的話,我願意聚集全國的重寶,與君共享。』」  婆羅門人香姓,領受了大王的教言後,即前往那城,對末羅族人說道:「摩竭大王向諸位送達無量的問候:『你們起居輕快便利嗎?走路強健嗎?我每逢與諸位賢者見面,都互相敬仰、效法。以道義和解兩國間的邊境問題,曾未有過諍訟。我聽說如來在貴國,取了滅度。唯一的無上尊者,實是我的上天啊。所以從遠道而來,請求分得佛骨。我想要迎接回本土,起塔供養。假設您能夠給我的話,我願意聚集全國的重寶,與君共享。』」  末羅族人回答香姓:「是這樣,是這樣,確實如你所言。但因為世尊是恩賜、降臨於這片土地的,又在此地滅度。當由我國民眾供養。有勞諸君遠道而來,舍利是不可分得了。」  當時,諸位國王即集合群臣,大眾共相立議,以偈頌說道:  吾等和議  遠來拜首  遜言求分  如不見與  四兵在此  不惜身命  義而弗獲  當以力取  《偈頌意思》:  我們和議後決定:遠道而來向貴國叩首,以恭順的言語請求分得佛舍利。如果貴國不給我們拜見的話,四兵種在此,我們會不惜生命的。若貴國討論後,不想讓我們獲得的話,我們必將以實力取得。  當時,拘屍國也集合群臣,大眾共相立議,以偈頌說道:  遠勞諸君  屈辱拜首  如來遺形  不敢相許  彼欲舉兵  吾斯亦有  畢命相抵  未之有畏  《偈頌意思》:  有勞諸位君王遠道而來,屈尊含辱前來叩拜。如來的遺體形骸,恐怕不能相給。你們準備興兵的話,我國也有。我們將拚命抵抗,毫無畏懼。  婆羅門氏香姓,告知眾人道:「諸位賢者,你們在世間長夜中,受佛的教導告誡,口中誦著佛法,心中服順仁化。一切眾生常生心念,想求得安定。豈可為了爭奪佛舍利,而共相殘害呢?如來的遺體,是為了廣泛饒益眾生的。舍利現在這裡,是準備分取的。」  眾人都稱善這番話,隨即又議論:「誰堪能承擔分份之職呢?  大眾都言:「婆羅門香姓,仁義、智慧、公平,可讓他來分份。」  諸位國王即命令香姓:「你為我們分佛舍利,平均地分為八份。」  香姓聽了諸王的話後,即向前至舍利處,向佛體頭面禮敬,然後徐徐向前,取佛的上牙,分開放置一處。隨即差遣使者,讓其懷抱著佛的上牙,前往阿闍世王處。臨行前,又對使者說:「你將我的話,轉報大王:『您起居輕快便利嗎?走路強健嗎?舍利還未到,讓您萬分等待了吧?現在差遣使者,送來如來的上牙,可令供養,以寬慰您期盼之心。明亮的星星出於夜空之時,舍利也就分完了,屆時自當奉送。」  那位使者領受了香姓的話後,即前往阿闍世王處,說道:「婆羅門香姓送達無量的問候:『您起居輕快便利嗎?走路強健嗎?舍利還未到,讓您萬分等待了吧?現在差遣使者,送來如來的上牙,可令供養,以寬慰您期盼之心。明亮的星星出於夜空之時,舍利也就分完了,屆時自當奉送。』」  那時,香姓以一個大約十斗升容量的瓶子,將舍利均分為八份後。告眾人言:「這個瓶子大家都看見了,評論下吧。我準備在本國起塔供養了。」  大眾都言:「智慧啊,是時候了。」 即都接受了。  當時,有位畢缽村人對眾人言:「請將地上的燋炭,也起塔供養吧。」 大家都贊同這個建議。  拘屍國人分得舍利後,即在本國起塔供養。波婆國人、遮羅國、羅摩伽國、毗留提國、迦維羅衛國、毗舍離國、摩竭國阿闍世王等,分得舍利後,也都各歸本國,起塔供養。香姓婆羅門手持著舍利瓶,將它歸入了起造的塔廟中。畢缽村人將地上的焦炭,也歸入了起造的塔廟中。當時,如來的舍利,供奉於起造的八座塔中。第九座塔,供奉瓶子。第十座塔,供奉地上的燋炭。第十一座塔,供奉如來生前剃落的頭髮。  佛何時出生?佛何時出家?佛何時成道?佛何時滅度?  沸星出時,出生。沸星出時,出家。沸星出時,成道。沸星出時,滅度。  《注釋》  沸星:沒有確切解釋,暫不能確定是何種星宿。  何等生二足尊   何等出叢林苦  何等得最上道  何等入涅槃城  沸星生二足尊  沸星出叢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  沸星入涅槃城  八日如來生   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提  八日取滅度  八日生二足尊  八日出叢林苦  八日成最上道  八日入泥洹城  二月如來生   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   二月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  二月出叢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  二月入涅槃城  娑羅花熾盛   種種光相照  於其本生處   如來取滅度  大慈般涅槃   多人稱讚禮  盡度諸恐畏   決定取滅度  《阿含經 —— 遊行經》的翻譯本意:  佛陀在世,遺留的法訓很多,一般人不可能全部讀誦。阿含經包含了很多佛教基本理論,並重點闡述了這些道理。所以推出本經典,希望對各位修持人今後的修持,建立紮實的根基有所幫助。以下是遊行經中記載的些教導,整理如下:  《遊行經.上》  1,國家民力強盛的緣由  2,使佛法不退轉的種種修行方法。  3,戒、定、慧,依次修持的結果  4,皈依佛門,當受三皈依,並發誓從此持守五戒,成為真正的居士。  5,在家居士毀犯戒律和持守戒律,分別得到的因果。  6,居士如何供養佛陀  7,通過修行,脫離六道輪迴的幾種方式  8,佛門弟子,如何堅信佛法。應當歡喜地相信佛、佛法、僧人,和賢聖的戒律。  9,庵婆婆梨女,供養佛陀,堅心不動搖  10,修持者,如何攝受自己的心,如何具足威儀  11,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  12,遇到佛陀滅度,應當勤加勸請留存於世間,繼續弘揚佛法,開示救度眾生。  《遊行經.中》  1,僧眾間,應當團結一心,勤加修持,共相愉悅。  2,修持佛法,要專念不忘。  3,對世間各種看似如法的道理,如何辨別其真偽,並對他人如何勸誡  4,出家人有四種類型,警惕內外不一的僧人。  5,禪靜,能達到如何的境界  6,有哪幾種人,應當起塔供養  《遊行經.下》  1,修行布施、持戒、禪思,由此得到的果報  2,四禪的修持方法,以及四無量心的修持方法  3,佛陀前世在家,當還是轉輪聖王時,舍離一切虛假的富貴,專心修持,最終今生成佛。  4,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無一永恆不變。  5,不管是佛法還是外道,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是真修行人  6,對不遵守戒律又強詞奪理的出家人,當如何對待  由於居士們每天在塵世中工作、人際交往,要使心徹底安靜下來很難。居士們也不太可能將自己閉關起來,和外界隔絕,令自己完全靜心。所以有很多修持者,在修持禪靜時,常是在一段時間裡,可以很好的靜下心來。但在未完全修持前,由於各種因素,心又重起波瀾。一段時間過去後,想起修行,又須化很大的精力重新修心。反反覆復後,修持人往往會失去信心,懷疑佛陀的教導並不可行,也就不再修學了。  佛陀的教導確真無疑,只是佛讓修行人在起初修行時,前往清凈處靜心居住。而現今的大多數居士,由於環境限制,難以做到。所以通過修習禪法,最終涅槃,就顯得不那麼容易。但是也不排除有人發心懇切,完全無視障礙,全心修行,最終成就者。  佛陀遺留了很多修持法門,授予各類適合的眾生,如佛、菩薩名號的念誦(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佛、觀世音菩薩等);以及佛、菩薩真言的念誦等。但這所有的法門,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幾乎最終目的,都是要修心,讓心安靜下來,並且對該法門的修持和該法門的本尊有十足的信心,毫無保留。並且需要專心不亂的念誦,發自於真誠平等的慈悲心,以及真正地持守戒律。而這些又須要把控自己,攝受自己的心。  而遊行經,闡述了世間虛幻。從初入佛門如何皈依,受持戒律,播種善根。一直到禪靜修行,戒定慧修持,四無量心的修持,最終攝受自己的心。遊行經中,都有著詳細的記載。希望這些基礎的修持,能夠對廣大修行者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雜阿含經】第34經 (第2卷)
《增一阿含經》學記 摘錄(十七)
雜阿含經新譯 第十卷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云何名為優婆塞——《雜阿含經》講記

TAG:遊行 | 阿含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