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穿得像一個文化人?│花生秀

阿爾伯特·加繆,1947

服裝是一場人生之旅,它會引導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角色,並且一定與你內心的某個部分相關。

文/馮柒

當裝逼成為了常態,我們一邊憤憤不平地吐槽裝逼犯們的惡習,另一邊也難逃追逐時髦的裝逼心理。

很多年前,羅蘭·巴特就道出了時尚的本質:「時尚實際上是對一種新事物有規律的集體模仿。」在這裡,裝沒有罪;如果非要認定這是時尚的原罪,那麼任何想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的人,都無從豁免。

問題是:如何穿出逼格,穿出文化,穿得自在,而不帶半點誇耀?這不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一門學問。

陳丹青作品

為什麼要穿得像個文化人?

中國人真有錢吶,據《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人買走了全球約46%的奢侈品,花費1168億美元。但中國的消費者無論砸多少錢都買不到好評,人們紛紛用土豪、村帥、鄉村名媛等新標籤來形容他們。這些標籤指向了一個令人羞愧的現實:中國人有錢,但是沒品位;名品傍身,卻被隔離在時尚文化之外。

為什麼我們時常懷念民國范兒?因為在那個時代,人們穿得像個文化人,知識分子身上還有一股乾淨優雅的精神氣。今天即使腰纏愛馬仕大LOGO皮帶,中國人看起來依舊很土;即使肚子里有幾噸墨水自以為有文化的人,也從不知道擺正物己關係,表現出對物質和裝扮的清高與不屑一顧。

戴著愛馬仕皮帶的許家印

從這一意義上講,穿得像個文化人,就是時人風尚進步的開始。當你開始打扮自己,你就開始踏上未來之路。對穿著品味的追求,並不是一種偽飾和淺薄的表現。服裝是一場人生之旅,它不能立刻讓你成為你想成為的角色,但它會引導你獲得某種身份,以及自我與他人的認同。

你想看起來有文化,除了知識修養以外,首先你得穿得像個有文化的人。你穿什麼,就是怎麼樣的人——這是裝逼的正當理由。

香港作家陳冠中

什麼是文化人風格?

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著裝,基本是男士著長衫或西裝,女士著旗袍或棉袍,看上去優雅從容。但現在你不能隨便抓起一件長衫就穿身上,那叫cosplay。今天要想看起來有文化,首先得了解現代知識分子風格。

簡單來講,就是乾淨、爽朗、有想法、有質感。乾淨自是不言而喻,身上的顏色最好不超過三種,清爽才會有乾淨之感。爽朗,衣服合體很重要,裝飾搭配有度,不宜拖沓。這些都容易理解。

香港編劇林奕華

那麼什麼是有想法?「知識分子都是自戀的」,但這種自戀並非沉溺衣物本身,而是欣賞被衣物包裹的自己。沖淡衣著的誇飾性,才能更有效地讓他人發掘和認同穿衣者本身的人格魅力。過度的修飾反而是不自信的虛弱表現,即便使用飾物,飾物本身也必須具有可供品賞的內涵和屬性。知識分子風格所顯示出來的「有想法」,是不帶炫耀性質的,具有內向性的特點,用引君入瓮代替擺明車馬,牽引別人靠近去仔細品味。

至於有質感,文化人對待穿著打扮,看重的並不是款式的時髦的,而是衣服的品質。材質優良與否更為重要,它讓衣物的意義不流於淺表的裝飾,表明對人與衣物之間關係的內在要求。

西方文學家們本身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從內到外都流露出一種優雅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他們的裝束便是典型的現代知識分子風格。薩特喜歡穿呢子大衣或風衣,裡面是簡單的襯衫、領帶、西裝組合。標準的西服三件套固然是優雅紳士的必備,但局促不適合知識分子。

薩特

南非作家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還有一個大學教授的身份,穿搭往往是簡化的極致,基本在無色系中選擇,偶爾搭配領帶,但更多時候喜歡解放衣領,放鬆和自由生出更多的從容和優雅。

庫切與莫言擦身而過

薩特的伴侶西蒙娜·德·波伏娃,作為奠定女性主義基礎的思想家,她認為女性變成時裝的奴隸,時裝的目的不是將她解釋為一個獨立的人,而是使她成為滿足男性慾望的獵物。所以波伏娃喜歡色調乾淨、質地優良的毛衣、襯衣、大衣,典型的現代知識女性模樣,最大限度地摒除服裝對人的異化。

波伏娃

穿得像個文化人的時尚法則

色系。文化人偏愛黑白灰的無色系以及淺色系衣服,可以讓人看起來乾淨整潔,收斂鬆弛,透著內秀的聰明氣。簡單素雅的色調,不會讓你成為全場焦點,但是讓人看著舒服,不迎合,也不拒人於千里之外。穿無色系和淺色系的衣服不宜出汗,身體要保持乾爽潔凈,一旦有汗漬便異常明顯,有失體面,徒增尷尬。

材質。知識分子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十指不沾陽春水,他們不需要考慮衣服材質的功能性,只講究人與衣服之間發生關係時的觸感。因此,化纖製成的衣物對他們來講不值一提,攻擊性強的光面、漆面、亮片或廉價的蕾絲花邊更是雷區。與之相反,嬌嫩的蠶絲、開司米、羊絨等價值高昂的料子倍受青睞,至少也得純棉、亞麻。

大牌穿不好,一秒鐘變郭德綱。

合體。思考符合邏輯,做事有一套規矩,量體裁衣是知識分子在服裝上講求的合情合理。當然,合體並非一絲不苟的套子,鮮明而強烈的個人偏好可以在配件上發揮,適度的自由可以帶來優雅的鬆弛感,但衣著合體是保證外在形象得體的基本法則。正如一套西裝,過松則垮,過緊則拘。

圍巾。文化人的時尚裝備里,少不了一條搭配聖品圍巾。你也許會自動腦補民國時代文人胸前飄揚的那一段長圍巾,它划出一條流動的弧線,營造了一種君子翩翩的風度。在現代社會的風尚里,知識分子風格里冷峻的一面消解,批判的刻薄勁兒和遙遠的距離感逐漸減弱,春風拂檻般的溫潤和帶來創建與慰藉的暖意更受歡迎。

圍巾是文化人必備的搭配單品。

眼鏡。知識分子的風騷需要一副眼鏡,眼鏡比美瞳更迷人。在時尚圈,書獃子眼鏡是「保持調性」的最佳標識。就流行來說,近兩季的時裝周就吹起一股眼鏡熱,那場KarlLagerfeld把女知識分子們帶上街頭的2015年Chanel春夏大秀,透明的大鏡框就透露出一種高級倔強和健康向上的文藝情懷。最近,這股眼鏡派的學究氣變成主流,古董眼鏡的需求量大增,說明人們對於眼鏡的喜愛不止於時髦和裝逼,而延伸到對文藝本身的的好奇和探索。

2016年秋冬時裝周,Gucci將眼鏡派的學究氣帶到主流,將眼鏡的文藝氣息演繹得濃郁復古。

簡潔好用的包。想像一下,對於隨身都要帶一兩本書的文化人來講,包包首先要能裝耐用,輕鬆好用,不是minisize。其次,品質優良不奢華,牌子低調,最好不要有大LOGO,款式經典簡單,隨意得來有文化。當然,顏色看起來舒服,才可能生出書卷氣。

相比Birkin、Kelly,Hermes的Herbag低調得多,也很有知識分子氣。

一支好鋼筆。即使不再提倡將一支筆插在胸前衣袋,但一支好鋼筆還是很重要的。它不是用一次就扔的東西,每一次的加墨彷彿一個儀式,伴隨著思想的流淌和吸收。一直好鋼筆,寫字順,做工精,手感好,可以伴你終生。當你優雅地從西服口袋拿出一支好鋼筆,擰下筆蓋,儘管只是在普通文件上籤個名畫只烏龜,環繞你的空氣里也會有雷鳴般的掌聲。

從筆袋裡掏出一直做工精良的鋼筆。

最後的最後,知識分子對萬般事物都是好奇的,好奇的程度又超出一般的探頭探腦和淺嘗即止,所以才會把事物從「訊息」提升到「知識」的層面。從文化人的穿著、喜好開始消化,觸類旁通,枝延節伸,容量大了,也許你就有了一種可能性——從穿得像個文化人變成真正有文化的人。

香港作家董啟章

編輯:奉阿

新周貓也開公號啦!

↓↓扔罐罐請戳這裡↓↓


推薦閱讀:

《水滸》英雄中的文化人

TAG:文化 | 花生 | 文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