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經》第十三講
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
13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我們先來禮敬這位譯經大師菩提流志和心中心三代祖師。在講之前我們還是一起來念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一次,我們把佛心中心的六個手印,就是六個印契給大家分享完了。今天我們的講這段特別有意思,這段的話好像是中間一個過渡,但實際上這段里佛所講的情況,跟現在的情況特別相似,所以請大家好好聽一聽,思考一下。
「爾時世尊說此法已,一切菩薩及諸金剛藏王,諸眷屬等即欲修持其,天地大黑,日月星宿失卻精光,諸有神靈忽然沉沒。」
一切菩薩及諸金剛藏王及一切眷屬聽到這個法的威力跟功德了,要修持這個法得到這個功德,還是自己的一個慾望,所以叫「欲修持其」。而沒有做到真正的發心,所以「天地大黑,日月星宿失卻精光,諸有神靈忽然沉沒。」這個實際上就是被無明所籠罩了,被自己的慾望,(貪嗔痴慢疑)所籠罩了,所以一切的光明都隱沒了。
「佛視此已,便即微笑,以其語契指十方界,天地大明。」
也就是說佛看到這兒,微微一笑,知道眾生都是如此的,都是聽到這個印契的功德以後,都想得到這個印契的威力跟功德了,而沒有真正發菩提心,因此的話,佛用這個印契指向十方,使這個無明得以消散,十方天地大明。
所以從這點來說,菩薩、金剛藏王,乃至於這些眷屬都有一絲無明未破,這無明就是遮蔽了天地日月之光的,就像把我們本來的面目給遮蔽起來了。但是佛是圓滿的,能夠把這無明完全驅散掉,或者全都認識自己的本來,不為之動搖的。不是說像有些人說的,我想修這個法還不對了嗎?關鍵是發心。
有些人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威力,修這個法以後證明自己的功德跟威力,然後好像覺得自己比誰都強大,或者比誰都懂的多,乃至於比誰都修的好,這都是我們所說的一種障礙。也就是說障礙就能遮蔽一切的光明,我們本來的光明。從這點來說,我們應該特別的注意,你修這個法的時候,發心特別重要。
所以從佛教的任何法門,都要具備見、修、行、果。見地也可以說是你的發心,也就是你有什麼樣發心,什麼樣的見地,最後你形成的果就是來證明這個見地跟發心是無謬的,完全是相融合的,完全是一致的。不是說你有這個見地,果變成另外一個,不可能的。有什麼樣的見地,比方說你修福報,果就是證明,包括修行是慢慢把這個福報具足的。
又比方說,你的見地是解脫見,最後的果也是解脫。而並不是說我心裡想解脫,最後形成其它的果,不可能的。當佛看到這個景象以後,經中是這麼講的:「佛視此已,便即微笑。」其實並不是嘲笑大家,而是說看到眾生都是被一絲無明所遮蔽了,一聽到我講這麼好的法,就想來求,其實你們在當下那個發心是錯誤的。所以這種錯誤的發心,就是遮蔽本來的如來藏的。
「時諸菩薩各自現身,各各動搖,天地大動,盡其神力,亦不能止。」
天地大明的時候,我們看這些菩薩、金剛藏王還有這些眷屬是左右搖擺,個個搖擺,天地大動。祂們有神通力,想來制止這個動,是制止不了的,這是為什麼呢?說到這兒我就想到了一位法師,這也是我一位特別重要的恩師,他曾經跟我說過,當時他在普陀山閉關的時候,老人還在上海,他那個時候就想閉關結束以後,去見老人,向老人提出一個建議:建議老人傳戒。後來因緣不具足,等到他閉關完成去見老人的時候,老人已經圓寂了,他就覺得特別的遺憾。
這個問題我記得當時就問到了齊老師,當時我把齊老師和這位法師安排在一起,讓他倆去談一談心中心的這些問題,包括他自己的一些疑惑。齊老師就說「其實呢,第一老人是不能傳出家戒的,因為老人是在家人;第二,老人真正傳的是心戒。」也就是說老人傳的是這個根本大戒——「佛性三昧耶戒」。什麼叫「佛性三昧耶戒」?有些人用很多詞語<描述>,包括在經典中也講的很多。但實際上「佛性三昧耶」包括心戒是什麼?
老人說什麼是戒呢?你起心動念都是犯戒。所以從這點來說,印證今天這段經文來說,包括這些菩薩、金剛藏王還有這些眷屬,其實是心動了,這天地,一切外境也隨之搖動了。這時候他們的神力有沒有用呢?沒有用。包括我們所說的外道也有很多神力,但是他們不守心戒,沒有這個真正的「佛性三昧耶戒」,所以他們在這兒的話就隨著天地,也就是隨著自己的心動來動去。
這也說明我們眾生也是如此,當我們看到一個法的時候,現在很多人,很多法師也去介紹一個法的時候,無外乎是介紹祂的功德,使眾生的心動的更厲害一點。這種搖擺好不好呢?(怎麼講呢?)就是說如果能引導一個人(先以欲勾牽)真正去學佛也好,但是很多人都是聽完這個咒的功德念這個咒,聽完那個咒的功德去念那個咒,終究沒有得到任何利益,而心還是隨之所動。這就跟我們今天講的這個<經文>特別相應,也是我們現在這個狀態跟這個特別相應,現在的情況也都是如此。
因此我們心中心講,你能夠安心修心中心,一天兩個小時,乃至於以後的加座,能夠一千天不斷,然后座下的觀照是正行,座上是磨刀的時候,是訓練的時候,這個才是真正的大利益。也就是說時時能夠持心戒,才能不被外境所動搖。
「其時如來卻後安坐,告大眾言:我用定契,此能安不?即舒左手四指向前,拓大指橫著掌中,右手亦如左手,安右膝上。」
其實我們在寺廟的大殿里看見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印就是「觸地印」,也叫「定印」。所以佛最後用這個定印,來使眾生得以安定。實際上這個「觸地印」(定印),就是讓你的心能夠安忍如大地,也就是說,穩定的像大地一樣。然後才能往下去講,傳你這個法,讓你去修。之前的六個印的介紹都是如我們所說的,如果你具備菩提心,具備這種定力的話,你才能夠去修。所以心中心最重要的印是第一印,第一印前面,是你的發願,發願前面最重要的是你的皈依。皈依的時候,其實就是真正讓你能夠定下來,不要再跟你的身口意這種妄執所跑了,這個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做好皈依,你發的願也是假願,你所修的心中心這個手印跟咒語也是空過,沒有用處,反而增長你的慾望跟我執。
「應時一切大眾及大地等,並悉得定。」
因為佛陀這個印,也叫「觸地印」。我們看天地也為之大動,天地也是我們心所化現的,我們心動天地也隨之震動。所以用這個印就能定住我們眾生的心。我們不要認為寺廟裡這些佛的手印都是那麼一擺,其實都是有深層含義,都在經文里有詳細介紹,大家應該對照佛像看看經文到底說的什麼意思,並不是偶像崇拜。
「諸大眾等,當知久遠諸佛有如是力,不可思議。」
這個不可思議如是力,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不要隨你的妄念所動。這才是諸佛根本的定力。這個定力也是無出無入的,是我們的根本大定。並不是說我先要入一個什麼定,其實入這個定,也是為了證明這是我的根本,這是我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定。並不是說有一個出有一個入,那個入定是為了證明我本來無出入的。
這裡為什麼用不可思議?佛教很多地方都用不可思議,很多人都誤認為是佛在這裡不讓你思考,並不是這樣的,是要讓你不隨妄念動。我們都隨妄念動久了,所以這個不可思議就是讓你正思維。為什麼叫正思維?是因為你有正見,你就知道鞋是不能吃的,但是現在在這兒的話,我們要思維一下鞋為什麼不能吃,而並不是一棒子打死。就是說,我告訴你鞋不能吃,你就不要吃了,佛陀在這裡是讓你真正去思維這件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我們這麼去思維,這麼去思考,分析這件事情的話,確實鞋是不能吃的。這就代表了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就能夠斷除你行為上的不當,然後由於行為上的不當會造成一個根本來說是惡果。
我們能把行為能趨向正確的情況下,你的見、修、行、果就能合一。因為本來見修行果,就是這一個。所以佛教從根本來說,不是一個武斷的宗教,並不是我說什麼,你必須聽我。而是讓你自己能夠把這件事情想清楚,誰也不逼迫你,你就是一個自覺的行為。
「一切菩薩心中始可安立。」
不是說開始可以安立了,是說突然覺得,我本來就沒動,只是心隨著外境動了,這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無始無明,它沒有一個開始,我們的心性也是一樣。不是說我從現在開始就是佛了,是從現在開始,我終於知道我本來是佛了,是從這來說,是個開始。很多人都說我從哪天哪天開悟了,正常來說這裡邊都有大問題。如果你這麼來看的話,就證明你在這裡還沒有把這個『葛藤』扔掉,你還覺得這真是這麼個事兒,這個事兒就有它的開始,有開始就會有結束。實際上你就是掉到了一個時間,掉到自己所架構的一個怪圈裡邊了,而且還思維這個怪圈,讓自己感覺特別良好。
「如上諸法決定加持,若無決定,縱盡劫修,有何成益?」
如上諸法決定加持,加持什麼?真正見到我們的本體。然後「若無決定,縱盡劫修」,如果沒有見到本體的這個決定心,也就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本來是佛。我們現在決定下來了。我們知道自己的本性了,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了,先給祂安一個名字叫「佛性」。否則「縱盡劫修」,也就是你經歷多少劫,你都不可能真正得到無所得的利益。
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大家好好去看這段經文,看看從裡邊能不能得到一些啟示,對應自己的情況,是不是這裡邊有很多,你自己也會犯這樣的問題,對吧。其實我們都檢討之中。好,謝謝大家!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謝謝大家!
未完待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老龍精舍在娑婆世界
傳播優秀的佛教文化
推薦閱讀:
※解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
※心經的人生智慧〈上〉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心經》講記(連載三)
TAG:心經 |